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不凡风筝7S 提供的答案:
城市的居民是国家供应的白市价,农村粮食征购任务非常重,必须完成征购任务一粒粮食也不能少,政府还要求农民卖光荣粮,献忠粮。农民几乎年年缺粮,青黄不接时挨饿是难免的,当时农村集市有黑市粮食交易。价格非常高,大米5角一市斤,玉米4角一市斤,猪肉6角伍分一市斤,土鸡蛋6角7分一市斤。当时农民买不起粮食只好吃些青菜和野菜渡日,当六十年代物资相当馈泛,当时农民的口头禅让我们吃饱饭就心满意足了。当时六十年代浙江省农民布票是每人3尺6寸。但还是用不掉,因没钱购买布的钱,后来有人收购浙江布票,拿到上海换全国粮票,粮票拿到粮站购买大米,大米再拿到集市上卖,浙江布票可以在上海通用的。所以浙江布票当时是值钱有人收。农民自留地上种棉花,棉花纺纱织布自制衣服穿。后来农民布票每人发一丈多,还是没钱购买布,送人的送人,没人收就过期了。
由网友 冷泉26 提供的答案:
我是1968年底参加工作,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月工资是36元,第二年长到42.05元,人称"42元加一根冰棍"。
下图的左侧的5层楼就是我们单位。
之所以大家这么叫,主要是因为那时候大连的冰棍有三种,一种是水加上一点甜味冻出来,是3分钱一根。还有一种是在上面的那种冰棍的上半部分,掺上一些红小豆,叫做"小豆冰棍",是5分钱一根。最后一种是乳白色的,据说里面掺有奶油,叫做"奶油冰棍",最好吃,也是5分钱。
第一种和第二种比较硬,小孩一般咬不动,含在嘴里能化半天。第三种比较软,能咬动,但是不耐吃,很快就吃完了,但是最好吃。
42.05元以后,很长时间也没有涨工资。大概有十几年吧。
那个时候买粮包括买油,买煤包括买煤油都是凭证,买粮要凭粮证,有粮票也行,买煤要凭煤证。每月定量供应,定量买了了,就只能等下个月再买。买猪肉要肉票、买鸡蛋要鸡蛋票,和买布要布票,但是要凭票定量供应。
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票,像自行车票、烟票、缝纫机票、手表票、豆腐票等等。
现在买粮都是十斤八斤的买,那时候到粮店买粮,一般都是买40斤,或者是20斤,当然这是买玉米面,玉米面的价格是8分钱一斤。白面或者大米,基本上都是在1角钱上下一斤。
那时候,家家都有两种规格的面袋子,一般都是用白色的老棉布缝制,大的能装40斤粮,小的能装20斤粮,到粮店买粮,都是用这些面袋子来装。
猪肉是6、7角钱一斤,等到1元多一斤的时候,物价就开始贵了。我记得在70年代末期,猪肉是1.1元一斤,就感觉好贵啊!
鸡蛋凭票供应,供销社一斤鸡蛋5角钱左右,那时候我们经常到农村,遇到赶集的时候,大家都会买一些鸡蛋。一是因为农村集市上的鸡蛋不需要凭票,还新鲜,再一个是集市上的鸡蛋个大,最大的大鸡蛋才8分一个,一斤可以称7--8个。
在我们单位附近,有一个大连最著名的饭店"海味馆",那时候时兴"套菜",有8元一套的10个菜,12元一套的14个菜。里面鱼虾肉和凉菜齐全,非常的实惠。
有一次下班走到这个海味馆,看到那里正在卖炸虾段,8寸的大盘子,满满一大盘才要2元钱,那时候是没有养殖虾的,都是纯粹的大海虾。我赶紧回去告诉我一个朋友,我们俩就去海味馆要来一盘炸虾段,还有几别的菜,两瓶啤酒,一共花了5元钱。
在大连最著名的天津街,有一个老字号--苏扬饭店,那里最著名的特色菜是生大烤和酱大烤,都是8毛钱一盘,一盘红烧排骨,是8毛5分一盘。有一次我们一共4个人在这里吃饭,要了几个菜,最后大家在酒柜前点酒,看到有金奖白兰地,3.2元一瓶,那可是650毫升的大瓶子,就要了一瓶。没想到服务员说,这瓶酒就送给你们了。
当时大家都有点懵,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在国际上得过金奖的名酒啊!饭店怎么会白送给客人这么好的酒?服务员一解释,大家这才知道原因了。
原来,饭店进了一批金奖白兰地,卖到最后,该赚的利润已经够了,饭店就决定,如果哪位顾客点金奖白兰地,就把这瓶酒赠送给他们。正好饭店刚做出这个决定,就被我们赶上了,大家白喝了一瓶名酒--金奖白兰地。怎么样,这样的好事你们遇到过吗?
由网友 白髯公 提供的答案:
哪时大多数人工资30多块钱。工人最高8级工每月工资96多块钱。我们厂一千多人没有一个八级工,只有几个七级工,每月83块钱工资。书记是17级干部每月80多块钱。
我们济南大米每斤1毛几分,面粉有全麦粉标准粉八一粉富强粉,都是一毛多。
鸡蛋6毛多一斤,有石灰水鸡蛋稍便宜几分钱。
猪肉6毛多一斤。
都是凭票供应,一个月粮食计划中供应2斤白面,其他都是粗粮。春节供应2斤富强粉。
一个月发一斤猪肉票,半斤鸡蛋票。春节发的肉票多点,家里老人就买一个猪头一挂下货,炖一锅肉。大年三十晚上包一顿富强粉猪肉水饺,炸藕盒炸丸子,吃肉吃鱼过年过年。过春节是孩子们最幸福的几天。
由网友 草根206192134 提供的答案:
关于1965年的物价,可以和大家说说。因为那时候都是我去买,所以价格都知道。
那时候大米,面粉等粮食,都是用购粮本购买,按照家庭人员的定量多少。每个月百分之六十是细粮,就是大米面粉。大米是0.138元一斤,面粉是0.17元一斤。苞谷粒是0.07元一斤,苞谷面是0.09元一斤。猪肉是每个月每个人两斤,三级肉是0.62元一斤,二级肉是0.69元一斤,一级肉是0.78元一斤,当时一级肉很少,基本都是二级三级肉。在我们那个地方,鸡蛋没有凭票,都是农民在赶场天卖,基本上是0.04—0.06元一个。
六五年是六十年代最好的一年,除了凭票供应的东西,其它的在赶场天基本上都能买到,像猪肉牛肉鸡蛋,包括粮食大米苞谷等等。
那时候工人的工资,在我们煤矿单位,工资还是可以的,除了刚刚参加工作的工人,其他工人都是四五级工,每个月工资都在六七十元,有一些老工人工资在八九十元,像我父亲月基本工资就是89元,加上乱七八糟的,每个月将近一百多元。
那时候蔬菜价格跟别的地方比,价钱还是比较贵的,因为本地没有种蔬菜的,六四年邓小平到我们那里视察以后,从北方有火车运大白菜到我们那个地方。价格比本地的菜便宜。
这些就是六五年的情况,我说的是贵州六枝,那时候是开始三线建设的地方。
由网友 张振和993 提供的答案:
当时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物价是:白面:0.185元/斤,大米:0.21元/斤,玉米面:0.09元/斤,玉米𥻗:0.10元斤。猪肉:带皮带骨0.81元/斤;去皮去骨1.04元/斤。鸡蛋:0.3~0.35元/斤。咸刀鱼约0.4元/斤。散装白酒:1.25元/斤。瓶装60度北大荒白酒:1.5元/(斤)。散装酱油:0.2元/斤。
由网友 老周说三农 提供的答案:
请问1965年时大米、面粉、鸡蛋、猪肉价格是多少?
1965年的情况是这样的,当时的粮食、食用油、生猪、家禽、鲜蛋、菜牛、菜羊等农牧产品的流通体制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式的流通体制。1965年时的国民经济已经明显好转,但是,工资水平太低,当时是低工资多就业,如大专毕业生月工资42元左右,本科生月工资52.5元,科级工资72元,处级工资108元,泥水工每天工资0.8元。农村是生产队,社员每年根据出工记分来分配粮食,工分不足的补现金。城市居民和公社以上管理人员实行供应制度,成年人每个月供应粮食24斤,当时的主食品和副产品都是实行供应,凭票购买,也有部分商品在集贸市场可以购买到,减少价格高。
1965 年为计划分配,畜产品的收购一是以化肥、粮食、布匹等生产生活资料和紧俏工业品(煤油、电池)等向社员换购生猪,二是实行"购五留五",关闭牲畜交易市场,不允许私人屠宰猪、羊、牛上市,由县、区食品公司统购统销。19957年,我们县的人均粮食221公斤,鸡蛋3.3公斤、肉类16公斤, 1961年时人均粮食为177公斤、鸡蛋0.5公斤、肉类0.8公斤。粮食中红薯和马铃薯也折算为粮食,每5斤红薯或者马铃薯折一斤主粮。
1965年每100斤肥猪收购价格为47.43元。每斤猪肉一级销售价格为0.73元,二级0.68元,三级0.64元,凭票供应。鸡蛋收购价每公斤1.2元,销售价格,每公斤1.38元,农贸市场价格每10个1.05~1.2元;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私营商业和饮食业均可在市场上自由收购鲜蛋,并允许小商小贩从事贩运经营。大米和面粉是凭票供应的,粮店每斤大米为0.138元,面粉为0.169元,我们这里的黑市上每斤大米1元左右,每斤面粉0.3元左右,每斤猪肉1元左右,每斤牛羊肉0.8元。
由网友 冯老汉1 提供的答案:
1965年我们这边没有卖大米白面的所有价格无从谈起,小麦大概是0.3元一斤,鸡蛋和小麦的价钱差不多,猪肉六七毛钱一斤,大概就是这样的物价,那时候村里称一百块钱的主几乎没有,能拿出十元钱的主可以说是富裕户
由网友 乐天派君君知识分享 提供的答案:
我是50后的,在1965年时,街上粮店卖的大米价格每斤是0.138元,但这个是有配置的,成人每月25斤大米,读初中的就是每月32斤大米,面粉是几分钱一斤,鸡蛋是五分左右一个,猪肉价格每斤是0.69元,我说的这些全都是有配置,不是随便能买到的,要发票的。
由网友 心平气和更快乐 提供的答案:
记忆中大米每斤一毛四分二(陈粮,凭粮卡粮票购买)、面粉每斤一毛六(富强粉过年凭票购买)、鸡蛋五分左右一只(过节凭票购买)。猪肉五毛钱一斤(凭肉票每人每月半斤)。当年城里人一般家庭五口人左右,家庭收入小百元。计划经济下大多数人生活物资都要定量,要用票证购买。即便是这样,大家都很知足,工作学习都很有劲头。真没见过有人整天盯着钱和待遇去工作的。逢年过节就"过革命化的节日"参加义务劳动。星期天参加家属区的大扫除活动,隔三差五有家属区的阿姨们上门入户检查卫生,评出《清洁户》和《最清洁户》门上贴上光荣证书。想想那时的生活还是蛮有意思的,如果没有十年内乱,社会关系还是挺和谐,挺积极向上的。现在则是更好了,今盛于惜。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4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