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的颔联对仗并不太工整,为什么会被历代推崇备至?_黄鹤楼崔颢对仗句

由网友 一往无前马小贝 提供的答案:

崔颢的黄鹤楼颔联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之一,经过历代的推崇和传承,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对仗上的不太工整,实际上是崔颢以雅致的创作风格,借用了《诗经》中的散文式表达方式,让黄鹤楼的颔联显得更为自然恰当,具有一定的口语化风格,更容易被普通读者接受和记忆。

此外,崔颢在写下这首颔联时,也是高度赞美黄鹤楼的壮美景色,并以此表达了自己浪漫主义情怀和向往自由、超脱的境界,其作品风格与当时的文学主流风格相比较有些异类,更能在艺术上突出风格独特。

因此,虽然崔颢的黄鹤楼颔联在对仗上稍显不足,但由于其具有深刻的意象、深远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被历代文人视为经典,赞誉备至。

由网友 蜀中过客胡永树(提问者) 提供的答案:

感谢大家对我提问的回答。

这首诗要放在现在,一定不会入专家教授的法眼,要是参加大赛,第一个回合,就会铩羽而归。这首诗按现在人的要求,确实乏善可陈。头三句光黄鹤一词就用了三次,读起来和顺口溜差不多。颔联的不复返与空悠悠也不对仗。

但为什么会成为唐代的代表作呢?我想自会有它的道理。

第一,借了李白的光。李白是何等的存在?诗仙!谁敢望其项背。他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都不敢在黄鹤楼题诗,只能默默离去。李白不能在黄鹤楼题诗估计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后来就模仿崔颢,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说实在的,李白这首凤凰台比崔颢的黄鹤楼要高出不少,特别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更胜过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就是这样,李白还是心有不甘,又仿写了一首《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由此可见李白对《黄鹤楼》一诗的重视程度。

第二,《黄鹤楼》确实有高超过人之处。这首诗好就好在诗贵自然。咱们可以想象,登上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现在已经人去楼空,只有那白云悠悠,怎不令人感慨!所以诗人触景抒怀,真情流露,一气呵成。抒发了感慨后,作者又看到了历历的汉阳城、萋萋的鹦鹉洲,一种怀乡之愁,油然而生。作者无论对景的描写,对情的抒发,都自然流畅,放收自如,写的波澜起伏。特别是末句的"烟波江上使人愁"与开篇的渺茫描写,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意境天成,怎不让人拍案叫绝!

由网友 百川归海185 提供的答案: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别,宽对中又有流水对,意对而词宽,要的是顺势而下,保持最佳意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恰符合这种情境。且格律平仄也不是铁律不可逾越,古诗词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能因词害意,如遇佳句即使平仄也是可以不用的。

由网友 老街味道 提供的答案:

崔颢黄鹤楼的颔联对仗并不太工整,为什么会被历代推崇备至?


前言

崔颢的黄鹤楼是早期的七言律诗,律诗从齐梁时期永明体开始讲究四声,到初盛唐以后规则渐渐完备。

初唐时,作诗被科举考试纳入,五言排律成为最常见的试帖诗。

从此,中国文人必学律诗创作。

后人推崇这首黄鹤楼,主要是南宋严羽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崔颢的这首诗,却是上半首古体诗,下半首近体。

很多人质疑黄鹤楼,其实并非从这首诗内容意境上来评判,而是质疑这首诗到底是不是七律。

一、七律第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上半首第一句第二句都不是律句,平仄都不符合七律要求,第二联不对仗。下半首才是标准的律句。

可见,这首诗并不是颔联不对仗的问题,而是上半首根本就是古体诗的作法。

清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中评价:

不古不律,亦古亦律 。

但是,这种不古不律的七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极高: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样的写法,严格来说是不能称之为七律的。为什么严羽还将这首诗评价为七律第一呢?

二、为什么古人称黄鹤楼为七律?

严羽的《沧浪诗话》提到过:

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有发端,有落句(结句也)……

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当然包括李白、崔颢、等人。陈子昂与李白高举复古大旗,反对齐梁以来注重形式主义的作诗方法,其实就是对于四声八病这类讲究的批判。

但是李白、陈子昂都有大量的标准律诗传世,这里就不列举了。

关于古律,自然直齐梁以来这些失黏或者失对所谓律诗。例如李白的金陵凤凰台、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是失黏的著名七律和七绝。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孟浩然的洛中送奚三还扬州,是著名的通篇不对仗的五律。

至于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自然也是"古律"中的代表作品。这也是为什么古人称黄鹤楼为七律。

三、崔颢黄鹤楼,出自沈佺期龙池篇

经常有人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模仿崔颢的黄鹤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看到李白的鹦鹉洲后,又有人说,这首更是模仿崔颢: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舟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空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其实,李白可能是受崔颢的刺激作出这两首诗,但是说李白模仿崔颢则未必,因为崔颢的黄鹤楼,其实也是脱胎于初唐著名诗人沈佺期的这首龙池篇: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前2句古体,后6句近体。

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即使不懂诗,将这首诗和黄鹤楼对比,也能看出模仿痕迹很浓。《唐诗广选》田子艺说:

人但知太白《凤凰台》出于《黄鹤楼》,不知崔颢又出于《龙池篇》:若《鹦鹉洲》,又《凤凰台》馀意耳。四篇机抒一轴,天锦灿然,各用叠字成章,尤为奇也。

结束语

像崔颢这类古体近体相杂的律诗,沈德潜说在中唐大历时期以后就几乎没有了:

以古笔为律诗,盛唐人每有之,大历后,此调不复弹矣。《唐诗别裁》

我们看到的盛唐之后的律诗,基本都是规规矩矩按照律诗的规则创作,像盛唐之前百花齐放的律诗,基本消失不见了。

从崔颢的这首诗来看,一首诗的好坏,不在于形式如何。只要是好事,是不是出律并不重要。

不过,在科举考试中,就是致命的错误了。所以科举时诗人创作的试帖诗,极少有优秀作品。

@老街味道

由网友 马耀华3 提供的答案:

古诗分古风诗和格律诗。古风诗早,格律诗晚,是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在四六骈文的基础上摸索并提倡的。但格律诗的规矩是逐渐形成的,基本上到杜甫时格律诗的规矩才明晰完善起来。因为古风诗不讲平仄,所以早于杜甫的唐代诗人如崔颢、孟浩然、李白等人的诗都有在后世看来不严谨或者说是出律的诗句。其实是带有古风诗的痕迹,很正常。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去"出律了。孟浩然的"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失替加出律。李白的更多,如《登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全诗出律加失替。特别是第二句,七字全平声。但和他们同时代的人没人认为他们不会写诗,因为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杜甫以后的人再这样写诗就是笑话了。因为诗圣已经把格律诗规矩给定下来了。我原来回答过这样的问题,这次再回答一次。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5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