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不能冒充高种姓?_印度低种姓见到高种姓

由网友 静夜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让低种姓从一开始就输得底裤不剩:

什么叫"冒充"?有这样的龌龊想法就说明了你的低种姓身份,高种姓是冒充而来的吗?那是与生俱来自带神牛味道的智慧体,岂是尔等散发着浓郁咖喱味的低种姓能够随便染指的?光气味就把你们深深出卖了好伐?

一直以来,印度的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始终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意味着低种姓根本就没有成功"冒充"高种姓的可能,而之所以能把低种姓安排得明明白白,根本原因在于种姓制度的存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本该是人人生而平等,但种姓制度却让印度成为社会等级最为森严的国家。

虽然印度在建国不久就宣布废除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但在这个"民主"的国度,政府还真是说了不算。当然,政府也没有废除种姓制度的真心。

而之所以出现如此匪夷所思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印度的统治阶级,都是高种姓来的。

虽然雅利安人作为印度的征服者,在3000多年前就创立了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真正演变成等级森严的模样,却是在英国殖民时期。为了便于统治印度,英国殖民者联合印度上层土邦,也就是高种姓实行"共治",种姓制度越发的变本加厉、根深蒂固。

而在1947年英国殖民者退出印度后,高种姓继续统治印度社会,例如甘地家族。

因为甘地和尼赫鲁的高种姓身份,因此他们在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不敢发动群众,只能以温和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抗英国殖民统治,而这种没有暴力革命和深刻社会改革的民族独立,相比于英国统治时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所以印度社会依然层次分明,高种姓依然统治着印度。

所以今天的印度对殖民统治历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为作为统治阶级的高种姓本就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既得利益者。

而既然如此,他们又怎会自掘坟墓地彻底废除种姓制度,允许印度社会阶层流动来冲击高种姓的利益呢?所以他们不仅没有破除种姓制度的能力,更没有废除种姓制度的动力,印度也在种姓制度的愈演愈烈中更加泾渭分明。

在当前的印度,区分低种姓和高种姓的最明显特征就是肤色。作为外来征服者,无论雅利安人,突厥人还是欧洲人,在肤色上都比印度土著的尼格利陀人、达罗毗荼人等浅太多,而且外貌上都表现为高鼻梁的雅利安人特征,这是身材较为矮小的印度土著绝对模仿不来的。

说难听点,就算低种姓的土著把全身漂白都没用,因为外貌方面即便全身整形也无法以假乱真。

而话又说回来,作为长期生活在底层的低种姓,哪来的钱去冒充高种姓?

印度高种姓之所以对种姓制度如此推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种姓制度的洗脑让人口庞大的低种姓彻底失去了反抗意识,从来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觉悟,他们只能通过逆来顺受换取在下一个轮回里成为高种姓,从来不思考高种姓名额从来都很少。他们唯一敢逆反的,就是渴望通过皈依佛教等方式摆脱低种姓或贱民身份,但在印度这样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这种做法只能是自欺欺人。

而因为高低种姓之间的鸿沟如此明显,所以二者的生活环境也是井水不犯河水,除非高种姓男子找低种姓女孩寻花问柳。这意味着低种姓根本就不熟悉高种姓的生活环境,而贱民则连低种性的生活环境也接触不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混迹于高种姓之间的低种姓即便在外表上伪装得无可挑剔,也会因缺乏所谓的气质而原形毕露。说难听点,不用你开口,走两步就知道你是什么人。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习惯了安于现状的低种姓从本性上是没有动力和勇气去冒充高种姓的。毕竟生活不是冒险,就像古代的平民冒充朝廷大员一样,成与不成都难免遭受到统治阶级的疯狂报复。

毕竟这是让统治阶级颜面扫地的事情,而国家机器更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所以,暴力才是低种姓翻身做主的唯一途径,投机取巧只会让低种姓尸骨不存。

不过,能和高种姓呼吸同样的空气已经是最大的恩赐了,要啥自行车?恒水老白干它不可口吗?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由网友 岁月静好一世晴天 提供的答案:

2019年4月,印度北阿坎德邦一婚礼现场,正低头吃饭的吉腾德拉突遭十几名壮汉轮番殴打,即便回家途中仍被揪住不放。可现场数百名宾客竟司空见惯般任由打人者行凶,终致吉腾德拉吐血昏迷,送医九天后不治身亡。

吉腾德拉莫名其妙地被殴打致死,就是因为他是低种姓贱民达利特,居然敢坐在高种姓人面前吃饭。还有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吉腾德拉的死亡并未激起当地占比19%的达利特人的愤怒。

警方前来调查此事时,那些达利特人怕惹翻高种姓人,谁也不敢向警方讲述案发实情,只得任由嫌疑犯狡辩称,吉腾德拉并非遭群殴致死,而是死于癫痫病复发。

一桩故意杀人案就此大事化小,吉腾德拉无辜丧命,行凶者却逍遥法外。印度现实社会就是这样,处处透着对低种姓人的歧视与压迫。

也许有人质疑吉腾德拉脑门上又没写着"低种姓"三个字,难道他冒充高种姓不行吗?

还真不行,首先印度高种姓与低种姓长相完全不同,无论是肤色还是身材都有明显差异;其次印度种姓制度已有3000多年历史,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使低种姓人既不敢也不愿假冒高种姓人。而这一切都源于4000多年前雅利安人对印度地区的入侵。

印度历史上并没有国家概念,只不过是众多独立小王国的聚合。公元前2000年,一群操着印欧语言,皮肤白皙高鼻梁的雅利安人,跨越帕米尔高原,穿过开伯尔山口,来到印度地区打败了原住民达罗比荼人,成为这里的新主人,印度历史自此进入吠陀时代。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大部分国土在北纬10-30℃之间,属于常年太阳辐射强烈的热带地区,遂印度原住民达罗比荼人,大多身材矮小皮肤黢黑鼻子扁平。于是自视出身高贵的雅利安人,非常看不起又矮又黑的达罗比荼人。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为维护纯正血统,同时也为更有力地掌控庞大的印度地区,遂开始建立起严密的瓦尔纳体系,也就是所谓的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将其内部分为三个等级,其中雅利安僧侣贵族被视为天神的嘴,属于最高贵的第一等级,被称为婆罗门,负责掌管印度的农时季节报道,宗教话语解释权以及文化教育等事宜。也就是说婆罗门只负责动嘴无需干活。

雅利安人中的军事行政贵族与武士被视为天神的手,属于第二等级,被称为刹帝利,专门负责对外作战。也就是说刹帝利要生生世世守卫婆罗门。

而雅利安人中的普通平民则被视为天神的双腿,属于第三等级,被称为吠舍,负责供养前两个等级的贵族们。吠舍虽在政治上没啥特权,但他们可以拥有一定的财富与地位,一般以经商为业。

雅利安划分完内部等级,就将大部分非雅利安人的原住民视为天神的脚,并称其为首陀罗,只得从事农、渔、牧、猎之类的低贱职业。

首陀罗作为雅利安人眼中的第四等级还不算最悲惨,因为在梵天大神的脚下,还有一些连等级都够不上的贱民达利特,只能从事清洁、运尸等最低贱的工作。

雅利安人眼中的世界,洁净与污秽泾渭分明,由雅利安人组成的前三个等级是洁净的高种姓,而由原住民组成的首陀罗与达利特就是污秽的低种姓。

尤其是达利特在雅利安人眼中是肮脏的不可接触者,根本就不能算作人。所有达利特不能与高种姓同行同住同吃,甚至达利特人的影子都不能落在高种姓人身上。

"种姓"二字,"种"在前,"姓"在后,雅利安人就是凭借严苛的种族与姓氏差异构筑成牢固的阶层界限,可印度人面对茫茫人海,又是如何区别不同种姓呢?

首先,雅利安人与达罗比荼人因人种不同,所以他们的后代从长相上就能一眼看出种族完全不同。

印度高种姓人基本属于白人血统,大多身材高大,皮肤白皙。而印度低种姓人则介于黄种人与黑种人之间,不仅皮肤深黑,而且身材也比较矮小。

所以说印度的种姓差异真的就长在外貌上,无需说话一目了然,低种姓人想混进高种姓人群根本不可能。

其次,印度人的名在姓之前,一般都以职业、居住地、信仰以及社区等取名。印度人可以从事何种职业,居住在哪里都必须严格遵循种姓制度,所以印度人的名字就与种姓相关,并将每个种姓又细分成数千个亚种姓。

譬如印度前总理莫迪的名字"甘齐",就是榨油卖油的意思。榨油虽然也是下等人做的手工活,但并不接触什么污秽的东西,所以莫迪的种姓属于吠舍中的亚种,虽算不上太高,但也不能算太低,最起码不会受到严重的歧视与压迫。

但对于真正的低种姓来说,他们的悲惨生活绝对超出人们的想象。

譬如印度有一个很低的种姓叫查马尔,因为他们从事皮革制作工艺需要杀生,所以他们就被视为污秽的达利特,不仅不能接触别人,甚至影子碰到别人都不行。

查马尔如果在路上遇到婆罗门,必须在一定距离外趴在地上,以避免自己污秽的影子碰到高贵的婆罗门。查马尔不能看见婆罗门的食物,他们有自己专用的水井,不能随便使用村里的水井,甚至查马尔吃饭前,还要先喝一碗婆罗门的洗脚水。

总之查马尔要尽量避免与其他种姓的人接触,如果查马尔违反上述规定,哪怕仅仅是偷喝了村里的井水,轻则被剥光衣服游街示众,重则会波及生命安全。

查马尔虽然看上去已经很惨了,但其在达利特人中还不算最惨。譬如达利特人中有一个被认为是世袭制罪犯的种姓佩尔娜,因为无法找到工作,只得世代依靠女人出卖青春为生,而男人的工作就是拉皮条。

佩尔娜女人十几岁就嫁给同种姓的男人,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就会每天到公路上招揽客人,一天只能收入十几美元,但要养活婆家一大家人。

即便有的佩尔娜女人不愿过这样的生活,但其丈夫与婆婆会强迫她们走上这条路。那些佩尔娜女人们年过四十就得退休,余生只得靠乞讨为生。如果她们生下的是女儿,孩子又会重蹈她们的覆辙。

佩尔娜女人们想改变命运,也许只有通过嫁给高种姓男人一条路可走,但无论是长相还是姓名,都给她们打上等级烙印,所以她们想嫁给高种姓的人根本不可能。

印度的种姓制度顾名思义就是针对人种制定的,所以印度种姓制度对婚姻的要求相当严苛,即便有的人可以不遵守种姓制度中的职业要求,但绝不能跨越种姓界限随便结婚。

印度人认为种姓混杂是一种罪恶,遂将高种姓男人娶低种姓女人称为顺婚,还有低种姓男人娶高种姓女人则被称为逆婚。

印度人虽勉强能接受顺婚,但他们也会惩罚顺婚的男人降低种姓等级,所以印度高种姓人会以不发生混血为荣耀。

当然也有印度低种姓家庭为改变种姓提高社会地位,将女儿嫁给高种姓男人,但他们要心甘情愿付出天价嫁妆。这对于多数低种姓家庭来说是无法实现的梦想。

即便有的低种姓女孩能如愿嫁给高种姓男人,但她在婆家遭受种姓压迫时,娘家人很少会站出来发声,因为她只不过是家庭走捷径的牺牲品罢了。

而印度人对于逆婚则是根本不会容忍,如果有人违反规矩,无需别人出手,违规女子就会被父兄荣誉处决。

2017年,23岁的普拉尼.库马尔与22岁的阿姆鲁.萨瓦希尼相识相恋。因为普拉尼是达利特,阿姆鲁是吠舍,所以两人的恋情遭到双方家庭严厉反对。

2018年1月,普拉尼与阿姆鲁为爱选择私奔。很快阿姆鲁就怀孕了,普拉尼家无奈同意了这门婚事,遂于8月份为两人举行了婚礼。

谁料就在9月14日这天,普拉尼与阿姆鲁刚从一家小镇医院走出来,突然从旁边冲出一名持刀男子,将普拉尼砍倒在地。已怀孕9个月的阿姆鲁,见状赶紧冲上前去拉扯持刀男子,却被一把推倒在地。

持刀男子朝着普拉尼脖颈连砍几刀后弃刀逃跑。等医生赶来时,普拉尼已经伤重不治。阿姆鲁亲眼目睹丈夫凄惨下场,愤怒控诉一定是叔叔与父母,看到她发在脸书上的结婚视频,才派人杀掉她的丈夫。

在印度像这种维护种姓制度的案件被称为"荣誉谋杀"。普拉尼事件过去没几天,印度海德拉巴一位42岁父亲,就因女儿嫁给达利特男人,而在闹市砍下女儿的双手,并将女婿砍成重伤。

像这类恶性事件在印度不足为奇,可在印度人的观念中,行凶者并不是在犯罪,而是在替天行道。

雅利安人就靠着如此严苛的种姓隔离制度,基本让印度的高种姓和低种姓都保持了血统纯正。即便是神圣的爱情都无法打破种姓桎梏,以致印度的种姓混血比例不足1%。

如今雅利安人在印度地区已繁衍4000余年,婆罗门人口仅占印度总人口的4%,可他们却占据了印度75%的财富与权势。而作为低种姓的首陀罗与达利特则占印度总人口的60%以上,其中达利特就有1.67亿人。

也许有人会质疑印度低种姓人居多,那么他们为何不反抗呢?这就不得不说印度教洗脑功能太神奇了。

婆罗门总是宣扬众生都是平等的,所有人的灵魂都是同样的高贵,只不过低种姓人的身体被污染了,所以他们只是歧视低种姓人的身体,而不是低种姓人的灵魂。

于是婆罗门告诉低种姓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只有踏踏实实积攒功德,才能在下一世换一具纯净的躯体,投胎到高种姓家庭。

低种姓人如何才能积攒功德呢?婆罗门说低种姓人只有勤恳地供养像他们那样的天神使者,才能增添功德,如果低种姓人违反规矩,其以前所修功德都会毁于一旦,下辈子依旧会投胎做低种姓人。

所以许多低种姓人甘愿为高种姓人奉献一切,只求来世享受高种姓的富贵。如果有人劝说低种姓人造反,估计他们会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一般,生怕自己半辈子好不容易积累下的功德被毁,下辈子做不成高种姓人。

当然印度低种姓人中也有人抵制丑陋的种姓制度,譬如印度有一位贱民领袖安贝德卡尔就非常屌。

安贝德卡尔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位司法部部长,也是印度第一部宪法的制定者。安贝德卡尔是一位低种姓人,遂其深知种姓制度的弊端与危害,于是就将禁止种姓歧视写进了印度宪法。

安贝德卡尔作为印度低种姓屌丝逆袭的典范,呼吁印度贱民团结起来,一起反对印度教,反对印度种姓制度。但是才短短几十年的法律条文,又怎抵得过已在印度沉淀3000多年的种姓制度文化。

印度低种姓人鲜有像安贝德卡尔那样,为改变身份命运拼尽全力的精英。所以那些低种姓人既不想造婆罗门的反,也没有上进心,只想着怎样服从婆罗门,以便下辈子能改命做高种姓人。

印度的种姓差异不是写在身份证上,而是刻在印度人的脸上,刻在印度人的骨子里。所以印度低种姓人既无法冒充高种姓,同时也不敢或不愿冒充高种姓。

由网友 晚风文史 提供的答案:

一名低种姓男子,就因为和高种姓坐在了同一张桌子上吃饭,结果就被活活打死,这是2019年发生在印度北阿坎德邦的一件事。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高种姓对待低种姓如此残酷,被打死的低种姓为什么不能冒充高种姓,下面来一一进行解答。

印度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

印度次大陆的原住民是达罗毗荼人,他们肤色比较黑,身材相对较矮,鼻子扁平,说达罗毗荼语系诸语言。

达罗毗荼人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有大量发达的城市。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突然衰落,城市废弃,达罗毗荼人重新回到野外生活,文明倒退了足足一千年。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自称雅利安人的一个游牧族群入侵印度,雅利安人皮肤是白色的,身材比达罗毗荼人更加高大,鼻梁高挺,说的是印欧语系的梵语。

雅利安人善于骑马,武器装备也更加精良,他们征服了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占领了印度的广袤土地,并成立大大小小的国家进行统治。

由于雅利安人数量比达罗毗荼人少,为了避免被同化,他们在宗教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等级制度,把人按照尊卑分成三六九等,不同等级之间相互隔离,这就是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主要分为四个阶层

婆罗门——主要是宗教祭司阶层,拥有宗教解释权,主持宗教祭祀活动,垄断思想教育工作,他们在种姓制度中地位最高。

刹帝利——主要是王公贵族阶层,负责维护国家统治,主管政治军事,并保护婆罗门阶层的安全。

吠舍 —— 主要由农民,牧民和商人构成,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在经济上支撑前两个阶层。

首陀罗——主要是佣人工匠奴仆等,为以上三个阶层提供服务,地位比较底下。

除了四大种姓以外,还有一个贱民阶层,他们被排斥在种姓制度以外,地位最为卑贱,主要从事屠宰,清洁,丧葬等行业,这些工作被认为是不洁净的并且亵渎神灵,高种姓的人和他们接触就会受到玷污,因此他们也被称作不可接触者。

低种姓遭受高种姓残酷的压迫

种姓作为人的一种尊卑属性,伴随人的一生,并且时代传承。一个人的父辈是什么种姓,他从出生起就是什么种姓,他的子孙后代也都是这个种姓。

种姓和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宗教祭司只能由婆罗门来做,王公贵族只能由刹帝利来做,首陀罗就只能做奴仆,因为种姓世代遗传,职业也随之继承。

低种姓的人不可以和高种姓在一起吃饭,不能用同一套餐具,也不可以和高种姓之间通婚。高种姓男人可以娶低种姓女人,反过来就不行。

在法律上,也对不同种姓区别对待。高种姓可以随意打骂低种姓而不受惩罚,其它欺压行为受到的惩罚也很轻微,而低种姓冒犯高种姓则要受到重罚。

种姓制度把人和人的阶层固化,人为加剧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平等,并将这种不平等用宗教的方式神圣化,低种姓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高种姓残酷的压迫。

那么低种姓能不能通过冒充高种姓的方式来摆脱这种阶级压迫呢?实际上是不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冒充高种姓被发现后会受到严重惩罚,甚至失去性命

高种姓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不仅在饮食婚姻上和低种姓隔离开来,而且严厉惩罚那些逾越界限的低种姓人。

2019年5月,《印度斯坦时报》报道了一则新闻,北阿坎德邦一名21岁贱民木匠在参加婚礼的时候,只因和高种姓坐在了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就被周围的人给活活打死了。

打死他的人不仅包括高种姓,还包括其他的低种姓,他们并没有觉得同是低种姓就应该同情这个木匠,反而觉得这个木匠太不知道分寸。

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人们对低种姓跨越界限是非常难以容忍的,仅仅一起吃饭就被活活打死,如果他冒充高种姓,那就不光是吃饭这么简单了,失去性命几乎是必然的。

2 外貌特征,言谈举止,姓名出身等很难冒充

种姓制度在最初的时候,就是雅利安人利用肤色把自己和达罗毗荼人区分开来。雅利安人是白色皮肤,而达罗毗荼人是黑色皮肤。

随着时间推移,虽然两者之间有一定混血,但是总体而言,肤色越白,种姓越高,肤色越黑,种姓越低。一个黑色皮肤的人说自己是高种姓,一眼就会被揭穿。

由于种姓是世代继承的,所以一个姓氏总是和特定种姓联系在一起。比如说一个人姓潘迪特,这就是婆罗门高种姓。一个人姓恰马尔,这就是首陀罗低种姓。

除此之外,低种姓冒充高种姓的困难还在于言谈举止很难模仿。由于从小接受的教育,成长环境不同,高种姓通常文化水平较高,举手投足之间都显示出一种从容自信温文尔雅的气质。

低种姓相对就显得比较粗俗一些,没有那种养尊处优的气息,言行举止都不够优雅自信。这种气质往往和成长经历有关,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模仿出来的。

3 被宗教思想麻痹,冒充高种姓,内心会受到自我惩罚

宗教对人的思想有很强的奴役作用,被宗教洗脑的人会不自觉的把这些教条规范奉为神圣的戒律,不敢逾越雷池半步。

低种姓在印度教的思想灌输下,认为自己这辈子之所以是低种姓,是因为上辈子做了错事,犯了罪,所以这辈子就要受到惩罚。

怎么能摆脱这种命运呢,那只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恪守本分,过好自己低种姓的一生,逆来顺受,甘愿受苦,积德行善,下辈子就有机会转世成高种姓了。

假如冒充高种姓,那就是触犯了神圣的宗教戒律,这是大逆不道的罪孽,要受到最严重的惩罚,不光下辈子转世高种姓没有希望,这辈子内心还要受到痛苦的煎熬。

低种姓变成高种姓的几个例子

种姓制度是冷酷无情毫无人性可言的,但是社会非常复杂,印度次大陆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低种姓冒充高种姓虽然很难,但是通过一些途径变成高种姓的例子还是有的。

印度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次大陆都是分裂的,有无数个小国同时存在,彼此之间相互征战,政权交替十分频繁。

乱世出英雄,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些低种姓出身的人机缘巧合之下取得了权力,成为了统治者。

这些人虽然成了王公贵族,但是由于低种姓身份,他们依然会被高种姓排斥,其他低种姓对他们也不太服气,这给他们的统治带来很大的隐患。

想要巩固统治,就要想办法变成高种姓,这时候他们就会求助于婆罗门阶层。这些统治者往往给婆罗门祭司捐献大笔的钱财。

而婆罗门就利用自己的宗教权威,为他们编造一本家谱,以此证明他们祖上原本就是刹帝利高种姓,只是后来由于其它原因才变成了低种姓,如今重新回到刹帝利的行列,这是认祖归宗,等等等等。

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羯若鞠阇国王、波里夜旦罗国王是吠舍种姓,秣底补罗国王、信德国王是首陀罗种姓,他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变成高种姓刹帝利的。

这是低种姓变成高种姓的一种方法,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趁着战乱成为有权有势的统治者,作为普通的低种姓人,有没有可能变成高种姓呢?也是有的,这就是梵化。

有些低种姓的人,宣称自己本来是高种姓,由于各种原因,沦落成了现在的低种姓,他们现在要恢复自己原来的种姓,于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切以高种姓为榜样,希望通过自我约束和努力,能够获得其他人的认同,从而变成高种姓。

这就是梵化,但是这种方法成功率是非常低的。一方面高种姓不愿意看到其他人来和自己抢蛋糕,另一方面其他的低种姓也不愿意看到有更多的高种姓骑在自己头上。

成功的人多半有其它因素配合,比如说发财成了富人,经济地位得到提高,有一定权势,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梵化成功,一般人是几乎不可能的。

总结

种姓制度影响了印度几千年,在这种残酷的制度下,低种姓人民遭受了无尽的迫害和痛苦,随着印度进入现代社会,这一制度越来越不得人心。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在制定印度宪法时,正式废除了种姓制度,如今在法律层面上,不平等的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了。

不仅如此,为了改善低种姓人民的生活状况,还在国家政策上有不少倾斜,比如就业岗位,公务员录取为低种姓保留职位等。

低种姓也涌现出了大批人才,甚至有当选总统的。可以说,目前低种姓在印度的境遇是几千年来最好的,低种姓也没有必要来冒充高种姓了。

虽然正式的种姓制度已经废除,但是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文化依然有一定影响力,特别是在落后地区,人们的思想仍然禁锢其中。

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普及,相信种姓制度的影响会越来越小,最终彻底消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网友 独上 提供的答案:

相信我,直接去问一个印度人属于什么种姓,问他为什么不冒充高种姓,那么大概率,对方会直接翻脸,把你胖揍一顿,因为你揭开了他心底最深处的伤疤,让他的尊严一丝不挂!

在种姓制度下,高种姓生来便是贵族,生来便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即便是犯罪,也不会受到太严厉的惩罚;

在种姓制度下,低种姓生来便是贫民,生来便只能从事低贱工作,犯一点小罪,便会受到极其严厉的惩罚;

既然如此,那低种姓为何不冒充高种姓,去享受高种姓的待遇呢?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弄明白印度种姓制度的由来。

千百年前,印度生活着一群棕色皮肤的土著人,名为达罗毗荼人,他们过着安定和平的生活,可是,在雅利安人入侵的那一天开始,印度土著人的噩梦就开始了!

雅利安人原本是生活在俄罗斯的游牧民族,有战马,有骑兵,战斗力十分强悍,印度土著毫无还手之力,节节败退,一直逃到了印度南部,来不及逃走的人全都变成了奴隶。

雅利安人是白色人种,他们打心眼里瞧不起棕色皮肤的土著人,不允许这样的人跟自己平起平坐,于是,他们建立了一套极为苛刻的种姓制度,把人按照尊卑不同,依次划分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再往下还有奴隶。

在种姓制度中,不同种姓能享受的待遇不一样,能从事的职业也不一样。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由雅利安人当中的贵族组成,他们的职业是僧侣贵族,拥有宗教经典的解释权,换言之,他们就是统治者,拥有最终解释权。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由雅利安人当中的贵族组成,他们的职业是军事贵族,征收各种赋税的权利,有权有钱。

第三等级是吠舍,由普通的雅利安人组成,他们的职业是商人,只要有商业头脑,也能享受荣华富贵。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由印度土著人组成,他们不享受任何特权,不能当官,不能经商,只能从事农民、佣人、工匠等普通职业。

第五等级是达利特,也被称为奴隶,也由印度土著人组成,他们只能从事最脏最累的工作,比如扫厕所,比如掏下水道等等。

种姓采用世袭制,极难改变!

高种姓的孩子,一出生就是高种姓,他们不用工作,就能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他们拥有解释宗教古经的权利,可以让别人按照自己的命令做事,甚至,他们还拥有免除死刑的权利。

低种姓的孩子,一出生就是低种姓,只能从事阶级规定的工作,想要通过后天努力来改变种姓,几乎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通婚,但通婚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高种姓的男人可以娶低种姓的女人,虽然女人嫁过去之后,并不能享受到太好的生活,也没有家庭地位,但她的家族会因此提升一点点地位,有可能上升到第三等级,可以参与经商。

低种姓的男人不可以娶高种姓的女人,又或者说,高种姓的女人不能嫁给低种姓的男人,在种姓制度里,这种婚姻称之为逆婚,是在给家族摸黑,会被逐出家族,所以,低种姓男人即便是娶到了高种姓女人,也无法提升自己的等级,依旧只能从事低下的工作。

低种姓可以冒充高种姓,享受高种姓的待遇吗?

答:绝对不可能!

低种姓与高种姓,并非只有一字之差,也并非只有称谓上的差异,两者从头到脚、从内到外全都不一样,根本没有冒充的可能。

原因一:肤色不同

低种姓人群全都是印度土著人,也就是达罗毗荼人,他们的外貌特点十分明显,长脸薄唇,中等身材,卷发呈黑色,皮肤为褐色。

高种姓人群全都是异族入侵者,大多数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外貌特征也十分明显,长颅窄面,金发碧眼,智力超群,体质极佳,肤白貌美。

低种姓与高种姓的人种不同,外貌特征完全不同,根本不存在冒充的可能。

原因二:姓氏不同

种姓制度,分开来说就是人种与姓氏的制度,人种不同,姓氏自然也不同。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他们常用的姓氏有夏尔玛、提维迪、威亚斯、潘迪特等;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他们常用的姓氏有塔卡尔、辛格、沃尔玛、拉吉普特等;

第三等级是吠舍,他们常用的姓氏有默迪、甘地、高尔、古普塔等;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他们常用的姓氏有苏兰基、安贝达尔、恰马尔、洛哈等;

印度的确有一些人,在家族兴旺之后选择改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种姓,提升自己的身份,但这种办法并不高明,很容易被人发现。

比如第四等级给自己改了一个第三等级的姓氏,想要以此来提升身份,可是,第四等级都是由印度土著人组成的,第三等级是普通的雅利安人组成的,人种不同,根本无法伪装。

又比如第三等级给自己改了一个第二等级的姓氏,虽然他们都是雅利安人,但从事的职业不同,第二等级都是军事贵族,第三等级都是商人,姓氏可以伪装,但职业是无法伪装的。

所以,低种姓通过改姓的方式来伪装高种姓,也是不成立的。

原因三:语言不同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有上百个不同的民族,上百种不同的语言,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印度语和英语。

低种姓使用的语言是印度语,或者是各种方言,高种姓使用的语言是英语,所以,低种姓想要冒充成高种姓,就必须要学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可是,低种姓真的有学习英语的机会吗?

想要学习英语,必须要接受高等教育,可是,低种姓人群受限于家庭条件,很难接受高等教育,再加上他们从事的工作很普通,根本不需要学习英语,所以,低种姓人群大概率都是不会英语的。

肤色不同,姓氏不同,语言不同,3个原因彻底粉碎了低种姓冒充高种姓的可能。

在种姓制度下,高种姓不需要进行任何劳作,就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低种姓每天拼命劳作,却依旧看不到希望……

这种情况持续了上千年,直到印度独立,宣布废除种姓制度!

1947年,印度独立,新时代的到来,自然要伴随着新秩序的建立,为了推广人人平等的理念,印度决定废除种姓制度。

印度宪法第15条: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

种姓制度被废除之后,印度低种姓是不是可以翻身了呢?

事实并非如此,法律上的废除,与现实社会中的彻底消灭,其实是两码事。

种姓制度使用了上千年,早已经刻在了印度人的骨子里,想要在短时间内拔除,根本不可能。

即便种姓制度被彻底消灭,低种姓也很难跟高种姓过上一样的生活,因为高种姓是富人家的孩子,已经起跑了上千年,而低种姓是穷人家的孩子,想要在上千年后奋起直追,难度可想而知。

话虽如此,但种姓制度的废除,终究还是一件好事,您觉得呢?

由网友 蓝星食铁铁铁铁兽 提供的答案: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不能冒充高种姓?

区分印度人是低种姓还是高种性,这与兔子分公母想比,哪个更难呢?

显然后者更难。

说起印度的种姓制度,人们感觉非常陌生,而且非常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制度,把人分成几等?而且各等级都有严格的职业划分,祖祖辈辈不能改变?

但是说起我国元朝"四等人制度",大家就豁然开朗了。

公元1279年,在广东江门的崖山海战中,蒙古军以2万精锐,彻底击溃南宋军民20余万,陆秀夫背着南宋少帝赵昺跳海身亡,至此南宋彻底覆灭。

元朝为了稳固统治,方便管理,将人分成4等:

  • 一等为蒙古人,享有各种特权,为元朝的"国族";
  • 二等为色目人,多是西域人,也有部分契丹人;
  • 三等为汉人,包括北方汉人和契丹、女真等族;
  • 四等为南人,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

后来又变成两等:蒙古、色目人为一等,汉人、南人为第二等。

地方政府首长全部由蒙古人担任,而且世袭罔替,比如州长、县长全部是蒙古人,但是更下面的甲长或者是村长,就由汉人担任,因为蒙古人没那么多。

当时流传的法典是:汉人杀了蒙古人,是死罪,要偿命;而蒙古人杀了汉人,只需要赔一头驴的钱。

如果以元朝制度为例,那么题主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汉人不冒充蒙古人?

这个很显然不能冒充,一眼就能看出来了!

即便外貌上能够滥竽充数,一张嘴就露了馅儿。

那么印度和我们的元朝有什么区别呢?

看地图我们就知道,印度在南亚大陆,两面环海,东北部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

古印度也是四大文明古国,只可惜在公元前四世纪已经被雅利安人入侵,从此给印度带来了长2400多年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了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分为4个种姓,5个等级:

  • 第一等为婆罗门,僧侣贵族,类似于元代的蒙古人。

二等为刹帝利,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

  • 第三等为吠舍,非贵族雅利安人,主商业。
  • 第四等为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类似于我们元代的汉人。

与元朝的制度不同的是,印度除了四大种姓,还有第五种姓,被称为"不可接触者",也就是贱民。

他们从事的都是一些"低贱"的职业:杀猪宰羊、掏粪坑、通下水道,扫街以及重体力活。

这5个种姓中,有明确的鄙视链,就是上等级的人,鄙视下等级的人,通婚只发生在本等级内,或者是付出昂贵的彩礼,以谋求嫁给上一等级的人。

如果上等级的女子,嫁给下等级的男子,代价极为昂贵,很有可能被"荣誉谋杀",不受法律和道德谴责。

虽然雅利安人统治的印度,后来又被马穆鲁克、蒙兀儿等外来伊斯兰教征服、统治,但是为了政权需要,种姓制度经过多次调整而被固固定、僵化,成为等级森严的阶层体系。

也就是说印度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种姓制度不但没有消除,反而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僵化固定。

如果说种姓制度,让印度人从横向划分5个个横格,那么印度教又从纵向把这5个等级加固,更加牢不可破。

印度教规定,要求印度教徒,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

比如印度教的圣经《薄伽梵歌》规定:做好你份内的事,即便你的工作很低贱;不做别人份内的事,即便别人的工作很高尚。你为自己的职守而死是生,为别人的职守而生是死……

一句话,做好你的本分,你是几等人,就安心做好几等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要你这辈子安守本分受苦,下辈子才有可能成为上等人享福。

现在我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不能冒充高种姓?

一,他们根本不想努力超越阶级

因为种姓制度加上印度教,彻底禁锢了印度教徒的思想,所以很少会有人想努力超越阶级,他们更多能做的就是安守本分,这辈子吃苦受罪,下辈子投胎为高种姓人,然后享受荣华富贵。

二,外貌差别巨大。

印度的统治者,不管是雅利安人,还是后面的伊斯兰教徒,都是白种人,肤色浅;

而印度土著,也就是首陀罗和贱民,皮肤黢黑。

外貌差异巨大,一眼就看出来了。

三,语言、谈吐。

高种姓人群,在印度是真正的高富帅,白富美,在家境优渥的环境里锦衣玉食,从小接受的是良好的教育,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低种姓人群,从小接受的是免费的公立学校教育,能学到多少真正的知识?如何才能有一口流利的英语?

四,生活习惯。

高种姓人口,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视猪牛羊等血腥动物食品为"不洁",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他们长期严格素食;

而低种姓人群就没有这么严格,尤其是贱民,不光杀猪宰羊,而且以其肉为食物。

五,经济实力。

即便有一个低种姓人才,有超越阶级的野心,学习到了流利的英语,长期严格素食,而且皮肤也经过各种美白美容,跟高种姓人群看起来相差无几。

那么他就成功超越阶级了吗?

绝不可能的!

要知道高种姓人群,是国家的统治者,都是真正的高富帅、白富美,身居豪宅别墅,出入豪车、甚至私人飞机,动不动就是海外游,海外购……这些"硬件",是低种姓人口,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所以印度的种姓问题,用我们汉文化来看难以理解,甚至是不可理喻的。因为早在2000多年前,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今仍然振聋发聩,给人以巨大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而反观印度,5个等级的人口,个个墨守成规,安于现状。把飞黄腾达、出人头地、享受荣华富贵的愿望,寄托在渺不可知的来生,而不是像我们一样通过努力奋斗、艰苦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即便有少部分人想"滥竽充数",外貌、语言、言行举止、生活习惯都差别很大,尤其是家庭经济实力方面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在印度,想通过冒充来实现阶层的跨越,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所以要识别一个冒充的高种姓人,这比分辨兔子的公母简单多了

由网友 历史大侠客 提供的答案:

第一,则是肤色。印度人种姓分为四种,其中婆罗门,刹帝利,是高种姓,也是雅利安人中的祭祀与贵族,天生皮肤白皙,吠舍和首陀罗皮肤微微发黑,毕竟印度天气与非洲差不离。

肤色一般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的,要是低种姓里有白皮肤,那该如何辨识?第二种方法,就是姓氏,这是印度人才是了解的,就如同外国人不懂咱们中国人的姓氏一样。

婆罗门常用姓氏:夏尔玛(Sharma)、提维迪(Trivedi、威亚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刹帝利常用姓氏:塔卡尔(Thakken、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阔尔(Thakon)、沃尔玛(Verma)等;

(Thakon), Walmart (Verma), etc.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

嘎加尔(Ghaggar 高尔(GoaD)等:

Gagar (Ghaggar Gore (GoaD) et al.)

首陀罗常用姓氏:安贝达尔(Ambedkan)、苏兰基(Solanki)、恰马尔(Chamar)、纳伊等

第三种,就是看职业了,因为印度的种姓不仅规定了高低,而且还规定了职业,掏粪的,祖祖辈辈都掏粪,当官的,祖祖辈辈大都当官,只要是官僚、军官,大商人,医生等中产以上阶级的,基本上都是高种姓

这些都是可以冒充的,只要舍得花钱就行了,低种姓的人,也有富人的。

只有一种,是比较难冒充的,也是比较简单粗暴的,那就是靠手腕上的绳子以及名字判断阶级。

印度人手腕上的绳子叫做"梵线"或是"圣线",这是由印度教寺庙认证的,相当于身份证了,那些高种姓们不仅从小就被照顾,甚至婆罗门阶级可以像贵族一样每个月去寺庙领取生活费。

婆罗门佩戴棉线,刹帝利佩戴亚麻线,吠舍是毛线,首陀罗和贱民佩戴塑料的或者不佩戴。

由网友 自若明镜里 提供的答案:

印度这个国家相对来说内部管理比较混乱,在英国人撤离印度之后这种混乱一直持续到今天。

本人有幸在2019年去过一次印度,对于印度人来说他们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身份证,

他们的的身份证明其实就是第一次去政府部门办理的证件,可以是护照、医保或者其他的证明文件,而这个第一次的名字和文件就可以被允许当做身份证明来使用。

但是在印度有的穷人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去办理这些文件,因此印度政府也无法统计到他们,而这群人最多的代表就是低种姓人群。

"冒充"本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比如间谍会利用各种身份获取情报,再比如骗子会利用特定身份来获取不当利益。

因此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梳理一下,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要去冒充高种姓人?

印度孟买做为印度的金融中心平均工资1400元人民币,但是他的房屋价格已经完全可以媲美我们的北上广,

因此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种冒充会为印度低种姓人带来财富,其实这种想法在印度是完全不成立的。

印度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以佛教为主的国家,印度的信徒总体来说都是非常虔诚的,但是在印度人的性格里面最影响他们的就是"修来世",

所谓的修来世直白点说就是这辈子过的好坏就无所谓了,大家的目的是为了来世过的衣食无忧。

因此很多的印度穷人虽然吃不饱饭,但是他们仍然满足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无比强大的。

所以我们在孟买的街道上经常会看到席地而睡的印度人,总体来讲生活在底层的印度人很少会去做长远的打算,更不希望破坏自己目前的生活境地。

"慢"和"懒"同样是印度人的标配。

印度人的整体生活节奏非常的慢,在入境的时候这种慢就已经开始显现,想要进入印度如果是多架班机同时到达,那整个通关的时间将会是极为漫长的。

在印度参加展会与欧美也同样不一样,在欧美展会的前一天基本上我们就可以布置展位了,但是在印度即便展会已经开始但是工程仍然没有结束。

印度工人的工作速度放眼整个发展中国家也是让人眼前一亮。

在印度底层民众基本上天天就是等,有等工作的也有等打赏的,最奇葩的是在印度的一个公园,三个人拉着一台除草机进行作业,这种情况在我们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印度低种姓的民众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做冒充这种事情,因为对于印度这种贫富差距巨大的国家来说,高种姓人过的也不见得比低种姓的好。

大家都是一样的穷冒充高种姓人又有什么用呢?

由网友 广东陈默然 提供的答案:

我从网上给大家找了一张印度高种姓人群和低种姓人群的对比图。

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左边是高种姓,属于中亚白色人种雅利安人的后代。

右边是低种姓的印度土著,而且肤色是黑的。

所以只要一看肤色你就能分别出高种姓和低种姓。

而且按照印度博主九边的说法,印度人是等级非常森严的国家,高种姓在前,低种姓在后,不可接触的贱民在最后,而且上下阶层非常注意不共用任何东西,以免犯忌讳。

一个低种性的人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他从来没有梦想过能够过高种姓人的生活,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配。

看到没有,印度教在调教顺从和等级方面非常有心得,整个国家像个稳定的金字塔一样,每个人找准自己的阶层,既不流动,也不交流,特别稳定。

相反中国人在顺从这方面就不行,中国人讲究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

中国人是那种能过就好好过,不能过就掀桌子反他丫的,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

这就是为啥中国人经历好几轮的外族入侵,但这些外族要么是被同化要么是被赶跑,因为中国人天生具有反抗精神。

补充一下,针对评论区有小伙伴说光靠肤色不能辨别出高低种姓,后来找了个权威人士咨询下,一般而言肤色越浅,种姓越高,除了南印泰米尔纳德邦,那地方有一支肤色特别黑但是也是高种姓。

此外还可以看名字,名字越长,种姓越低。

由网友 有僧吃粥 提供的答案:

印度的低种姓人,在面对高种姓人时,肤色和职业的不同,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别,根本冒充不了。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又被称之为瓦尔纳。

在这个制度下,印度人被分为四等,自上而下依次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其中婆罗门地位最高,专门研究吠陀经,并且主持宗教仪式;刹帝利地位次之,从事政治、军事活动;然后是吠舍,从事经商务农这些行业;而首陀罗的地位是最低下的,从事服务业或者干一些笨重的体力活。

这四个等级,婆罗门和刹帝利属于高种姓,而吠舍和首陀罗则属于低种姓,其中吠舍干得好的话,有翻身的机会,但是首陀罗完全没有。

首陀罗的地位卑贱到什么程度呢?和其余三个等级相比,首陀罗可以被任意杀戮或者驱逐,在宗教方面,没有参加圣礼和听诵经的资格,而且他们摸过的东西不能再用于祭祀。这对于非常重视宗教的印度人来说,是一种非常狠毒的歧视。

虽然印度在上个世纪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可是作为一种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之久的社会制度,它的影响力仍然十分巨大。可以说,影响着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

种姓制度下的差异

在种姓制度下,不同种姓的人差异是非常大的,有时候仅从外形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之间的明显不同。即便从外形判断不出来,也可以从职业等方面进行判断。比如大家可以猜一下,在印度负责焚烧尸体的,是哪个种姓的人。

这些种种差异,很容易就能判断这个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低种姓人根本不可能冒充高种姓人。

  • 第一,肤色差异

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一支从俄罗斯而来的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在恒河平原扎下根来。当时印度的土著是达罗毗荼人,他们在与雅利安人的斗争中落入下风,逐渐成为了被统治者,而雅利安人就成了统治者。

雅利安人的肤色比较白,达罗毗荼人的肤色则比较黑,白皮肤的雅利安人作为统治者,就成了高种姓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作为被统治者和奴隶,达罗毗荼人就成了低种姓的吠舍和首陀罗。

其实今天我们看一些印度电影时,注意观察的话就会发现,电影中的富人肤色基本都是偏白色的,而做一些苦工的肤色基本都是黑色。

所以,其实从肤色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到底属于哪一个种姓。

  • 第二,职业差异

先回答一下刚才问大家的那个问题,在印度从事焚烧尸体工作的基本上都是首陀罗。

从种姓制度诞生之初,不同种姓的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就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作为一个首陀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当上主教,终其一生,只能去扫扫厕所,工厂里做做苦工。

而且就算是从事服务行业,也有可能会遭受歧视。一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高种姓人,根本无法忍受接触低种姓人,就算低种姓人免费去到他们家当保姆,都是无法接受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让低种姓者进入到自己家中,就相当于污染了自己的家。

更过分的是,他们的职业跟种姓一样都是世代相传的,如果你的祖父是清洁工,就算你再聪明,再有天赋,也只能去做一个清洁工。

对于印度青年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就出自印度最高贵的婆罗门。

时至今日,种姓制度仍然制约着印度人的职业选择,成为一些人无法逾越的天堑。

  • 第三,饮食差异

高种姓和低种姓在饮食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不同。

印度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种族食尸族,他们属于首陀罗。这个种族有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习俗,喜欢吃尸体。因为他们信奉湿婆哦,认为死人身上有一种力量,如果把尸体吃下去,就能得到这种力量。

恒河上经常会漂浮一些无名尸体,食尸族就把他们打捞起来,然后当成自己的盘中餐。

这种饮食习惯在高种姓人眼中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他们的饮食习惯是以养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所以对于食物的选择非常挑剔,相当一部分是素食主义者。

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低种姓来说,如果能吃肉食来补充能量的话,绝对是再好不过了。但可惜的是,他们往往没有这样的条件。

有人为了高质量的生活选择不吃肉,有人为了更好地活着,想吃肉却吃不到。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 第四,享受到的社会资源差异

不同的种姓所能享受到的社会资源,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教育资源。

众所周知,教育对于改变一个人或者民族的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在我们中国,教育依然是打破阶层桎梏最有效的方式。

但是在印度,教育对于"贱民"来说,却是稀缺的资源。

即便是近代以来,印度政府发展教育,尽量均衡教育资源,但是比较稀缺而顶尖的教育资源,仍然是低种姓难以企及的。

一般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时,高种姓因为有钱有权有地位,所以可以选择私立学校。这些学校不仅基础设施好,教师资源更是优质,所能提供的资源也是很丰富的。

低种姓因为没有钱,只能去上政府办的公立学校,虽然免费,但是这里的条件和师资力量,远远不能和私立学校相比,学校能够提供的资源更是天差地别。

所以久而久之,即便高种姓的子女和低种姓的子女都能接受到教育,但是受教育的结果差别甚大。

高种姓的子女依然能够占据印度社会上最关键的职位,享受最优质的社会资源,把低种姓的子女远远甩在后面。而这逐渐成为了一个循环,循环往复,无力改变。

即便低种姓的子女中偶尔出一个天纵之才,但是他们要想和高种姓子女享受一样的社会资源,所付出的代价,远非高种姓子女所能比。

印度政府当然也意识到种姓制度给印度社会造成的问题,他们也做了很多努力来改变这种现状。比如以法律的形式来废止种姓制度,普及教育,扩大选举权等。

虽然有形的种姓制度被打破了,但是无形的种姓制度仍然根植于印度人民心中。

根据统计,目前在印度政府担任公职的人员当中,低种姓获得较高职位的仅仅只占11%。

而且因为种姓所引起的暴力冲突也时有发生,有的地区多次爆发不同种姓间的集体杀戮。

印度想要彻底消除种姓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于能不能实现,还是要看他们的造化。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4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