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_崇祯的评价

由网友 碧海青天一行墨 提供的答案:

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他在位期间经历了明朝灭亡的悲剧。对于评价崇祯皇帝,需要从他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量。

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崇祯皇帝执政期间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试图挽救明朝的颓势。例如,他实行了"兵备不怠"、"节省开支"等政策,力图增强国家财政和军事力量。此外,崇祯皇帝还在政治上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政策,容纳了一些异己的声音。但是,在对待反叛事件和政治异己时,他也表现出了非常强硬的态度,大肆镇压并加强了政治控制。总体来看,崇祯皇帝虽然在政治上有所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

其次,从军事角度来看,崇祯皇帝面临着当时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挑战。他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措施,包括加强边防、改革军制、提升军队素质等。但是,在抵御清军入侵和应对李自成农民起义时,他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这说明崇祯皇帝在军事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误和错误。

另外,从文化角度来看,崇祯皇帝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才华和兴趣。他善于诗词歌赋,经常写作,同时还注重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他实行了一些文化政策,例如设立书院、加强文化交流等。但是,由于当时的局势比较混乱,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总体来看,崇祯皇帝作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他试图通过各种措施挽救明朝的颓势。虽然他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有所表现,但在军事方面的失误导致了明朝的覆灭。因此,评价崇祯皇帝需要既看到他的优点和成就,也要看到他的缺陷和失误。最终,崇祯皇帝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应该被客观地评价和理解,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他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由网友 姚江哥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

崇祯皇帝从小长在深宫中,对官场的派系斗争非常清楚,尤其对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深恶痛绝,他十六岁即位后,立即诛杀了魏忠贤,为东林党人平反,从这点可以看出崇祯帝是一个明变是非,性格刚强,行事果断之人,由于他的果断,当时大明上下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在他的带领下来挽回衰微颓废的大明王朝,他本人也是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崇祯帝在铲除阉党后,虽然励志图强,洗雪冤案,重新启用天启朝被罢免的官史,禁止朋党,但由于长期以来弊病太多,一时难以扭转政局,再加上他性格多疑,急功近利,在朝政决策中多次犯下许多大错,由于疑心太重,对外臣不放心,他又重新任用了一批宦官,导致了宦官权力过大,统治内部矛盾愈加尖锐,这似乎又走到了前朝衰败的不归之路,埋下了王朝覆灭的伏笔。

崇祯末期,两股势力威胁到了明朝的统治,一股是在沈阳以皇太极为首的大清政权,另一股是在西北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原本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作战的成绩还不错,然而崇祯的心急和猜疑,将领只要有一次失败,不是处死就是遭贬,重臣几乎被杀绝,搞的人心慌慌,无人再愿为大明出力,可谓是自毁长城

崇祯帝十六岁登基,即不过贪恋女色,也不懒散怠政,对国事竭尽全力,对自己勤俭节约,把所有精力全用在挽救大明王朝的事业之中,但他用生性多疑,少施恩惠,诛灭将领等一系列错误,最终没能实现他的中兴之志,反而做了大明江山的陪葬品,把十七年的努力化作了一场春梦,但他十分关心人民,面对即将进城的起义大军,他在遗书上写道"勿伤朕百姓一人",这决不是最后的表演,在这之前,他也曾要求吴三桂救驾时"宁可舍弃土地勿舍弃人民",对一个未代皇帝来说,这种爱人民大众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能有几人呢?你说是不是?不知你可认同我的观点,如有同感,别忘了点赞,谢谢阅读。

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_崇祯的评价

由网友 历史衙门 提供的答案:

怎么说呢?崇祯其实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崇祯帝其实本来与皇位无缘,可有些事就是那么巧:他的哥就是天启帝突然死了,也没留下个什么后人。经过大臣的商议决定立崇祯,话说当皇帝是谁都想的,但是崇祯上位前可是万般无奈,因为那时大明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地步,大明帝国的大厦随时都可能垮塌。但他却仍想做个想尧舜禹一般的帝王。

崇祯帝登基之后还算勤勉执政,可是他的大明已经无药可救,无非就是强撑十来年。往远了说明朝在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战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再加上嘉靖,万历,这些个奇葩皇帝以及朋党之争,满洲袭扰,援朝作战,农民起义已经掏空了大明精力。

可崇祯生性多疑,冲动激进。这些后来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本来在对李自成的作战中已经将李自成打得剩下10几个人,崇祯偏偏又停止作战,后来李自成又起事,崇祯却急于求成,结果害得大明精锐损失殆尽,还搭上一员大将:孙承宗。

多疑。在袁崇焕守卫锦州一带时,打得皇太极恼火,后来皇太极想绕过锦州,绕道蒙古入关,结果被袁崇焕知道提前去了做好了准备,结果皇太极兵败受伤而死。后来满洲买通明朝大臣反诬袁崇焕有投敌之像。结果崇祯下令将其凌迟处死。

由网友 影视原著党 提供的答案:

《走向共和》原著里,慈禧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如果连我的生日都办寒碜了,不但我的面子没地方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又怎么个体现我中国河晏海中国泰民安?

当时正值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水师因为没有军费而举步维艰,在这样的情况下,慈禧不想着为北洋水师募集军费,反而要把军费用来修园子来庆贺她的寿辰。

当时的户部尚书阎敬铭为国进言,希望慈禧为北洋水师考虑一下,谁曾想慈禧竟然冒出那样的一番话。

这番看似有点道理的话实则混账至极。。。把自己的体面放在国家利益的上面,这难道还能是对的?

慈禧难道就不明白,只有大清国强大了,她才能有体面;而不是反过来,她体面了,大清国才能强大!

她当然明白,只是她自私,自欺欺人罢了!

回到崇祯皇帝的问题上,其实,崇祯皇帝和慈禧太后犯了同一样的错误。

把个人的荣辱、体面看得比国家利益还重要!

崇祯皇帝最大的问题就是自视过高,而且好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而且特别喜欢意气用事。

谁要是惹他不痛快,他就让谁更不痛快!

他没有能力去折腾他的敌人,就只能去折腾他的手下。。。他手下很多大臣,就是被他的意气用事给害死的。

例如说陈新甲。

兵部尚书陈新甲向他建言暂时跟满清议和,好集中兵力剿灭国内大大小小的起义军。

这虽然是一个权宜之计,但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崇祯默许此事,但要陈新甲秘密行事,因为和满清议和的事一旦泄露了出去,必将引起内外的激烈反对,崇祯帝自己也会饱受非议。

等到陈新甲好不容易和满清谈判成功时,却好死不死一个不慎让下人把和议的内容当做报纸泄露了出去,一时之间举朝哗然,崇祯一气之下把陈新甲杀了,还撕毁了还不容易才谈成的和议。

与满清的和议靠不靠谱姑且不论,这个兵部尚书陈新甲可是当时明朝里为数不多的军事人才,仅仅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崇祯帝就能硬生生地把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给杀了。

例如说孙传庭。

"传庭死,明朝亡",孙传庭是比陈新甲更加牛的人物,因为孙传庭可是能上前线打仗的,而陈新甲顶多在后方指挥调度。。。孙传庭曾经把李自成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明朝灭亡前几个月,刚从牢里出来的孙传庭向崇祯夸下海口,说只需给他5000精兵,他就能剿灭李自成,崇祯就拨给了他5000精兵(事实上就是一班老弱残兵)。

可是等到孙传庭去到潼关时,才发现自己太过轻敌,短短几年间,李自成的军队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万人,自己的五千"精兵"明显不够看,于是他赶紧向崇祯要求增援,谁曾想崇祯帝竟然不答应,还硬逼着孙传庭出关退敌。。。注意,那可是大明朝最后的机会,潼关一破,北京岌岌可危。

孙传庭被这样胡搅蛮缠的崇祯帝逼得无路可走,只能带着军队去送死。孙传庭死后没几个月,北京城就被攻破了。。。更可气的是,孙传庭死了之后,崇祯帝还以孙传庭临阵脱逃为由不给任何抚恤。

崇祯帝一生多次下"罪己诏",几乎每一次战败都会来上一诏,但每一次下诏,他都要找理由杀一批官员。。。不管这些官员有罪没罪,有错没错,反正我不高兴,我心里有火,我就杀官员给自己出出气。。

杀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北京城破之前,没有一个官员陪在崇祯帝身边(身边只有一个老太监王承恩);北京城破之后,崇祯帝和周皇后暴尸街头好几天,只有一个六品主事买了棺材替他们收殓。。。其他大小官员权当没看见。

上面说崇祯帝某些地方很像慈禧老妖婆,但某些地方也很不像,例如说崇祯帝不自私,很节俭,他不像慈禧那样喜欢乱花钱,更不像慈禧那么自私。。或者这么应该说,他事事都以儒家思想的圣君形象来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去做一个这样的圣君。

为此他平日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克勤克俭,经常熬夜加班,吃得少穿得破,让自己的私德达到无可挑剔的地步。。。他自己也为此沾沾自喜,引以为傲。

崇祯帝大言不惭地说唐太宗李世民比不上他,因为李世民弑兄屠弟,私德有亏。

也许崇祯帝在私德上确实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人,问题是这样的人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了吗?

古往今来,私德有亏,却把国家经营得红红火火的皇帝多了去,弑兄屠弟的李世民算一个,杀戮功臣的朱元璋算一个,造反夺位的朱棣也算一个。。。

这些人当中那一个把"圣君形象"当做一回事?他们考虑的只是实际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荣辱。。。他们不会像崇祯帝那样,牺牲国家利益去维护自己的颜面。

我想崇祯皇帝大概没有搞明白好皇帝与治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皇帝,只有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了,自己才会是个好皇帝;而不是自己必须是个好皇帝,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没有国泰民安的丰功伟绩,哪来的圣君形象?。

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去逼死对国家而言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样的做法说白了死要面子活受罪。

崇祯皇帝也许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更在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平日里生怕别人说他这不好那不好,说他不是好皇帝,所以他宁愿放弃掉国家利益也要去追求一个"圣君形象",宁愿自欺欺人也要维护自己心中对自己的评价

我是一个好皇帝,无论如何都得是一个好皇帝,任何与我好皇帝形象的一切都必须抹杀掉,不管是不可多得的大臣还是忠心耿耿的部下,任何有损我好皇帝形象的臣子都必须弄死。。。。

像崇祯皇帝这样用伦理道德去治理国家,到了最后却搞得道德形象居然比国家更加重要。

这样的做法,就好像《西游记》里面的金池老僧,他身为佛门弟子,不去追求佛理上的大彻大悟,反而去大兴土木去建造美轮美奂的佛像,搞到最后佛像比佛理还要重要。。。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由网友 给你个嘴巴子49000528 提供的答案:

勤而不智,检而多疑。亦难持国也。

当时千疮百孔的大明需要一位能足够力挽狂澜的人带着它沿着历史的车辙继续前行,很可惜崇祯不是这样的君王。也可以说在经历了很多荒唐帝王的统治,朝政腐败还有农民起义军还有满清鞑子的虎视眈眈加上小冰河时代的到来。终于在历史的尘埃中大明王朝这座三百多年的大厦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李自成的兵败,满清入关,剃头令,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湘潭屠城等等之后无数的汉人奋起抗争,但均被镇压。 整个神州大地尸横遍地血流漂杵。

入主中原后清朝政权以极其冷血的方式杀了数以万计的汉人坐稳了江山。少数民族得了天下后似乎都很排斥汉人,总是把汉人作为下等人(声明一下并不是挑拨民族关系,包括元朝,五胡乱华也是一样)旗人自视高人一等享有很多的特权,不用劳作就可以衣食无忧,加上闭关锁国和满清政府的狂妄自大。天朝大国的美梦最后被英国人用船舰利炮轰碎了!又引发了中国数十年的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但崇祯皇帝和满清统治者面对国破家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崇祯帝比较有骨气严格的执行了明朝的国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国策。最后的遗诏:朕死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也,切毋伤百姓一人。反观慈禧太后:尽天朝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

由网友 历史这样说 提供的答案:

谢邀。

崇祯帝朱由检是统一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农民军和后金政权的双重打击下,他最终不得不在煤山自缢。

一般来说,悦史君对末代君王,都持否定态度,但面对崇祯帝,情感上要复杂很多。

第一,勤政富于进取

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因没有子嗣,皇位留给了异母弟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后世的崇祯帝。

崇祯帝即位后,采用先拉后打的方式,迅速铲除了大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大快人心。

崇祯帝有远大抱负,想让大明在自己手上中兴,事必亲躬非常勤政,"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第二,应对天灾失策

明末灾祸不断,先是连年旱灾、蝗灾,接着又是瘟疫爆发,造成"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的惨剧。

由于北方后金政权不断入侵,崇祯帝不仅无法对苦难的百姓进行赈灾,反而加征赋税,导致有了"重征"之名。

更可怕的是,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民组成了多股反明势力,迫使崇祯帝在多线作战中,陷入穷于应付的境地。

第三,君臣关系紧张

崇祯帝的性格很复杂,"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崇祯帝想尽快整顿朝纲,却求治心切,17年更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对文武百官严重不信任,最终重新起用大批太监。

崇祯帝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他"五年复辽"狂言,结果后金军绕过宁锦防线直逼京师,崇祯帝也只能痛杀袁崇焕,造成更大危机。

第四,犹豫错失良机

崇祯帝在长期多线作战过程中,也知道无法继续苦撑,而京师的第一线危机,更是非常严重,很早就有了南迁的想法。

但大部分朝臣鉴于南宋教训,不肯与后金政权接触,崇祯帝也一直摇摆不定,无法下定决心,最终只能以身殉国,失去了重整旧山河的机会。

而从后来的多个南明政权可以看出,反清复明的势力很强大,如果崇祯帝能够顺利南迁,历史改写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第五,后世普遍同情

崇祯帝虽然没能挽救危局,也有不少资金的硬伤,但他悲剧般的人生,让后世充满了同情。

南明礼部尚书余煜曾言:"先帝(崇祯帝)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明史》对崇祯帝也有总评:"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悦史君认为,崇祯帝绝非无能之辈,在朝野纷扰、狼烟四起的复杂局面下,他苦心焦虑,进退失据,铸就千古遗憾。

悲哉,崇祯帝!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由网友 朝文社老张 提供的答案:

如果用六个字来形容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那可以这样说:有理想,没能力!

首先说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理想,这位十七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可以说无比坚定,甚至在登基初期,当身边的大臣们把他比作唐太宗汉文帝时,都把他惹得龙颜不悦:这两个人算什么?我要做的,就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帝王!

崇祯皇帝朱由检,就是这样一个自信的人,甚至这种自信,也表现在他日常的好多工作中,其中典型的一条,就是批阅奏折。他批阅奏折,已经不能用勤奋来形容,甚至可以说是火眼金睛,别说奏折里的内容看得清清楚楚,就连奏折上写了几个错别字,只要有就会被他挑出来,然后找借口把写奏折的大臣骂得狗血淋头。堪称是明察秋毫的等级!

他工作起来,更是无比勤奋。以明朝《起居注》里的形容,在大明王朝最忙最苦的几年里,崇祯皇帝朱由检每天几乎只睡三四个小时,基本是天不亮就起来工作,深夜才小睡一会,而且每天累死累活,穿着补丁打补丁的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简直是憋足了一股劲,要带领大明王朝勇攀高峰。

但是无情的事实是,他越努力,大明王朝越是下坠加速度,他越是勤政爱民,民间反抗越如同烈火。难道真的是他背的锅太沉重?真实的原因其实更残酷:就是他能力太差。

崇祯皇帝最大的短板,就是根本不具备一个帝王应有的素质。一个英明的帝王,不一定非要学富五车,也未必都是英明神武,但一定要有冷静的战略规划意识和清醒的用人方略,恰恰这两条,崇祯基本不具备!他执政十七年,在抗清和对抗农民军的大事上多次摇摆,白白葬送好局。用人更严重眼歪,信任的陈演魏藻德之人,在他上吊后却争着做叛徒。这样一个能力欠缺的帝王,就好比一个根本不会开车的司机,把本来就在险路的大明朝,提前开进了悬崖里。

我方团队张嵚

由网友 文艺复兴史者 提供的答案: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大明作为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不是朱由检不努力,只是此时最后一棒,交到了他的手中,明知最终是死,也得咬牙坚持下去。崇祯不想成为亡国之君,如果国家亡在他手中,他没有脸面面对列祖列宗。所以崇祯一直很努力,每天只睡3-4个小时,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处理政务、商讨军情。

天启皇帝明显比崇祯差的太远,要论勤政程度,崇祯甚至能超过太祖朱元璋。崇祯时期最难的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老百姓,另一种就是皇帝。下面的大臣可以辞官、可以回老家养老,甚至还可以投降,但是崇祯不可以,不论到了什么地步,他必须坚持,他不能放弃,因为他是一国之君,除非他死。

要论大明混得最惨的皇帝,也还是崇祯,从接任君主之后就没有一天安生日子。崇祯二年,就发了己巳之变,皇太极带精兵直接打到了京城脚下。崇祯马上命令各地军兵前来勤王,袁崇焕不听命令把清军引到了京畿重地,差点就让清军攻入京城。虽然最后击退了清军,崇祯也是一身的冷汗,无奈之下杀掉了袁崇焕。

崇祯执政十七年时间,从他执政开始陕西就报发了农民起义,从此国内起义不断。一方面是天灾,北方大旱,民不聊生、饿殍遍地,正值小冰河时期。由于自然灾害,还爆发了大规模瘟疫,大街上到处都是尸体,无奈当时没有解决办法,只能任其蔓延。

再加上辽东战事紧张,国家没有钱,只能把沉重的赋税加在百姓身上,在本身的赋税之上还加了辽饷、剿饷、练饷,老百姓已经吃不上饭了,也就有更多的人加入起义军。然而此时的崇祯也实在是没有办法,除了找老百姓要钱,他不知道怎么解决。

贪腐更是严重,每每到了快亡国的时间,贪墨这种事情就成了平常事,官吏们活得都挺滋润,甚至崇祯皇帝都只吃素食、衣服甚至都打着补丁,但崇祯手下的官吏们依旧纸醉金迷。朝廷下发的赈灾粮根本到不了百姓手中,这也是逼着老百姓造反。

崇祯发现贪腐事件后,曾经严厉查处,后杀掉了几个贪腐官员,但仍旧解决不了问题,贪墨问题上到朝廷下到地方,已经腐败到了大明帝国根基,无法解决。就像崇祯初期铲除阉党一样,六部和都察院、大理寺都同气连枝,对阉党判罚极其轻微。最后还是崇祯直接下令,阉党成员被全部诛杀。

因为辽东防务,崇祯宫内从来没有举行过什么大型宴席,大量太监、宫女被辞退,都是为了降低消耗,全力抵抗满清和农民军。

崇祯十一年,多尔衮大举南下,退休的孙承宗遇难,卢象升战死沙场。此时的崇祯真实想法是议和,也是唯一能挽救大明的办法,但无奈的是此时的文官集团已经掌握大权。

文官集团不同意议和,所有人都坚持死战不退,崇祯还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明知道最后是个死,还得玩命死磕。内部的起义军刚刚解决,满清就来入侵,清军撤兵,而内部的李自成、张献忠又成了气候。是拆东墙补西墙,西墙补好,东墙又倒。

我们无法想象崇祯当时顶着多大的压力,在众叛亲离之下,他依旧没有放弃,但终究无力回天。崇祯帝只能以死谢罪,1644年三月,崇祯自缢身亡,崇祯是犯下了很多错误,不过他也应该受到后人的尊重和理解。

由网友 中国传统文化集锦 提供的答案:

崇祯皇帝失败是必然的!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亡国之君,只要有王朝兴替,就会有亡国皇帝。大多数亡国之君是咎由自取,而被很多史书同情的亡国之君就是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据说崇祯皇帝的老对手闯王李自成曾经写过一封公开信给皇帝,说什么"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说到底,李自成还是一个摆脱不了小生产者局限性的农民,认为皇帝还不坏,都怪大明那帮官僚主义的大臣,不忠于皇帝,所以才把这大明天下搞得一塌糊涂。

从明武宗开始,皇帝要么是胡作非为,要么是无所作为。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都在位四十余年,都笃信道教,整日在宫中做斋醮,曾一连数年不上朝理事。崇祯皇帝的哥哥天启帝朱由校则是一个天才木匠,大政全部交给魏忠贤。

17岁就接班的崇祯皇帝决心一扫大明沉疴,励精图治,做一个好皇帝,实现大明中兴的伟大梦想。崇祯皇帝的偶像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学习他那种"忧勤不怠"的勤勉作风。论及勤政,崇祯确实不差,累到吐血也不改初心。

另外,比起前面皇帝,譬如武宗朱厚照那种爱好声色犬马,时不时还吹拉弹唱的作风,崇祯皇帝是个不好酒色的人,甚至说没有什么生活情趣。

崇祯皇帝还是个非常节俭的人,衣服破了都说"衣之敝虽过于俭,然美德也,何必讳?"为了省钱,还把专门供奉皇家的苏杭织造撤了,"朕不忍以衣被组绣之工,重困此一方民。"这是多么"敬天恤民"的好皇帝啊!

就这样一个好皇帝,最后为什么只能落的一个自挂煤山树的结局呢?仔细看看崇祯是怎么执政的,就能明白他最终的结局其实是定数。

如果从小事上看,崇祯皇帝是个很体恤百姓的君王。但是,从国家大政上看,这位爷是个完全漠视百姓苦难的暴君。明代对于正常赋税之外的加征并不始于崇祯时,但以崇祯时为最烈。

万历时因辽东战事紧急,开始加征"辽饷"。崇祯帝不仅保留了辽饷原额,而且在原额520余万两的基础上又加征140余万两。除辽饷外,崇祯帝又陆续向老百姓加征"剿饷"和"练饷",合称"三饷"。

崇祯十年,为了镇压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又加征银200万两,在原赋额上均摊,称作"剿饷"。按照崇祯帝的说法,这次加征是"勉从廷议,暂累吾民一年",即原定只征一年。但饷银很快用完,农民起义军却愈剿愈多。原来说的"暂累吾民一年",后来竟然成了定额,一直到亡国。

崇祯十二年,因上年清兵内犯,再加上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练兵而加征"练饷",数额达730万两之巨。至此,除加征辽饷外,"复增剿饷、练饷,先后增赋千六百七十余万。民不聊生,更起为盗矣"。原来没有那么多反贼的,皇帝疯狂掠夺百姓,良善百姓也都被逼成了反贼!崇祯皇帝一面说着体恤百姓的官话,另一面又疯狂聚敛,甚至还把敛财能力作为考核官员的指标,很多官员因催征不力而被治罪。

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国家财政严重困难,皇帝私库的"内帑"却有不少。明朝皇帝搜刮白银,搞"内帑"小金库,是从明朝中期万历皇帝开始的,数量还大得惊人。据说李自成打进北京之后,"括各库金三千七百万有奇······户部外解不及四十万,捐助二十万有奇。而大内旧藏黄金四十余窑。"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万历时代积攒的小金库,崇祯没找到,或者说是宦官不告诉他藏银位置。不过,以崇祯的刚愎性格,真要找这笔钱,还会找不到吗?

崇祯在政坛首秀就是一举打掉了魏忠贤集团,既清除了皇权威胁隐患,又为自己赢得了政声。魏忠贤是宦官集团的首领,崇祯哥哥木匠帝朱由校有个坏名声就是重用太监。崇祯打掉了魏太监,是不是就摆脱信任内臣的宦官依赖症呢?答案是否定的!崇祯不但重用宦官,而且变本加厉。

原来,东厂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第二人或第三人掌管,最高职级为"提督",连魏忠贤也只是东厂提督而己。崇祯帝则一改旧规,将东厂提督京营的宦官升为"总督"。东厂提督升为总督乃破天荒之举,"俨然以将相之职授珰矣"。东厂地位前所未有提高,成为崇祯监视控制大臣的利器,这样的政局中,大臣还能卖力吗?

比以前皇帝更为离谱的是,崇祯帝竟然用宦官监理天下财政。崇祯上台以前,虽然宦官的权势有时很大,但宦官从来没有掌管过外廷财政。崇祯时为之一变,一度用宦官掌管了全国财政大权。

崇祯四年(1631年),皇帝命大太监张彝宪总理户、工二部,位在二部尚书之上,并为他建置衙署,称"户工总理"。后来,还"命太监杨显名总理两淮盐课"。用宦官管理国家财政,说明崇祯对朝臣系统不信任,只信得过自己的小班子,这是对正常制度的眼中破坏!

崇祯皇帝的偶像是朱元璋,有一点他到是很像朱元璋,生性多疑,动辄杀人!崇祯时代,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就是战争,但是皇帝对前方将领却动辄诛杀,"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而不细究到底该不该杀。

如此苛待将军们,将军还会为皇帝卖命吗?袁崇焕是个争议比较大的人,崇祯重用他的原因就在于袁督师说了一个"五年平辽"的方案,这种骤然委以重任充分说明皇帝不成熟。后来,因为几个消息源很不可靠的信息,就轻易杀了袁崇焕,这更说明皇帝是蠢货!

杀了袁崇焕,崇祯又起用老将孙承宗。孙承宗出山,一开始情况好转,还收复了遵化、安平等四城。崇祯帝大为高兴,"告谢郊庙,大行赏赍"。明军不久因在大凌河战败,崇祯帝便不分青红皂白,将孙承宗"夺职闲住"。

从此以后,辽东战局遂一发而不可收拾。崇祯帝在位17年间,诛杀了7个总督,11个巡抚。其中不少人死得十分冤枉。明朝皇帝喜欢搞朝堂恐怖主义的"廷杖",崇祯也不例外,"陛下以重典绳下,重者杖死,轻者谪去,朝署中半染赭衣。"

崇祯皇帝不信任大臣,喜欢独揽大权,大包大揽,但是一旦出了问题,他还没有担当精神,什么错误都委过于臣下。譬如,在辽东战局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崇祯帝授意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朝议和,陈新甲这才敢于行动。

当时形势下,与关外清朝议和其实个明智之举,但是这件事多少有点政治不正确,当有御史言官弹劾陈新甲的时候,崇祯帝不仅不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反而将责任尽推给陈新甲,将陈新甲处死。如此一个皇帝,难道不让真心忠于他的大臣们寒心吗?

崇祯皇帝不信任任何人,对于内阁首辅也是换来换去,阁臣频频更换,在崇祯帝在位的17年间换了50人,致有"崇祯五十相"之讥。不仅内阁如此,其他六部九卿大臣也难见久任者。例如刑部尚书,在17年间就换了17人。说到底,皇帝根本不是个合格的执政者,靠着血统,偶然上位,其实真正的能力还不如他那位木匠哥哥!光想着换别人,其实最该换的是他自己!

由网友 非非空 提供的答案:

谢邀。

万历30年不上朝不错,但是他接手的是隆庆中兴的好底子,接手后又有张居正给他打了十年的基础,所以经济上可保无虞。在位期间,虽有几次战争,却都规模不大,对财政没有造成大的影响。也没有遇到大的自然灾害,百姓生活稳定,也就不出现民变之类的现象。

其次,万历年间自张居正去世后,内阁及六部官员相对比较稳定,阁臣、督抚与内官等之间虽互相牵制,但没有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朱翊钧虽不上朝,但军国大事一应还是要他亲自拍板,君威尚在。况当时辽东一带后金未成气候,所以国内局势稳定,内忧外患之困局。

待皇位到了他孙子朱由检手里,已今非昔比。经济上遭遇连年天灾,入不敷出。人事上党争日盛,官员唯党系利益是从,无暇顾及国家安危。天灾与庸吏结合,产生了风起云涌的农民造反,使朝庭顾此失彼,应接不暇。财政困难又造成无兵可用,虽有能臣骁将数次平判,但东方平了西方又起,终成燎原之势。后金努尔哈赤又借机煽风点火,宣布"七大恨"以励士民,并收拢人心,蠢蠢欲动。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朱由检纵勤勉克己,怎奈日薄西山,无力回天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5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