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梦幻茶余饭后 提供的答案: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其中丧葬文化也是其中之一,不可忽视。每个地方不同,它们丧葬文化又有所不同。比如西藏的天葬文化,西南地区的悬葬文化,以及大部分农村实行的土葬,大城市的火葬和冰葬(正在武汉改革运行中)。
- 我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所以对于丧葬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就一一介绍一下这里的全过程。
离世后第一天报丧(一般停留7天左右)
离世之后,首先要派人通知亲朋好友,以前还要带上一只雄鸡,表示告示对方有人去世了,必须亲自上门报丧。
现在方便多了,都有手机联系和V信,以及群都可以,比较简单方便,没有那么麻烦。
家里的亲人帮忙清洗尸体,然后派人换衣服,换衣服的人有讲究:必须是族人,亲人,然后之后装入棺材,准备好一些丧葬用品。(纸钱,箱,烟花,烟酒菜之类)。这些由专门的总管负责,所有资金出入由他一个人处理。
晚上,我们那里为了纪念死者,必须唱一晚上的夜歌,表示深深怀念之情。
第二天至第五天开始道场,做法事
第二天开始,一般要为死者做三天三夜的法事,我们那里叫道场。有3~5个和尚轮流做,亲戚朋友穿孝服跪拜行礼,以及各种仪式,表示哀悼之情。
还有人负责组装纸马,我们那里称龙屋,等到道场做完之后,必须烧给死者,去了那边有地方住,有钱花。
第六天上祭文
三天道场做完之后,就是上祭。准备祭品由上祭者念祭文,这时每个直系亲人或亲戚必须上一轮,还要表示红包,一般一人100元起步,多的时候要好几百。
最后一天,出山送葬
第六天晚上,所有的准备工作要安排好,比如哪些人具体做什么?都有安排,比如抬棺,放礼炮的,还有灵车的,舞龙舞狮的,以及送葬乐队等。
一般没有天亮之前移灵,必须赶在时辰之前出山。
一般所有的父老乡亲都要到场,相送死者,还做一些事情。整个七天流程至少需要花费10多万元左右,主要是吃喝,烟酒等。
头七,我们那里讲的是指去世后第七天,必须准备饭菜以及祭品,相传那天魂魄会回来,这当然是一种迷信说法,也是亲人一种念想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由网友 人和万事成家和万事兴 提供的答案:
以前是实行土葬,现在是实行火化,以前土葬要比火化停放的时间长一些,因为土葬要等亲戚赶到见面才装棺。现在火化人一死就急着要火化,虽然火化环保又节约土地,但火化要比过去土葬抬埋还费钱。
农村人死抬埋需要择吉日,按照农村唯心的话来说,人死抬埋的时间不能有冲兙,就看抬埋那天的日子吉利不吉利。人死在家停放的时间长短,是由抬埋那天的日子所决定的,不是说那天抬埋就抬埋。
人死在家停放的时间有长也有短,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说,有些高寿的老人死了,家中有孝顺的子孙就希望多停放几天,家庭条件好的就有意要多停放几天。
还有些是凶死的叫短命鬼,连家都不得停放的,就要快快火化快快抬埋了。在家的时间也是根据气候条件决定的,比如说,冬季就可以在家的时间长一些,夏季就可以在家的时间短一些,因为夏季人死尸腐烂不宜久停放,还有的是因为日子将就不了,由择日决定。
由网友 看消息看货物 提供的答案:
人死后下葬之前并不是一定要停放3天,停放多少天是根据季节和地区而定的。有的地方是夏不过三,冬不过七。有的地方是春三,夏一,秋五,冬七。现在一般是停放3天。为什么要停放3天,原因有以下3点。
1、避免休克的情况
古代的医疗水平落后,都是通过脉搏、呼吸、心跳等状态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死亡。有不少人休克被判定死亡,有些休克人能自己恢复生命体征,古代称诈尸。停放3天就是防止把休克误判为死亡,看死者3天内能不能恢复生命体征。
如果停放时间短了,有人休克不能自行恢复,造成误判悲剧。停放时间长了,尸体腐烂,会有一股奇臭的味道。所以一般是3天。也就有了夏不过三,冬不过七,春三,夏一,秋五,冬七的说法。
2、有时间准备后事
丧事办理,礼节繁多,事情繁琐,人员众杂。时间短了会因仓促乱作一团。3天可以井然有序办好丧事。
3、让亲朋好友瞻仰遗容
古代的交通条件落后,停放3天,方便远道的亲朋好友瞻仰遗容。
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
由网友 箭上炫 提供的答案: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丧葬文化和习俗。丧葬的方式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就我们洛阳地区而言,自古以来一般都采用土葬,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丧葬制度改革,城区绝大多数都采用火葬,火葬以后在陵园里购买墓地,然后再把骨灰盒埋入土里,"入土为安"。而广大农村还是习惯于土葬,上面要求最紧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先火葬,然后把骨灰盒放到棺材板里,而后再埋入墓中。也有不少不火葬,利用晚上夜深人静后偷偷把亡故者的死尸放在棺材里埋入墓中。
具体的丧葬习俗是人断气以后趁着身体还有一定的温度,胳膊腿能够弯曲,抓紧洗脸,净身,换衣服,梳头(男的还要理发刮胡子),然后移尸草铺上。如果是白天断气,儿女近亲大放悲声,街坊邻里闻讯前来帮忙料理丧事。如果是夜里断气,一家人一般守尸,清理打扫,准备,等到天微明时才大声哭。
丧事的料理一般是有三五个人组成一个治丧小组吧,然后立伙做饭(现在一般都是速办,简办,打墓,砖箍墓,运棺木,下葬,埋葬一条龙服务,也不做饭,由酒店直接送),报丧,烧轿(用五色纸扎成轿,前后有纸人抬放在大门口,有儿女抬着老人衣服的两只胳膊把魂儿引出来把轿烧了。等宾客到齐后焚黄(白纸包住金银元宝),献爵(三杯白酒拜后洒到地下),磕头跪拜痛哭,祭奠完毕,入棺(移尸棺材里),盖板釘牢,然后统统开饭,起殡送棂,下棺,封墓,而后,所有帮忙人等散去,儿媳妇先行一步,大门口等候,从儿子手中接过老人遗像框,迎进家里,安放在客厅桌子上。
如果家里的高龄老人在春秋或者冬天亡故,我们这里也有不立即埋葬,而停放三天或者七天后再埋葬的。在里面有几个原因,一是有的儿女或孙辈有特殊情况不能赶回来送老人最后一程的;二是老人走的突然,儿女们一时从感情上接受不了,丢不下,想再陪伴老人几天。
另外,我们这里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未成年(20岁以前)的,未成家的,因车祸,急病,住院死亡在医院的人都不能进家,在大门外搭棂棚吊唁,入棺等。
"头七"是指逝者亡故七天,具体规定我们这里也不太统一,有的是从亡者断气那一天算起,有的则是从埋葬入土的那一天算起。
由网友 足迹11 提供的答案:
人死下葬前为何停放三天?确认一下是否命限值此?多数都是找一些身强力壮人来守灵或者是儿女通过哭喊来唤醒,说是阳刚之气能辟邪,有些人惊吓过度造成了短暂大脑的休克,所谓的灵魂出窍。
到了第二天晚上送盘缠,用纸做的高头大马车金元宝~冥币等等,随着阴间的通行证生辰八字名点燃,放一个凳子上面撒上江米面说为了防滑,儿女们跪拜在地上磕头,烧完纸钱你会发现,凳子上有的是脚印,有的是手印,脚印居多这说明死者的亡灵已去。
上殡仪馆时亡灵身上的哪块红布和嘴里的含口印?通常情况下女儿要那块红布代表日子红红火火,儿子通常要那个含口印放在酒里泡上七七四十九天,红布包那是一个非常好的镇宅之宝,小孩哭闹不止或者老做噩梦放在枕头底押惊添财。
一般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是风水界道魔咒。第七天已经正式认可阳间的人三魂魄转化成阴间的鬼事实,通常家人都盛情款待亡灵希望远去的途中,金银财宝冥币,喜欢的衣物尽力而为,希望心想事成。
再就是等下葬,风水先生看墓地的同时先把儿女召集起来,问一问生辰八字?看看选哪个方位?对儿女更有呵护功能?罗盘更能精准的测出方位准确度,杀只公鸡老早去阎王报信,红布包上骨灰盒还有一些在你这里就不必多说了,最好在中午以前把这些下葬的程序做完。
这就是我们这里的风俗文化[太阳]
由网友 文藻巧翁 提供的答案:
【死】,古代等级森严,死者尊卑不同,死的称谓也不同。《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另《礼记•礼运》:"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讳言死,并产生一些死的别称,如称"亡",称"殂",称"殒",称"沒(殁)",称"逝",称"弃世",称"上仙",称"不讳",称"登遐",称"物故",称"上宾",称"考终命",称"填沟壑",等等。
【殇】指男末冠,女未笄而死称殇。其中"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丧。"(《仪礼•丧服》)
【复】即招魂。据《礼记•丧大记》:古人初死,须有生者一人,持死者上衣,登屋顶,面向北喊死者的名字(妇女则称其字)说:"xx人呀,你该回來了!"这样连喊三次,再把死者的上衣卷起来投到屋下,由人接着,覆盖在死者尸体上,这就叫"复"。《礼记•檀弓下》:"复,尽爱之道也,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就是说,生者不忍心其亲属死去,祈求鬼神,希望死者的灵魂从幽阴处回到身体上来。复而不醒,然后才办丧事。
【沐浴】古丧仪之一。沐是洗头,浴是洗身。《礼记•丧大记》和《仪礼•士丧礼》都有关于沐浴的记载。给死者沐浴,在既复后进行。沐浴方法大体上和生人一样,包括剪指甲和修胡须。沐浴的人,如死者为男性,用男侍者;女性,用女侍者。沐浴时,死者的亲属暂时退出。沐浴后,再在停尸的床上放上盛冰盘子,沐浴就算结束。《晋书•王祥传》记载王祥将死,戒其子曰:"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可见一般人死后是要沐浴的。
【含饭】古丧仪之一。饭是在死者口中放入米、贝;含,又作"琀",是左死者口中放入珠玉。《公羊传•文公五年》何休注说,这样做是"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关于饭,规定是"君〈诸侯)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c《周礼•地官•舍人》郑玄注):"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礼记•杂记下》)。关于含,据汉刘门口《说苑•修文》:"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似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司马光《书仪》论:"古者饭用贝,今用钱,犹古用贝也。钱多既不足贵,又口所不容,珠玉则更为盗贼之招,故但用三钱两已。"
【敛】古丧仪之一。《释名•丧制》:"敛者敛也,敛藏不复见也。》敛有小敛、大敛。①小敛:谓以衣衾加于死者之尸。据《仪礼•士丧礼》和《礼记•丧大记》记载,小敛的时间是在死去的次日早晨,地点是在卧室门里。届时,先在木上铺席,再在席上铺绞(宽布条),绞上铺衾(被子)。席、衾的质地,据死者的身份确定。穿衣,无论死者尊卑,都是十九套。穿好后,用衾裹上,再用绞捆紧。这以后,再把布囊(叫做"冒",分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最后再盖上覆尸的被子(叫做"夷衾")。到此,敛者要哭,尽哀而止,小敛礼成。②大敛:指把尸体放入棺内。据《礼仪•士丧礼》和《礼记•丧大记》记载,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次日,地点在堂前的东阶上。入敛的衣服,士三十套,大夫五十套,君百套。宋司马光说:"此非贫者所办也,今从简易用之。"(《书仪》)大敛时,孝子等要跳起脚来哭,叫踊。等尸体处理停当,还要抱着尸体跳起脚来哭。接着是尸体入棺,棺上加盖,都要这样哭一通。最后在灵座前行祭奠礼后,大敛仪式才算结束。
【殡】停柩待葬叫殡。周代制度,人死,敛尸于棺,在堂的西阶掘一坎地停柩,这就是孔子说的"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礼记•檀弓上》)。西阶是客位,殡于西阶,就是把灵柩当作宾客了。据《礼记•王制》说,从始死之日起,"天子七日l而殡,诸侯五日而殡,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春秋时有殡庙之礼,《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曲沃是晋国宗庙所在,殡於庙,故往曲沃。殡不是葬,《礼记•王制》说:"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就拿晋文公来说,他是诸侯,据《左传》记载,殡文公于三十二年十二月,葬于三十三年四月,相隔恰为五月。后世所谓"出殡",则是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
【执绋】。绋(音:弗),拉灵车的绳子,字亦作"綍"。送葬的人邦助拉灵车,叫执绋。《礼记•曲礼上》::"助葬必执绋。"据《周礼•地官•遂人》及《礼记》的《丧大记》、《杂记下》等篇,天子之葬,用六根大绳挽车,叫六绋,执绋者据说有千人;诸侯四绋,五百人,大夫二绋,三百人。执绋,又叫执引。《礼记•檀弓下》:"吊於葬者必执引。"后来"执绋"成为送葬的别称。
【挽歌】执佛者所唱的哀歌叫挽歌,亦作"挽歌"。上古无挽歌,《礼记•曲礼上》:"适墓不歌,哭曰不歌,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最早的挽歌见于《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令人杨伯峻认为《虞殡》即送葬之挽歌。"后来挽歌逐渐流行!,《晋书•礼志中》:"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古乐府相和曲中的《薤露》、《蒿里》都是挽歌,陶渊明也有《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就是从挽歌演变来的。【七七】旧俗,人死后每隔七日为忌日,须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日止。这是佛教在我国流行后产生的一种风俗。《魏书•斋僧》:"又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宋司马光《书仪•斋僧》:"世俗信浮屠诳诱,于始死及七七、百日、期年、再期、除丧,饭僧设道场,或作水陆大会。"
由网友 聪明天空 提供的答案:
我们民族丧葬文化也是随着民俗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很难舍弃,也放不下心里的感情。通过对逝者的祭祀哭拜,慢慢接受死者的一个过程、让悲哀渐渐远去。
至于下葬前停放3天的原因也很多。
有的地方是停放3天,有的地方停放七天或九天。按照古时候是为了让同族人祭拜,以3天为期,过期不候就是一种遗憾了。
死尸停放,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准备就绪,比如棺材没做好,坟墓没挖妥等等,最主要的还是人的情感的原因。对于人,总不能上午咽气下午就埋吧?
"头七"应该是死人埋了以后的第三天,为"头七"。
头期去上坟的人很多,要给坟头安锅。用石板搭一个象征性的小房子,还要准备好米缸面坛。把逝者没有纪念意义的遗物烧掉,这个丧葬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上坟了,连续上坟七期就结束了。以后上坟祭祀就是七月十五,十月一,清明节了。
很久以前的祭祀文化早就失传了。过去高门富户,办一场白事,几十天的时间,花费根本没法计算。耗时费力,逝者家属很难坚持下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能为了死人而折磨好人了。过多的祭祀课题,都是迷信色彩很浓的东西,越来越不被年轻人所接受了。孝子穿的白鞋,是把白布缝在鞋上,必须穿到自然掉落,不许撕扯下去,是对死者的不敬。
由网友 绥格格 提供的答案:
重在生前—— 床前端杯水,赛过两行泪
祖母叮咛:"重在生前孝顺,后事从简。"
1、2022年4月23号23:23分,因疫情反复,公路封锁,小区警戒,我独自送走百岁老人家。(先生祖母115岁)
2、老人家千叮咛万嘱咐:
01、一切从简
02、封锁消息
03、坚决不收礼
3、老人家头脑清醒,说话清楚,竟然读了一段顺口溜:
生前搭把手,
胜过两行泪;
床前端杯水,
超越白扎头。
走后一场空,
反对群演餸。
4、这分明是老人家心疼我辛苦,顿时,泪流满面😭
5、千头万绪的后事要处理,我告诫自己—— 即使崩溃也要调至静音,对"血缘"进行现场直播。
6、一条龙服务的师傅,非常辛苦,除了正常付费外,我赠与每人666元礼包,也是慰籍自己的心灵。
由网友 纯钧RHGL 提供的答案:
当年靳凤林著《死亡与中国丧葬文化》《窥视生死线——中国死亡文化研究》等,也在探讨这个问题。靳凤林认为,中国的丧葬文化形式多样,但遵循着三个原则:生死如一、聚族而葬、神人相通。
个人同意靳先生的第一个观点。我国丧葬文化本质说白了就是一条——生死如一。
虽然几千年来丧葬的形式从一开始就五花八门,到后来与时俱进,但实际上都是遵循着这一原则。简单说就是,活人有什么,死人就要有什么。
这就是我国丧葬文化最基础的内涵,也是对逝者怀念的最高形式——无论活着还是死后,他在人们心里的地位不变,死后与活着时地位相同。
那么,无论有多少种丧葬包括祭祀的形式,都是对这一原则的诠释和延伸。
停灵这种方式,则仅限于汉民,而且还不包括所有的汉民。
人死后不即刻下葬,这叫停灵。
有人说停灵是看逝者有没有缓醒的可能,虽然说来是有科学道理在内,但这实在只是一个巧合。毕竟旧时代脑袋掉了的还停灵呢,脑袋掉了停多久也不可能缓醒呀。
包括旧时代讲究"衣冠冢",衣冠有什么缓醒的?帽子衣服裤子鞋子要能成精啊?但搞衣冠冢也要停灵,这就足以说明,所谓"缓醒"的这个说法是胡说八道。
停灵三天到底是要干嘛?按古人的说法,这叫"全阳德"。
《易·师》里说:三者阳德成也。
全,成全。阳德,对住世的礼赞。古人认为,三代表的是天、地、人,又佐君、父、师,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易·说卦》里说:万物出乎震。人是从三而来。《后汉书》里又说:三者数之小终。人从三而来,有始有终,当然也要从三而去。
人去世以后停灵三天,是表示对生于此世的一种礼敬与答谢,答谢过后再埋了,这就圆满了。停灵三天,就叫"全阳德"。
七,跟三差不多,也是"全阳德",无非是另一种形式。
《说文》说: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汉书》里说: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尤其是《易·既济》里说:震为七。
古人讲究侯伯七命,车服皆以七为节。这里的标准是日月五星,即七政。在这里,三与七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最终映射于"阳"。
从《易》上看,都落到"震"上,《易》里说,七,易之正也。易用九不用七,亦用变不用正也。九,那就是三三嘛。
但是后一句就说得很明确了——然则凡筮阳不变者当为七。
三与七,都算是生命的一个周期。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既可以被三整除,也可以被七整除。
只不过,三是一小终,七是一大终。权贵富贾有点资本的可以以七为节,"伯侯"嘛,穷老百姓折腾不起怎么办?那就以三为节。
头七:民俗丧葬礼仪,每七天奠弔一次,共七次,称为七七。头七就是七七的第一次大规模奠弔。
只是,古人其实也是有想过的,穷苦百姓没有本钱折腾这些事,所以七七是弹性化的,并不强制。只有停灵三天才算是硬性的,无论穷富,谁家有人逝去,应该停灵三天以全逝者阳德。
这不能说是迷信,只能说是古人对生死伦理哲学的一种尊敬态度。
至于普通百姓为什么也学"侯伯七命,车服皆以七为节",这就是人性问题,自古以来人就是"慕富"的。
后世,好的没学好,坏的学得一样不落。停灵三天全阳德这个有内涵的事很少见了,反而原本弹性化的七七,不必要摆的谱,无论穷富都在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