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搞郡县制,为何秦始皇搞亡国了,刘邦搞却落地生根了?_秦始皇为刘邦打工

由网友 黄风大王讲文史 提供的答案:

大秦的灭亡,不单单是一个郡县制的问题。不过,与郡县制相关的问题倒是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六国余孽。

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改行郡县制,这便加强了中央集权。分封制则刚好相反,它实际上是分权,所以才会导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与分封制对应的,就是六国王室,也被称为六国余孽。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也就剥夺了他们成为人上人的资格,再加上灭国之仇,他们自然天天想着如何报复秦朝,如何推翻秦朝。如果秦始皇去世之后,秦朝能够安稳地度过几十年,那这些六国余孽的复国情绪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他们的凝聚力和实力也会被慢慢冲淡。只可惜,秦始皇去世没多久,胡亥和赵高就把秦国给玩完了。这才给了这些六国余孽重新复国的希望。

最开始反抗暴秦的,是陈胜、吴广这些老百姓,社会矛盾是统治者的暴政和百姓的困苦生活;但是,当六国余孽加入之后,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因为多了一层矛盾,那就是秦国和六国之间的血海深仇

也就是说,秦朝灭亡,郡县制只是秦国和六国之间矛盾的一部分而已。

至于刘邦,为什么会让郡县制在汉朝落地生根呢?

首先,刘邦给了一个缓冲期,也就是过渡期。这个过渡期就是汉朝初年实行的郡国并行制。

郡,指的就是郡县制;国就是分封制。

汉朝初年,六国余孽的实力基本消亡殆尽,但是分封的习惯还长存在人们心中。所以,刘邦就把王位分封给那些有大功的人,以及自己的家族成员。

不过,刘邦给的封国是在以郡县为单位的基础上来的。

刘邦沿用了秦朝的郡县制,然后以郡县为单位,把地盘分封给诸侯王。在封国内部,诸侯王有一套自己的行政系统。同时,郡县的主要官员又大多是由汉朝中枢委派的。这样一来,辅佐诸侯王管理封国的很多官员就有了双重身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封国独立的可能性。

当然,这个方式治标不治本,时间长了之后,封国自然有办法避免被中央监督,比如刘濞的吴国。所以,在汉景帝时期,实力越来越强大的诸侯国才会在刘濞的撺掇之下,爆发吴楚七国之乱。

所以,这就需要汉朝中枢开始不断削弱诸侯国的实力。

经过七国之乱,几个强大的诸侯国被打散。诸侯国的独立的进程得以遏制。而且,这场战争结束后,汉景帝便开始逐步收回地方诸侯国的权力。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同样在不断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次。

一次,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以阳谋的手段让各个封国自行瓦解。如此一来,经过几代人的发展,那些封国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

另一次,就是找借口,一次性削掉了106个诸侯。这个借口,就是祭祀宗庙的时候,让诸侯们准备酎金,然后说他们准备的酎金成色不足。

所以说,到汉武帝时期,封国才被基本消除,郡县制才彻底站稳脚跟。

由网友 史过境迁客 提供的答案:

秦朝灭亡,是因为搞了郡县制吗?恐怕不尽然吧!还有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不是纯粹的郡县制,大同小异。

况且,郡县制由来已久,并不是秦朝的发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把兼并来的土地,就划分了若干的郡县,以便于区分原来的国土。另外,也是为了加强行政管理,使之尽快变成自己的土地。须知,在哪个时代,土地和人口是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同时,更是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关乎着一个国家的立足与发展。由此可知,郡县制是诸侯兼并发展的结果,其目的还是为了土地和人口,以及相对应的霸权与地位。

到了秦统一天下的时候,为了统治的需要,郡县制大行其道。一是,把灭亡诸侯国的土地一律划分为郡县,实行朝廷统一管理的模式,形成中央与地方两个层级,地方服从于中央,且受中央节制;二是,北却匈奴七百里,南征百越,新设立了一些郡县,隶属于中央管制。自此,秦朝地方管理制度建立,天下也进入了大一统时代。时至秦被灭后,汉承秦制,沿袭了这一制度,并渐渐通行于历朝历代,奉为圭臬。

当然,秦朝的灭亡,除了它的残暴不仁之外,也有郡县制的后遗症。具体来说,秦朝郡县制实行的太彻底,导致地方实力虚弱,不足以应对随时发生的动乱。譬如,秦末起义云集响应,地方竟然不能及时、有效制止,导致起义宛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一发不可收拾。待朝廷军队来镇压时,起义军早已发展壮大,且避其锋芒了。因此,大大加快了秦朝灭亡的步伐,更方便了天下野心家的操弄,可谓有利有害了。

反观,汉朝就做的比前朝好了不止一点。首先,奉行"休养生息"政策,努力恢复社会生产。其次,践行"轻徭薄役",减轻了"严刑峻法",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最后,吸取前朝的经验与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汉朝统治,维护刘氏天下。更重要的是,相继铲除了异姓王,并订立了"非刘氏不可封王"的盟约,否则天下共逐之。如此,天下大定,刘氏有了四百年江山。

总之,汉朝设立郡县制,可以看做是过渡性的做法,与秦朝有所不同。待时机一到,立马"推恩令"分化之,可谓玩的一手好权术。

由网友 海天玄宇 提供的答案:

搞郡县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始皇是开拓者,刘邦是继承者和坐享其成者。

所以秦始皇死后秦帝国二世而后灭亡了,而刘邦创立了四百年汉帝国。

郡县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消灭了贵族特权,把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身上,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从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一直到秦始皇,秦国的郡县制实行了一百三四十年,期间秦国贵族反复反抗,都没有成功,这才最终在秦国彻底树立成功。

秦始皇气吞山河,横扫六国,把六国的贵族,从诸侯王到下层的士大夫阶层大部扫灭,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这个帝国方兴未艾,可是秦始皇天不假年,死了!而六国的贵族遗民还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就等着这一天反扑。

历史总是螺旋式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是前进,项羽等六国势力反扑封邦建国是后退,刘邦扫灭各个割据势力又是前进,虽然不彻底,开始的实行封国和郡县并行,但毕竟前进了。任何逆历史潮流的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碎。不管你是战国七雄还是西楚霸王,都难逃败亡。

秦始皇没有败,是他的继任者没有处理好统治,使得天下反叛,同时天下反秦的势力还很庞大,六国的贵族尚大量余存。秦帝国的被埋葬,也是六国贵族势力的最后回光返照式的一击,最终他们也扭不过历史发展的潮流,即使是西楚霸王也回天乏术,被刘邦一统天下,实行秦制:汉承秦制。

正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历史潮流是实行郡县制,民心思定,六国旧势力在反秦的过程中彻底衰落败亡,刘邦摘了秦的大桃子,把以项羽为代表的分封制彻底扫灭。就如同我们近代的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也要经历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等等曲折反复一样,如今谁还信奉帝制呢?

所以说秦亡而未亡,楚兴而未兴!

由网友 天涯史馆 提供的答案:

这个题目应该说很不准确,秦朝之所以短命其主因不在于郡县制,刘邦建立西汉之初搞的也不是郡县制,所以秦亡汉兴和郡县制没有必然联系。

秦始皇赢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以御宇内,扫平六合,四海归一。天下一统后,始皇纳法家李斯之策,认定周朝实施的分封制为天下大乱数百年,列国征战不休的根源,遂改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实施中央集权垂直管理。郡县制为后续大一统王朝所延续,制度本身并不存在问题。

秦王朝之所以短命,仅历二世十五年而亡,其根源并不在于郡县制。在我看来,其根源在于奉法家为圭臬而不知变通,思治过于急切,民众负担过重,没能及时改弦更张,导致民怨沸腾,天下苦秦久矣,简单地说,就是步子太大扯着蛋了。再加上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比如始皇盛年薨逝,沙丘之变,赵高乱政,皇室内乱,大泽乡起义等,终于导致帝国的统治根基出现自内而外的整体性崩塌,最终造成了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骤然崩溃的必然性结局。

公元前206年,诸侯上将军项羽携巨鹿一战灭秦军主力之威势兵临咸阳,鸿门宴上刘邦拜服,反秦大业已成,项羽来到了他的人生巅峰。在剖析天下大势,权衡多方利弊之后,项羽决定复辟先秦时代的分封制,尊楚怀王为义帝即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以军功为主将天下分割为十九王国,分封各路反秦诸侯。

综合来看,项羽之所以摒弃大一统而选择分封制也是迫于形势而采取的过渡性策略,并不代表他不想当皇帝,主要原因有:

1.政治正确性:各路诸侯均以反秦暴政名义起兵,郡县制为秦政代表,如情如理自当摒弃;

2.项羽以楚国臣子兼诸侯上将军名义主持分封,上有天下共主楚怀王,暂时还轮不到项羽当皇帝,把最大最好的地盘留给自己实现利益最大化才是当务之急;

3.各路反秦诸侯都有自己的地盘实力,和项羽只是同盟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类似于创业团队,项羽当时并没有绝对实力团灭各路诸侯,各个击破方为上策。

公元前202年,扫灭项羽后的刘邦登基称帝,为汉高祖。当时刘邦面临的形势与项羽分封时类似,必须考虑反秦的政治正确性和韩信、英布、彭越等创业伙伴的"裂土封王"需求。审时度势之下,刘邦采取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过渡性方案,分封了以韩信为首的七大异姓诸侯王,并将其余土地以郡县制方式划归汉廷直属。

作为雄才大略的君王,郡国并行终究只是权宜之计,大一统才是刘邦的终极人生目标。其后数年,刘邦一直致力于扫平韩信等异姓诸侯王,为大一统奠定基础。公元前196年,刘邦尽灭各异姓诸侯,分封刘氏子弟为王,实现了家国一体,并立下"非刘氏子弟不王"的"白马之盟",自以为刘氏天下万世不易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刘邦死后,先有"诸吕之乱",历时数年方平定,至景帝之世连刘姓子弟都靠不住了,"七国之乱"爆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扫平。事实证明,在大一统的诱惑面前,同姓异姓都不靠谱,中央集权才是王道。在景帝武帝两世,通过削藩方式削减诸侯实力地盘,巩固中央集权都是朝廷的首要目标。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提出的人称千古阳谋第一的"推恩令"之后,兵不血刃地削藩才成为可能。推恩令推行之后效果明显,各同姓诸侯王实力地盘逐步削弱,中央政府实力威信不断增长,方有汉武大帝凝聚国力以怼匈奴,扬大汉国威于域外之壮举。

综合来看,自刘邦之世到汉武时代,历七世百年,经历数不胜数的刀兵血火和阳谋制衡之后,大汉王朝方奠定郡县制的根基,将大一统王朝的基本治式确定了下来。

其后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时代,虽然时有反复,但郡县制作为巩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基础制度,其核心地位一直沿续到如今。

由网友 大秦铁鹰剑士 提供的答案:

步子迈大了,容易闪了腰;步子走快了,容易接不上气。秦始皇不是郡县制的发明者,却是郡县制的推广者;向一国推行郡县制易,向全天下推行郡县制难。当时的绝大多数政治精英都认为,秦朝当郡国并行,离秦国本土近的三晋推行郡县制,离秦国本土远的燕、齐、楚采用分封制。秦始皇想一步到位,结束分封带来的战乱,想法虽好,但当时大多数人接受不了。

量变会引起质变,向全天下推行郡县制量太大了,因此引起了质变!多数人的治国理念还是天子以分封的形式管理诸国,诸国以郡县的形式管理国家,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利益。秦始皇拒绝了分封制,所以六国后人纷纷反秦,他们要恢复自己的权力!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共六年,七国后人几乎陨落完了,因此汉朝成立后,反对的老旧势力几乎绝迹。刘邦面对的反对势力远远小于秦始皇!

刘邦总结历史经验,采取更为稳妥的郡国并行制度,并计划一步一步实现全国郡县制!在刘邦的计划中,分封一些诸侯国,以暂时满足功臣们的心意。然后先消灭异姓王,异姓诸侯的土地或收归国有,或分封给刘家人;然后再一步一步收回刘家人的封地,进而实现全国郡县制。用时间换空间,有些事急不来,必须要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好心不一定能办好事!

步子迈大了,容易闪了腰;步子走快了,容易接不上气。强者或能镇压八方,但平庸者必然无法守成。

由网友 梁老师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其实这问题也好回答,也就一句话的事,历史上改革的先行者,一步没走稳当,结局总是不太好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什么秦始皇的暴政啦,糊涂啦,赵高的无耻,李斯的野心啦等等,其实这都是细节而已,归根到底还是俺说的那句话。

好了,闲话不聊了,您要是愿意的话,就听俺唠叨唠叨,瞅瞅看说的对不对。

首先咱了解一下郡县制。

一瞅这段,估计有小伙伴要乐了,这不是秦国发明的吗?有这想法的,俺只能告诉您,您还真就错了。

任何事情他总是有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才能够得到补充,郡县制他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也是一步步的发展过来的。

这郡县制他其实是分开的,分成郡制和县制。

最开始出现的是县制,春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个时候的县分两种,一种,这县属于朝廷管辖,就俩地用楚国和秦国;最后一种,这县属于卿大夫的封邑,也是俩地用,晋国和吴国。

楚国和秦国的这种县一般设置在边境,县令这差事是有朝堂任免的,干的好留任,干不好滚蛋,一切都是君主说了算,下边的乡啦,里啦这些个基层也被君主管控,这算是郡县制的一个雏形。

那么这事到了春秋后期,三家分晋,田齐代姜之后,大家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手底下的人养肥了的话,指不定就把自己给弄死,人家自己当国君去了。

这县制就开始向各国的内地推行,而且是秦国和楚国使用的那种官僚制度的县制。

这后来又出现了郡制,这个制度和县制其实是差不多的,只是换了个名,而且行政区域要比这县还小,小是小,但在地位上俩是平级,互不干涉的。

最早设置郡制的是秦国,后来大家伙开始学习。

这么的郡啦,县啦这就越来越多,太乱了,咋整?那就统合到一块得了,这也好管理,于是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度的诞生,郡大于县,县归郡管理,不管是县还是郡任命都是国君说了算。

那么在这一套管理体系当中,推行最为彻底的就是秦国,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因为当时所有的诸侯国差不多都经历了变法图强,有成功的但走上了歪路的。

你比方说韩国,他们讲究术,简单的说君主玩阴谋诡计,让下边的人知道他们想什么,怎么想,他们的君主都知道,让下边的人畏惧,从而达到上行下效的统一。

这个最扯淡,所以韩国一直都是最弱的那个,而且七雄当中也是第一个被干掉的,其实术这玩意是不错,但他挑不起大梁,就是个辅助而已,一旦把他当做主力,一准玩砸了,君主聪明还成,稍微差一点这都不成,没有可以延续和复制的可能。

有成功的,但最后失败的。

楚国,吴起变法把楚国变的强大,但老楚王一死,吴起就让人乱箭给射死了,新楚王一上台,变法全成扯淡了,又回到了起点,就等着秦国给他来一个温水煮青蛙了。

完成改革,还成功,并坚持到底的,也有几家,秦国算一个,赵国也算一个。

这也是为嘛这俩家能成为左右战国七雄生与死的关键,咣叽赵国被秦国打漏气了之后,战国七雄也就走到了穷途末路上去了。

那么商鞅变法都干了些啥呢?

咱就简单的说几个大家伙熟悉的,深度推行县制(没打错还没到郡县制的程度),废分封制,秦国设三十一县,统一度量衡。

熟悉不?

所以商鞅变法应该算的上打破整个周之前的制度根基,是正儿八经的改革,这种改革的痛楚可要比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要深刻的多,因为这已经动了固有阶级利益的根基。

所以随着秦孝公去世之后,商鞅最有力量的支持者没了,商鞅只能逃亡,被抓回来之后被车裂了。

那些个被动了利益的贵族感到了满意,感到了高兴,因为他们心中最大的敌人死掉了,那么下一步当然是将秦国恢复到商鞅变法之前,继续做他们旧有制度的蛀虫,甜甜蜜蜜的生活下去,直到秦国被彻底打崩灭亡为止。

结果上台的秦惠文王不是傻子,他看到了商鞅变法的好处和利益,这对于君主是有利而无害的,什么叫中央集权?这就是,君主可以抓住所有的权利,而不被下边的蝇营狗苟们所节制。

所以商鞅虽然死了,但他的变法得以推行,秦国成为了商鞅的死忠粉。

于是一个强大的秦国出现了。

如果秦国走了楚国的路数,那就完蛋了,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完全是因为他们历任国君很少出现糊涂,脑子不转圈的存在。

有了他们,才能将一代代君主推行好的东西得以延续。

所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两代君主的努力,加上后面君主的巩固,县制在秦国是有相当好的基础。

反观其他各国,有吗?有点,但绝对不彻底,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盘根错节的叠加在一起。

秦始皇想要推行他的好东西,就要拔出这些个东西。

好吧,秦始皇很爆的,他将所有的富户,有钱的全部拉到了咸阳,足足十二万户。

说道这里,俺插一句嘴,当年西汉建都长安,也这么干过,各大家族,共计十万多人都拉到了长安。

好了,咱接着说。

其实这意思很明确:"朕亲自盯着你们,不服?闹啊!"

富户们表示:"俺们不敢!"

于是秦始皇显的很暴政,太鲁莽,干的也太没有节操,被人骂了。

其实秦始皇自己也知道他能活多久?等等看?慢慢做?开玩笑吗?

秦始皇的威名,那不是盖的,只要他在一天,没人能折腾,没人敢折腾。

但秦始皇始终没能做到将六国贵族牢牢的攥在手里,他的改革推行到一半,死了。

这就出现了李斯的野心纠缠了赵高的无耻和贪婪,将扶苏害死,推了一个不知道五百除以二等于几的胡亥上台。

胡亥只懂的胡吃海喝,吃喝玩乐,李斯这才看到他与皇帝之间出现了一堵墙——赵高,于是李斯被腰斩,夷了三族,送上他俩字——活该!

其实秦始皇的霹雳手段推行改革,一切完成之后,就需要一个宽仁,有政治远见的继承人,扶苏恰恰就是这么个人,但没了,而胡亥是个啥也不想干的家伙,所以改革必然会遇到挫折,旧有的利益集团没有被完全消灭掉,他们一定会反扑,他们不仅冲着改革,还会冲着秦朝。

于是就有了项羽分封天下,走回了老路。

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分封意味着利益被瓜分,为了利益必然会起战事。

于是汉王朝崛起,同时将各方的利益集团在崛起的过程中一网打尽,改革延续了下去。

其实在延续的过程中,刘邦对异姓王进行了一次屠杀,确保皇权的巩固。

但他同时又将土地划分给了刘姓王,毕竟当时的天下并不稳定,那个时候一定要稳。

当稳定之后,就有了汉景帝的七国之乱,目标其实就是消除分封,之后就是汉武帝的推恩令,这才彻底的解决了这个事情。郡县制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一项制度的落地生根不是一两句话,一两个人就能够解决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由网友 金棠401 提供的答案:

. 秦朝短短十五年就亡国了,而汉朝却延续了四百多年,这与郡县制的推行有关吗?我们可以从秦汉两朝建立郡县制的过程和结果来作一分析。

秦始皇在听取正反两方面意见后,决定建立郡县制。

天下一统后,在地方管理制度设置上,秦王朝内部曾意见不一,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一部分大臣提出继续采用分封制。这时李斯上书秦始皇,希望实行郡县制。所谓郡县制,即中央、郡、县三级行政管理制度,县下有乡,乡下有里,均由县管辖。郡县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而非世袭。这就使地方官无法在地方培植私家势力,又便于监察,由此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一郡之长称郡守,而不称王,也符合秦始皇胃口。所以,秦始皇选择了郡县制。

前朝历史的教训,也是秦始皇选择郡县制的一个原因。

秦朝建立前的夏、商、周三代均实行分封制。"分封"是指中央王室给其家族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中的反映。以血亲为基础的宗法制,以其上下尊卑等级的严密性,曾经为国家政权稳定提供过大力的帮助,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负面作用也愈来愈明显。因为诸侯国独立性强,一旦强盛起来,离心的倾向将不可避免,以至取王室而代之,这巳被夏以来的历史所证明。所以,这也是秦始皇选择郡县制的另一大原因。实行郡县制后,秦王朝最初在全国设三十六郡,征服百越后,设闽中、南海、桂林、象四郡,天下共四十郡。

秦朝只统治了十五年就亡国了,这与郡县制有关吗?应该说有,但非主要原因。因为秦朝是首个实行郡县制的大一统王朝,在管理上无法借鉴前朝的经验,由于王朝存在时间短,更难以通过自身积累经验。而秦朝真正短命的原因是经多年战争后,不但没有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机会,而且还大量征发徭役并实行严刑峻法,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最终没有逃过被人民起义推翻的命运。

汉朝地方政权基本承秦制,也实行了郡县制,只是乡一级的地方机构略有改变,即在各乡的三老中再选一个三老,负责与县里的上下官吏联系。除郡县制外,汉初还实行了封国制,在各地分封了一些异姓王和同姓王,由于这些诸侯国大多不安份,最后被一一废止。汉朝吸取秦朝统治的经验教训,在统治初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无为而治",使经过多年战乱的人民有了喘息的机会,从而赢得了民心。

由网友 迩冬TL 提供的答案:

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为何同样是搞郡县制,秦国亡国了,刘邦却成功了呢?

一:初统天下,天下未稳

秦朝刚刚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天下未稳六国余孽尚未铲除,种种残余势力也是蠢蠢欲动,而郡县制破坏了诸侯和贵族们的利益,让隐患们看见了秦朝的弱点借助诸侯贵族趁机崛起。

而到了汉朝种种势力隐患,随着秦朝的覆灭和楚汉战争清扫一空,使得汉朝没有了后患才能成功推行郡县制。

二:郡县制推行太急

当时在很多地方都是宗族自治。秦朝刚统一天下人手有限,而秦朝又太急对边远地方都是一概进行郡县制,其实破坏了传统的宗族自治,又对地方上没有人手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没有有效的管理就是放任其他势力在地方上引发混乱,最后使得全国陷入混乱秦朝覆灭。

而汉朝是分封和郡县并存的,郡县制也是慢慢推行的,俗话说得好"治大国,如烹小鲜"需慢慢的来,秦朝太急了。

总结:

总得来说,秦朝刚刚统一天下天下未稳,所留下的隐患余孽太多又推行郡县制太急,使得秦朝没有有效的对全国进行管理,引发了全国的混乱,使得隐患余孽们看见机会而崛起推翻秦朝。

而到了汉朝从秦朝接过天下时,天下已是全然一新,推行郡县制汉朝也是慢慢的推行,最后才能使得郡县制推行成功。

备注:以上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多多包涵。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