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高标准农田,改造后的粮田难度大了,为什么不能种了?_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民不愿意

由网友 耕夫见闻录 提供的答案: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出发点是好的。现实中很多脱离了实际,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变成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好看不实用。

两月前有基层朋友反映,他们村去年冬季建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多数今年不能栽秧,只能种玉米红苕等旱季作物,农民对此意见很大。

原因是去冬今春降雨很少,又没有其它补充水源来灌田。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小田并大田,用机械化施工,将原有的隔水土层挖掉了,有雨水也蓄不起水。

还有的是不懂科学,用混凝土将田坎硬化,说保证田坎不垮。这是典型的工程思维,严重脱离农村实际。这必须达到一定厚度与强度才能保证不垮。当特大干旱发生,混凝土与土层的收缩性不一致,必然导致接触部位裂缝,第二年就会出现严重的渗漏,蓄不起水。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没错,必须因地制宜,并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科学实施,否则就是折腾,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

由网友 味哎儿 提供的答案:

国家出台的再好的政策,有读书考试,当上官的人去执行的时候,都要出一些偏差,甚至相反的效果。

究其原因就是外行管内行,有知识理论,没有实践经验,造成的。

中国过去农业,曾经学过大寨。

读书考试,当上官的人,到大寨去参观学习。返回自己的管辖地以后,把平整的地也给挖成了梯田。

现在的中国农业,要用机械化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了。一小块一小块坑坑洼洼的农田,就不适应于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所以,整体的农业农田,要进行改造。把小块的农田整合成大块的农田,把坑坑洼洼的农田弄成一马平川的农田。确保大型机械可以在这个农田上随意乱跑,畅通无阻,省油省力。

大型机械可以随意乱跑的农田,就是国家政策的农田改造。

国家出台农田改造政策,指的是较为平整的土地,不是黄土塬,丘陵和山峰的土地。

原先比较平坦的土地,属于平原性质的,但是又没有真正的平原,那么一马平川的土地,才是改造农田的具体的田地地块。

一般有30度及以下的斜坡,使得农田高高低低坑坑洼洼,适于单户农家的人力畜力耕种,而不适应大机械化耕种。才进行农田改造的。

农田改造的关键并不是把不太平的土地搞平了,把小块的农田搞成大块的农田,而是依据当地的气象条件和水利条件,把农田改造成既大块,又防旱防涝的农田。也就是改造成旱涝保收,又可机械化大规模耕种的农田。

有这样条件的地方才可以进行农田改造的,黄土高原和丘陵山脉间的农田,就不能进行这种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的农田改造,河边湖泊的沿岸滩涂处,也不能进行这种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农田改造。这样的地块必须保证原先自然的状态。因为大自然形成的地块,地理地貌是由大自然刻画出来的,是历经几千年几亿年风水侵蚀形成的。改造了这样的地形地貌,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农田关键的改造中,把30厘米以上的土层保存下来。将30厘米以下的土壤进行平整。平整完成以后,再把保留的土壤覆盖到上面。而不是把30厘米以上的熟土壤,埋到生土层底下,搞成平坦大块的农田。

将熟土壤埋到生土壤之下,农田就不能高产丰收了。

生土层在上,熟土层在下的农田,要历经几十年才能将生土转成熟土,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农业不会丰收,而是欠收的。

由网友 有点实在 提供的答案:

多少人望风而动视利而行?

请问高标准农田,是那种一眼过去方方正正像豆腐块一样方便机械耕作的大块田吗?那是平原地带的正确操作,丘陵山地可以吗?国内适合耕作无污染的平原有多少?田里的泥巴养分是否肥沃是否利于庄稼生长不是大家应该更关心的吧?

为肥沃的农田兴修水利,小块田在不破坏植养泥层的情况下改大改平修护田埂利于机械耕作,是可以的。而农田上山破林还田又不知道是怎样的神操作?曾见过果林上山年年促果几番农药喷洒,山下住农民用井吃水污染引发了身体疾病等很难逆转的事件,深痛惋惜何其悲哉?

高标准农田是利在千秋的事情!规划做好的高标准农田不是不能种了,而是田里的植泥需要用心养护,经过精心养护几年让她松软肥沃适合庄稼生长才是达标的高标准农田。农业是回报周期很长的事业,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耕耘,为那些因此挥洒青春汗水不懈的人们点赞!

(.图片来自网络)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6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