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我是菜鸟你怕谁 提供的答案:
二战中期,德国曾经有一个时期在战场上非常强大,连续取得了许多胜利,占领了大片领土和资源。当时德国的军事技术和装备也处于前沿,其经济和工业力量也十分强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在战斗中遭受了越来越多的挫折和失败,并最终失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德国与众多强大国家的战争,其国内的资源和实力无法支撑此类战争的持续进行。 另外,德国政府和军队的策略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包括未能真正实现经济战、工业战等战争形式,导致国家的经济和物质基础在战争中遭到了毁坏。此外,德国的领导层也存在许多决策失误和管理上的问题,整个国家的组织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较低,无法全力投入到战争中。 因此,在当前战场情况下,德国最终失败的机遇非常大,即使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在整个战争中,其最终战败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由网友 大马哈鱼12 提供的答案:
答,德国是有机会胜利的,
首先,就是德国拿下法国,英国人退回英伦三岛后,就不应该和英国人死磕了,为什么呢?就是它没有强大的海军。损失大量的运输机和飞行员,我觉得应该是德国人在二战失去它获得胜利✌🏻的唯一一次机会。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
德国人的闪电战,它需要大量补给和运输,欧洲的国家,基础设施齐全,并且德国为了备战发明了高速公路。与铁路的配合,它可以很快的就可以把部队从东线调往西线,或从西线调往东线。
英吉利海峡和英国人有强大的海军,空军,并且还是日不落帝国,美国🇺🇸盟友,支援从海上源源不断!注定德国人是啃不下来的。
而东西呢,苏联的中心距离德国,二三千公里,并且还是基础设施不齐全。德国进入苏联,一旦它的部队行动过快,补给就很难保证。
德国进攻苏联,它采取的行动计划是非常好的,传统的打法,大兵团作战,多点持续推进,中规中矩。虽然在初期获得更多的胜利但是对于我来说,觉得消耗自身的有生力量
打仗打的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补给和后勤。德国人应该是水陆并进的对以上区域进行彻底的拿下,没有什么能力就毁坏。港口,工厂,城市。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德国只有一个机会获胜,而且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在全面入侵苏联的同时,日本务必要同时从东线夹击,猛攻苏军,以牵制苏联在远东的主力。
由于日本可以拿出至少一二百万军队参战,苏军被迫只能拿出一二百万大军在东线。
而在莫斯科会战初期,双方战斗力是德军占据优势。
当时德军兵力为3个集团军 (第2集团军、第4集团军及第9集团军)及支援它们的3个装甲集群 (第2装甲集群、第3装甲集群及第4装甲集群)和德国空军的第2航空队。共有超过1,000,000人、1,700辆坦克及14,000门火炮。
而苏军为3个方面军,共有1,250,000人、1,000辆坦克及7,600门火炮。
苏军除了兵力稍多以外,坦克和火炮数量都较少,空军数量更少。
更重要的是,这些部队多是之前被德军击溃的苏军,他们老兵所剩无几,仓促补充新兵以后就参加了会战。
这种部队战斗力是比较低下的,难以和德军主力对抗。
而德军开始攻击相当顺利,造成苏军几十万人的重大伤亡,一度已经逼近莫斯科。
而战争的转机,除了冬季延缓了德军,还有东线部队远远不断的增援。
到了战争后期,苏军猛增到2,691,700人,其中从远东和日军对峙地区调来的部队就有30多万。
由此,苏军兵力不但没有减少,甚至变为3:1的优势,这才彻底扭转了战局。
但如果日本在正在东线进攻,不但这30万人肯定无法调动,后来增援的100多万部队,大部分只能停留在西伯利亚便于应付东线的威胁。
那么,莫斯科就很有可能会失守。
莫斯科被德军占领后,苏军欧洲部分可能出现彻底的崩盘。
首先,西北圣彼得堡地区的苏军重兵集团会失去侧后的支援,被德军彻底切断包围而毁灭。
同时,德军占领莫斯科以后,可以从容的继续向东攻击西伯利亚地区,或者向南占领高加索地区。
西伯利亚是苏军的工业基地,一旦摧毁就完了。
而高加索地区有着苏联大油田,一旦失守也就完了。
如果随后德军占领西伯利亚或者高加索,苏联就有可能屈服,暂时停战,等待美国加入战场再反击。
不过,日本是绝对不会大规模攻击苏联的,因为没有意义。苏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当时没有石油油田,对于日本来说等于是废物。
由网友 列昂尼德图波列夫 提供的答案:
二战中德国我认为还是有取胜的机会的,主要是战略方向的问题。
纵观二战欧洲非洲和中亚战场,德国在进攻苏联之前一直是顺风顺水,只在克里特岛作战时损失较大。所以如果选择不在1941年进攻苏联,而是与苏联划分利益范围,就像德国苏联瓜分波兰一样的以某种类似盟友的形式共处,可能就不会失败的这么惨。
众所周知的是,苏联一直希望获得一些良好的港口,来发展本国海军。这是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从沙俄到苏俄一直追求的。所以在德国干掉法国以后,与苏联再次划分势力范围,将伊朗、现巴基斯坦等地,甚至一部分地中海右岸的叙利亚划归苏联势力范围,德国获得伊拉克及沙特、阿联酋等产油地区。这样双方各取所需,一个要出海口一个要石油。
在与苏联方面达成友好关系后德国便能够安心进攻英国本土或者非洲殖民地,以国防军进攻苏联的150个师的阵势,从土耳其借道直插中东,英国人只能节节败退无招架之力。
历史上乐呵呵的英军可能就被德国侵苏主力部队全歼了
拿下北非,拿下直布罗陀和苏伊士后,同盟国势力被赶出地中海沿岸。德国算是取得了能取得的较大程度的胜利了。在陆军驻防稳固后,通过发展海军与英美海军对抗并顺利研发出核武器后,那么二战将以一种较为"核"平的方式结束。
由网友 不正经的军棍 提供的答案:
这个胜算的话,你要看下这个胜利的标准是啥了,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战场,他是有不同的胜利标准的。
如果说德国距离二战胜利最近的时候,那就是1940年,这会儿德国距离胜利其实就差丘吉尔的一个点头了,丘吉尔只要点头,战争立马结束,德国大获全胜。我们看,二战时1939年爆发的,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拿下了波兰,然后德国进攻挪威丹麦,在随后的,德国进攻法国,花了一个月时间拿下。
这会儿的德国,手里攥着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奥地利、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这都是他拿下的地盘。这会儿希特勒其实已经是大赚特赚了,这就好比一个赌场,希特勒已经赚了一大笔钱了,他迫切地希望结束战争,带着钱离开这个赌桌,见好就收。
德国拿下法国之后,一个劲的向英国抛出橄榄枝,希望英国和自己停战,并且结盟,让英国人承认自己吞下的一切。如果这个时候,英国如果同意,战争结束了,德国就赢了,而且希特勒还拉来英国这样一个重量级盟友。但是,英国人怎么可能和谈,英国是宁可把自己打残了,也不能让德国得逞。这会儿希特勒是胜利在望,英国点头就结束,就赢了,丘吉尔不同意,气的希特勒破口大骂。
其实,我们从当时的环境看,希特勒和英国求和其实是非常有诚意的,他想要的就是结束战争,避免继续打下去,两败俱伤,毕竟他那海军也打不过去。
而希特勒进攻苏联,这个原因其实很多,这个和英国其实也有关系。英国和德国打的死去活来的时候,德国面对苏联那边非常空虚,英国人非常希望苏联能在背后捅德国一刀,斯大林那会儿要是有这个实力,不捅一刀都对不起列祖列宗。德国人后来也反应过来了,你英国这么强硬,不就是背后有个苏联么,干掉他不就完事了,回头就开始组织进攻苏联。
而进攻苏联不同于进攻法国波兰比利时,对苏联的作战,要更加的速战速决,绝对不能拖沓。进攻苏联,德国其实只有一个胜算的地点,不是斯大林格勒,不是库尔斯克,而是莫斯科。德国如果能够拿下莫斯科,基本就是赢了,苏联也无法再组织有效的反击了。
对于进攻苏联,德国也是有着一个非常详细的部署和打算。我们先看德国人为何要发动闪电战,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德国无法支撑长期的作战。德国人打算的是,1941年年底拿下莫斯科,苏联就没机会了。否则,苏联会组织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有条不紊的和德国人打。
我们看下拿下莫斯科意味着啥,这个地方战略意义重大,他就是苏联的心脏,铁路第一枢纽,莫斯科要是陷落了,他苏联运兵都没法运了,就这一点就能给苏联掐死。但是,很遗憾,德国人没能拿下莫斯科,而没能拿下莫斯科,苏联后方已经完完全全准备好了,德国再无机会。1941年年底,是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德国拿下莫斯科,苏联没机会了,苏联守住莫斯科,德国也没啥机会了。
整个二战,德国其实就这两个胜利的机会,一个是英国同意谈和,一个是1941年年底,拿下莫斯科。很遗憾,这两个机会,德国全没得到,一个是英国不给面子,一个是苏联的强硬。
由网友 静夜史 提供的答案:
有的,胜算概率大概在0.0000001%。
虽然同是邪恶的法西斯,但国人对德国的宽容度要远远高于日本,不仅纳粹德国的漂亮军服长期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德国在二战中的胜败得失也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
虽然轴心国阵营包括德意日三国以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一系列仆从国,但德国无论在实力还是影响力上都远远强于其他法西斯国家。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无从爆发。
那么这个挑起二战的罪魁祸首,到底有没有打赢二战的可能呢?静夜史认为不是没有可能,而是根本没可能。因为导致德国一败涂地的,不仅仅是美苏英等大国的群殴,以及日意猪队友的掣肘。在静夜史看来,导致德国必败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必死
很多人认为德国之所以输掉二战,是因为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站在了苏联一方,所以德国功败垂成。
这种观点看似有一定道理,实则非常扯淡,因为导致美国针对苏联的不是所谓的正义或邪恶,毕竟苏联也有输出无产阶级革命,将红旗插遍世界的野心。
而且意识形态也不是外交政策取舍的决定因素,导致美国和德国反目成仇的,是发展模式的南辕北辙。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让资本主义国家几乎一夜回到解放前。但美国因为经济高度发达,且体量异常巨大,对抗经济危机比德国更加得心应手,罗斯福新政的出现使美国避免了法西斯上台的危险局面。而德国因为地狭人稠,给了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的历史契机。
因为体量较小,所以纳粹德国实际上是美国大财团扶植起来的提线木偶,目的在于制衡欧洲各国势力,尤其对抗红色帝国苏联。
既然是工具,是棋子,那么即便德国膨胀得不像样,那么当美国财团选择放弃,按下"一键还原"时,纳粹德国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二战的爆发实际上是希特勒挣脱西方资本控制的战争,比如横扫西欧消灭法国。而美国为驯服这只野兽,不惜和昔日水火不容的宿敌联手。
2、目标太远
很多人纠结于希特勒为帮助墨索里尼在巴尔干半岛擦屁股耽误了两个月时间,又因为贪图消灭有生力量在乌克兰又耽误了两个月时间,最终导致德军在冰天雪地的莫斯科城前马失前蹄。
而一旦由闪电战转为消耗战,也就意味着纳粹德国的万劫不复,所以长驱直入莫斯科是当时德军的最好选择。
但问题是:即便拿下莫斯科,彻底消灭了苏联,德国就一定能够赢得二战吗?这当然不可能,因为德国的敌人还有英国、美国以及潜在对手日本。
作为地狭人稠的帝国,德国太需要土地了,这种极度的渴望使德国从一开始就将地广人稀的苏联作为主要目标。
但问题是德国如何能够吃下包括苏联在内的世界所有土地?而如果没有征服全世界,只要有反抗法西斯的势力存在,德国就不能算是赢得了二战。
所以,对于同盟国而言,只要彻底消灭轴心国就是二战的胜利,但德国却要征服全世界才可以放下屠刀,所以过于宏大的目标吞噬了德国胜利的所有可能。
3、实力太差
作为闪电战的忠实拥趸,德国在二战前期对闪电战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闪电战创始人古德里安更是创造了无数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而闪电战的巨大成功恰恰说明了德国在综合国力上的巨大缺陷。说白了,就是因为实力太弱,甚至轴心国集团加起来实力也很弱,所以才不得不采用不宣而战、突然袭击等一系列"智取"的战术。
而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闪电战终归有不好使的那一天。说难听点,挨打得多了,自然就长记性了。所以当闪电战的优势无从发挥,德国不得不倾全国之力与对手以死相搏时,巨大的实力缺陷就会迅速凸显,进而将纳粹德国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所以,巨大的实力差距是纳粹德国输掉二战的根本原因。而因为二战是一战仇恨的延续,所以这本质上又是资本主义阵营内部以旧换新的大规模尝试。
可惜,无论垂垂老矣的英法还是鹤立鸡群的美国,在面对想要称霸的德国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联合绞杀,哪怕和所谓的魔鬼联手。
所以在爆发力不等于实力的情况下,德国赢得二战几乎是天方夜谭。
概括起来,因为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注定了德国不可能在二战中笑到最后。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由网友 鍋盖頭司令 提供的答案:
二战德国是没有胜利的机会的,这一点可以肯定,很多人对战争做出的假设,比如德国没那么做会怎样,那么做了会怎样,其实这只是作为旁观者看的,可能真要是身处其中就不得不那么做了,况且即便可能少一点失误,最多也就是战争晚结束几天,几个月或者一年半年的。
德国军队确实开战没两年就把欧洲大半给占领了,但是你不能把这些占领的土地和德国本土混为一谈,不是你占领了就是你的了,不是你占领了就不用管了。首先那些被占领的国家仍然有很多人在反抗,在占领区与德国人周旋或者跑到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与德国作战,所以即便占领也要付出代价。
再有欧洲哪那么好统一,欧洲千百年前就是这么零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把这么多国家包容进去,战争时有发生,战争的发动者经常出现,但是没有一个人足以统一欧洲,你占领了,把它们硬凑到一起,离心力依然很强,包括现在的欧盟也有某些国家脱欧。
再有,有人说德军战斗力强,最早发动战争动用的兵力战斗力较强,那都是很多年积攒下来的,后期战事吃紧,你敢保证因为兵力吃紧强征进来的老弱病残和外国人依然能保持和德国发动战争伊始的那支队伍有一样的战斗力?而且脱离了欧洲大平原上你的闪击战是不是还好使?就算是德国的精兵强将可能也得战斗力大打折扣,同样在欧洲作战,欧洲的冬天都让德国损失惨重,万里之外远东的冬天和亚洲的炎热你确定它受得了?旅游还有水土不服呢,这是打仗。
德国人口不多,资源也不多,如果你真达到所谓的胜利,侵占亚欧大陆甚至更大的范围需要多少时间?德国全国才多少人口,不算损失恐怕光占领就不够,有些人说资源不够可以抢啊,不说别的,在战火纷飞被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地区,你觉得第一年抢到这些粮食,第二年还能抢到一样多的?种了就被抢谁还给你种。 所以二战德国的失败是必然的,它难以征服更多的国家更广阔的面积,为什么日本和德国作战都选择快速的闪击和偷袭,小国只能靠这种办法取得主动权,面对实力差不多的对手一个快速初级就让对手不是和你实力差不多了,如果面对更多更强的对手,失败就是必然。
由网友 文史小茶馆 提供的答案:
《祖国》这部悬疑科幻小说里,德国获得了二战的胜利。而且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联盟,与美国展开了长期冷战。
小说中德军获胜的原因放到现实中,也是很有可能的。
即设法南北夹击,夺取苏联赖以生存的油田,在美国参战前迫使苏联退出战争。
接着顶住盟军对欧洲的登陆,实现事实上的停战。
小说中的1942年,德军在高加索战役里获胜,李斯特的A集团军群向南继续进攻,与北非的隆美尔军团在中东会师,将苏联的绝大部分石油供应切断,失去欧洲地区和能源供应的苏联不得不退往西伯利亚,失去了大国的地位。
随后的1944年,全歼诺曼底登陆的盟军,德国欧洲霸主的地位得以稳固。和美国几乎同时研制出原子弹,双方进入对峙阶段。
(小说中德国获胜后的版图,下图为阿拉道234喷气式轰炸机)
从技术上来说,尽管德国胜利的可能性存在,但美国的参战始终是一个决定性因素。鉴于美国当时巨大的工业生产潜力,不能尽快结束对苏作战的话,两线作战的德国无论如何都会失败。
要取胜只能参照以下条件:
-
在1943年以前,尽早击败或迫使苏联退出战争。
-
二战开始便及早总动员,进入总体战,提高国内生产力。
-
改变民族政策,部分放弃对占领区的歧视。
-
放弃和日本同盟,尽可能延迟美国参战时间。
-
守住欧洲海岸线,防止美国等盟军登陆。
其实参照历史,我们会知道第三帝国很难做到以上几点。因为它自诞生起就带有太深的民族烙印和扩张基因。
也正是帝国热衷于扩张侵略,忘记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导致陷入孤立,最终失败。
由网友 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提供的答案:
二战中德国是否有机会胜利?
二战中德国军队,单挑当时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是没有问题,可以取得完胜的。
但是二战是世界大战,这意味着不是单挑,而是打群架,这就意味着联盟的力量更为重要。作为轴心国的核心成员:德国、意大利、日本的综合国力与作为二战前期的同盟国核心成员的英国、法国相比,有机会胜利:因而在法国战役中,德国在一个月内横扫法国,痛殴英法联军,法国被迫投降。
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德国、意大利、日本为首的轴心国,面对的是包含英国、苏联、美国、自由法国(戴高乐)、中国的同盟国力量,轴心国注定是无法胜利的,德国也是没有机会胜利的。
英国虽然在二战初期,经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重型装备几乎丧失殆尽,但是英国当时依然是世界霸主和日不落帝国,海外殖民地: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美洲,亚洲,澳洲、非洲殖民地等源源不断地在给英国补充兵员和物资......
贝当法国政府虽然投降了,但是流亡英国的自由法国在戴高乐领导下,也从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快速地补充兵员......
苏联则是横跨欧亚大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即使在苏德战争早期,几乎丧失西部的所有武装力量,但是从西伯利亚调动而来,以及在后方快速组建训练的部队,依然从军队人数上压倒了德国军队。
再说关键的美国,由于美国的地理位置,当时的轴心国武力实际上是无法摧毁美国的工业基础的,这就使美国处于一种不败之地。
而二战中的美国战略,早在美国参战前就已经凝结为国家决心。
这一国家决心就是:美国国家利益需要英国的生存和它作为一个大国的战后行动自由。
同盟国的至高无上的目标是彻底打败它的敌人,换句话说,就是( 英、美、苏)三个主要盟国不打败敌人决不停止战斗。这意味着,它们决心进行不受限制的,或者"全面"的战争。
盟国决定优先动用他们1943年的共同资源对德国的要害目标实施联合轰炸,这是摧毁德国工业和军事力量的"全面"的,不对称的战争,而德国的远程打击力量是仅能攻击到英国伦敦的V2导弹。
即使二战时间再延续一段时间,那么美国研制出的原子弹,将可能首先会在德国使用,德国的失败依然是无法避免的。
从二战中的美国战略,可以看出美国的精明:
用维护世界霸主的方式,二战中给世界霸主输血,让其在战争中国力衰败而在战后继续生存,在战后以支持世界霸主各海外殖民地独立的方式,肢解世界霸主,达到取而代之,顺理成章的坐上新世界霸主宝座的目的。
战争仅是一种地缘政治手段,没有战略的高度,即使打赢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详见《
铁十字VS血镰刀:赢得最大歼灭战,却失去了战争史最大战争》),依然可能输掉整个战争。
对德国如此,对英国来说,它也是二战的输家。
由网友 影月汐 提供的答案:
正确答案是:只要希特勒避开一个错误,德国将100%取胜。
看了网上很多回答,大多都在分析战略战术,分析美苏德国兵力强弱。
所有的问答,都没抓住一个关键点:原子弹。
提出原子弹的想法的是德国人,设计师是德国人,制造师是德国人,试验师还是德国人。
一句话:原子弹从头到尾就是德国人造出来的。
希特勒一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让原子弹的整套班子去了美国。
如果没有这个失误,德国将是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我就问你们,其它国家还怎么打?
在原子弹面前,航空母舰和棍棒有区别吗?
就算当时少量的原子弹并不能毁掉整个世界,但威慑力是足够的。
在强大的威慑力下,谁敢帮助苏联?
按照一贯的外交手段,美国会成为德国最坚定的盟友,最坚定,没有之一。原因不用解释。
法国已经投降,英国马上也会投降,德国只需要在莫斯科上空投下一颗原子弹,就足够了。
如果不够,那就再用几颗原子弹摧毁苏联的主力部队。
就问你其它国家还怎么玩?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7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