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一个省一样大,人口没一个省多,为什么韩国会出现那么多财阀?

由网友 桐桐的游玩攻略 提供的答案:

韩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财阀的形成。财阀家族拥有掌控国家重要部门的权力,并积累了大量财富,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财阀也面临着严重的批评,包括腐败和缺乏透明度。近年来,韩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限制财阀的权力,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和创新型公司的发展。

1、韩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韩国的经济发展始于20世纪初。日本殖民统治结束后,韩国经历了漫长的内战。1953年之后,朝鲜战争的结束使韩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在国家领导人的推动下,韩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工业化计划,其中大规模的钢铁、化工、造船等重工业计划为韩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韩国缺乏自然资源和技术,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干预政策,扶持大型企业,给了少数超级富豪家族人手,而其它小企业或个体加工企业大多处于被边缘化和忽视的状态。这种发展模式为韩国经济的财阀产生奠定了基础。

以三星集团为例,三星集团创建于1938年,当时是一个21人的小规模出口公司。随着政府提供大量的资金、政策补贴和其他扶持企业的举措,三星集团迅速成长起来。不断地收购和合并其他公司,最终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公司之一。然而,财阀的成长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了世袭经营、腐败等问题,有时候甚至财阀家族与政府之间的利益交织到了一起,让很多直接从政者受益不浅。

2、地缘政治环境

韩国作为亚洲的半岛国家,一直处于地缘政治的敏感区域。从朝鲜战争到韩国经济的崛起,韩国一直在外部势力和内部稳定之间寻求平衡。在1960年代朴正熙总统时期,政府采取了"经济高速增长实验室"的计划,这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尤其是政府对经济产业的控制,将企业纳入国家的战略规划,以保持国家在地区的重要性,从而使财阀家族得以在大量的扶持下兴盛发展。例如海南集团,这是一个国有企业,受到前总统金大中的支持,利用财阀家族嵌入政治权力中,利用underground利益链,促成了该财阀的成长,这是地缘政治因素造成的提高了该财阀的国际竞争力及资金得以支持,促使该财阀成长为韩国第三大财阀。

3、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在韩国的历次工业化计划中,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如对出口贸易的控制、招商引资等事项进行着严格控制。1950年代的出口主导政策,包括对劳工的强制劳动(高效工作、家族化用人等),都对财阀家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当时的政府措施,如落实企业集团拆分制度和鼓励他们自由竞争等做法,拆解了这些庞大的财阀,并削弱了它们的实力。政府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缩小财阀与政府之间的亲密关系之后收缩其影响力。然而,在援助经济困难企业、稳定市场、巩固国家竞争力和政治稳定等方面,政府的影响力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为财阀家族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例如韩国现代集团,是由韩国总统朴正熙于1963年创立的,1966年又推出‘国民财富开发计划",该计划鼓励成立由政府拨款的企业组成的财阀群体,现代集团得到了政府的全面支持,也成为了韩国经济中的主要力量。

4、国家经济政策的方向

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开始推动大规模的产业集团和"国民财富"开发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将国家的资源集中在一些大规模企业中,以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信贷、技术支持等,支持大型企业家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例如韩国三星家族的发展就受益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经济实施,同时也得益于政府一系列的扶持措施,他们得到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市场优势,目前三星集团发展发展为韩国的龙头企业之一,影响力举足轻重。

5、韩国的文化和教育环境

韩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文化背景对财阀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传统上,家族在韩国文化中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概念,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互相支持在韩国社会中被视为至关重要。韩国社会的家族传统,使特别是大型企业家族在商业与政治中形成了通过团结一致来获取利益的化学反应。另外,在韩国教育和培训的体系中,人才一般是通过权力、学历、家族等直系亲属来得到,而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这也促进了财阀家族的形成和发展。

总体来看,韩国财阀的形成不是一种单一的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韩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家族传统和社会因素都对财阀的形成和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方式影响了韩国的新兴企业、社会小企业和发现发展新兴市场的信心,限制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韩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公平的机会和资源分配问题。近年来,韩国政府在加强反腐倡廉、加强监管和限制大企业的权力方面已经展开了若干措施以应对这个问题。 韩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财阀的形成。财阀家族拥有掌控国家重要部门的权力,并积累了大量财富,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财阀也面临着严重的批评,包括腐败和缺乏透明度。近年来,韩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限制财阀的权力,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和创新型公司的发展。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834条回答。

韩国的财阀完全是韩国政府制造出来的。

我们可以看看三星集团起家的历史,就知道的很清楚。

三星集团在韩国创立之前,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商业公司,毫不起眼。

三星的创始人李秉喆,靠同日本军人和政治家搞好关系,经营对中国东北和河北等地的朝鲜商品出口,才赚了不少钱。随后又买通日本军头,允许他进行本来日本人垄断的酒类生意。

说通俗点,这就是发战争财。

但是,随着日本战争中后期经济困难,实行统购统销,配给制度,李秉喆无法再投机倒把,只能将公司关闭。

至此,李秉喆的三星商社都没什么了不起。

然而,在韩国独立以后,李承晚总统发现日本人被赶走后,留下大量的商业财富,占国家财富的三成。

而在日本人统治时期,这些商业机构全部是日本人管理,朝鲜人只能做副手或者助手,根本没有管理的能力。

这种情况下,不想让这些财富瞬间瓦解,就必须找人来接手。

于是,李承晚就找到了关系比较好的李秉喆等少数商人,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将这些生意转让给他们,几乎等于白送。

由此,李秉喆等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巨额的第一桶金。

这还不算。

因为他们也难以经营这些五花八门的商业,眼见还是关门。

李承晚又允许他们专营国家垄断的进出口生意。

当时韩国是比较落后的,大部分商品以来进口,而高丽参等也畅销东亚,非常赚钱。

谁来做进出口生意,只要得到国家许诺,百分之百是赚钱,而且是巨额利润。

在李承晚特许几家公司专营后,他们迅速发展成强大的企业,这就是韩国财阀的起家历史。

韩国十大财阀,有九个是借此起家的,三星也不例外。

李秉喆1948年11月在汉城成立"三星物产公司"。三星物产的主要业务是将韩国海产品出口到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同时进口钢材、医药品、白糖、缝纫机和化肥等商品。成立仅一年,三星物产就盈利1.2亿韩元,在当时韩国543家注册贸易公司中排名第七位。

朝鲜战争还没结束,李秉喆的总资产就高达60亿韩元,堪称富可敌国。

由于韩国财阀在五六十年代就形成气候,随后无论是大独裁者朴正熙,还是后来的军政府领袖卢泰愚、全斗焕,都不可能搞垮他们。

而且,这些独裁者认为韩国毕竟是个小国,没有全面发展商业的实力,只能扶持几个大型财阀,让他们集中韩国的国力以应付世界市场的竞争。

所以,韩国财阀可以看做是李承晚、朴正熙的手下,只是负责经济方面的建设而已。

比如李承晚时代大力发展工业,三星财阀就立即去搞农业。

李秉喆发展的制糖业,垄断了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市场,又发展包括化肥、种子、水利等等,韩国农业迅速发展起来。

朴正熙时代,朴要求发展电子工业,三星集团明明没有任何基础,也拿出巨额资金和经历开始搞这一行。

到了1978年,三星山寨的黑白电视机,产量已经超过日本品牌,成为世界第一位。

而朴正熙时代,就曾恶整过不听话的财阀,李秉喆也被搞得很惨,在服软后才被赦免。

今天看来,财阀的制度有利有弊。

财阀对于将落后的韩国发展为发达国家,是有很大帮助的。

但是,财阀形成气候后,对韩国的经济其实是一个破坏。因为财阀的实力太强了,韩国国内其他中小公司根本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他们是否能够生存,完全要看财阀愿不愿意。

久而久之,财阀就会出现一家独大,垄断市场行为,对国家经济其实并没有好处。

自然,韩国民主政府也意识到这点,出台一些法律防止垄断。

但今天财阀已经渗透到韩国的政界、军界、教育、文化,传媒等各行各业。

在独裁者时代,财阀充其量只是独裁者的手下,没什么了不起。

但民主政治时代,财阀开始想方设法涉足政治,支持倾向他们的政客,想要获得政治上的利益。

今天,哪怕是韩国总统,如果不和韩国大财阀搞好关系,位子是很难坐稳的。

由网友 兰台 提供的答案:

韩国之所以能够出现财团,就是韩国政府故意设计的。

因为韩国是一个小国,所以韩国想要发展必须要走外向型经济的道路。

但是走外向型经济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面对国际竞争?

韩国本来就是小国寡民,如果还在各个领域"各自为战",那么韩国企业肯定没有国际竞争力的。

所以韩国政府一开始已经决定要在各个领域扶持大企业。

韩国发展之路本质上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没什么区别,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

其实从三星发展之路就能看出,没有韩国政府背后默默扶持,三星也不会成为今天的三星。

三星最开始主要是进军零售业、保险业和造纸业这些当时挣钱比较快的领域;如果不是当时韩国领导人朴正熙敏锐发现20世纪60年代末是半导体腾飞的年代,所以他直接命令三星等韩国大企业必须进行半导体研制、生产以及开发。

用朴正熙自己的话说"目前韩国的出口纺织品即使装满一个粮仓,还不如一个手提包的晶体管值钱。"

甚至前韩国总统朴槿惠在朴正熙的干涉下大学读了电子系。

从三星的发展之路就可以看出,三星背后其实是韩国政府;很多人以为三星等财团在韩国一手遮天,这其实是一叶遮目不见泰山,韩国的财团其实都是韩国政府控制下的"特殊的国企",哪怕金融危机后韩国财团被迫引入美国资本后,韩国财团的金融命脉也依然在韩国政府掌握中。

由网友 流年Leoyoe 提供的答案:

朝鲜战争中,韩国被打成一片废墟,但短短几十年,韩国GDP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成为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也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个经济数据亮眼的"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但是在光鲜亮丽的外衣下,却有着不可见人的阴暗面。

韩国财阀

韩国财阀在英文里有个"Chaebol",是由韩文音译而来的,意思是"拥有巨额财富的宗族",中文含义就是"垄断资本家"或者"金融寡头"。

韩国经济命脉掌控在几大财阀手中,其排名前十的企业经济总量,占据了全国GDP的40%以上,远超一般国家的比例。

韩国现在有三星、现代、大宇、乐金及鲜京等五大财阀,以三星最为显赫,有不少人把韩国戏称为"三星共和国",形容韩国人一生逃不过三件事:死亡、交税和三星,三星几乎承包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衣、食、住、行、用的所有产业。

"财阀"是韩国人既爱又恨的名词,一方面他们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是创造奇迹的第一大功臣;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既得利益者,享受着无穷无尽的特权。根据已有的资料,我们一起来挖掘一下这个阶层的由来、发展和演变。

韩国财阀

初代财阀

韩国财阀在日据时期已经出现端倪,深受日本经济模式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一些商人逮准了时机,进行了"政治豪赌",大力投资新政府的倒幕运动。

这一部分人,被研究者称为"商人幕府"或者"政商",不仅以赚钱为目的,还深度介入政治,其中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最为典型,这些企业为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日本占领朝鲜后,客观上促进了当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韩国的一些企业,也在这一时期起家,对着日本公司有样学样、依葫芦画瓢。例如三星,就是在1938年成立的商会,创始人李秉哲通过中韩贸易赚了第一桶金。

总体而言,日本对当时的韩国企业主要采取了打压的态势,但以韩国三洋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产业,还是幸存了下来。

李秉哲

二战胜利后,日本留下来的工厂、企业被全盘接收,并被低价转让给国内资本家,摇身一变成为了民族企业。但羽翼未丰的他们,没过多久又迎来了巨大困难。朝鲜战争造成了数百万人的伤亡,整个韩国几乎被打成了一片废墟。

签署停战协议之后,韩国总统李承晚仍然奉行"先统一再建设、不统一不建设"的原则,把与朝鲜抗衡作为首要任务,忽视经济建设和维护民生,以至于当时韩国经济远远落后于朝鲜。

各种不利条件之下,财阀经济却迎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期,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美元的注入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奶水。在战后,美国看到了韩国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意在美苏两极争霸中,将韩国打造成反共的桥头堡,因此不惜倾注巨资。从1953年到1960年,美国给予韩国经济援助高达20亿美元。

而当时,中国全年的GDP仅有300多亿美元,可见这是多么巨大一笔款项。拿到充足现金的大企业,立即走上与李承晚政权勾结的道路。

这些大企业纷纷为李氏集团送上政治献金,并很快收到了回报。如现代建设(现代集团前身),于1957年就拿到了汉江人行桥的承建权,利润高达合同费用的40%。

韩国三星

1956年,三星也拿到了兴业银行和韩星银行的巨额股份,成为两大银行的最大股东,成功跨入金融行业。在李承晚忽视经济、依赖财阀的做法,对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伤害,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失业率猛增,各项经济指标惨不忍睹。

乃至到了李承晚下台后的1961年,煤、电、铁矿石的产量,仅仅达到邻国朝鲜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上世纪60-70年代,是韩国财阀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李承晚的独裁统治和错误政策,导致政治黑暗、经济下滑,引起了全社会的不满,于是爆发了"四一九"运动。1962年,少将朴正熙,也就是朴槿惠的父亲,发动军事政变,掌握了政权,开启了长达16年的总统生涯。

朴正熙的任上,借助产业转移的浪潮,大力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腾飞。韩国的人均GDP,由1960年的82美元,一跃增长到1980年的1592美元,甩掉了"贫困国家"的帽子。

朴正熙

朴正熙的两大举措将财阀经济的发展推向"快车道"。

一是大力发展出口型经济,以政府为背书投放大量信贷资金,利用得天独厚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扶植起一大批较有实力的企业,形成了财阀的雏形。

二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尤其是一些体量庞大的企业,转为私有之后,失去了监管和控制,很快成为行业内的"巨无霸",一定程度上形成垄断。

财阀的形成对当时的韩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韩国的工业从无到有,并建立了较为齐全的体系;1962年时,韩国的出口额仅有5000万美元,1964年出口总额才突破1亿美元,到了1970年,已经高达10亿多美元。

整个60-80年代,韩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都超过8%,打破了"韩国资源匮乏注定贫穷"的论断,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其发展经验更被誉为 "东亚模式"。

在韩国经济整体高速发展的同时,财阀经济更是一骑绝尘。

相比中小企业,财阀经济增速更快、占比更重:从1960年至1972年的12年间,财阀企业生产总额增长近70倍,而其他企业则是16倍;至1972年,财阀企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由原来的三成一下子飙升到七成,几乎完全把持了韩国的经济命脉。

文在寅

暗藏隐忧

"成也财阀、败也财阀",财阀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提升了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但另外一个方面,带来的弊端也日渐显现。出口主导的战略,的确是韩国经济起飞的基础,也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模式的缺陷和风险也不容忽视。

首先,加重了经济的不均衡,经济结构脆弱异常。

高投入、高负债的运转模式,短期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长期来看却难以为继,整个经济体系严重依赖企业的高盈利。在1965年,企业净利润可以达到近8%,但是随着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价格的上涨,到了70年代,企业利润率只剩3%左右。一旦失去高盈利的支撑,很多企业陷入了经营危机。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资金更偏好利润更加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让资金配比严重失衡。三星、LG、现代等高新企业,仅前30家的企业资金,就已经超过其他所有企业的总和,严重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大型企业赢者通吃,掌握了定价权,制定市场规则,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韩国超市

其次,经济通胀加速,物价持续升高。

为了刺激出口,韩国长期实行低汇率策略,主动贬值货币。朴正熙执政期间,货币贬值率每年达到9%。这就导致了从战后到80年代,韩国居民消费价格通货膨胀率(CPI)一直居高不下,维持了将近30年。

甚至在1964年,达到了惊人的29.64%,远超5%的合理值,从1962年到1981年,消费品的物价每年平均上涨15%以上。除了"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企业成本也急剧上升。在政府政策引导下,银行大量印钞,财阀企业大举借债扩张,又加速了这一进程的循环。

最后,财阀尾大不掉,形成新势力。

政府、银行、财阀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致富法宝",已经无人能够有效监管好制约。由于过度举债,就必须以持续的生产经营来偿还不断变大的债务,于是规模扩张成了唯一的选择,财阀企业不断野蛮生长成为了惯性。

财阀企业在数量上疯狂提升的同时,相互之间又进行利益上的捆绑,形成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网。韩国社会逐渐被一股新势力把持,无论政治、经济、科技,甚至司法,都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

韩国财阀

看不见的皇权

上世纪80年代,为反对军事独裁,韩国爆发了民主化运动。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推动下,韩国建立了表面上的民选政府。政府控制力的下降,反而让财阀更加肆无忌惮。

朴正熙的军事独裁被推翻后,财阀都要以"帮助困难"等困难等名目,在每年中秋和年底向政府送上"政治献金",作为获取低息贷款和优惠政策的利益交换。

资金的数额也是越来越大,从初期的二三十亿,到了90年代已经高达百亿。这一部分钱很多成为政党或者个人的"秘密资金"或者"选举捐款",政客在获得权位之后,又会投桃报李,为财阀企业去争取利益。

在军事权威掌控的政府之下,财阀也比较安分守己,很少会出现去干预政治的现象,他们更多关心的只不过是如何赚取热钱。

但从卢泰愚政府上台后,政治形势较之以往更为宽松,一些改革措施对财阀造成了一些损害。财阀们也日渐意识到,是时候凭借自身雄厚的财力,去政坛上一展身手了。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是上世纪90年代,现代集团总裁周永成成立统一国民党,积极参加国会行动,甚至参选总统,是财阀逐渐热衷政治的最好体现。

但是更多的财阀,更倾向于躲在阴暗的角落运筹帷幄。他们逐渐成为韩国社会里最具权势的人,是隐形的特权阶级。夸张一点来说,称他们是隐藏在民主制度之下的"皇权",也毫不为过。

韩国总统

财阀的势力,已经深入到这个国家的骨髓里,即使大韩民国的总统,也难逃这种权力的桎梏。一个个总统成了傀儡,收受着财阀的好处,也为财阀捞取各种利益疲于奔命。由于当中各种权力斗争错综复杂,总统很难调和好各方面关系,因此成为了"高危职业"。

青瓦台的历届主人,大多没有能以善终结尾,要么被流放,要么被监禁,要么自杀身亡。他们的命运,难免不让人唏嘘感慨。

这些总统当中,也有不愿与财阀苟合的,比如卢武铉。在他的任上,彻查了韩国第三大财团SK集团总裁、前总统卢泰愚的女婿崔泰源,以其涉嫌侵吞公司资产400多亿韩元,被判刑三年有期徒刑;现代集团会长郑梦宪也受到牵连,被调查后畏罪自杀。

卢武铉的做法惹恼了财阀,以至于他已经卸任归隐后,仍然不忘记对他进行报复。终于卢武铉难以承受重压,从山崖上跃下,因脑部重伤而死。

所谓"刑不上大夫",韩国财阀们几乎都有各种办法逃避法律的制裁。在韩国司法界,有一个著名的"三五定律",就是如果大的财阀犯罪,如果一审判在五年以内,那么经过上诉,二审的时大多会改判为"刑期三年、缓刑五年",就意味着他们根本不用服刑,可以直接回家继续作威作福。

SK集团董事长崔泰源、三星太子李在镕用,无不在法庭上流露出轻蔑的笑容。韩国演艺圈不断曝光出丑闻,一些年轻女明星不堪其辱,以结束生命的方式表达抗争。

韩国明星的自杀率已经跃居世界榜首,而他们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隐藏在海平面之下的,是更加可怕的世界。

看起来外表光鲜亮丽的女明星,只不过是财阀们的玩物,甚至连最基本的"人"都当不了。

韩国的财阀就是一杯充满诱惑的毒酒,人们陶醉于他的辉煌,却又痛恨着他的存在。这就是纠结中的韩国。到底是"大韩民国"还是"三星共和国",也许没有人能给出我们答案。

由网友 历史神秘人 提供的答案:

韩国的财阀不是天生的,而是韩国政府制造出来的,这可以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韩国财阀能崛起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创造了韩国经济腾飞的朴正熙,财阀正是从他手里搞起来的!二战之后韩国也是穷的可以,好在朴正熙上台后积极靠拢美国甘心当美国的马前卒,甚至派出了韩国士兵帮美国打越南。美国看到韩国这个小弟这么用心卖力,也就贷款给韩国发展经济,转移一些中低端制造业去韩国,韩国工业从此起来了!但是韩国本身资源不多体量也少,为了更快发展工业,自然要对某些企业倾卸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了,所以某些大型企业就这样在朴正熙的支持下建立起来了,国家的各种优惠让大企业迅速扩大生产,韩国的经济也是依靠这些大企业一下子腾飞起来,让韩国成了发达国家!而带来的坏处就是这些企业开始进行垄断打压中小企业,渐渐地垄断了整个韩国经济的财阀就那样出来了,可以说是韩国自己一手带出了财阀!

所谓成也财阀败也财阀,财阀在初期确实起到好作用,但到了后期成了阻碍韩国发展的一颗巨大毒瘤!财阀对韩国政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许多韩国总统没有好下场就是财阀搞的鬼,民众也是被财阀压榨和奴役,毕竟财阀垄断各行各业,上司可以对工人随意打骂,没有平等的概念也没有人权,财阀的垄断也让物价水平升高,民众的生活还真的痛苦啊,总之韩国人对财阀那是深恶痛绝,自己心中的明星偶像居然成了财阀任意凌辱的对象,这谁也不能接受啊!所以铲除财阀韩国人才能过上好日子呢,不然痛苦将会持续进行!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