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界,谁的柳活最好?_相声演员柳喆

由网友 玖柒3X1z 提供的答案:

近年来,相声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说郭德纲的"柳活"(学唱)在相声界第三,第一是侯宝林,而排名第二的则是被称为"柳活大师"的刘文亨。

相声柳活大师刘文亨

努力创作,用心传艺

1968年,"文革"期间,刘文亨遭到迫害,先是被关进牛棚,后又到针织当了一名工人。他和妻子魏文华(相声、北京琴书名家,相声名家魏文亮之姐)工资大幅度降低,一家人生活极为困难。既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文亨仍然每周都到义父赵佩茹家学艺,赵佩茹心疼他生活困难,每次刘文亨来都要留他吃饭给他改善伙食。京剧花脸名家朱玉良跟他下放到同一个工厂,刘文亨利用这样的机会不时向朱玉良求教问艺。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刘文亨也没有中断对艺术的积淀。

1973年,天津和平区文化馆组织刘文亨等人脱产创作,从这一时期开始,刘文亨创作了大量相声精品。如1973年他创作的《满怀豪情唱英雄》《新风尚》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革"结束后,刘文亨的创作积极性更加高涨,又创作了《追韩信》《打金枝》《一家人》《老大难》等精品之作,成为相声经典。同时,他还挖掘了群口相声《法门寺》等一批传统相声精品,使这些老段子能够得以流传并升华。

刘文亨与王文玉演出

这期间,刘文亨曾到全国各地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1987年,刘文亨、王文玉和马增慧、徐玉兰、高元钧、孙书筠等曲艺名家,受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之邀,来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和政协礼堂演出,这是文革之后,曲艺节目首次到中南海演出,成为中国曲艺史上的一件盛事。

1986年,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在天津建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专门培养北方曲艺人才的学校,刘文亨被调入该校任诵说专业主任,从而成为该校的奠基人之一。刘文亨带领诵说专业的老师们定教案、写教材、开研讨、定规划,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并在教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他们创造的"轮换教学法",使全体学生得到了各位老师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们的艺术视野得到扩大,所掌握的相声知识更加全面。

刘文亨在北方曲艺学校首届论文会上

正人君子,安贫乐道

刘文亨不但艺术精湛,为人更是正直,堪称君子。

刘文亨与侯宝林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文革"期间,侯宝林被关进牛棚,刘文亨不怕受到牵连,隔三差五地就从天津赶到北京去探望。刘文亨自家的生活也极其困难,但他仍然挤出钱来给侯宝林带些吃的、用的、急需的药等。别人为他担心,他却说,我得对得起侯先生,对得起良心。

在工厂劳动期间,虽然劳动强度很大,刘文亨也毫无怨言。有时有义务演出,演出完之后,本可以回家休息,但刘文亨仍然回到在工厂继续劳动。

刘文亨与妻子魏文华

上世纪80年代初,文艺界已经兴起了"走穴"之风,作为著名演员,不时有"穴头"找到刘文亨,但都被他拒绝。陈绍武在《好人刘文亨》一文中记述道:"彼时,不少‘穴头"找到文亨,许以高于工资收入的报酬。可是,一向规行矩步的文亨(连同他的搭档王文玉)却没有应邀。问及原因,他说:谁跟钱都没仇,不过要看这个钱是怎挣来的。我们只能领取分内应得报酬,而且还要问问自己,我那点贡献对得起这份报酬吗?"

令人惋惜的是,1990年,因劳累过度,刘文亨患病,不能再登台演出、上台讲课。这期间,仍有不少同行、学生向其问艺、求教,刘文亨总是知之必答,诲人不倦,为中国相声事业尽着最后的力量。

2000年,相声界举办了纪念刘文亨舞台生活50周年庆祝活动,许多相声名家都前来助兴。这一年,还出版了《刘文亨和他的相声艺术》一书,在该书的"跋"中,刘文亨谦虚地说:"我不是什么相声表演艺术家,只是一名普通的相声演员,我的艺术很不成熟,虽然做了一些自己的努力,但与时代和广大观众的要求相差甚远。"

2001年10月8日刘文亨在家中逝世,享年64岁。

由网友 咸鱼茶馆 提供的答案:

相声界有种说法:北侯南张中少林。

这三人分别是侯宝林、张永熙、孙少林,侯宝林长居北京,张永熙主要在南京地区发展,而孙少林是济南晨光茶社的穴头,所以从位置上给这三位大师标注了一个南北中,跟麻将牌没啥关系。

北侯南张中少林除了相声技艺都很高超之外,他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柳活全都在行业中有口皆碑,在南北中这三个方位上,几乎没人敢跟他们叫板柳活的。

当然从名气上来说,知道侯宝林的人,大概比后两位加起来还要再乘个一百也不嫌多。毕竟相声大师侯宝林对于爱好者来说,那就是神一样的存在,能够牵头将相声登堂入室,成为新相声的领军人物,侯宝林大师的贡献绝不是简单的柳活可以囊括的。

但如果单论柳活,侯大师在这三人中,可能要居于末席。正因为后两位基本上就是业内公认的大拿,所以将三人放一起评判的时候,专业性的声音会更大一些。而且相声界还有一种"柳活三个半"的名单,三个是孙少林,张永熙,王树田,侯大师直接变成了二分之一个。

而孙少林跟张永熙在业内比侯大师评价要略胜一筹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相声本身的地域性限制,业内有句话说"过河减半,过江全完"。意思就是相声这玩意儿越往南走,受众就越少。而孙少林跟张永熙都在南方扎根,而且还是以柳活征服了南方观众,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孙少林跟张永熙会的曲目跟种类比侯大师多。孙少林不但精通各种曲艺跟戏曲,他还擅长武把势,上台能翻跟斗、吊毛、使各种大身上。无法脑补的去看少马爷的《大保镖》,那也是孙少林常使的一块活。

另外孙少林不但艺高,而且胆子也特别大。以前相声行有个规矩,那就是如果台下坐着唱戏的,那么这场活就要避开学唱,免得让人挑毛病给你一通刨。有一次裘盛戎来济南演出,找个空挡去晨光茶社听相声,孙少林知道后故意选了一块学唱活《铡美案》,这是裘派最拿手的一段,孙少林唱完后不但全场观众叫好,就连裘盛戎本人也直夸"比我唱得还好"。

大概就是因为有这种底气,所以孙少林某次见到侯宝林之后,当面问侯大师"你给学几句花脸听听",侯大师被温懵了"咱哪有那嗓子啊~"孙少林用鼻子发声表示不屑"那你还有脸说杂学唱,糟践好东西!!"

而张永熙则是堪称戏曲宝库,不但京评梆越样样精通,还能使各种乐器,大鼓也有专业水平。

众所周知《戏剧杂谈》这节目是侯大师的保留曲目,1983年首届春晚专门放了这节目的录像,可见其在全国观众心中的受欢迎程度,当年马季一直想学侯宝林的《戏剧杂谈》,但侯大师只给了一个文本,没有舍得亲自给说活。而张永熙的《戏曲杂谈》更胜侯大师一筹,当年张永熙在山东青州演出,跟他在同一个场子的是方荣翔带领的山东京剧团,按理说京剧团下午演完后,晚上张永熙就没法再演戏剧类节目了,毕竟业余的不能去碰瓷专业人士。但张永熙专门挑了《戏剧杂谈》当压轴节目,结果全场1500名观众掌声如雷。就连方荣翔也带着京剧团看了,演完后专门去后台找张永熙,表示您掌握的戏曲知识比我们多太多了,台上的步法动作比我都强,明天要不您去我们团里指导指导工作~

专业的被业余的唱服了,张永熙的技艺高超可见一斑。后来有一次张永熙来北方某城市录相声,当地文艺部门领导拍张永熙马屁,说"张先生久仰大名,您可是南方的侯宝林啊!"张永熙听完脸就垮了"应该叫他北方张永熙!!!!"

所以说,相声柳活的好与坏,除了唱腔优美,曲调准确,跟相声段子完美结合之外。你会的多与少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侯大师虽然已经堪称戏曲百宝库,感觉就没他拿不动的曲目,就连周信芳先生都说侯宝林学得比本尊还好。但中华戏曲博大精深,侯大师无法一己之力全部囊括,难免会有己方劣等马被对方上等马怼死的尴尬局面。

除了北侯南张中少林之外,罗荣寿刘文亨等也是以柳活见长,刘文亨先生更是把学唱的专业性发挥到极致,本来先天嗓子就好,外加从小就对戏曲有浓厚兴趣,所以刘文亨先生可谓是京评梆越跟地方戏无一不通,各大流派无一不精,他能够做到一句一个名家,一句一个流派,就算专业人士听了都觉得没毛病。

侯大师坚持认为相声演员"学得像"并不是一板一眼的照搬,而是要唱出"京剧演员在相声舞台"那种效果,得唱出包袱才是相声的学唱。而刘文亨先生则坚持"就要最大限度像京剧名家本人,否则就会玷污名家的招牌"。正因为这种坚持,刘文亨先生的柳活虽然在包袱上有所欠缺,但光听那优美的唱腔也能博得满堂彩。

这些相声名家在柳活领域都有各自的建树,虽然都无法尽善尽美,但也都最大限度发挥了自身优势,也通过努力弥补了自己的不足,让观众听到了不同风格的柳活之美。

但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相声大明星,由于自身学艺的经历限制,所以只会梆子跟评戏两种曲目。按理说你会得少就多学习呗,但这位又不那么爱学习,把所有精力放在了"如何让我成为行业标杆"上,玩了命的给自己立人设。自己只会太平歌词,所以太平歌词就成了相声演员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自己唱什么都狂顶高音,任何曲目都带着评戏味儿,于是乎就专门挑那种费嗓子的唱段,京剧用嚎、评戏用嚎、梆子用嚎、各个地方戏也一通嚎,张嘴就漏汤,撒得一屋子狗血。粉丝听完后就记住了一阵阵的驴叫唤,以及爆发出"XX又拯救了某个曲种"的扭曲心态。

这种另类的柳活,只能从最后开始数,一下子就能看到评梆调的大宗师。

中国相声界,谁的柳活最好?_相声演员柳喆

由网友 无剑的剑客 提供的答案:

相声界柳活最好的 ,还得是侯宝林这一支的相声演员们,比方说 侯宝林 、马季、师胜杰 、姜昆、笑林、王谦祥、周炜等 。

侯宝林大师是相声界公认的柳活第一名家 ,在整个相声界 无人能出其右 。侯宝林先生自幼就是学戏出身的 ,所以 在传统戏曲的演唱方面极具功底 ,在很多方面已经达到了专业戏曲演员的水平 。所以侯宝林 的相声段子很多都是以柳活为主的,比如像《文昭关 》、《戏剧与方言 》、《阳平关 》、《空城计 》、《学越剧》、《杂学唱》等等,尤其是他在《八大改行》中的学唱,尤为精彩 。听说他学周信芳大师演唱那段"卖包子"的唱段,让周信芳先生本人都极为赞赏 ,并且夸侯宝林先生学到了精髓 。

马季大师的柳活虽然运用的不多 ,但在为数不多的相声段子中也能看出其非凡的柳活功底 。无论是学唱京剧《连环套》和《玉堂春 》,还是学唱越剧《楼台会 》,都是维妙维肖的 。他还学唱过歌剧 《刘三姐》和《劳动号子》等一些民族歌曲 ,这说明马季先生不但会唱, 并且唱得还挺好 。

马季先生的弟子中 也有几位唱的非常不错 ,姜昆虽然在传统戏曲方面很少涉猎 ,但因为其嗓音洪亮 音质优美而学唱歌曲的段子还是不少的 ,尤其是那段用日本原文演唱的《男子汉宣言 》,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笑林就更不用说了 ,他几乎所有的段子当中都有歌声 ,被很多人称为是一位"被相声耽误了的歌星 "。王谦详和李增瑞是马季弟子中传统相声功底最强的 ,也是戏柳功力最强的 ,曾经和专业京剧演员同台演唱过整出大戏 。

姜昆的弟子周炜是他这一代相声演员中柳活 前一前二的人物 ,无论是戏柳还是歌柳都是信手拈来 运用自如 。周炜的唱歌水平不次于某些所谓的歌星 ,他也曾长期担任戏曲栏目的主持人和特邀嘉宾 ,戏曲功力也可见一斑 。

由网友 成成95685808 提供的答案:

文章写的不错,但是对侯先生下一辈及当下的相声演员却少有评价,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有一点不难看出笔者暗讽郭德纲的柳活功力。其实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评价一下!我感觉郭的唱功提升的空间确实很大!板头还可以更磁石从容,味道可以更正宗,模仿的还可以更精准地道!不然,白瞎了他得天独厚的又高又亮的好嗓子和目前在相声界的影响力和好位置!德云社良好的经济效益足以支撑郭德刚沉淀下来潜心研究提升自己的同时,进一步改革相声教学尤其是柳活传授方式乃至范围,使其更科学严谨与时俱进。在把相声推向一个更高的境地的,成为真正的新一代大师级人物,彻底摘除他最反感的三俗的帽子。实现这一点并不是很难,他的天赋和勤学都过硬,更重要的是对相声事业的担当!所以,更得法些不是很难的事。

由网友 牧童壹夜书 提供的答案:

看了很多回答,绝大多数是外行充当内行,通过听到的只言片语,充当大尾巴狼。

我告诉你们,中国相声界,柳活最好的,是常宽,侯耀文的徒弟。

为啥?那还用问为啥吗?十岁六登台,1985年成为首个获得国际大奖的,建国后百代签约的第一个大陆歌手。

说相声的有一个算一个,谁干的过人家?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