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

由网友 喜鹊老师 提供的答案:

  1. 家族传统:乾隆是道光的祖父,嘉庆是其父亲,按照传统,皇位应该在家族内部传承。他们认为道光是合适的继承者,能够延续清朝皇室的血脉。
  2. 统治经验:乾隆和嘉庆在位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统治经验,他们认为道光在政务和管理方面具备较好的素质,能够继续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3. 继承权稳定:乾隆和嘉庆可能担心其他亲属或权臣的介入可能带来政治不稳定和动荡。他们认为将皇位传给道光可以确保继承权的稳定,避免内部纷争和权力争夺。
  4. 遵循前例: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例子表明皇位传承应该由亲属内部完成,而不是通过其他方式,如外部娶亲或择嗣。乾隆和嘉庆可能认为这种传承方式更符合传统和礼制。

综上所述,乾隆和嘉庆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基于家族传统、统治经验、继承权稳定和前例的考量。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他们支持道光成为下一任皇帝。

由网友 秋媚读史 提供的答案:

道光帝是最后一位"古代"皇帝,也是第一位"近代"掌权人,他的身体跨入近代,但灵魂依旧在古代。

1782年9月16日寅时,一位皇孙在紫禁城诞生,他就是绵宁。年过古稀的乾隆喜得皇孙,自然多了几分喜悦。在这之前,他已经秘密立永琰为皇太子,这位皇孙的到来对大清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嫡长子的份量

乾隆三十九年,年仅十四周岁的永琰与原配喜塔腊氏完婚,夫妻两感情很深。嘉庆元年,嘉庆登上皇位时,就册封喜塔腊氏为皇后。但她福气并不厚,仅仅当了一个月的皇后就去世。此时,她与嘉庆所生的嫡子绵宁十五周岁。

满清入关后,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在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上,嫡长子的情节始终挥之不去。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很早就将嫡子胤礽立为皇太子,结果失败。雍正吸取前面的教训,创立秘密立储,选择的继承人既非嫡也非长。

但嫡长子的情节又影响了乾隆,他两次将嫡子内定为继位人,却因天公不作美而放弃。后来,乾隆只得采用立贤的秘密立储,并将其确定为本朝家法。虽有家法限制,但在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嘉庆也不能置身事外。康熙、乾隆没有实现的嫡长子继承制,嘉庆又何尝不想实现呢?

嘉庆对这位嫡皇后充满怀念之情,皇后去世两年多后(1799年),就将绵宁秘密立为皇太子。

二、绵宁不仅能健康成长,而且文武双全

乾隆五十二年,在一个良辰吉日,年仅五岁的绵宁在总管太监的引导下,进入上书房,拜秦承业、万承风为老师,开始了学习生涯。

清朝是马上得天下,但入住中原后深感不能马上治天下。为了稳坐天下,大清的皇帝格外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顺治帝起,皇子们都要接受严格的读课制度,潜心学习中原传统的经史子集。

清代著名文人赵翼,乾隆中期入内阁中书,在皇帝的秘书机构当秘书,曾目睹过绵宁等皇子读书的情景,并做了细致描述:

"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门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唯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理乱已了然于胸中。"

上书房的教育极为严格,老师对就学的皇子、皇孙具有处罚权。对于皇孙们的学习时间,都有专门人员进行登记,以备核查。乾隆时常亲自查阅皇子、皇孙的学习情况。1789年三月初六,年近八十岁的乾隆来到上书房查岗,发现三月初一到初六,所有的皇子、皇孙的老师都没到上书房上班。乾隆大怒,当场向皇子和上书房总师傅责问原因,并处分一大批工作人员:上书房总师傅被贬为侍郎、大学士稽璜降三级留任、军机大臣王杰降三级留任,绵宁的师傅秦承业、万承风革职留任。时年七岁,正在上书房读书的绵宁目睹了这一切。

在对待皇子的教育方面,嘉庆与乾隆一样,十分严格。嘉庆十五年,有一天下暴雨,地面积水很深,导致上书房的师傅没能上班。嘉庆知道后,指责上书房的老师:"明系怠惰偷安,有旷职守,不可不加以惩治"。结果又是一批皇子们的老师被处分。

在绵宁被秘定为继承人后,嘉庆对他的培养更加重视,一旦有空就亲自督促其学业,并为绵宁题写"养正书屋"四字。这四个字出自《易经》中的"蒙以养正",可谓寓意深厚。

绵宁的四位老师,前期的秦承业、万承风,后期的汪廷珍、徐颋,都是饱读诗书、人品俱佳的名儒。名师授课,皇帝监督,绵宁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成长。

"予自六岁入上书房,受诵经史。稍长,即于讲肄之暇,留意篇章,积累岁时,渐成卷帙,非欲雕琢曼词,盖陶冶性情,典学不废,借以自励而已"

这是绵宁对读书时的自我评价,从历史记载来看,还比较中肯。绵宁是一位好学的皇子,在勤勉苦读时写下两千九百二十六篇诗文。对于绵宁的学问,嘉庆是比较满意的。

在弓马骑射方面,通过两件事可以看出,绵宁的功夫也是不赖的。

第一件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围威格逊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清史稿•宣宗本纪》"

那年,八十岁的乾隆率领满朝文武打猎,将绵宁带在身边。九岁的绵宁一出手,竟然射中一头鹿。乾隆很开心,当中赏赐绵宁黄马褂和花翎。为了纪念此事,乾隆还赋诗一首:

"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深仪刑"

乾隆将绵宁射杀鹿与自己小时候在康熙面前射杀熊相提并论,赞美皇孙比自己更早出道,对大清江山后继有人感到无比欣慰。《清宣宗实录》记载,乾隆对绵宁"期勖之意深矣!"嘉庆元年,绵宁大婚,就是由乾隆亲自主持。这传递出的信号,已经表明乾隆属意了绵宁。

第二件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兵分两路攻入皇宫。他们打着"大明天顺"的旗帜,杀声震天,一直打到皇后寝宫储秀宫附近,守卫皇宫的清军猝不及防。

这时候,绵宁镇定自若,开枪打死两名领头人,率领侍卫全力抵抗,最终扑灭这场事变。事后,嘉庆对绵宁大加赞赏,并加封其为智亲王,连同绵宁用的武器也被加封为"威烈"。通过这件事的锻炼,绵宁就已经脱颖而出,他的皇太子之位也更加稳固。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绵宁在经过一个"小插曲"后,顺利地登上皇位,即道光帝。

秋媚说:道光的即位,与乾隆有相似之处,都曾受到爷爷的青睐。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表现突出,能够赢得父皇的信任,毕竟父皇才是皇位的最终裁决人。道光虽是由古代到近代的皇帝,但并没有带领大清完成转型,也没有挡住大清衰落的脚步。

由网友 梁老师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道光这事被题主这么一整,还整出了个高大尚的感觉。佩服!佩服!那么这事到底是咋回事呢?且听老梁撸起袖子给大家伙分解分解。

道光?老梁蹲网上玩的时候,听过这么一句话:"道光道光,盗了个精光!"这话整的前后不搭,但仔细琢磨一下,还真有那么一点子歪理。

那咱就先捋一捋这过程。

过程

咋说呢?咱说满清这大辫子,到了乾隆头上的时候,这小子自己到是玩好了,给自己脑壳上搞了一个十全老人的帽子潇洒去了。可满清已经到了暮年,这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咱这乾隆瞅着自己那不上进的儿子嘉庆,气不打一处来啊!再生气,这也是他的种,没辙了,就给嘉庆准备了一个新手大礼包,名曰和珅。不是有句老话嘛:"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这勉勉强强的嘉庆好歹把他这一辈给混弄过去了,但满清这烂摊子算是臭了。

转手就倒腾给了道光。就这么个过程,咱说乾隆那嘎达那是走着下坡,嘉庆是坐滑梯下坡,这道光感情好,直接是从断崖下往下跳着下坡。

咱说道光是个好人,这人要是做个富家翁,绝对是第一大善人,这字号没得跑。可他政治手腕真心不咋地。

道光是处女座,这星座象征着超强的分析力和洞察力,可您瞅瞅他办的那些个事,就一丁点都没有体现出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咱说道说道,你说你整个补丁,内务府报价五两雪花银,就这价的购买力放到现在那是一千块都不止,道光居然就相信了,立马找自家的女人给补。老梁佩服他立马就找到了解决办法,他咋就想不到这内务府有毛病呢?

这思路堪称奇葩啊!

整个鸡蛋吃吃,好吗,内务府报价三十两雪花银,搞的道光想要解解馋,这都感觉是种奢侈的行为,败家啊!大家伙瞅瞅道光那画像,整个就一干巴老头,典型的营养不良。哎!你说这事整成啥样了!

你说就这么个人,咋就进了乾隆和嘉庆的眼里了呢?

原因

首先这事和满清皇帝的生育能力有关,怎么个关系呢?大家伙先闭着眼睛想一哈?满清十二位皇帝属康熙最能生养,而且这些个皇子个顶个的聪明,拿出哪一个都是帝王的脑瓜顶子。可是从他开始那叫个一辈不如一辈喽。论生育能力那就是个倒三角,最后满清三皇帝没有一个有子嗣的,你说这事整的!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说了:"人家乾隆也是能生养的!"

是,老梁不否认,可您瞅瞅,这家伙实在是太能熬了,生生把自己个的儿子熬死了一大半,到头来找继承人的时候,愣是找不出两个来。他这叫自废武功啊,所以啊他这儿子您不能看数量,得看寿命。

到了嘉庆这辈,就五个儿子,不管你咋划拉,道光在这帮兄弟中还是比较出众的。不是他还能有谁?

那为嘛说他的能力出众呢?

这事,还的往前说。大家伙都知道,这嘉庆年间就出了一件奇葩事,一个被一万多人守卫的皇宫居然就被一百多人给攻了进去。

这脸可丢大发了,后来守门的这帮人发现了,把各个宫殿的大门都给关上了。

还没有做皇帝的道光,蹲在上书房里拿着一本书瞅着呢?外边可就炸了锅了,男的叫女的哭,一帮子侍卫大眼瞪小眼的互相瞅着,不知道该干啥了!

这嘎达脑袋最大的就是道光了,没得办法,道光这就挺身而出。

外边这帮义军人数也少,拿这关闭了的宫门他也没辙,没得办法,这帮人就想到了翻墙进去开门,这就有爬房顶的,有爬墙头的,一帮人这就开干了。

道光蹲在地上画圈圈:"咋整?"

"哎!"道光爬起来这就让人拿来火枪,好吗,这东西不错,枪口瞄着爬上来的义军。

也不知道这道光打了几枪,反正义军被打死五个。这帮爬墙分子这就怂了,危机解除。

等到禁军跑来支援的时候,这事就过去了。

当然这事到了嘉庆的耳朵眼里大为高兴,这就把道光给封成了智亲王加和硕二字——这就是和硕智亲王。

这身份一下子就看涨啊!

嘉庆开心的说道:"不亏是乾隆老爹看对的孙子!"

看了这句话,估计有些人就要问了:"这咋又和乾隆有了关系呢?"

这事,还得往前说。当年道光还是个小屁孩的时候——十岁。乾隆感觉日子难熬,这就整了一次围猎,大家伙聚在一起逗个闷子。好家伙道光这就卯足了劲想要表现一番,得,一头鹿就被猎到了手里。

十岁能猎到一头鹿?这让乾隆想起自己个小时候的事,他也是追着自己的偶像——康熙的屁股后面,玩狩猎,也就是那一次,让康熙注意到了他这么个孙子。

康熙老爷子一高兴还给他整了一件黄马褂穿,那段日子把他得意的都快飘了。这都六十年过去了,没想到还能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只是有点物是人非了。

所以这乾隆就格外看重这道光,没事还整几首那打油诗夸奖夸奖道光,只要是个人都能瞅出来乾隆喜欢这大孙子。

最后一个原因

这事整的有点子出乎意料。这么说吧嘉庆这人除了人胖点之外,瞅起来也没啥大毛病。按照嘉庆自己个的理解,即使不能像乾隆一样活那么长时间,也不会差太多。

结果在嘉庆二十五年的时候,带着道光和四皇子这就窜到热河避暑去了。得,这暑是避了,但其他的病得了,嘎嘣一下就这么过去了。

有人说嘉庆是被雷劈死的,这就有点玄乎了,不靠谱的!这事是体热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死的。这要是按照满清的规矩,您这就爬光明顶那正大光明匾后边拿那小盒子,来瞅瞅,看谁是下一个皇帝。

可跟着嘉庆避暑的大臣,翻嘉庆留下来的一个小金盒。"啪!"的这么一瞅,我去!这居然就是遗诏。

按照满清的说法,您这盒子打开的时候,必须有储君在场的,可那场景大家伙可以想象一下,啥也没有就俩大臣。这一家伙就捅了娄子了。

这事其实也是满清的一个疑案,到现在都弄不清为啥嘉庆要把这小盒子带在身边,而不是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边。

这事这么一出,首先是内务府大臣禧恩,建议让道光继位说:"道光是嘉庆的嫡次子,怎么也应该是他。"

在这里老梁解释一下,嘉庆的大儿子也就是嫡长子还没来得及起名字就死了,所以道光虽然顶着个嫡次子的身份,但实质上就是嫡长子。

说实话这建议也是出格的,按照满清的规矩,您这位是没资格提啥意见的,可这货就是提了,到现在都没整明白,为啥这货要参这么一脚。

接着就是太后孝和睿皇后发了一道懿旨,确认道光继位。这又是太后又是皇后的人是谁呀,这人是嘉庆的老婆,第二个皇后,大家明白了吧!

最管用的就是这道懿旨,道光就在热河跪地上磕头感激。这事就这么定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由网友 刘医生小讲堂 提供的答案:

道光皇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原名爱新觉罗·旻宁(生于1782年9月16日,卒于1850年2月25日),原名为爱新觉罗·绵宁,因"绵"为通用字,为了避讳,其父嘉庆皇帝在遗诏中将其改为"旻宁"。是嘉庆皇帝的二儿子,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为何嘉庆选择并不出类拔萃的道光继承皇位呢,零零种种,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原本嘉庆皇帝是有五个儿子的,道光排行老二。根据当时传统的"立长不立幼"的主流思想,他原本不是嫡长子,理论上皇位不会传予道光的。可是在那个医学并不发达的时代,新生儿出生后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即便是养尊处优的皇室也不例外,长子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于是,天命所为,皇次子道光就顺理成章成为了嫡长子。使之未来的登基之路有了第一个依据。

二、《清史稿》宣宗本纪记载,"高宗行围威逊格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公元1791年,10岁的道光皇帝跟着祖父乾隆帝出去打猎,因其表现身手不凡,猎杀鹿一头,乾隆对其赞赏有加,乾隆触景生情,想起六十多年前,乾隆为12岁,自己跟随祖父康熙皇帝木兰秋狝时猎熊的往事,当时乾隆也因表现出色,被康熙赐黄马褂。并即兴赋诗一首"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最后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对于"以老皇帝之喜乐,为自己之喜乐"的"乖儿子"嘉庆和满朝文武,读后当然心领神会,这是在说"你的儿子,比老子当年还要牛逼呢"。自然此后嘉庆对道光给与了更多的关照。

三、嘉庆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13年,京城爆发了白莲教起义。皇家禁地,戒备森严,但是白莲教突袭皇宫的时候,皇宫周围大约有1000多名士兵守卫,竟然让50名刺客进入,相当于十几个地痞流氓冲进了中南海闹事,这你敢信,对于清廷这真是奇耻大辱,可见皇宫的守卫真是形同虚设。刺客进入后,冲破了多处的防守,一直进入到了皇帝休息的宫殿旁边。当时的嘉庆皇帝还在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行围狩猎,没在京城。留守的道光临危不乱,和白莲教徒殊死搏斗,还用鸟枪击毙了两名重要头目,成功阻止了起义军的进攻速度,为内务府调兵镇压争取了时间。父亲嘉庆皇帝知道后,大为高兴,封他为和硕智亲王,就连击毙敌军头目的那杠鸟枪也被赐名为"威烈"。此后,道光备受嘉庆皇帝器重,嘉庆帝称赞他"忠孝兼备"、"有胆有识"。这样一来道光又为自己未来的继位大业积累了重要的政治资本。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庆帝自圆明园起程,前往避暑山庄。此时嘉庆病重(据称是中暑),召来诸位大臣当众开启乾清宫的鐍匣,宣布早年立的诏书,立道光皇帝为太子。二十五日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病死,终年61岁。同日,道光终于在太和殿登基继位,多年以来成为皇帝的愿望终于如愿。

由网友 有书共读 提供的答案:

道光是大清朝的第八位皇帝,名为爱新觉罗·旻宁,被称为清宣宗。

道光皇帝从历史上看,其实是一个很平庸的皇帝,大清从他起开始走了下坡路。

但是如果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来衡量,道光也算是一个有德之君,他不贪暴、不淫逸,为政勤勉,常常以"俭德"自律。

既然道光是一个很平庸的人,在政治上并不是很出色,那为什么当初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的人非他不可呢?现在有书君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其中的原因。

一、 道光继承皇位是由他的出身决定的

道光有五个兄弟,他排行是老二。但是当时的朝野主流是,皇帝的储位要立长子。也就是说,身为皇长子,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继承帝位的机会还是要大的多的。

但话说到这了,道光是排行老二啊,怎么也轮不到他不是。可是偏偏就这么凑巧,道光的哥哥虽然是皇长子,但是命不好,早早地就夭折了。

而道光还有一道稳稳的身份,那就是他的母亲是当时的正牌皇后——孝淑睿皇后。

她可是道光皇帝的老爹嘉庆皇帝的原配妻子,而且道光和孝淑睿皇后母子两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

现在道光的身份可以说是嘉庆的长子,同时又是皇后所生的嫡子。这两个身份连在一起就是嫡长子,这身份在当时可是分量不轻呢。

从乾隆的时候,清朝开始越来越注重嫡子的身份。道光因为是嫡长子,在皇位的继承上那是占了很大的优势的。

二、 道光继承皇位也是因为乾隆皇帝对他的垂爱

道光能让他爷爷乾隆喜欢他,也是一个偶然。

那是在道光十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参加围猎。在这次围猎中,道光可是使足了铆劲。这次他猎获了一头鹿,这头鹿可给他带来了不小的荣耀。

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收获,这份智勇可是让乾隆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看到了道光,乾隆想起了自己六十多年前跟随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木兰秋猎的情景。

那时候的乾隆也因表现优秀,受到了康熙的赞赏,并且还赐给了他黄马褂。

此时此景跟当年是多相似啊。时间轮转,如今自己的孙儿也长大的了,并且有点当年自己的样子,所以乾隆开始关注起道光。

可以说,乾隆晚年是非常喜欢道光的。他也学起当年祖父康熙对自己的教导,也经常教导道光的功课,也算是重点栽培道光吧。其他的皇孙可是没有这个待遇的哦。

乾隆其实看中道光,并不是说道光真的有多优秀,只是道光和当时的其他兄弟相比,还算是非常有做为的。

况且道光当时在乾隆面前也是表现出"少有大志,勇敢坚强"的一面,这就非常讨乾隆的欢心。

所以乾隆是非常喜欢这个孙子的,而且还经常写诗褒奖道光,并且还在诗中透露出对道光继承大统的厚望。

这些道光的父亲嘉庆都看在眼里,身为皇家的人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因为当年,康熙皇帝就是非常看中乾隆,所以,皇位传给乾隆的父亲雍正,也可能是有乾隆这层关系。所以呢,因为乾隆对道光的厚爱,嘉庆也就开始对道光另眼相看。

三、 道光继承皇位是因为他循规蹈矩,并且又得到了嘉庆肯定

嘉庆会意了乾隆的意思后,虽然比较喜欢四儿子绵忻,但是也算是对道光照顾有加。

再加上道光确实是熟读儒家经典,学习成绩还不错。同时,他也一直是弓马娴熟,也算是能文能武。

而且道光对嘉庆是十分的恭敬,做事呢,也非常地循规蹈矩,没有干什么自己作死的事情。不笼络大臣,不拉帮结伙,这一切也算是合了嘉庆的意。

但是嘉兴对道光真正的赞赏是源自一次突发事件,而在那个事件中道光反应快速,并且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是发生在1813年,嘉庆皇帝去承德避暑的时候。

当时,嘉庆在承德避暑,民间一个称为天理教的团队,在后宫太监的配合下突然杀进了皇宫。

当时的情形可想而知,整个皇宫是乱作一团。

而道光当时正在宫里,他没有慌乱,也没有被这阵势吓倒。在这个时候,他指挥着侍卫们一起围歼这些起义军。

而且他发现对方人数并不多,所以这也给了他足够的勇气,只要自己稳住阵脚,这个情形对于他来说,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

果然道光不慌不忙,并且在镇压的过程中,还用火铳打死了两个起义军。

结果当然是起义军被镇压了,道光在这次镇压中也算是表现了一把。

当时远在承德的嘉庆听闻后,立刻提前返回了京师。

在他问询之后,了解到道光在这次事件中英勇无畏的表现,很是赞赏。

嘉庆马上加封了道光为亲王,并且开始肯定他,认可他。

从这个时候,道光的地位可以说已经是无可撼动了。这一系列的优势,也推动了道光走上了皇位。

综合这三点,道光最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继位后,道光也算勤勉。但是他不像康熙皇帝那样能平定三番,也不像雍正皇帝那样能整顿吏治,他治理国家的能力一般。

他没有魄力应对外来的侵略,不敢改革,不求进步。

最后让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朝在他的手上也开始走了下坡路,从此以后大清国越来越弱,就再也没有翻了身。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由网友 楚邾 提供的答案:

乾隆五十六年,十岁的旻宁随祖父木兰游猎,射中一只鹿,娴熟箭法令乾隆非常高兴,当即赏黄马褂、赐翠翎,并赋诗七律一首:"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聪尚武服,幼孙射鹿赐花翎。是宜志事咸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尊绵奕叶,承天恩祝慎仪刑。"从这首诗中,乾隆想到了自己差不多的年龄随祖父康熙围猎的事迹。乾隆对旻宁确实很喜爱。不过直至乾隆去世,旻宁一直是嘉庆唯一嫡子,所以得到有立嫡情节的乾隆宠爱似乎也合常理。

早在嘉庆四年,嘉庆就已经确立旻宁为皇太子,秘密立储。旻宁行事小心谨慎,且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事变中处置十分得体,赢得嘉庆的赞许。

这样看来,道光既有身份,又有能力,虽然没有到"非其不可"的地步,但其继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但是道光继位却经历惊险一刻。嘉庆皇帝一直自以为身体很好,但是在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猝死于承德避暑山庄,而存放传位诏书的小匣子二十多年来嘉庆一直随身携带,从未告诉任何人。所以他的猝然死去,就给皇位继承留下大片空白。

七月二十六日,驻守承德的大臣一面派人回京师,请求京师在圆明园寻找,另一方面紧急商议对策。大臣中,睿亲王淳颖之子禧恩以旻宁有定乱之功主张继位,但拖津等则表示犹豫。

七月二十七日,诏书在嘉庆随侍太监身上找到,旻宁继位,随即以新君身份派人再次回圆明园。

七月二十九日,从京师传来皇太后、嘉庆继任孝和睿皇后的懿旨,令旻宁继承皇位。按照行程时间,这应当是七月二十六日第一波回京带回消息后,孝和睿皇后的处段结果。

虽然这个结果自然令旻宁万分感激,要知道,孝和睿皇后育有皇四子绵忻,也是唯一能对旻宁产生威胁的皇子,短短的四天时间,却可能生出无数变化,尤其是孝和睿皇后能抵住诱惑,坚持以旻宁继位,所以也一直得到旻宁的优待。

由网友 秦右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说法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乾隆和嘉庆可没私下里商量非要定旻宁继位。不过,道光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实际上,他也是嘉庆最好的选择。

旻宁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他的爷爷也就是乾隆皇帝身体还很好。等到他十岁之后,乾隆皇帝弘历还经常带着他打猎出行,对他很喜欢。嘉庆是一个守成的君主,在位期间既无大功也无大过。而他的儿子道光则是一个苦逼的皇帝,等自己继位之后,所处清朝由盛到衰的历史时期。

王朝衰微的表现之一,就是皇族的生育能力下降。乾隆皇帝共有十七个儿子,其中有十个都半路夭折。嘉庆皇帝有五个儿子,其中有两个是庶出,而且长子穆郡王两岁就去世了。

可以看出,嘉庆的可选空间并不多。事实也证明,他的儿子也都不长寿,道光皇帝是活的最久的。自雍正之后,清廷实施秘密建储制。
嘉庆四年(1799年)四月,嘉庆帝决定立太子。此时,嘉庆只有两个儿子。根据密建皇储的家法,他亲自写上旻宁的名字。

他的父亲嘉庆皇帝认为,道光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内,帝国的法统就此延续。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庆皇帝去世。八月,道光皇帝登基。道光皇帝本人没有劣迹,属于平庸的后继者。他力行节俭,勤于政务,历史上的正面评价很多。

清实录中高度称赞道光,尧曰成功,舜曰成功,禹曰成功,下此商曰成汤,周曰成周,惟我宣宗成皇帝克集大成。

清史稿中如此评价,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

历史学家萧一山认为,嘉庆以后,武力不竞,纪纲败坏,教徒纷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节俭,均有可称。

道光皇帝继位,顺风顺水,没有宫廷斗争和尔虞我诈,但是这位皇帝所面临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却是他的祖先未曾遭遇的。这到底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呢?天朝上国已经不是天下中心了,而统治天朝的人却是一个封闭的人。故而,著名历史学家孟森就认为,宣宗之庸暗,亦为清朝入关以来所未有。历史也确实如此变化了。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由网友 纪元的尾声 提供的答案:

道光皇帝其实是捡了大便宜,沾了父亲嘉庆皇帝的光。

嘉庆四年四月,嘉庆皇帝亲政三个多月后,正式"秘密立储",在传位诏书上写下了爱新觉罗·旻宁的名字,这也就意味着,当嘉庆驾崩之后,继位的人就是他的嫡长子旻宁,而嘉庆立储,则是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影响。

嘉庆元年的时候,乾隆策划了皇孙旻宁的大婚,旻宁在结婚之前,就被乾隆安排到"宫中"住,而在旻宁大婚之后,乾隆让旻宁可以继续在宫里住,这种待遇,正是"储君"才有的待遇,这个时候嘉庆虽然登基却没有实权,太上皇这样做,等于是"隔代立储"了。

不过乾隆很多东西没有明说,他再怎么做,他也是太上皇了,他可以占着大部分权力不给儿子嘉庆,但问题是有些嘉庆该做的事情他不能做过头了,比如他跳过嘉庆立旻宁为储,这根本就说不过去,如果他驾崩后嘉庆不喜欢旻宁呢,那么将是一场父子大战,乾隆不会制造隐患。

也许是因为乾隆对旻宁的高度关注还有栽培,加上嘉庆四年的时候,嘉庆也只有旻宁这么一个儿子可以册立为继承人(嘉庆一生只有五个儿子),而且还是嫡长子,既然他的父亲乾隆都那么重视旻宁了,干脆立旻宁为储君算了,就这样,道光的皇储被秘密确立。

所以道光得以被迅速立储,这个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乾隆会那么看好道光呢?

事实上,乾隆看好道光,跟乾隆的"爷孙隔代立储"情结有关。

乾隆一直觉得自己能当皇帝,是爷爷康熙的授意。

康熙六十年的时候,雍正家的两个孩子发生了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么便是弘历和弘时被康熙要求"爷孙见面",对于子嗣众多,皇孙更多的康熙来说,见这两个皇孙,这个行为是特殊的。

当时康熙最疼爱的皇孙就是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当年胤礽还没有被废的时候,世人都觉得弘皙肯定是"下下一任"储君,胤礽驾崩之后便是弘皙了,因为弘皙自幼被康熙带在宫中抚养,地位超越一般的皇子皇孙。

而在九子夺嫡之后,一切都变了。

所以康熙提出要见雍正的儿子的时候,这个决定就颇有深意。

当弘历和弘时看到了康熙后,康熙分别考他们的功课和反应能力,年幼的弘历或许知道这场面见的重要性,于是表现得非常好,被康熙当场看好,而后康熙乐呵呵地向雍正表示,弘历这个皇孙他很喜欢,要带到宫中抚养。

这个决定,直接改变了乾隆的命运。

康熙把乾隆带进宫中抚养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提醒"雍正,康熙心中的储君,就是雍正。

之所以康熙会用这种方式来提醒雍正,那是因为当时九子夺嫡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诸子之间的猜忌和争斗很严重,康熙根本不敢确立某一位皇子,但康熙也怕在他去世之后,雍正匆忙继位导致很多事情失去控制最终造成皇族内乱,因此决定给雍正一些准备。

康熙向雍正索要一个孩子,就是在表态他对雍正的态度,而那么巧,乾隆在这场表现中最为出色,成为了幸运儿。

康熙在康熙六十年才开始抚养乾隆,注定了乾隆跟随在康熙身边的时间并不会太长,也是这短短的一年时间,让乾隆心中留下了祖父伟岸的印象,他运筹帷幄、高高在上,无不让乾隆牢记祖父这种风采,乾隆当皇帝那么多年一直都有意模仿康熙,盖因为此。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他只是留下一份传位皇四子胤禛的传位诏书,这种局面给雍正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最终雍正排除万难,调节各方关系才稳定皇位,雍正登基之后,第一时间便"立储",不过雍正的立储和以前公开宣布太子人选不同,他首创了"秘密立储"。

吸收了九子夺嫡的教训,雍正很怕再次出现"皇子争储"的局面,所以雍正决定不再公开立储,转为秘密立储,保证皇子的相处秩序,而雍正所选择的储君,正是康熙晚年疼爱的乾隆。

雍正立乾隆,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因为康熙的青睐,甚至是乾隆后来自己所说的那样,乃是康熙"授意"雍正的,虽然康熙出色的孙儿不少,但他决定了选雍正为继承人,那么雍正的储君,只能从雍正的儿子中选,不得不说,雍正诸子中,确实是乾隆比较出色。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雍正的儿子中,乾隆确实是最适合的一个,所以不涉及康熙对乾隆的好,雍正都一样会选择乾隆作为储君,但问题是,乾隆却一直不这么想。

乾隆在登基后,一直认为他能够登基就是他的祖父康熙一眼看中他了,然后"隔代立储",虽然乾隆没有狂妄到说雍正之所以能当皇帝都是因为康熙对他的"看重",可是乾隆真真实实地觉得自己当皇帝,跟雍正没太大关系,而乾隆这个说法,到了晚年也没变过。

这种说法看起来是很"嚣张"的,因为不管康熙怎么宠爱乾隆,都不可能犯原则性问题,那就是隔代立储,康熙太知道隔代立储的风险了,在他去世后,会发生什么情况,他根本就不知道,所以康熙肯定还是把主动权给了雍正,所以乾隆一直强调是他的祖父康熙指定他为储君,这种说法太过绝对。

那么乾隆也不是什么没有智慧的皇帝,为何一直要这样说?

后人判断这就是乾隆为了强调自己皇位的"正统性",也从而来传播他"孝顺"的本性,所以乾隆才"一意孤行",乾隆自己也当了几十年皇帝,有很多道理他都明白的,所以他会选择很多好话向着自己说。

也是因为有这种"隔代立储"的情结还有先例(这是乾隆自认为存在的先例),乾隆对道光安排的一举一动,都被认为乾隆看好道光,甚至是也效仿康熙隔代立储的举动,比如嘉庆元年,乾隆就模仿康熙当年带他进宫住,他也让自己的皇孙进入皇宫住,这种高度相似的行为,旁人怎么可能看不懂。

要说乾隆具体怎么想的,却是没人知道,不过乾隆的做法确实是让人觉得道光已经被"隔代立储"了,毕竟很多事实并不重要,光是一种"暗示"和"模仿",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互相关联了,所以大家都觉得,道光这个皇储稳了。

嘉庆立储时的处境:无子可选,唯有道光。

乾隆六十年的时候,乾隆决定退位,禅让皇位给嘉庆,此时的嘉庆已经三十六岁了,他在登基的时候,仅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已经到了结婚年龄的嫡长子道光,另一个则是刚出生不久的皇三子绵恺,而他的庶长子在出生不久后便去世了,这就让嘉庆只有道光这么一个可以选择立储的儿子。

其实嘉庆这个年龄,是非常尴尬的,说他年纪大吧,算不上,但也是往着四十岁靠拢了,随着年龄的上升,嘉庆深知"生育有风险",即便是等到绵恺长大到道光现在这个年纪,都要十三年,更别说等到绵恺二十多岁,那时候的嘉庆都已经六十岁了。

嘉庆不是什么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曾祖父康熙活得久、父亲乾隆活得久,却不代表他就活得久,等到六十岁再从道光和绵恺两个人中考量立储,那么已经是"为时已晚",而且绵恺一旦早夭又该怎么办,所以嘉庆登基的时候,也只有道光可以选。

乾隆对道光那么好,甚至对道光的扶持那么明显,也有可能是因为嘉庆的这个处境,因为嘉庆的确是没有儿子适合立为储君了,所以乾隆对道光好一些也无妨,最坏的情况,无非就是道光可能会染上什么疾病早逝,若是正常情况,那么道光肯定就是储君。

面对这种局面,嘉庆也怪不了谁,只能说自己生孩子的能耐并不强,他都三十六岁了,才仅仅是生了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早夭了,另外两个儿子年纪差距还极大,他能做的选择并不多。

不过嘉庆二年的时候,嘉庆的皇后、道光的生母喜塔腊氏驾崩了,乾隆觉得不能让嘉庆的后宫主位空缺,于是指示嘉庆将自己的贵妃钮钴禄氏立为皇贵妃,并且摄六宫事,实际上就等于是立为皇后,只是还未正式册立罢了,那么既然有了新皇后的人选,新皇后的儿子也会变成嫡子,乾隆还是觉得,不过分干扰嘉庆立储。

毕竟他自己也是一个把好几个儿子"熬死"的老人,他知道寿命的可怕,假如嘉庆也是如此呢,所以他若是强势隔代立储,除了给清朝制造麻烦,没有别的意义。

不过戏剧性的是,乾隆的理性归理性,就连新上位的钮钴禄氏都支持道光成为储君,她自己都看得出来,她的儿子绵恺根本不可能和道光竞争(钮钴禄氏的第二个儿子在嘉庆十年才出生),所以她还不如卖个好,支持道光成为储君,方便道光日后孝顺她。

所以在整个局面中,道光反而是最自信、最稳的人,毕竟他作为嫡长子,还是嘉庆唯一一个达到了婚嫁年龄的儿子,他根本没有竞争对手,他要做的,就是不要作死,保证自己长命百岁,只要他有年龄优势,那么储君将不成问题。

假如说道光本身有什么智力缺陷、先天缺陷还有点难说,可道光就是一个正常人,没有那么多会被人取代掉的缺点,不能说道光有千古一帝的姿态,最起码有基本的皇帝所需要的智力水平、心理水平。

所以到了嘉庆四年四月,嘉庆直接秘密立储了道光,嘉庆年间的秘密立储也被后人称为最没有必要的"秘密立储",因为嘉庆当局的储君人选根本没有悬念,难不成嘉庆会选绵恺?除了道光,他没有第二个合适的人选,因此他的秘密立储也被戏称为"没有必要"。

道光自己将优势发挥极致,最终稳坐储君之位。

道光作为大清的皇子皇孙,自幼就要受到宗人府从六岁开始的全面教育,文有诗词歌颂、道德文章,武有武功多项,骑射草原,在乾隆时期,乾隆说过害怕满清贵族会因为遗忘过去的骑射生活从而导致民风衰落,因此乾隆将大清皇族的"爵位"和"文武考核"挂钩。

简单来说,那就是以后在朝廷中的爵位和地位,不仅仅是通过先天的身份来获得,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了(清朝的皇子,并不是每一个都封王封爵的)

或许是因为有过九子夺嫡这样的皇族内斗先例,大清开始步入了一个拼努力的时代,道光在这个时代中,就非常努力了。

学文学功课期间,道光说不上资质超凡,但起码态度端正,成绩偏优,获得老师的称赞,除此之外,道光的骑射也是很出色,这是道光的"加分项",乾隆五十六年,道光的骑射得到乾隆赏赐黄马褂就是最好的体现。

嘉庆登基后,道光做人做事还是很中规中矩,在这个时代,不犯错就已经是最好的表现了,而在嘉庆十八年,道光在天理教教徒入侵紫禁城的时候,还开枪击毙了两个歹徒,这种勇敢的举动超越了很多皇亲国戚,让嘉庆十分欣慰和开心,嘉庆同年将道光封为亲王,以示嘉奖。

总的来说,道光在当皇孙、皇子期间,做的事情一直都很符合乾隆和嘉庆的心意,这也是嘉庆给自己"增值"的一个特征,假如一个人骄傲自满,因为先天的优势就放弃进步,那么迟早就会被淘汰,但是道光能够保持本心,那就非常不错了。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皇帝驾崩,嘉庆离世后,钮钴禄氏主持大局,将嘉庆的传位诏书公布出来,让道光顺利登基,道光的登基非常顺畅,可以说是大清登基并且掌权最顺畅的一个皇帝,可见道光能坐上皇位,并没有出乎众人的意料,乃是朝堂的意料之中。

而嘉庆也确实是特殊的,他一生仅有五个儿子,大儿子早夭之后,他能选择立为储君的儿子根本就不多,合适的只有道光一个,所以说道光本身就是注定的人生赢家,这根本就不为过。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由网友 实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道光在执政期间,虽没有取得秦皇汉武的卓越政绩,但他不贪暴、不淫逸,为政勤勉,常常以"俭德"自律,对皇朝的建设只能说苦劳大于功劳,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平庸的执政者。而就是这位平庸的人,却得到了乾隆和嘉庆的共同认可,极力去拥护他为帝国下一任接班人 ,难道是两位贤君看走眼了吗?非也,这其中也是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原因。

嫡长子的身份

自周建立帝国之后,皇室规定了嫡长子继承皇位制度,这一制度深刻影响了中国千年的发展!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文化认同。而这是道光继承皇位的主要因素!

道光帝是嘉庆帝的嫡长子,自嘉庆帝原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雍正经历了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之争,深知皇位之争带来的巨大危害。他为了让之后的皇位传承有一个相对平稳的交接,建立了秘密建储制。

首先、在当时封建文化影响下,乾隆帝还是有嫡子情节的,虽然自己没能传位于嫡子,但对道光帝这个嫡出的孙子,乾隆帝还是会另眼相看,这是人之常情。

其次,嘉庆帝的庶长子穆郡王早夭,三子绵恺乾隆六十年才出生,乾隆帝去世时绵恺才虚四岁,还是个孩子,英明、聪慧与否,还没有表现的舞台,而道光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换言之,乾隆六十年之前乾隆帝的法定继承人嘉庆帝只有道光帝一个儿子,乾隆帝自然对这个孙子充满期望!

最后,道光帝在乾隆帝活着时已经十几岁了,在中国古代,十三四岁就已经结婚生子了。所以,乾隆帝对这个"成年"孙子的表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比对绵恺之类还是孩子的孙子更喜爱一些。更何况,道光帝本身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并不是"废柴",乾隆帝喜欢这个孙子太正常不过了。

能文善武,多才多艺

如果只是凭借嫡长子的身份登上皇位是不够的,起码还需要让人心悦诚服的才能。

道光在当时确实是有才能的!那年,八十岁的乾隆率领满朝文武打猎,将绵宁带在身边。九岁的绵宁一出手,竟然射中一头鹿。乾隆很开心,当中赏赐绵宁黄马褂和花翎。为了纪念此事,乾隆还赋诗一首:

"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

赞美皇孙比自己更早出道,对大清江山后继有人感到无比欣慰。

如若只是武义高超他只能是一位将领,但他在小时候就展现了恐怖的学习天赋。

清史记载,道光帝"六龄就傅,聪明天亶,目下十行"。

这说明道光帝小的时候不仅头脑聪明,而且反应敏捷,试想能够一目十行的人能有几个呢?道光在同时代同年龄算是优秀的人了 ,这样多才多艺的人怎能不惹他人喜爱呢?

拥有领袖气质

治理一个国家,需要威严,需要领袖的气质,这样才可以在暗流涌动的国家中,保证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

道光也在历史中证明了自己拥有这份能力。

在天理教徒进攻紫禁城之时,其他皇子见状都慌张逃命,唯有道光帝挺身而出,冷静分析着战局,组织同入侵者反抗,并利用自己武器"鸟枪"击毙了数名天理教徒,最终在"先进武器"的威慑之下,天理教徒未能得逞。

事后,嘉庆帝对道光帝大加赞赏 ,加封其为智亲王,连同绵宁用的武器也被加封为"威烈"。可见,道光帝的胆识还是非同一般的,通过这件事让嘉庆看出他并非池中之物,继而从众多皇储中脱颖而出,他的皇太子之位也更加稳固。

清朝的落寞,道光虽是由古代到近代的皇帝,但他并没有大刀阔斧带领大清完成转型,千年的农耕经济在人们脑海中的地位也是根深蒂固,但这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最终也没有挡住大清衰落的脚步。

由网友 四川达州人 提供的答案:

自努尔哈赤开始一直没有嫡长子(或者排序最大的嫡子)继承皇位者。而整个满清12皇帝中也只道光一个是嫡长子继承。

自康熙开始,历代都期望能由嫡长子继承皇位以满足从制度上向汉族靠拢的愿望。可康熙倾注大量心血的废太子最终未能继承。雍正没有成年嫡子。乾隆虽有两位嫡子,分别是第二子与第十二子,但都没有成年。所以乾隆最终选择十五子嘉庆。

嘉庆就有嫡长子成年,那就是原配喜塔腊氏的儿子道光。这让乾隆嘉庆都看到了希望。所以道光一直被作为继承人培养,这在事实上成为了不公开的秘密,也得到满清贵族与汉族大臣赞同。所以后面嘉庆死亡,大臣们暂时没找到传位诏书,嘉庆继皇后钮钴禄氏也没敢改变事实,让自己的儿子继位以挑战整个朝廷期望的道光,而是主动下诏书让道光先行继位。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8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