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皇陵中的'黄肠题凑'是什么?为什么只有皇帝及其眷属才能使用?

由网友 得道天助之 提供的答案:

汉代皇陵中的"黄肠题凑"是一种墓葬用具,是指在梓棺外面摆放黄心柏木,将柏木条与棺壁垂直摆放而成的一种陈设。黄心柏木是一种质地坚硬、色泽黄褐的树种,被认为具有防腐、驱邪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皇陵的建造和装饰中。"黄肠题凑"只有皇帝及其眷属才能使用的原因是,古代中国的皇帝被视为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其墓葬也必须具备极高的规格和等级。在古代中国,墓葬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象征,不仅代表着死者的身份和地位,也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和秩序。因此,只有皇帝及其眷属才能使用"黄肠题凑"这种珍贵的墓葬用具。总之,"黄肠题凑"是古代中国皇陵中的一种重要陈设,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皇帝的地位和权力,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死者的尊重和敬意。

由网友 理工科直男 提供的答案:

黄肠题凑,通俗地说就是在梓棺外面摆放黄心柏木,只不过摆放的方式比较奢侈:柏木条与棺壁垂直摆放。可以想象如果把筷子头对准梓棺,筷子尾部朝外,这一圈下来得用多少根筷子。

"黄肠题凑"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苏林注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陆德明《经典释文》记载:"题,徒低反,头也。凑,七豆反,聚也。"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得出,因为柏木去皮,其木质为黄褐色,且制成长条状,故曰黄肠,题就是头的意思,指柏木的一端,凑是聚集的意思,黄长题凑合起来就是将很多柏木条一头指向梓棺,另一头指向外部,聚集摆放而成。

黄心柏木是我国特有树种,其木质内部为黄褐色, 边缘为淡褐色或淡黄色, 喜温暖湿润的土壤, 现今在我国江南诸省仍有广泛分布。我国古代气侯比现在温湿, 黄心柏木分布范围更广,这为黄长题凑提供了原材料。选择黄心柏木是因为其木质优良," 纹理直, 结构细, 质稍脆, 耐水湿, 抗腐性强, 有香气",而缺点是柏木生长周期长,再生困难。

物以稀为贵,像这种生长缓慢但是性能优良的资源,平民百姓自然是无福消受。"黄肠题凑"是只有帝王及少数诸侯、功臣贵戚才能享受的最高规格葬式。但是皇室贵族们修宫殿、陵寝等需消耗大量木材,尽管黄长题凑只是少数人享用,自然状态下的黄心柏木资源还是难以为继。

《后汉书·光武十王·中山简王焉传》记载刘焉死后:" 发常山、拒鹿、琢郡柏黄肠杂木, 三郡不能备, 复调余州郡, 工徒及送致者数千人, 凡征发摇动六州十八郡。"一个王爷规格的黄肠题凑所需柏木尚且要发动如此人力物力,皇帝规格则耗费更多。

就算你有钱有权,你也不能变出黄心柏木出来,到了东汉后期,柏木中间混填其他杂木都凑不够数,干脆以黄肠石代替。别说平民百姓,连王公贵族都用不上了。两汉以后,极度奢侈的黄肠题凑葬制就寿终正寝了。

由网友 上弦月A 提供的答案:

"黄肠题凑",古代丧葬文化下一种天子墓葬方式。若是未曾听闻,这四个字很难解读。

黄肠,指墓葬材料;题凑,指墓葬结构。"黄肠题凑"属天子之制,说的是墓穴中的椁,它所用的材料以及建造的方式。


简单说下古代墓葬


把棺材往坑里一扔,亲友一起哭着扔土,古代不带这样的。古代丧葬仪式和埋葬方式都很复杂,儒家十三经之《仪礼》,其中"丧"和"葬"两篇规定得非常详细,有章可循。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荀子·礼论

荀子这句话说明,古人主张"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对待生前和死后的态度无二般,有些君王之墓奢华如地下宫殿。过去认为灵魂不灭,对先人的侍奉当如生前,所以就有了很多仪式和陪葬。

所谓"棺椁",棺是棺,椁是椁。古人亡,必置棺,棺木外还围有一层椁。棺有规格之别,椁则复杂得太多,尤其权贵阶层,可谓五花八门。椁起到防腐、防护和防盗的作用,也是墓主人身份的彰显。王公贵族故去,陪葬品琳琅满目,棺里放不下,直接埋在土里不行,椁室则是好选择。

"黄肠题凑",说的就是君王之椁。


"黄肠"是什么东西?

①"黄肠"之木

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苏林注解《汉书·霍光传》

"黄肠"指黄心柏木,我国特有的一种上佳木材,因木色淡黄或黄褐而得名。此为一说。

据《汉书·霍光传》载,黄柏木是以众多板条累铺棺外。淡黄色实木条一层又一层累叠,故曰"黄肠"。大家想象一下那画面。


②为什么用黄心柏木

黄柏木喜暖湿环境,在古中国分布较广,首先取材方便。这种黄柏材质优良,纹理直,木质细密而坚硬,耐潮抗腐,还有一种特殊的柏木香气,这种气味可以驱除蛀虫。

墓穴忌讳坍塌、土侵、水淹、霉变、虫蛀等,黄柏木的特性可以有效防患以上情况,所以非常适合用作古代的墓葬材料。

当然,对于达官贵族的墓穴来说,防贼防盗则是必须考虑的。这不仅涉及"黄肠"材料这么简单,这就要讲究"题凑"结构了。


"题凑"是什么意思?

作为墓葬材料,黄柏木是以很多木条(枋)形式出现的。这就扯出"题"和"凑"的概念。

丨题,头也,这里指柏木条的端头。

丨具体说到柏木条的累铺方式。好比砌墙,砖头有3种不同的面,砌墙时哪个面朝外呢?"凑"讲的就是这种摆放方式。

题凑丨指围在棺材外面的多层木制框架结构。这个构造就是墓穴中的"椁(室)"。

"题凑"好比棺材外围的四壁,只是围了一圈又一圈(多见长方形),黄柏木条就是主体结构。重点是木条的堆垒方式。


注意木头垒铺方式,纵向指向内部。这种设计让盗墓者很难挖掘。

一根根柏木板条(比如长80厘米)先铺成一层,然后往上再铺很多层,必要地方填入木灰、石膏泥、泥土(增加粘性和牢固度),根根紧扣,层层夯实,四壁相互固定,以整体厚木墙的形式把墓穴封起来。

重点: 东西南北四面所有柏木条都指向墓穴中心。就是说,从外面四个方向看,看到的都是木条的一头,好比你拆开烟盒看到满满香烟屁股的样子。

这种用木材向心累铺的墓葬结构就叫"题凑",源于上古,闻名于周汉,之后渐消失。


规模越大,"题凑"结构就越大,也就越复杂、越坚固。北京有发掘的"黄肠题凑"西汉墓,铺了30层,共用去15880根"黄肠"。毕竟是帝王级的墓葬,椁室有大量的陪葬品。"题凑"结构主要为防盗


"黄肠题凑"内部。注意木头摆放方式。

成千上万根"黄肠"紧密累铺,一圈又一圈木墙整体围裹,就像一座坚固的地下木制宫殿。盗墓贼想打开椁室,无异于地下攻城

岁月沉淀,泥土沉积,"题凑"椁室变得更加坚韧。所有"黄肠"向心累铺,盗墓贼无论从东西南北哪个方向着手,成千上万根黄柏木条都是纵向的(指向自己和墓穴中心),盗墓贼拿着镐头如何挖掘?

火攻也不行。先秦建筑已用上防火涂料,古代城门就由黄柏木制作,并作了防火处理。姿势那么帅的城门都烧不成,经了防火处理的"题凑"沉积地下,厚度是城门能比的吗?盗墓是犯罪行为,用火烘上一个月吗?

"题凑"葬制不仅可以承受封土堆的巨大压力,更让盗墓贼愁断肠。


"黄肠题凑"天子墓葬


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

——吕氏春秋·卷十

《吕氏春秋》卷十提到了"题凑"葬制以及大体细节,后面还谈到奸人盗墓问题。这是关于"题凑"的早期记载。可推测,进入汉代,"题凑"的规格和安全性得到很大提升。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是迄今为止发现较早的"黄肠题凑"陵墓,如同一座木质结构的地下宫殿。据说墓主人为西汉一诸侯王。

2010-2011年发掘的定陶汉墓,目前为发现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黄肠题凑"墓葬。


"黄肠题凑"号称"天子之制"是有原因的:

①"黄肠题凑"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一个大葆台西汉墓"黄肠题凑"用掉15880根黄柏木。定陶汉墓木材使用量超过2500方(远比大葆台大的多),只是木材不止黄肠木。

黄柏木要求优中择优,建造这样一个"题凑"椁室或砍伐数千棵黄柏树。同时也要耗费巨大人工和时间。这不是普通贵族能搞定的。因此,实际所知的"黄肠题凑"陵墓很少。


②"黄肠题凑"是帝王身份的标志。一个诸侯王的椁室就用掉上万根黄柏木,何况一个皇室?物以稀为贵,"黄肠题凑"成了某些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标签。先秦用作染料的蓝草都不能随便割,黄柏木能随便大量砍伐?

③防护防盗。帝王陪葬品丰厚而奢侈,必然要考虑最高规格的防护和防盗措施。盗墓贼是怎么想的,建墓时早就考虑到了。

奢侈的东西,富人用;讲究的东西,贵族用;帝王用的东西,普通人不能用。"黄肠题凑"占据了上述三条。


小编结语

"黄肠题凑"葬制的规格和成本都太高,工程浩大,普通权贵没那本事和资格。取材越严格,耗材就越严重,古代建筑和军事领域也用到大量黄柏木。良木成材的时间更长,能有多少黄柏木给你砍?最终黄柏木成材速度跟不上砍伐速度

东汉后,"黄肠题凑"葬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作为古代丧葬文化中的"天子葬制",成本极其高,修建很不易,一墓建成万木枯。谁又见那厢姑娘卖身葬母?


贵为天子,最终归宿也是被夯在大地之下,唯有君王好口碑,才能流芳在人间。

由网友 悠悠芳草心 提供的答案:

"黄肠题凑"?黄肠是什么?题凑又是什么?

要弄清这个问题,跟皇帝有关。

众所周知,皇帝贵不可言,他当然得特殊,哪怕是死后。

2011年7月,在山东省定陶县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墓。考古队听说后迅速赶往发掘。

经过辛苦的发掘,考古队发现这是一座大型汉代古墓。汉墓的面积越有900多平方米。考古队员都特别兴奋,这回是找到大墓了。

什么样的人能拥有如此大墓?是不是王墓?挖掘工作有序的展开着。

可是一个情况让人揪心。这座大墓有盗洞。显然盗墓者已捷足先登。考古队员不免担心起来。

墓室格外精美。朱书刻画的文字有2、3万块。可是盗洞却直达了墓底,墓顶多层都被挖穿了。

果然,墓主随葬的物品完全被盗空。考古队员的心情都格外沮丧。

恰在此时,有人发现了大量木材有序的堆在一起。"黄肠题凑"!人们的眼睛放光了。

黄肠题凑起于战国,多见于汉代。是帝王的葬式。它是最高规格的,只有帝王才能使用。其他王爷和大臣除非得到帝王特许才能使用。

"黄肠"指的是黄心的柏木,"黄肠题凑"就是棺椁四周用黄心柏木堆垒起来的框形结构。

😄!没想到能发现黄肠题凑!经过清理,发现这些黄肠木长有7、8米,宽有1米多,用了大约有3000、4000立方米的黄心柏木。

这次发现的黄肠题凑是规模最大、保持最完整并且最具有代表性的。这在考古上意义重大。

(图片来自网络)

黄肠题凑是盗墓贼的克星。很坚固,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很难弄开。所以成为帝王的专用葬式。

由网友 诺诺一诺 提供的答案:

恰巧我才去了汉广陵王墓

汉广陵王墓,黄肠题凑:金丝楠木用了800多块500多立方米!本来的规制是用柏木黄心卯榫镶嵌在一起再放进框架里面,整个结构卡错了一根你都不能嵌进去,严丝合缝。

每根木头上都有工匠名字,方位,顺序!被盗过,盗墓的更牛逼,盗洞在墓穴正上方,用三根木头做了Z字型楼梯就把陪葬品几乎搬空了

由网友 张生全精彩历史 提供的答案:

所谓"黄肠题凑"是我国古时的一种丧葬制度,是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书》上载有"黄肠题凑"这个名词,原意是一种高贵的葬具,属于"天子之制",是帝王、皇子和诸侯王死后享有的最高规格的丧葬制式。

(黄肠题凑)

那么,究竟什么是"黄肠题凑"呢?

三国时期魏国学者苏林在《汉书·霍光传》中是这样解释的:"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按照这个说法,"黄肠"是指用去皮后的柏木黄心累于棺外,以木色淡黄而得名。"题凑"中的"题"指的是柏木的头,"凑",以头向内。由此可见,"黄肠"强调的是墓葬的材料和颜色,也就是黄心的柏木;而"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也就是木头的端头向内排列。合起来解释,"黄肠题凑"是指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致累而成的厚木墙。

最早记载"黄肠题凑"的历史文献,恐怕是《吕氏春秋》了。在它的《节葬篇》称:"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就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黄肠题凑"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结构地下宫殿。这里埋葬的是距今2000 多年前西汉时期的一个诸侯王,专家考证为西汉燕王刘旦或广阳顷王刘建。

整座墓室成长方形,由15000多根黄肠木堆叠而成。北壁共有30层,每层纵铺108根黄柏木;东西两壁各30层,每层横铺160根;南壁有门形缺口,东西两侧各30层,每层纵铺34根。这些黄柏木每根长90厘米,端口处大约10厘米见方,大小匀称,一根一根地逐层码放。截面对着棺椁,朝向中央,整整齐齐地把棺椁围起来。

这么多的黄柏木垒叠起来,墓主人的用意十分明显,就是为了将棺椁保护起来。

(大葆台西汉墓)

那么,为什么偏偏选择黄柏木呢?

这是因为黄柏木在我国分布较广,常见于江南各省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剥皮后呈黄褐色,可以为"题凑"提供较广的材源。这种树木喜欢生长于温暖湿润的各种地方,材质优良,"纹理直,结构细,质稍脆,耐水湿,抗腐性强,有香气"。古人利用黄柏木这种特有的属性建造墓葬,达到防土侵、防水患、防霉变、防虫蛀的目的。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的黄柏木木质犹新,还散发出阵阵香气。

那么,为什么要选用"题凑"的结构方式呢?

这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结构,可以科学地缓解封土堆对棺椁的压力。这座墓耗费巨量的黄柏木,叠垒成了一堵长方形的内椁墙,就可以抵消来至于上层顶板和封土层的巨大压力。所以,在该墓的考古发掘过程中,"黄肠题凑"结构整齐,异常坚固。

同时,古人还在棺椁的顶部和底部填入木炭和白膏泥,再用土层夯实,进一步强化了墓室的密封防潮性和坚固程度。

(网络配图)

其实,在大葆台西汉墓中,除了发现"黄肠题凑"的结构外,还发现了"梓宫"和"便房"。

所谓"梓宫",就是指用梓木制作的棺木。大葆台西汉墓发掘出的梓宫一共有5层,置于墓室后半部正中的棺床上,加上椁室和整个"黄肠题凑",形成了五棺二椁的格局,符合《庄子·天子篇》中对帝王的棺椁礼制的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所谓"便房",就是墓中的前半部分,其作用是"藏中便坐也",是供墓主人灵魂休息使用的地方。一般会放置墓主人生前喜欢的食物,以及一些餐具和乐舞用具。

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叠加在一起,就是典型的汉代丧葬制度中"天子之制也",是皇帝的特权。如果得到皇帝的特许,诸侯王和朝廷重臣也可以用"题凑""便房"和"梓宫",但一般不准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替代。如西汉的霍光去世后,汉宣帝就赐给他"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那么,为什么"黄肠题凑"只能是天子才能使用呢?

这是因为修建"黄肠题凑"墓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财力。

单以大葆台西汉墓的"黄肠题凑"为例,就用去了15880根黄柏木,如果算上整个墓室的其余用料,体积达到了200多方。这意味着每修建一座"黄肠题凑"就将砍伐成千上万棵黄柏树,还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去运输和加工,这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甚至诸侯王爷能轻易办到的。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已发掘的上百座汉墓中,"黄肠题凑"结构的墓葬不足10例。

所以,"黄肠题凑"只用于帝王和其王后墓,这是少数统治者穷奢极欲的具体表现。

(参考资料:《汉书》《吕氏春秋》等)

由网友 北京民俗 提供的答案:

黄肠题凑是葬制形式的一种。是汉代达官显贵们用的葬具,只有身份极高的人才有资格使用。但不是只有皇帝及其眷属才能使用。


不是只有皇帝及其眷属,才能使用


汉代名臣霍光死后也获此殊荣。《汉书霍光传》记载:"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不过一般的确是只有皇帝、皇后这样身份尊贵的人才能享受。像霍光这样的大臣能够破格使用,必须经皇帝特赐才行。黄心柏木在中国的南北方都有。

黄肠题凑实际上是由4部分组成。除了黄肠题凑,还有极木外藏撑、粳房和梓宫。使用黄心柏木纵对棺椁排列,一根更累积成厚实的木墙,类似堆柴火一般,这种形制就叫"黄肠题凑"。黄肠题凑在春秋战国时,已有记载。从已发掘的几座"黄肠题凑"墓看,各个墓的柏木长宽,数量等都不一样。

黄肠题凑,流行的快,消失的也快


纵观在汉代,汉前期黄肠题凑还不是那么普及,其形制并不规整。到了西汉后期,黄肠题凑的制作变得更为讲究,开始出现了榫卯。黄肠木对于防腐效果很好,但生长周期缓慢,数量少。搬运所耗的人力物力都不可小觑。到了东汉中后期,黄肠题凑改为用"黄肠石"代替,在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墓发掘,即可证实东汉诸侯王墓用黄肠石构筑。这时黄肠题凑也慢慢消失了。

薄葬与厚葬

不过,不论是用木头还是石头,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与汉代崇尚厚葬之风分不开。死后比生前更奢侈,并不稀奇。在西汉时,汉文帝修建自己陵寝时坚持不用金银,只用瓦器,也曾下诏明令不准厚葬之说。

在东汉光武中兴之时,皇帝曾下诏说明"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不论皇帝说什么,两汉时期,都有人不乱抨击厚葬之事,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就竭力反过对厚葬陋习。

由网友 纯钧RHGL 提供的答案:

"黄肠题凑"是指墓葬形式。

"黄肠"强调的是材料和颜色,也就是黄心的柏木,去掉树皮,称为黄肠;

"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也就是木头的端头向内排列。

很多人主要是不理解"题凑"这个词。

,指条形物体的顶端。

《孟子·尽心下》 里说:高堂数仞,榱题数尺。

《淮南子·本经》里说:橑檐榱题,雕琢刻镂。

,聚集,回合。

题凑,就是以条形物体,也就是长条木方的顶端截面为准,把所有的长条木方码在一起,就叫"题凑"。由于去掉树皮的黄心柏木又称"黄肠",所以这种墓葬形式,就叫"黄肠题凑"。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黄心柏木,换其他木方,还是叫"题凑",任何木料都可以"题凑",甭说黄肠,香肠也可以"题凑"。

"黄肠题凑"的起源,目前尚有争议,但在西汉盛极一时,已是公认的事实。

实际上,"黄肠题凑"只是指木料摆放的形式,由于这种形式很独特很有代表性,于是以此命名。

有"黄肠题凑"的墓葬,都具备共同的特征:套房。

它不像一般的墓葬只有墓室,而是有许多没用的空间,比如人的住宅,如果说卧室就是主墓室,那么"黄肠题凑"形制的墓葬,还会包括大门、二门、客厅、次卧、厢房、客房等等乱七八糟的房间。

黄肠题凑方式的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眷属,还有皇帝特许的宠臣。这种形式,在秦汉时期居多,全部用于井深型墓葬。至于开扩式墓葬,则不用黄肠题凑。

为什么只有这些人用?

因为造价昂贵,一般人用不起。

黄肠题凑所用的黄心柏木就已经是珍贵的木料,还需要经过以防腐防虫处理,要经药物加工,虽然本意是为了防止陵墓损坏和盗墓,但开销实在不小。毕竟它除了主墓室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空间,全都加在一起,是很奢侈的。所以,只有极少部分人用得起,太奢华了。

纯"黄肠题凑"形式的墓葬虽然没有盛行太久,但是它却算是墓葬安置的基础结构的代表之一。不过,后人没有那么奢华,只是填沙子石灰等来代替实木。

此外,我说过,井深型墓葬,被后人当成了墓葬的基础形式之一,一直在被沿用。形式虽然差不多,但不那么败家了,乱七八糟的房间少了点,也不祸害那么多好木料了。

由网友 与书居 提供的答案:

"黄肠题凑"是汉代帝、后和级别较高的诸侯王、后专用的一套葬具。东汉学者苏林是这样解释"黄肠题凑"的:"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日题凑。"现代考古发掘汉墓发现,这个解释大体上是与事实吻合的。

"黄肠题凑"所需的黄心柏木材质要求很高,大多选用纹理直、抗腐蚀性强、有香气的黄木。"题凑"的结构要求也很讲究,这些科学搭构起来的"题凑",不仅可以使柏木本身免遭损坏,而且能承受住来自上面的顶板和封土层的重大压力,保护棺椁的安全。

"黄肠题凑"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流行开来大概是在西汉。西汉中叶以后,随着黄木的匮乏和砖室墓、石室墓的兴起,"黄肠题凑"走向式微。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黄肠题凑"较为盛行的西汉时期,这样的墓具也只能是帝、后和级别较高的诸侯王、后使用。且不说建造这样的墓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单就数以万计的黄木材,一般人家根本就无力提供。

由网友 太常吸猫 提供的答案:

据一些学者的研究,黄肠题凑一词出现于文献记载最早是在《汉书汉书·霍光传》:"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梓宫是敛尸之所,便房是墓葬的结构之一,由此可见黄肠题凑也是一种丧葬制度中的建筑形式。书中注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柏木去皮为淡黄色,此处用料制成长条形,故称"黄肠"。" "黄肠题凑葬制是汉代帝王、后和诸侯贵族的一种特殊丧葬制度。它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外藏椁。""它也被称为"柏黄肠题凑"。

题凑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史记》记载楚庄王使用的是",楩枫豫章为题凑",但是黄肠则是天子的规格,早期诸侯不能用此规格,在战国后期,文献中出现了秦昭襄王、吕不韦墓使用黄肠题凑的记载。如此推崇柏木与柏树象征着长生,可以辟邪,有高尚正直的品格不无关系。逮至汉代,除了帝王和一些诸侯可以使用以外,霍光这样的朝廷重臣有时也可以享受这样的高规格待遇。西汉后期,黄肠题凑的葬制开始衰败,两汉之后则消失不见。

以前曾在博物馆中参观过黄肠题凑,数量巨大的柏木就紧密的累放在墓中,震撼的同时,也不免让人有一种浪费之感。大葆台广阳王墓中就用了15580根柏木。这样的消耗速度肯定要大于树木本身的生长速度,所以到了后期,一些墓葬以其他材质的树木来代替,东汉则采用方石(黄肠石)来替代柏木。但是,为了营造陵墓宫室,大规模砍伐树木的恶果已经显现。一些学者认为,黄河中上游的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乃至洪水的发生与之可能也有一定关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黄河《"黄肠题凑"考》

祝庆《汉代"黄肠题凑"葬制兴衰原因探析》

田立振《汉代的黄肠题凑与石材题凑》

鲁琪《试谈大葆台西汉墓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6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