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都有哪些殡葬习俗?_现代农村殡葬礼仪流程

由网友 好爸爸育儿堂 提供的答案:

我是河南的,我们这葬礼最近几年很多老的习俗省了很多,还记得九几年的时候,那个时候葬礼是非常多的礼节的。我来说一说

一般老人去世后,首先通知孩子们,接着找到村里一些长辈或者有威望的人来主事,商量怎么办,对与死者,先把他们的遗体抬到铺了麦秸或者褥子的地上,而且要在脸上盖上一张纸,听老辈们讲怕来的人看到脸害怕,头一天一般是子女都在那守着的,点上棉油灯不灯让它灭,还要弄一块肉扎上筷子,最重要的是看紧猫不能让它靠近死者,一面诈尸。

到了第二天,会安排人买孝布,给每人发一条,男的多个孝帽,这个时候村里也都知道老人去事的消息了,孩子该来的都来了,然后安排儿子去,死者的娘家去报丧,报丧着从进村见人就开始磕头,然后去娘家那里管事的家里,通知待客,商量去多少人的事。

确定埋葬的日子,一般是找当地的(我们这叫阴阳三)看好坟地,确定好日子,一般埋葬在祖坟那一块。

到了埋葬那一天村里的都来了,还有亲戚朋友,这天是最忙的,因为有行礼的习俗,来的人都请的有乐队(唢呐团)每来以波都要行大礼,这个是葬礼的高潮阶段,像什么百鸟朝凤,要磕100个头,还有什么24拜,十三太保等等礼节,这时候看那一波亲戚行的礼好,乐队也是很卖力的,当然吹的好主家是有奖的。。。。好个热闹。(这期间会找村里父母都全的年轻人去打墓)行完礼一般会到下午了,然后就岀官,那个时候全是人抬的,儿女们走在前面,一般大儿子抗着一个柳树棍,一个儿子要摔一个盆。。。。埋葬后就是回来吃饭了,那个时候都是在家里做的,好个热闹,而且饭菜好吃。之后就回去了。。。饭后子女们会带这铁锹和纸钱去坟地里,把坟整理好。还有就是一般三天出殃之说,据说是死者的灵魂会回来看看孩子的家,按照先前阴阳三看好的时辰,家里不能待人的,还要在院里放根长棍,为了方便死者的灵魂走,还要在锅灶钱撒上锅灰,据说可以知道死后拖成什么了。。。

每逢一七到五七子女要去给死者烧纸钱,百天也去,而后就是一终年,二终年,三终年,一般要待客的,三终年是按红事来办的也比较热闹。。。。

就说这些,里面的道道太多了。。。。。。。

由网友 萌妈读书分享 提供的答案:

坐标湖南张家界,以前很害怕殡葬这种场合,去年我最爱的奶奶去世了,全程见证了殡葬的整个过程,其实死人没有那么可怕,她只是睡着了。

一,【去世时一定要在家里。】我奶奶住院了两个多月,一直靠营养液吊着最后一口气。奶奶有一天忽然很郑重的跟我们说,她要回家,不住院了。回家几天开始不停地大小便,黑色的,整个人骨瘦如柴。长辈们都说这是拉的净身屎,寓意人活一世,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干干净净的来,干干净净地走。

二,【亲人们的临终关怀,一定要一直陪伴到最后。】拉完净身屎后的那几天,我们全家所有的人,爸爸他们几兄妹,还有我们这些孙儿孙女都一直在床边轮流陪护着她,奶奶陷入一种昏迷,偶尔清醒过来,轻轻地唤她"奶奶",眼珠子会转动,还会流泪,但无法表达。

三,【棺木要备好】弥留之际,原先准备的棺木是原木材的,这时候就要请漆工刷漆,里面刷红色,外面刷黑色,漆干之后,还要把里面铺上几尺红绸子,因为人生三大喜事,一是出生,二是结婚,三是过世。白喜事也要红色的。

四,【断气之前穿好寿衣】去世那天晚上奶奶手举着一直在糊里糊涂的喊,听不懂喊什么?手还不停地抓,我们以为是害怕身边没人,都紧紧抓住她的手,守护在她身边。二姑说要给奶奶穿衣了,我当时没明白,以为给奶奶擦洗,等在外面。过一会儿进去就看见奶奶已经穿上了一套紫红色的寿衣,还戴了黑色的布条帽,上面绣了花。一定要在身体温热时穿衣服,一方面身体僵硬后不好穿,另一方面寓意穿新衣,奔新的世界。

五,【穿寿衣的必须是儿子儿媳】这个里面有讲究,当时还因为谁穿袜子吵起来了。因为我妈妈全程穿的,我婶回家休息了。她来的时候就和我妈吵,吵什么呢?二姑告诉我,穿袜子是往上提的,谁帮着穿,谁家后人就会发财。裤子鞋子同理。而且后人会抢着拿一件奶奶的物件,一是做个纪念,二是图个吉利,但必须是往上提的,往下脱的拿了触霉头。

六,【过世蚊帐降一半,打地棺,亲人哭祭】一阵胡话后,奶奶安静了一会儿,好像是睡着了。早上又开始手不停地抓,还喊着"走开"之类的话,我们以为是大家都围在床边,空气不好,喊我们走开,就都到堂屋里去了,只有爸爸二姑和姑父留下来。约莫十分钟后,就听到了二姑她们撕心裂肺的"妈妈"一声让人惊厥的哭喊,我们都跑了进去,哭成了一片。

爸爸打电话通知了奶奶的娘家人,舅嗲和姨婆她们一会儿就来了,奶奶的几姊妹一个接一个的哭,都有哭词的那种,像我们这女儿出嫁时哭嫁一样,叙述着奶奶在世时两人之间发生的事,表达深深的不舍。一阵接一阵,哭的所有人都心碎。

七,【接阴阳先生和道士进门】通知了阴阳先生和做法事的道士。阴阳来了之后吩咐家里有威望的老人理事,安排打地棺。地上铺上席子和布单,上面再铺上晒干的芝麻杆和稻草杆,把奶奶从床上抱下来放在了地棺上,床的蚊帐要降下来一半。

地棺旁边烧了一坛子纸钱,由奶奶的弟弟给她脸上盖上一张白纸。可能是怕来送最后一程的人看到脸被吓到吧。纸钱燃烧完冷却后,不能倒掉,这个需要我爸爸,她大儿子用布袋装起来。寓意奶奶留下的钱,造福后代的,不能丢。

八,【阴阳先生看下葬时间和选下葬地点】 阴阳先生用老黄历看下葬的最佳时间,然后和爸爸上山选下葬地址,我也跟着去了。一开始看的两块平地,他用挖锄刨了下,说是石头太多不行,来到了半山腰树林掩映下的一块坡地,是我叔叔种的玉竹地,阴阳一看就说这地方好,斜坡地,排水性好。然后拿出罗盘看下葬的方位,看好后用白粉划线,并在墓门正前方烧了纸,还放了饭菜,往地上倒了三杯酒。让我和爸爸一人跪着磕三个头。

九,【道士做法事,亲人戴孝】回到家,道士已经进门在做法,奶奶已经睡到自己的棺木里了,在正堂屋设的灵堂,我们每人发了一条孝布,戴在头上。我和哥哥妹妹跟在道士后面点酒,道士鞠躬,我们鞠躬,道士手上拿的那个毛遂子一挥,我们就三叩首。爸爸抱着奶奶的灵位和妈妈他们在大门口,来了客人就要一排跪着磕头,感谢邻居亲人来帮忙送家里老人。来的客人进门后也要到堂屋里的灵牌和遗像前磕三个头。

十,【89岁是喜寿,宜大操大办】奶奶去世时差几天就要满90岁了,高龄老人去世算寿终正寝,大喜事。所以爸爸还接了管乐队,道士唱完,管乐队开始,一潮接一潮,很热闹。送上山的前一晚,所有人都不睡,围在灵堂陪最后一晚。

十一,【盖棺时家人亲属见最后一面】出殡吉时快到时,所有的晚辈都要磕头,然后围着棺木一个一个的转圈看最后一面,我当时把奶奶生前给她买的手机放进了棺木里。所有人都哭的稀里哗啦。然后淋白色的胶,用抓钉钉紧了棺木。

十二,【上山路上全村的人都来送】随着道士一声长喊,八个男人抬起了棺木,棺木上要铺大红色的毛毯。爸爸抱灵牌,叔叔抱遗像,妈妈婶婶走旁边,我和哥哥妹妹跟在他们后面,奶奶的棺木紧跟在我们后面。我们走十步,要回头跪下来磕头,送葬的队伍在鞭炮声中快速的跑着。据说送行的过程中是不能停的,也不能歇气,必须一鼓作气跑到下葬的地方。

十三,【亲人衣服垫棺,接米】到了墓葬地,我妈妈要把提前准备的衣服,我们家人穿过的,垫在棺木下。表示跟奶奶亲,我们都舍不得她的离开。阴阳先生跳下井,沿周围撒米。我们后人全部围在墓井旁,跪着,用自己的衣服准备接米,阴阳站井里往外抛,接的米越多越好,也是讨好彩头的。

十四,【踩坟磕头烧旧衣】棺木下葬后,爸爸叔叔他们要帮着一起一铲一铲的填土,填好后,我们所有的后人围成一圈,转圈圈踩紧实。阴阳嘴里还说着很多吉利话,比如"孩子不怕差,随便一考都是清华和北大""后人有钱存,买下整个长沙城"…然后我爸爸需要给阴阳先生一个红包。一般是188,吉利数。我们所有人再一次磕头,下山。

十五,【生病期间的药罐子第一时间要扔掉】回到家后,妈妈和婶婶要整理奶奶生前的一些衣物啊,用具那些,生病时候的药罐子,药,要马上扔掉的。这个放在家里是非常不吉利的。

其他的那些东西被我叔叔一车拉到了附近不远的空地上,我们所有的后人又赶到那里,还有道士一起,道士会再哼唱一段,然后爸爸点火,开始烧奶奶的旧物,寓意是去到那边也不愁吃不愁穿,应有尽有。我们后人要围着火堆左跑三圈右跑三圈,我们跑的时候有风,火会越烧越旺,寓意着我们所有的后人日子越来越兴旺。

十六,【去世前三天,天天要送亮】去世的那前三天,我和爸爸叔叔他们一家,每天五点之前去到墓地给奶奶点一支蜡烛🕯️,烧纸钱,放鞭炮。寓意是奶奶去的路上不孤单不黑暗,在那边的日子敞敞亮亮。

十七,【五七所有亲人都到齐】去世的第35天,是奶奶的五七,所有的晚辈后人都要去墓地放鞭炮烧纸钱,然后回家后大家一起聚在一起吃个饭。告诉奶奶我们后人会团结,会相亲相爱,会过得很好,放心的走,不用担心我们。

至此,一个出殡的全程才算完,再就是过年清明都要去墓地祭奠。一个人的一生就以一捧黄土结束。但奶奶没有离开,她来过,就永远的活在我们的心里!

就像电影【追梦环游记】里说的,去世的亲人,只要你还记得她,她就活着…

农村都有哪些殡葬习俗?_现代农村殡葬礼仪流程

由网友 ailinanana 提供的答案:

死者后辈先守灵几天~ 那几天会有亲友来 来人就向他们哭{多数都是这样} 等到入土的那天 去外面请个哀乐乐队{不怎么贵} 然后当天的所有亲友都来 再上礼金 多数都在100元以内 快中午的时候 拖拉机拉着棺材往坟地那走亲友家属都跟上还有摔盆什么 如了土再一起哭 哭完 入完土 再回去吃饭吃完散伙..........

由网友 浪里小肥龙 提供的答案:

奶奶70岁生日那天,父亲却突然找木匠给她做了一口松木棺材,我原本以为奶奶会很生气的,可结果自从那天以后,奶奶就跟换了一个人一样,每天都会去摸摸她的棺材,见人也都一直笑呵呵的。

奶奶上个月去世了,用的棺材正是她70岁生日时,父亲找木匠给她做的!我小时候就一直很疑惑,明明奶奶还活着,怎么就给她做了一口棺材,而且这一放,还放了10年!

小时候一直想问的,但一直也没敢吱声,直到上个月奶奶去世了,我再也忍不住,便趁此机会,决定向村里德高望重的江大爷请教了一番。

我从口袋里掏出一盒华子,从里面抽出一根,恭恭敬敬的双手递了上去,大爷随意的朝我撇了一眼,看见我裤袋里冒出的红盒盒尖,然后左手用力的在桌子上敲了敲。

我忍着痛,从裤袋里掏出了刚拆的那盒华子,慢慢的放在了大爷跟前。大爷见我慢腾腾的,直接一把从我手上快速夺过,然后很自然的就揣进了口袋。

"你小子无事不登三宝殿,找我肯定有事吧,坐那慢慢说吧",大爷说完,随手指了指旁边的一个椅子。

我坐向大爷手指的位置,然后将手中的华子塞到了大爷的嘴里,并给他点上,这才将自己心中的疑惑给说了出来。

"大爷,我小时候就很好奇,为什么我奶奶70岁生日时,父亲就要给她把棺材给准备好呢?而且,看的出来,奶奶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此还很高兴!"

大爷听完,摸了摸他那稀疏的胡子说道:"这也不怪你们年轻人不知道,这是我们这里一直传下来的传统,不仅你奶奶是这样的,我也是一样,还有那些超过70岁的,家里都给准备好了,只是你们小辈不懂,所以感觉奇怪罢了"。

听大爷这么一说,我是了解了提前准备棺材是个普遍现象,那么为什么要提前准备呢?这其中又有什么原因呢?

大爷随意的吸了一口华子接着说道:"在农村,满了70岁的人去世了那就是喜丧了,如果满了70岁还健在,那这时候一般家里人就会给其准备一副棺材放在家里,当然,这不是诅咒,而是老人已经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并且能活着看到以后他长眠的地方,心里也会安心许多,而这副棺材也就是喜棺或者寿棺,而这个也会为家里集福纳财"。

说完,大爷看我似懂非懂的样子,很是满意,于是靠在太师椅上,咪了一口茶,以一副长者的姿态接着跟我讲述起关于我们这边的一些殡葬习俗。

虽然这些习俗在现在看来,有些还充满了迷信,但对于殡葬这块,虽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但是大家依然遵循着这个习俗而不敢违背。

就以我奶奶为例,在奶奶病重去世前一个月,家里人就将寿衣寿鞋就给准备好了,然后包括吹喇叭的,做法事的,全部都提前打好了照顾,虽然这时候大家都知道了后面的结果,但考虑到老人的心情,这一切都是瞒着老人去进行的。

直到上个月奶奶去世的那天上午,陷入昏迷的奶奶突然醒了过来并且也变的精神了,父亲见此立马给家里直系亲属打了电话,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大家就全部来齐了。

大家全部站在了奶奶的房间,眼里都含着泪水,准备随时爆发爆发。中午12点钟,刚才还好好的奶奶突然眼睛一睁,嘴巴张的老大,想把更多的氧气吸入肺中,可最终吐出最后一口气后脑袋一偏,与世长辞了。

这个时候,母亲从衣柜里将早就准备好的寿衣拿了出来,姑姑也忍着悲伤去打了一盆温水过来,随后将奶奶浑身上下仔细擦洗了一遍,然后穿上新的打底衣以及寿衣寿帽寿鞋穿,最后覆盖白布,将奶奶的遗体移至正厅。

在将遗体处理完抬到正厅后,会将奶奶睡的床给拆除,如果有蚊帐的话,蚊帐连同杆子一起卷好,然后扔到柴房或者厨房的屋顶上,奶奶生前用过的一些衣物以及生活用品也要统一集中起来,一起给烧掉。

很多人心理也有这样的疑问,老人去世后,他生前所睡的床到底还能不能用,其实老人去世后,他所睡的床是可以用的,在我们农村,这样的床还有纳财的说法,当然,如果有人忌讳的话,也可以自行处理掉。

紧接着,姑姑以及家里的晚辈女人就会被安排在遗体前烧黄表纸,这个纸在我们那也很有讲究,一共是三斤六两,也就是给老人的随身钱,其作用也是为了在下面一路打点以及自用。

在烧完这些后,要用死者的贴身的衣物将这些灰装起来,然后留着和死者的骨灰或者遗体一起下葬。

在女人们做这些的同时,家里的男人们也并没有闲着,按照习俗,家里的小辈会被安排给亲戚和有交往的朋友家一一通报死讯,不在当地的可以电话方式通报,其他的则必须要口头相告。

并且,一般报信的基本都会被安排在清晨,被通知的人家在接收到信息之后,是要给通信之人煮一碗糖水荷包蛋的

而家里的长辈这时候也会联系做法事的道士,布置好灵堂,按上大喇叭,循环的播放着哀乐,衬托着后辈的哀思。(以前都是子女后辈哭丧,现在改成了用大喇叭放哀乐)

在灵堂以及法场布置好之后,就会进行铺相,第一个铺相称为"肉相",这个必定是大女儿,大女儿为长辈盖上着肉被头,然后按顺序就是二女儿,三女儿……当然,奶奶只有姑姑一个女儿,这"肉相"自然非姑姑莫属了。

铺相时,先盖被子,再将白布盖在遗体上,表示纳福的意思,最后撕开成条,分给众人,每人一条,表示人人有福。

这些完成之后,道士会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以及家属的生辰八字算定时间几时几刻入殓进棺,并且进棺的那一刻死者的属相回和什么年龄段的属相相冲,这些道士都会提前写出来,贴在大门口,并让死者家属传达出去,以免到时候误入被冲煞刻。

奶奶入殓那天天气刚好很热,家里人为了防止遗体腐败,所以选在了奶奶去世后的第二天入殓了。

入殓当天,家里人孝服孝帽戴好,所有送行者按辈分以及亲疏关系依次站立好,然后随意的道士的口号,下跪叩首,最后为死者敬酒,礼拜结束。

当死者入殓后,如果有亲友来悼念,女儿是要"哭灵"的,如果没有女儿,就有儿媳或侄女哭,一般过来悼念的平辈和晚辈是要跪拜磕头的,长辈一般也鞠躬悼念,显示对死者的尊重。

入殓完当天,道士开始做法事,颂读经书,一共颂读三遍,待法事结束后,家属守灵(守灵从去世第一天开始),守灵人不能睡觉,且不能让蜡烛熄灭。

第二天一早,赶在吉时出殡,出殡当天,棺材上盖着红床单,上面绑着一直大公鸡,由村里小伙抬着棺材在村里面转一圈,所路过地方,只要有人家的地方,都会跪地烧纸,拿鞭炮送行,边走的同时,家里还要安排两个人跟在后面,一个放鞭炮,一个撒纸钱,结缘当地土地,通告八方神灵。

而在我们皖南,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去世后,不会立马下葬,而是将棺材放在山上,用水泥砖和石棉瓦盖好,放置三年才会下葬,因为在我们那,只有无儿无女的人,或者犯了大错的人才会这样直接的血葬。

当棺材安置好后,死者的生前用过的被子,衣服等等一些物品也要拿过去烧掉,以供死者在地下使用。

按照我们家那边以及很多地方的习俗来说,人在死后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才会离开,所以在这四十九天内,没七点就要给死者烧纸钱放鞭炮。

直到最后一个七天时,家属还要给死者烧纸房子和牛马,寓意他们在那边也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当然在烧牛马时也是有讲究的,一般男烧马女烧牛。

马,跑的快,寓意着去那个世界当官,骑马上任走得快,这一点在旧时的丧葬习俗中,男人入殓穿官服,和这个说法也是不谋而合的。

牛,喝脏水,古时候人洗头洗澡都是有时间规定的,甚至理发洗衣服都有说法,在阴间有个血水池,主要惩罚浪费水资源的人,因为女人接触水较多,再加上生理期的时候将污血冲洗然后乱倒脏水,冲撞神灵,所以要受到惩罚,要把污水喝完才能投胎,所以便烧一头牛来帮她喝水。

做完这些,死者的身后事才算告一段落,而这些习俗也从以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虽然这些都是以前迷信的思想,但一直到今天,人们对殡葬这块都还是存在敬畏的!

听完这一些,我才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也对以前的习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大爷看我听明白了,这才满意的点点头,然后看着我说道:"今天给你说了这么多,要比这盒华子值钱吧?下次再拿点好的来,我给你说说一些酒桌礼仪自己红白喜事四方桌的摆放与坐次!这些都是以前的习俗传下来的!",说完,大爷捏着胡须,一晃一晃的就走了。

听完大爷的话,我确实受益匪浅,虽然现在主张一切从简,但从繁到简有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了解其中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去简化这些风俗。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及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现在国家各地区都在实行殡葬改革,规范了殡葬标准,减少铺张浪费所带来的生活压力。

当然,我们在追随发展的同时,更要考虑到当地群众的整体感受,要照顾到群众的情绪,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刀切,毕竟,从繁到简,需要行动和思想的双重改变才能彻底的做到。

农村都有哪些殡葬习俗?_现代农村殡葬礼仪流程

由网友 岩歌山语 提供的答案:

农村的殡葬习俗是极其复杂的,并且各地与名地大有不同。拿甘肃陇南西汉水中上游一带而言,不是数百字就能说清的。现就大殓之俗择要谈几句。

人逝世后的第三天傍晚,通常举行大殓,俗仪繁杂而又严格有序。除本家眷属参加外,特请的庄方老人、氏族、邻居代表也要参加。阴阳先生、木工师傅、吹响高手等早已各司其职。大殓时,亡人服饰的金属一概要去掉,甚至连镶着的金牙、骨钉都不能保留,否则会影响转生投胎。要认真"浴尸",通常是由长女来做;没有长女的,由儿媳妇来完成。

大殓议程主要有:

一、清棺:由长女拿大麻清扫棺内的木屑等杂物,扫毕放入钱币(数目量其财力,可多可少,最终归于木工师傅,俗称"另赐")。

二、筛土:由土工将背来的崖坎干土砸碎,筛细土入棺内,至少约三寸厚。

三、铺褥:棺土面上铺大麻三绺(俗称"等身麻")后,由儿子将褥子铺入棺底(又叫"铺寒")。

四、入棺:由长子替亡者剪断束脚麻缕,去掉铧铁,随后由庄方老人将亡者之尸仰殓于棺中。

五、稳尸:用柏叶或细土包成包,也可和水做成胶泥墩,将尸体两侧挤紧靠稳,不致于左右摇动。

六、把出殃布分男左女右置于棺内,再由女儿(无女儿则儿媳妇)盖上布衾,俗称"儿铺女盖"。

七、瞻仰遗容:子女与亲人等绕棺一周,但忌泪水淌落遗体和影子投入棺中。

八、盖棺扣材:孝子哭灵后掩棺,再烧纸、上香、献茶,扣材时孝子要"躲钉"。

在开始大殓时,孝子要依礼成服、哭祭;庄因人因年龄、善死与凶死而程式各有区别。高寿善终、立嗣、正常亡故者,可在家村老人于门外滴水窝处烧纸马(纸轿)、纸人(指马夫或轿夫)并化纸。

大殓是丧礼中的大礼,堂祭奠;倘若凶死在外,成殓之议程可在村外野地搭帐篷进行,并依然布置灵堂祭奠,也有的搞三日"凶葬",不进祖坟,议程从简。肢体不全者,可用荞面泥照形补全。未立子嗣或月间去逝者,虽然也可入棺大殓,但棺材制作极为粗糙,成殓随便,不进祖坟,少了许多常规中的繁琐礼仪。

由网友 冰火之间W 提供的答案:

我是河北的,河北省中部,我们哪里死人了一般不说死人,都说老了人了,或者谁谁谁没了。老人快断气前基本上都把家族里的长辈叫去了守着。断气后马上换衣服,一般男的都是长袍,或者中山装加呢子大衣,女的是棉裙子。换好衣服后,把去世的人扶起来,在炕沿上坐一下,女儿会哭,爹呀,或者娘啊,你多坐会,旁边的人就会在床一边烧倒头纸,烧完纸后,就会停在堂屋的平板床上,一般是黄色褥子,脸上盖上蒙头纸,鼻子哪里还要扣个洞,身体上一般都是宝蓝色的蒙头(我们哪里俗称蒙头也就是盖尸体上的布)男的蒙头上绣八仙人(八仙过海里的八个人),女的是绣花的。停好灵后,就要去放炮了,二脚踢,一共放四个,大家一听到四声炮,就知道有死人了,关系好点的马上就拿着烧纸去烧纸了,基本上都是去帮忙的。然后是扯孝,亲儿子,女儿的孝布长一丈五,后面都会缝一块像清朝官服上的补子一样的一块白布,其余的亲侄子,亲侄女都没有。

第二天就去报丧了,这个比较简单,亲自去人通知到了就行了。

家里的女儿一般第二天下午就要回婆家磕头,回去的时候一般是堂侄子驾车,孝衣要脱了,但是白裤子不能脱,回去上车后要一直哭着出村,到了婆家,如果有婆婆的先去给婆婆磕头,告诉家里婆婆公公,老人什么时候没的,然后婆婆就带着她去,和她同辈的家里去磕头,告诉什么出殡。女婿要去悼纸的。

我们哪里一般是停三天,出殡前一天晚上事比较多,傍晚吃过饭,要放开灵炮,全是开天雷一类的大炮,放老半天了,让村里人都知道第二天要出殡了。这天晚上一般的侄子,外甥什么的都在守灵。晚上十二点要去烧骡子车(纸糊的车马,也就是让去世的人坐车走),胆小的不敢去,一般去的都是大孝子的堂兄弟们,去的时候要把灯全关了,用个破扫把上面放一件死者贴身的衣服,在灵床上晃一圈,孝子喊着,爹,或者娘走吧。然后出门不许说话,不许回头,到村里原来有五道庙的地方烧了,说着家里没你什么惦记的了,上车走吧,说着赶车的人(好像叫老常在)把车赶稳当了,据说一般的时候,点着车马和扫把衣服后都会起个小旋风。烧完后,回去,也是不许说话,不许回头。到家后基本上攒忙的人,把夜饭都做好了,有酒有菜,基本上都不回去,守一夜。

如果是家里女老人去世了,还比较事多点,娘家人来了,女眷们不会直接下车了,都低着头在车上哭,家里的大儿媳妇,就会让别人扶着,而且是跪着过去,手扶着车帮说,妗子啊,下车吧,一边说一边哭,孝子是跪在大门口外,舅舅门进门时,让他起来他才敢起来。娘家人进灵堂后就是嚎啕大哭。如果是不孝顺的那就比较麻烦了,娘家人就是不下车!要有家里的长辈去说事儿。

第二天,一大早,女婿带着同辈的亲兄弟堂兄弟要来悼纸的,进村后,先放炮,这边听到后,就知道有女婿或者亲侄女婿来悼纸了,也会马上放炮回应,俗称放炮接一下。灵堂里的孝子听到后都马上规规矩矩的跪好,嘴里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一般是假哭),大孝子跪门口,等女婿在外面灵位拜完后,听到外面执事喊,孝子回礼,就揭开门帘往外探下头。算是回礼。

规矩是孝子们不能出灵堂吃饭,而且别的帮忙的人吃过饭是最后才能吃,说是,苦孝子苦孝子就得吃点苦。

中午吃过饭后,执事们看时间差不到多了,就会对大家说,聚精吧(外甥,外甥女送的红布上面写着逝者的姓名年龄,等等叫。。精)然后都出去,按照辈分出去磕头,然后再进来,那时候女眷们哭声就不能停了。骨灰盒一般是帮忙的人给抱出去,叫抬灵的,大孝子打幡,摔瓦(没有滴水的那种瓦)帮忙的人们把棺材抬到车上后,孝子还有女儿媳妇围着跪在车前的瓦前面哭,等执事的说,摔瓦起丧,然后长子才能摔瓦,摔瓦的石头大儿媳妇要往家里方向搬三个滚,然后上车坐前车缘上,才正式出殡,一路上有路祭的,孝子们都要一直跪着。到了坟地后,让娘家人看看坟坑,说瞅瞅有什么毛病没有,有啥说法没,要是没有可就下葬了。一般的不会说啥。

到这里基本就算结束了,一般的是孝子们要走原路返回。但是现在没有那么大规矩了。

由网友 山居慢时光 提供的答案:

几十年前,豫西南的殡葬习俗还是非常传统的,办理丧事的礼数也很多,有报丧、吊孝、守灵、送城、报坟、守墓,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又有诸多细节。

一、报丧

报丧就是向亲戚传达死讯。那时没有现代通讯,报丧一般都选村中老成稳定又身体健康的人,因为一天要跑十来家亲戚,几十公里路,身体差揽不下这个差事。

报丧时不能说"死了","死"字人人忌晦,应说"不在了"、"不中了"、"不行了"、"走了"等隐晦语替代。

记得那年我给一个常年没联系的老校长打电话,接电话的是他妻子(师母),师母电话里说"校长不在了"。我问:"不在?去哪了?"师母说:"走了。"我又问:"走去哪了?"师母最后说:"死了!"尴尬不?

二、守灵

死者一般灵放在堂屋,供宾客吊唁,晚上呢就要安排至亲(子孙们)在灵堂守灵。那时农村还没用上电,在死者脚前点一盏长明灯,子孙们就在死者两侧地面铺上席子,和衣而卧或坐,通宵守灵。

我外婆去世那年,我也和舅舅、姨妈们一起去守灵。后半夜都困顿地睡去了。我醒来时发现十几岁的小舅滚到外婆的灵位下面去了,睡得死死的。我急忙把他拉了出来。外婆是至亲的人,那时没什么恐惧感,不过现在想想也挺吓人的。

三、守坟

守灵的同时有另一拨人(都是本家族男丁)去守坟。

墓穴挖好之后一般是次日下葬,晚上得有人守坟,为的是防止无家的野鬼前来占有坟位。

守坟时在墓穴内点一盏长明灯,守坟人在墓穴边铺上线草席子,裹上被子过夜。这是需要胆量的事。

三、报面

死者下葬前一天要去祖坟上一一"报面"。报面的目的就是让列祖列宗知道,家族里又有人"不在了",要列祖列宗在另一个世界里做好接纳的准备。

报坟时要烧纸钱,嘴巴上还要念叨着"某某某去陪你了,你要照顾好"之类的话语。

四、送城

"送城"有送一程的意思,但在豫西南,送城表达的是把死者送入城里的意思。在农村吃了一辈子的苦,死者的亲人们相信,通过"送城"把死者送进城里,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或下一辈子就是城里人了。这也许就是城里人越来越多,而农村人越来越少的原因吧。

五、出殡

出殡就是将死者入棺,在送葬队伍的簇拥下一路跪拜相送,直至下葬。至此,整个殡葬仪式才算结束。

这都是以前的老规矩了,老规矩虽然繁琐,但死者极尽哀荣。现在没有这么多讲究了,人死后请一个农村的演出团,表演一些下三烂的节目供村人一乐,次日被装上拖拉机拉至坟地,早有勾机勾好墓穴,勾机再将棺材吊入墓穴,三下五去二地掩埋完毕,死者便与这个世界彻底告别了。

农村都有哪些殡葬习俗?_现代农村殡葬礼仪流程

由网友 天涯共此时yh 提供的答案:

我是陕南的,我来说说我们这里殡葬的习俗。在我们这里,家里一旦有老人去世,殡葬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

一是报丧。过去由于受通信和交通的影响,家里一旦老人去世,就要派几个人奔向亲戚所在的几个方向,挨家挨户地上门去进行报丧,通知亲戚们按时前来吊唁。近年来随着交通,特别是通讯的普及和发达,人们一般不再派人亲自登门去报丧,而是通过微信或者电话的方式来进行报丧,不过对于农村常说的外家 ,特别是老外家,一般要派人带着礼品去登门报丧的,这是一种礼貌的行为。

第二是请阴阳先生。老人一旦去世,要立即请来阴阳先生,选定安葬的日子。有些讲排场耍大气的人家,还要请阴阳先生或道士和尚来做道场。有的也要请乐人来吹吹唱唱,烘托气氛。

第三请帮忙的。这是目前农村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帮忙的一般是本村本队的,左邻右舍全部出动,这种事情家家门前过,所以谁也不愿回避,否则是会遭到左邻右舍谴责的。帮忙的里边要选出总经管管,由总经管具体安排料理此事,具体安排比如接客、帐房、饭房、厨房、负重、端盘、下盘、上汤、洗碗、洗菜等等事务 ,努力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努力为主人办好丧事。

第四,守灵。一些有经验年长的,有经验的殡葬老手,给死者穿好老衣寿衣之后要进行入殓,珠链完成后要设置灵堂,灵堂是很有讲究的,这里不在赘述。银行设好后孝子孝孙要守灵,一般都是直系亲属或者中药亲戚的晚辈,比如子女等等在灵堂周围跪着或者坐着,头戴白色的长孝,孝女要陪客人哭泣,孝子要给来客磕头,同时要不定期地向亡灵烧化纸钱,上香添油,保证灵前的长明灯彻夜不息。

第五出殡。出殡的日子必须按阴阳先生选定的日子进行,出殡前亡者的儿媳或者女儿要在早晨去扫墓。我们这儿送亡人是不空腹的,必须吃过饭之后才出殡。出殡前,总经管要询问亲朋好友是否对死者进行最后告别,等孝子们告别仪式结束后,八大金刚要先将棺椁抬出门外放在两条长凳子上,细心绑好绑牢,阴阳先生要致词,八大金刚跟着吆喝,吆喝结束后便叫启灵,起灵的时候要放鞭炮,然后八大金刚每2人一组 ,抬一个杠子,一边各4人缓缓地将棺椁抬向墓地。根据亡者家到墓地距离的远近不同,一般在路途上要进行短暂的歇息,这叫歇马,每歇息一次称作一马,一般的要三马,最多的有五马。

第六 下葬。下葬需要按阴阳先生所选定的时辰进行的。一般由八大金刚将王者抬到墓地之后,直接放进墓穴里,阴阳先生要向阴司递交所谓的契书。一切就绪之后就留几位泥水匠封墓口,整个安葬过程才算基本结束。

第七,谢客。为了答谢各位客人和帮忙者的盛情,亡者的儿子要亲自设宴招待所有的来客。

第八,三周年纪念活动。十几年前一般老人去世后,在第3年,也就是逝世的三周年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要来贺喜,按人们的说法,三年之内死者尚是鬼,三年之后就超脱成了神,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所有的亲朋好友要来贺喜。近10年来,由于农村的人口平时大多数流向外地,村子里的人员并不多,为了减少亲戚们的来往的麻烦,人们一般将死者的三周年放在安葬的当天一起举行。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并不注重这些繁琐的细节,只是一些老年人还过分地讲究。一句话,只要平平安安的将死者按时安葬入土,就算是了结了。

由网友 盐河纤夫号子 提供的答案:

农村殡葬时俗现在越来越与时俱进,"短平快"了。

比如"送信″。过去要写一张报丧的帖子,步行或骑毛驴,把帖子送达亲戚家。送达后,让亲戚家人签上姓名。证明报丧人完成了任务。近的还好说,路途较远的要往返一天。

后来骑自行车,再后骑摩托车,现在开汽车,一车当十,即使有20门亲戚,派出4辆车,2个小时即可搞定。现在年轻人还爽当,近的去车,远的电话送达。

再比如这抬棺材,过去雇架子,用人抬杠子。首先要找4个大力士负责抬材头和材尾,其余10多人在材两侧。旧时门口留的窄,有的把门框卸掉,材刚好过去。这最考验抬材头的大力士,两边的人都撤了,这重量都压在抬材头的大力士身上。还有胡同窄的,人要钻到材底下,众人把材托起,直到宽敞处,把材放到架子上。4x4=16人将架子抬起。遇到平时人缘不咋地的主,这事就做瘪子了。"孝子"一步一头,并要酒烟开路,根据悔过表现,确定"罢抬"时间。

现在爽当多了,化火的,由孝子抱着骨灰盒放置灵车上;入棺的,先把材放到小车上,出胡同,到当街,小吊车将材吊上灵车,前呼后湧,直达坟地,下葬也机械化。

十里不同俗。笔者外婆家,逝者入棺,棺即入棚,灵棚搭在当街,孝子守灵多日,直到出殡。

其它仪式,程序一切照旧:

抬箔(让逝者躺在箔上)→烧″倒头纸″(逝者倒头朝西)→报庙(报告阎王爷)→入殓→辞灵→出殡→复三→谢孝(现改成当日,一纸谢之)→烧五七→烧一百天→烧一年(二年、三年)

至于丧葬费用,过去一般家庭200~300元;现在15000~20000元,土豪不封顶。

随白礼,过去一般送块黑布或灰布帐子;进入2000年代后,改成现金,一般关系从最初的5元,再到10元→20元→50~100元,特殊关系前有车后有辙,步步高。现在这随礼爽当,即使千里之外,通过微信,一点即达。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4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