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阿益说 提供的答案: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证据,五大南下汉族民系的先后顺序较难确定,因为他们的南下过程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然而,据推断,客家人应该是最早南下到广东的民系之一。
一方面,客家人是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南迁的,而广东在秦汉时期已经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农业中心。因此,客家人作为一个有商业和农业经验的民系,很有可能会选择广东这样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方落脚。
另一方面,客家人在广东的发展壮大,也和当时广东政治经济的状况有关。在古代,广东地区属于岭南地区,经常受到北方政权的忽视和影响较小。因此,广东地区在军阀混战的时期,往往会被一些战乱的军队占领。客家人在这种背景下,很有可能会趁机迁入广东,挖掘广东地区的经济资源。
虽然无法确定客家人是否是最早南下到广东的民系,但根据历史和当时的情况推断,客家人可能比其他民系更早一些涌入广东。
由网友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提供的答案:
广东历来只有三大民系之说,没有五大南下民系之说,他们都属于先后从中原南下的汉族繁衍的后裔民系:这就是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闽南方言民系,分别讲广府话、客家话和闽南方言。
潮汕人、雷州人、电白人、海陆丰人都属于讲闽南方言不同分支的人。这一民系是伴随着中原人在蒙古人及金国南下而不得不南迁的南宋官民,经历过南宋末年追随南宋政权不断退守抵抗蒙古人而大量从福建沿海一带的海路南迁的民系。他们的分布地域与南宋王室重要人员向南逃亡的路径非常吻合。
广府人应是秦始皇派出的50万大军统一百越地区后,留在岭南一带的驻军,他们与当地人融合后形成的族群,这一族群后续又继续发展。
(广州一夜景)
在汉朝统一秦将南越国后,在苍梧即今天的广西梧州、广东封开一带设立行政中心,作为岭南政治中心,这个地带作为中心延续300年,使得这里形成广府文化。
(广西梧州江景)
客家人是先后多次南迁。最早南迁应该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后,中原经历五胡十六国之大乱大,从中原向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陆路不断南迁的汉族后裔繁衍发展而成的民系。
客家民系与闽南方言民系是汉族南迁的两个路径,始发地域和落脚地域明显不同。一个是从中原陆路到广东山区,一个是从中原再到福建沿海停留生活过一段时间再被迫突然大量从海路大量南迁到广东沿海。
广府人来得比较早,多在平原地带的几个大的历史行政中心城市附近延伸发展。
由网友 六甲番人 提供的答案:
民系,一般是指民族内部有同类语言、文化、风俗,并互相认同的分支,最早见于罗香林教授的《客家学导论》,当前对于汉族内部民系的划分,学术界并无统一的观点,有学者提出八大民系的说法,但也有人认为应该分为十六个民系更加合理。
八大民系是指北方民系、晋绥民系、吴越民系、湖湘民系、江右民系、广府民系、闽海民系和客家民系,十六个民系则是将进一步北方民系又拆分成九个民系,分别是东北民系、燕幽民系、冀鲁民系、胶辽民系、中原民系、关中民系、兰银民系、湖广民系和江淮民系。
而在广东省内,一般认为有三大民系,分别是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海陆丰人一般会根据其使用语言分别列入潮汕民系和客家民系,而湛茂地区也会根据使用语言分入广府民系和福佬民系。
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的定义较少有分歧,但关于潮汕民系和福佬民系,学术界并无统一说法,有学者认为潮汕民系也是闽民系的分支,理由是大部分潮汕人的祖先一般是经由福建迁移至粤东地区定居,而且潮州话和闽南话很是接近。
但这一观点其实是存疑的,首先是认同感,潮汕人很少认同自己是福建人,但一般会认同自己是广东人,强硬将潮汕人分入闽民系并不妥当,其次是风俗,潮汕人和福建人的差异其实并不小,如果仅凭妈祖信仰是不足以归入同类项的。实际上,潮汕人的说法还是基于潮州话作为前提来划分的,也就是说,潮汕四市包括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讲潮州话的人群是潮汕民系,而四市讲客家话的人群仍然属于客家民系,潮汕以外的地方比如国内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以及国外的东南亚、北美、澳洲等地区,只要是讲潮州话的人群也会被认为是潮汕人。
至于湛茂地区讲雷州话的人群,也有人认为属于闽民系,但闽民系的说法以地域命名,本身就存疑,六甲番人认为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古河洛民系。
只说三大民系,按祖先来到广东的时间先后排序,分别是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最早来到岭南的广府人是赵佗所带领的秦军,而第一批潮汕汉人是五胡乱华时的中原人,而客家人的最早祖先则是在安史之乱后迁移至此。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两千多年里,不断有汉人由北南下广东,很多后来者客迁来此后,也学会了当地方言,进而融入当地族群,成为新的广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这些人群的到来时间就不再拿来讨论了。
以上是关于民系定义,关于广东三大民系的介绍,不知您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由网友 有点难起 提供的答案:
广东只有三大民系,最早南下广东的这批人是秦朝军队,平定百越后这批人就是现在的广府人,他们占领了广东所有平原地区。潮汕人是闽系的分支,他们大部分是福建移民过来的,占领了大部分沿海地区。客家人是南下最迟的一批人,因为战乱而逃荒而到了广东,但并不是所有人一南下就到达广东,而是很多都到了江西、福建后又迁移到广东的,他们没有能在平原地区(广府人地盘)站住脚,也很难在沿海地区(潮汕人地盘)立足,所以他们大部分都在山区,也有部分在潮汕地区。总的来说,广府、潮汕、客家是广东人的主要三大民系组成。
由网友 乖胖还是坏胖 提供的答案:
①广府应该是第一批来广东的,大概是秦汉时期来的,跟当地土著结合的广府人,第一批占尽了珠三角平原。
②潮汕应该是第二批来广东的,大概是晋朝唐朝安史之乱迁移过来的,占据了潮汕地区沿海的少部分平原。
③客家应该是第三批来广东的,大概是唐朝安史之乱到明清时期,前两批都是占据了广东的所有平原地区(除了惠州市,惠州三种民系都有,不算纯正客家)
所以客家人就是客打不过当地广府人跟潮汕人,被逼在广东大山里生存,具体可以看看土客械斗1854-1867年广府人报复客家人死伤几十万人。自己去百度吧我就不说了
以上三大民系都说着自己的方言,保留最完整的是潮汕地区,广府潮汕注重商业,客家注重从政。这样分析就非常尊重历史了。
由网友 陈煬 提供的答案:
先先广府,后潮汕(雷州属潮汕平原再次移民),再者就是客家。潮汕与客家不分彼此,都是自己人,广府人长得有点鼻孔大。也不知道广府土著跟南下汉人的混血是不是,反正我不信汉人长的那种脸型,广府可以考证的,就是粤语,肯定是汉语。但是,混血了。潮汕和客家,是属于纯种汉。
由网友 郑哥正好说 提供的答案:
很多都是陆续进入的,看地方,广东珠三角最早是秦汉官兵进入,其他地方尽是荒野和泥潭,有少量土著,广府当时大量官兵和少量囚犯与当地百越融合,属政府移民!客家潮汕早期大多是因战乱从中原陆续迁入,有中转江西和福建。客家沿途融合较多,潮汕融合较少。粤语大多保留秦汉陕西雅语+唐宋口音,客家语保留晋隋+唐宋中原口音,潮汕语保留东周中原河洛音+唐宋口音
由网友 积极阳光小啾啾 提供的答案:
我历史不好,不懂这些。
我也没有什么先祖观念。
简单划分,广府,潮汕,客家。
占据地方最多的是广府,人数最多的是潮汕,山里最多的是客家。
从政最多的是广府,从商最多的是潮汕,理发最多的是客家。
最先到广东的是广府,其次潮汕。
广东讲白话,但是不是广府原先的语言,而是广府话结合普通话演变而来的白话,潮汕话其次,客家话最原始。
广府原先也属于山区,典型代表就是韶关,还有广府人的长相更精小。
潮汕一直属于沿海地区,从福建迁移过来,却更加独特而有自己的风格,更加具备海边人的特点,性格也是。
客家一直就是山区文化。
如果说,北方要找后代,客家是最适合的也最亲密的。其次是广府。潮汕是中原入福建再入潮汕。
综上所述,你明白没
由网友 呾唔北块去 提供的答案:
简单点说,广府人最先到达,占据最好的珠三角地区;
潮汕人第二,从福建过来就近占了潮汕平原,一小部分继续往西,越过广府人聚居地一直到达雷州;
客家人最迟,到来一看,珠三角及潮汕平原早被人占了,只好粤北山区将就,继而和广府人抢地盘。
由网友 用户98678684403 提供的答案:
第一批肯定是北筑长城南戍五岭而来的客家人啦
梅州五华赵佗故城
填补空白 填补南越国早期历史空白 2012年3月24日,中国南方区域考古高峰论坛暨五华狮雄山秦汉遗址研讨会在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狮雄山秦汉建筑遗址举行。来自湖南、江西、福建、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东等10省(区、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对狮雄山秦汉建筑遗址进行了考察、探讨。
记者随这些专家在狮雄山秦汉遗址中了解到,该遗址发现于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1984~199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4次对该遗址进行过调查和发掘工作,并初步将其定为南越国时期的宫殿建筑遗址。2011年1~12月,为明确狮雄山遗址的年代、布局、结构和性质,进一步加大广东省首批大遗址保护的力度,为遗址公园的科学规划提供充分依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狮雄山遗址进行了第五次调查、勘探和试掘,取得了新的重要发现。 狮雄山遗址出土的秦汉时期遗物十分丰富,包括建筑材料、陶器、石器、铁器以及其他物品。建筑材料是秦汉时期遗存中出土最多的遗物,以板瓦、筒瓦为最,瓦当居次,砖类最少。板瓦、筒瓦外面均饰绳纹,内面以凸麻点纹为主,其次为素面,亦有少数在麻点纹中拍印文字、符号;瓦当纹饰主要为涡树纹,涡点纹等其它纹饰暂未见有完整标本;铺地砖仅发现1块,素面,砖体两面扎有成排圆孔。 陶器包括瓮、罐、壶、瓿、盆、盅、釜、熏炉、钵、器盖、盒、三足小盒、纺轮、网坠、权、丸等。陶质可分为泥质和夹粗砂两系,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仅限于釜等少数器物,且泥质陶多数含有细沙。生活用品以轮制为主,少数为手制轮修,器物的耳、足多为捏制成型后加于器身。在装饰方面,主要以印文、弦纹和刻划纹为主:印文中方格纹极为普遍,其次为几何戳印纹,绳纹仅见于釜的下腹部和底部;刻划纹中水波纹最为常见,此外还见有篦点纹、锯齿纹等。 石器主要有石凿、石锛、石刀、石矛、磨盘、磨棒等,均为打制和磨制成器。铁器仅见铁釜1件,但残损较甚,难辨器形。 其他物品还包括封泥、铁矿石、碳化植物标本等。
部分封泥上印有"定(楬)之印"、"定(楬)丞印"等文字,这些文字,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本遗址所出瓦当上的"定"字相对应,说明了这批封泥的归属。另外,从封泥文字的文例判断,这几目封泥上的文字很可能印自县级职官的印章,也从侧面说明了狮雄山遗址的性质。其他封泥虽无文字,但多有捆绑及所附器物的痕迹。岭南地区的封泥以往仅在广东广州南越王墓、南越王宫署和广西贵县罗泊湾M2等地点出土,数量较少,狮雄山遗址出土的封泥为岭南地区的封泥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佗城历史 佗城是广东省最古老的县城之一,至今已有约2200年的历史。 "北有平遥,南有佗城"不到佗城枉来粤。佗城是岭南客家之源,南越王赵佗的兴王发迹之地。关于佗城,历代史籍有详细记述: 史志记载 据《史记.主父偃传》记载,在秦军第一次南平百越时,赵佗屠睢同为秦军主要将领。公元前218年,秦军第一次进军岭南。秦主将屠睢的军队,在西线的西瓯地区惨败,屠睢被杀,"伏尸流血数十万"。东线的赵佗一路大军,实行剿抚结合政策,得到越人支持,在闽越一带建立稳固基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任嚣为主将,赵佗辅佐之,南平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任命任嚣为南海郡尉,赵佗为龙川令。因赵佗是东线一路军,进军路线很可能是东江上游(今龙川东北部),顺江而下,直至龙川老隆建立军事营寨,在今之龙川佗城筑土城设治所。
龙川旅台学者近年编修的《龙川县志》载黄勋著《南越王赵佗龙川老隆行辕考》一文云:"赵佗率军最初抵达老隆设营寨顶、指挥设防部署,得川安谧后随之开邑龙川(龙城),建筑城池,以龙川令侯霸业自主。"今老隆寨顶的古堡残垣仍隐约可见,相传是南越王营寨处。老隆寨堡的南面约10公里处就是龙川佗城。佗城,三面环山,山峰秀丽,东临东江,江水如龙。赵佗选择此地筑土城为县治,是有道理的。更为重要的是,佗城处于东江、韩江分水界附近,西南可顺东江而下控制龙川南部,东南可顺韩而下控制龙川东部,战略意义十分突出。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8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