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把甲午战败的责任全算在慈禧、翁同龢和光绪身上,难道李鸿章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由网友 蓝鸟1111 提供的答案:

中日的甲午海战结果,中国北洋水师的主要海军力量几乎覆没,随之而来的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时处理外事的全权代表是李鸿章,所以,人们总是认为这责任李鸿章多少也得担点。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代表人物慈禧太后,不顾民众生活困苦,增加苛捐杂税,并挪用军费大兴土木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后称中南海),以及豪华的陵墓。

中国原始落后的装备武器无法抗衡日本购进的西方先进的坚船利炮,中国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在甲午年的残败,将狠狠地打了清政府里所有误国的权贵人士的脸,她(慈禧)们将无法推脱掉这个历史责任,也将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由网友 坐古谈今 提供的答案:

这种观点完全是把李鸿章的责任推给一位不相干的人翁同龢。光绪主要是宏观错误,也即决定打不打,但是打仗不是靠宏观,而是靠你的这个战争的指挥者、统帅。

慈禧的错误很大,慈禧是整个中国衰落的第一责任人,但在甲午战败(并非海军呀)中她是第二责任人。晚清政府给你李鸿章的"北洋战区"投入那么大,整个北洋战区十几年的总投入够一年半的财政收入,你给打成这样?你没责任谁有责任。

我只简要地说说翁同龢。

(1)散布瓮李有恩怨,将北洋海军不能发展的原因归咎于翁同龢给李漂白

散布翁同龢因为私仇与李鸿章作对的人,犯了三个基本错误,第一,凡是不和的政治人物都有个人恩怨,那么,你等于说政治人物都不应该有分歧争论,否则,那就是个人恩怨了。第二,弄翁同书的人主要是曾国藩,也就是曾国藩和慈禧的权力斗争,翁家人搞政治这么多年了,能不知道?

翁同书也确实因1862年2月8日的参劾被抓,慈禧发动政变的时间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一日,也就是1861年12月2日。被杀的肃顺是汉族官员的大后台,肃顺在咸丰时期是非常支持启用汉臣的,左宗棠因为骂总兵差点被杀。肃顺就在后面给左说了好话的。

慈禧杀了肃顺势必影响汉臣的情绪,曾国藩借着翁同书试探慈禧。慈禧为了保住局势不要变乱,因为中国已经够乱了。其后,翁同书被抓发配新疆,在陕甘地区被重新启用。安徽被湘军掌控。一年多点儿,重新被慈禧夺了回来。安徽巡抚由非湘军控制。

可见,翁家是知道不会因为这件事儿而有什么危险的。发配新疆不算什么的,林则徐、邓廷桢都发配新疆了,哪个不是到了新疆、陕甘后立刻提拔。这只是官场的一种手段。

(2)翁同龢不给北洋钱,户部有钱吗?挪用钱给慈禧办生日

第三个错误。翁同龢户部尚书他真的有钱吗?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光绪年前的财政收入每年大概是七八千万两银子儿。但是,甲午战前户部的银子儿是亏空!李鸿章的裤兜里面的钱都比翁同龢的户部的藏银多。户部尚书要管的不仅仅是你北洋海军,还有其他海军。还有陆军。还有各种建设、灾荒,还有宗室、八旗的钱,还有官员工资、还有其他军费。

户部尚书能做的只是把"七分钱"分给全国要"七毛钱"的官员。

最无耻的要数挪用钱给慈禧办生日。我要问,当时全中国哪个部门、哪位官员敢不给慈禧办生日?哪个官员没有给慈禧的生日送过钱?

(3)朝鲜战争必须打,李鸿章的错误最主要

有些人说朝鲜战争根本不用打,花点儿钱就算了。清廷"和平苟且""花钱买太平""割土地换苟安"还不够多吗?国家的强大、安全不是用钱给侵略者就能买来的。

李鸿章是想放弃朝鲜,因为当时朝鲜的政坛已经被亲日派占据,朝鲜国王李熙对袁世凯等清军已经出现"敌视"。日本已经控制了朝鲜的经济、政治、外交大权,我们只剩下控制朝鲜半岛的军事。因此,这场战争是中日对朝鲜半岛主导权的必然战争。朝鲜半岛不保,威胁东北、威胁京畿、威胁山东,也就是将整个"北洋地区"放在日军之下。

而且,以当时中国的国力以及在朝鲜的军事力量,这场战争胜算较大。那么,最后为什么打败了?主要是慈禧和李鸿章的责任,李鸿章整个负直接责任。

因为,甲午战争陆军和海军主要都是你的"北洋战区"。叶志超逃跑将军、整个治军不严。李鸿章一味的妥协,战争都打起来了还是盼着列强调停。

由网友 风无踪迹000 提供的答案:

甲午战争战败,慈禧和李鸿章是最大的罪人。不相信光绪、翁同龢能对这场战争的成败能起关键作用。

在中国近代的震惊世界对外战争中,中日甲午海战应该说是规模空前、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场对抗战争。

当时的清朝海军惨败,硬伤在政体的落后,必然以挨打失败而告终。

19世纪后期,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猎物。而此时,中国内地战祸不断,内忧外患频繁,国运岌岌可可危。李鸿章奉命创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然学习了西方的经验,只是学到了一些皮毛,并没接触到实质。而慈禧太后竞将建设海军的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后两海合称中南海)及颐和园的用款。

三海工程共耗资白银在300万两以上,以当时计价可添购多艘"定远""镇远"这样的主力舰。

在黄海海战的前6个月,北洋舰队紧急申请换装部分速射炮及弹药的补充,以应紧急状态下的备战。而李鸿章竟然以慈禧太后祝寿需要用款为名,予以拒绝。当1894年11月7日,清廷为慈禧太后大庆六十寿辰之日,正是辽东半岛大连湾陷落敌手之时,这样的腐朽政权不能不败。

反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建立新政,充实国力,吸取西方文化、工业之精髓,提出"开拓万里波涛"的口号,已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1887年3月,也正是中国准备挪用海军购舰及弹药专款之际,日皇却谕命从皇室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相当于皇室经费的1/10)作为购买军舰费用。并全国筹款至当年9月,集资己达100余万日元。两相对比,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大清帝国的失败,首先是败在国体政体上,甲午之败,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谢谢!

由网友 社会我亮哥 提供的答案:

估计没人说李鸿章一点责任没有。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有以下重大失误:一是不该主动放弃朝鲜,让日本堂而皇之地进驻朝鲜;二是在日军不断增兵朝鲜时,总幻想和平解决争端,以致于一次次贻误战机;三是用人不当,像叶志超之流,明知叶无统帅之才,还让他负责前线指挥;四是治军不严,北洋军操练己久,也有诸多精锐投入战场,但很多将领贪生怕死,未战先逃,像叶志超,清庭要严惩他时,李鸿章还为其开脱,再如旅顺,连西方人都说可坚守几年的要塞也很快沦陷;五是私心太重。李的私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人唯亲,结果军队腐化,战力太弱,二是看重派系,把国家利益放在派系利益之下,不愿牺牲,不敢牺牲,总想保存实力,以致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未战而亡,令人扼腕;六是缺乏判断时局的能力,没有当机立断的魄力,加之没有接受正确意见的胸怀,一次次使清军丧失战机,最终大败。我们过去把李说的一无是处,那是不对的,今天又把李吹上了天,更是大错。不说李鸿章卖国,说他误国是无可厚非的!

由网友 陈悦漫步海边 提供的答案:

有关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客观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慈禧、翁同龢、光绪有责任,李鸿章也是跑不了的,而且不仅李鸿章跑不了,实际上可以认为当时所有的中国人都对这场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甲午的失败是一场非常彻底的举国失败。

只不过在具体的分析上面,不同的人因为身份、地位和在战争中所处位置的不一样,其具体的责任也千差万别。诸如光绪要担负的是国家决策层面的责任,慈禧、翁同龢要担负的更多是政治层面的责任,而李鸿章所要担负的责任则与此不同,更主要的是对日战略方面的责任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责任。

甲午战争爆发时,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会办海军大臣,负责着北洋地区的海防重任,以及对藩属国朝鲜的管控(作为清末宗藩体系中的特例,为加强对藩属国朝鲜的管控,原本由礼部负责的对朝事务,在19世纪80年代被转由北洋大臣管辖)和对日本的交涉。

甲午战败李鸿章所要担负的主要责任,更主要的是战前和战争爆发初期的对日本战略方面。

作为具体主管着对日本方向外交战略的官员,李鸿章对日本的战略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前后期变化。

前期对日战略:短视的强硬制衡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发生后,李鸿章就已经产生了日本是中国肘腋之患、永久大害的政治判断,此后在清王朝的支持下,李鸿章为了遏止日本对中国、朝鲜的侵略扩张势头,采取的是针锋相对的战略。

(北洋海军是李鸿章、清王朝在19世纪70-80年代对日强力制衡战略下的代表作)

只不过,无论是李鸿章还是清王朝,都没有能够清晰地看到日本之所以敢于向中国、朝鲜挥刀,所依靠的是近代化后迅速崛起的国力,以及坚定的对外扩张战略。李鸿章、清王朝错误地以为日本是因为拥有铁甲舰,所以敢于向中国示威,于是仅仅把建设一支拥有铁甲舰的海军舰队视作是能够用来遏止日本的法宝。

这种对日遏止战略的短视,无疑为后来的甲午战败埋下了伏笔。

后期对日战略:一厢情愿地怀柔羁縻

1891年,因为清政府批准海军军火禁令,北洋海军的军力被日本海军迅速超过。由此清王朝、李鸿章事实上失去了遏止日本对外扩张的唯一王牌。此后,为了防止日本的对外扩张,李鸿章对日本战略转换为怀柔羁縻,诸如联络日本国内的亲华派,以及在1891、1892年两度派北洋海军前往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试图笼络日本,建立中日同盟。

然而此举对遏止日本毫无效果,可以说是彻底失败。

(日本美术作品:1891年北洋海军访问日本时,在"定远"舰上举行冷餐会)

在已经感觉到无法遏止日本侵略的状态下,没有能选择更为有效的策略,无疑李鸿章要为此承担责任。

除了上述对日外交战略方面的责任外,李鸿章在甲午战败问题上的另一重大责任,就是

1894年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进入针锋相对的态势时,一味寄希望调停,未能进行充分军事准备。

1894年春天,朝鲜发生东学农民起义,清王朝应邀派兵入朝协助镇压,结果日本也借故派出军队进入朝鲜,使得朝鲜问题复杂化。在日本想要借机生事的目的暴露得越来越彻底时,李鸿章仍将主要希望寄托于列强调停。

以当时中日双方中弱、日强的军事力量对比来说,寻找列强调停不能说不是个务实的办法,而且从英国、俄国的外交档案看,李鸿章的努力的确发挥了一定的效果,甚至于极有可能促成列强干涉。

但是,在寻找列强干涉的同时,李鸿章并没有去做好军事战争的准备,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误。由此导致了在列强调停希望破灭,战争到来时,中方在战场上处处被动的问题。

由网友 满楼读书 提供的答案:

作者:金满楼

据说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失利后,清廷派翁同龢前去责问李鸿章,后者见翁后怒目而视,说:"翁师傅总理度支,平时水师请求拨款总是推三阻四,屡屡驳回,现在再说何益?"

也有人说,李鸿章本不想和日本开战,但最终被光绪皇帝和翁同龢逼上战场,结果一败而不可收拾。

以此而论,当时已经退养的慈禧太后实际上也不愿意对日开衅,但不便过分干涉已经亲政的光绪皇帝,结果酿下如此大祸。

从这个角度而言,以光绪皇帝和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在完全不了解双方实力对比的情况下贸然开战,确实要为甲午的战败负责,而且是第一位的。

但反过来说,作为真正的主事人,慈禧太后也要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代价,如果她真的意识到战争会是这个结果的话,想必也会全力拦阻。

而作为李鸿章,虽然一直处于对外交涉的第一线,对中日军情相对了解,但也未能力谏,而是半推半就、不温不火的打了这场大败仗,这也绝不是人臣之道。

因此,说李鸿章对甲午战败没有责任,同样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最主要的,还是当时中国的军事水平,尤其是陆军水平远远低于日军。海军一战虽然战败,但双方差距不算很大,最终对战局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陆军,而清军几乎无一胜绩。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在剿灭国内的各种叛乱后,湘军、淮军、楚军乃至八旗等,为何在之后二三十年的不断裁撤与编练中没有像样的进步呢?

应该说,这才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吧?!

由此可知,甲午的战败并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群体的责任,所谓同光中兴,在国内虽然有所恢复,但在残酷的国际竞争前,尤其是日本的咄咄逼人之下,中国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而这,就是所谓的战略懈怠。一旦战略除了问题,之后的种种问题都难以克服。

如北洋水师的打造,慈禧太后只是想用之来看家护院,从未想到要这支舰队去出海作战,如此一来,才会有1889年再未购入新舰的愚蠢之举。

而那些所谓的练军,也无非是混混日子,哪里真的了解真正的近代战争呢?不败才怪!

由网友 怀疑探索者 提供的答案: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李鸿章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罪责非常的大。李鸿章的罪责就是"任人唯亲"!

简单的说,李鸿章出于私心,任用了一个原来就不该担任北洋海军主帅的人,这个人叫做丁汝昌。这个丁汝昌胸无点墨,昏聩无能,思想保守,完全是一个满清末年的封建官僚的典型人物。他这个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现代海军,对海军业务一窍不通,却被李鸿章任命为亚洲第一/第二的庞大北洋舰队总司令。

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昏官可以被提拔为这样重要的岗位呢?因为丁汝昌这个人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特别会拍李鸿章的马屁,对他的主子李鸿章大人言听计从。李鸿章的家人回忆,有一次李家需要购买八仙桌,本来应该是李家的家仆去做,结果丁汝昌听说了,二话不说,亲自跑到大街上,替李家购买了八仙桌。当时,丁汝昌已经是记名提督,算是一个朝廷大员,居然像一个仆人一样的替李鸿章做哈巴狗。

李鸿章这个人私心重,提拔重用的人,都是自己派系的。丁汝昌在李鸿章的淮军,出了名的听话,李鸿章大人一开口,丁汝昌就不敢多说一句话,李鸿章说什么,他就唯唯诺诺,没有一丁点儿的主见。李鸿章对丁汝昌这样的人也特别的满意,谁对他听话,他就满意谁,管你是不是真正的才俊!丁汝昌是淮军的老人,又是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人,把丁汝昌安排在北洋水师,李鸿章最放心。因为北洋水师在李鸿章的眼中,就是他争名夺利的私器,私器当然要交给私人管!用这样的人管理一支现代化的水师,北洋舰队还能有光明的前程吗?

由网友 历史知事 提供的答案:

为甲午战败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这四个人

1,第一责任人,慈禧太后。

慈禧为了自己过生日耽误备战,筹备60大寿花光银子没钱买枪买炮。过生日时候,又不愿意开战,害怕不吉利。等到战争形势恶化又只好找光绪背黑锅。

2,第二责任人,光绪皇帝。

光绪这个年轻后生犯了三个致命错误

偏听偏信翁党,以为有圣武纪,道德文章就能打胜仗。

战和不定,被慈禧掣肘。军情如火,其实不用理慈禧的。

瞎指挥,所有兵力去保护东北龙脉,未开战而主将获罪。丁汝昌如果有罪那就治罪,让主将带着罪去打仗,这不是闹着玩吗?

3,第三责任人,李鸿章

李鸿章一人敌一国,得到的支持确实不够。

战前各国分析的情况恐怕不止包含北洋一地的的实力吧?

李鸿章买炮弹没钱,办银行不让办,发国债不让发。

李鸿章没有权利动员全国,也没有权利动员群众,甚至没有权利指挥辽宁和山东的地方官。

没钱没权的战争总指挥,怎么打赢这场仗?

不是给李鸿章翻案,李鸿章的军队腐朽不堪是事实,明末的关宁铁骑,后来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都是重金打造的,可曾打败过外国军队?都没有!

好吧,李鸿章指挥的甲午战争确实失败了,战绩比起张之洞左宗棠指挥的中法战争确实差多了。要知道,中法战争陆上胜利,海上失败,也不过是平手罢了!

4,第四责任人,翁同龢极其党羽

为什么翁同龢是坚定主战派?原因有三点

一可以显示我的道德高尚,是正人君子

二可以组织帝党,驱逐后党。

三可以弄死李鸿章,报仇。

翁同龢只是挪用军费拍慈禧马屁的一个典型代表,这样的人是大多数!

可是一面主战,另一面给前线将士拆台就是胡闹了!

张之洞也是主战,可他主要负责开脑洞。遇上事情大多数时候明哲保身。

所以,甲午战败原因主要是主战军队腐败没有战斗力,其他原因地方官拆台,主要领导人战和不定,大量军费被挪用,这些责任应该谁来负?李鸿章负不了吧?

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满清统治者只是学习西方某些技术,不进行近代化改革,背后的文化原因是李鸿藻倭仁徐桐翁同龢等人的"夷夏之防"。这些责任,不该让李鸿章这样的改革派负吧?

让翁同龢负责任,没什么错,洋务运动就是因为这些人阻挠无法深入的。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由网友 步武堂 提供的答案:

自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始,清朝廷和外国人打仗,不管是人多人少,正义非正义,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字"败",两个字"议和",四个字"割地赔款"。

甲午战争也是一样。已经不是由谁指挥就可以打胜仗,或由哪一个人或几个人来为战争的失败承担责任的问题了。

俗话说,没有人能叫醒装睡的人,大清朝就是"装睡的人"。

一个已经千疮百孔,破烂不堪的大清,还在强做"天朝"的春秋大梦,就连割地赔款都没有半点的"羞耻感"——宁与外室,不与家奴。

当一个国家没有了"国"的认同,只有"家天下"的自私,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翁同龢不是那块材料,但也不是卖国的材料,充其量就是胸怀"士大夫"情怀的家奴。李鸿章也不是那块材料,至多是政治头脑和悲情牌打的不错,"一颗子弹换来一个亿的折扣"。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洋务运动的失败的表现之一。

洋务运动,解决了手段问题,没有解决制度问题,这个运动也就只能徒有其表,这就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已经巨变的世界面前,这些都是一些蝇营狗苟的小儿科。

即使,大清的海军再强大些,拖着大辫子的指挥官们,最血性的本事也就莫过于邓世昌的"同归于尽"。

几十条没见过真正的大海的战舰,被堵在一个小小的港湾,成了水师总督的殉葬品,难道换一个不叫丁汝昌的家伙,就不是殉葬品而成了小日本的战利品了?

包括鸦片战争,直到大清灭亡,真正的罪魁祸首,就是清政府极端短视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家天下"奴化统治。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8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