现代人对甲午海战的理解有哪些误区?_对甲午海战的看法

由网友 轨迹记录片 提供的答案:

甲午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与外国列强的军事力量、技术实力和军事思想上的巨大差距。然而,现代人对甲午海战的理解可能存在以下误区:

  1. 将其视作中日之间的一次战役。事实上,甲午海战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而不是一次单纯的局部战斗。
  2. 过于强调"船小如桶,炮小如拳"的描述。这种描述遗漏了当时日本舰队使用的甲板炮和机关枪等现代化武器,而且在战争中,日本舰队具有组织纪律、火力掌握和战术协调等优势。
  3. 过分强调孙中山对战争的影响和贡献。孙中山没有直接参与这场战争,虽然他在舆论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对于战争的决策和实际指挥,他并没有做出太大的贡献。
  4. 低估甲午海战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甲午海战的失败,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遭遇了严重的挫折,也表明了中国在军事、科技和文化方面与西方列强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这一事件直接促成了中国的"百日维新"和领袖思想的崛起,从而引发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对于甲午海战的理解和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从一个简单的视角来评价这场历史事件。

由网友 戍亥鹃子 提供的答案:

甲午战争是中日战争,是在1894年日本发动的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叫"甲午战争"。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出兵朝鲜。同年8月,日本海军突然袭击黄海的中国海军,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广大士兵和一部分军官英勇抗日,如陆军左宝贵坚守平壤,中炮牺性;海军"致远"、"经远"两舰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及其舰上官兵奋战到底,坚持到最后壮烈殉国。

我最大的理解是:在甲午战争期间,主要的是卖国贼李鸿章把持下的清政府,一味"保船避战",妥协求和,使我们中国失败。清政府腐朽无能,经营了16年耗银数千万两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然后,在1895年4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并且在条约规定的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快了日本帝国主义化的过程。在历史上,甲午战争的理解不是误区,而是日本帝主义的利用我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残酷地剥削中国人民,直接掠夺了中国人民的财富,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利用各种手段迫使中国重新走向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由网友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提供的答案:

其实仔细盘点一下会发现误区真不少,下面我就具体为大家盘点一下目前人们对甲午海战的主要误区:

北洋水师基地刘公岛上妓院、赌馆林立——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北洋水师军纪败坏,以致于刘公岛上有多大70多家妓院、赌馆。问题是刘公岛只有区区3.15平方公里,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还得布置各种军事设施以及官兵宿舍,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公岛上还能布置下70多家妓院、赌馆吗?退一步讲就算能安排下,可别忘了刘公岛是军事基地,岛上并无多少常住人口,这意味着这70多家妓院、赌馆都是面向北洋水师官兵营业。然而北洋水师一年中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驻泊刘公岛,其余时间则在烟台、天津、旅顺等地巡防,这70多家妓院、赌馆仅仅依靠每年四个月面向北洋水师官兵营业是如何生存下去的?

北洋水师吸食鸦片成风——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战败殉国时都采用了吞食鸦片的自尽方式,于是有人得出结论:北洋水师军纪败坏,吸食鸦片成风。说这话的人其实不懂战争,也不懂医学。事实上在当时鸦片不仅是毒品,而且也是世界各国军队常用的麻醉止痛药品。实际上关于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自杀殉国的鸦片来源是有明确记载的:是从北洋海军自己的军医院得来,而不是从烟馆购买而来。如果他们当真吸食鸦片成瘾,身上怎会没有多余的鸦片,还需要去医院拿?

北洋水师利用军舰载客走私——某些影视和文学作品言之凿凿地声称:北洋水师利用工作职务之便用军舰私自载客牟利,乃至于参与走私。然而北洋水师的军舰不比客轮,是没有固定航期、航线的,而是根据上峰的指令临时派遣,那么乘船者如何计算买票登船的日期时间呢?又如何能确保军舰要去的地方正是自己的目的地呢?答案只有一个:根本不是北洋水师私自载客,而是官方安排的大员利用职务之便搭乘军舰,对此北洋水师属于身不由己的被动接受方。

定远舰主炮晾晒衣物——据说北洋舰队访日期间日方军官东乡平八郎在定远舰的主炮炮管里摸到一手灰并且看见北洋官兵将衣物随意晾晒在主炮上。可实际上定远舰是当时的亚洲第一巨舰,其主炮距离甲板的高度为3米左右,东乡平八郎是怎么以不到一米六的身高伸手摸到炮管的?尽管当时中国人的平均身高要高于日本人,但应该也不会有人冒着摔断腿的危险把衣服晾那么高吧?就算北洋水师再怎么军纪涣散,军舰桅栏不能晾衣服吗?为什么一定要搭着凳子、扶梯去主炮上晾呢?

邓世昌在军舰上养宠物属于违规行为——事实上军舰上养宠物不是什么违规行为,而是世界各国海军中相当普遍之事:豢养这些动物并不是毫无来由的,最早登上军舰的动物是猫,这是因为跨海远征必须保证充足的粮食储备,而在军舰上堆积大量粮食无形中吸引了老鼠的眷顾。为保证战士们的口粮,猫就被引入军舰。当19世纪世界各国普遍进入蒸汽战舰时代后军舰上的动物种类也日益繁多起来:除了猫之外,狗、猴子、鹦鹉,甚至是熊这样的大型动物。这时豢养这些动物的主要目的已不是消除鼠患,而是为了调剂船员们在长途航行中疲惫的精神。当中、日两国模仿西方海军的模式创建自己的近代化海军时几乎照搬了当时称霸海洋的大英帝国海军的服装、饮食、礼仪和军语词汇等等。至于在军舰上养动物在当时的西方海军中乃是通例,而《北洋海军章程》和日本联合舰队条例也都并未就此作出禁止性规定。邓世昌在致远舰上豢养太阳犬并不违反《北洋海军章程》任何一条,与此同时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上的宠物则显得比较别致——一头大黄牛。

北洋舰队官兵和伊东祐亨、东乡平八郎是同学——有的影视作品为了让观众牢记国耻发愤图强而将北洋舰队官兵同他们的对手伊东祐亨、东乡平八郎刻意塑造为英国皇家海军学校的同学以象征甲午战前中日两国海军之间的竞争关系。然而实际上伊东祐亨压根没有赴英留学的经历,何来同学之说?至于东乡平八郎当倒是于1871年赴英留学,可他读的是商船学校,而不是英国皇家海军学校。而中国北洋舰队官兵赴英留学是在1877年,此时的东乡平八郎已前往船厂见习日本订购的扶桑舰的建造。

黄海海战中丁汝昌不设代理指挥员,以致于旗舰信号装置被摧毁后全军失去指挥——事实上丁汝昌压根不需要设代理指挥员,因为世界各国的军队在战争中有一条约定俗成的惯例就是根据军衔大小在上级指挥员阵亡或失去指挥能力后由下级指挥员自动替补。如果非要专设一名代理指挥员,那么以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而言谁能保证代理指挥员不会比指挥员先挂呢?

清政府再多坚持坚持,日本的财政体系就会崩溃——这种说法是根据20世纪抗日战争的经验去倒推得出的:中国是大国,即使战败,但就战争潜力而言胜于日本,所以只要坚持下去,日本的财力必定难以为继。如果以中国的整体国力而言自然能和日本长期相持对抗,但就清政府的财政体系而言根本无法和日本拼消耗。日本1894年10月在广岛召开第七届临时议会,通过了临时军事预算1.5亿日元并发行战争债券1亿日元,然而截至1896年3月日本实际支出的战费是20047.6万日元,而这还包括了甲午战后日军对台湾用兵的费用,也就是说即使在甲午停战后日本大举入侵台湾后日本的战争经费也并未超支。即使2.5亿日元的预算被花光了,日本的财政体系也不至于立马崩溃。反观清政府筹措的战费只有日本的一半不到,但已有58%是举借外债。

日本把甲午战争中得自中国的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绝大部分用于教育——事实上《马关条约》的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中有46.4%被用于扩充海军,15.6%用于扩充陆军,另有22.6%作为临时军事资金,也就是说84.6%的赔款被用于军事用途。即使在剩下的15.4%的份额中用于教育的比例也并不占大头:我们知道在甲午战前明治天皇曾节衣缩食打造海军,皇后曾为海军建设而变卖首饰,不过在甲午战胜后日本皇室毫不客气拿走了赔款总额的5.5%作为自己的补偿。由于甲午战争中日本侵占了中国的台湾,因此又拨付了3.4%的殖民地经营开发资金。为支撑甲午战争而发行的1亿日元的国债也到了该偿还的时候,于是又拨付了0.9%的国债清理资金。为了预防日本整天都地震或者是火山喷发,所以预备了2.8%的防灾基金。最后剩下的2.8%的赔款倒真被日本用于了教育。

由网友 虎叔说史 提供的答案:

甲午海战日本之所以能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中国,除了有政治制度占优势的原因外,日本的动员体制比中国先进得多,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而清朝政府在开战后拥有两支舰队——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南洋水师眼看着北洋水师落败,也没有调集一兵一卒前往支援。日本历史学家升味准之辅在《日本政治史》一书中总结说,即使李鸿章指挥得当,奋勇还击,北洋水师因为中国人的动员能力太差,也会落败。"李鸿章在对日开战时所能直接动员的,只是他的北洋军而已。日清战争实际上成了日本与直隶省的战争。而且,北洋军是在传统的腐败习惯和乡党关系中成长起来的。

另据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考证,在甲午海战中,日本海军的头号功臣是战舰"吉野号",此舰为英国造,原来是为清朝政府定做的,后来慈禧太后要办六十大寿,海军衙门就把这笔预算转为了礼金。而日本政府打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倾全国之财力购买此舰。皇太后捐出了自己的首饰,日本商人和民间发起了"‘吉野号"募捐会",后来募集到的银两可以买三艘"吉野号"。为了一举战胜清朝人,日本人进行了全国总动员,日本天皇御驾亲征,将大本营从东京迁到广岛,为了节约开支,支援前线,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举国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就这样全部压到了前线。

由网友 唐律疏议 提供的答案:

很多啊。

1.北洋舰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北洋舰队或许曾经是亚洲第一,但从来没有是世界第六。往前排至少还有英、法、美、俄、德、意、奥。这个讹传的来历是有一个西方人出的海军词典里面中国在目录中被排到了第六。这是因为目录里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而中国的首字母C比较靠前。

至少到爆发甲午战争的时候,多年没有更新军舰和火炮的北洋舰队,在亚洲也绝对排不到第一。无论是吨位还是质量都不如日本的联合舰队。

2.北洋舰队和日本曾经争购吉野号。

老谣言了,子虚乌有的事。

3.叶志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叶志超从平壤撤退并不是因为贪生怕死,是因为弹药真的差不多打光了(这从后来日军半夜伏击缴获的武器数量上可以看出来,当时清军每门炮真的没几发炮弹了),而且后勤接济不上。此时死守平壤反倒是全军覆没的选择,还不如及时撤退。

4.北洋舰队官兵用主炮炮管晾衣服。

这个也是老谣言了。事实上主炮炮管根本没法晾衣服,又粗距离地面又高,傻逼才会把衣服晾到那种地方去——而且从物理上路说都不一定挂得上去。

由网友 鹰x眼 提供的答案:

我想现代人对甲午海战的最大误区之一就是认为,当时中国的海军亚洲第一。事实上北洋舰队成立后不久(1891年),北洋舰队的综合实力的确是亚洲第一,并切远远超过了当时对中国构成最大威胁的日本舰队实力。下面两组数字可以说明:

《1》北洋舰队2000吨以上主力舰(镇远、定远、靖远、致远、经远、济远、来远)共7艘,总排水量为27470吨。

《2》日本舰队2000吨以上主力舰(扶桑、高千穗、浪速、比睿、金刚)共5艘,总排水量为14783吨。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当时北洋舰队不论是从主力战舰,还是总排水量,都远超日本。就连李鸿章当时都曾得意地说,"综合海军战备尚能日异月新,目前限于饷力,本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己有深固不摇之势"。这也是现代人难以理解,强大的北洋舰队为什么被日本舰队打败的误区原因之一。而事实上,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1894年),日本舰队的实力则远远超过了北洋舰队,2000吨以上的主力战舰,由原来的5艘增加到11艘,排水量由原来的14000多吨增加到37222吨。而北洋舰队仍然是原来的7艘,排水量也仍然是原来的27000余吨。

误区之二;有人说北洋舰队官兵目中无人,骄傲自大,不把洋教员放在眼里,还把洋教员赶下舰,而亊实并非如此,北洋舰队官兵非常遵敬洋教员,在甲午海战中,一些洋员也和中国士兵一起作战,他们中有人牺牲,有人回国后不但大力宣传北洋舰队的英雄事迹,而且还写书介绍公正评价甲午战争,其中英国海员詹姆斯、艾伦,美国人马吉芬等甲午海战幸存者回国后,都对甲午海战作了公正的评价。马吉芬在他的著作《马吉芬黄海海战评述》一文中写道:"震撼东亚之中国舰队,今也己成过去,彼等将士忠勇,遭际不遇,一误于腐败政府,再误于陆上亮

由网友 姬生存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

在日本政府蓄谋已久,清政府仓促应战的背景下!甲午海战中出现日本获胜、清政府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

这是因为清朝末期的清政府已经是腐朽溃烂了!现代人对甲午海战的理解有哪些误区?我对此没有关注。很抱歉!

由网友 兵说 提供的答案:

对甲午之战,很多人有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中国的国力军力不如日本。

从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的实力比较上来看:

经济上,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

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

军事上,日本海军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但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

很明显,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并不像鸦片战争时中国大刀长矛对英国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

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经济、军事实力上。

有人认为,日本胜利是因为日本有了宪政体制,这就更是不着边际了。这又是另一个误区。

日本明治维新后建立的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军部以天皇的名义独裁的体制,这种体制,并不比当时清廷的皇权专制体制更先进。况且,如果宪政体制能够保证打胜仗的话,那何以解释二战初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惨败于德国?

日本获胜,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日本先于中国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

明治维新后,日本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两大国家战略的形成:一是与西方尽快解除不平等条约;二是向东方尽快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正是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强力动员下,远比"大清"贫困的日本才会出现天皇每天减一餐,纯洁少女出卖自己的童贞,举国上下一致捐钱买军舰的"动人场景"在日本的联合舰队中,上至司令官伊东祐亨,下至普通水兵,都把"消灭北洋水师"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

反观同一时期的中国,由于近代民族主义的缺位,并没有形成如日本那样的国家认同感。没有近代民族主义,中国就难以有效地动员起自己的战争潜力。对普通百姓来说,战争是朝廷的事,跟自己没关系。对普通士兵来说,"吃粮当兵,保命要紧",并没有为保卫国家而献身的精神准备。

1894年10月25日,日军未经战斗,就轻取东北重镇九连城,驻守此处的清军,尽管有着毫不逊色的武器装备,却早已望风而逃。根据日本官方的《日清战争实记》记载,九连城居然出现了"当地居民箪食壶浆迎我王师,携来鸡和猪献给我军"的荒诞场面,日本随军记者因此感慨:"‘东西旦夕相望,庶民子来",古人之言,不欺我也。"

民间和底层的精神状态是这样,上层精英的精神状态也好不哪里去。

比如,李鸿章并没有把北洋水师视为国家民族的军队,而只是把它看成是支撑自己个人权位的私人武装,因此不仅没有把消灭日本联合舰队,夺取制海权作为首要目标,反而一味的"避战保船",消极挨打,终于导致全军覆没。

负责防守平壤的清军将领叶志超,更是在态势占优的情况下弃城逃跑,结果自己人马自相践踏所导致的死亡远远超过了战斗的伤亡。

甲午战争由此海陆战皆败。

("兵说"专家: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由网友 镜鉴青年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正是甲午战争至今更令国人心酸的痛点:不止是悲壮的战败,更是在战败之后,参战的清军将士们,却承受着各种无端的指责,纵是血染沙场,却依然被谣言包围。

▲本文配图来自电影《甲午大海战》

在落后挨打的近代史上,恐怕再找不出一场战争,会如甲午战争一样,被国人那样竭力的丑化歪曲。不厘清下面几条谣言,所谓的反思历史,我们依然在路上。

一:清朝皇帝光绪帝没领导责任,皇帝很委屈

事实上,最该为这场战争负责的,就是电视剧里经常被塑造成工艺无害形象的光绪帝。

孙子话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光绪帝倒是察了,但是察的都是我必胜。而在战争期间,作为全局统治者,光绪帝一直越级指挥,各种瞎指挥,这边有直隶总督还有前线将领,令自三出,安能不败?据说最夸张的是,光绪一天连续下了六道上谕催战。在战场局势崩盘之后,光绪帝又玩起了鸵鸟战略,既想求和又担心承担政治责任,这位阿斗级别皇帝在战争里的表现实在是不值一提,若不是其一心求变革,还真不知道历史会怎么评价他。

二:北洋海军实力强于日本海军

一部分谣言认为北洋海军一直雄踞与世界第六,亚洲第一,从成军以来就是牛皮就是强。这在一段时间内是对的,截止到大清北洋舰队访问横滨。日本海军从8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海军,实际上每年海军的军费都多于清朝,甚至出现全国范围内官员民众一起捐款,只为海军买军舰。而反观清朝这边,在北洋海军成军之后,户部就以年年购置军舰,耗费巨大为由停止购买外国先进军舰。更可怕的是,户部和主管海军的海军衙门经常挪用海军的款项用以其他支出,一进一退,实际上到甲午战争开战之前,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已经远超北洋海军。在开战之前的北洋海军由于船只老化,年久失修等原因,整体速度下降到十节左右,日本海军则在一倍以上,更为直观的是火炮数量双方基本持平,但是日本购进了非常多的速射炮,射速比北洋海军快几十倍还不止,即使这样,北洋海军的炮弹的开花弹数量也远远低于日本海军,当时的海上作战,一靠速度二靠火力,两方面都技不如人还指望着破敌大胜吗?北洋海军实在是不容易打这么一场战争。

三:中国和日本打仗两国全面战争

这话也不对,历史记载一般称为甲午中日战争,或者是日清战争,但是实际上的战斗进程能清楚地表明,日本非与大清国战,而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在前线浴血杀敌的是北洋系统的北洋舰队,而南洋海军、广东水师、福建水师表示现在没我事儿,这事儿跟我没关系。陆军号称是80万人,实际上能用的也就是淮军和湘军,几乎都是李鸿章的部下或者是与他有旧关系的人。前线打翻了天,京里的八旗子弟,照样提笼架鸟享受生活,朝中的清流们,除了观战就是挑刺骂,就看李鸿章在那里单练!

等到李鸿章被"练"的精疲力尽,战局严重恶化,先前观战挑刺的清流们全慌了神,更集体跑到慈禧面前哭闹,强烈要求杀了李鸿章谢天下。哪怕李鸿章后来谈《马关条约》,谈判桌上玩命苦撑,还被日本小流氓打了一枪,北京城里喊杀李鸿章的声音,比抗日的声浪响的多。

在这帮清流看来,李鸿章这一枪该挨啊。

四:日本把赔款很大一部分用在了普及教育上?

这话真的是造谣,日本的重视科教的名头在外,倒是什么好事儿给她贴金了。中国共赔偿日本连本带息三亿多两白银。这笔钱可是个大数目,是中国不吃不喝四年才给得起,日本直接所得的赔款数目是当时日本政府年收入的接近五倍,是日本世纪战争支出的三倍左右。

日本人发了这笔横财之后很是高兴了一把,高兴之后迅速冷静,日本政府直接专款专用,成立了新的部门来对战争赔款进行有效管理和使用,甲午战争赔款的85%用来扩军,因为只有建设更强大的军队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中日本陆军获得了扩充军队的费用0.57亿日元,靠这笔钱日本陆军直接完成了倍增,从6个师团增加至12个师团。以上共计3.05亿日元。

这笔赔款直接给日本军队的近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真正让日本军队能够成长为世界强军,进而能够与老牌帝国一战。5.5%的赔款,共2000万日元,是日本天皇的"分红"御料(战前皇室后宫捐出了很多脂粉钱,现在拿赔款的一部分还给他们 )。天皇太努力了,一门心思要打中国。此外,台湾作为新的帝国领土,需要镇压和经济建设,给了3.3%的赔款共计1200万日元;为了预防日本整天都地震或者是火山喷发,所以预备了一些防灾基金——2.8%的赔款1000万日元。剩下的这些少得可怜的部分,才是被用到教育上来,日本将2.8%的战争赔款,共1000万日元作为教育基金,主要用来推行全面义务制教育,算来只相当于日本皇室买胭脂钱的一半。虽说钱不多,仅仅是九牛一毛。

这场战争对于近代中国而言,不可谓不重要,甚至是打断了近代中国国运的战争,我们败的很惨,从没有过的耻辱。但也正是从甲午战争的前后开始,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大清朝廷,使民主自由深入人心才是王道。

我们失败的原因太多,所以更应该好好思考,所谓"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破开谣言是我们以史为鉴的第一步。

作者:我方团队书剑为酒

由网友 苦行骑士 提供的答案:

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被八国联军战舰入侵达百余次,在历次的反侵略海战中,当属甲午海战规模最大,战斗最为惨烈,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倾其所有,与日本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北洋水师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在战斗关键时刻,发出"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的悲壮呐喊,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他们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作用,国人不能忘记,更不能只是调侃与冷嘲热讽,应给予充分肯定。

124年前,中日爆发甲午战争,黄海大东沟海战历时5小时,战斗异常惨烈,是当时世界海战中规模空前的一次交战。海战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舰,死伤官兵1000余人;日本舰队重伤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死伤官兵600余人。这段沉重的历史被很多现代人误读和谬传,下面我们就解读一下对甲午海战的误区。

误区一、北洋水师军费被挪用修颐和园

甲午海战前,北洋水师向朝廷申请白银采购火炮,朝廷迟迟未拨发,而李鸿章却说,有260万两军费存于外国银行。这笔款并非北洋余款,而是1889年李鸿章在奕譞授意下筹集的,用途就是和颐和园有关。为掩人耳目,这笔款被称为海军经费,用途是"存诸北洋生息,按年解京,以补正杂款之不足。本银专备购舰、设防一切要务"。李鸿章手里虽有这笔款,但是只是替慈禧管着,没有权力动用。甲午战争爆发后,这笔款有185万两被提出交予李鸿章购买军火。如果单从这笔钱来说,慈禧是没有动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但因为修颐和园,确实是影响到北洋水师战斗力。

误区二、北洋水师使用采购的劣质炮弹

我们从影视作品中看到,水兵从炮弹中倒出来的是沙子而不是火药,那一瞬间最先想到的就是朝廷的贪腐。其实这并非事实,这种装沙子的是炮弹中的一种实心弹,这种炮弹的作用是用来穿甲的。其实还有稍好的开花弹以及更好的速射炮,但由于造价高买不起。因此,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对日舰基本靠炮弹砸。无独有偶,镇远舰仅有的几发开花弹命中了松岛舰,还有一发实心弹砸掉了一个炮台。因此,装沙子的炮弹是一种实心弹。

误区三、北洋水师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北洋舰队在成立的1888年,确实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但6年后的甲午海战,日本海军力量早已超过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在6年中没有任何的更新换代及装备补充。1894年,北洋水师舰船总吨位为3.5万吨,而日本海军为4万吨;北洋水师总马力为4.2万匹,而日本为6.9万匹;北洋水师航速为10节,而日本为14.5节;北洋水师参战舰员为2089人,而日本为3530人。此时的北洋水师已经全面被日本压制。

误区四、邓世昌撞向吉野被鱼雷击中殉国

中国甲午海战的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然而甲午海战期间日本的鱼雷只能航行100到200米左右,不管是中方还是日方的档案,都没有说致远舰接近过敌舰,且不在鱼雷的攻击范围,所以致远舰不可能被鱼雷击中。对于邓世昌冲撞日舰的记录只出现在中方的档案里,日本对致远舰冲撞日舰未提一字。日本解密的档案中有一封信,是日本海员写给法国军舰设计师白劳易的信,目的为改良军舰,其中提到:"下午2时30分,致远后部起火,3时开始倾斜,其左侧螺旋桨一半在水面上旋转,犹继续前行,下午3时30分,向右倾覆沉没。"说明致远舰在倾覆前还在往前冲,是受损沉没而非鱼雷。

误区五、北洋水师军纪涣散主炮上晾衣服

在威海卫有一艘原比例复制的定远舰,有人做过试验,定远舰主炮口径305毫米,加上管壁将近500毫米的一个大筒,在上面晾的衣服无法固定,且过程非常危险。这个误区来源于1894年7月25日,日军偷袭了由北洋水师的运兵船导致1200多名士兵葬身大海。后来北洋水师出动10艘战舰护送援朝作战的将士,日本人知道这次是场硬仗,为了坚定信念,日本就打起了心理战。"北洋水师在旗舰定远舰的主炮上晾衣服"的说法就流传开来,虽然只是个段子,却被人无数次引用,借以证明北洋水师军纪败坏。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8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