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栖山君 提供的答案:
靠吃软饭!李白出川远游,第一年就花了30万。游山玩水,顺带谈恋爱,娶了两个宰相孙女。炒皇帝鱿鱼,还拿了一大笔遣散费。
少年李白,挥金如土;中年李白,低眉逢迎;老年李白,流离失所。这个横霸语文课本的男人,了解他之后,一定颠覆你的认知。
01
辞亲远游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从小就聪颖过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凭借着天赋与后天的努力,李白十四岁就开始写诗,并且很快就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但是,相比于做个文人,李白似乎更喜欢剑客这个职业。
在遍览诸子百家后,李白熟知了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英雄典故,他佩服于这些侠客的豪迈,更对他们仗剑走天涯的生活心向往之。
因此,在读书之余,李白更是勤学骑射剑法,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做一名壮志凌云的侠客。
从李白青年时期的"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到42岁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再到流放时的"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始终剑不离身,侠义无二。
李白15岁的时候,已经作诗多首,然而于仕途一事,终究是不得法门。《唐六典》规定:
来刑家之子,工商类殊不预。
李白对于自己商人之子的身份应当是不满的。
在李白一生的作品中,很少提及家人与父亲,即便有,也是寥寥数语。虽然科举上没有希望,但是雄厚的经济基础,给李白指明了另外一条道路,举荐。
李白的家庭,给了他挥金如土的基础,入仕,成为他一掷千金的动机。
公元720年,李白时年19岁,当时的吏部尚书苏颋出任益州刺史,李白听说苏颋喜欢提拔年轻人,于是带着自己的多篇诗作,前往成都自荐。
苏颋看罢李白的诗作后,赞道:
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然而,苏颋虽然对李白大加赞赏,却没有要举荐他的想法,李白只能悻悻而归。
回家途中,李白从成都出发,一路游览,到了峨眉山,登高远望,随后行至渝州。此时的李白,还是想为自己的理想寻一条出路,于是去拜见了渝州太守李邕。
但是,李白的高谈阔论、不拘礼节,让李邕十分不满,不愿接待,对于受到的冷遇,李白也回赠了一首《上李邕》,借此讥讽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后生可畏,莫欺少年穷!
然而,李白的桀骜不驯与商贾之子的身份,让许多士大夫不愿接纳他。虽然千金傍身,可仍然打不开通往仕途的大门。
李白稍有苦闷,在川蜀地区寻不到出路,唯有回家苦读。
23岁时,长期啃老的李白终于按耐不住了,他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先是在四川境内游历,先后去了成都、峨眉再到渝州,最后出川。
公元725年秋天,李白腰悬宝剑,手牵白马,来到荆门渡口,与家人告别后,离开了四川。临别前,他写下《渡荆门送别》,以表对家乡的不舍。然而,这一走,李白再未能回到故乡江油。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的第一阶段,虽然无缘科举,想以金钱拓展人脉得到举荐也没有成功,但此时的李白还未放下心中理想,他出川的目的,我认为有两个。
一是游览天下名胜,丰富见识,二是结交权贵,寻找新的出路,而结交权贵靠的就是钱。
02
两入长安
李白出川后,一路从湖北到安徽,过了芜湖后,来到了金陵(今江苏南京)。
金陵繁华胜地,长干里更是文人墨客的汇聚地,在这里李白结交诗友,把酒言欢,过了一段开心的日子。
在这里,他看尽金陵繁华,听妇人娓娓道来与丈夫两小无猜的爱情,两地相处的离愁,他信手写下: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
之后,他又游览了苏州,杭州,绍兴,写下多篇怀古惜今的诗篇。这一年的时间,李白每到一个地方,不仅会看遍山河,也会去拜会当地的王公贵族,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更让李白忧心的是,带出来的30万都花光了!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李白的钱,不仅用来结交诗友,更多的是用来接济朋友了。不过短短一年时间,花费巨大,饶是李白的家族再有钱,也没办法填李白这个无底洞。
况且,据推测,李白的父亲儿子众多,李白排行十二,并非长子,也非独子,无法全然获得家族的支持。
公元726年秋天,26岁的李白行至扬州,穷困潦倒,前途未卜,终于病倒了。望着窗外的明月,李白的思乡之情油然而起,遂写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在极度低迷的时候,总会想起家乡,想起故土,李白也不例外,然而,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他不想放弃。
同年秋天,修养好身体的李白,再次上路了!
这次,他北游汝州(今河南临汝),西游湖北安陆,路过襄阳鹿门山的时候,他听说孟浩然隐居在此,于是上门拜访。
孟浩然虽与李白相差12岁,但两人无话不谈,很快成了忘年交。
于是,孟浩然邀请李白同去湖北武昌,游玩一个多月后,孟浩然决定前往扬州,临别之际,李白赋诗一首,送别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段日子里,李白经由孟浩然和道士胡紫阳的撮合,入赘到了湖北安陆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家里,取了许圉师的孙女,此后在安陆生活了十年,并育有一子一女。
虽然许家已经家道中落,但是就社会地位来说,还是要高于李白的商贾身份的。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白靠着许家有了几年的安稳时光。
婚后不久,唐玄宗诏令天下,海选人才,只要是有文才的,都可以到长安自荐。这对"已经书剑许明时"的李白来说,是一个新的契机。
公元730年,30岁的李白第一次踏进了长安。
到了长安,李白先去拜见了素来爱才的右丞相张说,但是不巧,张说正卧病在床,于是令其二儿子前去考察李白。但是,李白在长安等了数月,从夏天等到秋天,也没有等到张家二公子。
李白抱憾离开长安,回到安陆。仕途的不顺的打击,让李白选择了归隐田园,修身养性。
没多久,胡紫阳的徒弟元丹丘再次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在终南山修道,可以代为引荐。为此,李白也是做足了功课,写下一首《玉真仙人词》送与公主。
然而,在终南山一连呆了几日,李白都没有等到玉真公主的回应,失望下山,回到安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希望。
公元734年,33岁的李白前往襄阳游览古迹,听说襄州刺史韩朝宗爱才惜才,喜欢提拔年轻人,于是李白给韩朝宗写了一封求职信——《与韩荆州书》。
在这封信中,李白诉说了自己对韩朝宗的仰慕之情,也极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但是,韩朝宗认为李白内心桀骜不驯,太过直率,不适合官场,于是拒绝了李白的请求。
公元735年,李白鼓起勇气,再入长安,想要求得一个职位。他找到了在终南山结识的玉真公主卫队长张垍,通过张垍再次向玉真公主自荐。
巧合的是,此时恰逢唐玄宗在郊外游猎,李白为了讨好唐玄宗,写下了《大猎赋》,歌颂唐玄宗治理下的大唐,繁华盛世,远胜前朝。
但是,李白再一次失望了!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数十年间,功业未成,李白不禁感叹,人生道路如此艰难,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里?但是无论有多困难,终有一天会扬帆起航,远渡沧海。
这是李白的第二阶段,数次自荐,李白都没能谋求到一个职位。在这个过程中,许氏无疑是站在李白背后的女人。两入长安,结交权贵,这些都需要钱来维系,而这都来自于许氏和她的家族。
小时候,我们读起李白的诗,老师常说李白是豁达、豪放、惬意的,这是被神化的李白。
现在细细读来,我们都忽视了,李白是一个人,他是有血有肉,立体的有感情的人,我们不能忽略他的忧愁、失望乃至自甘堕落。我们后世眼中的李白,总是少了些生活的细节。
03
赐金放还
旅居长安的李白,认识了贺知章。贺知章比李白大了40岁,但是对李白的才名早有耳闻。初次见到李白,他就赞叹道:
"我以前读过你写的《乌栖曲》,我以为这样的好诗,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写出来,没想到一见到你,果真是神仙下凡。"
谪仙之名,由此而来!
贺知章欣赏李白的才华,并许诺,一定会向唐玄宗举荐李白。这一次,李白怀着无比惬意轻松的心情,离开了长安。
公元736年,李白回到安陆,静候佳音,着实过了一段悠闲的日子。
公元739年,李白前往湖南岳阳,结识了同样仕途不顺,郁郁寡欢的王昌龄。正当两人把酒言欢之际,一封家书传来。
妻子病重!
李白赶往安陆,无奈许氏已无力回天,没多久就撒手人寰。李白带着一双儿女,离开了伤心地,移居到山东生活。
李白移居山东,本意是为了求亲靠友,这个时期,李白的家族也给予了少量的支持。
公元742年秋天,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极力推荐下,唐玄宗看过了李白的诗作后,召见了李白。此时,距离李白第一次推荐自己,已经过去了22年。
41岁,李白第一次踏入他梦寐以求的皇宫,唐玄宗降辇步迎,七宝床赐食于前,亲自调羹给李白喝,这是莫大的殊荣。
席间,唐玄宗询问李白对于当今时事的看法,李白直抒胸臆,对答如流,唐玄宗十分满意,给了李白翰林供奉的职位,虽然成了老板的御用诗人,但是能进入仕途实属不易。
此后,李白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只要唐玄宗新作了曲,必要召李白前去填词。这是李白最春风得意的时期,李白认为,自己一定会平步青云,然而现实总是不会如预期那般。
一日,园中牡丹盛开,唐玄宗携杨贵妃游幸,命李白写诗助兴。李白正喝得醉意朦胧,随即提笔,杨贵妃磨墨,高力士捧靴,挥毫泼墨写下《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杨贵妃读罢,惊叹不已。
然而,李白恃才傲物的个性,始终与官场格格不入,对权贵的藐视可见一斑,他着实是得罪了唐玄宗身边的红人——杨国忠和高力士。
公元743年,杨国忠与高力士向杨贵妃进言,称李白所写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是将杨贵妃比作了一代妖后赵飞燕。
杨贵妃大怒,唐玄宗也因此疏远了李白。
自此,李白在朝廷的位置越发尴尬,有感于自己升迁无望,他写下了《蜀道难》,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人生感叹。
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告老还乡,一个月后,李白也向唐玄宗提交了辞呈,唐玄宗没有挽留,对李白赐金放还。这笔钱的数目应该不小,这也支撑了李白往后再度游览天下的日子。
离开长安后,李白孤身上路,留宿客栈时,有感于自己官场的无奈与凄苦,写下《月下独酌》四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是李白的第三个阶段,李白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帝王宠爱,又因为桀骜不驯的性格,为官场所不容,最终拿了一大笔遣散费,依旧过起了仗剑天涯的日子。
按理说,此时的李白已经经历过了官场的黑暗,主动离职,已经对仕途不抱希望了。但是他看似洒脱,其实仍深陷其中,不然也就没有后来的流放夜郎了。
04
流放夜郎
43岁,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出了长安行至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虽然相差11岁,但是神交已久,相见恨晚,相约下一次在商丘会面。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而至,来到商丘。在这里,他们遇到了41岁的高适,文坛三杰,风云际会,一起游览了名胜古迹。
他们相约在古吹台赋诗,琴声悠扬,杜甫与高适都陷入了沉思,只有李白还自斟自饮,醉意朦胧。不一会,杜甫与高适已写成诗作,此时李白才醉眼惺忪拿起笔,踉跄走到白墙前。
此时,琴声激昂,如战鼓般落下,李白顿时胸起狂澜,笔酣墨饱,一气呵成,写下了《梁园吟》。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轻声戛然而止,李白也酣畅收笔,杜甫与高适读罢,只觉酣畅淋漓,拍手称赞。
黄昏时分,三人尽兴离去,一位姑娘带着丫鬟行至此处,见墙上诗句,不觉低吟出声,只觉诗意磅礴,笔法遒劲,姑娘心中暗叹。
梁园的僧人见白墙上被涂抹一黑,十分生气,正欲清理,姑娘回过神来,惊呼道:"休要动手。"
僧人见状,面露难色道:"宗小姐,这污渍不清,恐生不妥。"
宗小姐随即说道:"这面墙我买了,你要妥善保护,我马上派人送来一千两银子。"
僧人听罢,不禁目瞪口呆,而后宗小姐千金买壁的美谈不胫而走,飞快地传遍了古城,这位千金买壁的宗小姐便是宗楚客的孙女。
李白听说后,心下思量,居然有人如此倾慕自己,于是主动找到了宗氏,成就了自己得第二段良缘。
宗氏虽然是宰相孙女,可是爷爷早已倒台,然她仍能豪掷千金买壁,可见其家资丰厚,自此,李白又有了游山玩水的资本。
公元753年,李白到嵩山会友,登高远望,一时间,仕途的不顺,遭人诬陷,官场排挤的苦闷一涌而上,他大声放歌,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
杯酒间,他唱出了潇洒豪迈,大开大合的巅峰之作《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此时的李白,看似豁达惬意,实则是借酒消愁,壮志未酬的满腔激愤有感而发。将李白的失意与苦闷融入进去之后,我们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李白。
这首诗流传了千百年,气吞山河,气势磅礴,诵读者无不叹服。
公元754年,汪伦听闻李白盛名,邀请李白到家中作客。信中如是写到: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楼。
李白欣然前往,却未见信中的盛景,不免失望。汪伦笑着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对李白说:
"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家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楼。"
李白听罢,仰天大笑,明白了汪伦的良苦用心,汪伦以珍馐美馔款待,相处数日,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分别时,李白乘舟远行,忽听到岸上,汪伦踏歌相送,李白心生感动,写下《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54岁的李白携家人南奔逃难,一路辗转来到九江,隐居庐山。
公元756年冬天,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擅自率兵,沿着江东进,试图与太子李亨分庭抗礼,夺取天下。
李璘到了九江后,听闻李白在此隐居,于是上门邀请李白出山,辅佐自己。此时的李白依然有远大的报复,对于仕途的执著,他欣然答应,成为了李璘的幕僚,由此卷入皇权之争。
后来,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史称唐肃宗,李白因创作《永王东巡歌》,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被永远流放夜郎(今贵州梓桐)。
公元759年,58岁的李白一路流放,行至白帝城一带。恰逢关中遭遇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流离失所。朝廷大赦天下,李白因此获得了自由。
突如其来的自由,让李白如获重生,激动不已,随即赋诗一首。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路颠沛流离的李白,只想早日与家人团聚,归家心切。之后,李白回到了金陵,在那里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
公元761年,花甲之年的李白,穷困潦倒,无奈之下,李白将客氏送去了庐山,自己则去投靠了身在安徽的族叔李阳冰。
公元762年,李白病重,病榻上,李白将毕身所做诗篇交于李阳冰,最后留下《临终歌》,与世长辞。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但是现实却总是背道而驰。李白也并非如后世之人所想那般,一生顺遂,有取之不尽的金银。
相反,李白晚年穷困潦倒,李白后人的结局也不理想。女儿早夭,历史上稍有记载的李伯禽,生活也是十分艰难,育有一子两女,儿子早年离家出走,女儿则嫁给当地的农户,沦为农民。
此后的李白墓,也因无人祭拜,彻底沦为荒墓。白居易在路过李白墓的时候,十分伤感,写下: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此时的李白墓被野草围绕,即便墓中主人曾写过惊天动地的诗篇,也抵不过现在的荒凉。文人大多都是时运不济,但是穷困失意者,没人能超过李白。
只能道一句:可怜!可悲!可叹!
05
李白的钱到底从哪来?
少年时期,李白家境不错,父亲是商人,家财万贯。从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得出,如果不是富贵人家,怎用得起白玉盘。
23岁,少年李白,志向满满,并且天赋极高,应该是家族重点的培养对象,因为士农工商,如果李白能步入仕途,于家族是有助力的,况且李白出川,可是带了30万钱。
26岁,随着李白的豪掷千金,千金散尽,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折腾,况且李白的仕途也没有起色,于是家族应该是慢慢断了对李白的供给。
穷困的李白,应该是属于到处蹭朋友的状态,不过文人大多视金钱如粪土,也只够勉强温饱。比如杜甫,晚年也是贫困交加,差点饿死,所以李白能靠得上的朋友不多。
27岁,他经过孟浩然和胡紫阳的撮合,入赘许家,此时的许家因为获罪牵连,已经是家道中落了,宰相也已去世。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白能够继续游览名胜,两进长安,是许氏在背后支撑。
许氏死后,李白移居山东,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白祖籍山东,大部分亲戚都居住在这里,李白来到山东也是想要投靠的,亲朋好友应该也是给了李白一点经济上的扶持的。
在山东,李白娶了一名刘氏女子为妻,但是此女子十分看不起李白,经常言语讥讽,最后以离婚收场。直到唐玄宗召见李白,李白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了山东,入了长安。
43岁,李白被赐金放还,应该是领到了一大笔遣散费,这也是他的最后一笔工资,李白因此生活也稍有好转,后来因《梁园吟》与宗氏结为夫妻,两人过了十多年安稳的日子。
宗氏也是宰相的孙女,他的爷爷宗楚客在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时,被杀了。但是宗家根基深厚,宗楚客的母亲与武则天是姐妹,所以宗家家大业大,从宗氏千金买壁就可以看出。
58岁,李白因安史之乱被牵连流放,宗氏也是千金散尽,盘桓营救,在李白被大赦后,两人相聚金陵。
60岁,李白已经是十分穷困了,因此只能去投靠李阳冰。初见时,李阳冰并不知道李白的来意,只当是吃顿饭就走的。
临别时,李阳冰看了李白写下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才知李白已到了末路,于是挽留了李白。
李白在李阳冰家过了两年安宁的生活,临终前,李白将毕生心血留给李阳冰。
06
最后
李白的前半生活在大唐的鼎盛时期,盛唐的气韵孕育出这位狂傲不羁的诗仙,他习文修武, 喝酒使横,漫游四方,他为皇帝贵妃写诗,也同市井流氓缠斗。
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成就了李白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独特人格。
李白曾这样总结自己:
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纵观李白的一生,统治者不认可他,阴谋家想利用他。他身负冤屈被贬他乡,但是这些坎坷和磨难并没有消磨李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信念。
报效国家是他不灭的理想!可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却无处安放!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这就是李白,绣口一吐,半个盛唐。在大唐诗人多如满天繁星的诗坛中羽化登仙,留下无双风华!
由网友 碧雯Sunny 提供的答案:
李白一生钟情于山水,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人们不禁要问,李白游山玩水的钱哪来?谁承担呢?通过他人生轨迹及他留下来的诗篇来看,可能有以下五方面:家庭资助、为官所得、朋友馈赠、润笔费、自己经商
1、家庭资助
李白出生于富商家庭,幼年时,在父亲带领下,举家迁往四川。李白最初出川开始游历生涯时,应该是很有钱。他曾经计数过,刚开始出川时接济朋友,一出手三十万钱,相当阔绰,非一般家庭所为。
2、为官所得
李白虽然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凭盖世才华被皇帝唐玄宗欣赏,特招进京为官。但是,李白一身傲骨,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得罪了权贵,还惹得皇帝也不待见。于是,皇帝给了他不少钱把他打发。
3、朋友馈赠
李白性格豪放,喜欢游历山水,更爱广交朋友。而且,朋友中有很多富豪。好友王伦曾经赠送他很多钱财和马匹,好让他舒舒服服去游览山水。铁哥们丹丘生也曾无偿赞助他许多钱。羡慕李白好命,有朋友鼎力相助,但是,总觉得这些钱不是什么长久之计。
4、润笔费
润笔费,向来是有名文人的收入之一,有的甚至是其主要收入,如同现在作家一样,有才华,有名气,作品就畅销,收入当然不菲。凭李白才华名气,挣些稿费钱还是有可能。
5、自己经商
李白和父亲可能都经商。麦朝枢在《李白的经济来源》中曾经说过:李白中晚年进行矿产开发挣钱。对于这个说法,很有可能。
细读李白诗可以看出,在南陵县留下诗歌多篇,而南陵县以产铜、铅闻名,有很多铜矿、铅矿。他曾经写有一首诗,就是与铜有关,叫《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山在南陵铜井西五里》。
还有一首《宿鰕湖》就和采铅有关:"鸡鸣发黄山,暝投鰕湖宿。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提携采铅客,结荷水边沐。"这首诗中,明显看出李白不是单单去鰕湖旅游了,因为,他是和采铅工人们一起在开满荷花的湖中沐浴。进而可以猜测李白可能就是矿主老板。
从古到今,铜向来值钱,而铅更是用途多,特别是在古代化妆品中添加"铅"以达到美白作用。这些都是暴利行业。李白投资这些矿产,可以为李白带来源源不断的丰厚回报。这也是李白游览山水的主要经济来源。
李白是人们喜爱的大诗人,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把自己淬炼成了历史天空中最耀眼的恒星。他性情豪放洒脱,因傲骨被权贵排斥,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另辟蹊径,施展自己经商才能,让自己更加潇洒如风,能与山水相约,与星辰为伴。
至于川资路费谁承担这个问题,大约有五方面:家庭资助、做官所得、朋友馈赠、润笔费、自己经商,其中,主要是自己投资经商来承担游历山川费用。
由网友 孤岛海边人 提供的答案:
文/东营海边人解瑞
我觉得还是我来回答比较好玩😃,李白这个人,性格比较豪爽,喜欢饮酒,也非常的仗义,所以结交的朋友也都是如此性格,先别说别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老生常谈,你看那王伦,就凭拍得李白哥哥题名一首诗,名扬天下,四海皆知。
当时,李白出川游历,路过安徽当涂,岀面接待的是是当时当涂县县令汪伦,两人饮尽桃花酒水。李白临行上船,还亲自载歌载舞来送。 李白人已经站在船头上,突然看见汪伦在岸上载歌载舞,高声歌唱的送别曲。就像现在的送战友一路顺风,李白听到心情会多么的感动😊于是就写下了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据说是光桃花酒酒就送了18缸,外加号称四匹宝马。还有能歌善舞的舞女视频。
李白是谁?汪伦县令当年只是听说没有见过,肯定是李白这个人,无论外表模样,还是内在修养,你想想长像肯定就像现在的港星黎明差不多。其实是四大天王影视歌三栖名星,你想想李白,会做诗,会书画,会作曲,肯定也会歌唱啊!多才多艺啊!男女老幼都是他的粉丝啊!你走到哪里肯定都会受到欢迎啊?🎉
这些,都是小事,还有你想想,李白这个人据说仗剑行天涯,肯定是喜欢行善除恶的侠士,江湖上的人肯定也结示了不少。爱护百姓,行善积德。平常就多做善事,肯定在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还有李白的第一位夫人,居然是上一任宰相的孙女?李白的父亲李冰也是官员出身,很小就带李白去穿了四川做官。也是正儿八经的官二代呀!平常还能缺了钱了。据说李白这个人也很聪明,当然,读书读到大学毕业,后来还开了铜矿,生产制作钱币的原料,你想想吧!还有李白这个人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不要老是听说他总是饮酒醉驾(骑驴)。抬头望天举怀邀月,看似不务正业。其实他是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仕途,只想为朝廷效力,像苏轼那样从政,为当地百姓做实事,造福人民。
后来他也得到了玄宗的赏试,只不过他是看透了朝廷的腐败,故意辞官而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多么潇洒走一回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默默的惬意,多么的洒脱!人生苦短且及时行乐!乘风破浪化仙归去!
由网友 荷叶好物推荐 提供的答案:
李白很有才华,真的大段时间不怎么缺钱。一是李白是文武全才,是一名剑客,不但才华出众,而且相貌惊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小白脸""小鲜肉"。他出身也高贵,有皇室血统。李白是不会去科考的,他不走寻常路,但是曾在皇上身边工作过!而且是给皇上写诗,比如赞美杨贵妃之类。由于李白侍才傲物,官被罢了,但李白并没有犯什么"路线"错误,所以,据说,李白革官并没有革薪!第二,李白家族较贵裕。第三,李白的老婆有钱!岳丈有钱。李白曾有老婆与皇族有关系;还有个老婆是宰相的孙女,能千金买李白题诗的墙,自然不缺钱花!李白虽然终年游山玩水,但他也可能兼干点营生的门道!总之,用现在的话讲,李白虽然不上班了,但他仍然是体制内的人,有工资卡每月均可刷卡;李白家族富庶;李白丈人是"中央政治局常委",老婆钱多;李白赚钱也很易。所以,放一百二十个心,李白真的不用亲爱的读者诸君给钱,李白天生就有钱花。回答供参考。
由网友 围火炉吃西瓜 提供的答案:
如果李白活在现在,应该是个网红什么的,或者是自媒体。反正在当下应该不愁吃喝。看看他在古代靠什么过活。
-
一 离家他从家中带了不少钱出来,据说有三十万金。在金陵饮酒作乐,歌姬美女,样样来,开心了两年。花完了钱,又去找哥哥,从做生意的哥哥那里可能拿了些。
-
二 入赘。对,靠入赘。第一次经过孟浩然的介绍去了安陆,在安陆娶妻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在南陵,李白又娶了颇有家资的刘氏。被赐金放还后在梁园又和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三次婚姻为李白一段时间里的生活开支帮助很大。
-
三 经商,李白在他第一位妻子去世后,曾在南陵一带经过商,他在南陵一带贩卖过铜精,当时是和平年代,有方士用铜精炼丹,应该是挺值钱的。靠这个过活了一段日子。
-
四 当官,和皇帝的赏赐。在刘氏与人私奔,断了收入后没多久,李白奉诏进京,做了翰林待诏,做了官有俸禄,还有皇帝一开心也有赏赐。之后被赐金放还,应该是皇帝又给了不少。靠着这些钱带着妻子游山玩水,反正没少花。据说还有皇帝赐予的钱粮牌,就是到那都能白吃到那。
-
五 润笔费。早年和徐氏在一起的时候曾认识了贺知章,出名了,就有了润笔费了。最后到了长安做官深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喜爱,更是名动天下,润笔费一定是颇丰的。获罪后被流放至夜郎,也是得到了各个爱心人士接济和给予润笔费。
李白一生洒脱,受到了各界文人墨客的喜爱,为后世的文人们做了个不太好的榜样。之后几个朝代穷酸书生众多,还喜欢流连风月场所,毕竟能当官的有才气的毕竟还是少数。
这一条,和之前我答得一个问题很像
由网友 酺客 提供的答案:
我是酺客,文化领域创作者,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李白一生放荡不羁,成天喝酒下馆子,到处游山玩水,那他的钱从哪里来的?笔者根据史料整理了一下,他的经济来源按现在的说法有这样几个:富二代,拿工资。吃软饭,勤走穴。傍大款,有稿酬。赏赐多,朋友广。
为什么这么说呢?
富二代
据语言大师陈寅恪考证,李白家族非常庞大,他最小的叔叔都要比他本人小30岁。其家族主营外贸,生意遍及周边各国,是大唐跨国企业的扛把子之一。
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再加上唐朝历来重视文化爱惜人才,家族出了个"圣人"级别大才子,整个家族的资源还不得由着他折腾。
拿工资
李白从小科员县文书(绵州府昌隆县小吏)做起,最高担任过翰林待诏(六品,厅局级),属于正经八百拿工资的国家公务员,以大唐的繁荣富强,公务员工资支撑起喝酒、下馆子、旅游想必还是算不上个事的。
吃软饭
李白一生经历过四段婚姻,第一段和第四段娶的都是前朝权重一时的宰相的孙女,虽说是前朝的,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是?那嫁妆、赏赐什么的必然是少不了的。再说以李白的名气,四段婚姻,光随礼得收多少钱。
为什么说吃软饭呢,因为这第一段、第四段婚姻,李白是"入赘",入赘什么意思,就是"上门女婿"、"倒插门"。
勤走穴
以李白的名气,不知有多少豪门贵胄要请他撰写诗文、颂赞、碑铭等等。写完了,不能喝顿酒吃点小烧烤就算了吧。润笔费总是要给的,而且不能太少:一是拿不出手,二是辱没了这"天下第一"大文豪的名声。
光喝酒给钱还不行,没点拿的出手的礼物,怎能显示出豪门贵胄的逼格:
"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酬张司马赠墨》)
经常走穴的李白,经济上,那是无论如何也短不了的。
傍大款
《将进酒》中有这么一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丹丘生是谁,他是个道士,更是当地的大富豪土财主,丹丘生在南阳石门山、嵩山、颍阳等地是有多处庄园地产的人,打油诗曰:"跟着元丹丘,天天能喝酒"(自己编的)。
李白还有一个好友是当朝宰相的公子崔宗之,多次专门请李白去他那里闲居,提供个路费或生活保障,就更不用说了,是谓:"跟着崔宗之,只管放开吃"(也是自己编的)。
有稿酬
这个和走穴有点类似,唐朝虽然不像现在有明确规定的稿酬制度,但以李白的诗才名望和傲气,国家要写个书立个传,竖个碑提个词什么的,不给点生活费那断然是请不动大才子出面的。
赏赐多
仅举两个例子做说明。一是唐玄宗李隆基在李白辞官时,就曾给过李白一大笔赏钱:
"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李翰林草堂集序》)。
二是永王李璘请李白出山做他的参谋,人还没请到呢,钱先到了: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朋友广
仗义疏财的人,谁不喜欢;豪放不羁的人,谁不愿结交;更何况这人还是诗名满天下的李白。李白的朋友遍布各行各业,上至王爷将军,下至平民小吏。三教九流,就没有他不认识不熟悉的。这样的李白,什么都不用干,挨着吃将过去,过个三年五载也不成问题。
插一句: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只要见过面的,几乎都和李白是好朋友,杜甫、王维、高适、孟浩然、白居易、贺知章……李白,还是个社会人呢。
经济来源的广泛,足以支撑起李白的吃饭喝酒旅游等娱乐项目。但李白虽然没缺过钱,但也没剩过钱,钱一过手很快就没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千金散尽还复来"足以说尽了李白对金钱的态度。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大方不计较,才能支撑起"诗仙"的美誉,才会拥有如此众多的拥趸和朋友吧。
我是酺客,文化领域创作者,如果我的作品对您有帮助,请给我点赞、评论、转发货关注。
由网友 石鼓歌 提供的答案:
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伟大诗人,他放荡无羁,一生纵情于名山大川之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有人问李白那么痴情游山玩水,崇拜道教神仙 ,他是那来的盘缠呢?
一、靠家境
据说李白的父亲是个商人,在四川做生意,其哥哥和弟弟也是经商,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李白从小在殷实家庭中成长,"五岁诵古诗,十岁观百家"。聪明绝顶,出口成章。而且个性洒脱,饮酒豪爽。曾诗云"五花马、千金粟,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想想吧,如果家境贫寒,那能饱读诗书还经常呼朋唤友一同畅饮呢?他就是名符其实的富二代啊!
二、靠婚姻
李白一生有四次婚姻。第一次婚姻 娶的是唐高宗之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虽然是倒插门女婿,但对"一生好为名山游"的李白求之不得,正中下怀。婚后生了一儿一女也无须带孩子,多好!可以放心地结交新朋故旧、达官显贵,实现建功立业的宏愿。
第二次婚姻娶的是刘氏,由于刘氏缺乏文艺细胞,二人志趣不投,没过两年就不欢而散。这叫"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三次娶了李白邻居家女儿,此女漂亮有才,深得李白欣赏。由于其家境贫寒,李白属于士大夫阶层,唐时规定有身份地位之人不得娶平民之女为妻,故名份是妾。当然李白无怨无悔,因为两情相悦,故说此女还为李白生下个儿子。
第四次婚姻娶的是前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为妻,二人情投意合,李白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书信给其妻。
所以说李白二次娶妻都是高官后代之女,贵族家庭不缺钱,足够他寄情名山秀水,悠哉游哉!
三、靠赐金
李白一生磊落,光明正大,有远大的抱负,其诗歌石破天惊,雄奇瑰丽,深得天下人传唱,名望如日中天!
在当朝宰相张九龄和玄宗妹妹玉真公主的引荐下,被唐玄宗欣赏,授予翰林学士之职,起草诏书文章,也写一些应景诗歌。虽然是皇帝身边近臣,但是李白看不惯朝中奢靡之风,经常无所事事,觉得自己屈才,只有天天借酒消愁。加之又瞧不起一些太监的奴媚之态,喝酒多了,弄出"太监脱靴、玉环磨墨"的糗事。这些太监哪是省油的灯,觉得李白这小子太张狂,便与美人杨玉环勾通,投状玄宗 。皇上当然觉得李白惹事生非,不懂规矩。你不是喜欢游山玩水吗?好,我满足你。宣旨"赐金放还"。想必这四字足金,份量很重,还不够你吃喝玩耍一辈子吗?
四、靠亲友
李白一生"仗剑去囯,辞家远游"。从25岁开始到62岁生病为止,一生游遍大半个中囯。特别是晚年,身体患病经常得到亲朋故友的接济帮助。
史载,唐至德二年(公元757)李白应安徽宿松县令闾丘(人名)之邀来此避难养病,留下一首《赠闾丘处士》五言诗。
贤人有素业 乃在河塘陂
竹影扫秋月 荷衣落古池
闲谈山海经 散帙卧遥帷
且耽田家乐 遂旷林中期
野酌劝芳酒 园蔬烹露葵
如能树桃李 为我结茅茨
各位看官李白诗末流露的晚年景况确实凄凉啊!
由网友 樰熳 提供的答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对于捞钱这点小事,李白向来是自信而又潇洒的。
首先,他出身好。
李白出生在碎叶,他的父亲李克是个富庶的胡商,在他5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回到了四川绵州,安居在青莲乡。
中年得子的李克对李白十分宠爱,不仅让他攻读经典,而且允许他广泛结交。更重要的是,他们家不差钱,所以少年李白用家中产业践行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梦想。
其次,他的老婆们出身好。
李白是个好运的人,在他将家中钱财挥霍无几的时候,命运又向他伸出橄榄枝。
在孟浩然的撮合下,他在安陆做了上门女婿。女方的爷爷是前朝宰相许圉师,家中钱多人少,李白又找到了实现人生梦想的资金链。
李白与他的首位夫人心意相惜,婚姻生活十分美满。只是李白有一颗漂泊的心,很难被一家一户一女人牵动。于是,新婚不久,他又开始流浪远游,他的妻子不堪思念,过早谢世了。
后来他又陆陆续续娶了两个,死的死,走的走,到壮年时,又结识了另一任前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留下了"千金买壁"的故事,于是,他又上门做了豪族的上门女婿。
可见,李白常遇多金女子,可惜她们一个都没能系出他的灵魂,却都有能力让他流浪得更远更快乐。
再次,他结交好。
李白的作品中常有一飞冲天的梦想,且他人长得气宇轩昂,电目神光,所以为很多人青睐敬仰。史载一个叫魏万的人读了李白的人后,不远万里,跋山涉水,一路追踪数年,终于得以相见。可见,李白在粉丝中的魅力。
他写的《大鹏遇希有鸟赋》赢来了一大批粉丝,其中不乏有钱人。比如山中土豪汪伦,比如城中土豪丹丘生等等。
在《将进酒》中,他醉眼闪烁,广袖一挥,大声说:"主人何为言少钱,直须酤酒对君酌。"可见,花这些人的钱,李白是从不客气,眼睛都不眨一下的。
在李白的作品中,还有一首《敬亭山》的诗,里面有一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之所以写得如此深情款款,是因为这座山曾是他的红颜知己玉真公主的修行地。
玉真公主对李白有知遇之恩,他之所以能"仰天长啸出门去",在长安做了三年闲官,主要还得益于公主的举荐。而公主在生活上也给了他不少资助和赏赐。
最后,他工作虽不咋滴,但是唐皇帝还是赏赐了他一笔钱。
李白曾在长安城里混得风生水起,也因为个性率直,口无栅栏把官场搞得乌七八糟。所以仅供了三年闲职就又辞职流浪了。
但是唐玄宗对这位放浪不羁的才子还是惺惺相惜,临别之际,他赐予李白重金。"赐金放还"四字被记入史册,可见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应该是可以供小户人家供养一辈子的。
可是,豪爽的李白还是很快挥霍掉了。
综上所述,李白之所以能豪游天下,与他的生财之道分不开的。
其实,晚年李白还是穷困潦倒的,这一点从他的儿子颇璃泯于众人,从他的女儿嫁与农夫,从他的坟茔草草安葬等一系列后续踪迹就能感觉到了。
由网友 快乐宇宙fc 提供的答案:
李白一生潇洒飘逸,狂放不羁。流连山水,名作等身。川资路费何来,我想用他的几句诗佐证费用不是问题,"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干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小时不识月,忽作白玉盘"。从这几句诗中不难发现李白就没有为钱愁过,千金散尽!没钱敢散吗?名马,亮服,压根没当回事,小时不知月亮,还以为是"白玉盘",千年后的今天都是希罕物,那时候他就司空见惯了。可见他是一个家境富足之人,川资应该不是问题。再者,诗文太妙,名扬四海,谁都愿意与之交往,所以,附庸风雅也好,真心交友也罢不乏其人,有人愿意出银子的不在少数,那时他一定过得很安逸,所以名篇迭出,要是整天为生计而愁,再有才思,估计也难浪迹。
由网友 苍岫水滴 提供的答案:
众所周知,李白乃唐代第一大诗人,有着千古诗仙之美誉。故此,关于他生平之成就便不必多言矣。在此主要探讨他一生都喜爱云游天下,而且还风流潇洒,游山玩水之余除了写诗撰文,还常常仗义疏财,接济一些贫穷书生。那么他究竟有多大财力,钱又从何而来?
其一,李白由于当时才华横溢,名扬四海故深受唐明皇李隆基的赏识,还有得到了杨贵妃的欣赏,而成为当时御前大红人,官职曾一度做到了朝廷翰林院大学士,因而高官厚禄财源广进自不必说。即便后来因得罪了高力仕,李白被唐玄宗疏远,临走时也得到了一笔十分可观的金银赏赐。
其二,据说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一位来往于唐朝与西域之间的大商人,生意做得很大以致身家显贵,后虽隐居川中,也是实实在在的大富豪。李白就属于典型的富二代,再加之他的兄长也是一位大富商,还有据说他有一位曾经做过大官的富贵丈人,所以李白根本就不愁钱花,甚至还接济于他人。
其三,李白当时名声大噪,无论去到何处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追捧。他写的诗撰的文可以说百金难求,就像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一样,一字值千金。很多有钱人都喜欢请李白赏光,赠诗赐对。所以他不必为经济来源担心。李白曾说过,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在一年之内就能散发三十多万银子给别人,可想而知,李白的财力是有多么雄厚。
似此可见,由于李白财路及财源广进,财富颇丰,因此才能成为他玩遍千山万水,大江南北,以及他饮酒写诗作乐,潇洒人生的所有开销川资的基础,当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不朽的著名诗篇。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7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