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槛外动物 提供的答案:
昆仑山是古代文人拾皮夹子而产生事物,从古至今的文人歪道者都喜欢拾皮夹子。想要拾皮夹子一定要神奇怪异可以随便意淫,并且最关健一点大家都不懂无法证实,看得到摸不着,符合以上条件就可以拾皮夹子了。
古人昆仑山看得到,到不了,可以随便意淫了,西王母瑶池等等皮夹子就产生了。
近代胡适拾红楼梦皮夹子,作者是曹雪芹又是个看得到摸不到事情,这个皮夹子被胡适拾得去了,所以鲁迅要骂胡适,而胡适屁都不敢放一个,因为只有内行才知道胡适在拾皮夹子。
前几年出来个非典,到现在谁都讲不清是怎么回事,突然出现,又凭空消失。然而又是个拾皮夹子的好机会,当然肯定有人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这个人大家喻户晓了。
然而又出了个新寇,这次不同了,看得到,并且摸得着,这次皮夹子等他来拾了,显原因了,其实他什么都不懂,在传染科医生张文宏面前连个小学生都不如。有道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由网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提供的答案:
一、昆仑山的文化载体
历史上最早记载昆仑山的书籍是《山海经》,《山海经》的内容包罗万象,书中记载了大量的神话故事、人物、动物以及各种各样的山与海,关于昆仑山是这么记载的:
《山海经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这段话大概说明了昆仑山的地理位置,昆仑山是在西海的南面,流沙的边沿,赤水的后面,黑水的前面,这里的西海很可能就是罗布泊或者青海湖,流沙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黑水和赤水是昆仑山附近的河流。
昆仑山优美的风景
除了说明昆仑山的位置外,还说了昆仑山上住了一个叫西王母的人,这个人头上戴着玉制首饰,嘴里是满口的老虎牙齿,有一条豹子似的尾巴,居住在洞穴中,这个西王母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西王母后来成为道教中至高无上的神,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思想发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的黄帝与春秋时期的老子,在西汉初年形成了黄老道学,在东汉末年逐渐形成宗教,后来逐渐流传于华夏,并形成一系列的神话崇拜。
比如玉皇大帝,他是道教诸神的领袖,他的妻子就是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其实就是西王母,在《山海经》中,西王母是掌管"厉"和"五残"的阴神,在《西游记》中,王母娘娘是女神仙之首,掌管蟠桃园,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 就有西王母的形象。
西王母壁画
因此在华夏族一系列的神话中,都能看到西王母的身影,可以说她的形象妇孺皆知,再加上本土宗教道教的影响,西王母在汉人及华夏族人的心目中地位都比较高,那么西王母所居住的昆仑山因此也成为华夏族人所崇拜的圣地,这是文化上的原因。
除此之外,与昆仑山有关的神话故事还有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等,嫦娥奔月的故事是讲嫦娥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他丈夫后羿的长生不死之药,成仙后飞到了月宫,西王母住在昆仑山,那么嫦娥就是从昆仑山飞到月宫的。
这些神话故事都赋予了昆仑山崇高的地位,使得昆仑山成为华夏族人心目中的圣地,这也是昆仑山是万山之祖的原因之一。
昆仑山
二、历史记载
事实上,西王母并非只是神话人物,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这事发生在西周的周穆王时期,记载在《穆天子传》中:
《穆天子传》卷三: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
这段话说的是周穆王在甲子的吉日,见到西王母,周穆王手持白圭玄璧来会见西王母,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当时的周穆王西征到达了西王母的属地,周穆王当时的行踪是这样的:
出丰镐(今西安)一路向西走了三万五千里(古代的里,与现在的里不一样),从丰镐向北渡过黄河,经过太行,渡过滹沱河,出雁门,到达包头,再经过贺兰山与祁连山(河西走廊),再走天山北路到达西王母的国家。
万山之祖
从周穆王所走的路线来看,这就是从西安到昆仑山的一条路,这是史料中记载的,《穆天子传》是西晋时期有人盗挖了战国时魏国的墓葬,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就有《穆天子传》,还有《竹书纪年》,应该说是可信的。
周穆王西征昆仑应该是华夏族人最早的西征之一,促进了华夏与昆仑的联系,同时也让昆仑首次进入华夏的认知范围,在一系列史料古籍中都能发现关于昆仑山的记载:
《史记 大宛列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汉朝的使者一直在寻找黄河的源头,汉武帝时期的汉人都认为源头出于于窴国,并且那里的山上盛产玉石,使者们把玉石采回来,然后天子根据古书加以考查,并且把黄河发源的山命名为昆仑山。
汉武帝命名昆仑山
这说明昆仑山这个名字在汉武帝时期就正式确定下来了,同时还提到了昆仑山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黄河之源,二是盛产玉石。
三、黄河之源
同时是《史记》的记载,当时的人把昆仑山视为黄河的发源地:
《史记 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
太史公司马迁说道:《禹本纪》这本书上说:黄河发源于昆仑。昆仑山高达二千五百余里,是日月相互隐蔽和各自发出光明之处。昆仑之上有醴泉和瑶池。自从张骞出使大夏之后,最终找到了黄河的源头,从哪儿能看到《禹本纪》所说的昆仑山呢?所以谈论九州山川,《尚书》所说的是最接近实际情况的。
昆仑山在古代被认为是黄河的源头
华夏最早的文明应该是黄河文明,最初的华夏先民都是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水一直是生命的源泉,养育着华夏文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探寻黄河的源头也成为华夏族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当时,由于地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的限制,一般认为黄河的源头是昆仑山。
我们现在知道黄河的源头是在昆仑山脚下的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个地方,但古人并没有这个认知,既然黄河是华夏的母亲河,那黄河的源头昆仑山就是华夏的万山之祖,毕竟孕育了黄河。
四、玉石之乡
中国比较著名的玉器有四种,分别是:新疆的和田玉、河南南阳的 独山玉、陕西西安的 蓝田玉、辽宁岫岩的" 岫玉",其中以和田玉最为有名,历史最为悠久,名列四大名玉之首。
中国的玉器文化历史悠久,比如良渚文明,被一些历史学家视为虞朝,良渚文明最为著名的出土文物就是玉器,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尺寸可以做到很大,虽然良渚玉器不是和田玉,但至少代表了一种玉器文化,甚至有考古学家认为良渚发达的玉器可以作为一种文明的象征,与青铜器、城市、文字并列为文明的第四特征。
和田玉
和田玉主要产自新疆和田,和田位于昆仑山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在古代中国一直认为和田玉产自昆仑山,包括祁连山也被古人认为是昆仑山的一部分。
根据考古,国内最早发现的和田玉遗址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发现的兴隆洼遗址,经检测距今8000年左右,要按历史算的话,比三皇五帝时期还要早,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一些玉器,经过检测,被认为是和田玉,也就是昆仑玉。
再比如商朝著名的妇好墓出土了一些玉器,其中有部分玉器用材料分析法,经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出自和田玉,来自昆仑山附近,还包括三星堆遗址,也有部分玉器被认为是和田玉,此外,中原地区出土和田玉遗址的还有河北满城汉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河南三门峡虢国墓,时间跨度从商朝到汉朝都有,这说明昆仑山附近产的玉石早就经过一些渠道进入华夏。
玉在华夏的文化中有装饰、礼器、祭祀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崇高的圣物,并且不是普通人可以拥有的,再加上远古时期玉石开采并不容易,因此产玉的昆仑山也被视为神圣之地,同时也为远古时期的统治者所熟知。
昆仑山地貌图
五、地理地貌
昆仑山的地形地貌绝对是华夏独一无二的,它是中国境内最长的山脉,全长2500公里,横跨新疆、西藏、青海三省,这里虽然远离中原地区,但华夏一半的神话传说出于此山,就是因为昆仑山被古华夏人认为是万山之祖。
所谓的万山之祖,意思就是说昆仑山是华夏所有山脉的祖先,你把视线放在整个中国地图上,中国地图上的南北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把秦岭向西延伸,大致与昆仑山脉能够重合,如果把昆仑山脉与秦岭连起来,可以构成整个中国绝对的南北分界线。
从地图上看,中国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南北走向得很少,包括长江与黄河都是东西走向,在所有东西走向山脉中,只有昆仑山-秦岭一线接近于贯穿东西,你可以把昆仑山看成是万山之祖,然后其它的山脉就像是昆仑山的余脉。
昆仑山脉全长2500公里
事实上,昆仑山周边的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也能看成是昆仑山的余脉,即使是喜马拉雅山脉,与昆仑山一样都是从帕米尔高原自西向东延伸的,而昆仑山脉居中,并且衍生出一系列的山脉,这就是万山之祖。
如果把中国地图看成一只雄鸡的形状,那么昆仑山脉所在处就是雄鸡的脊梁骨,雄鸡就得靠脊梁骨来支撑生命,如果把整个华夏看成一只雄鸡,那昆仑山就是所有山脉的发源地,这就是昆仑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昆仑山平均海拔为5500~6000米左右,山顶常年积雪,人迹罕至、植被丰富,既是生命的禁区,又是生命的源头,昆仑山脉有很多地方是没人敢进去的,比如昆仑地狱之门,也叫死亡谷,在这个谷中,几乎没有生命。
说昆仑山是生命的源头,是因为昆仑山地处长江与黄河的发源地不远处,在古代也被认为是黄河与长江的发源地,这两条母亲河是华夏族(汉族)的生命之源,整个华夏文明发源于此,而这个源头就在昆仑,也就是说昆仑山脉也是华夏的源头,当然也是万山之祖了。
昆仑山周边有很多水源
昆仑山不仅离黄河与长江源头不远,而且流经或者发源于昆仑山的水源非常多,比如昆仑河,发源于昆仑山脉,还有喀拉喀什河和叶尔羌河,同样发源于昆仑山脉,克里雅河、尼雅河、玉龙喀什河、车尔臣河、那仁郭勒河、柴达木河都在昆仑山附近。
水是生命的源泉,正因为昆仑山脉周边有如此之多的水源,在山脚或者附近就形成了一个个的绿洲,进而产生城市,孕育了无数的当地人民,不仅仅是华夏族,生活在附近的其他民族都把昆仑山当成了神山,进行了一系列的崇拜,久而久之,昆仑山成为华夏各族的共同认可的万山之祖。
由网友 晨曦小荷 提供的答案: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篇幅有点长,希望您耐心读完,有内容和您分享和交流!
昆仑山一带自古都不是汉人的聚居区,为什么汉族自古以来都将其奉为圣山?
昆仑山是中国人心中的神山,是万山之祖,是中华文化的摇篮,最早出现昆仑山的记载大约是《山海经》和《淮南子》,说是黄帝在人间的行宫,又说是西王母瑶池的所在,它是黄河的源头,它是一座玉山。因此历来华夏民族就把它奉为圣山,不论它在哪里,因为其实它在华夏民族的记忆里、血脉里、内心里。
再说一下如今昆仑山的来历吧,它泛指西藏和新疆交界处的昆仑山脉,而最早指认昆仑山的是汉武帝,他根据张骞的描述,把新疆于阗南山当成了昆仑山,因为那里盛产玉石,并且也有河流流出,汉武帝就认为那是黄河源,虽然张骞有点不认同,他以为昆仑山还要走一千公里左右,总之还在远方,可是这个不认同也只能留在心间了,他不敢反驳汉武帝!
我们现在就按照这些线索来试着找寻一下,昆仑山的位置,我想虽然不会很精准,但是大方向不会错,因为我们的华夏先民当初就是从这里繁衍生息,兴旺发达,一路沿着水流而下,所以他们知道黄河源头,或者他们所在的"源头"会很源头,虽然没有如今科学考察精准,但是也不会偏差多远,因为这就是他们的故乡。黄河发源于昆仑山东延部分的巴颜喀拉山,蒙古语就是美丽富饶的大黑山。而昆仑山的意思也就是大黑山,若"金字"的大黑山。这样的山应该有很多,就像我们每个地方的人都把自己家乡的河叫大河,山叫大山一样,我们华夏先民把自己最初家乡的大山叫做昆仑山,一座黑色的大山,离黄河源不远,这里湖泊众多,景色宜人,适合人类繁衍居住,可以类比伊甸园,显然现代地理上的于阗不太适合这个要求,它既不是黄河源,也不适合众多人类居住,只有生产玉石符合了。
我个人的理解:星宿海就是瑶池,它附近就是古代周人诸羌(华夏族)发祥的地方,这里完全符合以上要求,而且从古典上来看,夏、周两朝为西羌人所建,而商朝为偏东夷人所建。周之后华夏民族逐渐形成,它脱离了原诸羌,从西部一路东进,融合了包括东夷的诸多文化,形成了中原华夏文化。他们最初从事游牧经济,从羌字就可以看出来,是牧羊人,另外羌通姜,是姜姓来源,姬姓和姜姓同来自诸羌。这些是有典籍可以查看的。他们大概最初的发达的位置在河湟之间的夹角内,围绕着青海湖,所以也有人把青海湖看作是瑶池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只要沿着黄河往上找,那么大方向就不会有太大偏差,古代的时候地理变化不会如现代这样剧烈,比如曾经的湿地星宿海,如今都要荒漠化了,古代的时候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从大兴安岭、燕山、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到昆仑山一线过来,就把地理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面适合人类居住,一面气候恶劣,我想那华夏人心中的昆仑山和瑶池的位置也就很明显在哪一侧了。 它应该就在昆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这三系山脉的夹角里,在黄河的源头里,在生产玉石的大山边,那大山黑黑的:是真的昆仑!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原创不易,欢迎大家交流和分享,关注支持转发,谢谢!
由网友 34个代表 提供的答案:
先说结论汉族奉之为圣山的昆仑山百分百不会是目前地理上的昆仑山。
别的不说,就是现在,昆仑山区也是人迹罕至,更别说几千年前的古人。汉族的神话故事一般起源于人口众多文化发达的地区,比如石敢当,白蛇传,愚公移山,八仙过海这些神话故事无不如此,而现在的昆仑山一代历史上就不是人口聚居区,缺少产生神话的土壤。
再说中国地名有时候会有变化,甚至是变化极大。比如徐州地名一开始出现是作为省级单位,且治所位于山东,而现在则成为了江苏的一个地级市。而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南迁汉人直接把兰陵的地名从山东临沂一代搬到江苏常州一带。所以说就有一种可能,以前本来已经有一座叫昆仑的山,此处的人们因种种原因进行了迁徙,借用了昆仑之名来命名后来遇见的这座昆仑山。比如现在山东淄博就有一座昆仑山,山下还有昆仑镇,此地与昆仑有关的地名不少。甚至烟台还有座有昆仑山繁体字写法极为相似的昆嵛山。这些更有可能是神话传说中昆仑山的原型。
当然最大可能,那就是昆仑山本就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神山,现实中不存在,就和三山五岳里的三山蓬莱瀛洲方丈一样。昆仑山不存在于现实天地之间,只是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人们的丰富想象,是一座存在于艺术中的神山。
由网友 二哥说古论今 提供的答案:
因为昆仑山脉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远古时候一些氏族部落在那里繁衍生息。后来因为环境恶劣逐渐向中原富饶的地方迁移。虽然后来昆仑山脉地区的人类逐渐变少,中原人类发展壮大,但也不能忘了根。所以很多汉人把昆仑山脉视为圣地。
由网友 西蜀雪山 提供的答案:
昆仑山一带虽不是汉族的聚集地,但我华夏先民早就知道它的存在,是白雪皑皑、高耸入云、连绵不断的昆仑山征服了华夏先民,所以我们的祖先尊它为圣山!同理,印度人也把我国西藏境内的冈仁波齐山尊为圣山。但印度人没能力拥有冈仁波齐,而我们则不同,昆仑山是我们的,冈仁波齐山也是我们的!这也是中印两个民族的根本区别!
由网友 元艮阁主 提供的答案:
昆仑山被古代人认为是神仙、奇珍异兽居住的地方,是非常神圣的。从商周开始,文献和我们发现的金文、甲骨文都有对昆仑山崇拜的记载。特别是到了秦汉时期,由于‘皇天后土"的概念,特别是秦时期‘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人们就把昆仑山作为皇权的象征,代表江山社稷。"
据查"昆"为高的意思,"仑"则有屈曲盘结的状貌。"昆仑"合在一起是指所有名山大川中最为神秘的地方。在古人的超凡的想象里它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隆起体块。古书中或称昆仑为墟、或称为丘,它是"万山之宗"、"龙脉之祖"。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所记载着: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何。上有 木禾 ,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檻,面有九门,门有开明 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弈莫能上冈之岩。
传说昆仑山上住着以为神仙叫做"西王母",她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除此之外三清之一的阐教教主元始天尊的道场玉虚宫也坐落于昆仑山,而姜子牙的封神之路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昆仑山上有很多秘密,其实昆仑山就是一个大山系,古人认为地理和风水挂钩,加之很多人都认为昆仑山是龙脉之始,故而天下风水起源认为昆仑山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加之古代人科技水平落后,没有办法真真切切的去感受一下昆仑山,只能从别人的口中得知有这么一座仙山,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昆仑山很是神秘,有着非常多的秘密。
据说这个世界上的修炼大成者都住在昆仑山之上,在神话时期所有神仙都居住于昆仑山,而且在很多的传说中昆仑山都是众仙的聚集地,那么我们为什么就看不到呢?传说在神话时期存在着很多的天梯,也就是在人间的一些特定的人选可以上天与神仙沟通,这是神留给凡间的一条道路,天梯当然不是普通的梯子,外在的表现形象就是两种,要不是树,要不就是山,而昆仑山就是当时最重要的一条天地,到了颛顼帝执政的时候,因为人神共存让人间难以管理,所以实施了一个叫做"绝天地通"的事件,也就是把天地分开,把天梯去掉,这样,从此之后就没有了人神共存的场景了。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特大的谜案,即考古证明的文明起源与神话提示的文明起源根本不是一个方向,我们现在看到的神话传说,都是由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古人记载下来的。而这些神话传说的中心却不以中原为主,而是以西北方向的昆仑山为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考古证明,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而神话却指示我们,中华民族起源于西北的荒漠。再往前推,考古证明中国人的祖先资阳人、马坝人、山顶洞人、北京人,他们生活的地区都远离西北方,可为什么神话要以西北方为中心呢?
中亚土库曼斯坦于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了一个未知文明,其年代为公元前2300—1700年,位于赤水以南,里海以西,兴都库山以北,在昆南丘的西南方向,前苏联考古学家称之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又叫阿克瑟斯文明体(汉时此时称为"大夏国",本文称其为"夏国")。至今为止,古方考古学界尚无阿克瑟斯文明体的任何传说或神话故事,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建立,他们是什么语言,为什么消亡。我认为这里就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夏王朝。
《山海经》里面关于夏王朝的记载:
(1)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启。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2)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3)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
《穆天子传》关于夏王朝的记载"丙辰,天子南游于黄室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乃于启室,天子筮猎苹泽,其卦遇讼,逢公占之,曰:讼之繇,薮泽苍苍,其中宜其正公,戎事则从,祭祀,畋猎则获。"就是说周天子到达昆仑丘后南巡,参观了夏后启的宫殿,还进去宫殿里面看了看。
由是观之,昆仑虽然离中原远,但从传说中可以看出,它却与华夏文化有紧密联系,昆仑山是新疆青海西藏的昆仑山,是华夏民族的根。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不间断的传承至今,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昆仑山这个看似虚无,其实真实存在的天然屏障保护东方,免遭来自西方一带的文化侵略。
沿着新藏线一路驰骋,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阿卡孜达坂,绕过盘山公路,来到了位于昆仑山腹地的叶城县西合休乡。"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百里无人区,整天穿棉袄",这是新疆叶城县西合休乡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
传说当地的居民都不敢上山,以前有一位居民带着一群羊到山上的戈壁滩吃草,结果没草,慢慢天又黑了,牧羊人和羊第二天被发现死在戈壁滩上,他宁愿饿死都不去那个牧草茂盛而寂静的昆仑峡谷中,到底是为什么让他这么害怕。那个峡谷中在居民空中称作死亡谷,遍地是野狼皮和动物的尸体,传递出一股死亡的气息。1983年一群青海阿拉尔牧场的一直马闯进了峡谷中吃草就再也没有出来过,于是牧场主人进山寻马,后来他的尸体在一座山上被发现,死状瘆人,衣服破碎瞳孔放大,手里还握着猎枪,可疑的是身上竟然没有一丝伤痕。
在1999年的时候,就发生过一件令人十分惊奇的事件,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神仙历劫。是不是太让人难以置信呢?神仙历来都是高高在上,当它降临凡间时候就如同普通人一般,但是所经历一定要比常人不同。在广东开往北京的飞机上,有乘客竟然发现云层之中有古代的宫殿和人影,于是立刻用手机给拍了下来,远远的看过去,好像就是几个人模糊的身影。
"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这是唐代诗人李贺写下的《昆仑使者》一诗,昆仑山被古人称为"龙脉之祖",而且自古以来有着"万山之祖"的地位,在它面前就算是五岳也不得不黯然失色,在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神秘事件中昆仑山一直都是奇幻的代表。
由网友 沃克特尔 提供的答案: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辞人屈原《离骚》中的一句。传说中,周穆王驾冕西巡,与西王母相会于天池,曾旅览昆仑,并接受西王母赠送的和田玉,车载而归。最早的关于昆仑山的记载,出自《山海经》,"三坟五典"对昆仑山也多有记裁。
"汉人"的称谓,源自汉朝时以匈奴为主的其它少数民族,对中原大汉王朝居民的统称。所以,比之中国悠久的历史,"汉人"的称呼、提法,是很晚的事。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相传生于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伏羲氏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也是中华民族"共祖"。《易经》中有关"鬼方"的记载中,有关历史学家考证,"鬼方"多指陕甘的北方、西北方和西方。
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原始的先民最早期是广泛的生存、生活和活跃于现今中国的西北高原和山区一带的。伏羲部落曾长期生活,并广泛分布于以甘肃为主的祁连山和秦岭等广袤的西北地域,直至到伏羲带部落沿河东进以前,中华民族人口分布的重心和中心地域,不是目前、也不是周朝、更不是汉代及之后历代中原王朝的人口分布的重心和中心地域,而是源自当今中国的西北高原和广大的山区。
我们知道,中国所有的先民们都是原始的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生的原始移动部落。炎黄时代的炎帝,才开始逐步发展农业,炎帝又号称"神农氏",炎黄大战、炎黄部落合并后,中原的农业才得以不断的发展。而现今发达的江、浙、沪一带,即江南的开发就已经是周朝和春秋时期了。我们可以肯定,任何民族的原始社会,都是一个相当漫长而人口又广泛迁移的历史时代。因此,中国、中华民族的原始先民们,早期一定是有人,甚至有部族、部落,曾到过昆仑山或在昆仑山附近的地域生活过的。
昆仑山号称中国"万山之祖",汉人、汉朝先民也只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一支,仅仅因为进入农业、农耕时代较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其它支脉更早一些。但汉人的先民仍然只是中国原始先民的一支,区别只是他们较早地进入中原、进入农耕时代。故此,认为"昆仑山一带自古都不是汉人的聚居区",或这一提法,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和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远古原始部落生存、生活、移动和发展的历史的。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汉人、汉族的原始部落先祖们,历史上曾经在昆仑山及其附近一带长期的生活,所以才有口口相传、代代赓传的将昆仑山奉为圣山,并封为"万山之祖"。并由此而在《山海经》、"三坟五典"、"穆王西巡"中留下了历史的记忆和记载。
由网友 桃花石杂谈 提供的答案:
昆仑山不是汉人的聚居区,为什么汉族自古以来都将其奉为圣山?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澄清两个概念,即现实中的昆仑山脉和中国古代文化里的昆仑山。在现实中,昆仑山脉是指位于青藏高原北缘,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到柴达木盆地上游谷地的一个高大山脉。但这个昆仑山脉其实是在比较近的历史上,人们对各大山脉进行规范命名的时候,借用中国传说里西方的高山昆仑山而命名,所以现实里的昆仑山脉和传说里的昆仑山最大的联系其实是名称上的联系,在讨论昆仑山的文化意义的时候肯定是不应该被混为一谈的。
昆仑山脉
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昆仑山从一开始就具有很特别是神圣意义。特别是在汉族古代传说里,它被认为是"万山之祖",甚至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今天人们仍然熟悉的"夸父追日"、"共工触不周山"、"西王母不死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和"女娲补天"等等传说,都或多或少跟昆仑山有些关联。但即使是在传说里,昆仑山也是位于中原西北边缘,远离汉族核心聚集区域,那么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会赋予这样一座遥远的山脉如此神圣的地位呢?
嫦娥奔月的传说也和昆仑山有关
当然在传说里,其实对于昆仑山为什么如此重要也都给出有不同的理由,比如在《山海经》和《搜神记》等古书里就说昆仑山是天帝下都,也就是天帝在凡间的都城,还是西王母的住地等等,但一个民族将一座非常遥远的大山视为神圣之地,如果说没有任何现实原因,总还是会让人感到奇怪,那么昆仑山在传说里的重要地位在远古时代究竟有没有什么现实原因呢?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其实在《山海经》和《淮南子》等赋予昆仑山神圣地位的古籍里,也都很明确地说明了昆仑山之所以神圣的一个现实原因,即"河水出昆仑东北"。而这里的河水指的就是黄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
描绘西王母在昆仑山上宫殿的古代画作
虽然许多现代考古发现都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包含了早期起源于黄河、长江乃至其它一些地区古文明的精华,但中华古文化的主体源自古华夏部落还是没有太大疑问的。而古华夏部落在远古时代就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所以可以说早期的黄河实实在在就是其母亲河,也曾长期是其所知的最大河流。而被古人视为黄河源头的昆仑山被赋予神圣地位也就显得比较合理了。
而在赋予昆仑山神圣地位的另一篇早期古籍《穆天子传》里,也明确说明了周穆王是在沉玉璧祭祀黄河之后,西跨黄河而去,最终在西方见到西王母,并登上昆仑山朝拜黄帝宫殿的。所以这段故事,其实也很明显带有探寻黄河源头,乃至探寻华夏文明源头的含义。
描绘周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古代画作
此外,昆仑山的名字里其实也很可能带有它被视为中华文明源头的暗示。近代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昆仑、浑沦、混沦和混沌等词汇在上古时代有着共同的起源,而中华传统哲学中,混沌经常用来指天地分化之前宇宙浑然一体的状态,天地万物皆由浑沌演化而成,所以浑沌乃至昆仑可以说也带有明确的起源含义。
在汉朝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乃至后来经营西域,除了要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之外,其实可以说也带有一点寻找现实中的黄河源头,也就是寻找文明之源的目的,而张骞在出使西域的沿途也曾对黄河及其可能的源头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今天昆仑山脉中的公路
根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期出使西域的汉使曾经"穷河源",也就是去探究黄河的源头。而他们探究之后认为,黄河的源头在于阗,于阗当地的群山盛产玉石。此地的大河向东流,最后注入盐泽,也就是罗布泊,罗布泊的水又通过地下潜流向南流动,最终再次流出地面就是黄河。汉武帝在得到相关报告之后,曾经对照古代图书按图索骥,决定将黄河源头的山脉命名为昆仑山(名河所出山为昆仑)。
当然,由于时代所限,当时汉使对西域的地理状况了解相对有限,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和现代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但这段记载也说得很明白,在当时汉朝的主流认知里,昆仑山就是代表着黄河的源头,黄河的源头就是上古传说里的昆仑山,而昆仑山所具有的神圣性,可以说也是直接来源于它是黄河源头这一定义了。
昆仑山脉最高峰,海拔7649米的公格尔峰
而这种定义可以说在后来一直贯穿了起个中华文明的发展,直到近代,现代地理学基本将黄河源头确定在青海省境内的巴颜喀拉山,而巴颜喀拉山正是近代定义的昆仑山脉中支东端,等于上古时代将黄河源头视为昆仑山的传统在现代也得到了延续。而汉武帝时代所确定的于阗(今新疆和田周边)地区的昆仑山也被涵盖在今天的昆仑山脉之中,使得汉武帝时代的命名传统也得到了尊重。所以从这个角度,虽然现代现实中的昆仑山脉和传说中的昆仑山是两个概念,却也在现实中存在着很明显的传承关联了。(图片来自网络)
由网友 品茗谈史 提供的答案:
此山非彼山,关于昆仑山被奉为华夏民族的圣山,多是源于《山海经》中的记载,在书中多次地提到了昆仑山,最早的华夏民族的祖先,远古时期的氏族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里生存发展,华夏人文先祖三皇五帝生活于此,华夏文明在这里诞生,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起始点和发源地。但是远古时期的昆仑山并非是今天的昆仑山脉,两者之间相距遥远,有近万里之遥。民族一词,是近代才有的,之前只有汉人之称,而汉人这个称呼最早是起源于汉朝,是中原王朝以外的国家对汉朝统治下的人群统称,并非是汉人发明的,历史上真正意义将汉人名称固定下来的是清王朝,当时是为了区分满、蒙及旗人与原明朝统治下的人群。
《山海经》可以说是最早记载关于昆仑山的书籍,尤其是出现在了描写西部的地理历史这一部分:
《山海经·西次三经》道:"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今天的昆仑山脉却是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可是当时真是属于华夏吗?
汉代称西北部为西域,并不在华夏的版图之内,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通使西域,在从大月氏返回中原的途中,沿着当时被人称作"南山"的山麓自西向东行进了一两千公里,尽情领略了这座千古名山的万壑千岩、峰峦耸脆。回到长安后,他把自己在南山的所见所闻汇报给汉武帝:于阗的西边,河水都西流,注入西海。 霍坦以东的河流向东流动,注入盐泽条.....盐泽水在地下流动,向南流动是黄河的源头,从黄河流出,有丰富的玉石……"
当张骞拿出从山上采来的玉石时,汉武帝瞬间联想到《山海经》《禹贡》中关于昆仑"大川源头""多玉"的记载,把于阗南山命名为"昆仑山"。此后,位于新疆和西藏之间的中亚大山脉被命名为昆仑山。《史记·大宛传》中说:"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可以说今天的昆仑山之名是在汉朝才被命名的,而早于此时2000年前的昆仑山,与这里半点关系都没有。那远古时期昆仑山到底在哪里?
如图所示,这里才是《山海经》中的描述的地理位置,东有长白山脉、西有大兴安岭、南有燕山山脉、北有小兴安岭,在这个区域内河流纵横,(大、小)凌河、(东、西及大)辽河、鸭绿江、图们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黑龙江、乌苏里河等等,及适合农业种植的东北大平原、三江平原等广袤地区,远古时期,这里气候宜人,我们的祖先在这里渔猎、农耕多方向的发展,今天华夏文明在这里起步。
昆仑山就是在这里的某个山脉的主山峰,再回看《山海经·海内东经》到:"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还有在《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我们今天将西北地区的昆仑山脉,将西北、中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一个极大的历史错误,这些地方都存在有史前文化,但这些地方都不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华夏文明史起源于我国今天的东北地区,这里6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一万年前的黑龙江小南山,8000年前西辽河的兴隆洼、赵宝沟,6000年前的红山等诸多文化,在这里传承发展,这里才真正意义上的华夏龙兴之地!!!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3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