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流星花园来 提供的答案:
黄河鲤鱼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鱼类,因其在黄河流域的广泛分布而得名。然而,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黄河鲤鱼数量不断增加,已经泛滥成灾,而南方的鲤鱼却很少有人会吃。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原因呢?
首先,地理环境是影响南方鲤鱼消费的重要因素。南方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湖泊的水质也相对清澈,适合生长各种鱼类。因此,南方地区的鱼类种类繁多,人们的口味也更加多样化。相比之下,黄河鲤鱼生长的环境则相对恶劣,水质污染严重,导致黄河鲤鱼营养价值低,味道也相对较差,不太适合南方人的口味。
其次,文化传统也是导致南方鲤鱼消费较少的原因之一。在我国南方地区,鲤鱼被视为凶猛、粗糙的鱼类,人们普遍认为这种鱼肉质粗糙,口感不佳。而在北方地区,鲤鱼则被视为美味佳肴,尤其是黄河鲤鱼,被誉为"黄河之宝"。因此,南方人普遍不喜欢吃鲤鱼,而北方人则喜欢将鲤鱼作为节日和宴席的美食。
最后,市场需求也是导致南方鲤鱼消费较少的原因之一。由于南方地区的消费群体相对较小,对黄河鲤鱼的需求也较少。相反,北方地区的消费群体相对较大,对黄河鲤鱼的需求也相对较高。因此,黄河鲤鱼的价格在北方地区相对较高,而在南方地区则相对较低。
总之,南方鲤鱼少有人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虽然黄河鲤鱼泛滥成灾,但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这种现象,并寻求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由网友 猎奇动物社 提供的答案:
黄河可是一个天然大"鱼库",别看它的水因为流经黄土高原掺杂了泥沙有些浑浊,但这里面一共生活着186种不同的鱼类,其中土著鱼类就多达147种,分别在12目21科78属下,在众多黄河鱼类中,最知名的无疑就是黄河鲤了。
黄河鲤与兴凯湖鱼、松花江鲑鱼以及松江鲈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鱼,当然这里的名鱼并不是说它具备观赏价值,而是说它在淡水鱼类中,口感出众,深受食客的喜爱。
这不,近日黄河鲤鱼泛滥的消息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吸引了大量的钓友聚集在黄河两岸垂钓,看的许多喜欢吃黄河鲤和喜欢垂钓的小伙伴跃跃欲试。那么,黄河鲤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的泛滥又是怎么回事呢?作为一种常见且养殖量巨大的淡水鱼,为何鲤鱼形成了"南厌北喜"的局面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黄河特产-黄河鲤。
黄河鲤
鱼是人类重要的肉食来源之一,毕竟人类是杂食性动物,而地球上大部分的表面被水覆盖,所以,从人类诞生之初,捕鱼就是一项重要的食物获取来源。虽然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开始,人类开始了驯化动物,但是鱼也没有淡出人类的食谱。
从我国古代的记载来看,比较早被人类驯化的鱼就是鲤鱼了,它的驯化可以追溯到殷商末期到西周初期,驯化后,人们不需要只靠野生水体捕获,而是可以靠大规模养殖来满足需求了。
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鲤鱼都是我国最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直到唐朝发生了改变,因为唐朝的执政者姓李,而李与鲤鱼的鲤同音,就这样鲤鱼被"谐音梗"玩到禁止养殖,这逼迫人去驯化其他的鱼类,于是才有了"四大家鱼"。
扯得有点远了,我们言归正传,鲤鱼之所以能够成为最早驯化的鱼类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常见性。鲤鱼是鲤科下的代表鱼类,它是一种原产亚洲的淡水鱼,在我国它们曾经广泛的分布于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之中,是人们最容易获取,也是最常见的中型淡水鱼。
而黄河是鲤鱼的自然分布地之一,所以黄河鲤其实是生活在黄河中的鲤鱼的俗称,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不同水体中的鲤鱼其口感,外观也有一定的差异。
从外观上看,黄河鲤与其他水体中的鲤鱼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金鳞赤尾",身上的鳞片以黄色为主,尾巴中后段呈明显的暗红色。从口感上说,黄河鲤体态丰满,肉质肥厚,细嫩鲜美且营养丰富,自古以来,黄河鲤就是宴会上的佳品,比较常见的是"糖醋"和"红烧"两种做法。
在整条黄河中,几乎都有黄河鲤的身影,不过以山东黄河鲤、宁夏黄河鲤、陕西黄河鲤、河南黄河鲤以及山西黄河鲤(对应了不同的河段)最为知名,这五种鲤鱼并称为"五大名鲤"。
黄河鲤鱼泛滥成灾?
由于黄河鲤鱼的名声在外,所以自古以来,针对黄河鲤鱼的捕捞就比较的严重,而且人向来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黄河沿岸的渔业也非常的发达,这导致了野生黄河鲤鱼的数量在逐年的递减,尤其是野蛮的捕捞,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在20世纪中后期的几十年里,每年从青铜峡至石嘴山段黄河中就有超过30万斤的黄河鲤被捕捞上岸,其他河段虽然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但是捕捞也非常的严重。
这使得到了20世纪末,黄河鲤的年捕捞量就下降了40-50%,这还是在提升了捕捞装备加大了捕捞力度后的成果。
从这个角度看,黄河鲤不应该泛滥才对,事实上即使到了今天,黄河鲤也远达不到泛滥的地步,它们只是数量上比起前些年要明显的多了,这要得益于我国的黄河禁渔政策。
从2018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对黄河进行了禁渔,虽然禁渔期只有短短的3个月(4月1日到6月30日),但是黄河鲤通常在每年的4月份产卵,所以这个禁渔期可以保证黄河鲤正常的繁殖以及卵正常的孵化,这使得黄河鲤的种群数量有了一定的恢复。
到了2022年,农村农业部对黄河禁渔制度作出了调整,调整后,禁渔期由原本的3个月变为全年,这个政策会从2022年的4月1日延续到2025年12月31日,这个举措显然对黄河鱼类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盲目的渔业捕捞已经打破了野生鱼类正常的繁衍,如此下去,许多水体将会面临鱼枯的风险,而正是禁渔期的颁布,让黄河鲤从18年开始逐渐的复苏,在去年的全年禁渔政策,又让黄河鲤有了稳定的繁殖和生存条件,所以,今年黄河鲤确实要比往年多很多,但远达不到泛滥的程度。
鲤鱼如此受欢迎,为何在我国形成了"南厌北喜"的局面?
在我国,人们对鲤鱼有着南北两极分化的态度,南方几乎很少会吃鲤鱼,而在北方鲤鱼依然是最常见的食用鱼,而且在一些地区的宴席上鲤鱼还是必备的菜肴。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南北的差异呢?我认为与两个方面有关。
第一:选择性
鲤鱼虽然在大江南北都有分布,但是从我国鱼类的整体分布来看,呈南多北少的态势,这是因为南方与北方的气候差异导致的,全年温度较高的南方更适合许多鱼类的生长,同时南方水体较多,也给了不同的鱼类生存空间,正是因为这样,南方对鱼类的选择是多选性的,比如黑鱼、黄鳝、鳊鱼、凌波鱼(有名巴沙鱼,学名芒鲶,是湄公河引入养殖的)、鲢鱼、鳙鱼等等,有了选择,自然会对鱼产生挑剔性。
而北方的水体要比南方少很多,这使得鱼的种类和密度相比较南方都要差一些,虽然现在多为养殖,但是养殖的也是能适应北方环境的鱼类,而鲤鱼的养殖量比四大家鱼中的青鱼都大,所以自然就接触的比较多,挑剔性也较少。
第二:口感
南北方主要食用的鱼类的口感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从整体上看,南方的主要食用鱼的刺少,土腥味较轻,这使得南方清蒸鱼是最常见的鱼类烹饪方式,而北方的主要食用鱼刺多,土腥味较重,所以红烧、酱焖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而鲤鱼是一种土腥味比较重的鱼类,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科普过,土腥味的罪魁祸首是土臭素(Geosmin),而土臭素是由一种名为放线菌(Actinomycetota)的细菌产生的,这种菌在淡水和土壤中都比较常见,在水体食物链底端的生物会以这种菌作为食物和营养来源,比如浮游生物和藻类,所以,这些生物体内的土臭素是最多的,而进食这些生物的鱼类,身上通常也有土臭素。
而鲤鱼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它们既吃藻类和浮游生物,又吃一些小型的水生动物,这样土臭素在体内累积的就比较多。但是,长时间的高温烹煮会让土臭素部分分解,所以,北方做鱼的时长和大料将它的土腥味降低到了极致,而南方相对简单的做鱼方法无法将土臭素大部分分解掉,所以,吃起来就比正常的鱼土腥味要重一些,自然就不太受欢迎了。
写在最后
黄河鲤鱼"泛滥成灾"不实,它们只是比前些年多了而已,不过,蜂拥而至的钓鱼人对它们来说显然不是件好事,毕竟人多力量大,好不容易用多年的禁渔换来的成果,如果长期下去,可能会被打回原形,你认为呢?
由网友 国家级喂鱼师 提供的答案:
经典剧精彩,飞马来答!
我国民间有鲤鱼跃龙门之说,鲤鱼在传统文化中被誉为龙的化身,所以有些人对鲤鱼是抱有敬畏之心的。
北方爱吃鲤鱼,是因为豫菜有一道名菜"鲤鱼焙面",据说是袁世凯非常爱吃,当时在北京有一个河南人开的饭店,就是专做这道菜的,民国很多社会名流听说大总统爱吃的菜,为了某种原因都去吃过。
南方人不爱吃鲤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鲤鱼的食性是在水底拱食,所以肉中带有一股泥土腥味,如果不会烹饪,这味道是不好吃的。南方做菜清蒸的多,红烧的少,没有重油重盐的遮盖,鲤鱼的美味无法体体现出来,而且鲤鱼和海鱼比起来小刺较多,也是难以被接受的原因之一。
中国最好吃的鲤鱼在河南孟津段,有诗为证: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这里的黄河鲤鱼,颜色金黄,尾巴红色,肉质鲜美。
欢迎钓友们来孟津小浪底钓大鲤鱼。
由网友 坤仔在路上 提供的答案:
黄河鲤鱼泛滥成灾,主要是由于黄河流域生态破坏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导致的。这种大量繁殖的鲤鱼在沿岸会给当地水域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因此很多地方都采取了限制捕捞、转移、饲养等措施,希望缓解这种问题。
南方地区因为气候和环境条件的原因,鲤鱼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也不像黄河流域那样会造成泛滥成灾的情况。此外,南方地区的人们对鲤鱼的消费文化也比较少,很多人并不习惯食用鲤鱼,反而更偏爱其他的淡水鱼类。
另外,黄河鲤鱼和南方的一些鱼类在营养价值和口感上也有所不同。黄河鲤鱼的肉质比较厚实,口感较嫩滑,同时也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营养成分,因此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鲤鱼是一道很受欢迎的美食。而南方的一些鱼类则比较偏爱口感鲜嫩,例如草鱼、鲈鱼等淡水鱼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南方的一些地区鲤鱼消费量比较少的原因。
由网友 云上飞鹤 提供的答案:
黄河鲤鱼是中国黄河流域的一种淡水鱼类,由于其繁殖力强、适应性强,导致其数量急剧增加,但是说"泛滥成灾"有些夸张,在强大的中国食客面前,任何可食用的食物都不可能让其泛滥成灾。而南方人很少吃鲤鱼,则有以下几个原因:
- 地域习惯差异。南方人和北方人在饮食习惯和口味上有很大的差异,南方人更喜欢吃淡水鱼类如草鱼、鲤鱼、鳙鱼等,而北方人则喜欢吃河鲜如鲈鱼、鲤鱼、鲫鱼等。
- 鲤鱼在南方不是当地的地方鱼类,南方人更愿意食用本地产的鱼类,比如在江浙地区的鲥鱼、鲢鱼、鳗鱼等。
- 鲤鱼肉质不够鲜美,口感较为平淡,南方人普遍不太喜欢。
- 传统迷信文化的影响。在一些南方地区,由于鲤鱼在古代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与"礼"、"利"等词谐音,所以不少人会避免食用鲤鱼。
综上所述,南方人不食用黄河鲤鱼主要是受到地域习惯差异、食材口感、地方迷信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由网友 博学芒果cX 提供的答案:
生态好了,黄河鱼就多了。这是国家持续环境治理的结果。
黄河大鲤鱼,是我们甘肃、山西、陕西、河南等地传统美食。挺好吃的。不过呢,再好的黄河大鲤鱼,相对于鱼米之乡的江南湖泊鱼,还是肉质口感有差距。这对于平时喜爱吃鱼虾的南方人,当然就很少吃黄河大鲤鱼了。
这也好比是精细的小麦粉与粗糙的玉米粉做成的两道美食,口感差别还是很大的。
由网友 一路飞扬yy 提供的答案:
在我国,人们对鲤鱼有着南北两极分化的态度,南方几乎很少会吃鲤鱼,而在北方鲤鱼依然是最常见的食用鱼,而且在一些地区的宴席上鲤鱼还是必备的菜肴。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南北的差异呢?我认为与两个方面有关。
第一:选择性
鲤鱼虽然在大江南北都有分布,但是从我国鱼类的整体分布来看,呈南多北少的态势,这是因为南方与北方的气候差异导致的,全年温度较高的南方更适合许多鱼类的生长,同时南方水体较多,也给了不同的鱼类生存空间,正是因为这样,南方对鱼类的选择是多选性的,比如黑鱼、黄鳝、鳊鱼、凌波鱼(有名巴沙鱼,学名芒鲶,是湄公河引入养殖的)、鲢鱼、鳙鱼等等,有了选择,自然会对鱼产生挑剔性。
而北方的水体要比南方少很多,这使得鱼的种类和密度相比较南方都要差一些,虽然现在多为养殖,但是养殖的也是能适应北方环境的鱼类,而鲤鱼的养殖量比四大家鱼中的青鱼都大,所以自然就接触的比较多,挑剔性也较少。
第二:口感
南北方主要食用的鱼类的口感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从整体上看,南方的主要食用鱼的刺少,土腥味较轻,这使得南方清蒸鱼是最常见的鱼类烹饪方式,而北方的主要食用鱼刺多,土腥味较重,所以红烧、酱焖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而鲤鱼是一种土腥味比较重的鱼类,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科普过,土腥味的罪魁祸首是土臭素(Geosmin),而土臭素是由一种名为放线菌(Actinomycetota)的细菌产生的,这种菌在淡水和土壤中都比较常见,在水体食物链底端的生物会以这种菌作为食物和营养来源,比如浮游生物和藻类,所以,这些生物体内的土臭素是最多的,而进食这些生物的鱼类,身上通常也有土臭素。
而鲤鱼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它们既吃藻类和浮游生物,又吃一些小型的水生动物,这样土臭素在体内累积的就比较多。但是,长时间的高温烹煮会让土臭素部分分解,所以,北方做鱼的时长和大料将它的土腥味降低到了极致,而南方相对简单的做鱼方法无法将土臭素大部分分解掉,所以,吃起来就比正常的鱼土腥味要重一些,自然就不太受欢迎了。
写在最后
黄河鲤鱼"泛滥成灾"不实,它们只是比前些年多了而已,不过,蜂拥而至的钓鱼人对它们来说显然不是件好事,毕竟人多力量大,好不容易用多年的禁渔换来的成果,如果长期下去,可能会被打回原形,你认为呢?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