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晓悦悦看世界 提供的答案:
《西游记》中阿难佗、摩诃迦叶向唐僧索要人事,其实是一种"世俗利益"与"佛法修行"的矛盾体现。阿难佗、摩诃迦叶两位尊者在佛法修行上有一定的成就,但他们也是凡人,有着俗世的需要和欲望。在这个背景下,他们向唐僧索要人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世俗利益的追求。
唐僧作为佛教中具有高尚道德的代表人物,不愿意迎合世俗的利益,也担心将来将人事传承给这两位尊者后,他们无法抵挡世俗的诱惑,从而走向修行的歧途。因此,唐僧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保持了佛法的纯洁性,维护了自己和他们的佛法修行。
在佛教中,人事是指佛门传承中的各种法器、经卷、功德等。佛教强调的是解脱和超脱,而不是追求世俗的财富和权力。然而,佛教作为一种文化和信仰,也需要与世俗社会相互作用。人事的传承可以帮助佛教在世俗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也需要保持佛教的纯洁性和道德准则。
因此,阿难佗、摩诃迦叶向唐僧索要人事可以被视为对佛教传承和世俗利益之间的平衡探讨。在实践中,佛教需要考虑到自身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要遵循佛教的道德准则,不被世俗的诱惑所影响。
由网友 杨角风发作 提供的答案:
关于这个问题,我给大家分成三个小问题来回答,若是你看完了我的回答,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你顺着网线来打我,我绝不还手!
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来佛祖的弟子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如来佛祖为何不阻止?
第二个问题,那就是阿傩、迦叶口中提到的人事,究竟指什么?
第三个问题,就是,他们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一个个的来,先说第一个,在灵山传经时,如来佛祖的两个弟子阿难与迦叶向唐僧师徒要人事,但是如来佛祖并没有阻止,这是为什么呢?
一、
这么说吧,他们其实是在纠正唐僧等人的一个错误观念,而能不能接受这个"正确的"观念,才是成佛的标准!而这个成佛,对大唐来说,恐怕将会成为一场灾难,甚至会像舍卫国一样败落!
所以,对于如来佛祖来讲,当然不能阻止这件事,他还指望这两个徒弟能顺利地把观念传输给唐僧师徒呢。
要解释清楚整个事情的经过,我们就得从离灵山最近的天竺国说起,在天竺国发生的一切才解释了如来佛祖为什么要派人取经?才解释了阿难与迦叶为什么要人事?才解释了佛祖为何不阻止?
唐僧师徒进入到天竺国的布金寺时,发现了很多骡马车担的行商,唐僧比较好奇,于是问这是怎么回事,然后僧人告诉他:
众僧道:"我这山唤做百脚山,先年且是太平,近因天气循环,不知怎的,生几个蜈蚣精,常在路下伤人。"
也就是说,这里本来是太平的,但是这几年天气变化了,由于天气变化了,才导致出现了妖精,这是真相吗?
这是真相!
但又不是,而是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开始不信佛了,所以才生出来了妖精。
这也不是我说的,是书上说的,当时唐僧师徒到达了天竺国的金平府慈云寺,和尚们一听他们是东土大唐来的,慌忙下跪。这让唐僧百思不得其解,要知道唐僧一路走来,能通过大唐国民身份就获得如此大礼的,这里还是独一家。
按理说,这些人是灵山脚下的和尚,更应该高贵才是,不然唐僧也不会不辞辛苦地到此取经了,可是和尚们却是这样说的:
那和尚合掌道:"我这里向善的人,看经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华地托生……"
这句话,非常非常关键,难道这里的和尚念经信佛,只是为了能死后投生到大唐?
按照如来佛祖的说法是大唐所在的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生,而西牛贺州才是一片祥和,难道如来佛祖是在说谎吗?
如果如来佛祖是在说谎的话,那么唐僧辛辛苦苦过来取经到底是为了什么?或者说是如来佛祖让唐僧过来取经为了什么?
二、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往下看,在取经队伍进入布金寺之前,唐僧看到了寺上的几个大字:
山门上,大书着"布金禅寺",悬扁上,留题着"上古遗迹"。
然后唐僧陷入了沉思之中:
"布金,布金,这莫不是舍卫国国界了么?"
舍卫国是一个国家,现在早已灭绝,是一个中印度古王国。史料记载,在唐朝玄奘和尚到达这里的时候,只剩下断壁残垣,已经荒芜。
曾记载佛陀于舍卫国前后居止二十五年,这里的佛陀就是指释迦牟尼佛,也就是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而等到取经队伍到这里的时候,各种建筑都成为了废墟……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而唐僧显然知道更多的事情:
三藏说道:"不是……说是佛在舍卫城袛树给孤园……随以黄金为砖,布满园地,才买得太子袛园……"
唐僧说的是佛祖曾经到这里来讲经,当时,这座孤独园寺那是相当辉煌,是用黄金为砖铺成的。之所以是用黄金铺成,是因为要想请佛讲经,就得用金砖铺地,而孤独长者显然做到了。
后来寺中的和尚也证实了这一件事:
那僧答曰:"这寺原是舍卫国给孤独园寺……因是给孤独长者请佛讲经,金砖铺地,又易今名。"
三、
按照这位和尚的说法,这座寺庙本来是在舍卫国的领土范围内,但是现在却成为了天竺国的领土了,那么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往后翻:
在唐僧等人历经千险,好不容易取到经书之后,却没想取到的是无字经,几个人自然不能就这样回去啊。于是气呼呼地找到如来佛祖,要向他问罪,然后如来佛祖就给了答案: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这里面蕴含的信息量太大了,既然赵长者都花钱请佛了,佛也说保他生者安全,可是现在他的国家都亡了,为什么佛祖没有信守承诺?难道真像他说的那样,念了个经,才收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因为贱卖了,所以不保你了?
其实如来佛祖说的这句话,就是舍卫国衰落的真正原因,唐僧师徒肯定发现了这个漏洞。佛家又讲究什么因果报应,不拜佛还处罚人民,拜佛还得进贡,所以天竺国当地的人民叫苦不迭。
这也解释了,这片土地上,为什么舍卫国没落了,而表面上一个个信佛的和尚们,却指望能到不信佛的大唐托生。
而百脚山下的蜈蚣精也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天下太平,谁还进寺庙拜佛?
其实舍卫国出发点就走错了,他们以为请佛祖过来念段经,就能懂得佛法的奥秘了?
当然不能,因为真正懂得佛经的没有几个人!
不仅他们不懂,连自称如来佛祖的二徒弟的唐僧都不懂,孙悟空更不懂,因为在布金寺,唐僧就说过了:
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
孙悟空打肿脸充胖子,说我能解,别人没说话,而猪八戒和沙和尚却笑了起来:
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巴!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弄虚头,找架子,说甚么"晓得!解得!"
由此可见,唐僧师徒别看一心要去西天取经,实际上他们也根本不懂佛法。
四、
延伸到如来佛祖的两个弟子要人事上,就等于向世人再次阐述这条理论,那就是没有真金白银掏出来,佛家是不会保佑你的,更不会传经给你!
好,第一个问题算是解释清楚了,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唐僧师父一向很穷,阿傩迦叶索要的人事,究竟是指什么?
先亮答案吧,随后再解释为什么,这个人事其实一开始并不是指紫金钵盂,而是指孙悟空手中的犀牛角,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还得从唐僧师徒进入到金平府开始,看一下在这里,如来佛祖究竟干了啥见不得人的事?
取经团队到达金平府的时候,西天取经之路已经走了十多年了,这时候离灵山也相当近了。
可是,就在这灵山脚下,如来佛祖面前,蹦出三只犀牛精假扮佛像,私自偷取香油,而且这种行为已经有很多很多年了。
当时唐僧问当地寺庙的僧人,香油到底去哪了,僧人回答都被佛祖收走了:
"正是此说,满城里人家,自古及今,皆是这等传说。"
后来孙悟空等人发现其实是三只犀牛精作怪时,日值功曹出来解释过它们的来历:
"洞中有三个妖精……这妖精在此有千年了……当年成精,到此假装佛像,哄了金平府官员人等……"
表面上看,这三只犀牛精毫无背景,实属草根妖怪,也是取经路上为数不多的,号称大王却被干掉的妖怪头目。而且,整个被降服并分尸的过程中,也并未见到一个人替他们求过情,因为没后台,所以死了。
如果这么认为的话,那真是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三只犀牛精的背景并非那么简单,而是深得很!
在他们抓走唐僧之后,孙悟空第一次前往救援,当时三只犀牛精听说了之后。本来已经将唐僧清洗干净准备吃了,但又给他穿好了衣服,因为他们认识孙悟空:
"群妖闻得此名,着了一惊道:‘这个齐天大圣,可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
五、
取经路上那么多妖怪,知道孙悟空曾经大闹过天宫的并不多,三只犀牛精难道来自于天庭?
他们打斗的时候,书中再次强调了三只犀牛精认识齐天大圣的事实:
"钺斧钢刀扢挞藤,猴王一棒敢来迎。辟寒辟暑辟尘怪,认得齐天大圣名。"
在孙悟空上天庭搬救兵的时候,太白金星竟然早早就等到西天门了,在孙悟空描述妖怪的样子时,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末了还嘲笑孙悟空:
"金星呵呵冷笑道:‘大圣既与妖怪相持,岂看不出他的出处?""
随后就说出了这三只妖怪的来历,以及谁才能降服他们,嫣然一副提前做过功课的样子:
"若要拿他,只是四木禽星见面就伏。"
等到三只犀牛精跑到西海去了后,老龙王仅仅听说孙悟空在追妖怪,就立马推断出这肯定是辟寒、辟暑、辟尘儿三个犀牛精,立刻召唤太子摩昂派兵迎战:
"快点水兵,想是犀牛精辟寒、辟暑、辟尘儿三个惹了孙行者。今既至海,快快拔刀相助。"
这一系列不正常的行为都表明,仿佛大家早就知道这件事,都只是在静静地等待孙悟空的到来。
这就奇了怪了,显然玉帝也清楚这件事,不然不会这么兴师动众。又派日值功曹报信,又派太白金星早早迎接,又派四木禽星速速协助孙悟空降妖的,他背后究竟打着什么主意?
六、
其实这就涉及到玉帝的小心思了,他之所以之前会同意灵山的取经计划,自然有自己的目的在里面。
在取经队伍到达西牛贺洲之前,其实玉皇大帝就已经提前微服私访了一遍了。可以确信的是他在凤仙郡有过停留,还教训了郡守一顿,让他知道不供奉玉帝的下场。
也正是这一次他的微服私访,灭法国开始灭和尚,玉华州王子开始杀妖怪,豹子精开始吃路人……
这代表着天庭势力正式插足灵山势力范围,而三只犀牛精能在如来佛祖的眼皮子底下假扮佛祖,可谓是胆大妄为,怎么可能持续千年之久呢?
要知道佛家是最恨别人假扮自己了,当初观音菩萨听说红孩儿竟然变成自己的样子,立马脸色就变了:
"菩萨听说,心中大怒道:‘那泼妖敢变我的模样!"恨了一声,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扑的一掼,唬得那行者毛骨竦然,即起身侍立下面。"
要知道,佛家一项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就是收集香火,享受人们的供奉。可是,刚才我也讲过了,这里的人根本就不信佛啊,虽然一个个在念经,但是心里想着的却是能托生到大唐。
即使,如来佛祖在这里一遍又一遍不断地重复这么一句话,人们还是不信:
"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贪,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七、
若如来佛祖所言极是的话,西牛贺洲的和尚,又是天竺国,又离灵山这么近,又是虔诚的佛教徒,怎么可能愿意去如来佛祖口中的"恶海"大唐呢?
如果说在金平府唐僧师徒没想通的话,等到了后面一站的布金禅寺后,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刚才也详细讲述过一次了,布金禅寺原本属于舍卫国,舍卫国那时候相当有钱,为了请佛祖讲经,可是把整座孤园黄金铺地了。
可以说,这么一个信佛的国家,又这么有钱,为什么最后却衰败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孙悟空为什么没有把犀牛角进献给如来佛祖的答案,因为单纯靠百姓供奉,灵山根本支撑不下去,所以他们临时在金平府摊派了香油钱。而三只犀牛精就是得到了如来佛祖的授意,实际上他们并非是假冒佛祖,因为他们是持证上岗的。
日值功曹讲三只犀牛精爱吃香油,可是既然是妖怪,为什么那么讲规矩,每年的正月半准时收油呢?
而且,孙悟空打上洞府的时候,正月十五刚刚过去,按理说洞中应该堆满了香油才是,毕竟要吃一年的,可是洞中并没有香油,香油去哪了?
那么灵山为什么不明着收呢,干嘛找三只犀牛精来收呢?
这就是西游世界的规矩啊,灵山也属于天庭管辖范围啊,你如来佛祖再大胆也不敢明着说,我要摊派香火,道家会干吗?再说,你也没有这么权力啊?
只有派三个临时工,一旦出了问题,如来佛祖完全可以一摊双手,我不清楚啊,不知道啊,还有这事?
八、
正因为有了这三只吸血鬼,导致了金平府的老百姓生活不幸福,导致了灵山脚下一心念佛的僧人,竟然祈祷来世托生到东土大唐去。
但,这种事就像如来佛祖拿十八座金山贿赂太上老君一样,不能明着撕破脸皮,所以玉帝才引导取经队伍除掉这三只犀牛精。
这样话,孙悟空等人除掉三只犀牛精后,割下了六只角,当然这个犀牛啊,并非只有一只角的品种,有一个品种就是两只角的。
杀了一只犀牛精后,剩下的两只专门叫角木蛟和井木犴牵着回金平府,实际上就是为了给当地老百姓看的,看天庭前来除害了:
"带他上金平府见那刺史官,明究其由,问他个积年假佛害民,然后处决。"
为了让玉帝确信三只犀牛精已经死了,孙悟空特意把砍下来的四只角交给四木禽星,让他们进献玉帝。一只角留在了金平府,提醒老百姓,谁帮他们除的害,以后该供奉谁?
"是我请天神收伏,今已扫清山洞,剿尽妖魔,不得为害,以后你府县再不可供献金灯,劳民伤财也。"
果然,金平府的人不再拜佛了,开始拜天神了:
"唬得这府县官员,城里城外人等,都家家设香案,户户拜天神。"
九、
还剩下一只犀牛角,则被孙悟空收着了,本来打算是进献给如来佛祖的,那么为什么最终没给呢?
其实这假佛背后的秘密,唐僧师徒早已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了,要知道他们赖在金平府不走,就是故意等元宵节这一天,这句话还是唐僧说的:
"弟子在路,只知有山,有水,怕的是逢怪,逢魔,把光阴都错过了,不知几时是元宵佳节。"
他一个东土大唐来的人,会不知道元宵节?
正是由于他们知道了真相,再加上金平府僧人们想托生大唐的话,让他们疑惑万千,难道灵山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等到了如来弟子阿傩、迦叶索要人事,才肯传经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非常不满了。所以,怀着对灵山的不满,他们一开始没有答应这个过分的请求,结果就取到了无字经。
第二次索贿时,唐僧师徒没办法,只能把紫金钵盂贡献出去了,这才取到了经书,即使这样,也不全!
比如《金刚经》,书中说佛家珍藏一共一百卷,却只给了唐僧一卷;《首楞严经》书中说一共一百一十卷,也只给了唐僧三十卷;《华严经》五百卷,给了八十一卷;《正法论经》一百二十卷,给了二十卷;《法华经》一百卷,给了十卷……
没有一部经书是全的,就像洪七公教郭靖降龙十八掌,就教给了他第十二掌和第十三的半掌,他能学会,那真见了鬼了。
而孙悟空之所以没有进献那一只犀牛角,一方面这是一个宝物,可以分水,有了它有助于孙悟空水战。另一方面,则是孙悟空对佛祖的不满了,如果你不索要,我可能会给,你越索要,我越不给!
因为孙悟空经历了金平府三只犀牛精之后,明白了很多道理,佛家不要索要香油嘛,愿意进献的,自然还会进献给你,不愿意进献的,何必要强求呢?
再有就是孙悟空也是在自保,在除掉三只犀牛精这件事上,显然对灵山不利。他只能装糊涂,不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若是还进献犀牛角,不是恰恰证明自己杀了犀牛精吗?
咋啦,想给如来佛祖一个下马威啊?
十、
可是大家明明都知道佛家是假的,只会收集香火,一味地剥削老百姓,为什么大家还是心甘情愿给假佛送香油,剃发当和尚,仅仅是为了求佛保佑,托生到大唐吗?
当然不是,因为不信他的后果,很严重,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了,还记得狮驼国吗?
其实很多人也在纳闷,狮驼国好好的一个国家,又没招惹大鹏鸟,为什么从国王到百姓,全被他吃掉了呢?
有人讲,肯定是狮驼国前一任国君,得罪了如来佛祖,才会被他派出金翅大鹏鸟,直接灭了他全国。
这个结论呢,也并非是乱讲,毕竟《西游记》中的佛家可不是慈悲为怀,也是心眼儿小,容易记仇的。
比如文殊菩萨,表面上看,是他替佛祖出面,想引导乌鸡国国王成罗汉的。但其实,颇有点钓鱼执法的意味,因为他故意激怒国王,被泡了三天,结果硬是让人家泡井里三年。若不是国王被太上老君所救,青狮精真就霸占乌鸡国了,回头还扯什么因果报应来为自己开脱。
观音菩萨跟文殊菩萨也差不多,纵容金鱼精为害陈家庄百姓,事情败露后,不惜灭掉了整个通天河的生灵。还有朱紫国那里,人家国王不过是年轻的时候射过孔雀,结果就招惹了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吼来危害人间。红孩儿更惨,观音菩萨真想收他,方法多得是,为啥非要去找李天王借最恶毒的法宝天罡刀,还不是因为红孩儿曾变作她的样子,她怀恨在心?
甚至如来佛祖,当初也是他无礼在先,推了一把蝎子精,结果被扎了后大喊大叫,恨不得整个灵山都知道他被扎了。人家四大金刚都知道蝎子精是委屈的,所以并没有奉佛祖命令,对她赶尽杀绝。可惜最后还是观音菩萨替佛祖着想,特意提醒孙悟空去找昴日星官,干掉了蝎子精。
十一、
当然,这些人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舍卫国!
不过,佛祖也是看碟下菜的,你越信他,他越想方设法弄点灾难降临到你头上,让你更加信他。一旦遇到恶人,他就劝你放下屠刀,当然得劝啦,不然这个不信佛的恶人,就把屠刀砍佛祖头上了。
灭法国国王就是例子啊,他可是无缘无故就干掉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和尚,也没见佛祖敢把他怎么样啊?
所以,极有可能狮驼国原国王,曾得罪过佛祖,但又不是恶人,整个国家也没有像样的武装力量抵抗灵山,结果惨被灭国。
可是,反过来一想,佛祖又不是傻子,别的国王不信他,惩罚一下也属正常,毕竟还得靠他们提供香火呢。
可是直接把整个国家都给灭了,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岂不是自断香火,损人不利己?
难道如来佛祖还有其他的意图?
带着这个疑问,我(杨角风)再次翻出原著,仔仔细细再读了一遍有关狮驼国的章节,这一读可不要紧,竟然解开了这个千古谜题!
就像我开头讲的那样,狮驼国被灭国后,其国内的场景铁定异常惨烈,单就一个狮驼岭,就已经尸堆八百里:
"骷髅若岭,骸骨如林。人头发翙成毡片,人皮肉烂作泥尘。人筋缠在树上,干焦晃亮如银。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东边小妖,将活人拿了剐肉;西下泼魔,把人肉鲜煮鲜烹。"
这也给我们造成一个印象,会想当然地认为,狮驼岭的青毛狮子怪、黄牙老象、大鹏金翅雕。这五百年来,孜孜不倦地干着杀人的事,生活环境实在是既恐怖又恶臭难闻。
所以,当时太白金星变作的老人前来给唐僧师徒报信时,几句话一出就把猪八戒吓出屎来了。一开始孙悟空还纳闷呢,八戒怎么蹲下了,还是猪头自己招的:
"唬出屎来了!如今也不消说,赶早儿各自顾命去罢!"
能把猪八戒吓出屎来,这还是取经路上的头一次,令人印象深刻。
十二、
其实不仅猪八戒害怕,连师父都吓哭了,虽然唐僧一向胆子小,但像这种还没见妖怪就落泪的情况,也是少见!
这俩人一个吓出屎,一个吓出泪,弄得孙悟空心里也没底了,一边劝唐僧,一边要亲自前去打探:
"莫哭,莫哭!一哭便脓包行了!他这报信,必有几分虚话,只是要我们着意留心,诚所谓以告者,过也。"
就这样,孙悟空变成小钻风走进了洞府,第一层就是前面描述的那样,确实恐怖。但那仅仅是三魔头在狮驼岭据点的一重门而已,再往前走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多时,行入二层门里看时,呀!这里却比外面不同:清奇幽雅,秀丽宽平;左右有瑶草仙花,前后有乔松翠竹。"
那么,三魔头是住在二层门里面吗?
也不是,三魔头是住在三层门的,当时孙悟空变作的小妖,继续往里走:
"又行七八里远近,才到三层门。闪着身偷着眼看处,那上面高坐三个老妖,十分狞恶。"
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平时三魔头是不参与杀人的事的,这些事都是小妖们在干,他们住的地方已经是"清奇幽雅,秀丽宽平"了。
其实,这个狮驼岭只不过是狮驼国的前沿阵地而已,这个洞府,也就相当于前线指挥所,狮驼国真正的统治者并不住这里。
十三、
在孙悟空进入洞府之前,门口遇到的小钻风解释了三个魔头的情况:
"三大王不在这里住,他原住处离此西下有四百里远近。那厢有座城,唤做狮驼国。他五百年前吃了这城国王及文武官僚,满城大小男女也尽被他吃了干净……"
这里说得很清楚,大鹏鸟是五百年前吃掉了狮驼国都城的文武百官及百姓,但狮驼国并非仅仅一个都城。
所以,这五百年间,妖怪部队是一步步向周边土地进军的,边走边吃,而且目前可知,妖怪部队已经往东边推进了四百里。
若以狮驼国都城为圆心,四百里为半径,则狮驼国的三妖至少已经占据了十二万五千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已经比韩国的领土都大了。
但前沿阵地的情况,不代表整个狮驼国都是这样,其实在狮驼国都城,情况是这样的:
"攒攒簇簇妖魔怪,四门都是狼精灵。斑斓老虎为都管,白面雄彪作总兵……狡兔开门弄买卖,野猪挑担干营生。"
可以说是一片祥和,这些成精的动物们各司其职,倒也井井有条,有规有矩。
平时大鹏鸟是住在狮驼国皇宫的,前线不推进的时候,另外两个魔头也会住到这里:
"众精都欢天喜地邀三藏,控背躬身接主僧。把唐僧一轿子抬上金銮殿,请他坐在当中……那老魔、二魔俱下来迎接,三个魔头,同上宝殿。"
晚上睡觉,也是各有寝宫的,这还是老大狮子精说的:
"‘……汝等用心看守,着十个小妖轮流烧火,让我们退宫,略略安寝。"三个魔头却各转寝宫而去……"
十四、
大鹏鸟更是将这里当成了自己长期统治的地方,后来关唐僧的时候,他就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这皇宫里面有一座锦香亭子,亭子内有一个铁柜。依着我,把唐僧藏在柜里,关了亭子,却传出谣言,说唐僧已被我们夹生吃了。"
由此可见,大鹏鸟吃掉了狮驼国都城的百姓,这并不是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建立一座由妖精们统治的国家,并且像人类一样去管理。
而且,这里其实分工明确,我们一直以为杀人,吃人,都是三魔头亲自动手。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也就是对付孙悟空,他们才上,平时压根就不会干这种掉身份的事。
甚至,有理由怀疑,小妖所说的大鹏鸟吃掉了全城百姓,都要打个问号的。极有可能,他不过是干掉了城内的抵抗军队,等到面对手无寸铁的百姓时,小喽喽们就代劳了。
甚至于,金銮殿门口的妖怪们,也是不干这种事的,他们的身份也比较高贵:
"行者着实心焦,行至金銮殿前观看,那里边有许多精灵,都戴着皮金帽子,穿着黄布直身,手拿着红漆棍,腰挂象牙牌……"
其实,狮驼国已经成为一个文明社会了,这也非常像现如今的某些西方精英国家。他们的发家,就是靠着对原住民赶尽杀绝,一步步蚕食人家的领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文明。
要知道,那一座座象征文明的高楼大厦、公路钢轨、桥梁隧道下,都埋着无数原住民的尸骨,是他们撑起了上层人士的富丽堂皇。
十五、
等到孙悟空前来揭开他们的真实面目,并跑到灵山找如来佛祖告状时,佛祖还笑话他:
"如来笑道:悟空少得烦恼,那妖精神通广大,你胜不得他,所以这等心痛。"
孙悟空也搞明白了事情原委,故意问佛祖,那个妖怪跟你有亲,佛祖还否认:
"这个刁猢狲!怎么个妖精与我有亲?"
其实,佛祖什么都知道,毕竟狮驼国就在灵山脚下,甚至,大鹏鸟这样干,就是他纵容的。在太白金星给孙悟空报信的时候,孙悟空就曾经提到过,希望太白金星帮自己找玉帝借兵:
"感激,感激!果然此处难行,望老星上界与玉帝说声,借些天兵帮助老孙帮助。"
为啥太白金星嘴上答应,却没有照做呢,就是因为,他还说过这么一段话,言外之意就是讲,就算是天兵天将来降也白搭:
"那妖精一封书到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一纸简上天宫,十一大曜个个相钦。四海龙曾与他为友,八洞仙常与他作会,十地阎君以兄弟相称,社令城隍以宾朋相爱。"
等到孙悟空催得急了,如来佛祖还玩文字游戏,讲什么山中才过去七天而已啊:
"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不知在那厢伤了多少生灵,快随我收他去。"
结果一照面,人家大鹏鸟根本就不鸟佛祖,还是我行我素,结果冷不丁被佛祖施了法术,他还纳闷呢:
"如来,你怎么使大法力困住我也?"
十六、
是啊,不是你叫我去灭掉狮驼国,打造一个模范文明的现代妖怪国家,以警告那些对你不敬的国王吗?
如来佛祖确实心虚的,于是说了一句:
"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
意思就是说,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现在咱们得讲文明了,毕竟我们已经将"文明"的观念传遍四大部洲了。他们吸取了狮驼国的教训,已经不敢不敬我们了,到时候天天上贡,我还让你先吃!
所以,转了一大圈,佛祖不过是想多收点香火,多收点钱财罢了,根本就不是为了普度众生。
而他之所以要传经到东土大唐,也不过是相中了人家的钱而已,当然,他也可以来硬的。但吞掉大唐可不容易,毕竟那里大神如云,靠武力不一定能征服。就算征服了,没有子民,哪来的钱财给他们上供?
也正是大唐有钱,所以这个观念早已在天竺国传遍了,连那里的和尚都梦想着有朝一日托生到大唐呢,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略过。
可想而知,大唐一旦接受了灵山的"文明"理念,也就离灭国不远了,毕竟舍卫国,狮驼国鲜明的例子在那里摆着。
所以,读完原著,尤其是看到大鹏鸟所住的皇宫场景,就一下子明白了,如来佛祖这一招,确实高明啊!
以上便是如来弟子阿傩迦叶索要人事,所引发的深度思考,写完这么多,我自己都出了一身冷汗!
由网友 TOBOL 提供的答案:
《西游记》中阿傩、迦叶向唐僧问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在如来脚下,竟然公然索要好处费!直让网友们大呼"辣眼"!
唐僧哭穷,阿傩、迦叶就给了唐僧一大堆无字经书。归国途中,让燃灯古佛耍了个心机,才让唐僧众人发现经书是无字真经。
悟空猴性大发,责怪如来:......被阿傩、伽叶掯 [kèn]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
没想到如来却是微微一笑,说出了一番话,惊得众人猛一趔趄,坐地大呼"辣耳!辣眼!辣脑袋!"没想到这一番话中竟隐藏着《西游记》中佛派的一个机密要闻。(请务必关注恒实说!更多精彩,尽在恒实说!)
如来说了哪一习话,让众人如此吃惊呢?"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育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残了,教代儿孙没钱使用......"就是这一习话,让唐僧四人瞠目结舌,冷汗直冒。勒了个天,连领导都赞赏收取好处啊!
但是事情真是这样吗?在恒实看来,收没收得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咱们暂且不说,单单说佛门都是这样吗?恐怕不是。唐僧听得如来这一习高论,只得将紫金钵盂当做好处献于阿傩、迦叶。这时管珍楼的力士 、管香积的疱丁、看阁的尊者......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直把这两人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请看,佛门风气似乎不是收取人事成风,为什么到了唐僧这却要收人事呢?这件事情真的大大有蹊跷!
一、故事改编说。有人说这段要好处的段子是改编自迦叶和阿傩的一个小故事。这则故事讲得是,伽叶是佛祖的大徒弟,勤炼苦修得来了一身惊人修为。而佛祖的徒弟中有六群比丘,他们平时不注重修炼,只好收集天下好看的钵盂。据六群比丘研究得出,天下钵盂分为铁质、金质、铜质、木质、瓦质......又从色彩做工上分铁钵、苏摩国钵、乌伽国钵、黑钵、优伽国钵、赤钵等六种。总之研究之深,快达到"砖家"的地步了。
佛祖知袭此事后,大怒,于是准备颁布第一号戒令:有人再收集钵盂,就扫地出门,永不录用!
而恰恰此时,阿傩机缘巧合得到一个苏摩国的钵盂,准备将它送给迦叶。可迦叶正值出外苦修,须十天后才能回来。如来知袭后,便说十日后第一号戒令为执行日......于是阿傩和迦叶就背锅至令。
二、精神层面说。有人说紫金钵盂是太宗送与唐僧的。首先通体紫金,价值贵重、再说太宗所赠,代表权力最高层。一个紫金钵盂,一"权"一"钱",这也是唐僧最后人间的牵绊。心中还有着财权的执念,始终做不到"空、净"的境界。因此,如来假借阿傩、迦叶之口索要好处,其实是让唐僧放下最后的执念,走向灵山最终成佛!
三、阴谋说。有人说了,《西游记》中,众比丘圣僧给赵长者念经的舍卫国究竟如何了?书中没有说,我也更不能瞎扯了。书中只含含糊糊地提到:我这寺一望之前,乃是舍卫国、从布金禅寺出发,过了鸡鸣关,几个个钟头即到大天竺国......而舍卫国则没有更多信息了。
一个有着布金寺请佛讲经的国度,一个有着愿付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听经的国民......亲佛国家竟然消失了!布金寺沦落成有造化的人来捡取财宝的寺院、而且还在佛祖眼皮下。你不觉得奇怪和诧异吗?
四、犀角说。《西游记》中有一段三个犀牛精辟尘、辟暑、辟寒。这三个犀牛精最后被孙悟空、众仙合力擒住后,孙悟空将这三个犀牛精的六个角锯下来,说道:将四四只犀角,拿上界去,进贡玉帝,回缴圣旨。留一只在府堂镇库,以作向后免征灯油之证,我们带一只去,献灵山佛祖。
这可不是恒实我瞎扯出来的!这是原著黑纸白字写的!那一只犀角究竟献给佛祖了吗?最起码我没有看见书上有写!网友你看到了吗?
俗话讲得好:头上三尺有神明!你说过的话哪能不算数啊?佛祖暗想,你们师徒咋说话不算话咧!说好的犀角献与我,来了后只管拿经,不说犀角。我得找个人说说。于是就找了阿傩、迦叶,让他们拐着弯提醒一下。没成想唐僧也装开糊涂了。拿出一个饭盆子给了二人应付。算了吧!好歹也是紫金的!回头拿市集上也能卖些钱......
说法不一、解释不一。但是恒实个人的看法是:由于《西游记》并不是一个人原创写成的。它是融合了民间各种传说、文献,汇编在一起形成了这本巨著《西游记》。故此这本书中有不少大坑小坑炸弹坑。最有可能的就是《西游记》即是《人间记》。人间的种种喜怒悲哀,七情六欲、黑暗现象皆在内。收取好处费看来古时就有啊!
由网友 悠悠旅行见闻 提供的答案:
吴承恩先生是佛法大家,西游记中许多佛法知识及理论。书中有向唐僧索要人事,我想应该是吴承恩先生在讲述或影射一个佛法历史事件。
佛灭度后,僧众们有三次大集结,第一次是在佛灭度后一百年的第一次集结,这次集结除了汇集佛经,还有一个议题就是钱问题。
大众部僧众集团主张讲法、传法应该收钱,可以收信众的钱,以解决生活问题。上座部高僧们反对大众部僧众集团这一主张。高僧们有国王及大长者(即商人)们供养,他们生活没有问题。而大众部僧众没有这些稳固的供养,生活确实比较困难。
这次分歧比较大,但最终上座部高僧们否定了大众部僧众集团提出来的讲法、传法需收钱这一主张。虽然戒律上这一提议未能通过,这一事件还是引起了一些内部反响和纷争,也有一部分僧侣集团开始了收钱维持生活。
吴承恩先生书中提到传法索要人事,应该是根据这一历史事件而来。
当然我对佛法研究不深,点评唐突了,敬请高人赐教。谢谢!
由网友 蔡员外1979 提供的答案:
佛家有三宝的说法,供养三宝即是修行。
三宝即是:佛,法,僧。
所以,进庙烧香要烧三支香,这三支香即意味着三宝。
很多人,对供养佛,供养法没有疑义,对供养僧往往不能理解。
我们先来看几段经文:
《四十二章经》: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 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位 无修无证者。
以上不能理解,且看『盂兰盆经』:
若能以饭食、卧具、医药供养十方僧众,藉此十方僧众清净共修,功德回向之力,能使供养者,往昔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得远离三恶道,现世父母及其本人,长寿无病无恼,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乐。
提到盂兰盆经,就要提到由佛教经典转化而来的一个传说《目连僧救母》,目连僧的母亲就是因为活着时候不修善行,还骂僧恶道,于是坠入饿鬼道中,佛陀开示目连,需供养十方僧众方能救母于苦海。
其基本思想就是以供僧的功德救度已亡故之父母。
七月十五,祭祀超度亡灵,这在各地也已然是一种民俗,其根源就是《佛说盂兰盆经》中的记载。
佛教之所以强调供养僧,其实很好理解,僧人是传递佛教,弘扬佛法的重要媒介,如果没有僧人的"扬佛""普法",就没有佛教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西游记》会写到两位尊者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而且佛陀还默许了。因为,供养僧对于佛门弟子来说就是一项很重要,而且是必须的修行,没有这一步,真经不可能取得,修行也不可能圆满。
供养三宝的目的是要皈依三宝,惠能祖师讲到:佛宝是自性觉,法宝是自性正,僧宝是自性净,我们受持三皈的时候,有没有得到自性的觉、正、净,如果你在受持三皈的时候得到了,那你是真的三皈,经上讲皈依是讲这个,不是讲形式。皈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过去迷、邪、染回头。依什么?依自性觉、正、净,这真皈依,这一念回归了,这是真佛弟子。
如果还是很难理解,僧说白了就是老师,没有老师的讲解,一般很难得到佛法的真谛。
而老师的工作是教导和净化你的心灵,他的生存和生活就需要学生给予照应,相应的功德自然也给了你。
《西游记》的本名就是《西游释厄传》,"释厄即是证道,证道即是释厄",善哉斯言!
由网友 不德居士 提供的答案:
《西游记》乃是一部旷世奇书,蕴含了儒释道三家的精髓,其中每一回都暗藏玄机,非涉猎儒释道三家经典的读者很难领会其深意。
原著中阿难、迦叶两位尊者曾两次向唐僧索要人事。受电视剧的影响,大多数人会认为二人是道貌岸然、索贿勒索之流,其形象如图:
如果按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去解读此书,倒也没错。可是这样一部曾被佛道两家争相奉为经典的奇书,佛家说是讲"真如"的,道家说是讲"金丹"的,怎么会出现这样世俗的一幕呢?所以,我们需要对故事的思想重新进行梳理才能窥得其本来面目。
首先,阿难、迦叶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多闻第一",迦叶"苦行第一",二人好比孔子弟子中的曾参和颜回,试想两位圣贤怎么会做出如此不堪的龌龊行为呢?而且迦叶还是以苦行著称,怎么会贪着他人之财物呢?
事出蹊跷必有因。
我们把目光聚焦向迦叶,他是"拈花一笑"典故中的主人公,佛陀"以心印心"的嫡传弟子,后来成为了禅宗初祖。
相传,有一天,灵山会上,佛陀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当时大家都默然不语,不知释尊什么意思。唯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说:"我有涅槃妙心,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摩诃迦叶。"
禅宗的对话,处处都有玄机,在不经意间让人明心见性,见到真如。时不时就来一个打机锋。什么是打机锋?
机,指受教法所激发而活动的心之作用,或指契合真理的关键、机宜;锋,指活用禅机的敏锐状态。意思是说禅师或禅僧与他人对机或接化学人时,常以寄寓深刻、无迹象可寻,乃至非逻辑性的言语来表现一己的境界或考验对方。
我们回顾原文,看一下第一次所要人事的场景:
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
按禅机理解,此举深意是要唐僧尽掉"人事","人事"尽,"佛事"见,才能见真如。
可能唐僧的气场还算有道行,一句"不曾备得"似是禅语的回答,让迦叶误以为可以"不立文字 以心印心"的传法与他了,于是第一次传授与他的是佛家更高级的"无字真经"。
然而智慧更高深的燃灯古佛心里清楚,唐僧以及南赡部州的世民们的智慧不能胜任学习无字真经,所以立即派人追上唐僧,故意示现出所取的经文是"无字经"。
两位尊者见唐僧去而复返,又再次向他们索要了人事,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索要人事的目的已经和第一次完全不同了。第一次属于禅机,要让唐僧尽除内心之"人事",直接见佛;第二次唐僧回来,两位尊者意识到他智慧不够,不足以传无字经与他,所以这一次的人事就转变为了其恭敬心、稀有心的一场考验。
佛经云: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天下人共同的弊病,就是轻易得到的不重视,付出代价换来的倍感珍惜。比如超市里的方便袋大家可以随手丢弃,而划爆信用卡买来LV却爱不释手。
当御第哥哥忍痛把唐皇赠予的紫金钵盂奉上时,可谓是下了血本,这样返回大唐时,不但众僧会倍加重视,甚至连唐皇都要如奉佳珍,绝对不会像对待地摊上专治疑难杂症的盗版书一样了。
结语:
阿难、迦叶两次索要人事并非是自身贪着财物,而是为了完成对唐僧的考验。佛家讲舍得,有舍才能有得,舍人事,得佛事;舍私欲,得真如……总之,《西游记》是一部值得我们重新认识、重新思考的奇书。
由网友 白玉子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ヽ(^0^)ノ大道至简而言之!这是对唐僧的考验。所以然者,要想取得"真经"就需舍弃一切!不肯舍弃"贪心",就没有"得道"的资格!佛并不需要金银珠宝等财富,要的是一颗无私无欲的赤子之心!因为"道"之德性是"道常无私衣养万物"→无为于私,而"无不为"于天下人!!
"道"具足"无漏大智慧"→遍知一切的无穷智慧。如果被自私自利的贪婪之徒所得,就会成为智慧无两的大魔头!即使最强大脑的英雄豪杰也难能相敌!由大魔头独霸天下,必将是横行霸道祸害无穷!怎能不让人细思极恐!怎么能成呢?!
所以古人云:上师择徒,上士择师!要传"绝学"必得高徒;想得"真经"需拜明师!!!
如果唐僧舍不得百宝衣,紫金碗。佛祖绝对不会传予真经是吧⊙▽⊙?!
孔子曾三次拜访道祖老子欲求得道,虽然老子对其"三纲五常"之"儒术",给予了苦口婆心的一一点评指导。指明了去除君子形象的化装打扮,克己复礼的繁文缛节,为私情两肋插刀的信义,靠忠心耿耿于"家天下帝王家"之"忠君"思想→而获得"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天下大治"理念→"儒术"的不道之所在!然而孔子却始终也不肯舍弃其→一生心心念念,费尽心思,"韦编三绝"而形成了的"儒术"!
当然,孔子欲成大器,想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志。其发心当然是不错的!然而,古语云: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孔子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已经形成。所以即使老子苦口婆心,一一点评指导,也难能改变一个人的固有观念!!!因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是天下所有人的通病!
所以古人云:切莫试图考验人性!"毛数其过,犹杀其父母!"欲改变一个人的禀赋→不亚于挑战人性!!得道的真圣人曰:"道不能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当然,孔子拜访过老子后"视老子为神龙"。这说明孔子听了老子的话而受到了深刻的触动,确实感受到了"道"之境界层次之高深莫测!然而却百思不得其解!!
所以才会在临终前慨叹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至死也未能闻道,确实是心有不甘的!!
实在说,孔子并非不想闻道得道。实在是由于闻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两千五百年来,历朝历代的超级大脑多多→都想破解了巜道德经》出来。然而却还无人能破解了出来!!"老子天下第一"非虚言也!!!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4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