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啥不等李渊去世了再做皇帝?_李世民为什么不给李渊修陵墓

由网友 中孚鉴 提供的答案: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虽然他不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是李世民在从李渊起兵到李渊建立大唐,再到大唐消灭割据势力从而平定天下,在这过程中,一路走来,李世民是有极大贡献和战功赫赫的,故而李世民在当时虽然没有被立为太子,但是他的地位和权利却很大,同样也因此严重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

后来因为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唐高祖面对这样的事,也无可奈何,于是立李世民为太子。

没多久李渊就退位,李世民登基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而唐太宗本人为被当时的各族人民尊为天可汗。李世民在古代帝王中,是一位文治武功颇高的帝王。

那李世民为什么不等李渊去世了再做皇帝呢?

李世民没有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因为他战功赫赫,故而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太子为了自己的地位不被动摇,所以就对李世民颇有忌惮。于是他们兄弟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李世民于是就先行部署,最终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也因此丧命。

唐高祖知道此事后,心里虽然难过,若也无可奈何,权利不仅已经在李世民手中。同时李建成死了,李元吉也死了,那皇位的继承人已经是李世民的了。

李渊迫于无奈,心里亦悲痛心灰意冷,反正皇位最终是李世民的。同时李渊心里知道李世民素来很有志向、理想,于是就先立李世民为太子,然后就退位,让李世民登基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除了自保的因素,还有就是争夺皇位的因素,再则李渊在开始起兵时,就是李世民大力建议的,后来李世民又东征西讨,说明李世民是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

李世民很想有一番作为,想为天下做一些事,但是前提就是需要有权,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施行良好的政策,施惠于民。李世民想尽早的实现他的愿望,他想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此时既然已经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既然是为了皇位而发动政变,唐高祖李渊要退位,他就没有必要在强行推辞了。李世民登基后,他在手下大臣的辅佐下,也算是实现了他心中的理想,成为了一个很有成就的皇帝,同时亦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由网友 烟郭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玄武门事变之前,李渊干了两件事,直接把李世民逼到墙角,如果不动手,李世民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千万不要小看了李渊,他能干到这个位置,不是个简单人物。

对于李世民想夺嫡这事儿,他也是心知肚明的。

但是,那毕竟是亲生儿子,又打下李唐半壁江山,功劳巨大,杀肯定是杀不得滴。

因此,李渊一直在试图调和这兄弟二人的矛盾。

当经历了太子党的杨文干谋反事件、秦王中毒事件后,李渊却发现李世民兄弟二人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此刻,他面临两个选择:

  • 支持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永绝后患。
  • 支持李世民,废黜太子李建成。
  • 支持李建成,撤销李世民所有能产生威胁的权力、官职。

很明显,李渊不忍心也不愿意杀掉儿子,他选择第三个选择,不杀李世民,但必须把李世民的权力收回来。

只要李世民没了权力,就不具备威胁,他们兄弟二人也不至于刀兵相见。

所以李渊的计划就是剪除李世民的羽翼,收回他的兵权,李渊为此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剪除李世民的智囊团队。

问题是,李世民又没犯错,不管是免官还是撤职,总得有个正当的理由吧,李渊为此头疼不已。

关键时刻,李元吉送来神助攻!

只听李元吉说道:

请父皇为天下安危考虑,诛杀秦王李世民!

此话一出,李渊心里大惊,这小子竟然要杀亲哥哥,看来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要动刀的地步了。

杀自己亲儿子这种事,李渊是万万下不去手的。

所以当即对李元吉说道:

秦王平定天下,功劳巨大,你说的那些罪行,都没有证据,怎么能无故杀掉?

元吉因密请加害太宗,高祖曰:"是有定四海之功,罪迹未见,一旦欲杀,何以为辞?"——《旧唐书》

这其实是李元吉的心机,他知道李渊不可能杀了李世民,因此故意说这话,好给自己留下讨价还价的余地。

所以紧接着又拱了几把火,历数李世民各种罪行,但李渊依只是沉默不语,反正你说破大天,也不能杀。

但很明显,李渊对于李世民的种种举动,夺嫡之心还是明白的,沉默本身也是一种担忧。

李元吉显然是看懂了这一点,也看懂了李渊的表情。

于是话锋一转,当即说道:

既然秦王不能杀,那么请父皇下令驱逐秦王府中的奸党,去其羽翼,以消除秦王的夺嫡之心。

好家伙,不得不说,李元吉这话说得正是时候,正中李渊下怀啊!

于是李渊问道:奸党为谁?

李元吉: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秦王府属臣杜如晦!

就这样,李渊找到了合适的窗口,剪除秦王府智囊团队。

此刻的秦王府里,李世民的谋士们,根据这段时间以来,太子一党的各种手段和举动,他们已经嗅到了危险。

房玄龄在和长孙无忌商议时,已经一致认为秦王危在旦夕,应当尽早采取断然措施。

就在两人准备将想法告诉李世民之际,突然接到圣旨:

即日起,房玄龄、杜如晦禁止再接近秦王府半步,违令者立斩不赦!

好了,现在李世民智囊团队中最优秀的两名谋士光荣地退出秦王府。

又谮杜如晦、房玄龄,逐令归第。——《旧唐书》

第二件事:拿走李世民的兵权。

说来也巧,李渊还没想出以什么理由收了李世民的兵权时,突厥人竟然送来助攻。

就在秦王府首席智囊被调离后,没过多久,边关传来急报:突厥数万骑兵围攻乌城!

看着这份边关急报,李渊立刻就有了想法,加上太子李建成又推荐李元吉为帅。

所以几天后,朝堂上发布了李渊的圣旨:

令李元吉代秦王挂帅出征,秦王府将军尉迟恭、程咬金、秦叔宝、段志玄等人,以及秦王府精锐战士一并随军出征,听从主帅李元吉号令。

会突厥郁射设屯军河南,入围乌城。建成乃荐元吉代太宗督军北讨,仍令秦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并与同行。又追秦府兵帐,简阅骁勇,将夺太宗兵以益其府。——《旧唐书》

这份圣旨发出后,李渊总算把第二件事也做完了。

这两件事对李世民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首先,李世民的智囊团队中,最厉害的两名谋士被调离,并禁止再接近秦王府。

房玄龄和杜如晦可是唐初赫赫有名的人物,所谓"房谋杜断",就是在说这俩人。

房玄龄多谋略,杜如晦善断,两人合力则会释放巨大能量,现在已经被禁止接近秦王府了。

其次,按照以往的惯例,向来打仗的时候,都是李世民为主帅,指挥全军作战。

现在这主帅的位置,作战指挥权也被收走,移交给了李元吉,相当于变相地削了李世民的兵权。

于是,秦王府受到的影响是这样的:

李世民的智囊团队被驱散,府上的精兵强将被抽调一空,兵权也拱手让人,这让李世民瞬间就陷入了一种绝对的孤立状态。

秦王府一时间门罗可雀,相当冷清,除了长孙无忌、高士廉这俩属于李世民亲戚外,再没有任何人造访。

那些原本跟李世民关系还不错的大臣们,显然是看懂了李渊发出的信号。

有些干脆临阵倒戈,有些选择装睡,反正从此以后,大家都对秦王躲着走。

李世民被老爹拔了牙齿,降低了威胁,但李建成和李元吉哥俩不准备放过他。

他们决定干掉李世民!

就在李世民谋划反击之策时,突然收到秘报:太子与齐王合谋将要谋害秦王!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计策是这样的:

在李元吉出征那天,由李建成摆下送行宴会,给李元吉送行,并邀请李世民参加。

宴会中设下伏兵,到时候趁李世民不备,事先埋伏的兵士一拥而上,将其乱刀砍死。

至于李世民的那些旧部,像尉迟恭这种油盐不进的,找个理由直接拖出去坑杀掉。

事后再上报李渊说,李世民是得了急性病,救治无效,当场死亡,以此骗过李渊。

建成谓元吉曰:"既得秦王精兵,统数万之众,吾与秦王至昆明池,于彼宴别,令壮士拉之于幕下,因云暴卒,主上谅无不信。——《旧唐书》

这就是著名的"昆明池密谋",没想到这个机密被李世民给知道了,于是先发制人。

他向李渊举报李建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李渊当即表示第二天找他们哥俩问清楚。

这就给李世民部署玄武门之变迎来了宝贵的时间。

第二天,李世民就带着人埋伏在进宫的必经之路——玄武门,将这哥俩送进了地府。

对此,我们可以做个基本的分析:

有人说,李世民有篡改史书的嫌疑,昆明池毒杀秦王之事很难说。

就算把这事放一边,就说李渊干完那两件事之后,李世民其实已经是被拔了牙的老虎。

那么我们大胆一点推测,假如李世民依然不动手,该上班的继续上班,会发生什么?

老虎嘛,光拔了牙是不行的,因为老虎发动攻击的时候,主要是用前面一双虎爪。

哪怕是你家的猫咪,也得把指甲剪了,不然自己身上又会多几道血痕对不对?

所以,剪除李世民的智囊团,抽调其精兵猛将只是第一步。

要想彻底解除威胁,还要把虎爪剁了,才算完。

这个虎爪到底是什么呢?

要知道,李世民当时还是天策上将、太尉、中书令。

天策上将可以自置官署,任命官职,即便没了智囊团,他照样可以通过天策府招纳人才队伍。

太尉是武官之首,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中书令是首席宰相,文官之首。

这便是李世民的虎爪,是拥有实权的官职。

那么,一旦李世民选择沉默,李渊和李建成接下来的行动很可能就是免去他掌握的实权了。

比如明升暗降,像太尉、中书令这类握有实权的官职,到时候让他当个更高级的太师、太傅之类的虚职,同时免去他的太尉职还是可以做的。

如果是这样,那李世民就算完蛋了!

即使是李渊不想杀他,那李建成也不大可能放过他。

站在李建成的角度,他会这么想:

李世民征战四方,为李唐打下半壁江山,可谓劳苦功高,战功赫赫。

因此,他拥有无可比拟的威望和军事能力,在军中有很多旧部,在朝廷有不少支持者。

即便你拔了虎牙,剁了虎爪,他也照样能威胁你。

如果李世民振臂一呼,军中会不会有众多的将士响应,朝廷里会不会有很多大臣支持。

这对于李建成来说,就是一个威胁,是必须要除掉的!

所以,对于李世民来说,他根本等不到李渊去世那天。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李渊在世时,能保他性命,那李渊去世后,没有任何权力的李世民,就是粘板上的肉。

到时候李建成也不会放过他,既如此,那玄武门事变是一个必然选择!

最后,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已经是太子,为何不等李渊去世了再做皇帝?

有两个细节:

1、玄武门事变时,尉迟恭控制了皇宫以及李渊后,在尉迟恭的威慑下,李渊当即表示,李世民做得对。

还要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当场把所有兵权交给李世民,还表示要把所有国事交给李世民处理。

2、李世民成为太子后,大肆任命了很多官职,朝廷核心要害部门全部换成了李世民的心腹。

比如,房玄龄成了中书令,长孙无忌做了吏部尚书,杜如晦成了兵部尚书等等很多。

同时,李世民以太子的名义发布各种朝廷政策。

可知两点:

  • 李渊识时务。
  • 李世民架空了李渊。

因此,李渊一方面痛失两子,心力交瘁,无法安心做皇帝。

另一方面,李渊识时务,这点很重要,而且他这个皇帝已经变成摆设。

既然识时务,自己的皇帝位置也成了摆设,当不当皇帝已经没意思了。

所以,干脆把皇位传给李世民,退休养老岂不是最好的选择。

并不是李世民硬要逼着李渊退位,而是这种情况下,李渊这个皇帝已经没必要当下去了。

李渊识时务,这是他退位的重要因素。

由网友 西岭散人 提供的答案: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念兄弟之情杀死皇兄李建成、皇弟李元吉甚至包括他们的儿子,显示出他残酷无情的一面。但,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李世民这么做也是被逼到绝境了,可是,他的所作所为难道只是为了消除威胁吗?当然不是,皇位如此诱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自然是冲着皇位而去的。

(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一箭射死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的过程我就不加详述了,可是,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唐高祖李渊的情况却必须要说一下,知道了政变后高祖的情况,我们才能知道高祖之后为什么会甘心让位给李世民。

政变发生之时,浑然不知宫外情况的高祖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玄武门的流血事件刚结束,李世民即命尉迟敬德带兵入宫扈卫高祖,当然,扈卫是假,控制住高祖才是真。果然,高祖看到身披铠甲,手握长予的尉迟敬德来到的他的御船上,大惊,质问他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白话文:今日作乱的是谁?爱卿到此做什么?)尉迟敬德回答高祖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白话文: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担任警卫。)高祖这才知道宫外发生了惊天大政变,太子、齐王已经被杀,作为秦王心腹的尉迟敬德此时来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但他又强装冷静的闻宰相裴寂等人:"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白话文:不想今日会出现这等事,卿等认为应该怎么办呢?)

(宅心仁厚的唐高祖李渊)

其实,高祖这么问多是白问,当时他的周边都是李世民的兵士,加上心腹大将尉迟敬德震慑左右,老臣裴寂不敢多说什么,倒是作为秦王党的萧瑀和陈叔达宽慰高祖道:"建成与元吉本来就没有参与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劳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萧瑀和陈叔达口才了得,但高祖也不是那么容易被他们两忽悠,只是现实紧迫,周边都是秦王党的人,高祖此时不表态,恐怕于己不利啊,于是,他违心的说到:"善!此吾之夙心也。"(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贞观之治》剧照:李世民面见高祖)

一语定乾坤,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完胜,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他们诸子全部被杀,算是断了高祖所有的希望,此时的高祖,即便有一万个不情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得不选择明哲保身,聪明的李世民早早就做了安排,虽然没有对高祖怎么样,却已经在宫里安排了自己人,高祖即便对秦王大开杀戒,对兄弟诸侄痛下杀手感到极为不满,但奈何自己连人身都受到限制,又如何能反戈一击,打倒这个屠兄杀弟的逆子呢?

武德九年(626年)7月5日,群臣上表,请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高祖虽然百般不情愿,但也不得不颁布诏书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白话文: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这份诏书,明确了李世民的太子地位,而且,还负有监国之事,此时的高祖,已经为禅位做了提前准备。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李世民并没有以强硬态度迫使高祖让位,可是高祖让位,却真的是被逼的。

为什么这么说,从他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之时,又付其监国之实,他这个皇帝已经名存实亡。当皇帝当到这个份上,不如顺水推舟,让皇太子早日登基,一日连丧儿子再加十个孙儿,高祖这个皇位早已经是做如针毡。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李世民连皇兄、皇弟都敢杀,难保他哪一天会"灭父",与其这么心理煎熬,不如早早将皇位让出,远离朝堂纷争。

(唐太宗李世民)

高祖之所以自愿让出皇位,除了自己皇权已经被架空,无心眷念皇位。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当时对皇位继承人已经没有第二种选择。窦皇后所生四子,卫怀王李玄霸早亡,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都死于玄武门之变,嫡子之中只剩下发动政变的秦王李世民,李世民既是嫡子,又颇有治国才能,高祖晋阳起兵仅仅一年便建立唐朝,李世民居功至伟,也因此,他才放弃其他庶子,而不得不确定李世民为大唐储君,并完成退位过渡,以弥合自己与太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已经达到了成为大唐储君的目的,踩着皇兄皇弟的身躯上位的李世民,再干出逼迫高祖让位的事情,那就真的是大失人心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李世民是断然不敢以武力逼迫高祖让位的。更何况,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才27岁,高祖却已经年过60,再等个几年李世民还是等的起的,但高祖显然经历了这一场宫廷的血腥政变后,心理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不仅仅是李世民对他的监视控制,更多的是高祖确实想放下了,为了避免再起祸端,不如成全秦王,将皇位让出,弥合父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以期能颐养天年。

由网友 详侃历史 提供的答案:

我谈谈我的看法。

玄武门之变后,是李渊主动提出要退位的。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发生玄武门之变,六月初七立李世民为太子,六月十六日,李渊就对裴寂表示: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此时,距离玄武门之变不过12天。

李渊主动退位,而且退的很急,这分明是李渊自己等不及了,非要退位,而不是李世民等不及了。

对此,有人怀疑,是否有可能是李世民在逼迫李渊退位。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一、李世民是否逼迫李渊退位

当时,李世民已经成为太子,并且实质掌握了军政大权。但是,相关人事调整并未完成,李渊原来的一众老人儿还分布在各个岗位。这种情况下,对于李世民来讲,应该是暂时延缓李渊退位,以李渊的名义完成相关人事调整,这样比较有利。如果李渊退位太快,人事调整只能由李世民以新皇帝的身份来完成,这样的话,矛盾过于集中。

后来,李世民在贞观末期,就有意为新君李治理顺关系,先后拿掉了与原魏王李泰关系较密切的刘洎和张亮,并外放了李世勣,以便由李治即位后再将其召回。这样,得罪人的事情由现任君主完成,不把矛盾留给新君,是比较稳妥的。

因此,从当时情况看,李世民应该不会逼迫李渊过快的退位。李渊退位,应该是老爷子自己的意思。那李渊为什么要退位呢?

二、李渊退位原因

我觉得李渊退位,主要是因为他自己身心疲惫,可以说,自从武德二年开始,李渊就开始逐渐的陷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争中,作为皇帝和父亲,李渊必然是非常难做的,所以,李渊一直在武德九年(626)五月以前,都在采取制衡策略,一方面维护李建成太子之位,另一方面在军事上充分倚重李世民,同时不断调和双方之间的矛盾。从皇帝的角度看,李渊的这种做法确实很高明,两大集团互相制衡,有利于皇帝统治。但是,从父亲的角度看,李渊是不会有多高兴的,因为争斗的是自己的儿子。因此,李渊才会各种和稀泥,对于李建成,武德七年杨文干事件,这么严重的事情,而且很明显牵扯到李建成了,但李渊也不做严厉处罚,只是处罚东宫官员,还顺带处罚了秦王府的官员;对于李世民,甚至想出让李世民到洛阳建天子旌旗这种主意,其背后其实是能透漏出李渊作为父亲的无奈和纠结的。

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经天后,李渊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心情起伏。先是傅奕密奏:太白经天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从天象上看,李世民明显威胁到李渊的统治地位了,因此,李渊的立场发生骤变,对李世民开始极度猜忌。而这一消息被李建成和李元吉掌握了,于是他们开始劝说李渊杀掉李世民。对于这一血淋淋的提案,李渊的反应是:高祖不对,就是李渊什么话也没说。这四个字的背后,李渊当时究竟是个什么心情,我想有孩子的人应该不难体会。

后来,六月初三,李渊把"秦王当有天下"的占卜结果告诉了李世民,有人认为,其意思就是让李世民自裁,让自己儿子自杀,李渊作为皇帝,他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没办法,但是作为父亲,他的心情难道是轻松愉快的吗?

紧接着,李世民密奏,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这对李渊来说,又是一个沉重打击,于是李渊又开始摇摆不定,准备六月初四这天,召集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共同对质、问询。请注意,这是在李渊已经向李世民摊牌的情况,又临时决定不摊牌了,可见这件事对李渊又是一个沉重打击。

然后就是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当时,李渊在泛舟,"上方泛舟海池",很多人觉得这不可信,李渊当时怎么可能有心情泛舟。我倒是觉得,这反而是可信的,这是李渊在极度郁闷的情况下,试图排解烦恼的一种方式。结果却等来了儿子被杀的噩耗。

可以说,在经历了自五月份开始的这一系列打击之后,李渊已经是身心俱疲了。

而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对这一切做了个了解。虽然给李渊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李渊而言,这也是一种解脱,以后他再也不用操心儿子们之间的争斗了。在经历了极度纠结、极度痛苦以后,我估计李渊已经看开了,累了,不想干了。

正因为如此,他才在玄武门之变12天以后,就要退位。因为当时还没有完成最基本的人事调整,勉强坚持了2个月,八月初八正式退位了。

因此,是李渊主动退位,老爷子不干了,李世民必须要接,不接都不行。

以上是我的一点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由网友 史晓生 提供的答案:

因为没必要,况且,李世民手下的人也不会答应。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两天后,也就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7月5日,唐高祖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之后在当年9月3日,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整整两个月后,李渊正式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至此,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而在李渊退位之后,又足足活了九年之久。

要知道,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已经取得成功,也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且,李世民已然被立为太子。

按理说,此时李世民的所有威胁均已解除,同时他的地位也得到了巩固,皇位早晚都必然是他的。

但是,为何他就不能等到李渊去世后方才登基,非要这么着急上位呢?

实际上,这并非是李世民着急,他之所以不等李渊去世就登上皇位,是因为当时的局势,让他不得不这么做。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第一点,是李世民本来就是奔着皇位来的。

在很多人概念中,似乎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是源于李世民的太子哥哥李建成,以及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对李世民的不断排挤,最终导致李世民为了自保,才发动了这一事变。

当然,这个说法也不完全错,但只是因素之一。

在前期,李建成和李元吉,确实没少给李世民"穿小鞋",导致李世民受到李渊猜忌,甚至一度还想杀了李世民。

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才和李建成、李元吉势如水火。

但到了后期,事情已经演变到,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小,夺取皇位才是真,这一点,就连李世民的手下,都是这么认为的。

比如当时尉迟恭就说,"大王(指李世民)之名,合之成"唐"字,大王终主唐祀"。

另外,李世民因犹豫不决,故而去找房玄龄商议时,房玄龄也提到,李世民是应当"承大业"的人。

世民召玄龄谋之,玄龄曰:‘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愿大王勿疑"。---《资治通鉴》

瞧见没,就连李世民的手下,都知道他们真正的目的,可不是弄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完事了,最终要想要的,是皇位。

而在事变当天,同样也是如此,你以为李世民带着一帮人,又是提前埋伏,又是玩了命厮杀,为的是什么?难道就是泄私愤吗?肯定不是。

如果真的单纯是为了泄私愤,那么李世民完全可以带着人埋伏在李建成所在的大明宫(备注,大明宫那里也有个门叫做玄武门),等李建成出来了,给他一板砖,多解恨。

但是,李世民没去大明宫,而是带人埋伏在了太极宫的北宫门,也就是玄武门,而太极宫,里面住的那可是李渊。

看到这里,还不明白李世民真正的目的是谁吗?

所以,那天李世民的计划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是能来,那肯定要把这二人给弄了,但如果他俩听到风声不来了,那么李世民绝对会调转方向,进入太极宫。

之后会发生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并且也弄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本来就是奔着皇位而来的李世民,怎么可能在做完这一切后,安安心心的等着李渊去世,自己再登上皇位?

这就好比,李世民是在登山,已经距离最高峰仅剩一步之遥了,马上就可以"一览众山小",他却停住了脚步,非要等适合的时辰到来,再登上最高峰欣赏美景。

你说,他这么做,这是不是有毛病?

因此,既然本来的目的就是皇位,那么外围的事情都解决了,那就痛痛快快的登基得了,如果要是等,有句老话叫做"夜长梦多",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万一出点变故,那李世民这一番功夫就白费了。

所以,早点登基,早点安心,毕竟忙活了一出,为的就是这个。

其次,李世民能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两个月后就登基,也有李渊的"功劳"。

为什么会说李世民登基有李渊的功劳呢?我们先来看一看相关的史料上,是如何记载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的反应。

前文提过,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两天后,即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7月5日,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癸亥,立世民为皇太子。---《资治通鉴》

并且,李渊还在诏书中提出,今后,凡是军国大事,"悉委太子处决",即先报告给太子李世民,由他处决,然后再奏报给李渊。

这意思十分明显,就是把权力全部下放给了李世民。

不仅如此,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7月14日,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发生的11天后,李渊将亲笔诏书,赐给了大臣裴寂等人。

诏书的内容是什么呢?很简单,李渊表示,自己应当加上"太上皇"的名号。

壬申,上以手诏赐裴寂等曰:"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资治通鉴》

而这个意思就更明显了,要知道当时裴寂虽说担任宰相,但已经是坚定的"秦王党"了,李渊正是想通过他,向儿子李世民委婉的表示,自己愿意主动退位。

之后,又过了将近半个月,李渊下令,撤销李世民的天策上将府邸,而这么做,说白了就是为李世民登基做准备。

最终在当年九月,李渊正式下达诏书,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则成为"太上皇"。

也就是说,从这个过程中来看,李世民等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短短两个月后就登基,是因为其父李渊一直在主动交出权力,并愿意退位。

故而,李世民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登基。

当然,作为当过皇帝的人,李渊不是不知道当皇帝的好处,而他之所以这么主动的退位,也是有原因的。

曾经在玄武门事变那天,当尉迟恭身披着血淋淋的铠甲,进入太极宫,并向李渊"请安"时,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资治通鉴》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当时浑身是血的尉迟恭在见到李渊后,李渊自然明白外面发生了什么。

与此同时,在太极宫外面,原本应当"宿卫"李渊的士兵,正和李世民的士兵联合在一起,忙着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马。

这就是当时的情况,换而言之,当时李渊身边的武装力量,都成了李世民的人。

要知道,李渊可是皇帝,大唐地位最高的人,而他身边的人却愿意为李世民而战,这就说明,李世民早已开始在李渊身边下功夫。

正是因为基本掌控了李渊身边的武装力量能为自己所用,所以李世民才敢带着八百人就发动了玄武门事变。

而要做到这些,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再往深处想,既然李渊身边的武装力量基本都成了李世民的人,那么朝中大臣呢?自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成了李世民的忠实拥趸。

别的不说,就说事变当天,陪着李渊在太极宫的湖上划船玩儿的几个大臣,即裴寂、萧瑀和陈叔达等,裴寂自然不用说,萧瑀也是"秦王党",而陈叔达则是中立派。

这么一来,李渊几乎就成了光杆司令。

总之就是,在玄武门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其实已经具备了二分天下的能力和实力,正是有了这份底气,他才敢以小博大,发动玄武门之变。

而这样的局势,以及自己目前处于什么状况,李渊不是不清楚,谁强谁弱也是一目了然。

所以,拥有多年从政经验的李渊,在听到大臣们劝他将大权交给李世民后,才会马上"见风使舵",当即说到,"此吾之夙心也"。

之后,李渊又发挥了影帝级别的演技,与随后而来的李世民,上演了一出"父子情深"。

既然在心里已经承认自己输了,那么李渊在接下来,又是立李世民为太子,继而又把皇位正式交给他,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如果,李渊在当时,依旧抱着皇位不放,那么李世民是不介意再添一条恶名的,即便是他不动手,他的手下也会帮他完成这个事情。

反正,太子和齐王都杀了,再杀个皇帝,也就那么回事。

当然,李渊可不想死,所以才会如此痛快,也正是因为他这么"识时务",故而李世民才会登基后,给了李渊长达九年的快乐退休生活。

换句话说,李渊在退位后,能有九年的吃吃喝喝以及不断生孩子的退休生活,也是自己识时务争取来的。

所以,不是李世民非得在玄武门之变后很快登基,实在是他的父亲李渊,"发自内心"的想赶紧退休去享受生活啊。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在当时,一旦李世民说要等李渊去世后才上位,那么跟着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一帮手下,第一个就不答应。

要说明白这其中缘由,就得先了解一下玄武门之变中,参与的人数。

按照史料记载,当时跟随李世民前往玄武门的,仅其心腹,就有二十个上下,其中不乏有我们熟悉的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以及侯君集、程知节等。

除了这些心腹之外,另有数百人名将士,总体人数,大约在八百人(此处存疑)。

而刨除这些人之外,还有李世民多年经营的"暗桩",比如玄武门当天的守卫常何,以及那些负责宿卫大明宫的武装力量。

当然,参与此事的人肯定不止这些,之所以要提到参与人数,是为了说明一点,玄武门之变,是一帮人,更准确的一个以李世民为中心的团队,共同策划的事件。

所有参与此事的人,不管是在明处还是暗处,都算是这个团队的程院长之一。

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该团队所谋划的这件事,不是要搞公司团建,也不是干遵纪守法的事情,而是要干一件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大事。

如果成了,那么这群人封官加爵,但如果败了,那就是一个个人头落地。

并且,如果败了,死的可不止参与的人,他们身后的家庭乃至家族,亲人、朋友等,都有可能会因为这件事而死于非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伙好不容易把事情办成了,就差一步便可以登天了,结果李世民却说,咱们再等几年吧,等我老爹死了,我再当皇帝。

你说,真要如此,就算李世民愿意等,他的一帮手下,以及参与此事的所有人,愿不愿意也等呢?

答案显而易见,肯定不愿意等。

就连我们现代人,去买个彩票中了五百块钱,都知道赶紧兑奖,以求"落袋为安",难道古人就是憨子,不知道这个道理吗?

况且,老话说得好,夜长梦多,迟则生变。

真要是等李渊死,那么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更保不准李渊会在继续当皇帝期间,对这些人一一下手。

明的来不了,暗的还是可以的,谁叫李渊还是皇帝呢?

而一旦李渊利用手中的权力发起清算,到时候让这群人怎么办?如果反抗,那就是谋反,而如果不反抗,则就是把自己的命给交代了。

谁会这么愿意继续等着?谁又敢这么耗着?

所以,即便是李世民当时不愿意马上登上皇位,而是非要等李渊死了才登基,那么他手下的人,不仅不会同意,并且还会有一百种办法,把李渊悄悄弄死。

比如吃饭被噎住,骑马摔下来,划船掉湖里,总之就是,办法有的是。

还有,当时第一个进入太极宫并见到李渊的,为什么是全副武装,且铠甲上带着血的尉迟恭,而不是李世民?

这啥意思还不明白吗?李渊要是识趣,那一切都好说,要是不识趣,尉迟恭一点都不介意,让李渊感受一下"手中长剑锋利否"。

所以归根结底,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是完全没有必要等着李渊去世再做皇帝的,一来,他本就是奔皇位来的,二则是,李渊也很识趣,主动让出了皇位,而第三,这是一件玩命的勾当,不成功便成仁,而事情都到了最后关头了,李世民的手下不管用什么手段,都会让李世民登基,因此,这就是为何会说李世民没有必要等着李渊去世的原因。

由网友 蓝风破晓 提供的答案:

李世民不敢等,也不能等。

等的久了,老爹李渊这里大概率会出问题,出问题的原因,则可能有这么3个。

首先,"玄武门之变"对李渊影响很大,就像扎在心上的一跟刺。

"玄武门之变",李二(李世民)杀了当朝太子李建成。那是他的大哥。

还杀了齐王李元吉。那是他亲弟弟。

杀了哥哥和弟弟之后,李二让手下猛将尉迟敬德前去逼宫唐高祖李渊。

出发时,李二有交代,尉迟敬德必须得到这样的结果:

让唐高祖李渊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进行特赦,并且,唐高祖必须将京城各军的指挥权交给李世民。

尉迟敬德身披盔甲,手持长矛,进入宫中,来到了高祖李渊附近,并提出了秦王李世民这边的诉求。

当时,萧瑀和陈叔达两人陪着唐高祖李渊在宫内海池划船,一看尉迟敬德这样子,知道李世民已经控制了局势,如果处理不慎,三人可能会被尉迟敬德这个愣头青咔嚓了。

所以,这两人开始帮助李世民说话:"太子和齐王本来功劳就少,他们又嫉妒秦王李世民功劳太大,屡屡制造事端,如今被秦王诛杀,这很正常,现在立秦王为太子,情况就稳定了。"

李渊大惊!

陪自己玩的人都如此夸赞李世民,说明李世民的影响力已经太大了,而且自己敢说个"不"字,就会流血五步。

于是,李渊提高了声调,故作镇静地下令:特赦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众人,京城各军归秦王李世民调遣。

这命令一下,秦王李世民那边如虎添翼。

本来,李世民因为常年在外作战,军中威信极高,如今获得京城各军的指挥权,这样,能做到真正的一手遮天了。

李世民迅速掌控了京城,然后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统统杀害了,将两人的妻妾、女儿们也做了一定处理。

这些事都是在唐高祖李渊眼皮子底下做的,试问,哪个当爷爷的会看着自己亲孙子被砍头?

李渊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心中一万头羊驼呼啸而过。。

因为李世民策划和操纵了玄武门之变,李渊就此被架空。

此种情况下,要说李渊没有愤怒,那一定是假的。

如果李世民不提前做皇帝,不给李渊制造压力,那么,假以时日,李渊会在形势稳定后,大概率诛杀李世民。

当时的朝廷上下,并不是没有李渊的拥护者,对于一个有一定权谋能力的皇帝来说,只要一直在位,那么,设计收拾李世民,并非难事。

幸亏,在李世民的各种压力下,李渊禅位了。

如果李渊没有禅位,而是长时间坐在皇位上,那么,李世民的日子可能越来越不好过,道路越走越窄,因为扎在李渊心上的那根"玄武门之刺",实在让他难受。

其次,李渊还有不少儿子,换太子的概率不是没有

唐高祖李渊的生育能力极强,不说玄武门之变以前了,就是之后,依然和妃子们合作,生了不少孩子,有男也有女。

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李世民并不是李渊唯一的儿子。

这就说明,李渊如果某一天中意另外一个儿子了,也可以将李世民这个太子换了。

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恰好是太子,那么,可以等待李渊自然地老去、死去,然后顺利继位。

问题是,玄武门之变以前,李二不是太子,皇位轮不到他。

为了皇位,为了和大哥竞争,不得已之下,李世民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已经在李渊心上扎了一根刺,李渊又有其他的儿子,如此情况下,李世民就不能等了,等的越久,风险越大。

与其看着这种风险的存在,不如给老爹一点压力,让其主动退位,如此,才能一劳永逸,否则夜长梦多,非常容易发生变化。

这其实和我们现实中的企业经营一样,如果你企业的产品是独家垄断,那么,和甲方沟通时就会淡然自若,根本不怕出现变局。

如果,甲方需要的产品,市场上有很多,分分钟可以代替你家的,那么,最重要的是,要速战速决,快速拿下订单,价格低点也可以,绝不可拖延时间和拿捏别人,否则鸡飞蛋打,最终落得一场空。

一句话,就算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算李世民已经立为了太子,鉴于李渊有众多的儿子,又有玄武门事变刺激,李渊如果再长期执政,李世民的皇位大概率出问题。

既然如此,让老头子提前下课,才是最优解。

3、李渊如果没有及时下台,拥护李世民的臣子们的心思就会变化

人心,不可测!

特别是在利益面前,更难测。

李渊身体挺好,活的岁数挺大,如果一直在位,跟着李世民的那一帮下属们怎么办?

他们是冒着风险,跟着李世民做了一件疯狂的事情。

这样拼命,如果李世民还不能快速做了皇帝,那么,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臣子们,风险就会加大,因为,皇帝要处理一个臣子,比捏死一只蚂蚁的困难,大不了多少。

如果李渊迟迟不退位,臣子们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和利益,保不齐,会对李渊表示十足的忠心,毕竟,人家可是当朝的皇帝,当太子党们的忠心顺序成了:皇帝>太子,那么,李世民的危机就来了。

李世民最大的资本就是战功,以及一帮拥戴自己的铁杆下属。

如果李世民迟迟不上位,这些臣子,大概率会成为李渊忠诚的下属。

当李世民的手下都成了李渊能够自由调配的臣子时,李世民上位的风险会几倍几十倍地增加。

鉴于这种情况,李世民还会等李渊去世了再坐皇帝吗?

不能,越快越好!

于是乎,玄武门之变发生后,仅仅过了一个月,李渊就禅位了。

为何要如此快速禅位?

只有一个原因,架空的日子太难受,禅位不禅位,都是一样。

而且,李渊只要不禅位,他的每一天都会面临风险,他会小心翼翼地活着,吃饭、走路、上朝都会有不安全感。

所以,基于自己被架空的情况,李渊的最好策略是:禅位,然后快乐地享受退休生活。

回到开头,李世民为什么不等李渊去世了再做皇帝呢?

害怕夜长梦多,玄武门之变已经彻底得罪李渊了,李渊还有很多孩子,这些都会影响李世民正常继位。

另外,李渊身体很好,时间久了,保不齐,拥护李世民的人成了李渊的大忠臣了,那就大事不妙了。

所以,李世民必须快速上位,必须让李渊快速让位,从发动玄武门之变后起,李二已经没有了其它选择,只有这一个。

由网友 围炉煮酒话春秋 提供的答案: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他为何不等李渊去世后再当皇帝?

原因其实很简单,形势不允许李世民等太久,为此他采取措施将李渊架空了;而李渊见自己被彻底架空,也只得顺水推舟,禅位给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不单单是为了自保,其实也是皇位争夺战。

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李世民作为主谋,他曾许诺李世民,事成之后封李世民为太子。

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

自那时候开始,李世民就将自己视为李渊的继承人,为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最终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巨大功劳。

但是,李渊称帝之后,却食言了,他绝口不提当年之事,而是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让李世民十分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他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最终成为秦王、天策上将,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

李世民地位的不断提升,让他产生了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取代李建成成为太子;而李建成也逐渐意识到他的威胁,开始明里暗里与之争斗。

武德七年,李世民使用计策,将李建成牵连进杨文干谋反之事,李渊恼怒之下再次许诺,只要李世民平定了杨文干叛乱,就改立李世民为太子。

但是,李渊在李元吉等人的劝说下,再次没有兑现诺言,这让李世民十分生气。

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进入了白热化,之后李建成联合李元吉及众多党羽发起了对李世民的不断攻击。

到武德九年五月的时候,李世民秦王府的大小官员,几乎被驱散殆尽,他也由此失去兵权,成为砧板上待宰的羔羊。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突厥入侵唐朝的消息传来,李建成心生一计,他上书让李元吉作为主帅出征突厥,得到了李渊的同意。

按照李建成的设想,他先让李元吉掌握兵权,然后让秦王府属臣一同前往,而在数日后举行的送行宴会上,他再让李元吉将出兵李世民及其亲信一网打尽,来个斩草除根。

但是,让李建成没想到的是,他府上一位官员是李世民的卧底,李世民提前得知了消息。

只不过,这并不能改变什么,因为李世民无法拒绝去给李元吉送行,只要他去了,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该怎么办呢?

李世民起初并没有什么办法,但在六月初三这一天,又发生了一件事,这一天白天,太白金星出现在秦王府的方位,按照古人的说法,这预示着李世民要谋反。

李建成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机会,就让人上书李渊,说李世民打算谋反,李渊便将李世民召入宫中询问。

当时,李世民被李渊逼迫得没法说话,但他突然心生一计,他没有正面回答李渊,而是反告李建成淫乱后宫,直接戳到了李渊的痛处。

李渊便不再追问造反之事了,而是让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第二天一大早入宫对质,李世民得令后就回府了。

李世民回去之后,与长孙无忌等人商议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必须要发动政变了,而第二天一大早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宫之时,是最好的机会。

六月初四一大早,李世民就进入玄武门埋伏起来,之后就爆发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元吉和李建成及其众多党羽,被一网打尽。

玄武门之变,其实是李世民发起绝地反击的一次政变,政变的目的不单单是自保,其实也是为了逼迫李渊交出皇位。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此之前,李渊多次对李世民食言,并且在二子相争的过程中,一直都很偏袒李建成,他甚至动过杀掉李世民的念头,只不过后来不忍心罢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如果只是为了自保,完全不用杀掉李建成,但他最终毫不犹豫地杀掉了李建成,这是出于争夺皇位考虑的,因为只要李建成还活着,自己就无法当上太子,日后也就无法成为皇帝了。

并且,李世民如果只是为了自保,也没有必要再派遣尉迟恭去挟持李渊,因为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之后,李渊就只剩下李世民这一个儿子,皇位也大概率只会传给李世民了,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

但是,李世民却将李渊控制起来,用这种威胁李渊安全的方式,让李渊承认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合法性,并且将军权全部交给李世民。

种种迹象表明,李世民对皇位是非常渴望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真的变得安全,也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件事不可忽视,那就是李世民的部下们,也是为了帮助他成为皇帝,才跟着他发动政变的。

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政变这种事,说的难听点,其实就是造反,是要掉脑袋的事情,如果李世民不当皇帝,个人利益又如何实现最大化?

再者说了,李世民此前饱受迫害,但最受伤的还是他的部下们,要么被贬黜,要么被扣押,他们只有将李世民扶上皇位,自己才有可能安全着陆。

最直接证据,其实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李世民在与部下商讨政变之事的时候,部下们就明确对他说了,只有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才能夺取太子之位。

彼与太子谋乱未成,已有取太子之心。乱心无厌,何所不为!若使二人得志,恐天下非复唐有。以大王之贤,取二人如拾地芥耳,奈何徇匹夫之节,忘社稷之计乎!"

房玄龄和尉迟恭则更加露骨,此二人直接告诉李世民,他是唯一可以继承皇位的人,他要是不愿意的话,那就是违背天意。

所以说,在玄武门之变前,无论是李世民也好,还是他的部下也罢,都是将夺取皇位作为最高目标的,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以自保,只是最低目标。

只不过,李世民虽然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但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父亲李渊,更不敢明着要求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或者逼迫李渊禅位给自己。

这几件事,李世民无论做了哪一件,他都会被认为是乱臣贼子,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即便坐上皇位,也是不会安稳的。

尤其是,李世民已经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落了个杀兄弑弟的恶名,就已经让他很难承受了,他就更加不能再对李渊怎么样了。

但是,李世民不敢把李渊怎么样,但不代表他没有办法让李渊禅位给他,这就要从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操作说起了。

李世民架空李渊,迫使李渊禅位给他。

李世民在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又在玄武门击溃了赶来支援李建成的部众,那时候李渊还在宫内的水上划船。

为了获得主动权,李建成让尉迟恭入宫"保护"李渊,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带着一对人马就径直来到了李渊的船上,吓了李渊一跳。

尉迟恭也不含糊,直接对李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作乱,已经被秦王杀掉了,秦王还叫他入宫保护李渊的安全。

李渊听了大吃一惊,又见尉迟恭带着大队人马,这哪里是去保护他的,简直就是绑架。

李渊有些不知所措,就问身边人该怎么办,萧瑀和陈叔达是聪明人,他们知道现在李世民已经控制皇宫了,如果李渊不妥协的话,安全都可能成为问题,于是对李渊说:

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萧瑀和陈叔达的大致意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没什么功劳,只是嫉妒李世民罢了,所以才合谋犯上作乱的,现在李世民杀掉了二人,是符合大家心意的,陛下应该将国事委托给李世民才对。

萧瑀和陈叔达的言外之意是,只有将其权力交给李世民,才有可能安全着陆,不然李世民会再干什么事,那就不好说了。

李渊也是个老江湖,听懂了萧瑀和陈叔达的话,就对众人说,好,这正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很快,李渊就下达了一道谕旨,让李世民节制天下兵马,李世民由此掌握了军权,但这距离他成为太子乃至皇帝,还有一段路要走。

可以说,李渊出于求生欲,做出的反应其实是很明智的,但让他痛苦的事情还在后面。

李世民掌握军权之后,先是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各自的五个儿子,然后将其家中女眷发配到宫中为奴,继而又派人诛杀了两人的一众党羽。

随着李世民杀的人越来越多,李渊越来越感到害怕,为了保住自己,他下令李世民代替自己处理国事。

待了六月十二,李渊越发感觉到威胁了,于是做出了一个决策,那就是册封李世民为太子,让李世民全权处理国事,只需要报告给他知道就行了。

癸亥,立世民为皇太子。又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至此,李世民在执政这件事上,就变得完全合法了。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李世民已经掌握军政大权,为何不等到李渊去世后再当皇帝呢?

还真不能,倒不是因为李世民的部下们等不了,而是李世民等不了,并且李渊也在皇位上坐不住了。

李世民成为太子之后,利用手中职权,将一干功臣全部封为高官,充斥了整个朝堂,功臣们都欢饮鼓舞,更加忠心于李世民了。

这当然是李世民刻意为之的,一是为了进一步抓紧权力,二是为了奖励功臣,稳定内部团结。

但是,李世民很清楚一件事,只要自己不登上皇位,事情就可能有变化,因为那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许多党羽分散在各地,这些人并不支持他,万一他们合起伙来对付自己,那就麻烦了。

如果李世民登上皇位,那就不一样了,因为已经一切已成定局,就很难再改变了。

再一个就是,李渊是不是真心想要传位给李世民,李世民不能完全确定,如果李世民让李渊继续待在皇帝宝座上,时间长了可能还有变化。

要知道,那时候李渊除了李世民这个嫡子之外,还有众多庶子,虽然古代有立嫡立长的传统,但庶子成为皇帝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的。

谁知道李渊是不是在实施缓兵之计,等到某一天再从李世民手中夺取权力,将皇位传给其他儿子呢?

总之,李世民认为只有自己登上皇位,才能彻底保护胜利成果,自己才有更多时间在皇位上大展拳脚。

本着这个原则,李世民通过安插亲信到关键部门,逐渐掌控了朝堂,而那些曾经忠于李渊之人,则多半都投靠到了李世民一边。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劝说李渊放权给李世民的萧瑀,其实早就是李世民的人,而陈叔达则是个中立派,唯有裴寂等少数几人,依然忠于李渊。

可以说,随着权力向李世民转移,李渊逐渐成为了孤家寡人,以至于话语权越来越弱,想干涉一下朝政,都无从下手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渊越发感觉到无助,他名为皇帝实为傀儡,不如退位算了;再加上亲眼目睹了儿子相残的悲剧,痛定思痛之后发现,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于是感到十分自责,就更加不想继续当皇帝了。

再考虑到,当时李渊已经是个六十岁的老人了,早就对朝政感到力不从心了,因此对于皇位留念也没有那么强烈。

武德九年七月十六,李渊第一次向身边的裴寂道出了心里话,他说自己应该退位为太上皇了。

九天之后,李渊下令撤销天策上将府,为禅位给李世民做准备。

八月初八,李渊正式下达诏书,禅位给李世民,第二天李世民登基称帝,改元贞观。

李渊唯一的诉求,其实是在退位之后能够安享晚年,为此李世民没有吝啬,而是让李渊继续住在太极殿(皇帝才能居住的地方),自己则住在东宫,前后达数年之久。

并且,李渊享受的物质待遇还是很好的,后来又回了九年才去世,期间他日日莺歌燕舞,又与妃子们生下了许多儿女,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李渊急流勇退得来的,如果他继续赖在皇位上,结局恐怕就不好说了。

总结一下,李世民之所以不等李渊去世后再当皇帝,一是因为他本来就是冲着皇位去的,局势不允许他等太久;二是李渊在失去权力之后,感到心灰意冷,也没有兴趣再继续当皇帝了,所以做个顺水人情,将皇位传给李世民,换自己一个太平晚年。

由网友 行业动态观察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

李世民南征北战,舍生忘死,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登上皇位,大展才华,成就一番不朽功业吗?

可在他前进的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刘黑塔,王世充等地方势力,而是自己的父亲李渊和亲哥哥李建成以及亲弟弟李元吉。

李建成作为长子,被李渊立为太子,可他心胸狭窄,能力有限,嫉妒李世民比自己功劳大,所以联合李元吉想要除掉李世民以绝后患。而李渊作为父亲,对此却保持沉默态度,这就等于默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对李世民的打压。

万般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好发动了玄武门事变,一举铲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为自己登上太子之位铺平了道路。

对李世民铲除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是很不认同,很有看法的,加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还在,为了防止李渊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所以李世民在登上太子之位后,急需要做的的一件事就是逼迫父亲李渊尽早让出皇位,以防夜长梦多。

李渊开始肯定不愿意,可架不住李世民派尉迟恭手拿着鉄鞭多次去宫里威胁。李渊明白,如果乖乖让出皇位,还能活着,可如果拖拖拉拉不想让出皇位,就只有死路一条,说不上那一天尉迟恭的鉄鞭就会砸碎自己的脑壳。一个杀自己亲兄弟眼都不眨一下的人,杀自己这个半老不死的父亲,和杀一条野狗没什么区别。

所以李渊不敢拖延,在李世民登上太子之位不到两个月,就乖乖让出了皇位。

登上皇位的李世民也终于出了一口气,地位有了,威胁也不存在了,终于可以一展才华,创立一番事业了。这才有了贞观之治,才有了大唐盛世。

所以说,李世民胁迫自己的父亲李渊让位,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需要,做的很及时,也很正确。

由网友 狄飞惊 提供的答案:

一句话,李世民等不及了,因为玄武门之变的真正目标,不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而是自己的老爹李渊,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不过是手段,迫使李渊退位才是目的。

长期以来,玄武门之变被认为是"兄弟阋墙"的典型,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争夺皇位早就的血雨腥风,但实际上,这是一桩"父子反目"的戏码。

李渊的地位和贡献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如秦始皇嬴政、如汉高祖刘邦、如光武帝刘秀、如隋文帝杨坚、如宋太祖赵匡胤、如明太祖朱元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无不鼎鼎大名。

然而,作为盛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毫无存在感。

这并非李渊没有能力,没有贡献,如果真是这样,他也当不了开国皇帝。

因为在史学家的"春秋笔法"下,李渊的地位和贡献被淡化甚至忽略了。

史学家为什么要淡化李渊的地位和贡献呢?这一点要"归功于"唐太宗李世民。

李渊是出身贵族门阀,祖上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祖父李虎在北周时被追封为世袭唐国公,李渊靠着祖上的荫庇,7岁就袭封为唐国公,后来隋代北周,李渊因为独孤皇后是她的姨母,又成了皇亲国戚,比如隋炀帝杨广跟李渊就是姨表兄弟。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开启了统一全国之路。

关于李渊起兵反隋的原因,后世的史书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清一色地都说是李世民首先提出倡议并且鼓动李渊下定决心,表明李世民立下"社稷第一功"。

1,《旧唐书·高祖本纪》"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2,《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3,《新唐书·太宗本纪》:"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但实际上,李渊晋阳起兵时,李世民只有19岁,即便他卓有见识,影响力跟李渊也没法比,不可能直接决定晋阳起兵这样的惊天大事。合理的推测是,李世民参与了晋阳起兵的谋划,但李渊才是晋阳起兵的主要谋划者和决策者,只要李渊不反,李世民成不了气候。

统一天下的功劳

在很多人心目中,李世民被认为是大唐统一天下的首功之臣,是一个接近完美的皇帝,李渊只是一个优柔寡断的老爹,哥哥李建成只是一个坐享其成的太子,弟弟李元吉只是一个四肢发达的莽夫,只有李世民征战四方,披荆斩棘,为天下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晋阳起兵主要是李世民的谋略,因此李渊曾口头承诺将来得了天下,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当然是很谦虚地推辞了。

"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

后来李渊晋阳起兵,自称"唐王",准备兑现承诺,立李世民为世子,武将们跟李世民关系密切,也很支持,但李世民"固辞而止",坚决推辞不干。

李渊是个实在人,把李世民的推辞当了真,所以他后来当皇帝后,没再征求李世民的意见,直接把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吉为齐王。

应该说,李渊这个决定没毛病,完全符合规则和惯例。

但李世民不高兴了,他虽然表面推辞了,可谁不想当太子,他之所以卖力打仗,就是希望用实力和战功征服所有人,堂而皇之当上太子,可老爹居然把自己的虚伪客套当了真。

很不巧的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有显著缺陷,并且两人有一个共同毛病——妒贤嫉能,李世民的抢眼表现让李建成感受到威胁,于是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

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

可怜的李世民就这样成为老爹说话不算数的牺牲品,哥哥弟弟联合欺压的对象。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不管是谁先挑事谁的锅,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两大股势力的明争暗斗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明争暗斗不断升级,最终酿成了玄武门之变。

后人常把玄武门之变归咎于李渊,认为是李渊的优柔寡断让儿子们兵戎相见。

实际上,李渊绝不像人们想象地那样无能,一方面把李建成立为太子,另一方面却抬高李世民的地位,甚至不时表现出让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的意图,这些都是他老谋深算的表现。

狡猾的李渊知道这三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他相信不论自己的儿子无论怎么样明争暗斗,都不至于上升到刀兵相见的地步,更不可能对自己这个老爹动粗。相反,儿子们的争斗对李渊的皇位最为有利,他可以让儿子相互牵制,自己居中调节,始终掌握最高决策权。

只是李渊失算了,他被李世民的谦虚迷惑了,低估了李世民的野心。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迅速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把两兄弟的十个儿子无论大小全部诛杀,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如果只是为了自身安危反击,何必要制造灭门惨案?

玄武门之变发生太过突然,完全出乎李渊的意料之外,所以他毫无预备,正不知如何应对时,而李世民已派手下大将尉迟敬德率精兵以保护的名义,控制了李渊的人身自由。

李渊这才知道,李世民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只是一个环节,他真正的目标是将自己取而代之,只好当众说了一句极其违心的话,掩饰自己内心的惶恐不安:

"善!此吾之夙心也。"

事已至此,李渊无力反击,只好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宣称:

"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这回李世民不客气了,开开心心当起了太子。

此时的李渊表面是皇帝,实际上是傀儡,他深知自己的皇帝宝座是个烫屁股的位子,所以过了几个月,李渊很自觉地宣布退位当太上皇,让太子继位。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最终目标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李渊;不是太子位置,而是皇帝宝座。当玄武门之变成功后,他不可能甘心情愿等着李渊死后才接班,而李渊也深知与其等着被儿子赶下台,还不如主动禅让。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3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