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尚书》是由荀子编撰而成,是这样吗?说说你对《尚书》的了解?

由网友 红泉来客 提供的答案:

关于《尚书》的编纂历史,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传统上认为《尚书》是由周朝君主及贵族所编撰而成,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正史性质的文献之一,记录了从夏、商、周到西周初年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等内容。

《尚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文献,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广、价值高。内容包括武王伐纣、周公旦辅佐成王、周公东征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全面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人民生活,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非常重要的文献之一。

在学术界中,对《尚书》的编修历史有不同的解释。一些学者认为,《尚书》是由周朝君主及贵族所编撰而成,属于周朝正史性质的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尚书》可能是后世通过多次编辑整理而成的,其中不乏后人的加工和修改。

无论是哪种观点,都不能否认《尚书》在中国古代文化、政治、历史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还在于反映了周朝及其前后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和文化特征。同时,《尚书》中也有很多典故、诗歌、谚语等,对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尚书》作为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和意义。它的出现和传承不仅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和参考,同时也为我们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

由网友 用户春花有意 提供的答案:

《尚书》的作者是先秦诸子,《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散文集。所谓"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

《尚书》由《虞》、《夏》、《尚》、《周》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所谓虞、夏之书,是后人的伪作;尚书、周书比较可靠。据说《尚书》原有一百篇,现存五十八篇。

《尚书》大都是一些誓辞、文告、演讲辞之类,另外还有一些记叙性文字。最早的一篇是《虞书·尧典》,最晚的一篇是《周书·秦誓》。写法上,都以记言为主。由于记的主要是当时的口语,因此。现在感到特别古奥难懂。但也有一些写得生动形象,流畅易懂。例如:"时日曷丧,予及尔偕亡。""时"通"是","日",比喻奴隶主头子。意思是,这些奴隶主头子啊,什么时候才死呢?我情愿和你们同归于尽!表现出奴隶们对残酷剥削压迫他们的奴隶主头子的无比愤恨。《尚书·盘庚》是学者们一致认为可靠的重要历史文献,分上、中、下三篇,是尚代的中兴之主盘庚,在反复动员反对他迁殷的臣民们的演说辞,其中一些比喻很生动。例如:"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意思是,正如网结在绳上,方可有条理而不紊乱;正如农夫种田力耕,于是才有秋天的收成。借以动员臣下服从命令,有秩序地、不怕劳苦地迁往新都。又如:"若火之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意思是象野火燃烧草原,使人不敢走近,怎么还能扑灭呢?告诫臣民不要反对迁都,自取其咎。又如:"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意思是,任用人是选取旧的好,使用器具则不是选取旧的,而要选用新的!说明弃旧都、迁新都的道理。记叙文《周书·顾命》中一些描写、铺陈、对话也写得生动形象,比较好读。

由网友 崇阳37 提供的答案:

巜尚书》,又称《书经》、《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史书,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后被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成为历代帝王教科书,还是贵族子弟和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

关于此书的作者及成书时间目前无定论,相传是孔子编定的,目的是将此书作为教授弟子的教材,但今人对此说法颇有争议。对于《尚书》这一名称的解释:一说是"上代之书",比如,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曰:"孔子遵而命之曰尚书。尚者,上也,尊而重之,若天书然,故曰尚书。"一说是"上古帝王之书"。王充在《说衡•正说篇》中说:"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为下所书。"巜春秋说题辞》:"尚者上也,上世帝王之遗书也。"

巜尚书》作为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史迹著作的汇编,共有100篇,所记之事自上古尧舜时期起,直至春秋中期结束,共计约1300多年。按照时代先后顺序,它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其中大多数是直接收录原始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书中关于商后期以及周初期的资料,相当可靠,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宝贵参考资料。少部分后人所做的用来叙述上古时代传说的文章,如虞、夏和部分商代的文献,则是根据传闻写成的,可靠性较差。书中收录虞、夏、商、周各代的"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具体地说"典"是对史实的记载,"谟"指的是军中的谋略,"训"指的臣子开导君主的话,"诰"指的是臣主勉励臣下的文告,"誓"指是君主训戒大众的誓词,"命"指的是君主的命令。另外,还有以人名标题的篇章,如《盘庚》;以事为标题的篇章,如《西伯戡黎》;以内容为标题的篇章,如《洪范》等。

该书有今文《尚书》与古文巜尚书》之分,今文《尚书》是由秦博士伏生传承下来的《尚书》,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相传,他把该书藏在自家屋壁中,才躲过秦的焚毁和楚汉的战乱得以保留下来。所谓的古文巜尚书》是西汉景帝时的鲁恭王毁坏孔子旧宅时,无意间在墙壁中发现的。这部巜尚书》是用古文写成的。今、古文《尚书》在篇数、字数、经学解释等方面有所不同。相对今文《尚书》而言,古文巜尚书》流转范围较小,东汉末年,古文巜尚书》散佚。

综上,是为回答。

由网友 木山文 提供的答案: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其内容,大部分是古代帝王向臣下或民众发表的训令和向军队所宣布的誓师词,以及大臣们向君王所提出的建议和规劝,小部分是关于远古历史的传说。它所涉及的时代,上起唐,虞,下迄春秋前期,为时至少约一千三百多年(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公元前7世纪)。

我国古代的史官把同时代的文献编在一起以朝代作为区别,这就产生了"夏书","商书","周书"。这些文件汇编,大约就是"尚书"的前身。春秋未年,儒家始祖孔子在整理古籍,提倡学术和普及教育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他经常和弟子们讲论"诗","书",使这些文献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

在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年)时期,各家学者的著作都曾引用过这些历史文献。如"墨子","管子","孟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和"荀子"等书都直接引用"书"中的词句。这些引文有的见于今天的"尚书",有的不见于今天的"尚书"。有的和今本"尚书"中的词句大同小异。当然,荀子是没有修订过"尚书"的。

"尚书"的定本大慨是在战国初年出现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建了隶书为通用文字。大约秦朝官方所用的"尚书"用隶书改写过了。此后,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朝,接着又发生楚汉战争,连打七,八年仗。这时,山东济南有一个专门讲授"尚书"的学者,姓伏,名胜,人们都称他做伏生。伏生曾在秦朝担任过博士,他的手头保留下一部"尚书"。楚,汉战争期间,济南地方一直兵荒马乱,伏生不敢留在家乡,只好逃往外地避难。临走之前,他把"尚书"藏在家中的壁缝里。等到刘邦统一全国,建立了汉朝,社会秩序稳定以后,伏生才返回故乡。到老家的壁缝里去找寻那部暗藏多年的"尚书",居然被他找到了。

汉文帝即位后。知道传授"尚书"的大师伏生还活在人间。此时伏生已九十多岁,不能出门。于是命令兼管文教事务的奉常派属下一个掌故叫晁错的到伏生家去受教。伏生口授,晁错笔记下来,带回朝廷。

景帝时,鲁共王所封的鲁国(今山东曲阜县)是孔子的家乡,孔子的后代一直住在这里。鲁共王看上了这座故居的地址,就把它拆掉另盖宫殿。椐说,当这栋老屋被拆毁的时候,在墙壁中发现了几部用先秦古文字写的书籍,其中有一部"尚书",还有"左传"等等。鲁共王把这些古书交还给孔家,恰好孔家这时有一位懂得古文字学的学者名叫孔安国。于是这"尚书"就归他所有。这部"尚书"比他原来所学的多出十六篇,因难懂,搁置一边,称为"逸书"或"逸篇"。另二十九篇用隶书笔法重新摹写一遍,字形仍保存古文字体的原状,后这二十九篇被称为"隶古定本"。

当时人们把隶书称为今文,所以就把隶书写的古书称为"今文学"。把专门研究"今文学"的学者称为"今文家"。同时把古文字写的古书称为"古文学",把研究"古文学"的学者成为"古文家"。在"尚书"这一门中,原先流行的那二十九篇就是"今文"尚书""。孔安国所新传的二十九篇虽然经过了隶古定,但因它的来源是古文字体,而且因为它仍然保存了古文字体的字形,所以就被称为"古文"尚书""。"尚书"既有今文本,又有古文本,有今文家,又有古文家,复杂的争端与并行

,就从此开始了。

古文尚书经过杜林,贾逵,马融,郑玄等人相继的倡导,一直盛行。

今文尚书在汉灵帝时,学者蔡邕曾向朝廷建议把经文的标准读本刻到石碑上。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开始动工,"尚书"共有一万八千六百五十字。刻成以后,于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立碑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太学的讲堂前。这就是所谓的"汉石经",又称"熹平石经"或"一体石经"(因为只用隶书一种字体写的,所以名为"一体石经")。

南朝梁武帝时,在"尚书"学界忽然出现了一部标榜为孔安国真本的古文"尚书",并且很快流行起来。这部所谓"孔传古文尚书",不仅与当时流行的郑玄注本大不相同,而与魏末晋初出现的前伪"孔传"也不一样。这部"尚书"的经文共有58篇。当隋朝统一全国后,这"孔传古文尚书"本在全国通行起来了。

到了唐朝,唐太宗命学者颜师古考订五经,就是"新定五经",通行学说为"五经正义"。当时科举考试中的"明经科"必须遵照五经和"五经正义",各种不同版本的经文,各种不同学派的学说统统不再流行了。伪"孔传古文尚书"竟侥幸在这个斗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孔安国所传下的古文"尚书"原本从此也和今文"尚书"同样地失传了。

"孔传古文尚书"从唐朝初年定为标准读本以来,已经流传了1300多年。它曾经一度被学术界公认为先秦时代的"尚书"真本。后逐渐引起学者怀疑。清朝康熙年间的阎若璩用二十多年写成"古文尚书疏证"一书。详细罗列证据,证明了这是一部伪书。在该书的研讨方面还有不少问题,现仍在研讨之中,有待后来者的进一步发掘。

由网友 卯金刀先森 提供的答案: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由网友 户仁 提供的答案:

《尚书》古时称《书》或《书经》。"尚"意为:上,上古。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记述上古事迹的着作汇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其时年跨度约1500年。

相传《尚书》是由孔子编定的。另有传说,在汉武帝时代,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攵尚书》是原版。

自汉代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修政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族必尊的大经大法。《尚书》也是古代各种散文文体的渊源。所以,古人将《诗经》和《尚书》并称:诗书。足以说明《尚书》的文学成就。

由网友 仁爱湖泊zv 提供的答案:

谢谢提问。

《尚书》亦称为《书》、《书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尚"是"上"的意思,即上代以来的书,故名《尚书》。据传说是孔子晚年将上古时期尧、舜一直到春秋秦穆公上古时期的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汇编而成,这里有个疑问,孔不是史官,他是怎样收集和得到这些历史文献的,我们这里不是追古求真,而是回答问题,只选择历史上大部人的看法。我们谈了《尚书》的成书。

、我们再看《尚书》的组成及后人的评价。《尚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组成。据后来的考证,有些篇章如巜尧典》、巜皋陶谟》、《禹贡》、《洪范》等篇是后来儒家补允进去的。到西汉初存二十八篇,即《今文尚书》。另外相传在汉武帝时在孔子家中夹皮墙中发现有《古文尚书》。同时,东晋时有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伪《古文尚书》,这样《古文尚书》就有两种。这样就可以证明《尚书》不是一人汇编而成,至于具体情况不得而知。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据传孔子当年是把《尚书》作为学生的教材用的。

后人对《尚书》评价甚高。称之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开帝王教科书之先河,同时也是被称为散文之源头。这些评论需要现代辨之研讨,由于《书》为上古文言,难懂,故不易读。另外,在整个儒学中,宋明理学是重构部分,《尚书、大禹》篇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情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决","圣人心法"。是构成宋明理学(又称朱程理学)庞大学术体系的理论基础。也是阳明心学的真正源头。

本文创作不易,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谢谢阅读和关注。(原创)。

由网友 文曲星619 提供的答案:

答:"无论是《尚书》还是《论语》都不是荀子和孔子的一笔之作,而是他们的弟子,将其平生的精华编辑成册,著书成集,然后写下老师的名号,用得是名家的招牌,这就是名家效应。为啥不写自己?答:古人云:`人微言轻‘"[呲牙][呲牙]

由网友 wetalk众语国际 提供的答案:

在古代,"四书五经"是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分别为《诗》《书》《礼》《易》《春秋》,其中《书》就是《尚书》,《尚书》是我们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那为什么叫"尚书"呢?其中"尚"就是通"上",称为上古之书。流传了两千多年,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它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尚书我们应该管它叫做皇帝卷宗,它主要是记录了一些政治上包括皇室当中的一些重要的文书,从尧舜一直到夏商周都有记录,后来被孔子进行了一些编纂,成为了《尚书》这本书。

《尚书》在成书的历史过程中流传后来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尚书的文法和写法导致了尚书在后期的流传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当然也有历史事件的一些推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尚书》的行文规律。它基本上是模仿了周朝时期的金文,也就是说它书写的文字使用金文的文法写的,而夏商和周朝之间更迭的时候,周朝把它的文字刻在青铜器上,叫做钟鼎文,后期我们叫金文。金文和甲骨文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不同,甲骨文有4000多个字都是不同的,但是金文的文字数量大大地减少了,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而青铜器的铸造难度很大,所以在攥写的时候就不能写很多的字,所以在雕刻的时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精简,很多都是一次多用或者一词多义。如果没有一个经过专门训练并不是特别熟悉这种规则的人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错误,因此,流传下来的很多文字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个有趣的事件,叫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这个故事是跟《尚书》最紧密相关的。其内容是在秦朝末期,有一个博士叫伏生,这个人做了一件事情,才使得《尚书》流传下来。历史上著名的秦朝焚书坑儒事件之后,秦宫是有保留一套《尚书》的,后来项羽攻入咸阳,把秦宫烧了,《尚书》看似到此为止已经失传,恰好伏生的出现让《尚书》尚有几篇留存。他本人是秦朝时期专门做这个书的注解的博士,在此期间他自己私藏了一部分在他们家的墙壁里面,后来把墙壁扒开以后发现很多的竹简已经腐朽了,只留下29篇,按个时候他已经八九十岁了,而《尚书》很多的篇幅使用金文书写,到秦朝的时候文字已经统一变成了小篆。很多人光看文字根本看不懂,再加上文法又很深奥,就更难理解了。于是伏生就在齐鲁之间开始讲学传书了,后世就有了伏生传书的故事。

尚书里面的一些名言,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比如"玩物丧志"、"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在从古到今经过各个阶段的历史动荡中,尚书的内容已经有很多失传了,也有学者质疑现在尚书内容的真假,但《尚书》里蕴含的大智慧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人文科学是不应该以真假来论证的,我们要领略的是其中每一个故事背后体现的民族智慧和人文价值,这才是我们值得探索和发扬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