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种'朝天女',世袭官职,享尽荣华,为何却闻者色变?_朝天女户

由网友 航海枭雄 提供的答案:

这一观点呈现了一个历史上存在的"朝天女"现象,以及对此现象的普遍不满和反感。那么,我们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一是问题本质,即为何人们对此普遍不满和反感;二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朝天女"的来历和含义。据历史记载,明朝"朝天女"是指在皇帝面前跳舞的女子,为了表现一种神仙般的飘逸与高傲,她们通常穿着宽袍大袖,喜欢扬起衣角或是把手举过头顶,借此展现出深深的自负和放荡。这一行为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艺术表现,而"朝天女"所代表的权势和荣华也使得许多女子都梦想着成为一名"朝天女"。然而,问题越来越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天女"们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过程中,不仅滥用权力,且常常沦为皇帝情妇的角色,这不仅对她们自己的形象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从根本上说,"朝天女"问题的本质是这种文化艺术表现被滥用,并成为了一种虚荣心和权利欲的象征。

那么,既然我们了解了这个问题的本质,那么如何看待和解决它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处理。首先,官制应该改革,取消这种世袭职位和制度,从制度上杜绝"朝天女"现象的发生;其次,应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引导整个社会走向紧密协作和文明的文化氛围;最后,应该引导女性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破除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去掉物化女性的表现形式,让女性在工作和家庭中都能得到更加平等的待遇。

总之,"朝天女"现象凸显出了当时的文化虚荣、权利欲望和女性被物化的理念,而这些思想和观念都远不能符合人们的道德标准和时代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成熟、稳健和富有生机。

由网友 学史知今 提供的答案:

其实,这是明朝最让人不齿的污点,也是一项非常残忍的荣誉,虽然"朝天女户"世袭官职,享尽荣华富贵,但这都是用其家族年轻女性生命换来的,里面充斥了血腥与残忍。

而建立这种"朝天女"制度的,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公元1398年,70岁的朱元璋病重,尽管太医全力救治,群臣也高呼"万岁",但朱元璋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可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自己还没享受够,朱元璋非常不甘心,再加上自小过惯了穷日子,朱元璋也害怕自己死后,失去眼前的荣华富贵。

这时候,朱元璋突然看到在身边伺候自己的翁妃,翁妃年轻貌美,刚刚21岁,是自己最中意的妃子,朱元璋感叹,如果翁妃能永远伺候自己就好了。

可朱元璋也知道,自己已经油尽灯枯,而且还比翁妃年长近50岁,这明显是无法实现的愿望。不过,在朱元璋看来,就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办不到的。

于是,朱元璋就问了翁妃一句:"能久侍朕乎?"翁妃听后心中一惊,连忙表示愿意永远侍奉朱元璋,并且还表示这是自己莫大的荣耀。

其实,翁妃和朱元璋根本就没在一个频道上,翁妃以为朱元璋问这句话,是一个将死的老人随口感叹一句,而翁妃如果回答不愿意,那不就相当于说朱元璋要死了吗?

翁妃知道,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永远,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所以她自然拣好听的话说,向朱元璋表起了忠心。

不过,朱元璋问这句话的意思,却没有那么简单,他知道翁妃的回答一定是愿意,因为翁妃根本不敢说不愿意。

而朱元璋就等着翁妃说这句话呢,随后朱元璋就顺着翁妃的话说,既然你愿意永远服侍我,那等我死后你就给我殉葬吧!这样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朱元璋的话犹如晴天霹雳,翁妃听后心里拔凉拔凉的,但她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朱元璋,更不敢申辩什么,只能在忐忑与惊惧中,继续小心翼翼的伺候朱元璋。

可以说,直到此时的翁妃,依旧心存侥幸,如果朱元璋只是随口说说呢?身为后宫嫔妃,翁妃自然知道,自秦汉以后几乎没有活人殉葬的情况发生了,朱元璋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吗?

事实证明,朱元璋真的敢。很快,朱元璋就下旨恢复了自秦汉以来就废除了的殉葬制度,并且专门点名要求了,曾给自己侍过寝的40多名嫔妃,在自己死后一同陪葬明孝陵。

在这40多名嫔妃名单中,自然有第一个就被朱元璋选中的翁妃,翁妃等人听后瞬间吓得昏死过去,很明显朱元璋没跟她们开玩笑,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但翁妃等人根本不敢哭出来,也不敢表露出任何不快,因为如果让朱元璋察觉出异样,或许没等朱元璋死,她们就得先死了。

此时的翁妃等人,只能不断祈祷朱元璋多活一段时间,这样也相当于给她们续命了,然而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公元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翁妃等人终于绷不住了,她们的哭声震天动地,没有丝毫装假和做作的成分,因为她们是真的伤心与绝望,她们是在为自己而哭。

很快,这些即将为朱元璋陪葬嫔妃的死期就到了,那一天天没亮,翁妃等嫔妃就被宫女太监叫了起来,随后就帮她们沐浴更衣,毕竟是要为先皇殉葬的人,得干干净净的走,没人敢马虎。

而在此之前,翁妃等嫔妃已经把能想的招都想了,该求的人也都求过了,但没有丝毫自用,毕竟这是朱元璋生前的旨意,作为之前的皇太孙,也是现任皇帝,朱允炆不可能违抗朱元璋。

翁妃等嫔妃吃了一顿毫无胃口的"断头饭"后,就被宫女太监带入一个偏殿之中,里面摆好了40多个小凳子,每个小凳子上面对应一个用于自尽的白绫。

所有准备殉葬的嫔妃,不管是已经吓傻了的,还是试图逃跑的,都被太监驾着站在了小凳子上,等把白绫套到嫔妃头上后,太监就把嫔妃脚下的小凳子踹倒。

这些嫔妃挣扎了一会儿,也就没了气息,随后宫女和太监就按照这些嫔妃生前的品级,装殓到不同的棺椁中,最终等到朱元璋出殡时,一起跟朱元璋封入地宫之中。

虽然,这些嫔妃大多都是被迫自尽的,但明朝官方则宣称她们是自愿追随先皇而去,而且为了"表彰"她们的"壮举",朝廷还会对其进行特别奖励。

朝廷除了在给这些嫔妃火速提拔,提高位份的同时,也会让她们的家人世袭官职,永享皇恩,在《明史·后妃传》中是这样描述的:

"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景帝以郕王薨,犹用其制,盖当时王府皆然。至英宗遗诏,始罢之。"

很显然,"朝天女"和"朝天女户"是明朝时期出现的特有词汇,所谓"朝天女"就是在皇帝死后,为皇帝殉葬的女子,而"朝天女户"则是为皇帝殉葬女子的家属。

原本,活人殉葬制度,自秦汉以来就已经消失了,可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却又让这项制度死灰复燃了,后来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才彻底把这项残忍的制度废除。

由于给皇帝殉葬的"朝天女"大多数都是没有生育过子女的,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只要给皇帝生下一儿半女就安全了,但实际上在明朝时期并不是这样的。

因为从明朝朱元璋开始,安排嫔妃殉葬,并不是出于政治目的的考量,而是朱元璋等明朝皇帝为了一己私欲,想让人永远服侍自己才制定的规矩,这与汉武帝"立子杀母"是有本质区别的。

比如,在公元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病逝后,他的宠妃恭肃贵妃郭氏虽然曾生下3个皇子,可依旧成了"朝天女",不得不为朱高炽殉葬。

纵观明朝历史,绝对不需要殉葬的后宫女人是皇后,而且皇后不但不需要殉葬,还很可能参与安排哪些嫔妃当"朝天女",也就是说皇后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嫔妃们的生杀大权。

综上所述,"朝天女"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好听,但根本没有人愿意当"朝天女",毕竟谁都不想死,而且"朝天女户"虽然名义上是世袭官职,但真正能世袭下去的又有几个?

在封建社会,君主一个不高兴就可以剥夺了权臣的性命,甚至连"免死金牌"都不好使,更何况"朝天女户"的官职并不大,也没什么影响力。

据记载,"朝天女户"获得的官职并不高,在"朝天女"死后,她的父亲或者兄长会获赐锦衣卫百户、千户,对应着正六品、正五品,并且后人可以世袭。

初看起来,后人相当于有了"铁饭碗",但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在封建社会哪有什么"铁饭碗",别说"铁饭碗"就连"金饭碗"都随时可能被砸了,总体来看这种世袭一般不超过三代就会被剥夺。

所以说,在明朝时期,人们一听到"朝天女"就非常害怕,因为这其中代表着血腥与残忍,这也是朱元璋被后人诟病的地方之一。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对朱元璋设立"朝天女"制度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由网友 寻根拜祖 提供的答案: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70岁的朱元璋躺在病榻上连喘粗气的力气都没了。如花似玉的嫔妃们平时难得龙宠,这会儿奉命轮流御前侍疾,这一天伺候老朱的是翁妃和李淑妃。

翁妃是蒙古弘吉剌部人,六年前老朱夜读《元氏》,读到弘吉剌部强盛往事时,忍不住问侍臣:"弘吉剌部还有后人吗?"

弘吉剌部是蒙古草原上五大部落之一,以盛产美女著称,蒙古贵族都以娶到弘吉剌女子为荣,成吉思汗的母亲和妻子都是弘吉剌美女。

侍臣心领神会,不久就带来南海卫正千户瓮氏14岁的姑娘。从那时起翁姑娘入宫,伺候老朱六年,只是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翁妃身上的香气阵阵,飘入老朱的鼻孔。沉睡了很久的老朱醒来,定定地看了她好一会儿,嗓子里呜噜呜噜地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声音。身边人辨析良久才听清:"能久侍朕乎?"

意思是你们能长久地侍奉我吗?这话问的,纵然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也不敢说呐!于是二人跪倒呼万岁,意思是妾等伺候陛下那是无上光荣,俺们愿意天天伺候您。

老朱一脸冷笑:真蠢,都听不懂话外之音,朕的意思是你们愿不愿意到地下,永远伺候朕?

翁妃、李淑妃愣了半晌才明白了这个"久"字是什么意思,顿时吓得浑身筛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老朱一撂脸:赐白练,给朕殉葬吧!

估计一旁的皇太孙朱允炆都被搞傻了:老头病糊涂啦?人家汉武帝立子去母,这两位也没儿子啊,杀她们干嘛呢?

这个故事记载于査继佐的《罪惟录》,没有交代题干中的"朝天女"跟这个故事有什么关联,《明史·后妃传》交代了:

"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原来,朱元璋让翁妃、李淑妃殉葬跟政治无关,纯粹是"个人爱好",而且殉葬的远不止瓮、李二人。这些被殉葬的女子就是"朝天女",她们的家属就被称为"朝天女户",会享受优待政策,这个习俗后来成了惯例。

殉葬这个陋习,作为早期贵族葬礼的"规定动作",早在春秋战国就饱受争议,因此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朱元璋却恢复了这个残忍的制度。

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士大夫也知道这么做容易挨雷劈,所以在史料中尽量掩盖,导致很多细节不得而知,我们从零碎的资料中整理出以下几个细节。

什么人能有资格做"朝天女"?

有一种说法是,"朝天女"是那些没有生育的嫔妃,但这个说法未必准确。以朱元璋为例,给他殉葬的女子有46位(此数字有争议,有十几个,38个等多种说法),其中宝庆公主的生母应该就是"朝天女"。

朱元璋驾崩时,宝庆公主才3岁,是老朱最小的一个孩子。民间传说其生母张美人因此被特赦免于殉葬,但在《文皇帝实录》中却记载说:"主,太祖皇帝第十六女也,生而太祖崩,母张氏亦卒。"

意思是老朱驾崩时张美人也死了,怎么死的?没交代。如此巧合,大概率成了"朝天女"!明仁宗朱高煦驾崩后,他的宠妃郭贵妃也成了"朝天女",但她却生了三个皇子。

由此可见,所谓"朝天女都是没生过孩子的嫔妃"之说,是靠不住的。那么,到底"朝天女"的选择标准是什么?谁有决定权呢?

从目前史料来看,"朝天女"选择根本就没有标准,所有的嫔妃,甚至宫女都有可能进入"光荣榜"。只有一个人肯定被排除在外,即皇后。而决定"光荣榜"名单的,正是皇后和太后。

"朝天女"能得到什么优待?

求生是人的本能,这些青春年华的女子谁不留恋人间?更让她们恐惧的是"朝天女"的死法。

所有朝天女梳洗打扮后被集中在一间大殿,横梁上早就悬挂好了一排排白绫,女人们哭作一团,哆哆嗦嗦爬上凳子,在太监们的催促中将白绫套在脖子上。太监一脚踢开凳子,一条鲜活的生命在痛苦的挣扎中消失。

倘若遇上胆小的,或者不愿意配合的,就会有人帮忙,强行帮她升天。

据说还有被毒杀,或者被灌水银而死的。但无论哪一种死法,那么多人哭声震天,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姐妹顷刻香消玉殒,谁不胆寒?假如有儿女在人间,那种生离死别岂不是撕心裂肺?

唯一让"朝天女"欣慰的是,她们的死会得到三个补偿:

  • 一,火线提拔

临死前,"朝天女"的等级获得到提拔,甚至坐火箭破格"升职",同时赏赐一个美谥。比如宋仁宗的谭昭容晋升顺妃,谥号"恭僖",明宣宗的何贤妃晋升为贵妃,谥号"端静"。

  • 二,配飨祭祀

祭祀在古人心目中是头等大事,得不到祭祀的人就是"孤魂野鬼"。有资格与皇帝一起,在祭庙享受祭祀的除了皇后外,还有少数重要的大臣及妃嫔,当然,他们只能叫"配飨",意思是皇帝与皇后坐主位,他们陪吃。

本来没资格"上桌"的女人们,因为"朝天女"的身份获得了配飨资格,身后不愁挨饿了。

  • 三,福荫父兄

在现代人眼里,这一点最实惠,可惜跟"朝天女"本人无关。"朝天女"的父亲或兄弟,会获得锦衣卫千户,或者百户的带薪职位,且可以世袭。

锦衣卫千户正五品衔,百户正六品衔,不算太低,关键是能世袭。但如果你以为这是个"永久饭票",那就未免太天真了。古代所谓世袭,很少有超过三代的,朝廷有的是办法给你剥夺了。

因此,所谓的补偿其实不大靠谱,如果女子们能有选择的权利,估计没几个愿意做"朝天女"。

明朝谁有资格获得人殉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不光是皇帝,诸侯王也有获得人殉的资格。比如周王朱有炖,他的王妃巩氏,以及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就全部被殉葬了。

由于朱家人开了个恶劣的先例,导致民间殉葬之风抬头,但都打上了"自愿"这个遮羞布,舆论也鼓励所谓的"贞洁烈女"给丈夫殉葬。

"朝天女"制度是如何终结的?

从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后,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代宗朱祁钰都用了"朝天女",五位皇帝的殉葬女一百多人。

谁也没想到,宣布废止殉葬制度的居然是大明王朝最没有作为的明英宗朱祁镇。明英宗曾经在土木堡被蒙古人俘虏,又被弟弟囚禁多年,大概是经历了生死劫难,对生命有了反思吧。

由网友 史晓生 提供的答案:

"朝天女"看似享尽荣华,实际上背后尽是血和泪。

在大明朝,有这么一群人,被称为"朝天女",她们不仅本人享尽荣华,并且还因为她们的存在,使得其父兄乃至后人,也能担任官职。

这待遇,听起来似乎非常不错,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做这个"朝天女",甚至就连提起来,都闻之色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世袭官职也好,享尽荣华也罢,都是"朝天女"用生命作为代价而换来的。

那么,这个所谓的"朝天女",究竟是干什么的呢?这一切,还要从明太祖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说起。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大明朝,而在他建立明朝之后,却恢复了一项惨无人道的制度。

这个制度,就是"人殉",说得通俗一点,即以活人陪葬死去的皇室成员。

不过,虽说朱元璋恢复了人殉制度,但在明朝历史上,他并不是第一个"享受"这种制度的皇室成员,第一个享用"人殉"的,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樉。

朱樉是朱元璋的次子,其生母为马皇后,在他活着的时候,被朱元璋封为秦王,其藩地为西安,是明朝初期九大塞王之一。

那么,这个朱樉是怎么死的呢?很简单,被人下毒毒死的。

据史料记载,朱樉在幼年时秉性还算不错,但在其成年之后,就如同换了个人一样,不仅多行恶事,并且极为荒唐无度。

如果仅仅是荒唐倒也不至于丢了性命,但是他在就藩之后,常常以虐待下人为乐,或是将人丢在雪里冻死,或是将人活活烧死,总之就是变着法的折磨人。

时间长了,他府上的奴仆就再也忍受不了,其中有三个伺候他生活起居的老妈子,就在朱樉的饭菜里下毒,生生的将朱元璋的二儿子毒死了。

朱樉死后,他的两个妃子(王保保之妹和邓愈之女)则被朱元璋下令为朱樉殉葬。

由此,那个自汉朝就逐渐销声匿迹的人殉制度,在朱元璋的手里再次得以死灰复燃,并且还愈演愈烈。

比如,在朱元璋去世的时候,为其殉葬的嫔妃多达四十余人(一说为三十八人)。

那么说,朱元璋为何要恢复这项残忍的制度呢?有一种说法,认为属于是"元规明随",意思是元朝自打成吉思汗开始就实行了人殉制度,朱元璋只不过是沿袭而已。

究竟是"元规明随"或者是其他原因,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项制度实在是毫无人性可言。

史料记载,在明成祖朱棣去世后,要为其殉葬的嫔妃有三十几人,这些人被集中在一间大房子里,被太监监督着自缢,而这些嫔妃们知道自己已是末日来临,一时间"哭声震殿阁"。

其中,一个朝鲜的妃子,在自缢时边哭边喊"娘,吾去!娘,吾去!",喊声未断便气绝而死。

还有,在明宣宗朱瞻基去世的时候,当时宫里有一名叫郭爱的妃子,仅仅进宫一个月左右,连朱瞻基地面都没见过,却不得不被迫成为了殉葬成员之一。

除了像上述被逼自缢之外,这些殉葬成员的死法还包括强制灌水银、灌毒酒,以及活埋等,毕竟几乎没有人愿意就这么为了一个死去的人陪葬,但迫于地位等因素,却又不得不这样做,因此,这就是为何说人殉是一种毫无人性的制度。

而上述的情形,在明朝的中前期称得上比比皆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代宗朱祁钰,前后仅仅死了几个皇帝,但却有几百名年龄大小不一的妃子为他们殉葬。

这些被迫殉葬的妃子,就是我们要说的"朝天女",而"朝天女"的家人,则被称为"朝天女户"。

"朝天女"以及"朝天女户"这两个词语,属于明朝首创,其最早出现在《明史·后妃传》的记载里面。

"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明史·后妃传》

具体的意思,是那些为朱元璋陪葬的嫔妃们,他们的家人在朱允炆在位时期的建文朝,以及朱棣在位的永乐朝,会受到一定的优恤。

什么优恤呢?就是对这些已经殉葬的嫔妃家人(主要是其父兄),进行封官。

而所封的官位,大多皆是锦衣卫百户、千户这样的职位,虽说这些职位的级别并不算高,但好就好在,可以世袭。

也就是说,只要成了朝天女户,并被封了官位之后,其子孙后代均能享受这份好处。

这个制度,究竟是朱元璋临终前制定的还是朱允炆登基之后制定的已经不得而知,但从朱元璋死后开始,该制度就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在之后的几个新皇登基后,都会对为上一任皇帝陪葬的嫔妃家属,进行优恤。

除了能享受优恤外,这些朝天女户们,还因为身份,躲过了明朝初期的一次政坛风暴。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起兵,以"靖难清君侧"的名义,将建文帝朱允炆赶下了皇位后,自己当了皇帝,史称明成祖。

而在朱棣登基之后,不仅对原建文帝的班底进行了清洗,也对朝中反对他的官员进行了一一打击和更换。

但在这其中,朝天女户们却没有受到任何冲击,不仅如此,朱棣还亲自下诏,提出这些人是"好职事",随后,将他们调至陵卫带俸世袭。

由此可见,这些朝天女户,是享受着实实在在的好待遇的,除了朝天女户之外,朝天女本人也会享受一定的优待,其等级会在殉葬之前得到提升,另外,还会被赐予一个"美谥",

比如明宣宗朱瞻基有一个姓吴的妃子,在明宣宗活着的时候,连个封号都没有,但正是因为殉葬了明宣宗,她本人被升级为惠妃,谥号则为中上的"贞顺"。

父兄能背诵升官,自己也能地位得到提升,这看起来好像还有些不错,但对此并没有人愿意主动去享受这荣华富贵。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种荣华富贵,是用生命换来的,作为朝天女本人来讲,即使是地位提升得再高,但自己已经死了,这地位又有什么用呢?

还有就是,朝天女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父兄的官职不错,而这些家属们又会记住这个朝天女多久呢?说不定,很快就把这个人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数年之后,谁还会记得她呢?

更重要的是,所谓的世袭官职,其实是一句空话,哪一天皇帝要是不高兴了,那么官职就会被皇帝的一句话收回。

到那个时候,朝天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的最终结果,却是一场空,什么也没落着。

因此,有人在听到朝天女后才会"闻之色变",他们知道,这些所谓的富贵,都是拿着自家的女儿或者姐妹的性命换来的。

而如此残忍的制度,却在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手里被终结。

这个意想不到的人,是明英宗朱祁镇,也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沦为阶下囚的皇帝。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在他在位前期,由于轻信权监王振的谗言,从而御驾亲征瓦剌,结果爆发了改变明朝命运的"土木堡之变",其本人也被瓦剌生擒,当了好长一段时间人质。

而在其被遣送回国后,又经历数年的幽禁,最终趁明代宗朱祁钰病危时,发动了"夺门之变",才得以重新登上皇位。

而在朱祁镇临终之前,下诏将人殉制度自此废除。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至。"---明英宗朱祁镇

关于朱祁镇废除人殉,同样也是有不少说法,一说是因为朱祁镇在当人质的时候,吃了不少苦,也受了不少罪,因此他良心发现,才废除了这项制度。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朱祁镇的钱皇后因为没有儿子,按照明朝的制度,无子的后宫成员,必须要为皇帝殉葬,但朱祁镇于心不忍,所以才专门下诏废除人殉,其目的是为了保护钱皇后。

良心发现也好,保护他的皇后也好,总之,这项经朱元璋之手而死灰复燃的残忍制度,就此废除,不管怎么说,朱祁镇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没有了人殉,也就没有了"朝天女",没有了"朝天女",自然"朝天女户"也就不会存在,因此,这个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产物,就逐渐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总而言之,明朝的"朝天女",尽管其父兄能世袭官职,但这都是拿命换来的,荣华的背后都是血和泪,因此,人们才会对此"闻之色变"。

由网友 方之城 提供的答案:

"朝天女"这种官职并不能世袭,这玩意儿是被丧尽天良的朱元璋搞出来的,而终结"朝天女"的人是朱元璋孙子的孙子。

话说朱元璋70岁那年,眼见着自己要"嗝屁"了,这家伙眷恋啊,舍不得这花花世界,更舍不得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一片江山。

一句话,朱元璋舍不得死,恐惧死亡。

换谁也恐惧死亡,可是谁都没有朱元璋那么留恋人间,一个放牛娃,一步步地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万民之王,天下之主,想啥有啥,谁舍得两脚一蹬,双眼一闭呢。

死亡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即使是对贵为天子的朱元璋也是如此。

朱元璋要死了,临死之人,最是畏惧,皇帝也不例外,如何才能让自己临死的心稍稍安稳些呢?

找人同行,共赴黄泉。

朱元璋下令,让一众嫔妃陪葬,也就是陪着朱元璋一起去死,过奈何桥也有个伴儿。

这就缺大德了,"殉葬"这种玩法战国后期就没人敢玩了,直到明朝朱元璋这里,中间这两千年里,谁要是主动拉人殉葬,不被人骂死才怪。

"殉葬"这种陋习早被历朝历代所禁止,为何到了朱元璋这里又重开呢?根子上,还是朱元璋的出身和成分有问题。

朱元璋一介农民,从底层爬起来,最害怕的就是失去,最恐惧的是回到过去那种一贫如洗,为了将这人世间的繁华带入另一个世界,泥腿子的"小农意识"违背人伦,强行使用权力,草菅人命,重开殉葬葬仪。

要死的朱元璋自然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可是朝中的大臣还是要这个颜面的,总要给"殉葬"一个华丽的外衣。

于是,"朝天女"这个称谓就出现了,而且还是个正儿八经的官职。

所谓朝天女,就是给朱元璋殉葬的这批嫔妃、宫女,它是一种官职。只要谁被敕封为"朝天女",那她的生命就进入了倒计时,就等着朱元璋断气的那一天了。

朱元璋一死,这些被选中的朝天女就会被集中安排在一个大殿之中,每个人手捧白绫,站在一把椅子上,将白绫选挂在大梁上,白绫打上死结,套在脖子上,等监事太监一声令下,所有人蹬掉椅子,全部悬梁自尽。

朱元璋怕死,难道这些朝天女不怕死吗?

她们也怕,可是处于底层地位的她们又能如何呢,即使自己不蹬掉椅子,边上的太监也会上前一脚踢掉,甚至有些朝天女恐惧得已经无力悬挂白绫,又是边上的太监们将她摁住,要么"帮忙"把脖子挂在白绫上,要么直接用白绫勒死,再挂上去。

朱元璋断了气,这座阴深深的大殿里悬挂着几十具殉葬朝天女尸体,这些尸体会被放下来,装入棺材,送入朱元璋的陵墓,等待朱元璋的棺椁"入住"。

朝天女死后,她的身份和待遇瞬间有了变化。

首先是身份问题,生前不过是普通嫔妃,这一死,朝廷的敕封就来了,什么妃,什么贵妃,原来连个称呼都没有,现在不但有了称谓,而且还被计入史书,每个朝天女都会被赐一个谥号,这在封建社会里可不一般,只有皇帝和重臣死后才能上谥的。

其次是待遇,朝天女在生前,每个月也就拿着那点月钱,这一死,不但能够和皇帝平起平坐,每月初一十五享受配飨祭祀,关键是她的家人会得到相当不错的补偿。

朝天女死后,她家会被封为"朝天女户",有了这个金字招牌,她的父兄只要不傻,基本都会得到一官半职,如果在职,肯定会连升几级。

不过,朝天女带来的这些"荣耀",也不会世袭,最多两代,也就顶天了。其实想想也知道,皇帝老子一死,儿子会认老子的这个帐,孙子就不一定了。

自从朱元璋开启了"殉葬"制度,这老东西更灭绝人性的将这一制度当作祖制,让其子孙一直传承下去,不能更改。

这就丧大德了,他当了恶人,还让子孙后代一起陪他背锅,乃至于他死后,他后面的几代贤明大德皇帝都在这"殉葬"制度上染上了污点。

永乐大帝朱棣,仁宣之治的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都是明朝少有的贤明皇帝,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在临死前遵照朱元璋的祖制,让一批的朝天女殉葬。

"朝天女"这个官职,明朝的殉葬制度最后在谁手中终结的呢?

朱祁镇,朱元璋孙子的孙子,明英宗,就是在土木堡之战中被瓦剌俘虏的那位皇帝。

大明第一废柴皇帝朱祁镇废除了殉葬制度,其实目的并不那么单纯,他也曾经用这祖制迫害过景泰帝的妃子。

话说景泰帝朱祁钰死后,明英宗朱祁镇非常气恼这位亲兄弟抢过他的皇位,更无法接受后宫中还有他的一些嫔妃,于是下令,除了景泰帝的皇后以外,所有的嫔妃全部敕封为"朝天女"。

这就没意思了,朱祁镇恨朱祁钰,这些女人是无辜的啊,虽然你放过了皇后,那是因为皇后曾经为你的儿子朱见深说过话,你是还人情。

这一次的殉葬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大规模的人殉活动,直到朱祁镇要死了,他有气无力地下了一道圣旨,不允许为他再敕封"朝天女",也严令后世子孙不得再用殉葬制度。

朱祁镇把"殉葬"制度直接从祖制上刨了下来,原因居然是为了一个女人——钱皇后。

这钱皇后是朱祁镇一生深爱的女人,眼睛瞎了一只,朱祁镇被俘瓦剌,钱皇后哭瞎了;脚瘸了一条,摔断的。

朱祁镇担心自己一死,毫无根基、背景,又不受太后待见的钱皇后会被封为"朝天女"殉葬,为了保全自己的女人,他一咬牙,彻底地将殉葬制度废弃。

由网友 林长风 提供的答案:

"朝天女"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不错,但其实背后都是血和泪!

要想说明白什么是"朝天女",就要从中国古代一项最为残忍的制度——殉葬说起了。

所谓殉葬,就是用活人陪死者一起葬入陵墓,以保证死者在死后继续能有人服侍,过奢华的生活。这种制度,在商朝时最为流行,不仅是君王,大部分贵族死后,只要有条件的,都会将自己的妻妾、奴仆、武士杀死,为自己陪葬。

殉葬制度一直到秦朝都是很流行的,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即位,下诏令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也就是说,凡是没有生过儿子的,都要给秦始皇陪葬。除此之外,为了防止泄露秦始皇陵的秘密,所有工匠全部殉葬,估计实际上给秦始皇殉葬的人数以万计。

但是,这种残忍的制度,在汉朝之后就渐渐式微了。汉朝的继位重要皇帝,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都不支持活人殉葬制度,虽然没有彻底的将其废除,但皇帝不喜欢,下边的人自然也不敢大行其道。所以汉朝初期虽然还有殉葬,但次数很少,人数也少,大多数实行的还是陪葬制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到了宋辽金元时期,殉葬制度突然又死灰复燃了,起因是一件很搞笑的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他的皇后述律平掌权,但是有很多大臣不服。于是,述律平就把这些大臣召集起来,问他们想念先帝否?

大臣们不疑有他,立刻痛哭流涕地表示,十分想念先帝。述律平趁机说道,既然如此,那你们就下去陪伴先帝吧!于是,将所有"想念先帝"的大臣诛杀,殉葬太祖。

这可不是杀了十个八个,也是三十个五十个,而是一百多个,几乎将辽朝的文武大臣一扫而空。以后凡是想质疑述律平的,述律平就问他想不想念先帝。

终于有个大臣受不了了,他问述律平,你才是先帝最亲近的人,你怎么不下去陪伴先帝?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哪有你伺候的好?述律平也是个狠人,她当即用刀切断自己的手腕,说要不是儿子还小,我就下去陪伴先帝了,你们先去,我等儿子大了就到。

从此之后,辽朝就兴起了用活人殉葬的制度,并且影响到了后来的金朝和元朝,这两个朝代都有活人殉葬的记录。但是,规模都不大,而且到了元朝后期殉葬制度已经完全废止了。

但是,重点来了,明朝时朱元璋却恢复了这个最残忍的制度,并且将其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之后明朝数任皇帝,以及众多亲王宗室死后,都按此例执行。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太子妃张氏说"后宫无所出者殉",其实大大减轻了其残酷程度。秦始皇死的时候,才是按这个标准殉葬的,朱元璋的做法,要比当年秦始皇狠上十倍。

明初真实历史中,除正宫皇后外,所有妃嫔无论是否生育,都要殉葬,只有皇帝或太后特旨赦免的个别妃嫔,才能免死。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朱元璋和大脚马皇后十分恩爱,却不知朱元璋广纳妃嫔,后宫十分充实,史书记载有46位之多,这些妃嫔为其生下了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然而在朱元璋死后,按照他的遗诏,"惟二妃葬陵之东西,余俱从葬。"

即便是那些生育了皇子的妃嫔,她们的儿子已经是镇守一方的藩王,也不得不殉葬。宝庆公主当时年仅3岁,其生母也被强制殉葬。

不仅朱元璋死后有大量活人殉葬,他的儿子们死后也让其妻妾殉葬。更残酷的是,皇次子秦王朱樉死后,朱元璋下令秦王妃王氏,这可是正妻啊。从此之后,亲王郡王的正室王妃如果"无所出",就是没有生育儿子,也要和侧妃、姬妾一起被强迫殉葬,生下儿子的才能免死。

这说的还是正室,如果是妾室,那么无论有没有儿子,只要不是当朝太后特旨赦免,都免不了殉葬的命运。明仁宗生前最宠爱的郭贵妃,生下了3个皇子,又是功臣之女,仁宗死后也不免于被殉葬。只因为她和张皇后关系不好,未被列入赦免的名单之中。

根据朝鲜的《李朝世宗实录》记载,给明成祖朱棣殉葬的妃嫔人数约30余人;仁宗朱高炽死后有5个妃子殉葬;宣宗朱瞻基死后有10人殉葬;至于景帝朱祁钰,史书上仅记载"诸妃嫔唐氏等"殉葬,具体人数不明。加上朱元璋,明朝殉葬妃嫔总数至少100人以上。

尽管殉葬制度如此残酷,但明朝时愿意入宫攀龙附凤的女子还是络绎不绝,这一方面是她们寄希望于自己能为皇帝生下子女,从此鲤鱼跃龙门,过上封建社会女性最顶端最奢华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因为殉葬的女子有特殊待遇。

明朝时,称为皇帝殉葬的嫔妃(宫女殉葬前都要加封号的)为"朝天女",而她们的家庭则称为"朝天女户",可以世袭锦衣卫千户、百户的官职,这是比类朝廷一品大员才有的待遇了。

明宣宗朱瞻基死时,除了胡皇后(胡善祥)、孙皇后(孙若微)肯定不用殉葬,生下朱瞻基另外一个儿子朱祁钰的吴贤妃被特别赦免,其余10个妃子都被殉葬,这其中就有被"火线提拔"的宫女,她们在殉葬前才被册封,为其家族挣下了偌大的前程。

锦衣卫是明朝的一个特殊机构,最高负责人叫指挥使,正三品。锦衣卫千户相当于第二级领导层,正五品。锦衣卫百户是第三级领导层,正六品。正五品对应的级别,大约相当于六部的郎中,在地方上相当于知府的副手;正六品对应的级别,大约相当于知州的副手。

这份前程有多大,举个例子,号称明朝第一忠臣的于谦,在打赢北京保卫战之后,也不过为儿子挣下了一个"世袭锦衣卫千户"的世职。名相徐阶退休前,给孙子争取的职位也是"世袭锦衣卫千户",这已经是他的最大能力了。正德年间,明朝大学士、正二品礼部尚书的李东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给儿子挣来了一个尚宝司丞的官职,正六品。

因此,很多妃嫔宫女被殉葬,于自身来说当然是一个悲剧,但对其家族来说,却又是一件"好事"。

一直到明英宗朱祁镇临死前,他才下旨废除了殉葬制度。因为他曾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人抓了去,为了救他,钱皇后不仅散尽所有私财,而且常年跪在佛前祈祷,一年下来,跪瘸了一条腿,哭瞎了一只眼睛。

因此,当朱祁镇回来之后,对钱皇后那是由衷的感激。而且,他回来后被弟弟朱祁钰囚禁在南宫那段时间,和一群妃子、奴婢、罪妇,一共生下了7个儿子6个女儿。

虽然明英宗当皇帝不咋地,但那只是他能力不足,其为人还是有可称道之处的。想到自己死后,没有生下儿子的钱皇后,以及在他患难时照顾他的那些妃子、奴婢、罪妇,可能都要为他殉葬,英宗于心不忍。

于是在临死前,朱祁镇下达了一道功德无量的"罢宫妃殉葬"诏书,"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子孙勿复为之。"至此,用活人殉葬的残忍制度才得以废除。虽然私下里仍偶有人为之,但所谓的"朝天女""朝天女户"已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所谓"朝天女"就是为皇帝殉葬的妃嫔宫女,她们的家族因为她们的付出,可以世袭锦衣卫千户、百户的官职,待遇直追朝廷一品大员,被称为"朝天女户"。对爱女儿的家庭来说,当然是闻之色变,绝不愿意拿女儿的命去换所谓的荣华富贵;但对于把女儿作为筹谋的家庭来说,牺牲一个女儿,能够为家族换来如此大的利益,只怕还心中窃喜呢。

由网友 静心匠道 提供的答案:

洪武31年,朱元璋临终前抓着两位爱妃的玉手,问道:"能久侍朕乎?",李淑妃和翁妃连称万岁。朱元璋一挥手,太监取出两条白练,搭在她们的脖子上。两人如梦方醒时,只觉得脖子一紧。连谢主隆恩还没说完,便香消玉殒了。

为何朱元璋会如此对待两位佳人呢?

李淑妃和翁妃完全没想到,她们日夜精心地照料朱元璋,会换来如此的结局,可为何朱元璋会如此对待两位佳人呢?朱元璋在担忧些什么?

首先介绍一下翁妃,洪武25年朱元璋和宋濂一起阅读《元史》,发现里面记载瓮吉剌带家族女眷,号称人人皆是美人。感觉是不是有点夸大,好奇地问侍臣:"其有后乎?"

侍臣一查,发现瓮吉剌带有一位后人,是明朝一个卫所的千户,恰好有个14岁的女儿,朱元璋命人去查看了一下,发现瓮氏生的貌美端庄,就把下旨让翁氏进宫。

虽然翁氏是蒙古人的后裔,但朱元璋并没有因此冷落翁氏,入宫后的翁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深得晚年朱元璋的"殊宠",可惜7年的时光,她没给朱元璋诞生后裔,反而是新来的张玄妙后来居上,在朱元璋68岁的时候,为他生下了宝庆公主,这也为她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埋下伏笔,

和翁妃不同,李淑妃跟随了朱元璋多年,《明史·后妃列传》记载李淑妃非常有能力,年轻时不但容貌靓丽,而且做事果断,处理各种大小事务头头是道,最重要她和马皇后的关系非常要好

因此洪武十七年九月,马皇后去世后,虽然朱元璋不再立皇后,但却让李氏掌管后宫,为了提高她在宫中的威望,亲自册封她为"淑妃",而她帮助朱元璋料理后宫达14年之久。李淑妃人漂亮,个人能力突出,更重要的是还给朱元璋生下了几个皇子。

根据史料记载,李淑妃做事张弛有度,对于一些棘手的事,她也能和马皇后,给朱元璋一些独到的建议。朱元璋真遇上一些疑难情况,她总是能给出解决方案,因此朱元璋赞其为"明朝的班婕妤"。

根据一些历史专家的研究,朱棣很有可能就是李淑妃所生,但这个说法并没被证实,权当民间野史听听,不过朱棣倒是真的为了储君之事,曾经巴结在后宫权倾一时的李淑妃,可李淑妃很清楚晚年朱元璋的性格,婉拒了朱棣。

后来朱元璋突然患病卧床不起,李淑妃主动的细心照料朱元璋的生活起居,日夜陪伴在朱元璋左右,这让朱元璋非常的感动。但她没想到,即便自己做事小心谨慎,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依然躲不过命运的安排,在朱元璋临终之时,突然赐给了三尺白绫结束了她的一生。

关于李淑妃的去世,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朱元璋在卧床不起,直道大限将至。一天,他让人叫来了李淑妃两位兄长后,对李淑妃说:"你我朝夕相处了那么多年,这些天朝夕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朕感念在心!"

朱元璋还没把话说完,李淑妃就听出了弦外之音,泪流满面地哭泣了起来。朱元璋看着她继续说:"你快去看看两位兄长,过了今天,恐怕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

李淑妃见朱元璋把话挑明了,知道现在朱元璋心意已决,反而坦然接受了。她抹干眼泪对朱元璋,转身拿起三尺白绫,到了一个偏房便自缢了。

虽然两种说法不一,但是非常肯定的是,翁妃和李淑妃是朱元璋去世前,就成为了"朝天女",其后不久朱元璋临终之际,遗诏挑选后宫妃嫔陪葬,"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到底陪着朱元璋去到另外一个世界的妃嫔有多少,由于相关的史书没有准确的记载,因此一直以来说法不一,一说是64人,有说是38人,也有说是16人。

这些人里面,既有朱元璋生前宠爱,还为朱元璋生下过皇子和公主的妃嫔,还有一些则是地位较低,一直没得到朱元璋眷顾的妃子。但有一个人确实最为幸运的,就是为朱元璋生下宝庆公主的张氏。

但是在《明太宗实录》记载中,却有另外一个说法,"生而太祖崩,母张氏亦卒。"从这里看出朱元璋去世后,张氏随即也在宫中去世,至于是不是成为了朝天女,已经是无从考证了。但能看出张氏并没有躲过这一劫。

而朱元璋也开启了历时100多年的朝天女殉葬方式,明朝五代的皇帝,临终都依据朱元璋的做法,或多或少的让一些妃嫔和宫女殉葬。

"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朱元璋在担忧些什么?

1:对于翁妃,朱元璋并没有太多的担忧,但翁妃的是蒙古后裔,而且在宫中多年甚为得宠,虽然她没给朱元璋诞下一儿半女,但朱元璋依旧对翁妃存有一定的戒心,因此让翁妃下去陪伴自己。免得她给朱允炆带来麻烦。

2:对于李淑妃,朱元璋考虑的更为深远,朱元璋文化不高,但是却听过许多的历史典故,对于吕后,武则天等历史,他是如数家珍的,也因此他想到自己去世后,朱允炆虽然登基做了皇帝,可李淑妃却是太皇太后,更重要是李淑妃掌柜后宫多年,两位兄长在锦衣卫掌管要职。李淑妃无论是能力和经验,都比年纪轻轻的朱允炆要强,因此他担忧"主少祖母强",朱家非常担忧明朝又出现一个吕后或者武则天,因此朱元璋先为朱允炆把去了玫瑰刺,减少朱允炆的阻力。

除了这两人外,朱元璋临终还交代让宫中妃嫔陪葬,或多或少的其实都在为朱允炆清除障碍,因为朱元璋一生妃嫔很多,马皇后加上妃嫔为朱元璋生下26皇子。

虽然部分皇子和妃嫔先一步去世,但大部分依然健在,这部分人妃嫔的儿子被朱元璋分封到了各地,成为了各地的藩王。而且一些年纪较大的藩王实力非常雄厚,如燕王朱棣等。朱元璋担忧这些妃嫔和藩王联手,对朱允炆造成威胁,子孙相残威胁到大明的江山稳固,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也解释了他为何让后宫的妃嫔殉葬,张氏因为生下的是宝庆公主,而且年纪轻轻,在后宫待的时间不长,反而不会对建文帝造成威胁,朱元璋因为爱女心切,让宝庆公主得到更好的照顾,因此才放过了张氏。

本来朱元璋这个做法是为建文帝考虑,如果建文帝能够顺利的坐稳皇位,朱元璋很可能是交待过建文帝,这次到此为止,史料记载朱元璋并没有明示,让子孙跟着他这样干。

建文帝对于这些妃嫔的家人,都给与不错的抚恤,"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

可朱元璋万万没想到,朱允炆并没有坐稳江山,在他去世仅仅四年后,李景隆打开了城门,朱棣长驱直入,朱允炆不知所踪。

明成祖朱棣在临终之际,吩咐长子朱高炽,依据朱元璋的做法,选出一些妃嫔到另外一个世界陪伴自己。根据历史记载虽然朱棣选出朝天女的妃嫔比朱元璋的少,但是论震撼度比朱元璋要强烈。

根据《李朝实录》记载了,朱棣去世后,陪葬妃嫔场面可谓是哀嚎震天。也因此让众多宫女和妃嫔,一提起朝天女,就闻之色变。

根据史书记载,孝顺的朱高炽选出一些妃嫔,这些妃嫔都是一些没啥背景,不被朱棣宠爱之人,可以说是一些可怜之人。

选出名单后,太监会带领这些妃嫔进入到一个特定的宅院内,宅院内内已经准备好一顿丰盛的宴席,这些妃嫔们哭哭啼啼的吃完宴席以后。

会被太监们,带到另外的一处宅院内,宅院已经准备好白绫和凳子,她们被太监要求站上一张凳子,用三尺白绫去陪伴朱棣,但也有一些妃嫔因为害怕,或者是心中不愿意,拖拖拉拉哭哭啼啼的不愿意,对于这些妃嫔,太监会毫不犹豫一脚踹掉她下面的凳子,帮她一把。

"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

朱棣死后,不但朱高炽和朱瞻基等都有妃嫔和宫女殉葬,即便是一些藩王,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导致民间的众多妃嫔和宫女,对朝天女记恨又怕。反而贡献了朝天女的家族,却对此乐此不彼,因为家族中只要出现了一位朝天女,整个家族因此获得了荣华富贵。

但朝天女的场面的确是太令人震撼了,朱瞻基去世,宫人殉葬的场面给年幼的朱祁镇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公元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留下遗诏,"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自此历经五朝,让妃嫔和宫女闻之色变的"朝天女"制宣告终结,明英宗朱祁镇也因此被后世誉为一代贤君。

为何朱祁镇会废除朝天女?

一:朱瞻基去世,朱祁镇年幼时候,看到众妃子哭天喊地的场面,让他记忆尤深。

二:一直陪伴朱祁镇的钱皇后,因为没有儿子,按照当时的规矩,钱皇后将会下去陪伴朱祁镇,而朱祁镇和钱皇后是落难夫妻,他觉得自己亏欠她太多了,为了保护钱皇后,便终止朝天女。

三:朱祁镇曾经在皇宫内吃了不少苦头,这时期身边的宫女和妃子帮助他很多,这也让他体会到了一些民间的疾苦,因此临终的时候,他良心发现废除了朝天女。

虽然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土木堡之变,导致明朝由盛转衰,不管历史怎么评价朱祁镇的过失,但他终止了令人闻之色变的朝天女,拯救了无数的女子,的确是做的一件大善事。

《明史》对其评价: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何乔远《名山藏》:...........罢殉葬之令。庙号曰英宗,不诬也。

《明书》:睿皇帝.....止殉葬犹伟。

由网友 围炉煮酒话春秋 提供的答案:

因为朝天女的下场都非常悲惨,所以大家都闻之色变。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跟大臣们一起读《元史》,当他看到书上说历史上弘吉剌人(突厥语系的一个分部)很强盛,便问身边人现在还有没有弘吉剌人的后代。

历史上弘吉剌人不但骁勇善战,而且一直盛产美女,大臣们自然明白朱元璋的意思,于是派人四处寻访,最终得知有一个弘吉剌人的后代当时正好担任南海卫正千户,他有个十四岁的女儿,聪明伶俐,貌美如花。

朱元璋立马来了兴趣,便让人将那女孩带入宫中,果然如传言中那般貌美,于是对其非常宠爱,很快就封其为翁妃。

翁妃伺候了朱元璋六年,一直都非常得宠,但可惜没有生下孩子。

朱元璋病重之后,翁妃与李淑妃一直在一他身边侍奉,有一天他突然问二人,能久侍朕乎?

这话将二人吓得不轻,一个"久"字就是朱元璋在进行死亡暗示啊,二人不敢回答,于是默不作声。

不久后,朱元璋就下令,让翁妃与李淑妃为自己殉葬,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不想让自己今后在地底下太寂寞,所以让喜欢的妃子去陪伴自己。

当然了,朱元璋自然不会只带翁妃与李淑妃二人,因为这不够皇帝的排场,他后来一共下令让四十个妃子为自己殉葬。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朱元璋因病去世,不久后他指定的那四十位妃子就被逼迫自缢而死,然后被拉去给朱元璋当陪葬了。

由于这些妃子都是为朱元璋而死的,所以他们被称之为朝天女,意思是跟着皇帝一起去天上生活的女子;而朱元璋生前曾下令对授予朝天女的家人世袭官职和俸禄,这些人就被称之为朝天女户。

现在我们知道了,朝天女其实就是人殉的一种,但实际上人殉制度实际上很早就在制度上废除了,但朱元璋却开历史倒车,重新恢复了人殉制度,实在太残忍了。

那么,怎样的人才能成为朝天女呢?

在历史上,妃子为皇帝殉葬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但一般而言都是没有子女的妃子才会成为人殉,但朱元璋似乎并不是这么干的。

据记载,朱元璋去世之前,下令让四十名侍寝过的嫔妃为他殉葬,也就是说只有朱元璋睡过的妃子才会成为朝天女,至于说这些妃子有没有孩子,不得而知。

但是,朱元璋的妃子之中,有一个人的经历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这个人就是朱元璋的爱妃张美人。

据记载,张美人为朱元璋生下了最小的女儿宝庆公主,朱元璋去世那年,由于宝庆公主只有三岁,需要人照顾,所以朱元璋不是很忍心,便没有让张美人殉葬,张美人也成为当时朱元璋妃子之中唯一没有殉葬之人。

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朱元璋似乎并不在乎为他殉葬的妃子有没有生孩子,而是更在乎这些妃子是否年轻貌美,因为他去世的时候,他早年封妃子都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大多都是年轻貌美的。

并且,自从朱元璋重新实施人殉制度之后,这就成为了明朝定制,朱元璋之后历代皇帝都让妃子为自己殉葬,这些妃子大多都很年轻,而且很多都有子女,但并没有皇后殉葬的案例出现。

举个例子说,明仁宗朱高炽去世之前,就曾下令让郭贵妃等五人为他殉葬,其他四人都是年轻貌美的妃子,只有郭贵妃年纪稍微大点,当时年纪也只不过三十三岁而已,且她还生下了三个皇子。

还有明宣宗朱瞻基,他也曾下令让入宫刚刚两个月的郭嫔为他殉葬,另外还有何氏、赵氏等十几个年轻妃子也一同成为朝天女,这些人虽然都没有孩子,但清一色全部是年轻貌美的女子。

因此,明朝皇帝选择朝天女的标准,并不在乎她们是否有孩子,也不在乎她们的地位高低,除了皇后不用殉葬之外,其他妃子只要年轻貌美,都有可能成为朝天女,甚至有些被皇帝宠幸过的美貌宫女,也会在皇帝去世前被封为妃子,然后成为朝天女。

那么,朝天女究竟多惨呢?

历史上人殉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吊死、毒死、勒死,等等,但最残忍的一种就是让将活人直接给埋到墓葬中去。

朱元璋去世之后,为他殉葬的妃子都是自缢而死之后才被殉葬的,这就成为了一种惯例流传下来,不但皇室照此执行,民间也是如此。

一般而言,一个妃子如果被选为朝天女,她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她们很难接受这样的结局,但对此又无可奈何,只能默默选择接受。

与汉武帝杀母立子是出于政治考虑不同的是,朝天女的孩子没有被立为太子,且她们并没有什么过错,却依然要为皇帝陪葬,这对她们来说实在太不公平了!

尤其是朝天女大多都是年轻貌美的女子,她们没有享受完大好年华就要去死,心中的不甘自然是无以言表的,但她们不敢反抗,甚至还要表现得很高兴,因为只要她们表现出不配合的态度,那么极有可能连累到家人!

皇帝去世之后,朝天女一般会梳妆打扮一番,然后被太监们带到一个大殿内,大殿的梁上悬挂着一排排白绫,白绫下面还放着凳子,朝天女们登上凳子,将脖子放到系好的白绫上,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这个时候对朝天女来说是最痛苦的,因为她们充满了对人世间的留念,她们因为不甘心而嚎啕大哭,那哭声可以说是惨绝人寰。

一般而言,朝天女需要自己蹬开凳子上吊自杀,但因为很多人不愿意去死,所以在那儿磨磨蹭蹭的,遇到这种情况,太监们就会上去一脚踢开凳子,强迫她们上路。

那些没有子女的朝天女也就罢了,自己去了一了百了,那些有孩子的朝天女就惨了,她们在临死前还牵挂着孩子,死后孩子们也过得不好!

就拿前面说的朱高炽的妃子郭贵妃来说吧,她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家族地位自不必说,而且她非常受朱高炽宠爱,身为贵妃的她在宫中地位仅次于张皇后,且一共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朱瞻垲、朱瞻垍和朱瞻埏。

按道理说,家族地位这么高,还生了这么多孩子,郭贵妃理应不被选为朝天女吧,但朱高炽实在太喜欢她了,舍不得离开她,所以就让给她为自己殉葬。

那时候郭贵妃的三个孩子年纪都不大,朱瞻垲十六岁,朱瞻垍十三岁,朱瞻埏更是只有八岁而已,所以她自杀为殉的时候心真是伤透了,一是为朱高炽让她殉葬而伤心,二是为三个孩子自此成为孤儿而伤心。

郭贵妃去世之后,她的三个儿子虽然都成为藩王,但因为她过早去世,导致三个孩子没有了依靠,因此生活得都不太好,他们没有一个人活过三十岁,也都没有儿子,朱瞻垲更是在郭贵妃去世当年就死了!

所以说,朝天女是非常惨的,有时候甚至会因为自己的死而影响到家人!

不过,朝天女虽然很惨,但明朝还是为朝天女户制定了一些福利制度,让他们因为朝天女的付出而得到一些补偿,那么究竟有哪些福利呢?

总结起来说,朝天女户可以获得以下几个福利:

第一,朝廷颁布的嘉奖令,这是精神上的福利

妃子在被选为朝天女之后,朝廷一般会提升她们的位份,还会向她们的家人下发一份册封诏书,用以表彰朝天女的德行,也让朝天女户感受到"皇恩"。

举个例子说,明宣宗在给朝天女的册封诏书中就说:

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

大意是说朝天女主动选择跟着皇帝一起去天上,是一种遵循仁义之道的做法,值得表彰和推广。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将残忍的人殉说成是朝天女自愿的,还表彰她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根本没有哪个朝天女愿意为皇帝殉葬,都是被强迫的!

当然了,这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这件事在当时其实很多,而且朝堂朝天女户一般会选择接受,因为来自于皇帝的表彰是他们家族的最大荣耀,再加上那时候女人的社会地位低,所以牺牲一个女人成全一个家族,是值得的!

第二,除了精神奖励之外,朝天女户还会获得很多物质奖励

朝天女户获得的物质奖励一般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是下一任皇帝赏赐的直接奖励,比如说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和朱棣都曾对朝天女户进行优恤,赏赐他们金银或田地,免除他们的赋税和徭役,等等。

第二个来源就更为丰富了,那就是朝天女户可以从帝陵中获得一些香火钱。

"岁时侑食于本陵之享殿,俱得标名沾祭"

可别小看了这些香火钱,朝廷随随便便拨一点钱给帝陵,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朝天女户们也可以其中拿到相当可观的一笔钱。

尤其是想朱棣和朱允炆这种比较孝顺的皇帝,他们时常拨款给帝陵作为供奉,朝天女户们分得的钱财就更多了。

第三,最让朝天女户们心动的福利,其实是获得世袭官职

作为对朝天女户的补偿,朝廷有时候会提拔他们担任官职,而且可以世袭。

举个例子说,朱元璋去世之后,建文帝和永乐帝都对朝天女户进行了优恤,张凤、李衡等人甚至被授予锦衣卫百户、千户的世袭官职;那些原本有官职的人,则得到提拔,比如会说从散骑带刀舍人提升为锦衣卫百户、千户,官职也可以世袭。

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

这种得到世袭官职福利的好处是朝天女户可以世世代代吃皇粮,这相比于其他福利简直好太多了,有些人成为官员之后再接再厉,甚至一飞冲天,成为朝中大员,自此改变了家族的命运了。

事实上,明朝法律规定,只有有功劳的官员后代,或者是战死沙场之人的后代才可以得到世袭官职,而且标准是极为严格的,但朝天女户几乎都可以得到这一待遇,可见明朝皇帝在这方面还是有些良心的,知道人殉不是啥好事,所以给与朝天女户以优待。

那么,朝天女一共存在了多久,产生了那些影响呢?

从朱元璋恢复人殉开始,朝天女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后来朱棣、朱高炽、朱瞻基都遵循了这一制度,前后加起来一共有一百多个朝天女成为了人殉。

随着朝天女的出现,消失已久的人殉制度开始死灰复燃,不但皇室成员大兴人殉,就连民间也是如此!

并且,相比于明朝皇室强迫朝天女人殉不同的是,民间非强迫性人殉更为兴盛,因为他们将这种做法视为对死者感情的一种表达!

比如说,有个叫起蛟的人担任宪王的国相,后来宪王被造反的盗贼李青给杀了,起蛟感到非常伤心,于是率领家族二十三人为宪王殉葬!

还有,明朝末年有个叫做徐学颜的将领在前线战死了,尸体还被敌人肢解了,他的家人痛不欲生,十几人自愿为其殉葬!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因为朱元璋恢复了人殉制度,社会风气因之大变,许多人都死得没什么意义。

到了清朝,出现了很多妻妾殉夫的案例,这些殉葬的女子被朝廷表彰为烈女、节妇,并修书、立牌坊,这其实就是一种道德绑架,对女性实在太残忍了。

人殉制度在明清虽然一直存在,但朝天女却很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那是在明英宗朱祁镇即将去世的时候,他不忍心让妃子们为自己殉葬,于是下达了一个诏令:

定后妃名分,勿以殡御殉葬,凡四事,付阁巨润色。

朱祁镇的意思是,非但不能让妃子们殉葬,还应该优待她们,让她们继续好好生活。

自朱祁镇之后,人殉制度因此从明朝皇室消失,朝天女也退出历史舞台,但人殉制度在民间却保存下来,并且明朝政府对此采取默许的态度,甚至有时候会对殉葬之人进行表彰,一直延续到清朝。

而在清朝时期,在法律层面废除人殉制度的皇帝是康熙帝,但也仅限于皇室和八旗,民间的殉葬风气还是很严重的,清廷采取的也是默许态度,一直到清朝灭亡之后,人殉制度才彻底消失。

总结一下,朝天女之所以让人闻之色变,是因为她们是专门给皇帝殉葬之人的称谓,这是一种极为残忍的陋习,并不能因为朝天女户可以得到世袭官职和荣华富贵而变得让人更加能接受,将其废除是历史的必然。

由网友 澹奕 提供的答案:

掖庭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

明朝有个非常大的污点,那就是后妃殉葬,这在秦朝之后的汉家王朝中极其罕见。

原本在先秦时代就逐渐衰落的活殉制度,除了夷狄之外,后来在中原几乎消失,然而明朝建立之后却恢复了这种做法,当时被活殉者称作"朝天女",其家眷称作"朝天女户"。

生殉的做法由来已久,早在上古三朝时期就已相当普遍,不过那时候使用的殉者,几乎都是奴隶、战俘等人,极少用普通百姓。

随着井田制的崩解与封建经济的出现兴起,春秋时代还非常兴盛的活殉,在战国时期急速没落了下去,秦朝建立之后,活殉在中原就已经极其罕见,基本绝迹。

后来的王朝,通常也只有契丹、西夏等外族所建立的王权之下,才有活殉,而讲究天道、人道的中原之地,野蛮的活殉被命令废止,

然而,历经上千年岁月之后的明王朝时期,这种做法重新出现,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下令没有生养子女的嫔御,一律跟他一起进入皇陵生殉。

《明史》: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与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

很多时候,被迫殉葬的不仅仅是那些没有生养子女的妃嫔,还有很多的宫人也在被殉葬的队伍之中,而殉者的家人,往往能够享受到朝廷的优待,用不少的世袭好处。

被拉去殉葬者,大多都正值青春年华,好好的活人要进入皇陵,自然是要先索了性命,准殉者会被赐白绫或者鸩酒,如果不从,那就会被直接勒死。

当然,为了朝廷与皇家的脸面,这么残忍的事情也要粉饰一番,比如对殉葬者进行追封,基本就是说殉者都是贞烈节妇之类,他们的家人,也能获得朝廷的抚恤。

在明朝时期,被殉葬的嫔妃宫人就被称作是"朝天女",而她们的娘家就被称作"朝天女户",尽管因为朝天女的性命,她们的娘家可以获得好处,但这些好处都是带血的。

毕竟是要命的事情,因此明朝嫔御宫人对于"朝天女"闻之丧胆,而这种毫无人性的规制,直到明英宗时期才被彻底废除,朝天女这才真正从明朝历史中消失。

明英宗朱祁镇,绝对不算是合格的君王,但他对自己的元后钱氏非常宠爱,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瓦剌,钱皇后散尽嫁妆,在佛前跪拜祈求英宗平安,最终跪瘸了腿,哭瞎了眼。

由于钱皇后膝下没有皇子,而太子朱见深的生母周氏并不是省油的灯,英宗害怕将来爱妻被欺负,为了钱皇后,英宗废除了残忍的妃嫔活殉传统,朝天女这个词就此终结。

由网友 小文观史 提供的答案:

在明朝的皇宫里,有一群特殊的女人,她们的存在,可以说是整个大明王朝宫廷里的一个污点。

这些女人不仅自己荣华富贵,还能光耀门楣,帮助父兄族人获封一官半职。

听起来倒是不错,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做这个"朝天女",甚至就连提起来,都闻之色变。

因为,她们活着的时候有多风光,死后就有多凄凉。

说得通俗一点,"朝天女"就是给死去的皇室成员陪葬的一种人殉制度。

这些殉葬的妃子,被称为"朝天女",她们的家人,则称为"朝天女户"。

"朝天女"的说法确实是明朝首创,但活人殉葬的制度并不是朱元璋发明的,他不过是沿用照搬罢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朝。随之,明朝的历史就多出了一群可怜的"朝天女"。

朱元璋为何要恢复这项残忍的制度呢?有一种说法,认为属于是"元规明随",意思是元朝自打成吉思汗开始就实行了人殉制度,朱元璋只不过是沿袭而已。

究竟是"元规明随"或者是其他原因,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项制度实在是毫无人性可言。

殉葬仪制可以追溯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人类自从有了死亡的意识后,便有了殉葬的仪式。

不过最开始的殉葬,并不是残忍的杀生。而是将逝者生前喜爱的用品器物,以及石头或者木头雕刻成人形,代替活人殉葬。

到了商朝,人殉变得十分流行。这一时期的人们认为:"人死以后,灵魂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而墓室,则是先人灵魂的居所。

商朝王室贵族的墓室不仅修得富丽堂皇,还有大量的珍宝器物以及伺候亡灵的人陪葬。一切的铺陈摆设,都要按照墓主人生前的喜好来决定。殉葬的人也像墓主人生前一样,伺候亡灵的饮食起居。这就是古代传统的"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到了秦始皇时期,殉葬制度更是到达巅峰。在秦始皇的陵墓里,殉葬的除了数不尽的妃嫔和侍仆之外,还有无数的能工巧匠。

不仅如此,秦二世还担心工匠们泄漏墓穴中的机密,于是干脆将他们全部致死殉葬。

到了汉代,这一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才算绝迹。

到了明朝,朱元璋居然又开历史倒车,玩起了活人殉葬。

来看看朱元璋的人殉队伍。

朱元璋去世后,光殉葬的嫔妃就有46人。

后来朱允炆与朱棣为表孝心,又补充了不少年轻的女子为其殉葬,估计朱元璋在天上乐得嘴巴都合不拢了。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前面有朱元璋这个祖宗带头,老朱家的皇孙便又将这本来废止的制度给重新激活了。

比如说,明成祖朱棣去世后,为其殉葬的嫔妃将近有三十人。殉葬之前,这些人被集中在一间大房子里,被太监监督着自缢,而这些嫔妃们知道自己已是末日来临,一时间"哭声震殿阁"。

其中,一个朝鲜的妃子,在自缢时边哭边喊"娘,吾去!娘,吾去!",喊声未断便气绝而死。

再比如明宣宗朱瞻基,他的殉葬宫女人数也不少。其中有一个叫郭爱的才女,她入宫还不足一月,就不幸被告知要成为殉葬团的一员,为此她十分悲愤,还写下了一首绝命诗:

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

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

失吾亲而归兮,惭余之不孝也;

心凄凄而不能己兮,是则可悼也。

只可惜,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终究逃不过宿命中的劫。

可以说,人殉制度在明朝早中期是司空见惯的时期,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代宗朱祁钰,前后仅仅死了几个皇帝,但却有几百名年龄大小不一的妃子为他们殉葬。

尽管"朝天女"是宫廷女子的悲哀,但并不是所有后宫女子都会成为不幸的"朝天女"。

那么,什么样的女人会被选为"朝天女"呢?

一般而言,"朝天女"是那些没有生育的嫔妃。

不过这种说法也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朱元璋的殉葬队伍中,宝庆公主的生母就是"朝天女"。

朱元璋驾崩时,宝庆公主才3岁,是老朱最小的一个孩子。民间传说其生母张美人因此被特赦免于殉葬,但在《文皇帝实录》中却记载说:"主,太祖皇帝第十六女也,生而太祖崩,母张氏亦卒。"

由此可见,所谓无独有偶,仁宗朱高炽驾崩后,他的宠妃郭贵妃也成了"朝天女",但她却生了三个皇子。

由此可见,生没生孩子并不是入选"朝天女"的标准。

那么,到底"朝天女"的选择标准是什么?谁有决定权呢?

从目前史料来看,"朝天女"选择根本就没有标准,所有的嫔妃,甚至宫女都有可能进入"光荣榜"。

不过,这份"光荣榜"里面唯独有一人被排除在外,那就是皇后。

而决定"光荣榜"名单的,正是皇后和太后。

皇帝驾崩后,最惊恐不安的,就是后宫的女人们。

这也是"朝天女"让人闻之色变的地方,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谁会成为榜单上的倒霉蛋。

好不容易熬到公布名单的那一天,又将进一步陷入"死亡"的恐慌。

朝天女们结束生命的方式也不能由自己选择。

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自缢。

朝天女们梳洗打扮后,被集中到一间大殿。横梁上早就悬挂好了一排排白绫,女人们哭作一团,哆哆嗦嗦爬上凳子,在太监们的催促中将白绫套在脖子上。太监一脚踢开凳子,一条鲜活的生命在痛苦地挣扎中消失。

倘若遇上胆小的,或者不愿意配合的,就会有人帮忙,强行帮她升天。

除此之外,还有饮鸩服毒、灌水银的。无一不让人在痛苦和绝望中感受生命的消逝。这也是最惨绝人寰的地方。

"朝天女"完成使命后,她们的声誉和家人也会受到优待。

临死前,"朝天女"的等级获得到提拔,甚至坐火箭破格"升职",同时赏赐一个美谥。比如宋仁宗的谭昭容晋升顺妃,谥号"恭僖",明宣宗的何贤妃晋升为贵妃,谥号"端静"。

在她们死后,也享受了祭祀的福利。可以有资格与皇帝一起获得配飨资格。

不过,生命都没了,再谈这些名誉和福利都是虚妄。最为实在的福利,当属"朝天女户"。

前文说到,朝天女户,就是朝天女的家人们。

"朝天女"光荣献身后,她们的的父亲或兄弟,会获得锦衣卫千户,或者百户的带薪职位,且可以世袭。

可被小看了锦衣卫千户这个官衔。千户属于正五品衔,百户正六品衔,官职不低,关键还能世袭。

可别被"世袭"给蒙蔽了,以为这个是长期饭票,那未免也太天真。

正所谓"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同样的,世袭官职也很少超过三代,朝廷有的是办法给你剥夺了。

因此,很多妃嫔宫女被殉葬,于自身来说当然是一个悲剧,但对其家族来说,却又是一件"好事"。

让人欣慰的是,"朝天女"在明朝搬上历史舞台后,又彻底在明朝终结。

公元1646年,37岁的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在他的遗诏里,明令废除了殉葬制度。

朱祁镇的英明决策也与他生前的经历有关。

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被瓦剌人抓走了。为了救他,钱皇后不仅散尽所有私财,而且常年跪在佛前祈祷,一年下来,跪瘸了一条腿,哭瞎了一只眼睛。

后来朱祁镇回宫后,又被鸠占鹊巢的弟弟朱祁钰囚禁。囚禁期间,他和一群妃子、奴婢、罪妇,一共生下了7个儿子6个女儿。

正是因为钱皇后的深情,以及在他患难时那些照顾他的妃子、奴婢都打动了朱祁镇,导致他决定废除这项制度。

朱祁镇在这份"罢宫妃殉葬"诏书中写道:"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子孙勿复为之。"

至此,用活人殉葬的残忍制度才得以废除。天下再无"朝天女"。

朝天女的命运,正如《明宫词》中所写:掖庭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

短短四句,道尽明朝的"朝天女"悲凉的一生。对她们来说,不论是生前的荣华富贵,还是身后的光宗耀祖,都是建立在献出生命的基础上的。这种时代的污垢,最终也在历史长河中冲刷洗净。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5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