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枪为何多是木制枪杆而不是铁制枪杆?_古代兵器长枪枪杆用什么做的

由网友 可乐爱影视abc 提供的答案:

古代长枪多为木制枪杆,而不是铁制枪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成本:铁的出产量不高,且铁制枪杆的制造成本相对较高。相比之下,木制枪杆成本较低,可以节省成本。

2. 重量:铁制枪杆的重量较大,会使长枪变得笨重,不利于士兵行动和使用。而木制枪杆相对较轻,更易于携带和使用。

3. 弹性:木制枪杆具有弹性,可以缓冲攻击时遇到硬物的冲击,减少对枪杆和士兵的伤害。而铁制枪杆较硬,容易伤到自己或敌人。

4. 耐用性:木制枪杆的寿命相对较短,需要定期更换。铁制枪杆的寿命较长,但需要更好的保养和维护。

5. 灵活性:木制枪杆比铁制枪杆更灵活多变,可以使枪头更加灵活,让敌人防不胜防。铁制枪杆则相对较硬,不够灵活。

总之,古代长枪使用木制枪杆而非铁制枪杆,主要是出于成本、重量、弹性、耐用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考虑。6. 可修复性:木制枪杆在受损后相对容易修复,只需更换损坏的部分即可。而铁制枪杆受损后需要熔化和重新铸造,相对麻烦。

总之,古代长枪使用木制枪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成本、重量、弹性、耐用性、灵活性以及可修复性等。铁制枪杆虽然强度较高,但相对较重和难以保养,因此木制枪杆更为常见。除了以上提到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7. 传统:木制枪杆是古代长枪的传统设计,已经沿用了数百年。这种传统设计不仅符合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战争需求,也成为了军队和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8. 习惯:在古代,士兵使用长枪时需要双手紧握枪杆,而木制枪杆的握感相对较好,可以更好地掌握枪杆,有利于发挥长枪的威力。

9. 声音效果:在战场上,木制枪杆撞击时的声音效果相对较大,可以增强士兵的士气,对敌人造成心理压力。

总之,古代长枪使用木制枪杆不仅是因为其成本低、重量轻、弹性好、耐用性差、灵活性高等物理特性,还因为其符合传统、习惯和声音效果等方面的考虑。古代长枪使用木制枪杆的确是符合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战争需求,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铁制枪杆逐渐成为了主流。这是因为铁制枪杆相对木制枪杆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用性,可以承受更长时间的使用和更激烈的战斗。同时,铁制枪杆也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如热处理和锻造,以提高其硬度和韧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铁制枪杆逐渐取代了木制枪杆,成为了长枪的主要设计。

总之,古代长枪使用木制枪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成本、重量、弹性、耐用性、灵活性以及可修复性等。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铁制枪杆逐渐成为了主流。非常抱歉,之前您讲到的"长枪"让我理解为您指的是"长矛",实际上您想表达的是"长枪",即"长竹竿"或"长杆子"。那么,古代长枪使用木制枪杆的原因如下:

1. 成本:木材相对铁材来说成本更低,因此木制枪杆成本也相对较低。

2. 重量:木制枪杆相对于铁制枪杆来说重量更轻,使用起来更加灵活。

3. 弹性:木制枪杆相对于铁制枪杆来说弹性更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战斗中的冲击力,保护使用者。

4. 可修复性:木制枪杆相对于铁制枪杆来说更容易修复,如果在使用中折断或损坏,可以迅速进行更换或修复。

总之,古代长枪使用木制枪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成本、重量、弹性和可修复性等。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铁制枪杆逐渐成为了主流。非常抱歉,我之前的回答中可能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以下是关于古代长枪使用木制枪杆的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古代长枪使用木制枪杆的原因如下:

1. 成本:木材相对铁材来说成本更低,因此木制枪杆成本也相对较低。

2. 重量:木制枪杆相对于铁制枪杆来说重量更轻,使用起来更加灵活。

3. 弹性:木制枪杆相对于铁制枪杆来说弹性更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战斗中的冲击力,保护使用者。

4. 可修复性:木制枪杆相对于铁制枪杆来说更容易修复,如果在使用中折断或损坏,可以迅速进行更换或修复。

5. 技术:在古代,制造和使用铁器技术相对落后,无法大规模生产高质量的铁制枪杆。而木制枪杆相对容易获得和使用,制造工艺也相对简单。

6. 战争需求:在古代战争中,长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武器,主要用于冲击和突击敌人。木制枪杆的弹性和重量特点可以使长枪更容易刺穿敌人的铠甲和身体,达到致命的效果。

7. 文化和传统:在一些古代文化中,木制枪杆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和神秘力量,被认为是可以保护士兵和国家的神兵利器。

总之,古代长枪使用木制枪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成本、重量、弹性、可修复性、技术、战争需求和文化传统等。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铁制枪杆逐渐成为了主流。非常感谢您的提问,以下是关于古代长枪使用木制枪杆的进一步补充:

1. 耐用性:木制枪杆相对于铁制枪杆来说耐用性较差,容易受到潮湿、虫蛀等因素的影响,使用寿命较短。

2. 精度:木制枪杆的精度可能不如铁制枪杆高,对于需要精准射击的场合,铁制枪杆可能更为适合。

3. 地区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军队在历史上可能存在不同的枪杆材料选择,受到地理环境、资源可得性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4. 枪杆形状:除了木材和铁材之外,还有其他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枪杆,比如竹子、陶瓷等。不同材料和形状的枪杆可能有不同的优缺点。

总之,古代长枪使用木制枪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因素都会对枪杆的材料选择产生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铁制枪杆逐渐成为了主流,但是在一些特殊场合和传统仪式中,木制枪杆仍然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非常感谢您的提问,以下是关于古代长枪使用木制枪杆的进一步补充:

1. 制作工艺:木制枪杆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一般采用木材加工、拼接、加固等工艺。铁制枪杆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需要高温熔炼、锻造、加工等工艺,对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的要求更高。

2. 维护保养:木制枪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潮湿、虫蛀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适当的维护保养,如晾晒、涂漆等措施,以延长其使用寿命。铁制枪杆则需要定期涂抹润滑油等保养措施,以防止生锈等问题的发生。

3. 战争规模:在大型战争中,需要大量的长枪武器,木制枪杆可以快速生产,相对容易地满足大规模战争的需求。在小型战斗或私人冲突中,铁制枪杆可能更加合适,因为其更加精准和耐用。

4. 枪头重量:长枪的枪头重量与枪杆材料的选择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铁制枪头相对较重,需要更为结实的枪杆来支撑。而木制枪头相对较轻,可以适应更加灵活的战斗场面。

5. 价值观念:在古代的文化中,长枪被视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武器。在一些军队和武术流派中,使用木制枪杆被认为更加符合其价值观念和传统风格。

总之,古代长枪使用木制枪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因素都会对枪杆的材料选择产生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铁制枪杆逐渐成为了主流,但是在一些特殊场合和传统仪式中,木制枪杆仍然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由网友 王司徒吃瓜 提供的答案:

漫画看多了吧,动辄就是全金属大枪?古代人可没那么多金属嚯嚯,也没有太好的金属制造工艺,更没本事扛起一根铁质的长柄武器打仗。

今天的人们身边到处都是铁器,甚至304不锈钢都烂大街了,但古代人可没这种福分,铁向来都是稀缺的资源。以至于古代能出个铸剑为犁的君主,那都算是极为贤明的仁君了。

在工业革命产生以前,人类的铁产量相当一般,打造刀枪剑戟和盔甲等武具需要用去大量的铁,还有马蹄铁、工具铁、铁链、铁制零件、铁钉,根本没有多余的铁乱消耗。

否则,铁怎么会被中原王朝长期垄断,与珍贵的盐并在一起,称为"盐铁之利"呢?

有些珍贵的铁来之不易,犹如天赐。像盛传于历史的花纹钢刀,使用了印度地区的乌兹钢,乌兹钢又称印度铁,它源于印度当地特殊的铁矿石加原始的坩埚制造出来的高碳钢,阿拉伯人将之拿去后,在大马士革将其掺入熟铁打造,便制成了性能优异的大马士革钢刀。

但是,当乌兹铁矿逐渐挖空,英国的殖民统治又影响到生产和传承后,乌兹钢也就连带着大马士革钢绝迹于世了。

而且,仅仅用铁是无法制造出合适的枪杆的,"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铁含碳量2%-4%左右,非常脆,还只能铸造,做成长杆子真得当心砸断。

熟铁的含碳量较低,属于比生铁更纯的铁,利于锻造,但质地软,这东西要做成枪杆怕是没两下就搞弯了,你还得用脚把它踩直。

所以,光靠铁来做枪杆行不通,无论生铁熟铁,这样搞既耗费材料,性能也无法支持。比如过去的罗马长矛和铁剑就是例子,罗马的Pilum长矛很容易弯曲损坏(当标枪用是优点,对面无法捡了丢回来),而罗马铁剑干脆就是个软架子,随时都有打弯的可能。

后来之所以拥有了那么多高性能刀剑,主要原因还是攻克了钢的制造方式,世界各地的人们用各种骚办法进行了土法炼钢,利用锻打工艺控制碳含量,以此获得了钢刀宝剑。

比如日本刀的制造,他们所谓的"玉钢"就是河里淘洗出的铁英沙,工匠们将收集的铁英沙筛选、融化,做成海绵铁,再加工、叠打锻造完成碳的分配,最后再通过敷土法热处理,这样才能制成日本钢刀。

这种做法极为类似中国的传统工艺,龙泉的一些老工匠也喜欢去溪水里淘铁英沙,熔成生铁锭,再利用工艺脱碳使之变成熟铁和钢,继而叠打控碳,千锤百炼打造成宝剑。

但同样的法子用在枪和长矛上就不行了,除非他们拥有现代的钢筋,否则铁匠师父得为锻造一根枪杆累死。

人们充其量打造一些长铩、大戟、斧枪之类的兵器,却不可能将整个长杆都变成金属的。锻打一支全钢枪杆既无必要也耗时耗力,这样的成本古代人根本无法接受。

以马其顿人在方阵中使用的sarissa长矛为例,这种长矛大体有4.6米(15英尺)和5.5米(18英尺)两种(最长可达20英尺),前者重5.4公斤,后者重6.6公斤,拥有扁叶一样的铁质矛头和底端铜质的刺托。

铜质的刺托用途是扎在地面上固定,如果矛头折断的话临时还能反过来当矛头用,同时它还是长矛的平衡器,用来平衡矛身的重心,这样方阵战士才能一手持盾,一手持矛作战。

sarissa长矛为了减重,使用了相对坚韧的山茱萸木做杆,为了方便携带,有些还进行了分节处理。

很显然,sarissa长矛这样的东西如果用全铁制作肯定行不通,重量会大到单手的皮兜子挂不住,且重心需要更沉重的尾端压秤,谁拿这种东西谁有病。

实际上古代很多长枪、长矛都是最廉价的兵器,它们可以比刀剑更加大规模也省料地生产,然后用更少的训练时间训练出部队的战斗力,还拥有非常强悍的杀伤力,这才是其核心价值之所在。

说白了,枪兵在过去没那么昂贵,人们所需要的也只是一个能刺进人体和铠甲的硬质枪头罢了,统治者要的是多快好省的批量制造军队。有必要的话,用火烧硬化的竹竿、尖端包铁皮的木杆都可以是长矛长枪,一支全金属长枪的用料能足足武装出50个士兵,还能省下铁匠百倍的时间。

何况木杆并非一无是处,木头同样是天赐给人们的优良工具,它简单易获取,坚韧轻巧,比那费劲吧啦的铁枪杆强多了。

古代某些经过特殊工艺加工的木杆,工艺相当复杂,拥有比原木更强大的坚韧性能,甚至杆体如铁,砍上去作金鸣之声,寻常刀子根本砍不断,这不比铁好用?不比铁更适合成千上万的军队武装?

战争这档子事儿,任何时候都要考验承受力,枪上多个铁杆,把当兵的压死了,打铁的累死了,国库掏死了,除了卖帅和健身,真想不出还有啥用。

由网友 史海浮沉一月明 提供的答案:

经济,实用!这四个字应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长枪,由长矛演变而来,被称为百兵之王,属于长兵器。古语云:一寸长,一寸强。在大规模战场上,长兵器远比短兵器占优,因此长枪在军队可以说是制式装备,用量比较大。


经济性

在古代,铁矿的冶炼技术有限,因此钢铁产量也是有限的。黄启臣在《明代钢铁生产的发展》一文中指出:

唐元和初年,每年的铁产量是207万斤;

北宋治平年间,每年铁产量是824万1千斤。

北宋年间,铁产量也只有824万斤。如果按照100万军队数量计算,一人配备一把铁制长枪,一把长枪10斤总得有吧,100万把长枪就是1000万斤。

这个当然不现实啊,光生产长枪就要一年半的铁产量,更别提还有其他装备了。再者,铁在古时候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生产农具,因此不可能大量拥有打造铁制长枪!


实用性

铁制长枪手感非常差。大家应该都摸过铁棍子,握在手里并不算特别舒服。热的时候,滚烫的;冷的时候,冰冷的。

铁的弹性并不好,不管你用枪进行拦截防守也好,还是主动挑、刺进攻,肯定会有作用在手掌上的冲击力。弹性好的材料,能够有效的缓冲受到的冲击。弹性不好的材料,无法缓冲受到的冲击力,很容易造成兵器脱手。

再者,铁密度大,同样的大小,铁制长枪要比木质长枪重上好几倍,加重了士兵的负担

很明显,铁制长枪的弹性比木制长枪在手感和实用性上要差远了。

由网友 非华说 提供的答案:

我是"红雨说历史",说起枪,我们脑海中浮现哪吒火尖枪,罗成的取命绝招绝招"回马枪",双枪将董平,金枪手徐宁,"七出七进"曹军赵子龙,江东小霸王孙策,锦马超等等名字。

枪杆子多用木制成,质地柔软且材料厚实,现在一般多是白蜡木,当然也有用铁做的,但是比较少,比如王彦章用的就是铁枪"彦章为人饶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铁做的枪对使用者要求较高,必竟枪在重量上有一个质的提高。两兵相接更注重的是速度和方式,显然木制的更符合使用者要求。

第二方面铁枪的制作成本高,实用性还不如木制枪具,自然被淘汰。枪刚刚出世的时候,主要是用在战车,"遥相刺也"。后来枪的招数逐渐增多,对枪头和枪身自然有不一样的要求。气候因素也会有影响,必竟铁对外界温度变化敏感,但是一般都会在枪外侧裹一层来预防。

第三方面铁产量问题,古代铁的产量虽然在当时来说不错。他需要满足农具,兵器刀,枪,剑,还要炼钢再费点。通体以铁为主也不合实际。我们来看一组铁产量的相关。

唐每年的铁产量是207万斤; 北宋每年铁产量大约是824万; 元朝每年大约584万斤; 明朝每年大约,是1957万斤。

第四方面铁枪也不是一无是处,全体的铁枪,他的重量大,惯性产生的力量大,比木制的强很多,所以只要运用铁枪得心应手,铁枪产生的破坏力远高于木制枪杆的枪。比如我们施工用的铁铲就是通体是钢铁,可以人工破石和硬地。你会发现很多短兵的枪都是全铁的,要不然太轻,不适合战斗。

文/红雨说历史

由网友 怀疑探索者 提供的答案:

铁制枪杆太重了,舞动不便,上了战场不一定好使。曾经有一次坐火车,我在火车站的站台上面看见一个成年男人在搬一个东西,他非常的吃劲,走几步放一下。我走进一看,说,这个是石锁吧。那个男人点点头,说,是啊,石锁,锻炼用的。我问,这很沉吧,得有八十多斤吧?那个男人翘起大拇指,赞道,你的眼光真准,这个石锁就是重八十八斤。我说,厉害了,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才八十一斤呢。那个男人说,是啊,不过要是真的八十一斤,关老爷就拿不动喽。我说,没错,三国历史上不曾有过青龙偃月刀这样的东西,其实关羽的兵器是长矛。

关羽的长矛,就是木杆的,矛尖是铁的,大约重6斤,加上枪杆,一般最多也就10几斤。什么八十一斤的青龙偃月刀,那是小说和戏剧的演绎而已。关羽那是半神,在书中是重点刻画的人物,怎么可以和普通的小兵使一模一样的兵器呢?所以,作者给关羽按上了一个极具卖相的青龙偃月刀,还不是一般的重,比较夸张,有八十八斤重。超过二十斤,普通人就拿不动了,长时间提着一个重家伙,谁受得了?大力士可以舞动八十八斤的东西,可是,这样上得了战场吗?

除了重量的原因,中国古代缺乏重金属,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铜和铁,那是古代国家的战略物资,宋朝的时候,国家一年炼铁量也就几百吨,三国时期能有多少炼铁量?能配一个铁的枪头已经不错了,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铜的枪头。枪头都不能保证完全用铁,还可能让枪杆都用铁来铸造吗?

由网友 大狮 提供的答案:

但见那员小将,胯下一匹千里驹,掌中一条黑黝黝大铁枪,这杆枪少说也有八十斤,只听得他大喝一声"纳命来",双腿打马奔驰过去,举枪便砸.......

以上这种情节和台词相信听过评书的朋友并不陌生,书中把个英雄人物夸赞的无可无不可,手里的兵刃不是奇怪就是非常重。但是现实中,你给那些兵卒一杆这么重的大铁枪,别说打仗,就是拿都不见得拿的动。也就正应了题主提的问题,为何古代长枪用木制枪杆,而不是铁制,当然也有竹制的。

首先古代冶铁技术落后,铜铁的产品度不高,物以稀为贵,按现在话就是贵重金属。这么贵的东西要是拿来装备军队,肯定不现实,但木杆子就不一样了,天生天养,自然生成,经过加工打磨好后按上枪头就可使用,既经济又方便,何乐而不为。而且使用起来轻便,铁杠子固然结实,但是扛着这玩意急行军,累也能被人累死。若是赶上渡河,就更麻烦。

别看是木杆子制作的枪杆,也很讲究,无论长短粗细打斗差不错,也不是任何木头都可以使用,韧度和耐久度都要有讲究,而且还要进行烘烤、浸泡、晾晒、刷油等等工序之后,才是一条好的枪杆子。别看是木头的,两军交战之时,一刀砍伤,不见得能砍断。就算砍断也不心疼,打完仗再换一根就是了。

如果冬季开战,木杆子肯定比铁要实用,大冬天的铁这玩意又冷又冰,不如木头手冷还能搓着玩儿。

所以说古人脑子也好使,肯定用那种又便宜又好用的东西来装备士兵,精装版的东西好看但不中用。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重!

古代的长枪基本长度都在2米左右。因为古代钢铁的质量不好,如果枪杆较细容易变形,只能粗一些。

那么,一根枪杆就等于是一根铁棍,大家算算得有多重?

保守估计也得三十公斤上下,再加上枪头,整枪得有四十公斤。

这玩意还不是举重运动员那个杠铃,举起来就行了,它还要舞动。

这肯定是做梦了,除非少数职业军人,普通士兵时搞不定的。

出枪是要快的,你慢一步就被别人刺死,铁枪根本就舞不快,等于寻死。

另外,古代的钢铁产量是有限的,还有各种更重要的装备需要这些钢铁,比如甲、刀、剑、箭头等等。

没必要搞铁枪杆这种华而不实的玩意。

木质枪杆不亚于金属,无论坚固性还是韧性都相当出色。优质木材可以做很优秀的枪杆,椆木最佳,合木软轻次之,白蜡杆更次之。

既然如此,谁还用铁呢?有病吗?

由网友 独钓寒江 提供的答案:

一根长矛,算他直径四厘米,长度两米半,它的体积将达到3140立方厘米,乘以7.85克的密度,重量24公斤有余。手里拿着一根近50斤重的家伙冲锋陷阵,其实没有那么容易。古代人爱吹牛,动不动就说谁谁能抡百斤大斧,你倒是试试?

窃以为,古代人的体能方面虽然没有留下什么具体数据去考证,但是以古代医学的发展水平,以古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准来算,他们即使整日劳作,四肢发达,也难以达到随便就举起百斤大斧的地步。再者说了,长矛是长兵器,从力学的角度去理解的话,重量相等的东西,长的东西比短的东西更难以平衡,所以,拿着50斤重的长玩意儿冲锋,首先吃力,然后还要用额外的力量去作向后压加前抬(尤其是前抬)的平衡动作,否则人没倒兵器就先倒下了,还打什么打。

当然,可以组成战阵模式,类似马其顿方阵,前面一排持盾防守,后面一排可以以前排肩膀为支点放置长矛进行刺杀动作。但是马其顿方阵的长矛有五米长,做成铁的,估计也是够呛。说白了吧,其实就是不方便。战场对决,士兵的机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木柄长矛既能增加刺杀距离,又能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反正杀敌的是矛头不是矛柄,弄个铁的首先没必要。

马其顿方阵

其次呢,你以为古代人的铁像现在一样满大街都是吗?古代的冶铁技术十分落后,没有高炉,没有大型鼓风机,只能用木炭烧炉子。烧出来的铁块也是杂质贼多还松脆可口,必须得再用铁匠反复锻造去除杂质才能做成工具或者武器。并且,古代没有现在的勘探技术,发现铁矿石基本靠运气,比如天外来的陨铁……即使发现铁矿山,又没有挖掘机和卡车,只能靠鎬子刨骡马拉。从原材料开采到加工都是非常吃力的,所以产量贼少。在农业生产高于一切都古代,一块铁要是能做一把锄头,肯定是不会拿来做刀的,除非准备着打仗。

再次,古代打仗讲的还是人数。没有精确打击武器,只能靠人数去拼杀。以秦国五十万人论,五十万人除去后勤弓箭手不用长矛之外,拿刀剑的多是军官士绅等,用长矛的怎么也得三十万吧。三十万人每人50斤铁,那就得用掉1500万斤铁。但是比战国时期更发达的宋朝的铁产量最高时候才824万斤(《文献通考》载北宋治平年间)。即使是大宋都满足不了这个需求,更遑论战国时期。所以,在以人海战术为主的古代 ,人手一把纯铁长矛实在是太考验国力了。而相反,木头倒是漫山遍野都是,采集方便,加工不用另外请铁匠,断了还能当柴火烧,真是便宜好用还不怕没有。

归纳为三点:

不方便操作。

武器没有工具重要。

产量太低无法满足。

盔甲也会用掉很多铁,就更没有足够多的铁做枪柄了。

由网友 疯言MAX 提供的答案:

战争是国家大事,容不得有丝毫马虎。无论使用何种器械,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和长期的战场实践而做出的优质选择。

木质枪杆相比铁质枪杆来说,确实拥有诸多独到的优势:

一、成本低廉

古代战争的中心,一直都是中原地带,而豫东平原生长着一种叫做白蜡树的植物。坚硬而不失柔韧的特点,是一种理想的长柄武器材料。

遍地都是的木料,只要经过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大规模使用,这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古代的名刀名剑,之所以千古留名。皆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当年的巅峰之作:无论材料的稀缺性,还是工艺要求的严苛,都注定那些东西无法大规模列装。

战争是团体的艺术,不同于剑客之间的单挑,它有着特定的价值规律:

消耗同样的财富,打造出一个10分的士卒,远不如打造出十个8分的士卒来,更有价值。木质枪杆的优越性必然得到重视。

二、使用方便

钢铁的密度约为7.8g/立方厘米,如果要打造一支长约3米、直径1寸的长枪,光是枪杆的重量就超过16.5kg。

普通的士兵,并没有马匹作为助力。如此重的负重,不管是携带还是使用,都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士兵无论是驻守还是征伐,各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铁器的维护保养又该如何解决?

抗腐蚀的合金,在那个年代并没有大范围应用的记录。古人常用的铁器防锈方式,无非就是勤磨、勤擦、勤涂油。

如果连枪杆都是铁质的话,不光用起来不方便,还会增加士兵的体力支出,和保养成本开支。这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买卖。

三、维护简单

虽然当时没有完备的工业体系,但各种器械的兼容性,仍旧是战地将领们要考虑的问题。

出兵在外,依赖的无非就是"粮草军械"。粮草是生存的需要,军械则是胜利的需要。而在军械中,配备最广泛的就是所谓白蜡杆了。

搭营帐它就是骨架;安营寨它就是寨墙;两根串起来就是担架;安上枪头就是长枪;安上铲头就可以土工作业;实在没辙的时候,削一个斜面,照样可以和敌人拼命……

在复杂的战地环境里面,通用型的装备比较专用的装备,显然有更大的优势。维护简单,使用方便的白蜡杆,显然更受使用者的青睐。

写在最后:

当然这些只是针对普通士兵而言。但即使是将领们也很少使用铁质的枪杆,像那些动辄数十上百斤的重武器,一般只是出现在小说家言,或者将领们的日常训练之中。

将领们更青睐的马槊,一般也是使用木质的槊杆。一把好的槊杆,选用柘木要经过浸油、晾晒、涂漆、缠麻等工序,长达三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其价值远在铁器之上。

既然有条件的将领们,也愿意去选择木质槊杆,也说明了木质比铁质的枪杆,在战场上的表现更为出色。

木质枪杆相比铁质的枪杆优势多多,它能成为古典武器的主流,也就不奇怪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5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