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热情的百香果p 提供的答案:
只要是人都有四非随身不如意支事,贫穷人家,目标小需求小,幸福快乐就高,只有死去亲人,才能有所悲哀,好比现在中国和印度,中国须求大,要求就大,失败就多,悲哀就多,印度就不一样一天吃一次饭,只要不死,什么都无所谓,你说人家不幸福吗?
由网友 xiao与时俱进 提供的答案:
唐朝元稹有词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什么意思?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看似通俗易懂,但要真正了解此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并非简单。
"此恨"是该诗句中的关键词,"此恨"究竟是什么"恨"呢?"恨"在古诗词中的意思包括:不满意、遗憾、怅恨、遗恨、怨恨、仇恨。比如:杜甫巜春望》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恨"是怅恨"之意。白居易巜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句中的"此恨"即遗恨之意,在此不多加举例。
那么"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中的"此恨"是什么恨呢?笔者认为从单句诗中是不可能完全知晓其意的,只有通晓全诗方能析解。
附:全诗:
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是一首感怀亡妻之诗。全诗大意:生前我们曾经戏言的身后事,而今都按之前所说展现在我眼前。你曾经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以前用过的针线盒我确不忍打开。因怀念你让我对婢仆也格外的怜爱,也曾夜梦飞越冥界相寻并为你送去钱财。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
综上所述:笔者对"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理解是:我诚然知道也很明白,人不可能没有死去的那一天。生离死别的遗恨(遗憾)人人都有,人人都会有那一天来临。但我们是贫贱夫妻,在生没有享受荣华富贵,曾经共苦的生活因你的离去,让我对昔日所有不尽人意的生活更感哀痛。
由网友 老街味道 提供的答案:
问题:唐朝元稹有诗词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什么意思?
前言
元稹有三首七言律诗悼念自己的亡妻,即《遣悲怀三首》,和杜甫的《秋兴八首》类似,这几首诗不要割裂开欣赏。
其实题主的问题中,最令人思索的是"恨"这个字,这个人人有的恨是什么意思呢?
一、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诗词中常有这种文法,前面设局,后面回答。
我先欣赏一下这组诗的第二首: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元稹对于亡妻的留恋与不舍。佳人逝去,但是当年的说过的那些话还历历在目,仿佛都应验了一样。衣服都已经施舍出去,针线还保留着。因为爱屋及乌,所以对于仆人婢女还依旧爱惜,梦中回忆夫人,醒后烧纸钱。
后面两句是的探讨: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个恨,是指阴阳两隔的生离死别。后面"贫贱夫妻百事哀",从上下句的结构来说,似乎也是一种对于恨的解释。
这首诗中,并没有写"贫贱 "的状况,如果单单看这首诗,其实""贫贱夫妻百事哀"是有些突兀的。
但是作为组诗来说,这句却是联系两首诗的纽带,因为"贫贱"生活其实是第一首写的。
二、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遣悲怀的第一首,写了当年"贫贱夫妻"的生活: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这首诗中间四句写了当年小夫妻生活的窘迫,为了喝酒需要卖掉老婆的金钗,吃的是野菜,烧的是树上飘下的落叶。
第二句写的"百事乖",与第二首的"百事哀",有相似处,乖,指事事不顺。作为朱门千金,嫁给了元稹这个穷小子,生活的质量一落千丈。
因为"乖",所以"哀",但是这种哀更像是元稹自己对于妻子的愧疚。对于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的妻子,元稹深情地用了一个"甘"字: 野蔬充膳甘长藿。
妻子的早逝,令元稹叹息: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同时更为遗憾的是,元稹俸钱过十万以后,妻子应该享福的时候,却只能"与君营奠复营斋"了。
第一首写了贫贱夫妻的生活,与元稹对于妻子的愧疚。这也是"此恨"中的一层情感。
三、邓攸无子寻知命
元稹第三首遣悲怀写道: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的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20岁时嫁给22岁的元稹(元稹二十二岁), 小夫妻渡过了七年艰苦却幸福的生活。当元稹的事业开始起步时,韦丛离世。
元稹在第三首诗中,透露出了另一个遗憾的事情:邓攸无子寻知命。从诗中的典故可以看出,韦丛与元稹之间,并没有留下子嗣。
韩愈在给韦丛写的《墓志铭》中,也没有写韦丛是否有子:
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稹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其后遂以能直言策第一,拜左拾遗,果直言失官;又起为御史,举职无所顾。夫人固前受教于贤父母,得其良夫,又及教于先姑氏,率所事所言皆从仪法。年二十七,以元和四年七月九日卒。卒三月,得其年之十月十三日葬咸阳,《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
元稹在其他的诗中,写过自己夭折的女儿,有一首写道:嘱云唯此女,自叹总无儿。
结束语
元稹的三首诗中,写了自己与妻子的生离死别之恨,还写了同苦不同甘的愧疚,也写了没有子嗣的遗憾。这是元稹和韦丛的三重恨。
诚知此恨人人有,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有元稹夫妻生活特有的痕迹了。
@老街味道
由网友 零点拾韵 提供的答案:
元稹,著名情诗王子之一。他的情诗中,写给亡妻的悼亡诗尤其情真意切,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题主提到的这两句诗同样也是悼亡诗,出自《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妻子韦从
公元802年,一介书生元稹攀上了高枝,迎娶了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从。韦从虽出身名门,但心甘情愿嫁给元稹过穷日子。可惜好景不长,结婚7年后,韦从病故。大约2年后,元稹思念亡妻,含泪写下三首悼亡诗,这是其中第二首。
原诗解读
当年"我们"开玩笑,谈及种种死去的情景,不幸言中,今天都成为残酷的现实。因为害怕睹物思人,你穿过的衣服,"我"都送给了别人,基本上看不到了;你缝补衣服用过的针线"我"还保持着,但是一直不敢打开,生怕又悲痛难忍。
因为对你的爱,"我"对侍奉过你的婢女、仆役也有深情的怜爱。常常梦到你,梦醒后便给你少一些纸钱。"我"也知道生死离别是在所难免,但是想到你以前陪"我"度过的那些穷苦日子,就会十分悲伤。
赏析
从诗句来看,满满的情真意切。玩笑不幸变成现实,送掉了衣服又还保留针线,复杂的心情刻画得细腻而深刻。爱屋及乌,因爱亡妻而怜爱下人。现在日子好过了,但是亡妻没能一起享受,想弥补她却终究不能如愿,只能送上一些纸钱。
题主问题所涉及的尾联,我们重点看看。"诚知此恨人人有",一声叹息,写尽了元稹对亡妻深深的愧疚和遗憾:对他的亏欠永远无法弥补,尤其是作为多年的贫贱夫妻,妻子下嫁,没过上好日子就匆匆离去。元稹把夫妻之间的遗憾扩展到贫贱夫妻的悲哀,内涵得到提升,有意无意之间提醒了世间的贫贱夫妻要珍惜对方,珍惜现在。
扩展:诗中的痴情男,却言行不一
从全诗看,元稹真是个痴情种,妻子去世两年了还是思念不已。然而,大家可能想不到,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续娶了一位叫安仙宾的女子,而在安仙宾之前,他还跟大唐才女薛涛搅到一块,最后抛弃薛涛娶了安仙宾。
更狗血的是,妻子去世不久,他写下"取次花丛懒回顾"(看到别的女子,我都没心思看),然而他主动搭上薛涛的时候离妻子去世仅有半年,不得不说,元稹对妻子仅仅是愧疚而已,他对妻子的爱并没有诗中体现的那么浓烈,那么真挚。
由网友 正直梦想家kD 提供的答案:
这是诗人悼念亡妻的三首七言律诗中的两句。诚知此恨人人有是民间泛说,即夫妻死别,这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是痛苦遗恨的。但对于贫贱夫妻,即同贫贱受苦,共受累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夫妻永让诀,更为悲哀,特别是夫妻永别在生活好转、富裕之后,生者就更为痛苦、悲哀。
这两句很有现实和教育意义,对那些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一富即忘妻,甚或換妻的人,更是一种鞭鞑!
由网友 石径斜 提供的答案: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出自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二》,全诗如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身后意 一作:身后事)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是元稹在妻子韦丛去世后,为亡妻写的一系列悼亡诗中的一句。
元稹24岁时被授予校书郎,娶20岁的世家名门闺秀韦丛,夫妻共同生活了七年,元稹31岁时,韦丛因病去世,元稹悲伤不已,为亡妻写了一系列悼亡诗。在诗中,回忆了与妻子贫贱相依,不离不弃的琐粹生活,可以看出元稹对妻子韦丛情真意切,心怀感激。
《遣悲怀三首·其二》主要描写了妻子去世后,元稹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首联说曾经戏言自己和妻子身后的安排,没想到这么快就到来眼前,从"戏言"二字可以推断出夫妻二人日常感情甚笃,"戏言"的内容我们可以猜得出可能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前同枕,死后同穴"等话。令元稹万万没想到的是,短短几年,这样的戏言竟然成真。
颔联接着说自己对待妻子遗物的态度:将妻子生前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元稹之所以这么做,明显是怕自己睹物思人,他想用这种办法来断绝自己对妻子的思念,然而,这些做法恰恰证明他根本就无法消除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颈联先写自己对待昔日婢仆的态度,因思念妻子,对曾经伺候过妻子的婢仆格外怜爱。读到这一句,谁还能再怀疑元稹对妻子的真情呢?所谓"爱屋及乌",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是什么样的深情厚谊能让元稹对伺候过妻子的婢仆充满怜爱呢?就是因为她们曾经无怨无悔地陪伴照顾过妻子,看见她们,就像看见妻子一样。
妻子在时,元稹刚刚踏上仕途不久,日子还过得捉襟见肘,如今日子好转,并不缺钱,梦见妻子时,却见妻子的穿着一如既往般艰朴,于是每次多多烧些纸钱给妻子,希望妻子过得更好一些。字里行间,处处真情流露,元稹始终对妻子充满感激。
最后一句,把元稹对妻子的深情升华到了另一个高度,这也是这句成为名句的原因。生死离别本是人世间最普通不过的事情,没有谁能避免,然而,对元稹来说,曾经同甘共苦的夫妻一旦离别,对活着的他来说更加悲哀。
元稹的为人颇受后世诟病,原因不外乎她对表妹和薛涛的始乱终弃,但是,在正史的记载中,并没有一字有对元稹这些事情的描述,这些都是来自野史。我认为,即使这些记载是真的,也不能抹杀元稹对妻子的真情厚谊,从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到《离思》,字里行间处处都是他的真情流露,如果没有真挚深厚的感情,是写不出如此真实的文字的。如果仅仅是无病呻吟,也难以感动千千万万的后来人。
由网友 看见未来的你 提供的答案: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出自唐朝,元稹的一首诗: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首诗的意思是:当年咱俩开玩笑讲着身后的事;今日都成沉痛的回忆每每飘来。
你生前穿的衣裳眼看施舍快完;只有针线活计还保存不忍打开。
我仍念旧情更加怜爱你的婢仆;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
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
最后一句"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意思就是,夫妻死别以后心情更加哀痛!而现如今说到贫贱夫妻百事哀,也许大多数人理解的意思就是:贫穷的夫妻在一起做什么都不顺心。
这句话本来是很好的缅怀妻子的诗句。后来传着传着就变了味道。
那么在这首诗里的意思,我想作者的情感是很明了的。
想起了种种的过往,以前的各种事情,想起来心里就觉得哀痛!
斯人已逝,再也没有往日的美好的时光。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感情的执着。当然作者元稹,是唐代很有名的宰相和诗人。然,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备受排挤,甚至是被贬降职。
这样的人,放到现在就是清官。
而且夫妻感情深厚。情感专一!我认为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为官清廉,情感专一。放到当今社会,更是我们,特别是某些为官者学习的楷模!是时代的榜样!
这首诗正是给我们这样的激励!而不是现在大部分人所认为的的"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意思!
由网友 秀云涵天 提供的答案:
此句出自唐朝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之二,原诗为: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事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尾联是这首诗的主旨句,意思是:夫妻死别,固然人不能免,但对于历经贫贱患难与共的夫妻来说,一旦生死离别,更让人感到悲哀。
《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所写的三首七言律诗,一个"悲"字贯穿始终,悲痛之情如春江东流之水,反复不已。何以痴情如此?
一 屈身下嫁,情深义笃
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嫁与元稹。韦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元稹还是个穷小子,但蕙心兰质的韦丛没有嫌弃元稹的贫寒,夫妻恩爱,琴瑟和鸣 ,勤俭持家,深受元稹敬重。
二 时运弄人,阴阳两隔
上天不公,大概情深伤寿 ,婚后七年,韦丛染病去世。一对恩爱夫妻,从此阴阳两隔,对元稹打击很大。
三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
人已仙逝,遗物犹在。为避免读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服都施舍出去,但这种消极的办法终难封存对往事的回忆,恰恰表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甚至看到曾在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平添特别的哀怜。
四 日思夜梦,痴情感人
白天触景伤情,夜晚思绪难遣,一致于梦中相见,似乎荒唐,实乃痴情一片。妻子生前受苦,如今生活富贵,不忘旧爱的丈夫,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还能为妻子做些什么呢?
由网友 百味写春秋 提供的答案:
这个话题问得好!因为这一诗句是千古名句,就多被人们引用,而且不太了解诗文的人,也并不知道这句诗的本意,往往被滥用、错用。正好借您这一话题,给大家作个详细的解读,以免误用。
一、诗句出处:
《遣悲怀•其二》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事,
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己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天妻百事哀。
二、诗意:
元稹说:过去曾经玩笑说着死后的事,不料现在却来到了眼前。
你的衣服眼看就快要送完了,你常用的针线我直今还不忍打开。
只要想着我们旧日的恩情,对照顾你的奴婢也格外怜爱,感慨你生前与我共处贫贱,梦里我忍不住为你送上钱财。
明明知道夫妻永诀是常有的事,但像我们这种贫贱夫妻则是万事悲哀。
三、诗人作诗的背景:
元稹(公元779—831年),字微之,是长安万年县人。元稹小时候,父亲就亡故了,母亲郑氏带着他与弟弟回娘家居住。郑氏乃为氏族之女,略善文词,早年元稹曾经相当羡慕邻里孩童有父亲为其授课。郑氏得知后,亲自教授元稹诗书予以启蒙,略长之后,元稹和表兄弟一起到私塾念书。有感于寄人篱下、家境贫困,更是努力读书。后来,他即以15岁少龄明经及第,24岁考过吏部试,官授校书郎,此乃唐朝官员升迁的重要职位。
任职几年后,元稹相当争气地又考过皇帝颁诏的制举考试,此后官位节节高升。终其一生,元稹的仕途还算顺利,虽有几次的贬谪、外放,但也都担任地方刺史等高官,中间还一度任职宰相,得以发挥其政治抱负。
但与之相反的是,元稹的感情生活就起伏跌宕了。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当时的名门之女,由于其父韦夏卿赏识元稹的才华,因而将女儿下嫁给当时官位低下的元稹。
两人成家之后,韦丛勤俭持家,虽从富贵的生活转至贫简也处之泰然,默默地支持夫婿。甚至会为丈夫有酒喝,拔下自己头上的首饰拿去换钱买酒,而无一丝怨言。然而,正当元稹步步高升,生活由贫转富之时,韦丛却撒手人寰而病故,而且给元稹留下一堆儿女。爱妻的去世,曾一度使元稹一蹶不振,久久不能释怀。因此,元稹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遣悲怀》组诗,这一组诗前后共三首,依序连贯。回忆妻子生前之种种,充满着怀念与不舍。这其中的第二首,描写元稹睹物伤情的感怀,也是最为感人的一篇名诗。
四、妻子故去"百事哀":
诗人在这首诗中重点描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
人己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于人,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儿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
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
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了一种哀怜的感情。
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互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半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还能为妻子做些什么呢?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
最后两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是画龙点晴之笔: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难免的事情,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而不嫌"的夫妻,一旦永别,那是百世千年之悲哀啊!
最后,笔者在此企盼爱引用古语的朋友,不可随意曲解、误解,甚至反解古文之应有之意!
解题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谢谢!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