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半半两就这样 提供的答案:
秦二世以外几位可以概括为: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简单理解国家破灭不是国君的昏庸而是历代积弊导致国家衰微,大势已去,到他这个时间点已经无力回天。
秦二世也简单概括:亡国之君,二世从始皇帝接盘的是各项制度都完善且治理水平较高,国家权利集中,而不足之处在于始皇在位期间徭役太重民怨较大,天下大势未变,稍微正常的人接替皇位,都不至于秦朝灭亡,可惜二世脑子进水了。
由网友 且行且听风 提供的答案:
先说答案,这五个人之中只有宋钦宗最有可能翻盘,不少人认为崇祯也有翻盘的机会,其实崇祯一丁点机会都没有,崇祯即位就注定其要成为一个亡国之君。
秦二世、汉献帝、光绪都没有翻盘机会
说这三位没有翻盘机会大概没有太多的争议,因为这三人都不实际掌权,既然不掌权,自然不存在翻盘的机会。
先说秦二世,其继承秦始皇的皇位,此时距离秦始皇灭六国时间很近,秦二世根本没有能力驾驭朝政,虽然赵高把持朝政,但是天下皆犯,蜂拥而起,这对于秦二世来说,即便掌握权力,也没有办法平定叛乱,所以其亡国必然,没有翻盘机会。
汉献帝和光绪皇帝很类似,这两人其实都是傀儡,汉献帝保不了伏皇后,光绪皇帝保不了珍妃,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还何谈翻盘呢?其实汉献帝和光绪帝都试图翻盘,汉献帝有衣带诏,光绪皇帝曾经想利用袁世凯,无奈他们面对的曹操和慈禧太后都太过厉害,因此,其也没有翻盘机会。当然相比之下,光绪皇帝还存在一丁点的机会,那就是慈禧太后先去世,但是慈禧太后不会允许光绪皇帝翻盘,于是在慈禧太后死的前一天,用砒霜毒死了光绪。
崇祯没有机会翻盘
许多明粉喜欢崇祯,因为这位亡国之君兢兢业业,为了江山社稷呕心沥血,最后自缢身亡,充满了悲剧色彩。而许多人认为崇祯皇帝手下文臣武将很多,诸如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左良玉等等,只不过崇祯用人不当,所以才导致灭亡,更有一种说法是崇祯皇帝如果南下,就会翻盘。
其实,崇祯皇帝从即位之初就已经决定了其亡国之君的悲惨命运,为什么呢?崇祯皇帝的祖父万历皇帝、哥哥天启皇帝已经把家业挥霍殆尽,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三大征,把国家实力挥霍殆尽,而关外后金势力突起,虽然没有攻下宁远和山海关,但是其频频入关,国家需要对关外用兵,耗费粮饷;而关内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已经势如破竹,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根本原因是国家已经崩溃。
为了对辽东用兵,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就得不断采取军事行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是明朝国库已经空了,朝廷拿不出钱,就得压迫百姓,从万历年间到崇祯灭亡,百姓的赋税增加了数倍之多,既然生存不下去,就只能起义,这也是后来李自成短时间汇集百万大军的真实原因;不仅如此,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官员贪污,压迫百姓,阶级矛盾已经不可调和,而军队战斗力极差,这样一幅架势,注定其必然灭亡。
宋钦宗翻盘机会最大
排除以上四位,就剩下了宋钦宗。北宋的灭亡不同于任何一个朝代,绝大多数朝代的灭亡都是国家凋敝,实力下降,但是北宋的灭亡却在其顶峰时刻,其国家空前富足,对外战争频频胜利,一点都没有显现亡国之相。
北宋灭亡具有很强的偶然原因,主要是重文轻武,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的巨大胜利后,宋钦宗果断贬谪了主战派李纲,以至于第二次金兵南下时,没有什么准备,国家灭亡。而北宋灭亡时,军队建制都还完整保留,各路勤王兵马云集,国家粮草充裕,是完全有能力战败金国的。
还有一点可以印证的就是南宋的迅速崛起。由于北宋灭亡时,国家实力很强盛,因此,南宋成立后能快速组织政府军队,并在对金国的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如果不是宋高宗有意求和,岳飞收复失地,再续辉煌都是极为简单的事情,可见,如果宋钦宗稍稍改变政策,还是极有可能翻身的,因为毕竟国家实力、军队实力都很强。
由网友 悠然135 提供的答案:
其实严格来讲,这几个人一个都没有翻盘的可能,如果非要选一个的话,只能是崇祯。我们用排除法吧。
首先,秦二世就是一个典型的混吃等死的富二代,只要有美女有酒有肉不影响我的生活爱咋折腾咋折腾,折腾到最后,兄弟姊妹全给杀了,能打仗的将军不是死了就是边缘化了或者自立为王了,身边除了赵高的亲信没别人了,翻个身赵高也清楚,怎么翻盘?
汉献帝呢,其实是比较硬气有担当的一个皇帝,可惜一开始就是傀儡,毫无自主之权,身边虽然有不少人,忠心的没有翻盘的能力,有翻盘能力的都是当权者的亲信,他自己纵然有心光复汉室,奈何身陷囹圄,无力回天。
宋钦宗就是一个软蛋,当个太平皇帝还行,金兵来势汹汹,给他披上黄袍还哭哭啼啼死活不干,这种人指望他翻盘那就是个笑话!
光绪皇帝本身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小孩,关键还有点愤青,加上身边一帮猪队友,就算天下太平掌握大权也控制不了大局,再说当时面对国外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势力错综复杂,汉人觉醒,除非皇帝铁血,身边能臣猛将如云,否则以光绪皇帝和他周边翁康之流的能力,翻盘机会为零。
最后说下崇祯吧,那个时候李自成其实是没有底气的,只是崇祯太刚愎自用被所谓的东林党左右,毁了一手好牌,导致身边的人离心离德。崇祯也有他的优势,起码他占据了正统的大义,就算北京城被攻破,崇祯还是有威信的,加之那时候心怀明朝的人还是挺多的,如果他不是那么玻璃心上吊自杀,逃出北京城南下江陵,召集旧部,痛定思痛上下一心,大概还是有一番作为的。起码吴三桂在有退路的情况下不一定会引清军入关,起码南明小朝廷不会各自为政四分五裂,谁也不服谁,最后被人各个击破!
由网友 理性思考的老青年 提供的答案:
受党教育这么多年,书都白读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推动历史前进的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件事,而是(人民群众推动的)历史潮流!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网上经常说的某人的作为或者某事的发生延长(终结)了王朝的寿命,都是扯淡,只不过这人在那个时间点上做了顺应(逆)历史的选择,让历史的推迟(提前)一些到来而已。
所以说这几个货谁都不可能翻盘!这几个朝廷都到了王朝末期,各种矛盾积累直到总爆发,积重难返,再英明神武,再有作为最多推迟一些灭亡时间,翻盘是绝无可能的。除非重起炉灶,否则身死国灭无可避免!
是的,老子三观就是这么正!!![奋斗]
由网友 三顾惊鸿毛 提供的答案:
崇祯的确是最有可能翻盘的,题中列了五个人,排除没有实权的三个傀儡——秦二世,汉献帝,光绪。这三个是折腾一下就可能被搞的不要不要的类型。
还剩两个是宋钦宗和崇祯。
宋钦宗是有一定实权的,但说重点,其实他身上隐藏的问题很多,只是都被紧急的战事所掩盖了。比如,战事紧急就是最大的问题,兵临城下了,最紧缺的是时间,敌人哪会给你那么多时间翻盘。
他身边还有很多"猪队友",这些人还位高权重,不好处理,他老爹还在旁边站着,但凡有点顺风的苗头,可能就要出来抢班夺权了。他还有勤王的军队,但战力很不好说。
还有说能打的西军,但联金伐辽这事,西军也去了,在以多打少的情况下,连半残的辽军都打不过,为什么会认为能干翻金国大军?
还有临危受命的宋钦宗,他的地位也未必稳固,只是战事之下,不易显露出来。
再退一步说,他真的翻盘了,那也是十分艰难惊险的过程。
崇祯为什么相对可能翻盘?因为他有足够的时间和权利,这是一方面。另有一方面,其实崇祯有个相似度很高的模板,而他选择了相反的方向。
这个相似度很高的模板就是汉末,被诸葛亮叹息的桓、灵两位皇帝,这两位其实都很不简单。
汉桓帝、汉灵帝和崇祯一样,都算是王朝末期皇帝,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条件还没有崇祯好,但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手段稳定了局势,操控了朝堂。
汉桓帝刘志十四岁登基为帝,是个娃娃傀儡皇帝,你知道他面对的是谁吗?就是历史书中的"跋扈将军"梁冀,那可是连续杀了两任幼年皇帝的人物,又扶持了刘志这么第三个小皇帝,权倾天下,说垄断权利比魏忠贤只大不小。
汉末的外戚与宦官相斗的规模,一点不比明末党争来得小,最后也是外戚集团何进与宦官集团十常侍相斗直接搞死了汉朝的基业。
汉桓帝刘志铲除梁冀就是通过扶持了宦官势力,他秘密联合了五个中常侍,亲自与他们歃血为盟,秘密调遣兵力,雷霆一击诛杀了梁冀,并迅速清除外戚势力。
到这里就和崇祯有点像,但刘志不止于此,他扶持了宦官势力,封了"五侯",但也不忘培养新的外戚势力,以此达到局势平衡,他就可以自由操作。
汉灵帝刘宏也来了一次相似的操作,他是11岁登基为帝,也是傀儡的娃娃皇帝。当时掌权的是桓帝留下的外戚大将军窦武,以及大宦官王甫曹节等人。
两方相斗的时间比较早,窦武直接就被干掉了,就不提他了。王甫有多嚣张?他劫持过皇帝,他被封过冠军侯,他搞死过皇后,权势也不是一般的大。
史书关于王甫的死写的很模糊,直接就是处死了,但记载曾提到王甫的势力是"父子兄弟皆为公卿将校,布满天下",所以肯定不会那么简单,记载有不清不楚的地方。
总归是汉灵帝在这场斗争中胜利了,然后他又很快扶持了新的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十常侍的官宦集团以及何进的外戚集团,虽然这两方后来出岔子了,但汉灵帝活着的时候,汉朝基本还算稳定。
这有什么相似的?明末有天灾不断,有大规模农民军,有外族势力入侵,内部吏治腐败,财政枯竭,还有党争不断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在汉末基本也都存在。
汉末的大瘟疫被称为古代最大规模的一次瘟疫,曹操写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就跟瘟疫有关,百万黄巾军也是因为瘟疫而出的张角自称"符水治病"才发展起来的。这跟李自成等农民军因为陕西天灾而起兵也很相似,其他地震,水灾,旱灾,汉末也是多的一堆。
汉末十万羌兵进犯三辅,也曾引得京师大震,同样的王朝末世,同样的腐朽统治,财政匮乏就不在说明了。
相似的问题,明显崇祯没解决好,那这两位是怎么搞的?
这两位在铲除旧势力后,都扶持了新力量,维持了二者平衡,保障了皇权稳固。
吏治腐败的问题短时间搞不定,但财政问题和党争问题都是可以暂时压制的。
没钱啥也干不了,党争会影响权利的输出,所以这二位搞得相同的事就是卖官和党锢。
皇帝卖官肯定是糟糕的行为,历来都是批判昏君的"铁证"。但一码归一码,紧急时刻这是一条途径,死马当活马医吧,秦始皇汉武帝都在特殊时期做过,后来者就更多了。
对于汉末来说,财富已经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官职也是一样,汉朝可没有科举,举荐制基本也是士大夫群体的垄断。
所以,不论你卖不卖官,能当官的都是那一批人,这两个皇帝看的很明白,而且真正手里有钱的人,也都是士大夫群体,不找他们找谁,找穷苦老百姓?
以汉末糟糕的财政,能摆平百万黄巾之乱和十万羌兵入侵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那花的钱是流水一样,钱从哪来的?
这个士大夫群体,也叫士族集团,这个群体是很会闹事的群体,汉末明末都一样。正经出事的时候,他们不管,事办完了,他们出来喊口号了。
像汉桓帝刘志的时候,梁冀那么嚣张,也没人出来"主持正义",而小皇帝和宦官把祸患除掉了,哎,他们觉得自己厉害了,坚决要主持"人间正义"了。
这个"正义"是什么意思呢?朝廷大权不该交给宦官,而应该交给他们。
这还不算,很多情况下,这些人越过皇帝直接去攻击宦官,类同于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想干啥就干啥,甚至直接攻击皇宫。
结果自然是惹到了皇帝,你想想他们成功了会出现什么事?肯定是找皇帝要权啊。所以就开始了党锢之祸,在皇帝支持下,大肆利用宦官抓捕"党人",直到汉灵帝过世,党锢都没结束。什么时间结束的?是董卓解开了党禁,结果这帮人又把董卓搞死了,从此开始了三国士族的"狂欢"。
这里边就有很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桓灵二帝通过打击士族群体,收了钱,办了事,稳定了朝堂和政权,还算有效,汉朝灭亡的宏观根源也不在他俩身上。都说"独汉以强亡",这二位都出力不小,但他们在史书中都是妥妥的"昏君"代表,诸葛亮都不放过他们。
但崇祯到死都不敢碰文官体系,以至于江山没了,他的名声都还不错,说他是明君,这其中意思大了去了。
别的先不说,先找经验,崇祯想翻盘需要做的措施,搞人,搞事,搞钱。
搞人,是要扶持能办事的人,能行权的人。
崇祯搞掉魏忠贤没问题,但需要扶持一个平衡势力,一个属于以及忠于自己的"魏忠贤"。不能把权利直接下放给文官士大夫们,那就等于底牌一下打出去了,人家压根没有顾忌了,要办事就很难。
搞事,就是压制士大夫集团,这些人说话行,办事不行。可以搞个类似党锢的政策,不一定要照猫画虎,也不一定要大规模,高强度,只要达到收权的目的就行,锦衣卫和东厂也在手,这个是大有可为的,就看你做不做。
很多人说明末的官僚士大夫集团是不能碰的,他们势力太大,碰了立马完蛋。这是胡扯,怎么魏忠贤搞得他们五迷三道的就没事,偏偏别人不能碰?
其实文人集团,远没有想的那么凝固,魏忠贤为什么能权倾朝野?他可不是凭的太监们,也不可能把小太监们都安排去当官。这是因为有大批文人士大夫投靠魏忠贤,组建了他的宦官集团,这些人不乏科举进士的人才以及官宦子弟的能人。
他麾下的"五虎"、"五彪"、"十狗"等人,不乏任职六部尚书高官的,还有很多任职御史的,内阁辅臣中也大部分是他的人。不同的文人有不同的追求,都是为了背后的利益罢了。
分开来说,明末官僚集团可不止一个东林党,还有浙、齐、楚、宣、昆党等,他们之间本身就有不小的矛盾,魏忠贤就是和这些派别结盟而起势的,怎么能说官僚不能碰呢?又不是打算一次清理完,扶持一部分,打击一部分,完全是可以的操作。
所以,根据上面的操作,搞钱也可以同时进行,一方面打击某一派别,继而得到后面的富商集团的利益通道。另一方面,像汉末一样,搞点"纳捐卖官"之类的,也是有可能的。明朝的"捐官"制度是本来就存在的,扩大化点也是不是不可能的,反正大都是散官,虚职,火烧眉毛了,别顾着名声了。看看后来的康熙,平三藩之战的时候卖了五百个县令的官职,照样有人夸他康熙大帝。
要是操作的好,还能收回来一部分针对性的税权,整盘棋就有活的可能了。
不用对底层重税,民间的反抗就会降低,自己的实力就会增加。明末不是没有能打的军队,也不是没有能打的将军。若能稳定内部的局势,哪怕只是暂时的,外部的问题就不会滚雪球似的扩大。
最后补充,崇祯有翻盘的可能,不代表能把明朝起死回生,但类似汉末那种短暂稳定的局势还是很有可能的,哪怕只是拖上一代人或者能稳定个十数年的时间,就可能出现很多变数,满清是不是能入关就不一定了。
由网友 鱼稣 提供的答案:
抛开皇帝本身能力作为不说,只讨论登基时的局面的话,秦二世、宋钦宗最有可能翻盘,崇祯难度较大,汉献帝和光绪几乎为零。
秦二世死于人蠢
众所周知,秦国一统天下,秦始皇留下的基本盘相当好,能臣武将人才济济,如果秦二世是扶苏或子婴即位,玩死赵高那是分分钟的事,因为秦朝皇权至上。干掉赵高后,纵使天下有变,凭借南北两路秦军,镇压叛军是易如反掌。
而真实秦二世胡亥简直就是智障儿童,在赵高的摆弄下,指鹿为马,杀尽忠臣,随着李斯、秦宗室和蒙氏一族等被诛杀,天下离心,自毁长城。
宋钦宗昏庸迷信
宋钦宗即位时,外部金国大军压境、内部朝政奢靡腐败,但宋朝国力富强,军队配置完整,如果能妥善处理蔡京、童贯等奸臣,启用主战派李纲、种师道等名将,存国完全没有问题。
而实际上宋钦宗接过老爹的烂摊子后,居然任用太监和文学家来管理军务,导致军事上的连续败退,第一次京城之围通过捐钱解除后,竟然马上封杀主战派,宋微宗还回来想跟宋钦宗抢皇位,导致第二次开封府被围时毫无准备,即使如此都城城防坚固,各地援兵亦有二十多万人,宋钦宗这厮居然相信某某巫师能够撒豆成兵,撤掉城防!结果金军一拥而上,酿成靖康之耻,实在是人蠢没办法。
崇祯—帝国夕阳
崇祯即位时,明朝已经是帝国夕阳,土地兼并和政治腐败严重,国内天灾人祸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
军事上东北三省沦陷后,只能退守山海关,而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导致兵力捉襟见肘。
政治上崇祯周围虽然有不少能吏,但大多数臣子都是昏庸贪婪怕死之辈,兵临城下,说捐款时个个哭穷,城破后李自成搜刮出千金万两,本来迁都还能有机会延续国祚,群臣跪着说不能迁都,表面是祖宗基业、宁死不屈,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的钱财都在京城,当然舍不得走,崇祯眼前一片黑,如何选贤任能?崇祯一人独行,注定亡国。
汉献帝和光绪帝——傀儡政权
汉献帝和光绪帝手上完全没有实权,不过是曹操和慈禧手中的傀儡。
汉献帝唯一的机会就是宗室,当时荆州、益州都在宗室之人的掌控下,如果能联合在一起或许可以翻盘,但即使成功,宗室如刘备之类会让位给你?
光绪帝的机会相对较好,他只要韬光养晦,熬死慈禧未尝不可,但即使大权在握,清朝已经是强弩之末,对外列强环伺、丧权辱国,对内朝纲崩乱、政治腐败,八旗子弟沦为遛鸟之辈,太平天国运动打破了中央和地方权利的平衡,各省的封疆大吏只要天下有乱,马上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军阀。
最重要的是自由民主思想已如潮水般席卷中华,即使光绪想往君主立宪制走,经历过戊戌变法后天下人早已对帝制失去了耐心,翻盘做总统都不可能,看看袁世凯的下场便知晓了。
由网友 山寨大王7 提供的答案:
肯定是钦宗,北宋是被金斩首行动灭掉的,国家机器并未完全受损。这也是为啥赵构能重启南宋的原因。钦宗只需要迁都到洛阳就能避开灭国之难。崇祯看似能南走,其实根本无法出北京,北方已经流寇遍地,一出城就没在江湖了
由网友 凰血赤金95 提供的答案:
肯定是秦二世和宋钦宗啊。只要秦二世骚操作不那么多,秦朝根本就亡不了的。虽然这个时候六国权贵还都活着,都想反秦,但是只要秦二世做得不那么过分,再加上秦始皇留下的余威,其实起义军很难成功。宋钦宗也是如此,只要不乱来,金国根本奈何不了当时的北宋。要知道,后来的金国连弱小的南宋都打不下,比南宋更强的北宋其实金国也打不下的。至于汉献帝、崇祯和光绪这三个是没有任何一点机会翻盘的,因为当时朝代气数已经尽了。根本无力回天。汉献帝和光绪根本没有实权,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左右不了,更别提国家的命运了。崇祯倒是有实权,可惜当时明朝已经腐朽衰落到了极点,本来以崇祯的能力还是可以挺过去的。但是却遇到了天灾,这就给了本来就岌岌可危的明朝致命一击。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