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朝被灭以后,为何'老秦人'没有复国?_楚虽3户,亡秦必楚

由网友 何为道9527 提供的答案:

首先,六国老百姓虽然希望战乱结束、国家统一,但同时受舆论环境以及嬴政前辈的影响,他们一直不喜欢秦统治者;

其次,嬴政团队相对缺乏"大一统帝国"的治理经验,以至于没有让自己的统治模式与当时整个华夏的社会实际高度融合。再加上嬴政早逝,所以大家对秦政权的认可度仍然不高;

再次,赵高利用嬴胡亥,成功毁掉了关中老秦人对秦政权最后的认可,也毁掉了东方老百姓对秦政权最后的期待;

最后,刘邦团队"顺天顺民",总结经验教训,完成了第二次"秦灭六国",同时选择"郡国并行"路线,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秦国还是吃了没有经验的亏,中国第一次大一统,大家都没有经验。

由网友 水一白聊历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事儿看起来确实挺奇怪的,关东六国在秦朝末年纷纷复国,可是在秦朝灭亡之后,"老秦人"却老老实实地一直服从于统治者,从三秦(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到汉高祖刘邦,都不例外。

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秦国贵族

六国复国的主体关键在于六国的贵族,如齐国的田氏后裔,楚国的项氏、景氏,赵王歇、韩王成、魏王豹等等。相对来说比较例外的就是燕国,因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致秦始皇对燕国下了狠手,以至于燕国贵族势力相对来说要薄弱许多。

那么,秦国的贵族去了哪里呢?

1、为秦二世胡亥所杀

胡亥登基以后,曾对赵高说道:"我这么年轻就当上皇帝,很担心诸公子们盯着我的皇帝位,该怎么办?"赵高给他出个主意:彻查他们,有罪的就全杀了。

结果,二世胡亥的兄弟姐妹们大多因此罹难,即使平时遵纪守法者,也都被随便安了个罪名杀害了。有求情者,也都被安上了诽谤的罪名,在此期间,死亡的王族子弟 应不在少数。

2、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这一制度从根本上激发了秦人参军的热情,但与此同时,也在逐步消除旧有的贵族体系。

此外,从商鞅变法时普遍推行的县制,到后来的郡县制,分封制在秦国已经被完全替代了,贵族的特权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繁衍发展的土壤了。


所以,作为复秦主体的贵族,在秦国力量是极为薄弱的,这也是"老秦人"没有复国的最关键原因。

二、制度的延续性

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朝的大一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谁的管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的归属感,更多在于百姓的生活是否满足要求,或者说是否有上升的空间。

从制度上来讲,秦人能够从一个一般的国家,逐渐成长为超级大国,"商鞅变法"是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也即是说秦朝当时的制度对于秦人的管理,是非常适宜的。而刘邦后来所推行的制度,恰恰就是这一整套的秦人的管理办法,所以,对于关中、汉中、巴、蜀等地的百姓来说,除了国家的名头换成了汉以外,其他跟秦时并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在刘邦统治的时间内,不但秦地稳定如昔,甚至连出征关东的节奏都与之前秦来六国时没什么两样,幻想着建立功业的年轻人们,前仆后继地加入了刘邦的汉军,对抗着关东的军队,占据关东的地盘,直至最后的统一。

三、项羽所带来的仇恨

项羽在新安的杀降事件,再加上在咸阳屠杀军民、杀害秦王子婴,焚烧秦朝宫室、抢夺秦宫财宝、掳掠秦宫妇女等等行为,无一不是在秦地拉仇恨。

而这一仇恨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他所分封的三秦(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因为缺少军民百姓的支持,很快便败给了刘邦。而当刘邦占据了关中、汉中、巴、蜀等地以后,再加以推行秦人的律令、制度,实际上,从本质上来说,"秦"已经实现了复国,不同之处就在于统治者变成了刘邦和他辖下的丰沛集团,国名换成了"汉"。

水言水语

刘邦集团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充分利用了秦人的先进制度来管理秦人固有的土地,这也是他后来能够获胜的基础。"老秦人"虽然没有复国,但是却如同复国一般,重新实现了一次大一统。


当然,这点上来说,刘邦与项羽的出发点相关还是很大的。

项羽无意在关中称王,他的根基在楚地、在彭城,所以,他占了咸阳之后,才会抢妇女、抢财宝;而刘邦的整个丰沛集团,多是中下层人士,并无根基所言,所以他更向往在关中称王,这是他能够在秦地"约法三章"的根本,相反,他占了彭城之后,才像项羽一样,抢妇女、抢财宝。

所以,很多时候也不能说起点高就一定有优势,"郡县制"就一定比"分封制"有利,只是是否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罢了。

由网友 澜石记 提供的答案:

秦朝被谁灭掉的?刘邦和项羽。刘邦最先进入咸阳,接受了已称秦王的子婴投降;项羽打败了秦军主力,坑杀了二十万降卒,进入咸阳后屠城,杀了秦王子婴,一把火烧了秦王宫。他们验证了亡秦必楚吗?老秦人为何没有复国?让我们一探究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由来

这句话是战国时楚国南公说的,当时楚国屡被秦国欺负,楚怀王和秦昭襄王即秦始皇的曾祖父会盟时,被秦国强行扣押并客死秦国。在楚怀王的梓棺运回楚国时,楚国人都非常怜悯他,如同为自己的亲人悲伤。南公愤恨地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从此,秦楚绝交,秦国灭掉六国的过程中,楚国是最难打的。秦末的反秦起义,也与原楚国人密不可分。

回顾南公所说"楚虽三户",并非指三户人家,应指楚国的屈、景、昭三大族,我们熟知的屈原便是屈氏贵族。楚国人属于三大族的很多,所以这里也泛指楚国人。而秦末率先揭竿而起的陈胜是楚国人,他最初以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国大将项燕的名义聚集力量,建国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

陈胜号称楚王,但影响力不够,部下纷纷割据称王,被秦将章邯带领刑徒组成的秦军镇压下去。紧接着陈胜起义的是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他侄子项羽,号召力非同一般,在原楚地起义的刘邦也投奔到项梁麾下。

七十岁的范增为项梁献计献策,对项梁说:"秦朝灭亡六国,楚国最没有罪过,楚国人至今怀念楚怀王。陈胜不拥立楚王后裔而自立为王,所以他不能长久。现在楚地的将领纷纷依附您,因为您是楚国名将世家,能够重新拥立楚王后代的缘故啊!"项梁认为范增说得对,派人找到在民间放羊的楚怀王孙子芈心,拥立他为楚怀王,以顺从百姓、凝聚人心。楚怀王很快成为新的反秦旗帜,汇集了各方义军。

后来,秦将章邯与项梁对垒,项梁兵败战死。楚怀王派刘邦率军西征,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北上救援赵国,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为关中王。那时,章邯以为灭了项梁,楚地无忧,与秦将王离、涉间领兵四十万进攻赵国。王离即是秦国名将王翦的孙子,接替蒙恬掌管在北方的秦军主力。面对声势浩大的秦军,宋义畏敌不前,被项羽杀了。楚怀王任命项羽为上将军,项羽由此开始了辉煌的征战历程。

在巨鹿,项羽与秦军大战九次,先破章邯,后生擒王离,涉间自杀。诸侯都归附了项羽,章邯投降,降卒被坑杀,秦军主力消亡。刘邦则顺利地进入咸阳,项羽大怒,派兵攻破函谷关,给刘邦摆下了鸿门宴,但刘邦躲过这一劫。

其后,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衣锦还乡,杀了义帝,但他并没有拥有天下,笑到最后的是汉王刘邦。至此,"亡秦必楚"完全应验了。

老秦人难复国,统一大势所趋

秦朝源于秦国,赳赳老秦天下无敌,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难以复国,具体原因如下:

其一,秦朝灭亡主要源于其暴政,如陈胜所言"天下苦秦久矣"。当天下人都奋起抗秦时,人心背向不利于秦朝,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远非秦国统一天下时可比。

其二,秦朝已没有力量复国,蒙恬、蒙毅等名将和丞相李斯及很多大臣都被赵高和秦二世害死了,强大的军队一部分在岭南不回援,章邯、王离率领的主力败给项羽,关中没有兵力补充,抵挡不住起义军。

其三,秦朝废除了分封,实行郡县制,王公贵族没有实力救国。而且,秦二世几乎杀光了自己的兄弟姐妹,项羽又灭了一批秦朝王公贵族,秦朝宗室有没有后人都难说了,即使有也未必有号召力。

其四,得人心者得天下。秦朝灭亡了,但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认可,传承下来。如项羽大搞分封,倒退到从前也不得人心。而刘邦入关后便废除秦朝苛刻的法律,与民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刘邦夺得天下后,更改变秦朝的"严刑峻罚",以"德主刑辅",对百姓免徭减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怎会想着回到秦朝呢。

由网友 张不叁读秦史 提供的答案:

秦人的最终去向,从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来。

首先就是北方的两支秦军——王离统领的九原秦军、章邯统领的刑徒军,前者是秦军的精锐主力,后者应该是刑徒+各地抽调的郡县守军。巨鹿之战过后,九原秦军覆灭,章邯率军降楚,二十万人在新安被项羽一同坑杀。

此时在岭南地区还有五十万军民,据《南越列传》记载,他们原本是由南海尉任嚣统领,秦二世时期,任嚣病重,弥留之际召来了龙川县令赵佗,"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赵佗依任嚣的建议行事,封闭了中原通往岭南的三道关隘,"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秦朝灭亡后又自立为王,南越国一直延续到汉代。

之所以没有北上援助,姑且不讨论赵佗是否有私心,单是形势就不允许。五十万人看起来很多但都散布在两广地区的原始森林里,难以聚集,后勤保障更是无从谈起,这些人在当地的密林里,能靠着渔猎维持温饱已经不容易了,谈不上粮草的积蓄,北上又是千里迢迢,就算有水路,进入中原也早就消耗光了。这种情况下,自保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最后,还有一批秦人,在中原战乱中加入了汉军,刘邦就曾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两人当时一度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谢绝,但后来还是为汉军组建了骑兵。他们之所以没有选择复国,原因一是人数有限,无法形成合力;二恐怕就是嬴秦皇族已经被屠杀殆尽,没有可拥立的王位人选,自己称王又缺乏足够威望,只能选择加入汉军。

由网友 白菜VL0G 提供的答案:

项羽跟据地理三分秦地,目的就是让秦土地内斗,按地理位置,现在已算八分了,秦地已成四战之地,也为日后匈奴崛起种下了祸根,也为南北朝及往后的元,清崛起提供了伏笔,项羽说起来跟张作霖,冯玉祥这号人物一样,只能算草莽枭雄,看民族未来是没什么眼光的,但论气节也有些地方让人佩服,很难评价‘

由网友 心向青山 提供的答案:

楚汉之争中,汉灭楚,本质上是第二次秦灭六国。

1,汉军,除了跟随刘邦起家的那些人之外几乎都是秦人。

刘邦入关,以"约法三章"赢得了秦人之心,而项羽则因杀俘和屠城与秦人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这一点,也是楚汉之争中刘邦最终能赢的一大重要因素。

楚汉之争,刘邦由汉中进入关中,灭三秦(雍翟塞),其夺取天下的根基便在秦人故地。

之后,刘邦与项羽对峙荥阳,韩信北上,擒魏、取代、破赵、胁燕、灭齐,几乎就是当年秦灭六国的翻版。

也就是说,楚汉之争后,老秦人其实都变成了"汉"人,不同的只不过是换了个皇帝罢了。

2,汉之长安,即秦之咸阳。

汉朝的根基,一直在关中,也就是当年的秦国。

刘邦称帝之后,消灭异姓王,其实仍然是关中与山东地区(山东六国故地)的对决。

汉景帝之时平定七国之乱,消灭的是同姓王,同样是关中与山东六国故地的角逐。

所以,秦灭六国~楚汉之争~刘邦灭异姓王~汉景帝灭同姓王,这四场战争终结了战国乱世,并使关中与山东合二为一。

在这四场战争中,最终的胜利者都是关中的秦人(汉人),秦人是胜利者,他们还需要复国吗?

由网友 冷言历史 提供的答案:

老规矩,先上答案:秦国灭亡的时候,所谓的老秦人早已经沦落为众人,已然没有号令众人的能力和实力;其次,他们身是秦国人,但是心早已经跟秦国的荣辱无关了。

让我们回到秦国灭亡的那一刻,刘邦打进关中之时,其实秦国还是拥有很多的军队,包括之前蒙恬、蒙毅在北疆统领的数十万军队,而在南疆,也就是现在的岭南地区,秦国大将赵佗率领了50万军队,直到秦国灭亡这两支军队都没有回来救援。

其实这些都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也是秦国人,但是在与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相处过程中,逐渐离心离德,老秦人也逐渐跟秦国宗室脱离了利益关系,不再效忠于皇室,那么它的没落也就成为了必然。

"老秦人"想要复国是不可能的,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1、"老秦人"压根就没有实力

六国灭亡之后之所以能够再一次复国,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秦国已经衰落,民心向背,君臣不和,古代称之为一个国家的气数已尽。然后在秦灭六国之时,很多国家的重臣、宗室并没有赶尽杀绝,在当地还是很有号召力,这些号召力给了他们复国的实力。然后秦国的灭亡的时候,秦国的宗室、重臣等早就没有了。总的来说是两个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是,秦国当政者的不断地的杀戮,具体来说是两位:秦始皇和秦二世。

秦始皇登基之后,将所有的功劳都揽在了自己身上,作为权力控制欲极强的他来说,眼里实在容不得有其他人再从他手里剥夺权力,尤其是自己的宗室。于是秦始皇在位之后,运用了两步路数分化了所有的势力:首先就是分化了老秦人的势力,先是重用楚系外戚把持朝政,其次是提拔了一波关中将领掌控军权(比如蒙恬、蒙毅);第二步,通过成蛟叛变和嫪毐之祸将楚系外戚和韩系外戚铲除,这两个事件中又铲除了一批掌握权力的老秦人势力。

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二世甚至做得更绝,在赵高的怂恿下,屠杀了一片拥护扶苏的大臣和将领,其中就有蒙恬、蒙毅兄弟,还有一片的秦军将领。为了不被族人反对,尤其是那些长辈,秦二世对于老臣一直没有手软,迫害了很多一直维护秦朝宗室的大臣,其中大部分都是老秦人为主。宗室中最重要的就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为了防止他们出来号召反对他的权力,挑战他的皇权,公开用各种手段,前后20多位兄弟姐妹被秦二世领了盒饭。宗室、老臣几乎在秦二世手中覆灭,六国是有宗室或者老臣才有可能举兵复国,但是在秦二世的操作下,秦国宗室和老臣都没有了。著名的文臣李斯也是在秦二世的时候被杀的。秦二世为了自己的享受,大力建设骊山墓、皇宫、陵园等等,秦中人民苦不堪言。

老秦人对于秦王们的做法相当地不满,他们的心早已经被深深地伤透,就连章邯也不愿意为了秦国的事业拼尽自己的所有,最后在被项羽打败的差不多了,就直接投降了,手握重兵的赵佗等将领也不愿意回来解救秦国。

2、项羽和刘邦的分化

既然秦始皇、秦二世不得人心,但是老秦人的威力和实力还是很强悍的,他们假如能再次团结一心,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此项羽和刘邦攻占了秦国领土之后也是采用一系列的方法防止这种事情发生,但是两人的方法又不同。

项羽杀掉了剩下的赢氏宗族,以及相关的一些旧王公大臣,在分封18路诸侯的时候,为了方便统治,也为了能更好地处理秦地关系,项羽将旧秦地分为几个部分,其中有三块地是分给了投降的秦国大将,分别是章邯、司马翳、董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稳定秦地。同时他们是属于投降的那一派,也便于项羽管理;巴蜀、汉中等地方分给了汉王刘邦,刘邦也知道秦人不好管理,他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如项羽,不能用武力征服,于是他和谋臣想出了著名的"约法三章"。因为前朝用残酷的法律,刘邦就用宽松的法律,用仁义感化老秦人,这一举措得到了很多很多秦人的认可和支持,也就是得民心。

从项羽和刘邦的举措就可以很容易分析出,秦人就是一股强大的战斗力,不能屠杀他们,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分化、感化他们,只有这样,秦国才不可能复国。

3、商鞅政策的长期执行

其实还有一点也是需要说明的,以前宗族和老臣们几乎将权力牢牢掌控,商鞅之所以死得那么惨,就是因为他的政策剥夺了上层那帮一直支持赢氏宗族的老秦人,让更多的底层人拥有了出头之日,历经几代人的坚持之后,一直维护赢氏的老秦人的势力也被逐渐上升的新势力瓦解、摧毁,这也让后来的吕不韦、嫪毐这种外姓人也能执掌大权。

老秦人最终没有复国,这个是一个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以至于他们在赢氏覆灭的时候也只是冷眼旁观。早已经入土的秦始皇看到这种结局不知道是什么感想!

面对浩繁的历史,你需要一个放大镜,欢迎大家点评关注!

由网友 一点八七 提供的答案:

汉就是秦,复谁的国?为啥要复?

记得以前看剑来的时候,看到剑气长城那一段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剑气长城太惨了,简直就是秦人在周朝的翻版。

秦国的封地远离中原,挨着西戎,周天子把他封在那边的用处就是给中原地区的人做肉盾。

秦人和西戎打生打死终于干掉了西戎占了地盘,给中原地区的安定做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还是不受中原各国的待见,称他们是蛮夷。

那没办法了,继续打吧。

不打也不行,战国时候到处都在打,你不打人人来打你。不过后世所说的汉随秦制,并不是汉朝也用了秦法,而是汉朝沿用了秦的军国体制。

对于当时的生产力来说,秦法在统一战争的时候很先进,但是统一六国以后继续沿用就有点苛刻了。

我们现在看来,始皇帝是千古一帝,做的事情让人大快人心,可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就太激进了。

打了这么多年仗,统一了六国了,百姓不说享受享受,起码也想要休息一下,可是始皇帝想做得太多了,他还要接着奏乐接着打。

北却匈奴南征百越,以当时人的眼光,理解不了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去打下那些不毛之地,再加上修长城建高速,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做的事情太多了,超过了当时国力能负担的,终于逼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而刘邦进了咸阳以后的第一步统战就是废秦法,约法三章,取得了信任。

忽悠到信任,有了兵源,刘邦也有了抗衡项羽的实力,待到楚汉争霸打完,汉朝开始了文景之治,修养生息。

汉朝的基本盘其实还是秦地,休养生息的政策又顺了当时百姓的意愿,自然不会有秦人去搞所谓的复国了,能老婆孩子热炕头谁会愿意去打仗。

到了武帝时候,国家缓过来了,也有钱了,百姓也有更高的追求了,汉随秦制的好处又来了。

汉朝还没有科举,普通人没办法通过成为做题家的方式实现阶级跃升。军国体制下通过军功拿封赏就成了留给百姓的上升通道,有了军功不但有钱拿还能升官。

于是从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开始,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在对外的战争中,打着打着,就没了秦人,没了楚人,没了魏人,大家都成了汉人。

最后。

大家都是汉人了,还复啥秦呢。

看到这里的朋友,希望你幸福!

由网友 致远245868409 提供的答案:

因为经过多年的内战刘邦入秦以后,与秦人达成了约法三章,并严格约束部下,不骚扰秦地百姓,保护秦人的财产,并且没有杀秦王子婴。所有这一切都深得秦人拥护。

可项羽入秦之后,放火烧城,杀秦王子婴,百姓财物受授,生灵涂炭。与刘邦的所做所为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刘邦建立汉朝并且都城设在秦地,秦人都觉刘邦与秦人有恩,因此不会再反叛汉朝复国。

由网友 寻根拜祖 提供的答案:

项燕临终前发下毒誓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果然,三个楚国人陈胜、项羽、刘邦掀翻了大秦帝国。而秦朝被灭后,曾经的"老秦人"却集体跪倒在项羽、刘邦脚下,完全没了当年的血性。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三个楚国人灭掉秦国的说法不是真相,老秦人你能复国也怪不得他们。

事实上,秦末的战争有"三大战役",第一场是陈胜领导的自发性生存之战,第二场是项羽领导的旧贵族复辟之战,第三场是刘邦领导的士族阶级,与项羽领导的贵族阶级之战。

这三场战役,"楚三户"虽然出尽了风头,但本质上它们绝不是楚国人的"复仇战"。秦帝国之所以低头认怂,也不是"老秦人"太尿,而是这个群体早就消亡了。

首先我们要弄清一个概念:题干中的"楚三户"和"老秦人"中的"户"、"人"是什么概念?

"楚虽三户"中的这个"户",不是我们认知中的普通楚国人,"老秦人"中的那个"人",也不是指秦国普通老百姓,它们都特指旧贵族阶级。

搞清楚了这个概念,我们才能看清秦末战争的本质,也才能搞清楚"楚三户"能灭秦,而"老秦人"却不能复国的原因。

秦国真的是被"楚三户"灭了?"三大战役"揭示历史真相

从秦末到西汉建立,战争持续了八年,看似乱糟糟,但从本质上来讲,它其实是三个阶段,三种不同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过程。

  • 第一场战役:陈胜吴广起义,一场自发性的生存之战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领导一群戍卒在大泽乡起义。尽管后人对这场起义的细节一直存在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义军的主体是一群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的起义是为了生存,而不是政治目的。

但凡以生存为目的的战争,它的持续性和影响力虽然很有限,但它的破坏性一定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大泽乡起义的火种一经点燃,立刻展现出摧枯拉朽之势。

短短一个月,义军连克五县,人数扩展到数万人,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大秦帝国瞬间战火四起。

但很快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就体现出来,短视、内讧、散漫的劣根性,让他们迅速走向败亡。不过,他们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点燃火种,破坏旧秩序。

  • 第二场战役:灭秦战争,六国旧贵族的复辟之战

就在陈胜杀得兴起的时候,却浑然不知自己给别人做了嫁衣。随着项梁、项羽、熊心、赵歇、田荣、韩成、魏咎等人的加盟,义军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转变,农民起义的壳子,已经被贵族集团所侵占。

是的,此时唱主角的已经不再是大泽乡的那群戍卒,而是战国的六国旧贵族阶级,义军的诉求也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变成了"恢复六国分封"。

随着陈胜吴广的败亡,灭秦战争已经完全演变为旧贵族阶级的复辟之战。

  • 第三场战役:楚汉战争,士族集团对贵族阶级的胜利

后人一直争议:刘邦究竟凭什么战胜项羽?我觉得争论二人的高下没有意义,一句话就可以解答:

项羽代表的是没落的旧贵族集团,刘邦代表的是新兴的士族集团,一个面对过去的历史回头路,一个是面向未来的光明大道,您说历史的车轮会向着谁?

没错,楚汉战争就是一场士族集团对旧贵族集团的胜利,因此项羽、熊心、赵歇、田荣、韩成、魏豹必然失败,唱主角的一定是刘邦。

三大战役,表面上唱主角的是三个楚国人,本质上却是农民点火、贵族唱戏、士族收割,他们联合绞杀了秦帝国,并创建了一个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士族阶级政权——西汉。

强悍的"老秦人"为何不能复国?他们先于秦帝国灭亡了

既然别人能做,为何"老秦人"就不能扮演这个角色呢?因为"老秦人"不是士族阶级,而是贵族阶级,他们早就灭亡了。

在秦孝公之前,秦国与六国的治理模式没有差别,都是以"宗法制"为法统,实行家族式的国家治理模式。

那时候的国君其实是一姓家族利益的代表人,国家大政决策由势力最强盛的大佬们共同拍板,他们的身份叫"卿大夫"。当然,卿大夫们与国君都是血亲,这叫"家天下"。

在秦国,这些掌握实权的卿大夫世家就叫作"老秦人"。后来秦国逐渐打破了这种模式,"老秦人"在秦国越来越被边缘化了。

秦献公、秦孝公在位时,他们继承国君之位都要由"老秦人"集体决策,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时,遭遇了甘龙、公子虔、杜挚等老秦贵族的强烈反抗。

秦惠王在位时,老秦集团虽然趋于瓦解,但以樗里子、公子华等为代表的宗室子弟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秦昭襄王在位时,秦国大力推行客卿制度,广泛吸纳六国人才,老秦势力被进一步弱化。

秦始皇在位期间,宗法制被彻底瓦解,世卿世禄制被职业官僚制度所代替,士族阶级开始兴起,老秦人失去了特权,作为政治势力,他们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即便如此,秦二世依然对宗室子弟不放心,对他们采取了残忍的屠杀。

想当年,晋国宗室相残,导致公室势力掏空了宗室,进而发生了"三家分晋"。齐国打压宗室,给田氏崛起创造了条件,导致"田氏代齐"。

同样,"老秦人"的凋零,在维护了"皇权独裁"的同时,事实上也让皇权失去了拥护的基础。

我虽然不赞同"秦始皇如果采用分封制,就不会亡国"之说,但您得承认,假如"老秦人"还存在的话,大秦帝国绝不会那么容易被项羽灭掉。

"老秦人"沦落和"楚三户"坚挺的密码机——商鞅变法

同样生活在一片蓝天下,为何楚国的旧贵族生命力那么顽强?而老秦人就那么脆弱呢?答案就是:在那场伟大的"商鞅变法"中,老秦人"被革命"了,而楚国的旧贵族一直处于"安乐死"。

战国七雄大多都曾经变革,但没有一家像秦国那样彻底,就在六国修修补补之时,秦国却来了一场"革命"。

是的,我个人认为"变革"二字不足以概括商鞅的成就,因为他彻底摧毁了"宗法制",打碎了"世卿世禄制",并架构了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新模式。

这套制度的直接受害人就是"老秦人",被剥夺了特权的他们,不得不靠战功博取富贵,而不是当"啃二代"。

楚国则不一样,他们到死都一直在王权与旧贵族集团的利益纷争中苦苦挣扎。这种内耗就是楚国衰弱的根源,同样是六国灭亡的根源。

但让人无语的是,正因为楚国的贵族是"安乐死",所以他们居然熬到了陈胜吴广起义。而"老秦人"历经六代国君的打击,早就死了。

所以,在秦末的战争中我们看不到"老秦人"保家卫国的身影,更不可能看到他们对抗刘邦,恢复秦帝国的举动。

那么,"老秦人"都哪里去了?总不能被商鞅变法变没了吧?当然不会,老秦人自从被剥夺特权后,他们成了普通的士族阶级,甚至以农工商为业的平民。

从秦法上讲,他们与普通百姓无异,叫作"编户齐民"。

为恢复秦帝国而战?他们会一缩脖子:"俺一介草民,哪有那本事?"

为祖上的基业而战?他们会连连摇头:"俺一介草民,凭啥操那份心?"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3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