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篡位后,为何不学司马炎厚待曹奂,而将司马家族斩尽杀绝?_刘裕为什么灭司马家满门

由网友 豹眼看历史 提供的答案:

刘裕接受司马氏禅让之后,没有像司马氏厚待曹奂一样,而是把司马氏杀掉了。

这看似是心狠手辣,其实目的一样,都是为了自己帝位的稳固。

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 。

刘裕祖上是刘邦之弟、西汉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他的家族在早年跟随晋朝宗室南渡后,一直居住在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

到了刘裕时,家境没落,自幼贫穷。为了生计,就参加了北府军,成为将领。

经过几十年的生死打拼,刘裕凭借巨大的军功,在朝廷的地位显赫无比。

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任相国、总百揆、扬州牧,以十郡建宋国,受封宋公,加九锡殊礼。

同年十二月,刘裕指派王韶之缢杀晋安帝,立其弟司马德文为帝,是为晋恭帝。

元熙元年(419年),刘裕进爵为宋王,又加十郡增益,共二十郡。年末加皇帝十二旒冕、天子旌旗。

元熙二年(420年),接受晋恭帝禅让,代晋称帝,东晋灭亡,改国号为宋。

当时,刘裕看到时机成熟,就命令党徒傅亮草拟好禅位诏书,入宫逼迫司马德文誊抄。

司马德文欣然接受,立马执笔抄写,并对左右说:

"桓玄篡位时,晋室已经失去天下了,因为有刘公(刘裕),才延长了将近二十年的国祚。今天做这件事,是心甘情愿的。"

司马德文这话,恐怕是真心的,事已如此,能够有这个境界,也是难得的明智。

但即便如此,司马德文也难逃厄运。

禅位后,司马德文退位琅琊王府。

刘裕登基后,降司马德文为零陵王,把他迁到秣陵。正朔、车驾、服饰都依照晋朝规制,由冠军将军刘遵考带兵看管。

永初二年(421年),刘裕命令琅琊侍中张伟携带毒酒,前去秣陵鸩杀司马德文。

张伟不忍弑杀旧主,半路上自己喝了毒酒自尽。

刘裕得知大怒,就另派司马德文褚皇后的兄弟褚淡之前往,以探视为名,派遣亲兵跟随,再次毒杀司马德文。

司马德文笃信佛教,对于前来逼迫他自杀的亲兵,摇摇头拒绝,说:

"佛教教义中说,人凡自杀,转世不能再投人胎。"

兵士将他挟持到床上,用被子蒙住他的脸,用力扼死。

司马德文被杀后,刘裕还假惺惺地率领百官亲临为其送葬。

其实,这个事无需多说。后朝接受禅让后,前朝废帝,基本都是这个结果。

司马氏代魏称帝后,虽然实现了一统,但很快就因为内斗,特别是贾后干政和八王之乱,把大一统的西晋搞垮了。

东晋南渡,偏安一隅,但司马氏的势力还很强大,更何况争权夺利、谋反篡位的基因没有改变。

刘裕接受禅让后,地方诸侯势力依然很强盛,留着司马氏皇族存在,对于刘裕的政权来说,是很大的威胁。虽不能斩草除根,但铲除一个就减少一份威胁。

在此情况下,无论司马德文多么低调,多么配合,刘裕是不会心慈手软的。

也就是说,留着司马德文只有麻烦,而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这跟司马炎接受曹奂禅让的情况是不同的。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继位晋王,接受魏帝曹奂禅让,代魏称帝,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以邺城为宫室,继续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祭天地一如魏初制度。享受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一如汉献帝故事。

太安元年(302年),曹奂病逝,享年五十八岁,也算是寿终正寝。

应该说,曹奂禅让后的地位、待遇、结局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

这或许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司马氏家族从司马懿开始,一直是曹魏重臣,世受曹魏厚恩。为了安抚曹魏皇族及朝野人心,司马炎理该大度一些。

其二,当时蜀汉灭亡时,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其目的是在瓦解东吴的斗志,为招降东吴做准备。既然刘禅能够被封为安乐公,作为接受曹魏禅让,以示正统地位的司马氏,对待曹奂在刘禅之上也符合情理。

也就是说,曹奂还有一点利用的价值。无论是安抚内部还是招降外部孙吴,曹奂都有价值可以利用。

但刘裕所处的情况大为不同。

大亨元年(403年),桓玄逼迫晋安帝禅让,自立为帝。降晋安帝为平固王,又迁晋朝宗庙到琅琊国。

桓玄被刘裕等斩杀后,安帝复位,随后又被桓玄的部将桓振俘获,直到405年才逃脱叛军。此时,晋朝已经不存在了。

因为刘裕逐步把南方各大割据势力,全部消灭,南方归为一统,司马氏趁机恢复政权,但在整个东晋境内,全由刘裕的势力统治。但并非铁板一块,由于时间太短,刘裕并没有彻底征服民心,站稳脚跟。

在此情况下,如果再保留着司马氏的特权,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再度引起混乱。

没有了任何利用价值,还可能导致隐患,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由网友 江湖小晓生 提供的答案:

导语:

刘裕作为南朝宋国的创始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痛恨司马家族的。他篡夺司马家族的皇位以后,果断将司马家的皇族全部诛杀。

可是我们会发现,司马炎当年在创立西晋王朝的时候,并没有屠杀曹奂,而是给了他封地让他安享晚年,为什么刘裕就做不到这一点呢?因为刘裕非常痛恨司马家,司马家族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让刘裕如此痛恨呢?

01第一,司马家族是五胡乱华的始作俑者。

司马炎创立西晋王朝不久之后,情况就出现了非常大的转变。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是个弱智,他继位以后,国家大事都是由他老婆贾南风打理。

按理说贾南风这个人虽然有点狠毒,却也能把国家治理好。可是司马家的其他叔叔侄儿这些人就不答应了。他们非要抢夺司马衷的控制权,于是乎八王之乱就爆发了。

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宋书》

所谓八王之乱,也就是司马家族的八个王爷,为了自己的私心,开始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每个王爷手里都有兵权,老到司马懿的兄弟,小到司马衷的侄儿,都发起了叛乱。

一时间西晋王朝处于了崩溃的边缘,所以西晋短短五十几年就被灭了。八王之乱所导致的后果,那就是五胡乱华的局面。

当初司马懿杀光了辽东的官员,导致辽东这块地盘上长期没有人做主。胡人们发现了这块宝地,所以就南下占据了这里。等到西晋内部内乱的时候,他们又带着兵马长驱直入,直奔中原王朝而来。

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恒以卖履为业。意气楚剌,仅识文字,樗蒲倾产,为时贱薄。---《魏书》

西晋宣布灭亡的同时,汉人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屠戮,差点灭绝。而汉人是汉王朝的延续,刘裕本人又是汉王朝的后裔,他自然是对司马家族深恶痛绝。

一个人的私心怎么可能大到如此地步?就算顶着灭族的危险,也要想办法去夺取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就是司马家的所作所为。

02第二,司马家族不仅帮助曹丕篡夺汉室江山,自己也是篡位夺取的江山。

要说司马家族,那就不得不提司马懿这个人。因为历史上除了司马迁以外,最著名的司马家族的人,那就是司马懿了。

司马懿原来是大汉的臣子,在曹操统一了北方以后,司马懿也就归顺到了曹操手下。不过曹操也有老去的一天,司马懿必须要给自己找下一个靠山。

于是乎在曹操的众多儿子当中,司马懿选中了曹丕。在他的辅佐之下,曹丕灭亡了大汉王朝,自己当了皇帝。从此结束了大汉王朝四百多年的统治时代。

刘裕自率众讨毅,命王弘、王镇恶、蒯恩等率军至豫章口,于江津燔舟而进。毅参军朱显之逢镇恶,以所统千人赴毅。镇恶等攻陷外城,毅守内城,精锐尚数千人,战至日昃,镇恶以裕书示城内,毅怒,不发书而焚之。毅冀有外救,督士卒力战。众知裕至,莫有斗心。既暮,镇恶焚诸门,齐力攻之,毅众乃散,毅自北门单骑而走,去江陵二十里而缢。---《晋书》

这是刘裕痛恨司马懿的一个地方,此后司马懿又从老曹家手里夺取了政权,将曹家宗室给杀了一大片。征服曹魏政权以后,司马懿安然下岗。紧接着他儿子司马昭接替了司马懿的位置,为开创西晋王朝做出了充分准备。

司马懿和司马昭在篡夺江山之上可谓是不遗余力,将丰厚的成果传给了司马家族第三代掌门人司马炎。

司马炎实在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篡夺了曹魏的江山,自己做了皇帝。这是可以预见的事情,可是司马家族如果能好好管理帝国也就算了。

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却偏偏要夺取这样的权力。最终导致帝国的覆灭,导致中原史无前例的灾难。刘裕痛恨司马家族帮曹丕夺取汉室江山,更痛恨司马家族篡位后毁了中原地区。

03第三,刘裕出身贫寒,痛恨司马家族这种士族大家。

刘裕虽然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后代,大小也是个王侯之后。可是到了刘裕这一代的时候,已经落魄到吃不上饭了。

他从小什么活都肯干,只要能够给钱吃饭,那他就会去。他有一手编草鞋的手艺,这一点跟老刘家的另外一位英雄刘备有几分相似,没办法,都是活不下去混口饭吃的手艺。

最后没办法,刘裕才参加了北府兵,成为了一名士兵。士兵可以吃公粮,这是刘裕当时最大的志向了。

辛卯,宋顺帝下诏禅位于齐。壬辰,帝当临轩,不肯出,兆于佛盖之下,王敬则勒兵殿庭,以板舆入迎帝。太后惧,自帅阉人索得之,敬则启譬令出,引令升车。帝收泪谓敬则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居别宫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帝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资治通鉴》

而司马家族是什么样的家族?在司马懿之前,他们家族一直以来都是汉朝的士族,也就是历代都有人做官的。

虽然当时没有人做皇帝,可是他们家跟很多士族大家一样,历代都会有人出来做官。可凭什么他们家族就能世代做官?自己这位王室后裔,却只能做非常艰苦的百姓?

后来他们做了那么多年的官,居然还篡位做了皇帝,这就更加不能容忍了。刘裕拿自己的人生,去跟司马家族的人生做了个比较,发现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因此刘裕选择性地对司马家族这种士族集团产生了反感,他觉得世上就不应该有如此不公平的事情发生,而司马家族却因为能够长期卑鄙无耻地隐忍着,不仅一直享受荣华富贵,而且还做了皇帝。

这种仇富心理,其实是值得理解的。毕竟刘裕曾经吃不饱饭,差点饿死街头。而司马家族却世代荣耀,无法比拟。

总结:刘裕杀光司马家族,主要是为了给后代扫清障碍。

篡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吗?当然不是,这中间需要经历太多变故。司马家族不是一个没有实力的家族,因为分封制度,司马家族的很多王爷手里依旧还有一定的权力。

而且司马家族的数量每年都在成倍地增长,这全都是刘裕所建立的南朝宋国的障碍。一旦司马家族当中出现一两个能人,那么南朝宋国还能长久吗?

这国家的大权按照道理本来就是司马家族的,是刘裕从他们手里抢过来的。所以作为篡位者,刘裕的心里当然有些紧张,他担心司马家族将来会打击报复自己。

司马家跟曹家不同。曹家没多少死忠粉,唯一一个夏侯霸还被逼到了蜀汉那边去了。可司马家族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他们这些人如果都活在世上,早晚就是自己帝国的祸害。

所以刘裕这么做,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扫清障碍。这也是为了王朝长期的稳定发展,做出的努力。

参考资料:

《宋书》

《魏书》

《晋书》

《资治通鉴》

由网友 铁马冰河wu 提供的答案:

刘裕,字德與,乳名寄奴,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刘裕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代孙。东晋元兴三年(404年),身为北府军中下级将领的刘裕在家乡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伐篡晋的楚帝桓玄。405年,刘裕击败桓玄,帮助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安帝任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青州、兖州刺史、录尚书事、中外诸军事等职,逐渐掌控了东晋王朝的军事大权。

东晋义熙六年(410年),刘裕统率大军一举平定了南燕,立大功晋升为太尉、中书监,彻底控制了东晋朝政。

以后,刘裕培植党羽,铲除异己,极力稳固自己的权位。一批与他政见不同的大臣譬如诸葛长民、刘毅、司马休之等均遭清洗,纷纷被革职、罢黜、流徙。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刘裕对内平息叛乱,对外发起第二次北伐,一举克复关中,通过几无停歇的战争,终于成为东晋首屈一指的大军阀。

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率军收复关中、灭掉后秦后,被晋安帝封为丞相、宋公、加九锡 。彼时,刘裕实力雄厚,势焰熏天,将东晋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握在手中,取代东晋的条件已经成熟。

同年,刘裕废黜并杀害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另立司马德文为帝。是为晋恭帝。

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命幕僚拟好禅位诏书,然后呈给晋恭帝让他抄录一遍,傀儡恭帝无可奈何,只好"欣然"提笔,将禅位诏工整地抄录在一张赤纸(红纸)上。刘裕筑坛于南郊,在亲信大臣们的拥戴下登基称帝,国号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宋武帝刘裕宣布定都建康(今南京),改元永初,改晋《秦始历》为宋《永初历》,将"主动"让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贬为零陵王。

次年六月,刘裕唆使手下将晋恭帝鸩(毒)杀,首开杀"禅让"退位帝王的先例。至此,历时104年、共历11个帝王的东晋王朝名实俱亡,历史进入到南北朝时期。

刘裕刘寄奴绝对是一个牛人。他能征善战,屡建奇功,先后击灭了桓玄、南燕、后秦,还平定了孙恩、卢循之乱......同时他手段狠毒,保持着一项"杀帝"记录:共有六位帝王被他诛戮,几乎将司马懿的子孙斩尽杀绝。在此之前,历代王朝均保持着一项不成文的规矩:善待前朝王室,特别是像晋恭帝那样主动让位的帝王。例如司马炎篡魏称帝后,对主动禅让的曹魏末帝魏元帝曹奂还算客气,除让出皇位外,基本其他一切待遇照旧。

那么刘裕为何不学司马炎善待曹奂呢?据史料记载,刘裕开创了南朝刘宋王朝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主要是害怕东晋皇族卷土重来,反攻倒算,于是斩草除根,大开杀戒,几乎将东晋最高统治者司马氏斩尽杀绝。当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后,将主动交权投降的曹魏大将军曹爽三族数千口男女老幼尽数诛灭 ,就连早已出嫁生子的姊妹也不放过....... 他做梦也想不到,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他的后裔又被篡晋的刘裕给屠戮一空。

刘裕不是个好大臣,但当皇帝后却有所作为,历史评价颇为不恶。

史载,刘裕代晋称帝后,因他早先已经从鲜卑拓跋氏政权手中收复了青、兖、司三州,黄河以南广大地区皆为刘宋所有,于是成为南朝前期疆域面积最广袤,军事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一个割据王朝。刘裕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减轻赋税,与民生息,还赦免了大批奴客士卒,政绩卓著,颇有作为。他只当了两年皇帝,于刘宋永初三年(422年)病殁,年59岁,谥号(宋)武帝。

刘裕取代东晋,是军阀对门阀的胜利,很显然,在东晋长达一百余年此起彼伏的战乱中,拥有崇高声望与社会地位的高门大姓已经失去了天生的优势,驾驭不住拥兵自重、野心勃勃的军阀们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由网友 关中客 提供的答案:

历史上,东晋之前的王朝更迭中,末代帝王往往还能得以善终。南朝刘宋的宋武帝刘裕,弑杀东晋末代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开创了后世禅让之君不得善终的先河。

提起司马氏,我们首先想到的除了太史公司马迁外,就是三国时期的司马懿,他凭借着出色的政治才能,辅佐了曹魏政权的三代君主。单从政绩上来看,司马懿绝对是一个忠于曹魏的能臣。

但是具有 "鹰视狼顾"之相的司马懿,天生并非池中之物,不会甘作人臣。他之所以长期以来谨慎隐忍,就是在等待时机,对曹魏政权取而代之。

曹魏政权的帝王似乎都短命,魏文帝曹丕四十岁去世,他的继任者魏明帝曹叡三十六岁去世,之后八岁的曹芳继位。魏明帝留下遗诏,命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

曹爽等人依仗着自己出身宗室的优势,把持朝政,权倾朝野。对于另一位辅政大臣司马懿,则是排挤打压,将其贬为一个并无实权的太傅。

随着司马懿被再次架空,伴随三代帝王,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司马懿早已深谙官场的险恶,他还是选择了谨慎隐忍,索性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避开曹爽的跋扈。即便如此,曹爽等人还是没放过他,经常派人以探视为名,监督司马懿。

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自然知道曹氏的真实目的,于是装出一副病重卧床、不久于人世的样子。高超的演技竟然骗过了曹爽,使得曹爽对他逐渐放松了警惕,监管也变的松懈起来。

隐忍多年的司马懿最终等来了机会,公元249年,曹爽跟随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扫墓。司马懿趁机与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以及太尉蒋济等人发动政变,控制了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随后,司马懿将曹爽等人处死,凡曹氏门生故旧,亲信党羽,男女老幼无一幸免,被杀者近七千人,史称高平陵事件。

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把持朝政。后来,中书令李丰和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后,参与者几乎被司马师灭族。

由于曹芳也参与了李丰等人的图谋,司马懿将曹芳废为齐王,拥立高贵乡公曹髦继位。

曹髦并非无能之辈,文才武略,崇拜少康,他对司马氏的专权秉政非常不满,于是亲自率领亲兵讨伐司马昭,但被司马昭的部下公开在大街上弑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便源于此。司马昭此举,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公开弑君"的先河。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名义上曹奂为皇帝,实际却是司马氏的傀儡。

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成为曹魏政权新一代权臣。司马炎不愿隐居幕后,而是觊觎帝位。于是,司马炎效仿"曹丕代汉"的前车之鉴,逼迫曹奂禅位于自己。

曹奂也算识时务,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干脆利落地退位让贤。至此,曹魏政权灭亡。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

曹奂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并准许他享有许多特权,比如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等等。

曹奂可以说是得以善终,在他去世后,晋朝还为其上谥号"元皇帝"。可以说,曹奂禅位之后所获得的地位、待遇以及最终的结局,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

正是因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父子精明过人,才有了司马炎的代魏称帝。然而,他们的后代却总是出弱智。晋惠帝司马衷的愚钝,导致了 "八王之乱",让西晋遭受了灭顶之灾。东晋的晋安帝司马德宗是个彻头彻尾的 "愚皇帝",使得东晋最终走向了灭亡。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发生。长年的战争,百姓生灵涂炭。司马家族在传承三代四帝、统治天下52年之后,西晋走向灭亡。

仓促之间,司马睿在江东的建康称帝,国号仍沿用"晋",史称东晋。

司马睿即为晋元帝,东晋之所以能偏安一隅,南方和北方的世家大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东晋初期,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由于这些南北世家大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导致内乱频生,东晋的政权并不稳定。

东晋政权自身的实力并不强大,所以不得不依靠这些世家大族来镇守一方。虽然这些世家大族可以为东晋守疆卫土,但也很容易割据一方,自立成王,这为东晋政权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东晋政权传承到第十位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时,当时的世家大族桓氏就曾威逼晋安帝禅位于自己。然而乱世出英雄,刘裕的出现,不仅终结了桓氏的短暂政权,也最终消灭了东晋的司马家族。

刘裕的祖籍在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徐州),自称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二世孙。可谓是名门之后。

刘裕的家族属于江左的低级士族,早年随晋室南渡,定居在晋陵郡丹徒县的京口里(今江苏镇江)。

刘裕的父亲刘翘时,刘氏家族已成为普通的百姓。刘裕出生的时候,家境贫苦,母亲在生下刘裕之后便病逝,父亲因无力为刘裕请乳母,准备将其抛弃。刘裕的姨母知道后,为自己亲生的儿子刘怀敬断奶,给刘裕哺乳,这才救了刘裕一命。自此,刘裕取了一个小名叫寄奴。

成年之后的刘裕,长的是身材高大,风骨奇伟,行事作风不拘小节,并且对自己的继母萧文寿特别孝顺。

因家境贫寒,刘裕靠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为生。卖草鞋的人生经历倒是和三国的刘备颇为相似,同为汉室后裔,之后都沦落为织席贩履之辈。

刘裕读书少,仅识得一些文字。刘裕嗜赌,曾因赌债而被人吊起来毒打,把本就不富裕的家底最终输了个精光,乡邻也因他的嗜赌成性而鄙视他。但是出身琅琊王氏的王谧却对刘裕颇为赏识,认为他一定会成为一代英雄。

晋惠帝司马衷智力还算正常,只是不谙世事。但是东晋的晋安帝司马德宗则完全就是智障,他不但四季不分,而且连话都说不好,甚至做事还需要人帮助。

因此司马德宗即位之后,东晋的皇权旁落。驻外的将军中,大多数实际上已经自立,不受君命,朝中大权也落在了权臣手中。

乱世之下,刘裕选择从军,投奔了北府军,成为北府军将领、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

此时恰逢孙恩、卢循起兵反晋,东晋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爆发,这给了刘裕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当时北府军的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奉命镇压起义,在孙无终的举荐下,刘裕转入刘牢之的麾下,担任参军。刘牢之对刘裕有知遇之恩,没有他的大力提拔,也不会有刘裕的官场青云。

当初为了对抗前秦,谢安、谢玄叔侄组建了北府军,刘牢之是北府军的将领之一。后来,在淝水之战中,北府军表现英勇,最终取得了胜利,从此,北府军开始成为东晋最为精锐的军事力量。

然而,谢安为人小心谨慎,在权力巅峰时,和侄子谢玄选择急流勇退,交出北府军兵权,由东晋宗室司马恬和士族王恭先后执掌。但是无论谁执掌北府军兵权,刘牢之都是北府军中的绝对二把手。

王恭出身于太原王氏,是世家大族,从内心瞧不起寒门出身的刘牢之,但又让刘牢之执掌北府军中大权。王恭对刘牢之的轻蔑,使得刘牢之怀恨在心。

王恭和东晋宗室、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发生矛盾,之后悍然起兵反叛。司马元显采取离间计,对刘牢之许以好处进行拉拢,最终刘牢之反叛王恭,导致王恭兵败被杀。从此,北府军成了刘牢之的私产。

刘裕加入北府军的时候,已经过了北府军建功的狂热期。原本刘裕没有什么出头的机会,但是道士孙恩掀起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而东晋朝廷无力镇压,只能再次依靠北府军。有了战事,刘裕的机会随之而来。

刘牢之派刘裕带领数十人前去侦查敌情,不巧遇到了数千起义军,刘裕率众迎战。在随从战死大半的情况下,刘裕面无惧色,仍手舞长刀,酣战不止。刘裕如此的英雄气概,焉有不成大事之理。

后来,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及骑兵主力相继赶来,起义军见援军到来,纷纷撤退。刘裕和刘敬宣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山阴(今浙江绍兴),并将孙恩赶入了海岛。刘裕,一战成名。

在镇压起义军的几年中,刘裕经常充当先锋,每战都重创起义军,他的军事才能得以初显。刘裕不但作战勇猛,披坚执锐,冲锋陷阵,而且指挥有方,富有智谋。在战场上,善于以少胜多。

当时的北府军将领对于士兵的暴掠采取纵容的态度,百姓深受其害。唯独刘裕的队伍军纪严明,从不祸害百姓。在刘裕的追击下,孙恩最终在临海(今浙江临海)投海而死。

孙恩起义,严重消耗了东晋的兵力,导致京城防务的空虚,这给了盘踞在荆州的桓玄以可乘之机。

东晋中期,国家的局面基本全靠桓温之兵来维持,虽然谢玄已经开始起势,但是北府军没组建之前,比起桓氏的军事力量还是稍逊一些。

桓温死后,桓氏家族的势力遍布长江中上游。当时司马元显把持朝政,地方士族对百姓的残酷剥削,使得民怨四起,导致了孙恩起义的爆发,这就给了桓氏篡位的机会。

当时,桓玄和司马元显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之后司马元显派兵征讨桓玄,而桓玄也发兵攻击司马元显。

司马元显以骠骑大将军的身份,命令刘牢之带领北府兵协同征讨桓玄。同时,桓玄也派人劝说刘牢之不要轻举妄动,并许诺事后对刘牢之加官进爵。

刘裕请求发兵进攻桓玄,但遭到了刘牢之的拒绝。北府军作为东晋最精锐的军队,如果刘牢之和司马元显一起平叛,之后再起兵要挟司马元显,那么他就会成为东晋的权臣。

但是关键时刻,刘牢之却犹豫不决,而且打算派儿子刘敬宣到桓玄营中讲和。刘牢之的想法遭到了刘裕与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的坚决谏阻,但刘牢之不听。最终,在一片混乱之中,桓玄率领荆楚大军冲入建康城,杀死了司马元显。

司马元显死后,桓玄不但没有兑现对刘牢之的诺言,而且还把刘牢之骗进建康城,收夺了他的兵权,并让堂兄桓修取而代之。刘牢之在桓玄的逼迫之下,自缢而亡。

刘裕审时度势,选择暂时投靠桓玄以韬光养晦。由于刘裕屡建奇功,在北府军旧部中颇有声望,因此桓玄也不敢轻视他,并任命他为北府军中兵参军。

可以说,如果没有桓玄的反叛,刘牢之很可能成为一个安乐的军阀。刘裕作为刘牢之的部将,只能处于刘牢之的压制之下。桓玄诱杀刘牢之,等于去掉了刘裕头上的紧箍咒,这才有机会开创帝业。

桓玄掌控朝政之后,获封楚王,最后篡位称帝。他对晋安帝还算过得去,称得上是礼遇有加,待遇相当不错。

桓玄的妻子刘氏颇具识人术,她多次劝说桓玄除掉刘裕,但桓玄却以要依仗刘裕荡平中原为由拒绝。

桓玄称帝后,为了消除隐患,开始瓦解北府军。北府军的旧将被大力剿杀,北府军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

桓玄、桓修等人继续倒行逆施,激起了孙恩妹夫卢循的反叛,刘裕再次被推到了东晋的前台。刘裕召集北府军旧部,起兵讨伐桓玄和桓修。

众人公推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各地纷起响应。后来,刘裕在京口一举灭掉了桓玄,在江陵迎接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进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

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虽然多次北伐,但都无功而返。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刘裕决定北伐。

刘裕北伐首先攻打南燕,屡战屡胜,之后南燕皇帝慕容超被俘,南燕灭亡,山东等地尽归东晋。与此同时,广州刺史卢循乘刘裕北伐之机反叛,并率军进攻建康城。刘裕随即班师南下解决了建康城的危机。后来,卢循被交州刺史杜慧度所杀。

从此,刘裕在朝中独掌大权,对内,开始毫不留情地诛杀异己;对外,则不断用兵,收复大量失地。

刘裕先是发动灭谯蜀之战,蜀王谯纵被迫自缢而亡。紧接着,刘裕再次北伐,攻入长安,后秦皇帝姚泓投降后也被斩首于建康。

关中及黄河以南大片晋朝故土的收复,军功巨大,使得刘裕在朝堂上的地位显赫无比,获封相国,建立宋国,受封为宋公,并加九锡。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功高盖主的刘裕,也学起了当年的司马昭,派王韶之将晋安帝司马德宗勒死于东堂,然后立晋安帝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即为晋恭帝。

晋恭帝即位后,封刘裕为宋王。数月之后,刘裕开始使用皇帝的冠冕仪仗,为篡位做好了准备。第二年,刘裕正式逼迫晋恭帝禅位。

晋恭帝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晋朝的气数已尽,刘裕早晚会篡位,对他来说,已经无力阻止。为了能保住性命,晋恭帝很配合刘裕的篡位工作,凡事都听其安排,没有任何抵触心理。

如此配合的晋恭帝,在禅位之后虽然被封为零陵王,但却被刘裕囚禁了起来,刘裕的目的是要斩草除根。此时的刘裕已经57岁,而他的长子刘义符年纪尚小。仅14岁。

虽然晋安帝司马德宗是个白痴皇帝,但是晋恭帝司马德文可不傻。刘裕担心自己去世之后,如果司马德文复辟,他的儿子刘义符无法镇压。在刘裕看来,必须处死司马德文,为儿子将来坐稳江山扫清障碍。

魏晋时期,特别看重门阀出身,寒门庶族备受世家大族的歧视。刘裕出身寒门,他在世时凭借着自己的威势,尚可压制那些门阀世家,一旦自己去世,这些世家大族根本不会把自己儿子刘义符放在眼中,势必会拥立司马德文复辟。因此,司马德文必须死。

更何况,当时天下分裂战乱,如果司马德文被北方敌国所利用,势必会对刘宋政权造成危害。所以,司马德文不能留。

刘裕最终派人给司马德文送去鸩酒,但是司马德文不肯喝,刘裕让士兵将其用棉被闷死。

刘裕并没有对司马家族进行灭族,但是树倒猢狲散,司马氏家族也不敢再公开称自己的姓氏,或改为司姓,或改为冯姓,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曾经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寂寞。

刘裕弑杀晋恭帝司马德文,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因果循环,刘宋的末代皇帝宋顺帝刘准,在被迫禅位于萧道成之后,他的命运和晋恭帝一样,很快被萧道成所杀,年仅十三岁。

在南朝所有的末代皇帝中,除了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杨坚所善待外,其他皆是死于非命。

由网友 灵石蕴 提供的答案:

司马炎确实厚待曹奂,但是,司马炎爷爷司马懿以及父亲伯父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从249年开始,已经在削减曹家势力

249年,高平陵政变,曹爽以及依附家族皆被斩杀三族,连同保人太尉蒋济都被气死。三国志记载

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251年,王淩等不满司马懿专权,拟推曹彪为帝,起兵反抗司马懿,事后王淩及响应家族被诛三族,曹彪被迫自杀。三国志记载

张式等皆自首,乃穷治其事。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

255年,毌丘俭、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毌丘俭兵败被杀,文钦逃亡江东。而在254年,同情曹魏的李丰与夏侯玄及张缉,皆被杀。魏帝曹芳同情诸人,被废

是日,俭闻钦战败,恐惧夜走,众溃。比至慎县,左右人兵稍弃俭去,俭独与小弟秀及孙重藏水边草中。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就射杀俭,传首京都。属封侯。秀、重走入吴

257年,诸葛诞起兵自保,兵败被杀,诛三族。其子逃亡东吴

诞窘急,单乘马,将其麾下突小城门出。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诞,传首,夷三族

260年,魏帝曹髦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起兵奋起一搏,兵败被杀

中护军贾充自外入,逆与帝战于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骑督成亻卒弟太子舍人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抽戈前刺帝,殒于车下

经过五场杀戮,忠于曹魏势力,基本被司马家扫除干净。曹奂继位后,也就一傀儡,司马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已经没必要杀了

刘裕若学司马炎,留下司马德文兄弟性命,要剪除多少司马家的枝叶呢?

不如杀了司马德文兄弟,让更多人活命

而且刘裕只杀司马德文兄弟以及司马家核心人物,边缘人物厚待,并未对司马家斩尽杀绝,连自己儿媳都是司马家的公主,这个公主后来还成为刘宋皇后

综上,刘裕其实要比司马家厚道……

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第一,司马炎是没杀曹奂,可是他老子司马昭杀了曹髦。

论如何杀皇帝,杀了还不用负责,司马氏是刘裕的师傅。

第二,刘裕没有将司马家族斩尽杀绝

根据史书记载,刘裕代晋时,死在他手上的东晋皇室成员只有四个人:晋安帝司马德宗和晋恭帝司马德文、梁王司马珍之和西阳王司马珣之。

说刘裕把司马家族赶尽杀绝,这就有点胡说八道了。

事实上,刘宋一朝六十年,晋朝宗室成员善终的人,不在少数。

比如东晋会稽王司马宝在刘裕代晋后,由王降为侯,改封为西丰侯。这一爵位在宋齐梁三朝都保留了下来。

宝字弘文,历秘书监、太常、左将军、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宋兴,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降为西丰侯,食邑千户。——《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还比如,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刘裕杀掉后,他的零陵王爵位传承了下来(曹魏的陈留王爵位也传承了下来),刘裕让河内温县人司马元瑜承袭了零陵王爵位。司马元瑜死后,零陵王爵位又传了两代,两代都是由司马家族的人充任。

再比如,晋恭帝的女儿海盐公主司马茂英嫁给了宋少帝刘义符。刘义符被废前,海盐公主还当了一年皇后。假如刘义符不被废,海盐公主还给他生儿子,那刘宋后来的皇帝就有司马家族一半的血统了。

少帝司马皇后,讳茂英,河内温人,晋恭帝女也。初封海盐公主,少帝以公子尚焉。宋初,拜皇太子妃。少帝即位,立为皇后。——《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传》

这么多人都活着,怎么能说刘裕把司马家族的人都杀绝了呢?

第三,司马炎厚待曹奂,刘裕谋杀晋帝,是因为二者所处的环境不一样

司马炎篡魏以及曹丕篡汉时,门阀制度还没有彻底形成,当时除了比较显赫的一些豪门大族外(如汝南袁氏,颍川荀氏),大多数后来名声赫赫的家族,如陈氏(陈群)、贾氏等,在当时还都只是小门小户,不入流的角色。

大多数士族与皇权没有关联,即表明当时的臣子对皇帝的忠诚度是非常低的。若皇帝一旦失权,往往就变成了光杆司令

就拿汉献帝来说,他由董卓所立,继位之后狼狈不堪,播越草莽,不断受他人摆弄。除了董承、孔融、伏完、耿纪等少数几个人愿意为他卖命外。当时大部分人都不拿当皇帝看,而是非常识时务。谁胳膊粗,就为谁卖命。曹操胳膊粗,就为曹操卖命。

所以在曹丕篡汉时,汉献帝的死活已经无关重要了。他即便活着也威胁不了曹丕。而曹丕也需要利用他打击刘备的合法性。因而就留下他的命。

司马炎篡魏时,情况也一样。不听话的曹髦被司马昭派成济杀了,曹魏皇室虽然活着的人不少,但大多都如同废人一样。司马炎根本不担心曹奂能掀起什么波浪。

但是刘裕就不同了。

刘裕代晋时,司马氏宗室还有一定力量。比如宗室成员司马休之、司马思文、司马楚之等人逃到了北魏,在北魏支持下,各自拥兵数千乃至上万,盘踞在河南,随时都有打回江南的可能性

时宗室多逃亡在河南。有司马文荣者帅乞活千余户屯金墉城南。又有司马道恭自东垣帅三千人屯城西;司马顺明帅五千人屯陵云台。——《资治通鉴》

面对这些司马宗族成员的外部压力,刘裕必须要有他们在北朝支持下,打回江南,重新拥立晋恭帝复位的心理准备。

如果真的让他们打回来了,再加上江南被晋朝统治了一百多年,司马氏为正统的观念根深蒂固,恐怕刘裕就危险了。

所以,刘裕继位后,必须要斩草除根,从根源上断了司马宗族成员复辟的念头。



第四,谋杀晋帝,还可以拉拢士族支持。

刘裕代晋时,他手下的军事人才很多,但政治人才不多。尤其是何无忌、孟昶、刘穆之等人死后,刘宋的政治人才简直是绝迹了。

马上打天下,可马上不能治天下。刘裕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要拉拢江南士族。

可是,由于当时门阀政治已经形成,不仅士族与寒门界限森严,就连士族之间也有一条鄙视链条。刘裕出身寒门(这是他与曹氏和司马氏最明显的区别),他的拉拢,江南士族根本瞧不上。刘裕又不敢杀士族,他就只能杀了晋恭帝,断了江南士族的妄念。逼迫他们效忠于自己。

后来晋恭帝被杀,江南士族明白,再在军事、政治上公开对抗刘裕,已经不现实了。于是才有了后来刘宋与江南士族的全面合作。

由网友 史晓生 提供的答案:

因为在刘裕眼里,司马家族的人该杀。

公元418年,刘裕受封为东晋的"宋公",并受九锡,随后不久,他便指派心腹王韶之,缢杀了"不辨饥寒"的晋安帝司马德宗。

到了这种地步,其实刘裕已经具备了登基称帝的一切条件,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反而拥立了晋安帝的弟弟,也就是琅邪王司马德文。

司马德文,便是晋恭帝。

为什么刘裕在就差临门一脚的情况下,却一反常态不自己登基呢?说起来,这和一个谶语有很大关系。

这个谶语,叫做"昌明之后有二帝"。

所谓昌明,是一个人的字,这个人便是东晋的孝武帝司马曜,而这句谶语的意思就是说,在司马曜之后,东晋还有两个皇帝存在。

究竟这句谶语从何时流传开来已经不得而知,但刘裕对此却深信不疑。

而晋安帝司马德宗,便是继承了司马曜的皇位,因此按照谶语来说,在他之后,还得有一个皇帝才行。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也是为了顺着谶语而来,刘裕只能再拥立一个皇帝,尽管当时他已经具备当皇帝的条件,但是还是忍一忍吧。

当然,刘裕并没有忍多久。

仅仅一年之后,刘裕就派人将拟好的禅位诏书,送到了司马德文的手上,而看到禅位诏书,司马德文也知道,自己皇帝这份工作,怕是要被"强制下岗"了。

而对于这个结果,司马德文倒也十分淡然,早在他的哥哥司马德宗活着的时候,经常随侍于其左右的他就明白,这东晋的天下,早晚会改姓。

并且他也深知,自己上位,只不过是刘裕的"缓兵之计",如果不是那条谶语,就不可能有自己当皇帝的机会。

所以,当一切真的发生时,司马德文如释重负,终于等到了这天。

而他唯一希望的就是,刘裕能像当年司马氏篡位时,对待曹魏的曹奂一样,也能对其有所厚待,起码能让自己如曹奂那样得个善终。

所以,他在接到禅位诏书之后,欣然同意,并对身边的人说,晋室正是因为有刘公(即刘裕),才得以多延续了二十多年的国祚,因此他禅位,是心甘情愿的。

司马德文这么配合,其实目的就如前文所说,他只想自己能活下来,但可惜的是,他的这个愿望,却最终落空了。

禅位之后,司马德文搬至琅邪王府,不久,已经登基的刘裕便将其降为零陵王。

降爵位倒也没什么,刚开始刘裕对司马德文的政策还是蛮不错的,比如衣服、车马都依晋朝规格,另外还十分"贴心"的为司马德文安排了护卫。

但没过多久,刘裕便开始向司马德文下手。

当时司马德文的妻子褚皇后,为司马德文生下一个儿子,但被刘裕得知后,当即命人将这个男婴杀害。

到了这个地步,司马德文才明白,刘裕压根就没打算放过自己。

为了保险起见,整日处于惊恐之中的司马德文,不得不整日与妻子共处一室,一切食物也均出自妻子之手,生怕刘裕暗中谋害。

这么一来,刘裕确实一时半会无从下手,但他岂会善罢甘休?

数月后,等不及的刘裕派琅琊侍中张伟,携带毒酒去毒杀司马德文,结果张伟不忍谋害故主,居然在半路自己把毒酒喝了。

之后,刘裕又派褚皇后带着亲兵强行闯入司马德文的卧室,并逼迫其饮下毒酒,但司马德文不从,最终,一帮士兵一拥而上,活生生的用被子将其捂死。

至此,东晋最后一个皇帝被杀。

如果算上之前被缢杀的司马德宗,那么死在刘裕手里的东晋皇帝,就有两个,除了杀这二人之外,刘裕也对其他司马家族成员下了手。

但是,刘裕并没有将司马氏灭族,而只是诛杀了东晋"宗室之有才望"者。

这一点很重要,在不少说法里,都说刘裕是将司马氏给斩尽杀绝了,其实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颇有"黑"刘裕的意思。

别的不说,单说司马德文的妻子褚皇后,就活了下来,并且一直活到了元嘉十三年,也就是刘裕的孙子刘劭在位期间。

另外,在司马德文被杀后,其爵位零陵王就由宗室司马元瑜、司马勗以及司马药师分别先后继承。

这三任零陵王,可都是善终而死的。

还有,司马家族的部分成员以及其子孙后人,也曾在刘宋一朝为官,甚至封侯的也不在少数,这些人在南朝的史料上都是有记载的。

这还没算那些在刘宋建立后,逃往北方的司马家族成员。

总之就是,在刘裕建立刘宋之后,司马家族有不少人都活了下来,所以,不能说刘裕把司马家族给赶尽杀绝了。

不过话说回来,刘裕杀了东晋的两个皇帝,这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

要知道,在刘裕之前,前朝皇帝禅位后,都还算比较体面,比如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时,就被封为山阳公,并且在自己的封地里,安稳的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几年。

还有魏帝曹奂禅位给司马炎时,同样也是如此,曹奂被封为陈留王,之后又安然活了三十多年,得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但到了刘裕这里,却开始不遵守该规矩,杀了东晋的两个皇帝不说,还杀了司马家族中"有才望者"。

而他这么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自己的子孙得不了善终,到了刘宋王朝被箫道成取代时,萧道成干脆来了个"悉诛宋室近属"。

这意思就是,把刘宋宗室给杀了个干干净净。

除此之外,刘裕这么做造成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之后的皇帝在对待禅让之君时,压根就不考虑留其性命,基本上都是全部干掉。

这么一来,刘裕就在无形中开了一个坏头。

如果仅从此举带来的影响这个角度去看,那刘裕属实不应该这么做,但要是结合当时的情况就会发现,刘裕之所以会这么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迫不得已。

换句话说,就是当时他面临的形势,让他不得不这么做。

刘裕当时面临着什么形势,导致他必须对司马家族成员下手呢?简单一句话就是,其建立的刘宋政权,面临着严重的交接危机。

这个危机,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刘裕年事已高,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刘裕正式即位,是在公元420年,而在公元422年,刘裕便身患重病,并在当年的五月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也就是说,从刘裕即位到去世,只有两年时间。

并且,在刘裕即位之时,他已经是年过六十的花甲老人了,准确的说,当年的他,已然有六十五岁。

这个年纪,放在古代也算是高寿之人,而作为刘裕自身来讲,他也知道自己怕是活不了几年,甚至说一句不好听的,刘裕都不太敢确定头天睡下,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尤其是在公元417年,刘裕的老战友,同时也是他的左膀右臂,更是帮助他稳定大后方的功臣刘穆之,在五十八岁的年纪骤然去世,更让刘裕感到人生无常。

并且在当时,在得知刘穆之突然去世的消息后,正在前方打仗的刘裕,"闻之惊恸",意思是十分震惊,根本就没想到还不到六十的刘穆之会死。

所以,他才会情愿放弃继续北伐的计划,赶紧带着兵回来,之后便开始着手布置夺位的相关工作。

因此我们就看到,在418年刘裕受封宋公,紧接着就毫不留情的缢杀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然后就是马不停蹄的立司马德文。

若不是那条谶语,刘裕在当时压根连这些程序都不想等。

而在程序走完后,刘裕急不可耐的就让司马德文退位,甚至当时直接把禅位诏书都替司马德文写好了,只等他签字画押。

从缢杀司马德宗到迫使司马德文退位,再到刘裕登基,前后也就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

为何这么着急?核心原因就是,刘裕怕自己活不久了,因此才会一切往前赶,如果他再磨蹭一下,按照他去世的时间,怕是刘裕就难以登基称帝。

同样的道理,在登基之际,刘裕已经是六十五的人了,留给他的时间所剩无几,因此他才会在刚一即位,就忙不迭的开始推行各种稳定政策。

比如削弱强藩,集权中央,另外对一直是祸乱根源的荆州地区进行辖区的裁撤,更换官吏,还有为了防止权臣乱政,刘裕还规定今后大臣带兵出征,均有朝廷配给军队,打完仗后必须交出指挥权等等。

诸如此类的政策,在刘裕登基之后,几乎就是一股脑的颁布了出来,按常理来说,这些政策其实有不少都是比较激进的,而在大位初定之际,是不太适宜这么干。

但是刘裕做了,抛开他本身的行事风格这个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时不待我。

他必须在短时间之内,将一些问题解决掉,哪怕没有彻底解决,至少也得有政策的颁布,只有这样,才能最快让国家进入正轨。

而在这种情况下,刘裕对待可能引起问题、祸乱的司马家族成员,只能是一个字,杀。

其次,刘裕的儿子们当时年幼,尚且属于不堪大任的年纪。

刘裕有七个儿子,最大的儿子名为刘义符,也就是刘宋政权的第二任皇帝,而在刘裕即位时,这个刘义符多大呢?

答案是只有十四岁。

长子当时才十四岁,剩余的几个儿子自然更小,这么一来,整个刘宋政权,就面临着第二代接班人会十分弱势的局面。

如果刘裕当时只要四五十岁,那么这些问题倒不足为虑,他至少还有一定的时间,来帮儿子铺平前方的道路。

但是刘裕当时都六十五岁了,他哪里还有这个时间?

而当时初建的刘宋,还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别的不说,单是当时存在广泛的士族,就是一个大麻烦。

不止是士族,还有朝中的大臣,那些有着军功傍身,且位高权重的大臣,也是一个隐患。

因此,刘裕知道,如果自己突然去世,那么,不管是哪个儿子登基,都会出现一种情况,即主弱臣强。

要是放在大一统王朝,并且还是那种稳定运行了几代的大一统王朝,主弱臣强虽说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整体上还能过得去。

起码政权还会保全,不至于被吞掉。

但是在当时,刘裕没这个信心,他刚刚建立的刘宋,比不上曾经的东汉,东汉可以出几个小皇帝,但是刘宋敢吗?

并且,无数例子都证明,主弱臣强,永远都是不稳定的根源。

所以,刘裕必须想办法改变这个局面,儿子的年龄肯定是不会改了,同时培养他的能力以及势力也没这个时间。

只有一个办法,把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因素给消灭掉。

而最有可能出现的因素,自然是司马家的人,不管是司马德文,还是司马家族中"有才望者",在刘裕看来都一个性质。

即他们都会成为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的对象,或者是旗帜。

这也是为何司马德文那么配合刘裕,愿意主动禅位,甚至还不惜拍刘裕的马屁,但却依旧被杀的原因。

他不死,司马家族的其他成员也好,或者是意图颠覆刘宋王朝的人也罢,都会打着他的旗号,来滴刘宋政权造成威胁。

别说司马德文会不同意,真到了那个时候,就由不得他同不同意了。

还有就是,刘裕担心自己的儿子镇不住场面。

刘裕本人,是寒门出身,虽说挂着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后人的名头,但实际上,他的家族在"衣冠南渡"之后,就已经沦为了低等士族。

并且,到了刘裕这一代时,其家境相当贫寒。

甚至,当时刘裕出生后,其母亲分娩时就去世,而其父亲因为无钱请乳母,一度打算将刘裕扔掉了事。

若不是同宗的刘怀敬之母伸出援手,那早就没刘裕这个人了。

这样的出身,放在当时东晋门阀世家遍地走的情况下,他刘裕根本什么都不是,这样迫使刘裕在早年间的生活相当困苦,甚至连字都不认识几个。

而到了几十年后,刘裕能登基称帝建立刘宋政权,除了一部分际遇的因素之外,更多的,是靠着他的能力,一点点脱颖而出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真正从内心服气刘裕的士族有几个?

答案是很少,当然,刘裕活着的话,这些人也不敢怎么样,至少不敢明着来,毕竟刘裕的手段他们是都见识过得。

况且,刘裕也确实有能力。

但是如果刘裕死了呢?要知道,在刘宋建立之初,士族门阀可还是依旧存在的,不仅存在,且影响力还不小。

这些士族,拥立一个有威望的人试图改朝换代,这种事他们不是做不出来。

往远处说,有八王之乱,司马家的王爷们把西晋闹了个天翻地覆,往近处说,有桓玄、刘毅、司马休之。

总之就是,刘裕不得不担忧这些士族,他们会不会支持自己的儿子,会不会在自己死后,又拥立了一个司马家族的成员来闹腾。

同时,刘裕更担忧,自己那年幼的儿子,会不会镇住场面,阻止混乱的发生,以保证刘宋政权还存在。

而在担忧之余,刘裕只能把担忧的事情,变成尽可能不担忧了。

所以,当时刘裕面临的局势,是在关乎到交接传承上的极大危机,而这个危机中,最有可能会出现问题,也最有隐患的就是司马家族的成员,毕竟他们是前朝的皇室。

再加上刘裕自感时日无多,但面临的情况却十分复杂,他只能采取短、平、快的做法,也就是粗暴的将他认为有威胁可能性的人杀掉,只有这样,他才能稍微放心一点。

说白了,刘裕这么做,就是想把给后辈儿孙扫平障碍,这和多年后的朱元璋诛杀功臣,本质上是一个意思。

由网友 围炉煮酒话春秋 提供的答案:

在刘裕代晋建宋之前,前代的禅位君主几乎都得以保全,汉献帝刘协如此,曹魏皇帝曹奂亦是如此。

但刘裕在称帝之后,降晋恭帝司马德文为零陵王,不久之后就派亲兵去用棉被将其闷死了,正如胡三省所言,"自是之后,禅让之君,罕得全矣" ,从此之后禅位的君主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因此刘裕算是首开恶端了。

但是,刘裕杀掉司马氏这件事,真的是那么不堪吗?

我看并非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出身寒族的刘裕对门阀高族是有仇恨的,他让司马氏继续存活了二十年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司马氏是留不得的。

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悲催的朝代,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时期司马氏家族不断内斗,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还以匈奴人刘渊为代表的胡人找到了机会,最终将西晋给消灭了。

西晋灭亡的时候,以司马睿为代表的大批贵族拖家带口去到南方,他们手上有数十万军队,却坐看西晋两帝被胡人掠走,还在西晋灭亡之后建立东晋,建立了一个偏安政权。

东晋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门阀制度十分严重,"王与马,共天下",除了王氏家族之外,后来又陆续初选了谢,庾,桓三个家族,他们与司马氏家族共有天下,皇权失去了本该有的尊严。

四大家族一方面对皇权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又带着其他家族一起欺压百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搞土地兼并,百姓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就造成了大规模反叛,比如说孙恩和卢循起义,这对西晋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而四大家族之所以强大,除了他们本身的实力之外,还在于东晋宗室的没落,特别是司马氏诸王,他们除了追逐权力和财富之外,对于保家卫国没有半点兴趣,更没有能力去这么做。

就比如说卢循起义的时候,司马氏诸王和贵族们没有半点能力反抗,而是紧闭大门守护自己的私产,他们宁愿饿死在家中,也不愿意拿出钱去组织军队镇压起义军。

到东晋末期的时候,国家已经十分残破了,以司马氏家族和四大家族为代表的的统治阶级无法阻止农民起义军,眼看国家就要灭亡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出自于寒门的刘裕横空出世,他先是消灭了孙恩起义军,紧接着又打败了篡位的桓玄,最终取得了东晋的控制权。

不过,那时候的刘裕是没有能力取代司马氏政权的,因为门阀士族的势力依然还是很强大的,他们都非常反对刘裕这个寒门之人站在自己头上拉屎。

于是,刘裕开始对门阀制度发起强烈冲击,为此他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比如说继续攻打司马氏诸王,直至消灭势力最为庞大的司马休之,从而吞并了荆扬地区,使全国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刘裕还大搞土地改革,将门阀士族吞并的土地还给百姓,让他们休养生息,并广泛启用寒门学子,让真正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任职。

经过刘裕一系列改革,东晋的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于是他开始大规模北伐,先后消灭了南燕,谯蜀,仇池和后秦等国,可以说是贡献巨大的。

特别是消灭后秦这件事,让刘裕的声望达到了巅峰,因为这是自永嘉南渡以来东晋取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也让众多汉族人看到重拾旧河山的希望。

正是因为如此,刘裕在百姓和将士心中的地位极高,百姓们也不再拥护司马氏家族,而是坚定地支持刘裕。

在这种情况下,刘氏取代司马氏的呼声开始变得越发强烈,这也是人心所望。

对于刘裕来说,也只有灭亡西晋才能彻底结束门阀制度,让寒族之人就此翻身;并且在刘裕统治集团内部,也充斥着大量的寒族之人,这些人也强烈呼吁消灭西晋,刘裕作为寒族之人的代表,也不得不考虑这一点。

而东晋当时的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可以说完全不是个当皇帝的料,他从小就愚笨,不太会说话,甚至连冷热和饥饱都无法分辨,很多人怀疑他的智商有很大的问题。

因此,从晋安帝继位开始,皇权就开始不断衰弱了,朝外大臣都开始自立,不再听从朝廷调遣,而宗室重臣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则趁机把控朝政,他们昏聩无能,将国家治理得乌烟瘴气,但最终被桓玄所灭,晋安帝也被废掉。

因为东晋出现了晋安帝这样无能的君主,所以加速了东晋灭亡的步伐。

刘裕击败桓玄之后又复立了晋安帝,但晋安帝完全没有能力处理朝政,即使刘裕将权力交还给他,他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说到这件事,恐怕就是晋朝的一个魔咒了,晋武帝司马炎之后,除了晋元帝司马睿和晋明帝司马绍稍微有作为之外,晋朝几乎没有出过几个像样的皇帝,他们要么是智商上有问题,要么就是低能儿,只是因为姓司马才得以成为统治者的。

再就是,晋朝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实在太草率了,以晋武帝司马炎为例,他明明知道司马衷是个痴傻之人,却还是将皇位传给他。

而事实也证明,司马衷完全不适合当皇帝,竟然说出了"何不食肉糜"这样的话,晋朝皇权旁落就是从他开始的,八王之乱也是因为他的无能造成的恶果。

晋孝武帝也是一样,他本人就是个沉迷酒色安于享乐的主儿,最后还将皇位传给晋安帝这个从小就愚笨不堪的儿子,结果直接将国家推向深渊。

在这种情况下,换成是任何一个人,恐怕对司马氏都没有什么指望了吧。

而现实的情况也确实是司马氏早就人心尽失了,连与之共天下的门阀士族也都不拥护他们了,而是积极采取自保措施。

自从刘裕裹挟晋安帝之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解救他,也极少有人反对刘裕当权。人们想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希望有一个来给他们安定的生活,他们不在乎这个人是谁,但只要不是司马氏就行。

那么,司马氏本身有没有反抗呢?

答案是没有,因为那时候司马氏宗族有权势的人几乎都自我毁灭了,或者是被刘裕消灭了。

而晋安帝本人更是身不由己,他或许也不关心外面发生了什么,总之他的存在感低到人们只知道有刘裕,而不知道还有个皇帝。

刘裕在消灭后秦之后,其声誉达到顶峰,朝中呼吁他代晋的声音越发强烈。刘裕本来是拒绝高官厚禄和自己做皇帝的,但由于大势所趋,不由得他不不愿意。

418年,刘裕在群臣的拥护下受封为宋公,加九锡。

不久之后,刘裕就派人去杀掉了在位已经十余年的晋安帝,然后立他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也就是晋恭帝。

司马德文早年曾率军攻打桓玄,但其军事才能实在太差,完全不是桓玄的对手。桓玄废掉晋安帝并自立为帝之后,司马德文遭到打压,还差点丢了性命。

后来刘裕击败桓玄,司马德文被封为琅邪王,但他十分害怕刘裕,他也早就知道刘裕要杀掉哥哥晋安帝,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呆在晋安帝身边以保护他。

等到刘裕要动手了,司马德文又担心引火烧身,就假装生病搬到宫外居住。

晋安帝被杀之后,刘裕本来是想直接当皇帝的,但当时民间有"昌明(晋孝武帝)之后有二帝"的图谶,所以他就立司马德文为帝。

司马德文听说自己被立为皇帝,差点没吓昏过去,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当了皇帝,未来肯定没好下场,但又不得不接受。

果不其然,司马德文继位的第二年,刘裕就派人写好禅位诏书送到宫中,要他照着誊写一边。

司马德文为了保命,就对刘裕的亲信说,当初桓玄篡位的时候,晋朝已经失去了天下和人心了,但因为有了刘公(刘裕),晋朝才得以多延续二十年,今天做这件事,我是心甘情愿的。

司马德文说完之后,立马誊写了禅位诏书,然后自行收拾行李回到琅琊王府去了。

司马德文的做法固然是明智的,但也足以看出他眼中根本就没有江山社稷,他所做的一切都仅仅是为了自保罢了。

不久之后,刘裕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南朝宋或者刘宋,晋朝就此灭亡。

刘裕登基之后,有感于司马氏灭亡的教训,开始削弱强藩国,加强中央集权,并且下达了一条政令,"凡日后大臣外出征讨,一律配以朝廷军队,军还交回朝廷",将军权也牢牢把控在了手中。

而随着中央集权的深入,国家也逐渐安定下来,刘裕便开始继续搞改革,他不但重新统计户籍,严禁世族隐匿户囗,还重新进行了土地分配,士族门阀再次遭受打击,而普通老百姓则获益匪浅。

没用多少时间,百姓就开始安居乐业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刘裕本人因为出自寒族,所以他保留了质朴的生活习惯,生活节俭,清心寡欲,非常讨厌奢侈靡费。

在刘裕的引领下,魏晋以来皇室、官府崇尚奢华的风气大为改观,学者们喜欢空洞地高谈阔论之风也被极大抑制,越来越多的务实之人涌现出来,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种情况下,刘裕就只剩下一个心病了,那就是如何处理司马氏宗族。

据记载,到东晋末年,司马氏宗族后裔的人数达数万之众,分布在全国各地,且大多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至少掌握一部分特权的贵族。

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刘裕始终感觉门阀制度没有完全根除,也担心他们迟早有一天会推翻他建立的政权,所以他最终决定铲草除根。

第一个要被消灭的就是司马德文了,他禅位给刘裕之后,被封为零陵王,迁移到秣陵居住。

起初,刘裕对司马德文不放心,便派遣冠军将军刘遵考带兵去看管。而司马德文也只想做个太平王爷,所以一直都很老实。

时间一长,刘裕就有了杀掉司马德文的心思,这件事被司马德文的皇后褚灵媛的两个兄弟褚秀之和褚淡之得知,他们见司马德文就要落难,就暗中投靠刘裕,还时常传递消息给刘裕。

后来,褚灵媛生下一个儿子,刘裕担心司马德文后继有人,就让褚秀之和褚淡之偷偷杀掉了这个孩子。

司马德文这才得知刘裕不会善待他,所以日日惊恐不已,整天与褚灵媛待在房间中不出来,所有饮食也都由褚灵媛一手操办,刘裕因此无法下手。

刘裕称帝的第二年,国家逐渐安定下来,他也下定决心铲除司马氏,便不再遮掩,直接派人给司马德文送去一杯毒酒,司马德文自知无法保全,但又想起佛经中有自杀无法投胎为人的说法,便让士兵用被子将其闷死。

司马德文死后,司马氏就失去了主心骨,刘裕的心病也就去了一半,他又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诛杀司马氏族人,只有少数人存活下来,这些人要么逃出国,要么隐姓埋名过起了隐居生活。

据司马氏宗谱记载,司马氏经历了刘裕的绞杀之后,其后裔许多都改姓同氏,同氏、仝氏、冯氏和程氏,极少有人保留司马氏这个姓氏,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和四川等地。

在消灭了司马氏宗族之后,其他门阀士族也就彻底老实了,但并未完全消失,不过至少当时是没办法再兴风作浪了。

因此,刘裕将司马家族斩尽杀绝这件事,就道义而言是有亏损的,但至少在当时对国家是有利的。

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司马氏不灭,那么门阀制度就无法根除,门阀制度不根除,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国家也就谈不上长治久安了。

特别是自刘裕之后,南朝宋只稳定发展了三四十年,就也陷入到内忧外患之中了,如果司马氏后人还在的话,恐怕也是要趁水摸鱼的吧,这样国家就更乱了 ,百姓的生活就更加艰苦了。

总结一下,刘裕之所以要杀光司马氏宗族,主要是为了政权稳固的考虑,当然也夹杂着他的私心,但总体上来说是有利于国家的。

也别觉得司马炎善待曹奂就是好心,在此之前司马氏对曹氏的打压和屠杀,也是持续了很长时间的,且曹奂是曹氏宗族为数不多仅存的人了,杀不杀掉他,影响真不大。

到刘裕的时候就不一样,司马氏早就将道义破坏地一干二净了,刘裕又何必对司马氏讲道义呢,出自寒族的他能够维护百姓的利益就很不错了,谁还关心他杀不杀光司马氏宗族呢?

由网友 执笔灬写史 提供的答案: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这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度赞扬了刘裕北伐之时如同猛虎般勇猛的姿态。的确如此,刘裕出生贫寒,凭借着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与努力他一步步地往上爬,最后甚至建立了刘宋王朝,并且大有席卷天下之势。

但可惜的是刘裕发迹太晚,建立刘宋王朝后仅仅当了两年的皇帝便阖然长逝,给后世留下无尽的叹息。纵观刘裕一生,有功也有过,就拿其过错来说他没有学习司马炎厚待曹奂的做法,反而对傀儡司马氏赶尽杀绝,刘裕为何要这么做呢?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两方面入手:

一、为何司马炎不杀曹奂?

二、为何刘裕对司马氏灭族?

先来看第一部分,笔者认为司马炎选择放过曹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 为了塑造仁慈的形象。说起来司马炎会放过曹奂一定程度上受到曹丕的影响。众所周知,自曹操挟持天子以后东汉王朝就已经名存实亡,汉献帝刘协不过是傀儡般的存在,而不论是曹操还是曹丕他们都没有为难汉献帝,尤其是曹丕,他仅仅是逼迫汉献帝退位让贤,此后还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允许他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宗庙享受祭祀,甚至其死后还得到"孝献皇帝"的谥号,如此待遇不可谓不优厚。
  • 有了曹丕这个前人做榜样,司马炎自然也会效仿其做法厚待傀儡曹奂,否则就会有人将西晋与曹魏政权相比较,以此凸显西晋的残暴不仁,使得西晋为后世之人所诟病,所以为了不留下把柄司马懿选择放过曹奂。
  • 曹奂已不具备危害性。其实司马炎会放过曹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已经不具备危害性,即使放任他活着也无法掀起什么大波浪。从客观角度上看这是大势导致的,或许在司马懿刚刚夺取魏国政权之时集团内部绝大多数人的心都还向着曹魏,可经过几十年的时间那些死忠之人基本都已变成一抔黄土,而新生代的官员对于曹魏早已没有之前的信仰,在这种情况下曹奂根本没有翻盘的机会。
  • 从主观角度来看,曹奂在禅让以后表现出安分守己的姿态,这打消了司马炎内心的怀疑与担忧。也许曹奂心有不甘,可在大势所趋之下他已无力改变局面,所以与其拼死反抗不如学习刘禅做一个"乐不思蜀"的安乐公,倒也能更好保全自己,这种心态同样是司马炎对其手下留情的重要原因。
  • 为了稳定政权与吸引人才。虽然西晋凭借武力值征服了天下,但是想要让他们彻底折服却没有那么容易。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君主都会通过展现自己的仁义来使天下人归心,司马炎亦是如此,尽管西晋统一三国,可北方仍然有些政权对其虎视眈眈,局面只是保持暂时性的平衡,所以司马炎想通过厚待曹奂的方式安抚其他政权的遗族,与此同时吸引人才为自己效忠,这同样是邓艾在攻下蜀汉之后没有大开杀戒的原因之一。

而刘裕的做法与司马炎背道而驰同样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 久经战场杀伐果断。前面我们也说到,刘裕是靠从军慢慢崛起的,数十年的戎马生涯磨砺了刘裕的性格,不说冷血无情但至少是杀伐果断,这使得他在夺取司马天下以后又大开杀戒将其斩草除根,刘裕本身就是靠造反上位的,他还会怕后人对此指指点点吗?所谓的好名声对他来说早已没有诱惑力了。
  • 为了树立威信。对于刘裕的身世《资治通鉴》有这样一段记载:

"初,彭城刘裕,生而母死,父翘侨居京口,家贫,将弃之。"

  • 《宋史•刘怀肃传》也有提及:

"初,高祖产而皇妣殂,孝皇帝贫薄,无由得乳人,议欲举高祖。高祖从母生怀敬,未期,乃断怀敬乳,而自养高祖。"

  •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刘裕的起点很低,不但没有世家作为支撑,就连他的亲生父亲也因为家境贫寒而将他丢弃,刘裕能够活下来全靠刘怀敬母亲的抚养,后来他的一切成就亦是源于个人的不懈努力与杰出才能。
  • 其实从血统来说,刘裕还算高贵,他是汉高祖刘邦弟弟的后裔,只不过时间过了这么久已经没有人愿意承认,所以在阶级分明的南北朝时期,世家门阀相当看不起这个出生贫寒的穷小子,尽管他掌握了军队大权。当时东晋王朝的朝政大权基本掌握在王、谢、袁、萧几大世家手中,而这些人又曾是司马氏的主要拥护者,因此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并且让那些大家族断绝帮助司马氏后人复国的念想,刘裕选择了斩尽杀绝。
  • 为了稳固政权。有句话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着父辈的荫庇后人谋取天下也就会容易很多,比如曹丕和司马炎,他们都是接收了老一辈遗留下来的果实才顺理成章地夺得天下,充裕的过渡时间让曹魏与西晋政权一开始就稳固无比。
  • 而刘裕就有所不同,他是艰难的第一代奋斗者,因为资源不足他的创业道路举步维艰,只能依靠自己一点一滴地打天下,即使他大权在握也无法使世家归心,并且外部的胡夏天王赫连勃勃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对于刘宋王朝亦是虎视眈眈,他们想方设法收留司马氏之人以图来日分裂中原势力,所以为了稳固政权,刘裕只能斩草除根彻底泯灭司马氏的正统性,也迫使其他世家门阀只能依附自己。
  • 为子孙后代铺好后路。有个成语叫做"老来得志",可刘裕不仅老来得志,而且老来得子。在古代男人二十岁左右就已成家立业,并且没过多久便会人丁兴旺,可刘裕不一样,他到了43岁的时候才有了儿子,这个年龄在当时也算不上小,可谓是老来得子。
  • 不仅如此,刘裕前半生都在战场上厮杀,三十多岁才堪堪崭露头角,五十七岁才坐上皇位,由于早年积劳成疾,刘裕晚年身体状况很不好,他明白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可活,但是他的儿子尚且年幼无法服众,如果自己突然撒手人寰那么司马氏很可能趁机夺回军政大权,因此为了给子孙后代铺好后路,刘裕不得不向司马氏伸出屠刀。

综上所述,由于刘裕没有曹丕、司马炎那么好的先天背景,所以为了树立威信、稳固政权以及替子孙后代铺好后路,杀伐果断的他最终并没有放过司马一族,而是将其彻底消灭。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