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有哪些知名的汉人投靠了满清?_明朝投靠清朝的官员列表

由网友 一件武器 提供的答案:

在明朝末年,随着满洲人的不断崛起,许多汉人开始了投降和投靠的行动。其中一些人因为个人原因或者政治考虑,选择了放弃明朝而投靠满清,成为了清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张献忠是一个著名的汉人投降者,他曾经领导一支起义军攻打云南和四川,后来在攻占成都之后向清朝投降,成为了清朝的将领,对于清朝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其次,吴三桂也是明朝末年的知名汉人投靠者,他曾经是明朝将领,后来在清军攻打西藏时率军投降,并且积极帮助清朝镇压西藏叛乱,最终成为了清朝的一员重要将领。

此外,在明朝末年,还有一些文臣、武将、官员等人物也相继向满清投降,如李成栋、沈阳、鳌拜等,这些人只是众多投降者中的一部分,但他们的投降行为对于明末清初的历史演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的来说,明朝末年汉人的投降行为是历史的必然,而其中一些人物的投靠和事迹历经千百年仍然被人们所熟知。这些人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中铭刻着一个又一个曲折的时代变革

由网友 杨角风发作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都不用我们一个个去排摸,人家乾隆皇帝当年就把这些人给单独拎出来,写了一本《贰臣传》。

所谓"贰臣",是指曾在前朝为官,后又背叛前朝,入仕新朝的官员。而这里,则明确指当年在明朝当官,后来加入到满清效力,存在二心的官员。

在乾隆皇帝编撰的《贰臣传》里,一共收录了123人,其中有文臣65人,武将58人。分别编进了贰臣传甲,卷七十八,和贰臣传乙,卷七十九。

这123位贰臣,都算是比较知名,其中甲类贰臣,是为清廷立了大功的,

甲类贰臣是为清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赫赫功勋的人,按照清廷对他们的评价是:

"我朝定鼎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祖大寿、李永芳等。在胜国虽为不忠于主,在本朝则为宣力之臣,特命入于贰臣传之甲编。"

这类人中比较有名的,有洪承畴,在明朝时任陕西三边总督,后来又任蓟辽总督 ,松锦之战后投降满清。有祖大寿,他还是吴三桂的舅舅,崇祯帝对其不薄,祖氏满门都获封官职,上到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主要抵御满清、松锦之战后随洪承畴投降。有李永芳,他本是明朝抚顺千户所备御官,为当地最高长官,后来努尔哈赤进攻抚顺,李永芳投降。

这些人都是为清廷立了大功的,像洪承畴,向满清提了很多建议,大都被采纳。他也是满清入关并下江南的带路党,光是以同乡的身份劝降郑芝龙,使得清军不费吹灰之力进到福建,就是一大功劳。所以,很多人也评价洪承畴,乃清朝开朝第一功臣。

甲类贰臣中,其他知名的汉臣,还有祖可法、尚可喜、耿仲明等等。

其中尚可喜和耿仲明被清廷封了王,他们俩也跟吴三桂一样,成为了清初三藩,实力强悍。

乙类贰臣,相对于甲类来讲,虽然也都是归降了满清,但是毫无建树,属于混吃等死的那一类人,比如胡世安、钱谦益、许定国等人。

比如胡世安,当年在崇祯朝真的是位高权重,曾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少傅兼太子太傅、秘书院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

不过,清军一入关,他就投降满清了,官复原职,成了清朝的官。此人的文化水平还是相当高的,著有文集,其中有一首诗叫《九月二十五日朝散同部院诸老登眺新构天安门》,是第一首歌颂天安门的诗作。

钱谦益,此人是万历朝探花及第,也是东林党领袖之一,礼部侍郎。后来明朝灭亡后,他还逃到南京,拥护福王,建立了弘光政权。再后来清军打过来,他就投降了,还是当礼部侍郎。

不过有学者提出,钱谦益降清后,也曾多次暗中策反降清武将,还曾经资助过郑成功。但毕竟无法弥补其确实降清的事实,此人文学造诣很高,还娶了一个大才女,柳如是。

许定国,当年在辽东驻守,但此人特别擅长逃跑,因此也被人嘲笑。后来清军入关后,南明这边其实还是兵强马壮的,比如明末名将高杰北伐,麾下兵马十几万,一路打到河南,沿途将领望风而降。

但是被许定国设宴杀害了高杰,转身投了满清,随后率兵攻打扬州,让南明失去了北伐的机会。

其实还有很多投降满清的汉人没有录入到《贰臣传》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吴三桂了,这就不用多解释了,看到这个名字的人都认识他。

而之所以没有将他录入到《贰臣传》,乾隆皇帝就说了:

"或先经从贼,复降本朝,或已经归顺,复行叛逆,此等形同狗彘,靦颜无耻之人,并不得谓之贰臣。"

所以,他入了《逆臣传》。

还有个比较有名的,叫范文程,此人可太厉害了,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都有他。甚至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就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但是他也没有入《贰臣传》,究其原因,可能是范文程并没有在明朝当过官,不能算贰臣吧!

虽然这些贰臣们,一时间享受了荣华富贵,却不知死后被乾隆皇帝"鞭尸",上了贰臣榜,实在是唏嘘。

不过人家后代们,还是引以为荣的,要不是自己的祖上会审时度势,识时务,哪有现在的荣华富贵?

所以,对于有些人来讲,就算入了《贰臣传》,也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人家不在乎呢。

由网友 诸葛好亮啊 提供的答案:

这可就多了去了。

(不过有些人在当时非常有名 但是在现在却没什么名气,就结合起来吧。)

1,中央高官

李建泰:吏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代替崇祯亲征被俘虏,后来投降了清朝,又和姜瓖一起反清被杀。

张缙彦:兵部尚书,先投降李自成又投降清军。注意了,打开北京城门迎接李自成的就是这货。

(陈演,魏澡德,这两人投降了李自成,还没等到清军打进来就被整死了,不然三个人会一起做伴的。)

金之俊:兵部左侍郎,提出十可十不可,间接地挽救了无数汉人的命运。

王铎:大书法家,崇祯朝南京礼部尚书,弘光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方拱乾:詹事府少詹事,太子朱慈烺的老师

阮大铖:崇祯朝没做官,但在弘光朝开局就是兵部侍郎,后来更是做到了兵部尚书。

2,地方实权人物:

洪承畴:蓟辽督师,不说了太有名了,懒得说。

王永吉:最后一任蓟辽总督,还监管山东,河北北边和天津了。

黎玉田:辽东巡抚

这个群体不算多,主要是先前被李自成清理了一遍,南明时期的人我又不想提。

3,武将

这就太多了

祖大寿:锦州总兵,辽东将门第一人,两次投降清朝,最后山穷水尽不得不降,但从未给清朝出过力。

吴三桂:宁远总兵,太有名了大家都知道,不说了

高第:山海关总兵

唐通:蓟镇总兵,李自成打到居庸关了,他前去增援,在关外迎敌,结果镇守太监杜勋在背后投降了,他也只能投降了李自成。后来被李自成派去接管山海关,结果被吴三桂突然袭击打得大败,后来跟随李自成撤到陕北,在陕北投降了清军,拱手把黄河渡口让给了清军。

王承胤:宣府总兵

姜瓖:大同总兵,镇朔将军,先投李自成再投清朝,后来又反清,被灭族。他家三兄弟 全都做过总兵。

刘泽清:东平伯,山东总兵,南明四镇之一,投降了还不老实,被清朝直接处死。

刘良佐:广昌伯,凤阳总兵 南明四镇之一。。他还有个弟弟刘良臣,崇祯4年就投降了。

李本森,李成栋,胡茂祯,(继承高杰的衣钵):李本森后来响应吴三桂造反,活到1682年,命也是够长的。

李成栋 在明朝不显山不露水,到了清朝就开了挂,后来反正又成了虫。

田雄:偷袭黄得功,率领他的军队一起投降

左梦庚(左良玉的儿子):宁南侯,手下有三十多个总兵,李国英,张勇等清初名将都是这个阵营的。

许定国:雎州总兵,就是这货杀死了高杰,导致整个徐州防线一夜崩溃

白广恩:六贼出身,蓟镇总兵,他和唐通是前后脚,唐通接的他的班。他是先投降的李自成,李自成撤出山西时投降的清朝。

4,地方在野领袖

冯铨:阉党分子 北方士绅领袖,一句话就可以让周延儒复起,真正的幕后大佬。

谢升:致仕大学士

张忻:致仕大学士

孙之獬:他之前并没有多大名气,因为剃发令才出了名

5,学界领袖

钱谦益,龚鼎孳,吴伟业,江左三大家,士林领袖 文坛巨子, 全部投降了

陈明夏:崇祯16年的探花 考中进士不到一年就投降了。

6,道统

孔衍植:孔家嫡派传人,清军还没打过来就主动投降了

少林寺方丈

7,勋贵

周奎:嘉定伯,崇祯的老丈人

徐允贞:魏国公

朱国弼:保国公

李国桢:北京京营总督

赵之龙:忻城伯,南京京营总督,崇祯寄予厚望的勋贵子弟,没有卖崇祯却坑苦了弘光。

8,太监

高起潜

杜勋

这里多说一句曹化淳,打开北京城门并不是他 他早就告老回家了。

由网友 咬文嚼字辩名实 提供的答案:

我们历代除了以邦号称人,还有一个统称中夏到中华,来自联盟之主就位的表达:宅兹中国以肇区夏。夏音释之到华夷译语清晰啊。大明与大元南北朝并立,真正的读书人互称南人和北人,是南夏人和北夏人的简称,就如历代中国人简称国人。大明如果自称汉人,大明邦君能扒了他的皮,让他带着他九族去找陈友谅啊[捂脸]

由网友 无花观主 提供的答案:

知名汉人降清者不计其数,其中最有意思最滑稽的当属江南名士、文坛领袖、东林党首脑,南明兵部尚书钱谦益。

这位大人在清军兵临城下时与江南名妓柳如是相约投湖自尽,以证风骨,可是嫌水太凉,自杀未遂。降清后又立刻剃发留辫,表示归顺,理由是头皮发痒,留不住头发。

由网友 柯岩锋 提供的答案:

明亡后是汉人最不讲民族气节的时代,其原因主要是被大忽悠满清"替崇祯皇帝报仇"欺骗,敌友不分,大量的军将官吏投降满清,给满清入主中原起了非常大的 作用。这些人投降时各具形态,表现也各不相同。

第一类作死型:尤以吴三桂最为出名。也是给满清帮助最大的一个。不作死就不会死,最后还死的很难看。吴三桂要是不降满清,有可能是明末的朱温。他降了清,妥妥的成了又一个石敬

塘。这货绝对是个坑爹货色。他爹在李自成手里他不是去投降李自成救他爹。他儿孙在满清手里,却又要反满清。不把老吴家坑光光不收手。据说北京的王府井就是当年的吴"额驸"府,平三藩后吴三桂被挫骨扬灰,他在北京的儿孙自然没命,府邸被挖成"井",即是"王府井"一名的由来。下一个当说李成栋。这货就是"嘉定三屠"的原凶,最后结果也是被满清分尸。同类还有姜镶,这货是个投降狂,原明朝大同总兵。还没看到李自成的影子就送去降表,据说对李自成的是否打北京有决定性的影响。也可以说对整个局势有决定性的影响。下来还有金声垣、丁国栋。都是被满清"走狗烹"的下场。

第二类,走投无路而投降类。这一类又分和满清同床异梦类和死心塌地类。以洪承畴为首,还有"三顺王"、施琅等为死心塌地类。以祖大寿、钱谦益为首是和满清同床异梦类。

第三类.是上赶子作汉奸类,这个数量最庞大,不过历史名声不大。有许定国、刘良佐、朱衣佐——这货身份很不一般,他是满清和荷兰的"信使",专对付郑成功。卢桂生,这货名不大,祸害不小,他是李定国最后一战磨盘山之战的害根——给满清报告了李定国的军情。

由网友 冷月天行 提供的答案:

乾隆已经在《贰臣传》里面都写出来了,一共157人,这个可是官方盖章认证。

贰臣传甲 卷七十八

刘良臣,刘泽洪,孙定辽,孔有德,王鳌久(王鳌永),王正志,徐一范,徐勇,郝效忠,马得功,李永芳,孟乔芳,张存仁,刘武元

祖可法,尚可喜,洪承畴,刘芳名,李国英,张勇,祝世昌

鲍承先,王世选,祖大寿,祖泽润,祖泽洪,邓常春,

耿仲明,全节,吴汝玠,宋权,王宏祚,李化熙,任浚

曹溶,卫周允(避雍正名讳,本名应为卫周胤),李鉴,胡茂祯,

高第,孔希贵,张烜

徐起元,贾汉复,张天禄,张天福,马宁,常进功,卢光祖

高进库,霍达,吴六奇,陈世凯,田雄

贰臣传乙,卷七十九

孙得功,马光远,沈志祥,谢升,金之俊,胡世安,田维嘉,

沈维炳,房可壮,刘汉儒,黄图安,高斗光,王永吉,王铎,王无党,

左梦庚,许定国,赵之龙,梁云构,刘良佐,刘应宾,苗胙土,

张凤翔,吴伟业,夏成德,冯铨,李若琳,谢启光,孙之獬,

李鲁生,吴惟华,土国宝,鲁国男,陈之遴,刘正宗,周亮工,

钱谦益,魏琯,潘士良,李犹龙,王之纲,任珍,梁清标,

党崇雅,卫周祚,戴明说,刘余佑,龚鼎孳,刘昌,孙承泽,

熊文举,薛所蕴,李元鼎,傅景星,叶初春,张若麟,唐通,

董学礼,骆养性,陈之龙,柳寅东,方大猷,陈名夏,高尔俨,

张忻,张端,白广恩,南一魁,张缙彦,孙可望,白文选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