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曾小华生活创意 提供的答案: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是出自《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在不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和喜好的情况下,应该先让年纪小的人去尝试和体验,以免因为不了解情况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后果。
这句话的背景是孔子告诉他的弟子们,要学习君子的行为举止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在这个背景下,"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意味着尽管我们不能确定一个人的喜好和偏好,但我们可以先找一个风险相对较小的人去尝试,然后观察结果,进而采取更具体的行动。这种做法不仅可以降低风险,还可以避免因为自己不了解情况而犯错或造成损失。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不要轻率地做出决定或行动,而是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先进行小范围的尝试和试错,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改进。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和代价,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由网友 太白山人5911 提供的答案:
谢邀。此两句出于唐代诗人王建的"新嫁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的五言绝句。全诗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全诗精干洗炼,生动传神,用白描的手法,将一个古代新婚媳妇下厨调羹时细腻的心理活动勾画得栩栩如生,表现出高超的诗词水平。
全诗短短四句二十字,却生动地塑造出一个古代新媳妇的形象。结婚三天后的新妇,是要开始家庭劳作的,而场所就是厨下,洗手后先调一碗羹汤亮亮自己的厨艺,可是由于刚嫁过来三天,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如何,自己调出的羹汤究竟合不合婆婆的口味呢?要知道这可是首次在婆婆面前献艺,关系到自己在婆婆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封建时代的婆媳关系中,小媳妇是没有地位可言的。因此给婆婆一个好印象,免得以后穿小鞋,她不能不非常谨慎地对待这件事。怎么办呢?最好让了解婆婆食性的人先尝一尝,那么让谁尝呢?丈夫应该是第一个选择,可是男人们都粗线条一些,而且刚新婚宠她,未必能给出一个客观的答案。对了,何不让最了解母亲口味的小姑子来尝呢?这里一个遣字用得妙!道出了家庭地位中低于自己的小姑,求起来方便一些。而且效果要好一些。对!就这样。
于是,一个聪慧的新媳妇就活灵活现地站立在读者面前据说王建一生穷苦潦倒,当了十三年兵,官做到司马。他的作品以宫词见长,可这首"新嫁娘"却以浓郁的生活情趣为自己在唐诗中赢得脍炙人口的地位。
`
由网友 三秋树老 提供的答案:
这首小诗写新嫁少妇初下厨房的情形。全诗如下:
新嫁娘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注释:三日句:古代女子出嫁后第三天,按习俗要下厨做菜。
谙:熟悉。
封建社会,媳妇是受婆婆管的,所以就不能得罪婆婆,俗语有十年的媳妇熬成婆的说法 ,就说明 了这一点。
这个新嫁娘三天后就要下厨房做饭菜给公婆吃,要讨好婆婆,但又不知公婆的口味如何,咸淡怎样。又不好当面问公婆。她想,我不知道,但朝夕与公婆相处的小姑一定知道。她在做饭菜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先叫小姑尝尝口味咸淡和熟的程度。小姑的认可也是婆婆的认可。
从这件事中,表现了新嫁娘的聪慧机灵,也带有一点做人的狡黠。全诗只写了一件生活的小事,但把新嫁娘的心理写得细致入微,并富有生活的情趣,把一位新嫁娘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因而成了传诵的名篇。
这首小诗反复吟咏,自能得其佳妙,也有启示之义。一个人初入新的环境、新的单位等,不熟悉情况,求教于老练者就是最好的解决之法。
个人浅见理解,欢迎网友补充纠正。致谢参考文献《唐诗宋词鉴赏》的编者。谢网友和读者。图片来自全网。侵删。
由网友 萌舒 提供的答案: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早些年以前,有一位刚刚结婚的新娘,因为头一次在一个陌生的家庭里下厨房做饭,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
新家里还不太了解公公婆婆的饮食习惯,是比较喜欢偏咸些呢?还是喜欢清淡些的?那时候的男人基本上都不会下厨房的,"不象现代人十之八九都会做饭"问丈夫等于白白浪费时间。
好在新媳妇是个非常聪明伶俐的人,她想到了丈夫的妹妹一定知道公婆的饮食习惯,因平时妈妈在厨房做饭时,一般人家的女儿都会帮着妈妈干家务活的。
她做好了饭莱,悄悄地找来小姑子,笑容满面的请她先尝尝味道怎么样?问问小姑子公公婆婆会不会喜欢她做的饭菜呢?
当然了无论是什么年代,姑嫂关系好的家里,婆媳的关系也一定比较不错的,小姑子在婆婆面前夸奖嫂子一句,要胜过丈夫说十句,小姑子如果也是很善解人意的姑娘,是最好的了。
由网友 秦一农夫 提供的答案:
这两句来自于唐代诗人王健的《新嫁娘词》,全诗仅四句,抄录于下: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全诗只写了一个很简单的情节:
一个过门才三天的新媳妇,开始进入厨房给全家人准备做飯了。但做飯简单,调味难,怎么才能知道公婆的口味呢?尤其这第一顿饭只要公婆能吃得可口,才能获得他们的欢心和夸奖。聪明的新娘在做好饭,调好味后,先让小姑子来尝一下调料的轻重。因为她们在一塊生活久了,一定知道爹娘口味的轻与重地。只要小姑子尝了说好,公婆也一定会喜欢地。
这首诗情节虽简单,却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表现出这个新娘是非常聪明能干的,也是极有教养的一个孝顺媳妇,知道如何孝敬公婆,才能博得他们的喜欢。其二,充分说明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创作的源泉,是取之不竭,用之不枯地。因为象此诗所描写的小细节,作者如果没有亲身体会,是绝对不会发现,也绝对不会写出来地。
由网友 用户春花有意 提供的答案: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过门三天的新媳妇,今天第一次下厨做羹汤。不知道婆婆的口味,做出来的羹汤怎么让婆婆满意呢,她有几分踌躇,但她颇为内行,"未谙姑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也见得新媳妇的精细。因为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人说咸,有人说淡。怎样才能稳操胜券呢?看来她需要一个参谋,谁来当这个参谋呢?女儿是最体贴亲娘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先让小姑尝试,最能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这首诗语言清淡,但人物的刻画极其鲜明,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跃然纸上。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