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北欧余博 提供的答案:
一定程度上会冲击就业,但不会带来大规模失业潮,至少在人口少的国家不会。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的主要目的是替代一些重复性动作大的工作,因为机器的精度和重复性是人不能比拟的,而且机器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会"累"!在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其实这部分工作早就有机器替代了,只不过那个时候还不叫人工智能,而叫自动化或机器人化。
拿我们制药行业来说,在丹麦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从进料(Input)到出料(Output),都是全自动的连续化生产,人工所涉及的就监控各个步骤是否正常,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就是一个按钮,然后过滤,回收、分离、纯化都是自动的。设备的清洗(CIP, Clean In Place)和消毒(SIP, Sterilisation In Place) 也是全自动。
上个礼拜开过一次会议,主要思路就是要在药物检测和发放(Release)方面引入人工智能,难度相当大!但是第一阶段只求将人工部分的工作让出50 %给AI试试看,这已经是相当极限的工作了,因为药物的最终释放权,还得靠人工检查各种文件是否齐全、是否合规!否则病人的安全是不能得到保障的!
人工智能只能部分替代人的工作,相当关键的工作还得让人把关,毕竟人的思想不是机器能够替代的,正因如此,才叫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而不叫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在"干掉"一部分工作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工作,它得维护吧?它得升级吧?它得生产吧?这些不都是工作机会吗?
由网友 育邻人 提供的答案:
感谢提问:
以替代人工劳动创造为基础的技术革新会反噬人类综合自养能力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也就是说繁殖是生命物质延续存在的基础、外部营养物质是确保生命存活的基础。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成长发育最慢、成长可塑性最强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
通过农耕,人类可获得相对更加稳定的食物补给、通过畜牧,人类获得了相对更为优质&可控的动物蛋白、通过采矿—>冶炼—>制作,人类制成了更多优质的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自然生命体系中,唯有人类具备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通过主动劳动创造生活消费物资的能力。当然,人类社群也是唯一具备主动加工制作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工具的动物族群。那么,为什么说以替代人工劳动创造为基础的技术革新会反噬人类综合自养能力呢?
一、主动劳动创造能力决定个人生活处境
植物吸纳水分+微矿物结合阳光能量生产生命养料、素食动物以植物养料为食、肉食动物以素食动物的躯体为食......自然生命体系本质上就是物质轮循"食物链",所有环节有序轮循确保自然生命物质体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然,所有生命物质维持生理活动所需的养料那可必须得主动索取,动物生命更是必须主动奔走觅食。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天地看待万物都是一样的,不会对谁特别好,也不会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进入农耕定居生活之前,人类祖先和当今许多其它动物一样,遇到什么植物果实能吃就吃什么、遇见生命小型可捕获的猎物就"打个牙祭"。如果说自然造物对人类有所眷顾,那便是赋予了人类较其它动物族群更高的归纳总结+抽象创新智商。
空旷土地上的植物,结出的果实更多、某些品种的植物,结出的果实更符合人类口味、部分动物幼崽可以被人类驯服并饲养,之后它们可为人类提供更加稳定的肉+蛋+奶+畜力劳动协助......通过总结既有生活经验,人类从风餐露宿的游历生存转向了农耕定居。当然,游历主动觅食能力、农耕主动劳动创造能力始终是决定人类综合生存状态的核心因素。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农民种地,收获谷物+果蔬、牧民养殖,收获肉+蛋+奶、工人采矿,制成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现代人类社会属于即需要通过分工提高主动劳动创造收益、又必须协同满足不同分工职业者彼此不同生活需求的命运共同体。但是,不具备独立劳动创造能力或者失去独立劳动创造能力,无论是谁都必将面临死亡威胁。
二、生产劳动辅助工具越先进,人类主动劳动创造成果越容易被极少数人掌控
无利不起早,如果起得早没有什么好处,谁又会去起早呢,在很多情况下,起早是辛苦的,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里,从暖烘烘的被窝里出来,走到一个冰冷冷的世界,如果没有一种让人有动力的东西在,也是寡有情愿为之的。
决定人类主动劳动创造能力的核心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木棍,能方便人类采摘已经成熟的植物果实、石器,能辅助人类捕获落单的猎物、金属工具,能辅助人类开垦松散且平坦的土地,播种植物种子并收获更多植物果实,有了富余的植物果实便能驯化圈养动物幼崽、附带动力机械工具,赋予了人类"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能力,地表+水下的自然矿藏都成了人类可开采利用的资源、附带动力智能机械工具,理论上只需极少数人类坐在屏幕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能把活儿干......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然资源为公—>先占先得,植物努力将根系伸向更广袤的土地&将枝叶伸向更广阔的空域,某地域有植物根系或枝叶触达之后就会排斥其它同类进入;食草动物&肉食动物都会主动圈占自己的专属觅食地,领地之内非本族群成员不可随意侵占。作为综合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动物,人类对综合自然消费资源的主控意识和能力都更强,国家以及国家疆界便是不同人类社群数千年文明生产竞争留下的非固定印记。
垄断 (Monopoly 又译独占),指某种产品或者服务有且只有一个提供方或需求方【又称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粮食、能源、通讯、飞机制造、船舶制造等领域均已出现垄断行为,垄断者对相关人类劳动创造领域的成果产出具有统筹分配权。因此,在任何现代人类主动劳动创造领域都存在大量贫苦劳动者和极少数富翁,并且富豪排行榜的上榜财富基数年年都在上涨。网络数据显示:中国富豪排行,榜首1999年80亿—>2021年超过4000亿,身价提升超过50倍、第50名拥有财富1999年5000万—>2021年超过700亿,门槛抬升了1400倍。
三、劳动创造效率提升意味着职业岗位减少,职业岗位缩减必然导致人口结构性生存危局
一个萝卜一个坑,意思是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没有多余。以新中国70多年繁荣发展为例,进入21世纪之前,农田里到处是哼着小曲儿干活儿的农民、工厂里人头攒动、工地上人声鼎沸;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农业机械化、工厂流水生产线逐步实现机械智能化、建筑行业步入平稳收缩阶段,劳动力短缺成为往事、就业难逐步融入劳动人民的生活日常。
195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600亿元,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1万亿元;1950年人口基数大约5亿,2022年人口基数超过14亿;1950年新生孩童约1419万人,2022年新生孩童956万人;1950年人口出生率37.00‰,2021年人口出生率7.52‰;1950年人口增长1029万人,2022年人口负增长85万人......1950年人民的综合生活状态比2021年更好吗?1950年的综合生育环境比2021年更好吗?不是!那为什么2021年的人口出生率只有1950年的20%多一点了呢?
答案有且只有一个,以替代人工劳动创造为基础的技术革新会反噬人类综合自养能力。目下,包括我国在内,所有人口生育能力低迷的国家概莫能外。
由网友 热情葡萄W5 提供的答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担心机器会越来越多地替代人类工作,从而引起失业潮。但是,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带来失业潮仍存在争议。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是目前科技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代替人类处理大量标准化、繁琐、重复的工作。例如,一些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等工作。如果人类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会导致一些职位的消失。但是,这只是一部分职位受到冲击的情况,新兴行业也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如人工智能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等高技能职位。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一些传统行业将不再像过去那样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生产和服务效率得到提升。这以结果会促进传统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第三,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变化也需要人类重新认识技能和教育。未来,高科技行业需要巨额的人才资源,人们必须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这需要教育机构和网络机构提高人们的技能水平。
最后,人们需要寻求办法来平衡技术创新和就业机会。众所周知,技术的发展是好的,但我们需要制定合适的政策和规范,使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以推动经济发展为目的,还要注重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全民就业。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发展不会全部代替人类工作,但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因此,应对人工智能的崛起,我们需要积极地培养人类创造性和修炼人类技能。同时,政府和其他管理者要选择适当的政策和全面计划,以确保人工智能创新的同时,保护就业率和社会和谐。
由网友 火车天下 提供的答案:
人工智能到底怎么样,会不会很快就能普及,或者说像机器人那样很多年了还没有普及,这都说不清楚。一种新事物的出现肯定会取代旧事物,就像火车、汽车的出现取代了马车,让马车车夫失业了,这些年互联网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展让传统媒体逐步衰落。但是新事物的出现又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就像火车汽车的出现让生产和运营这些交通工具的工作出现,互联网促进了网络购物,拉动了快递外卖这些行业。人工智能毕竟是人研究出来的,会取代现有的行业,也必然催生一些新的行业,因为这些人发明的东西终究是要靠人去维护,而且拉动经济是要靠人去消费的,人工智能只是改变了生产方式,并不能自动去消费拉动经济。所以走一步看一步,不要认为人工智能普及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由网友 前行者电影 提供的答案:
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可能会影响一些工作岗位,但是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和行业。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在某些领域中执行一些重复性和机械性的任务,但在许多其他领域,特别是需要创造力和人类思维的领域,人类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另外,人工智能的应用也需要技术人才、运营人员、维护人员等各种类型的人才来支持。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工作岗位减少,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岗位,比如数据分析师、机器学习工程师、智能系统开发人员等。
容易被取代的行业:
- 工业制造业中的一些重复性劳动
- 一些重复性的办公室工作,比如数据输入、文书处理等
- 银行和保险公司中的一些客服和理赔岗位
- 物流和快递行业中的一些分拣和送货岗位
- 餐饮业中的一些服务员和厨师岗位
- 建筑业中的一些机器操作岗位
创造出来的新兴行业:
- 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
- 机器学习工程师
- 数据分析师
- 人机交互设计师
- 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
- 人工智能硬件和设备制造商
- 机器人技术和维护人员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应用开发人员
- 医疗健康领域中的智能医疗工程师
- 绿色能源行业中的智能能源系统工程师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可能是渐进的,而不是突然的。各个行业都需要逐步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逐渐转变和调整相关的岗位和技能。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转型,以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由网友 鷙燾侃娱乐 提供的答案: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包括生产制造、金融服务、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在一些传统行业中,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取代人力,例如,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大部分重复性劳动,而且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些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岗位的消失,同时也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人工智能对未来职业的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职业可能会被取代,例如:银行柜员、收银员、客服代表等。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型职业,例如:机器人维护工程师、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程序员等。这些新型职业需要更高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风险,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应对,如转型升级,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才素质;推进人机协作,实现共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工智能只是辅助工具,我们在工作中要想不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只能不断的学习创新,去适应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让人工智能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我们人类。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4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