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京城小玩家 提供的答案:
02年南方兵不爱吃馒头,咬过两口的剩馒头给炊事班扔进泔水桶。被队长发现后,把从泔水桶捞出来扔进晚饭的米汤里,每人打饭前一人喝一碗,队长亲自给盛。到我了正好盛了一大片馒头,那个恶心,至今记忆犹新,也养成我至今也不浪费粮食艰苦节约的习惯。
由网友 木子班副 提供的答案:
可以这么说,部队食堂允许有剩饭,但是不允许浪费粮食。
部队食堂是连队官兵用餐的地方,一般是以连为单位统一开饭,老传统,饭前一支歌,然后坐下开饭。部队的伙食是很丰富的,荤素搭配,饭后还有水果。那么问题来了,部队食堂允许有剩饭吗?发现剩饭将会如何处理?可以这么说,部队食堂允许有剩饭,但是不允许浪费粮食。
炊事班做饭,能多不能少。炊事班是负责给连队做饭的班级,主要任务就是保障连队伙食。炊事班做好的饭不可能正好被全连的人吃掉,因为连队的用餐人数在时刻变化,有的外出了,有的休假了,有的出公差了,也有家属来队的,所以炊事班做饭时遵守的原则是能多不能少,总会有剩余。多了可以留着下一顿热热再吃,少了的话现做肯定来不及,影响连队的统一作训计划。
个人口味不一,用餐量有差别。连队的战友来在天南海北,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南方战友喜欢米饭多点,口味偏甜;北方战友喜欢馒头等面食多点,口味偏咸。所以为了照顾全连的口味,炊事班要既要兼顾南北口味差异,也要考虑个人适量大小。今天训练累了,全连的用餐量就大点,今天周末不训练,用餐量就小点,但是总要求是就多不就少。
所以说,炊事班做的饭是多余的,也就是允许有剩饭,这些剩饭可以再次加热吃的会留到下一顿吃,比如米饭或者馒头,不能留到下一顿吃的就喂猪,比如剩菜。允许有剩饭不代表可以浪费粮食,比如一个馒头咬一口就扔了是不允许的,这就是浪费粮食。记得在新兵连里,连长在剩菜桶里就发现了一个只咬了一小口就扔了的馒头,因为不知道是谁扔的,所以最后全连集合,把这块馒头从剩饭桶里捞出来,一人一小块分着吃了,这是对浪费粮食的惩罚,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所以说部队食堂允许有剩饭,但是不允许浪费粮食。
由网友 班副 提供的答案:
部队用餐一般分为自助餐式和集体式,但是无论哪一种用餐方式,都是严禁战士们浪费粮食的。
现在的团级以上单位实行的用餐制度基本上都是自助餐方式,以连为单位开饭。饭菜一般都是六菜一汤,少数地区八菜一汤。进食堂之前整队唱歌,然后按照顺序依次进入饭堂(今天一班第一个进入饭堂打饭,明天就轮到二班第一个进去,以此类推)。官兵们每人一个餐盘,按照个人食量吃多少打多少。每次所在班级如果在最后,我都担心饭菜还够不够吃。会浪费?不存在的,菜汤都喝干净。
部队食堂餐桌和大学的固定的四人桌是一样的,每桌四人,严禁说话。饭后要将自己的桌子整理干净,再由值日的班级把食堂彻底的打扫一下,确保人走屋净。
当兵期间,我们营曾经发生多次士兵往泔水桶扔馒头的事情。但是由于是三个连一起开伙,根本查不出是谁扔的。处理方式不像大家认为的把馒头捞出来,然后每人吃一口(以前的确是这样处理,但现在如果士兵因为吃泔水桶的馒头引起腹泻,营连主官也要被斥责)。我们营的处理方式是取消休息,全营出去跑五公里后者去靶场和菜地打扫卫生,然后连续几天的伙食标准直线下降。
由于多起扔馒头事件都是在某一位营长任职期间发生的,我们都怀疑是不是这位营长自导自演的,哪怕发现泔水桶里有剩菜都要处罚。目的就是把伙食标准降下来,这样就能省出一大笔伙食费用,用来平衡我营平日超标的装备补给费用以及其他超标的费用。
部队食堂炊事班做多了饭,剩下了怎么办?
部队食堂里主食没吃完的情况很多,菜基本上都不会被剩下。军营里的官兵来自五湖四海,参军前有着各自的饮食习惯,但是到部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的口味都变得越来越重。只要炊事班做的菜里没沙子,味道好一些,基本上每个菜都不会剩下。至于有些主食吃不完,那就留到下一顿再吃。
炊事班最喜欢的日子是双休日,这一天外出的人很多,基本上每个外出的都会从外边带小吃回来,所以这两天基本上没有人在饭堂吃饭了(当然歌照唱,队照排,然后解散)。炊事班中午基本上就做一大盆猪肉罐头面条,吃的人也不多,剩余的面条只能倒掉喂猪了。后面导致每个星期的中午一大盆面条变成了一小盆,想吃都吃不饱。
要说食堂不浪费那是不现实的,比如今天的面没发好,做好的馒头、包子肯定会剩下,这样的馒头只能倒掉喂猪,不过像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不过各个部队性质不一样,早几年有些机关单位浪费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当兵十二年,调过三个单位,吃过十几个单位的食堂,发生官兵浪费粮食的事情少之又少。"光盘"行动是今年开始全国推广的,但是在部队已经延续了几十年,提倡节约是每位官兵的必修课。一个团级单位几年的用水用电量甚至都比不上一个中学的一年用量。
由网友 鹰鸽分析 提供的答案:
部队食堂多以自助餐的方式呈现,倡导勤俭节约,严禁铺张浪费。不要说是在部队,就算是地方也不应该存在剩饭、浪费的现象存在,这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在部队有相应的规矩,吃多少打多少,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行为。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小朋友都明白的道理。我给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案例,从而辅助理解。
2014年,我到火箭军某部去代职,当时是下到一个连队去担任连队主官。新兵下连后,有天中午就餐,我们营同属的另一个兄弟连队的一名新兵,可能是把饭打多了,也可能是觉得饭菜口味不好吧,最后将一小盘菜和一个吃了一口的馒头倒在泔水锅里,刚好被吃完饭路过的营长看到。
这个营长天生脸比较黑,所以很多战士私下给他起了个形象的外号"黑面金刚",这个新同志只能说是运不转,被黑面金刚看到后,他就开始着急营连干部全部过来,人到齐后,自己到泔水锅里捞出那半个馒头,二话没说,就咬了一口,而后将馒头递给其他连队主官,便黑着脸离开了,什么话也没说,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半个馒头,我们六个连队主官一人一口就这泔水当着全营官兵的面吃了,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就着泔水吃馒头。剩下的事有过从军经历的人无需再多言了,用着脚指头向也知道。这就是浪费的代价,一个新兵浪费,全营主官就着泔水吃馒头,成为那支部队一段佳话。
至于剩饭这些怎么处理,其实很简单的。一般炊事班做饭会根据部队训练的强度、吃饭人数,会进行量化制作,通常能够满足一个单位的伙食,但是通常也会有一些剩菜,只要是数量不多的话,本着不吃隔夜菜的原则,将所有的剩菜和残渣都会集中起来送往固定的场所处理。
这个场所,本单位有农场或者饲养条件的,这些人吃完的剩饭残渣就成为养猪场猪吃的伙食,当然中间会经过特殊的处理成饲料后饲喂农场的猪或鸡鸭等,最大限度的实现无害利用。
由网友 皇家橡树1972 提供的答案:
部队食堂一般都采取营连级单位集中用餐制(首长机关、院校是大食堂),随着军费的增加我军目前的伙食费标准在逐年提高,每天根据营养的需求,可以保证指战员们"六菜一汤",并且按照传统节假日要加餐。
但是,我军是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军队,勤俭持家、杜绝浪费是我军《条例》上明确规定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里赵蒙生下连队因为扔了半个馒头被连长梁三喜狠批……虽然是小说,但这种情况在连队生活当中确实是存在的……是人民提供的粮食,你有什么资格浪费?肯定要挨批!
对于军队食堂来说,在制做饭菜的时候要根据战士们每天都训练体能消耗量,去制做饭菜的总量,即不能太少更不能太多。太少不够吃不能保证体能、太多吃不了肯定要浪费的。
问题是在就多不就少的情况下,肯定会有剩饭剩菜的出现,这是杜绝不了的事情,这就需要炊事班对剩饭进行再加工,比如主食:馒头、米饭剩了之后,可以将馒头切片制做成烤馒头片、煎馒头片;剩饭可以做成"蛋炒饭"或者熬成绿豆粥,而饺子包子包好之后要随吃随煮(蒸),不能一股脑儿的都做熟,剩下可以冷冻…变点花样将剩的主食吃下去。对于剩菜来说尽量要求战士们吃完,因为剩菜确实不好处理,不能下次热热再吃,因为军队是封闭的集体,如果因为饮食问题出现腹泻甚至是食物中毒的发生会直接影响到战斗力,所以实在吃不了的剩菜剩饭就不能给战士们吃了。
我军来自于工农子弟,是人民的武装!
有先天的养猪种菜的基因,早在抗战时期就有"南泥湾精神"!各基层单位都有自己养猪舍和菜地,每年都会有自养的生猪和家禽自行供应给连队,而这些猪、家禽也可以吃食堂剩饭剩菜,再不济可以积肥发酵成农家肥种地。
总之,我军在长期的艰苦朴素的生活当中形成了一整套的节约粮食的办法,并且成为了光荣的革命传统,新时期虽然部队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我军的光荣传统依然保留。
由网友 一名叫君子兰的骑行者 提供的答案:
部队食堂和百姓食堂一样只是不用花钱买饭罢了,都会有剩饭剩菜一般的第二饨时都吃,在乘下基本都喂狗了,七十年代的部队都种地喂猪搞副业,补充伙食费不足的问题。正常情况下要求每个部队都养猪过年时杀掉吃肉。它也是增加收入的一种手段。我管过伙食费每月计算花费平时节约一点点过节时用,正常情况下买点玉米面麦夫子和野菜喂猪,猪长肥有肉了比玉米面好吃多了谁都会算这笔帐。但是浪费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这种传统教育部队官兵是必须坚持的传统。
由网友 杰克凌凌 提供的答案:
我来回答!我13年入伍的在炊事班当给养员。
部队是允许有剩饭的,但是绝对不允许浪费,吃多少打多少,不够了再加。还有就是我们炊事班自己做的馒头是绝对绝对不允许浪费的,万一你吃不完扔掉被逮了,嘿嘿……有的你受了。至于怎么逮你呢,开饭了会有值班人员在泔水桶旁边看你的剩菜剩饭。我是在解放军部队,是以连为建制开伙的。一般每顿饭我作为给养员都会去一个叫"服务中心"(专门订菜,订米饭以及其他干货等等之类的)的地方订每顿所需要的米饭,这个当然是根据人数的多少订的。
再说说剩菜剩饭怎么处理!我去订菜的时候也会碰到菜订少了的情况,菜订少了,多放点配菜基本上就搞定了。如果说菜谱上的某个菜你忘记订了,那么就去别的连队借,改天再多订点还给人家。感叹一句,部队的风气非常好。你有困难了,别的连队也会来帮助你!米饭也是如此,不够了去别的连队借。至于米饭多了怎么弄?这个很简单,我们炊事班一般我两个方法----- 做蛋炒饭和喂猪。如果当日三顿都剩很多的话,喂猪的够了,那么多的米饭放冰箱,第二天做蛋炒饭。补充一下,部队的猪都是吃泔水长大的,(那种猪很难吃,肥肉很多,如果杀猪的时候处理的不好拿回炊事班就有的搞了)
由网友 燎沉香消溽暑 提供的答案:
我当过兵,对这个问题多少有点了解,正好没啥事,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吧。
剩饭这个现象绝对存在,只要不是大面积的、大量的剩,是允许的。
就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样,剩饭这个现象也是绝对的,不管什么单位、多高级别、多大的食堂,一定会有剩饭。
剩饭是好事,饭不够倒是大事。
你想啊,倘若部队的官兵们在训练场上一身泥、一身汗、满身疲惫、肚子空空地来到食堂,三口两口还没到,食堂的饭就被干完了,你猜这时的官兵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思呢?
所以,每顿饭要适当多做一点,权当作是一种冗余备份了。宁可有剩余,也不能叫官兵们吃不饱。有剩饭是后勤管理水平问题,吃不饱那就是影响战斗力问题了,会捅大漏子的。
我当兵的时候有过切身的体会。尤其是新兵连训练期间,感受最深。
新兵都是十八九岁的大小伙子啊,不说经过大运动量的训练了,哪怕就是啥事也不干,一到饭点,都得像饿狼一样嗷嗷叫。"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古话可不是白说的。
我新兵连的最高纪录,是一顿饭干了八个手掌大的馒头。那个头的馒头放现在,我顶天了也就能消灭两个,结果还得是被撑得不能走路。
可那时候,八个馒头,那真是小意思,这是我手不快,我手快的话,还能再抢上一两个,那也能干下去。
所以我现在吃饭的速度,不是一般地快,一块儿吃饭,我吃饱了,别人都还在半道上呢!而且我吃饭不看菜,不论主食是馒头还是米饭,一个劲地奔着主食吃,三五口主食下肚也不见得伸筷子去夹一回菜,这都是当兵那会儿养成的习惯。
所以,我说我新兵连有一半时间是饿着肚子的,没几个人相信,但这是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你想要食堂有剩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可是过了新兵集训,来到老连队了,情况就渐渐变了。
一是相对于新兵集训,老连队的运动量相对要小了(我们是高炮部队,主要科目是围绕着炮来展开的,传统的步兵战术科目比较少。)
二是老兵们比较油了,自由时间多了,零食也有了,所以新兵时期的饭量就再也不见了。
这时,食堂里就经常可以见到剩饭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周日的晚饭,剩的是最多的。经常能把连队干部气得骂娘,发狠要整一整这些小狼仔子们。
周日剩晚饭比较多的原因是因为那顿饭是面条呀!面条,简直是我的噩梦,还有一些南方省份的战友和我也是同感。
先说一下周日晚饭是面条的原因。主要还是替炊事班的战友们考虑,他们每周七天,每天三餐,都是换着法儿给大伙做饭不敢懈怠,好歹也得给他们一点偷懒的机会嘛。就选中了周日的晚餐给他们省点事,下面条是最省事的了,所以,这个传统就固定了下来。
可是我们炊事班下面条的手艺着实有点看不过去,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们做出来的面条,总是"肝肠寸断"一样,哪里是面条,简直就像是一碗碗小手指头长的面片,别提什么口感、筋道了,全部不沾边,喜爱面食的北方兵还能凑合着吃上个半饱,可就苦了惯食米饭的南方兵了。
所以,周日晚餐的时候,大家都很自觉地到食堂走一圈,赶紧回宿舍,瞅个空就溜到军人服务社,去弄点零食来填肚子。军人服务社的方便面、火腿肠、面包的销量在周日都是最高的。
这剩面条经常会惹得连队干部发火,晚点名的时候,一定会把整个连队大骂一顿。
现在想想,那个骂也不是真骂,因为只见发狠,没见过实际行动。那些剩面条,基本都落入连队养的那几头猪的口中,算不得多离谱的浪费。
后来,我从连队调到机关,吃饭都是在机关食堂了。机关食堂的剩饭就多了,不只是在周日,基本每顿饭都会有剩的现象,在机关食堂吃饭的大多是干部,他们的吃相比连队士兵文雅得多了;再加上机关食堂和连队食堂不一样,连队都是集体一块儿开饭,机关干部们三三两两,谁到了谁吃,很少有一起吃的情况,有时有的干部好几顿都不来,那可不就有剩饭了!
我没关注过机关食堂剩饭的去向,反正不是喂猪了,因为机关没养猪。
剩饭的处理有多种方式,没有什么固定的套路,怎么处理就看主管干部的水平了
首先,一个标准是一定不能浪费的,这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要遵循的准则。
最常见的处理办法,我上面也提到了,是拿去喂猪。作为基层连队,基本都会养几头猪,这些猪就是我们过年过节时的大餐保证。
当时,我们连的猪倌是个河南的战友,也不知这家伙在家是干啥的,反正他凭种菜和养猪这两手,硬是弄了一个三等功。
全团组织参观他种的菜,那真是"碧绿的菜畦",等候被检阅的士兵一样,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线,斜看还他娘是一条线。一棵棵圆苞菜绿地雷似地排在那里,旁边的小白菜水灵灵的,整个团的菜地里面,其它连队种的佛手瓜加起来也没他一个人种的结得多。
他养的猪,个个膘肥体壮,大腹便便。不知道这猪是因为他会养、技术高,还是因为伙食好才长得这么肥。不算平时偶尔的剩饭剩菜,仅我们每周日剩的面条就不少,这猪不仅是解决了温饱,大概也能算得上是"小康伙食"了。
扯远了哈,回来回来。
上面讲的是剩饭的第一个去处,前提是不能浪费,喂猪算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哪个家伙敢浪费,不被发现则罢,一旦被发现,那结果就是"红米饭、南瓜汤",全体官兵一起"忆苦思甜"。
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一件事,是一个湖南的战友可能是因为身体有点不舒服,胃口不好,所以一个馒头没吃完,悄悄扔泔水桶里了。很不幸,这个剩馒头没沉底,不屈地漂了起来,就被指导员发现了。
更不幸的是,平时乐呵呵地指导员,不知是被媳妇踢下了床,还是媳妇来了大姨妈,罕见地不高兴。
发现这个泔水桶里的剩馒头,指导员就像找到了发泄对象一下,迅速集合全连,召开现场会。
连长不知道这事,被指导员这手弄得莫名其妙,等他明白事情原委时,迅速进入角色,加入了指导员的统一战线。
然后我们站在食堂门前,一遍遍地听他俩絮叨,没完没了地重复"浪费可耻"这个话题,就差给我们戴上"反动"的帽子了。
还一遍遍让我们唱"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唱"……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唱得我们心头"三昧真火"起,嗓子都冒了烟。
没有传说中的让"造孽者"把泔水桶里的馒头捞起来当场吃掉,也没有传说中的干部做表率自己把泔水馒头吃掉。
当指导员的气消得差不多了,朝连长诡秘一笑后,队伍解散,剩馒头加泔水,依然去了它们该去的地方——猪圈。最后还是便宜了我们连的那几头大肥猪,要不它们咋长得那么肥呢!
部队不比社会,它毕竟是一个纪律严明的集体,很多社会上的散漫现象在部队是没有生存土壤的。但部队也不是死硬的教条聚居地,很多事情处理得也比较灵活,还是充满人情味的。
不管怎么样,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首要原则。经过部队这个大熔炉的洗礼,这些懵懂的青少年迅速成长起来,父母眼中的宝宝变成了成熟、稳重、懂事、知礼、上进的好儿子、好女儿,成为这个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而他们在部队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都将变成他们一生用不尽的财富。
就比如我,现在吃饭不挑食,速度快,不浪费,就是当兵三年里,部队生活习惯的影响,这个习惯深入骨髓,成为自觉自愿。
当然,现在我家里的剩饭,不能像部队那样喂猪,因为家里没有猪。但是我会控制着做饭,尽量不让剩得太多,剩太多就下顿热热再吃,稍微剩那么一点的话,我会在家人都放下碗筷后,尽量把它们都消灭掉,我就是我们家那个人型泔水桶。
所以大家猜,我是什么体型呢?你不会猜错吧?
由网友 转业女孩小杨 提供的答案:
为了防止浪费粮食,从2014年开始,部队开始实行自助餐制,到今年应该已经基本普及了。
我入伍12年,在部队经历过很多种就餐模式,下面来聊一聊各种模式下是否存在食物浪费的情况,以及处理方式。
1.社会化保障。考入军校的时候,学校食堂已经开始实行社会化保障了,就是把伙食费按月打到学员的饭卡里,大家去食堂的窗口打饭,根据你自己打了多少饭菜,刷卡结算。
这种就餐模式下,按理说浪费现象应该不是很严重才对,因为结余的伙食费到毕业的时候是可以一次性取出来的。毕竟是自己花钱买饭买菜,浪费了粮食不就是浪费了自己手里的钱嘛。
但从我在学校就餐时观察的情况看,浪费不算严重,但是也不是很乐观,剩饭剩菜的现象还是挺普遍的,距离光盘行动的要求还比较远。有时候能看到负责收餐盘的阿姨,把有的学员剩的整个没吃过的包子、麻球啥的收起来自己吃。
可能是因为每个月都能按时收到伙食费,刷卡吃饭不心疼吧,加上浪费也不算太严重,学校也没有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可是我看见还是觉得挺心疼的,也许是因为我来自农村,从小大人告诉我们浪费粮食是会遭到雷公的惩罚的。
2.按班餐桌集中式就餐。读军校期间,曾经在暑假到中部地区某炮兵团实习,当时在基层连队实行的是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中就餐。
就是一个班一个餐桌,大家带队到食堂门口,饭前一支歌,然后排队进入食堂,每个人取好碗筷去打主食,主要是米饭和馒头,然后找到自己班的餐桌,坐下吃饭。
菜已经由炊事班装好盘摆放在餐桌上了,荤素搭配,一般会有一个汤。大家打好饭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不能立即开动,像在新兵连一样,得等到所有人都打好饭坐好了,听命令统一开饭。
这种模式下的浪费现象就很少了,因为主食是自己按需取的,而菜基本上都会被吃个精光。我的感觉是每顿饭的菜都有一点不太够吃。
不过也遇到过一次,泔水桶里面被丢弃了一些馒头,连长发现后非常生气,因为没有人承认是自己倒的,连长让炊事班把泔水桶里的馒头全捞出来,全连一人一口给吃下去了。我当时吃了一口竟然没觉得恶心,反而感觉有滋有味的。
3.窗口打饭式就餐。毕业分配到基层服役期间,我们团实行的是窗口打饭就餐模式,就是大家带队到食堂门口,饭前一支歌,然后排队进食堂取餐具,陆续经过窗口,由炊事班的战友给你打菜,主食自取。
这种模式下,如果遇到不喜欢吃的菜,你可以选择让窗口打菜的战友不用打这个菜,或者少打点。如果吃着感觉不够吃,也可以在所有人都打完一轮菜后,到窗口选择再加点菜。
这种模式下,虽然不算很浪费,但也不算很节约,毕竟大部分人把握不准自己能不能吃那么多,所以除非遇到自己确实不爱吃的菜,否则基本上都不会让窗口少打点,都是默认接受,所以最后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剩菜的情况。
4.野外就餐。因为训练和执勤,也经常在野外就餐。炊事班的战友也非常辛苦,背着锅,扛着事先准备好的食材,有时候还得扛着水。我们开始训练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挖无烟灶,准备做饭了。
野外就餐通常都是吃大锅菜,就是炖一大锅的菜,一人一小盆子,不够吃再回去加菜,基本上来说比较少浪费的情况。
不过我有一点到现在都没有搞明白,也没好意思问过炊事班的人,每次野外就餐,饭菜都没有什么问题,就是那个绿豆汤为什么每次都有那么多的沙子和小石子,好在都沉在锅底了,最后打汤的时候倒是很容易避开。
5.自助餐模式。我印象中是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团开始实行自助餐。就是把原来窗口的菜都抬出来了,菜和主食一样,大家按需自取。
刚开始实行的时候,为了防止出现"眼睛大肚子小"而浪费食物的情况,炊事班安排专人在泔水桶旁边执勤,专门抓那些剩饭剩菜比较多的人,发现后进行通报批评。
就这样慢慢的,大家也自觉形成了多次少取、按需取餐的习惯,餐饮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整个团从原来每天8桶泔水下降到了每天3桶。
后来我调入北京机关工作,也因为出差去过很多单位,发现部队几乎都已经实行了自助餐的模式,食物浪费的现象也基本上得到了杜绝,大家再也不用接受吃泔水里的馒头的惩罚了。
由网友 一风2008 提供的答案:
部队里的官兵也是人,是人吃饭的时候当然会有剩饭剩菜。所以啊,部队食堂(基层的集体食堂)当然会有剩饭剩菜。
我们那会儿当兵,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部队的生活水平非常低,生活质量非常差,伙食费非常少,部队官兵只能说是能够吃饱,谈不上吃好。
举个例子吧!步兵连队实行一类灶伙食费标准,每天伙食费0.46元。这区区0.46元的伙食费怎么分配到一日三餐呢?
因为我曾在连队食堂工作过一段时间,比较有发言权。0.46元的钱是这样使用的:大米或面粉每天每人一斤半,0.2元左右,燃料煤或木材0.05元左右,油盐酱醋佐料0.06元左右,三项费用后剩下0.15元左右。这0.15元就是大家的菜金了!少的可怜吧?
就是这样少的不能再少的菜金,连队还要吃些猪肉(鸡鸭牛肉是没有的)、鱼(主要是带鱼和黄花鱼,野生的,0.33元一斤)、蛋(0.75元一斤)等荤菜,过年过节还要会餐加菜。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好在,连队能够自己搞生产种菜和养猪(有条件的养牛羊),可以大大改善伙食费捉襟见肘的尴尬。
就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你想让大家就餐时有大量的剩饭剩菜是不可能的,最多有人偶尔吃不下或身体不舒服剩下一点点饭菜。即使这一点点剩饭剩菜也不会被浪费,都会一点儿不剩的用来喂猪的。
所以,我们那个年代,由于生活水平低,吃饭时也允许有剩饭剩菜,但是,吃馒头和包子什么的,是绝对不允许剩下来倒到泔水桶里的!一旦发现,绝不轻饶!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5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