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岳爸爱溪宝 提供的答案:
早在唐朝,长安就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了,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见怪不怪。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此外,昆仑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指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唐代黑人来到中国,一种是作为年贡送往长安,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唐代的黑奴大部分是居住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矮黑人,属尼格里托人种。也有一部分辗转来自北非,称为"僧祇奴"。一般认为"僧祇"是马来群岛和唐朝对非洲黑人的称呼,"僧祇"即"Zangi",即桑给巴尔人。
非洲黑奴是阿拉伯国家掳掠贩卖得到的,然后作为"贡人"或奴隶流入唐朝社会。孙机在《唐俑中的昆仑与僧祇》中,将近年来出土的唐代昆仑奴俑加以考证,分为了来自南海诸国的昆仑奴,和非洲黑人僧祇奴,如裴家小娘子(裴行俭的后人)墓出土的黑奴俑就是僧祇奴。但唐代人不会去分辨黑奴的来源,在唐代人眼中,一切皮肤黑或者较黑的人都是昆仑儿。
葛承雍仔细分析了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的区别,尽管他们都体黑卷发,但两者在外形上有差异。被称为"昆仑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罗人种,而应该是尼格利陀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
由网友 灵枫历史阁 提供的答案:
昆仑奴是黑人,曾被当成"动物"抓来中国。唐朝的有钱人,对他们趋之若鹜。凡是巨富之家,必有昆仑奴。可昆仑奴又矮又丑,还不穿衣服,为何唐朝贵族都抢着要?
据《岭外代答》记载,昆仑奴来自一个海岛,头发是卷曲的,皮肤是黝黑的,只要用食物引诱,就能抓住他们,一抓就是千万,可以卖去当奴隶。
"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岭外代答》卷三)
无独有偶,《旧唐书》里对昆仑奴的外貌,也有相同的记载。
据《旧唐书》记载,昆仑奴居住在林邑的南边,头发是卷曲的,身体是黝黑的。
"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旧唐书·南蛮传》)
从唐代的昆仑奴俑来看,昆仑奴大多身材矮小,不穿上衣,只穿个羊皮短裤。
唐朝贵族、富豪对他们趋之若鹜,只要是因为昆仑奴大多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认准了主人,就会忠心耿耿。
据学者考证,唐朝人根本不区分奴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只要是长得黑,都会把他们叫做 "昆仑奴"。
但时至今日,我们不禁要问,盛行于唐朝的昆仑奴,到底来自哪里呢?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答案。
第一种说法:昆仑奴来自北非。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
"内有东西方四十余国侨民,包括源自非洲来的黑人(昆仑奴)。"
可见,在一些学者的眼中,唐朝时期盛行的昆仑奴,就是非洲黑人。
这一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堪称国际大都市,拥有各色人种,黑人也并不少。
第二种说法:昆仑奴是东南亚人。
因为史料明确记载,昆仑奴生活在海盗上,并且身材矮小,所以,也有不少人认为,昆仑奴应该不是非洲黑人,而是尼格里托人。
尼格里托人,是小黑人,他们一直生活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
这种说法,同样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古代的中国人,将凡是在半岛上统治这些小黑人的国家,称为"昆仑之类"。
这个地方的人,同样皮肤黝黑。
第三种说法:昆仑奴是印度人。
之所以认为昆仑奴是印度人,和谭嗣同有关。
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朋友写了一篇游记,里面提到"希玛纳雅山"(即喜马拉雅山)即"昆仑"。
而印度,恰好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
有人据此认为,昆仑奴是唐朝人对印度人的称呼。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称:昆仑奴在唐朝的身份,有狮奴象奴扮演、僧人弟子。
这2种身份,都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佛教的发源地,就是古印度。
第四种说法:昆仑奴是来自中国西部昆仑的原住民。
除了上述3种说法外,还有人认为昆仑奴是中国人。
在我国西部,有一座山叫做昆仑山,因此有人认为"昆仑奴",就来自于昆仑山。
持有这种说法的人,是把"昆仑奴"中的昆仑,当成了现代的昆仑山。
他们认为昆仑奴,是昆仑山的土著居民,跟随丝绸之路进入到唐朝的长安地区。
以上4种观点,你认可哪一种呢?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认定昆仑奴主要是东南亚人,可能夹杂着部分北非、印度人。
我做出这样的推断,并非信口开河,而是结合了史料和唐朝文物。
我的理由如下:
第一,在关于东南亚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昆仑黑人的记载。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不止是指昆仑山,还特指黑色的东西。
目前,有很多唐朝出土的昆仑奴陶俑。
这些陶俑,大多肤色棕黑,远比其他黄种人陶俑要黑得多。
昆仑奴的服饰,上半身几乎不穿衣服,下半身则穿着皮短裤。这种装扮风格,明显居住在炎热地区。
由此推断,昆仑奴是中国昆仑山土著居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从天气来看,东南亚的天气炎热,和昆仑奴身上的服饰比较契合。
此外,唐朝提及东南亚的文献,大多直接提到了昆仑奴。比如:
《旧唐书·林邑国传》:"自林邑已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旧唐书·真腊国传》:"真腊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
《新唐书):"盘盘,在南海曲,北距环王,限少海,与狼牙修接,自交州海行四十日乃至……其臣日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日昆仑勃和,日昆仑勃谛索甘,亦日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
上述文献记载,足以说明,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有了被唐朝人称为"昆仑"的黑人。
第二,从运送途径来看,东南亚地区具备更大的可行性。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长安城拥有非常多的昆仑奴,许多大户人家为了显示地位,会争相购买。
唐朝其他城市,对新奇的昆仑奴,同样趋之若鹜。
如此大批量的购买,昆仑奴的数量绝对非常多,不可能只有几百人、几千人。
如果要支撑起几万人甚至更大批量的人员运输,必须有发达的贸易线路。
结合当时交通、贸易路径,能完成这样大数量的人员运输,恐怕只有东南亚各国这一渠道。
唐朝所处的主要时期,是在公元7到9世纪。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还是奴隶制国家,和唐朝有着密切的邦交和海上往来。
他们需要向唐朝上贡,顺便进行奴隶贸易,在逻辑上成立。
不止是奴隶买卖,很多昆仑人,也跟着东南亚商人来到唐朝,留在了中原。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地下王国,那个皇帝,似乎就是昆仑人。
第三,史料以及唐朝小说中,昆仑奴的形象与东南亚人十分相似。
唐朝的小说、史料,均对昆仑奴的外形进行了描写,而东南亚人的外貌,和描述的非常接近。
比如,《太平广记》引《朝野全载》的记载表明,昆仑奴的外形是又短又小。
"场帝令朱宽征留仇国,还,获男女口余千人并杂物产。……人形短小,似昆仑。"
再比如,《太平广记》卷《甘泽谣·陶舰》中记载,昆仑奴非常善水,能在水里来去自如。
"(魄)曾有亲戚,为南海守,因往省焉。郡守喜其远来,蹭钱百万,遗古剑长二尺许,玉环径四寸,海舶昆仑奴名摩诃——善泅水而勇捷……及回掉,下白芒,入湘江,在每遇水色可爱,则遗玉环剑于水,令摩诃下取,以为戏笑也。"
这段话讲述的,就是昆仑奴摩诃的故事。当时,他的主人有一把剑掉在了水里,摩诃二话不说直接下水取剑,身姿十分矫健。
再比如,《一切经音义》直接点出,昆仑奴非常善水,下水可以待很多天,却不会死亡。
"善入水,竟日不死。"
小说的描述,或许会夸张,但一定有一些现实的根据。
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推论出昆仑奴的外形,应该不高大,身材矮小,而且善于游泳,比较懂水性。
这些性格特征、外形特征,都符合东南亚沿海或者群岛国家人种的特征。
第四,唐代开凿的石窟壁画上,佛教黑人形象与昆仑奴非常相似。
出土的文物壁画,也给昆仑奴的来源,增添了方向。
比如,在开凿出来的唐朝佛教石窟中,可以找到许多黑人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兴建于唐朝的彬县大佛寺石窟。
如果这些黑人不是虔诚的佛教教徒,那么,他们怎么可能被雕刻在宣扬佛教的壁画之中呢?
要知道,封建时期,奴隶的地位还是很低的。但如果这些人,是跟随商队来到中国的昆仑人,就说得过去了。
可能提到佛家,大家都会想到印度。
但实际上,东南亚也是佛教传播和交流的一大中心,而且,东南亚与印度、唐朝都有不少交流。
所以,这些石窟中的黑人,极有可能是来自东南亚的昆仑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唐朝盛行的昆仑奴,大概率来自东南亚。
值得一提的是,"昆仑奴"虽然也是奴隶,但他们在唐朝的地位,还是比一般奴隶要好得多。
唐朝的昆仑奴,主要从事服务行业和伎艺表演。
服务行业的昆仑奴,是贵族们炫耀财力的表现。他们有的当管家、有的驯养牛马、有的则从事田间劳作。
从事伎艺表演的昆仑奴,要么被养在家里进行搏击表演、要么进行驯兽表演。
相比其他奴隶,昆仑奴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没有性命之忧,也会有较好的待遇。
相比十五世纪,欧洲人主导的黑奴贸易,昆仑奴的日子要过得好太多了。
当然了,昆仑奴的待遇,可能和他们的"忠心""侠义"有关。
他们认准了一个主人,就会坚持到底,绝不背叛。
在很多小说中,昆仑奴的形象,也都是忠肝义胆、飞檐走壁的强人。唐代小说《昆仑奴》,就被金庸先生称为中国第一部侠义小说。
中国人,是非常欣赏这种"忠义"品质的。
如今,昆仑已经成了侠义、忠心的象征。
比如,谭嗣同的《狱中提壁诗》中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是在用"昆仑奴"故比喻革命义士、忠肝义胆的追随者。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由网友 三观粉碎机 提供的答案:
昆仑奴为什么会在唐朝的都城长安出现,说直白一点其实就是一部东南亚的人口贩卖史。真正的昆仑奴,就是马来西亚的尼格利陀人,他们还有个非常形象的昵称叫做矮黑人。但是由于古代中国人看到外国人也是脸盲的嘛,所以大致昆仑奴就是统指当时被贩卖到长安城贵族家中的东南亚一带人口,再混着些非洲人和中国南方偏南亚体现特征的少数民族人种。
在《旧唐书·南蛮传》中说,"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里的林邑就是现在的越南中部,所以林邑以南大致所指就是菲律宾、马来半岛、泰国一带,这也是尼格利陀人主要分布的地区。北宋时期的朱彧在《萍洲可谈》中也说,"广中富人多蓄鬼奴……有一种近海者,入水眼不眨,谓之昆仑奴"。其实这正符合尼格利陀人一直以来生活在沿海地带,善于捕鱼的特征。而根据印度历史记载,西贡(既现在越南胡志明市)自公元三世纪以来便有着亚洲最大的努力市场(在昆仑岛),其主要的销往地区就是中国,长安贵人们又有钱,又喜欢玩新奇的东西,对于昆仑奴当然是爱不释手啦,这也是为什么昆仑奴中"奴"字的来历了,已经确切点明了他们的身份。
但是大家都知道的嘛,人口贩卖,有时候为了赚钱,也不会全部都是尼格利陀人。也会混着前面说的少数非洲人,中国南部身形偏向尼格利陀人的少数民族,东南亚其他另外的人种,久而久之,大家就会看到不同样被贩卖的人口出现在长安城中啦,但是为了区别长安人和奴隶,他们就统一被称为昆仑奴。
由网友 龚柳辉 提供的答案:
昆仑奴,唐宋时期对昆仑地区被迫为奴隶的人的泛称。当时"昆仑"是对印度半岛与南洋群岛的泛称。
昆仑有黑色之意,昆仑人因皮肤黝黑,他们移居唐朝,成为黑奴。
唐代《咏昆仑奴》写到:指头十颞墨,耳朵两张匙,意思是:那个黑皮肤的长工,十个指头,又黑又粗就象十根墨棒,两只耳朵长得象两把小瓢勺。
唐代的文学作品,不但有昆仑奴的外貌描写,还有敢于他们的传奇故事:
据说,南海洲岛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驯伏猛兽犀象等。
唐代人裴铏,曾经以御史大夫为成都节度副使。著有小说集《传奇》,后人把唐代文言小说称为"传奇",即来源于此《传奇》。
这部小说有四篇还保留,在宋代的《太平广记》中,其中有一篇题为《昆仑奴》的小说。
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朝大历年间,崔生去看望父亲的好友,就是功勋盖世的郭子仪,在其家看上一名身着红衣的歌妓红绡,告别时,红绡向崔生竖起三个手指,又翻了三次手掌,然后指着胸前一面小镜子说"记住"。
崔生回到家里,便失魂落魄。
后来,他容颜沮丧,也不说话了,只是痴呆呆地想心事,整天不吃饭,他吟了一首诗:"误到蓬山顶上游,明挡玉女动星哞。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瑶芝雪艳愁,"
他身边的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他家有一个叫磨勒的昆仑奴,去看了看崔生说:"你心中有什么心事,竟这样抱恨不已?何不告诉老奴我"。
崔生说:"你们怎么能知道,而问我心里的心事",磨勒说:"你只管说,我一定为你消解忧愁,不论别的地方的事还是眼前的事,我都能办成;"崔生觉得这话不一般,便把他这段经历告了他。
崔家的这个"昆仑奴"磨勒,居然顺利破解了红绡的手语哑谜:约定崔生十五月圆之夜相会。
事实上,红绡女本为富家女,他被某一品大员逼为歌妓。
后来,她为了争取婚姻自由,把幸福寄托于"容貌如玉,举止安详"的崔生。
崔生也为红绡女所颠倒,在老仆昆仑奴磨勒的协助下,两人终成眷属。
小说中的昆仑奴磨勒,能破解红绡的手势语,能知己知彼,从容自若地安排崔生与红绡相见。
而且他能够飞越重垣,毙犬救姬。
可谓智勇双全,不愧为唐代豪侠的本色。
据说诗人王昌龄在去长安时,船行至马当山,船家说要向水神祈祷,王昌龄请船家代为上岸祭献,且作诗一首。
青骢一匹昆仑牵,奉上大王不取钱。直为猛风波滚骤,莫怪昌龄不下船。
这位牵马的昆仑奴,大概就属于家奴。
从唐代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昆仑奴大都充当家奴。
那么,唐朝时期中国盛行的昆仑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由于丝绸之路的原因,唐朝时期昆仑奴被贩卖到中国是极有可能的,但昆仑奴到底出于何处,西域昆仑山真的是昆仑奴的家乡吗?
这一问题,至今无人能够给出唯一的解答。
事实上,古代有很多叫"昆仑"的地名。
比如,广西附近的昆仑关。
恒河以东及马来群岛,荼陵东南的占笔罗或占不牢岛;缅甸、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的昆仑国。
南海附近的昆仑国,非洲东岸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等地,众说纷纭。
那么,"昆仑奴"的故乡"昆仑国"到底在哪里呢?
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现代地理图志的验证。
其实,"昆仑"既不是指中国古代西域昆仑山下的"昆仑国",也不是指今广西、福建等地。
无论昆仑奴出自何方,但唐朝时期有黑色种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昆仑有黑色之意,昆仑人因皮肤黝黑,他们移居唐朝,成为黑奴。
昆仑在我国古代泛指南洋地区,昆仑奴主要指从那里来的仆役,其中大多数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也就是尼格利陀人。
另有少部分是黑人,是随阿拉伯人来华的,这种黑人昆仑奴很少,只有一些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
另外据有些学者推测,昆仑奴中也许还有达罗毗荼人,也就是印度的一个民族。
早在唐朝,长安就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了,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见怪不怪。
当时流传的一句行话,叫作"昆仑奴,新罗婢"。
新罗的婢女等同于今天的菲佣,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
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
昆仑奴的来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指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唐代黑人来到中国,一种是作为年贡送往长安。
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
唐代的黑奴大部分是居住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矮黑人,属尼格里托人种。
昆仑奴也有一部分辗转来自北非,称为"僧祇奴"。一般认为"僧祇"是马来群岛和唐人对非洲黑人的称呼,"僧祇"即桑给巴尔人
非洲黑奴是阿拉伯国家掳掠贩卖得到的,然后作为"贡人"或奴隶流入唐朝社会。
近年来出土的唐代昆仑奴俑,加以考证后,分为了来自南海诸国的昆仑奴,和非洲黑人僧祇奴。
如裴家小娘子墓,出土的黑奴俑就是僧祇奴。
但唐人不会去分辨黑奴的来源,在唐人眼中,一切皮肤黑或者较黑的人都是昆仑儿。
歌、典籍里也有关于黑人的描述。
如杜甫有诗说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里的乌鬼就是指黑人。
张祜有一首《昆仑儿》的诗,描写得更为详细,昆仑家住海洲中,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不绵裘。
这些非洲黑人是如何辗转来到中国的呢?学者们经过多方查证研究得出初步结论:非洲黑人是经阿拉伯人贩卖到中国来的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广州富人多畜鬼奴,绝有力,可负数百斤,言语嗜欲不通,性淳不逃徙,亦谓之野人。色黑如墨,唇红齿白。
唐代正当真腊强盛之时,尝役属南洋诸番部,故又以昆仑专属之真腊,此说,谓昆仑为南洋诸番之通称,名由昆仑岛而得,但昆仑岛居民约有八百口,地狭人稀,不能于唐时供给东西各国所用奴仆。
所以,昆仑奴就是非洲之黑人,为外人掠卖为奴,其国名桑给巴尔,今其名只限于一小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桑给巴尔之意,原义为黑人国。
事实上,中国历史记载,早於南宋时期,中国已经与桑给巴尔的居民有贸易往来,如《诸蕃志》称之为"层拔国"、《岭外代答》记曰"昆仑层期国"、《文献通考》、《宋史》记"层檀"、《岛夷志略》记"层摇罗"等,记载岛上居民有信奉回教的阿拉伯人,还有来自非洲的黑人居民。
这个岛上曾发掘出中国古青花甆器,以及宋代铜钱。到了近代,才开始有来自印度的移民。
综上所述,昆仑奴的来源比较复杂,主要还是三个方面的来源:东南亚、非洲、土著"蛮鬼"。个人认为昆仑奴就是非洲黑人的称呼,即桑给巴尔人。
由网友 历史百小生 提供的答案:
在唐朝炫富有三宝,新罗婢,菩萨蛮,昆仑奴。
"新罗婢",指的是从新罗进贡过来的"婢女"。她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大老爷们当使唤丫头,端茶倒水,铺床叠被。
"菩萨蛮",指的是从"女蛮国"进贡过来的"歌女",她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大老爷们跳舞唱歌,丰富大老爷们的娱乐生活。
"昆仑奴",是一群黑人奴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大老爷们当奴才,打扫卫生,劈柴烧火,干一些下力气的活儿。
这三种奴隶,拥有任意一种,那都是有身份的标志,要是谁能集齐这三种,往家里一摆,简直可以召唤神龙了。
这三种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外国人,都是下等奴隶,都没有人身自由。
家里养个"新罗婢"和"菩萨蛮",这都可以理解,毕竟都是美女嘛,看着养眼,用起来更是心情舒畅,但是,昆仑奴长的五大三粗,个子矮小,关键还是黑人,唐朝的有钱人,为啥会有这个癖好呢?
主要是昆仑奴太好用了,性格温顺,干活卖力,最主要的他们对主人有绝对的忠诚。
在晚唐文学家裴铏写的小说《昆仑奴》中有这样一个桥段,说崔生去看望郭子仪,在府中遇到了婢女红绡,红绡对崔生一见钟情,但是府内人多眼杂,她便于表达,就对着崔生伸出手掌翻了三下,然后指指自己胸口的小圆镜。
"崔生"回去后,始终想不明白红绡红的手势到底代表什么意思,越想不通就越想,整天心神不宁。这个事儿,被他的昆仑奴"摩勒"看到了,就问他有什么事儿,说出来也许自己可以帮忙。
崔生就把红绡给自己比的手势说给了摩勒,摩勒说:"他这是请你在15天后,在她住的地方约会"。
15天后,摩勒陪着崔生去约会,他背着崔生翻过了高墙,然后在外面替他把风,还徒手干掉了一只乱叫的狼狗,之后又背着崔生和红绡俩人回去。
红绡在崔生家里生活了2年,最终还是被人给发现了,郭子仪府上的人派出50名甲士来捉拿摩勒,但是,摩勒翻墙逃走。
事后,郭子仪听说了,非要把摩勒从崔生手中要走,但是摩勒始终不答应,他再次逃出去,10年后,有人发现他在洛阳城内以卖药为生。
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黑人奴隶为主角的小说故事,收录在了《太平广记》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原文看。
那么,这个昆仑奴,到底是哪里的人?他们又是如何到中国来的呢?
关于昆仑奴的身份,有无数的专家去研究过,至今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总结下来无非有四种说法。
第一,来自东南亚马来半岛上的黑人。
第二,来自非洲的黑人。
第三,来自印度的黑人。
第四,来自西域昆仑山的"黑人"。
这四种说法,都有相关专家做出专门的论述,我作为一个文史爱好者,自然是没有资格去反驳专家的意见的,下面只是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我个人觉得,唐朝时期的"昆仑奴",应该指的是东南亚的黑人。
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昆仑"的含义,很多人会望文生义,一看见"昆仑"两个字,就想起了太上老君修行的"昆仑山",其实,这里的"昆仑"和"昆仑山"没有半毛钱关系。
《旧唐书·林邑国传》中记载:
自林邑已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太平广记》引《朝野全载》中记载:
场帝令朱宽征留仇国,还,获男女口余千人并杂物产。……人形短小,似昆仑。
林邑,在今天的越南南部,汉武帝征服南越国后,在那里设置了"日南郡",日南郡下面有一个象林邑,后来简称为"林邑"。
这个地方的人是"占族人",属于"波利尼西亚"人种,皮肤为"黑色",头发呈"卷发",《隋书》中描写他们为"深目高鼻,发拳色黑"。
因此,在唐朝人口中的"昆仑",指的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
这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身材矮小,普遍在1.3米到1.5米之间,比如,头发是卷的,肤色是黑的,比如,身材比较健硕,能干力气活儿。
当时东南亚一带还是未开化地带,这些黑人们过着原始的生活,没有衣服,有的用兽皮裹一下,有的干脆就不穿。《三国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日南郡男女衣不蔽体,不以为羞"。
综合史料的记载,东南亚黑人,是最符合昆仑奴的特征的。
那么,当时会不会有非洲黑人和印度黑人被带到大唐,成为奴隶呢?当然,也是有这种可能的。大唐盛世的时候,长安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城内云集了各种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大唐称之为"胡人"。
这些胡人,有来自西域中亚的,有来自欧洲的,他们或到长安做生意,或者作为使臣到长安进行外交活动。当时西方的奴隶贸易盛行,一些阿拉伯商人把非洲黑人贩卖到大唐,也是很有可能的。
虽然同样是黑人,但是大唐的非洲黑人,不叫"昆仑奴",他们叫"僧祗奴"。
从非洲到大唐,路途遥远,这些黑奴都像牛马一样被运输过来,成本高,成活率低,因此,在长安城的非洲黑人很少,他们也被统一纳入昆仑奴的称呼里。
史学大师吴晗在他写的《昆仑奴考》中,也认为:
"昆仑是黑人,即马来人种的一个专名词,专指一种卷发黑身的人种。
另外,在多处出土的唐代壁画中,也可以发现,画中所体现的昆仑奴,身材矮小,肤色发黑,头发为卷发。
因此,我们基本可以认定,昆仑奴,就是特指生活在马来半岛的,卷发黑肤当地土著居民。
那么,这些昆仑奴是如何被运送到长安去的呢?大约有三种途径:
第一,沦为战俘。
从秦始皇征百越开始,中原政权的触角就已经延伸到越南北部。汉武帝平定了南越国之后,在那里设置了九个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南部,这里远离中原政权,与中原文化不同,因此经常发生叛乱。
比如上面提到的林邑,后来就发生了叛乱,建立了"林邑国"。
到了大唐时期,越南的中北部仍然属于大唐领土的一部分,由安南都护府管辖,山高皇帝远,这里照样是经常叛乱,在战争中被俘的一些黑人,就被送到长安,充当了奴隶。
第二,主动进贡
也不是所有小国都愿意叛乱,在大唐国威之下,还有有很多小国臣服的,对于这些臣服的小国,不是一句"我认你当大哥"就完了,每年要拿出真金白银来孝敬大哥的。
大唐盛世,好东西简直太多了,你拿普通的东西,根本无法打动大哥的心,但是,"昆仑奴"这东西,大唐没有,只有东南亚有,而且,这东西在大唐是个稀罕货,很抢手,只要一上市,立马就会被长安城的"首富们"给抢购一空。
因此,东南亚的一些小国,也会主动给大唐进贡昆仑奴。
第三,奴隶贸易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商机,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的,既然"昆仑奴"在长安这么抢手,光靠进贡那里够用,于是,一些国际大商人就看准了这个商机,在东南亚一带捕获黑人,然后转手卖到长安,获取高额的利润。
而且,这些黑人非常好捕获,给点吃的就跟你走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
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卷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一次就能捕获成千上万人,这些人卖到长安城,一个能获得3两黄金。这种方式,是长安城内昆仑奴的主要来源。
其实对于这些东南亚黑人来说,到大唐当昆仑奴反而是他们最好的出路,因为在他们当地,过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野人生活,而到了大唐,那就相当于是到了仙地,虽然是给别人当奴隶,但最起码能吃饱饭,有一个安稳的生活地,一步跨入文明社会。
这也是为什么,昆仑奴会对主人忠心耿耿。
最后说一下这些昆仑奴的结局吧,他们一般不会娶妻生子,也没有那个女人会嫁给他们,在唐末战乱的时候,这些昆仑奴被编入军队,冲锋在最前面,当"人肉盾牌",死伤无数,最后留在中原的昆仑奴已经是极少数。
唐末以后,社会动荡,活命都够呛,谁还有心思去养昆仑奴,毕竟,当初在那些达官贵人眼里,昆仑奴就是个玩物,也只有歌舞升平的日子里,才有心情玩玩。
由网友 澹奕 提供的答案:
盛唐时期,显赫富贵人家的标配有三样:新罗婢、菩萨蛮与昆仑奴。
新罗婢,也就是来自新罗国的女子,她们容貌姣好性情温顺,很受欢迎。
菩萨蛮,也就是来自女蛮国的女子,她们能歌善舞妆容独特,有相当的异域风情。
至于唐朝时期流行的昆仑奴,指的是当时被贩至唐朝的黑人。
昆仑奴们体格健硕吃苦耐劳,而且对主家忠心耿耿,对于昆仑奴到底来自何方,主流认为是东南亚,也有说来自非洲。
昆仑,在古代其实不仅仅指西域的昆仑山,"昆仑"还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泛指东南亚地区,一个是指昆仑山以西所有黑色的事物。
唐朝时期,引申"昆仑"二字,将所有黑皮肤的人称作昆仑人,而不是说来自"昆仑"这个地方的人,所谓昆仑奴,就是黑皮肤的奴。
《旧唐书·南蛮传》: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也称: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
唐朝时期国力强悍,除了大量在唐朝经商谋生甚至是入仕的外国人之外,也有大量的黑人被贩到中土当做奴仆,或学习乐舞供人娱乐,时人称作"昆仑奴"。
这些昆仑奴来华,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作为年贡
唐朝取代隋朝,建立了东方的宗藩朝贡体系之后,西域与南洋等地的藩属入贡不断,而在诸多的外邦朝贡之物当中,就有大量的昆仑奴。
二,被贩至华
南洋等地,时常有土著被捕捉,然后以高价贩卖到唐朝的东南沿海与内地地区,当做奴仆以获取利润。
三,来华滞留
唐朝极其发达,因此来华谋生的外国人很多,有不少南洋黑人跟着使者商队到了唐朝,从此就留了下来,变成了昆仑奴。
近现代以来,对于昆仑奴到底来自哪里,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来自于非洲
唐代长安城之内,有大量的不同肤色人群,其中也有来自于非洲的黑人,不过事实上,根据后来的考证,唐朝来自非洲的黑人奴仆有另一种称呼,叫做"僧祗奴"。
所谓"僧祗奴",是唐朝时期对于非洲黑人的一种称谓,与昆仑奴并不一样,僧祗奴来自于非洲北部与东海岸,也就是如今的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一带,他们被阿拉伯人掠卖到唐朝。
第二,来自于南洋
东南亚地区也有黑人,但不同于非洲的黑人,南洋地区的黑人纯粹是皮肤上相对比较黑,可与非洲黑人相比又比较浅,有明显的东方人的特征。
第三,来自于印度
印度被称作是人种博物馆,印度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就属于偏黑的棕褐色人群,而南印度有很多的尼格利陀人,他们都属于黑人。
第四,昆仑山一带原住民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昆仑奴说的就是西域昆仑山地区的原住人群,不过这种观点并不常见,因为历史上亚欧大陆腹地从来不是黑人的居住地。
主流上还是认为,唐朝的昆仑奴来自于南洋地区与印度,这两个地区的确有大量肤色较黑或者纯粹的黑人生活,而且与唐朝之间来往密切,有人被贩至唐朝可能性比非洲更高。
与唐朝同时期的阿拉伯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势力远至几乎整个非洲北部与东部,而阿拉伯人与唐朝之间商贸往来密切,唐代典籍中有大量阿拉伯人贩奴至唐的记载。
按照目前考古发现的昆仑奴人偶形象来看,昆仑奴打扮与南洋地区酷似,而与古代非洲黑人的打扮截然不同,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唐朝因为实力强悍,而且对外兼收并蓄极其包容,因此在唐朝生活的外国人非常多,长安城中的胡姬、胡商比比皆是,胡食、胡舞、胡乐盛行。
昆仑奴的出现,侧面也折射出了当时唐朝实力的强身,以及唐朝对外商业贸易之间来往的密切性,昆仑奴大多都是被贩到唐朝,如同商品一般。
由网友 逗补天秋雨 提供的答案:
看到"昆仑奴",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明宫词》里的昆仑奴面具,太平公主和薛绍的爱情信物。
上元佳节太平与韦氏出走大明宫,梭巡于长安西市,来到一处卖面具的摊前。
太平:这是什么面具?黑如锅底,鼻子这么宽……
摊主:公子不知,这叫昆仑奴面具,大海盗王世杰刚刚从海那边贩回来一批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身高越丈,却性情温良,踏实肯干,一到长安就被贵族豪门瓜分殆尽。如今,上街能带两个昆仑奴保镖,是世家少爷们最时兴的玩意儿!小姐何不趁过节也买两个面具,赶赶时髦?
太平用玉镯与摊主交换了两个昆仑奴面具。
在节日狂乐的人群中,太平与韦氏走散了,满街都是戴着各式面具的人们,当太平以为来者是韦氏而揭开一张昆仑奴面具时,便成就了一幕最经典和迷人的与薛绍的"初相逢"。我一度认为这一场景,美极。
薛绍:你是不是认错人了?你在找人?
太平:我是在找昆仑奴。
薛绍:我不是昆仑奴,昆仑奴仅仅是一张面具,通常面具下的人脸是不同的......
脸黑如锅底,鼻翼宽大,体壮如牛,身高越丈,性情温良,踏实肯干,世家少爷、贵族公子的保镖,曾经的大唐时髦......这就是我对"昆仑奴"的最初印象。
但是,当时我对"昆仑奴"有很多疑问?迥异于中国人的肤色与体貌,海外背景,奴隶身份,昆仑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他们又是怎么远到大唐为奴?
黑人?
《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传》云:"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太平广记》卷四八二所引《朝野金载》云:"场帝令朱宽征留仇国,还,获男女口千徐人并杂物产。……人形短小,似昆仑。"
《文献通考》卷三三九《大食》条云:"太平兴国二年,遣使贡方物,其从者目深体黑,谓之昆仑奴。"
宋代朱或《萍州可谈》卷二称:"广州富人多畜鬼奴,绝有力,可负数百斤。……谓之昆仑奴。"
苏颁咏昆仑奴诗云:"耳似两张匙。"(《太平广记》卷一七五所引《开天传信记·苏颁》)
卷发黑身,目深力大,耳似张匙.......
历史文献对昆仑奴的记载中唯一和《大明宫词》中描绘有很大程度出入的就是身体短小。
面对这样的描绘,我们本能地把昆仑奴和非洲黑种人联系起来,那么他们真的是来自非洲的黑奴吗?
关于昆仑奴来自何方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昆仑奴是南洋黑人,另一种认为是非洲黑人,还有一种认为是南洋黑人,非洲黑人兼而有之。
日本学者桑原鹭藏《隋唐时代来往中国之西域人》认昆仑奴以南海黑人为主。吴春晗《昆仑奴考》认为"昆仑是黑人,即马来人种的一个专名词,专指一种卷发黑身的人种。西方学者大多倾向于南洋黑人之说。1911年,夏德和柔克义已经指出:"‘昆仑奴"……多半是马来人或者马来半岛和南方诸岛的黑人。"美者学者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认为:"昆仑奴"就是从印度群岛输人的奴隶,是最广义的"马来人"。
张星烺《昆仑与昆仑奴考》指出:"昆仑国亦可为非洲,毫无疑义也。"胡肇椿等人认为:汉代的黑奴与唐、宋昆仑奴的来源是不同的,汉代的黑奴是印度尼西亚境内的土著居民,而唐代的黑奴来自非洲。
李季平《唐代昆仑奴考》则认为唐宋时代文献中的"昆仑"一词并不是指中国古代西域的昆仑山,而是外国语的译名,是"指南海诸地的昆仑,或指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岛,是若干地名的代称"
我本人更倾向于昆仑奴以南海黑人为主,但兼有非洲黑人的观点。
常识告诉我们黑色人种来自非洲,可是我们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按肤色分四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棕种人,黑种人。
古人类形成于非洲的东非大裂谷附近,然后开始向外迁徙。最先从人类主流迁徙人群中分化出去的是以A,B系基因为底子的黑种人,也就是今天非洲黑人的一大部分。
在黑种人分化出去之后没多久,C,D系基因为底子的棕种人也从人类主流迁徙人群中分化出去了。
D系棕种人基因,也就是尼格利陀矮黑人基因。
尼格利陀人与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观上相似,有着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肤,但是,遗传检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尼格利陀人在早期便从亚洲人分支出来,与黑人关系疏远,尼格利陀人外表与非洲人相似是由于对相似环境的适应,赤道环境是他们外观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
所以,面目黝黑、头发卷曲并不是黑种人的"专利"。
《旧唐书》卷一九九《南蛮传》记载:"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真腊国,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
《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记载:"盘盘,在南海曲……其臣曰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曰昆仑勃和,曰昆仑勃谛索甘,示曰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又有关于大、小昆仑部的记载:"由弥臣至冲朗,又有小昆仑部,王名茫悉越,俗与弥臣同。由冲朗至禄羽,有大昆仑王国,王名思利泊婆难多珊那。"
"掘伦国"可能为马来语Kling的音译,源于梵语Klinga(羯陵伽),意为"和雅"。羯陵伽(Klinga)为古代印度的部落名,位于今奥里萨地区。传说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入侵羯陵伽,引起羯陵伽人向海外移民,此处昆仑人应专指南海尼格利陀人。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一:"昆仑,亦曰骨论,南海洲岛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驯服猛兽、犀象等。种类数般,即有僧祇、突弥、骨堂、阁蔑等,皆鄙贱人也。" 又说:"昆仑诸国,阁茂为大。"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八:"扶南,隋时其国王姓古龙,诸国多姓古龙,讯耆老言:昆仑无姓氏,(古龙)乃昆仑之讹。"这个"古龙"(昆仑)是孟-高棉语各族管理阶层的别称。该词在《隋书·帝纪》中也被译作"真腊"。显然,"阁茂"、"真腊"都是高棉语kamara或khmara的不同音译;故这里的"昆仑国"应当是kamara。高棉语语族分布于南海地区,位置上与尼格利陀人分布区域相符。
所以,根据历史文献中对于昆仑诸国的记载,昆仑奴应该大部分就是来自于南海诸国的棕种人尼格利陀人。他们在肤色外表上十分接近黑种人。
但是,昆仑奴中确实不乏非洲黑种人。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记载:"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Komr Zanj)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Komr Zanj由阿拉伯语Komr(月亮)+ 波斯语Zangi(黑人)构成。
Komr(音译昆仑)作为地名指的是非洲东岸之马达加斯加。僧祇、层期(Zanj),即非洲东岸之桑给巴尔(Zanzibar)。
这些人大多数是被阿拉伯人贩运到唐朝的。因北魏,隋唐时期中国北方称"黑"为昆仑,所以时人也将这些来自非洲黑奴称为昆仑奴。甚至贩卖他们的阿拉伯人也被称为昆仑人。
《新唐书·吐蕃传》:"由洪济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狭,春可涉,秋夏乃胜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直大羊同国,故所谓昆仑者也。"可见唐代以前曾把昆仑山称为紫山。紫近于黑。
[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认为:"考昆仑者,…为胡语喀喇之转音,犹言黑也。"肖兵也承认:"‘昆仑"一词与kara或kala(黑)的发声最为近似,kara一语又为中国西北、西南方许多民族乃至中亚、南亚某些民族所通用,属于阿尔泰语系,所以有人以‘黑水"(喀喇水)所自出的昆仑山为‘黑山"(《楚辞与神话》)。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的东西:
北魏人贾锵家财千金,有奴善别水。尝乘舟于黄河中流,以匏瓠接河源水。一日不过七八升。经宿色如绛,以酿酒,名昆仑觞,香味奇妙(窦萍《酒谱》、《酉阳杂俎·酒食》)。
茄子因呈紫黑色,隋炀帝大业年末,改称茄子是"昆仑紫瓜"(见《本草纲目》、《杜宝拾遗录》、《芝田录》)
种甘蔗因色赤紫得名昆仑蔗(《通志·昆虫草木略》)
《晋书·李太后传》:"时后初为宫人,在织坊中,长而黑,宫人谓之昆仑。相者惊曰:‘贵人也!"遂生孝武帝。"
《新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彦超黑色胡髯,号阎昆仑。"
北魏、隋唐王室、慕容彦超都具有鲜卑血统,所以其语言中有阿尔泰语词汇是不奇怪的。
所以唐人也以"昆仑"代指黑色,我甚至怀疑,新旧唐书中出现的"昆仑"诸国甚至可能是因为其人肤色为黑色的外貌特征,而被冠以"昆仑"之名的。同样,由于外貌特征上的相似度,无论是从南海诸国来的黑人,还是非洲来的黑人,都被唐人称为了"昆仑奴"。
来源
昆仑奴到大唐为奴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战争掠夺
隋唐之际,甚至早在汉魏六朝时期,中国与昆仑诸国之间爆发过规模不等的战争行为。《水经注》卷三六云:"交州刺史以兵讨林邑,败之,追击至于昆仑。"
《旧唐书》卷一八四《杨思歇传》云:"开元初,安南首领梅玄成叛,自称"黑帝",与林邑、真腊国通谋,陷安南府,诏思助将兵讨之。"
昆仑人也有为寇之习,侵扰周边国家,《大越史记》、《钦定越史记通鉴纲目》记七六七年的海寇事:"海寇来自昆仑、门阁婆。"
唐朝有将战争俘虏当作奴隶的习俗,我们有理由相信,唐代昆仑奴中有一部分人就是在与昆仑诸国、诸部落作战时所缴获的俘虏。
二、进贡、赠送
进贡、赠送也是昆仑奴来到中国的途径之一。
《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云:"室利佛逝……咸亨至开元间,数遗使者朝……又献侏儒、僧祇女各二及歌舞。"诃陵国曾两次向唐朝进贡僧祇,《新唐书》卷二二二记载:"元和八年,(诃陵)献僧祇奴四、五色鹦鹉、频伽鸟等。"
《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传》云:"(元和)十三年,(诃陵)遣使进僧祇女二人、鹦鹉、砒帽及生犀等。"从史书记载来看,唐朝接受进贡的黑奴的数量不多,进贡的次数也有限,所以通过进贡而到中国为奴的昆仑奴数目不会很大。
三、人口贩卖
大多数的昆仑奴主要经由阿拉伯国家转卖到中国。
《刘氏耳目记·墨君和》篇云:(墨君和)母怀妊之时,曾梦胡僧携一孺子,面色光黑,授之曰:"与尔为子,他日必大得力。"
胡僧主要指来自阿拉伯及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僧人,就唐代而言,胡僧中以阿拉伯人为最多。墨君和(人称墨昆仑)母亲梦见胡僧携子而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反馈了这样一个信息:在当时人们的认识之中,昆仑奴是由阿拉伯僧人或商人转卖到中国的。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昆仑层期国条称:"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卷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赵汝适《诸蕃志》卷上《海上杂国》条云:"昆仑层期国在西南海上,连接大海岛……西有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虬发。诱以食而擒之,转卖与大食国为奴,获价甚厚。"
《诸蕃志》卷上《苏吉丹》条云:"番官勇猛,与东边贼国为姻。彼以省亲为名,番舶多遭劫掠之患,甚至俘人,以为奇货,每人换金二两或三两。……土人壮健凶恶,色黑而红,裸体文身,剪发跳足。"《诸蕃志》卷上《占城》条云:"买人为奴婢,每一男子,瓷金三两,准香货酬之。"《事林广记》卷八《岛夷杂志》佛罗安条云:"外国贼舟……多就是港口抢劫本地人往别国卖,每一人鬻金四两或五两。"
这里文献记述了昆仑国海岛的"野人"被人以食物诱擒,转卖与大食国作奴隶,可以得知买卖的人口数目很大--"动以千万",而昆仑奴的价钱却较低,一般为2至5两黄金。
所以昆仑奴来到大唐的途径,应该主要还是被通过各种诱捕、掳掠的方式辗转贩卖而来。
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当时从事贩卖"昆仑奴"贸易的人究竟是些什么人?比如"大海盗王世杰"(可惜历史上似乎并无此人),我想这个人群应该会带给我们研究昆仑奴的更多视角。
可参考:
程国斌《唐代小说中昆仑奴现象考述》文
唐善纯《古今中外传说中的昆仑山》文
由网友 曾记少年草上飞 提供的答案:
曾经在一档纪录片中看过:在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之南的印度洋海岛上,有一批棕色人种,个子大概在150—165厘米之间,早熟12—15岁性早熟,寿命大概是35—45岁,力大、原始、温顺、忠诚。
肤色是深棕色,不是黑色接近黑色,不是非洲人。据说太平洋岛中也有。
由网友 國病 提供的答案:
昆仑奴就是非洲黑奴,历史上阿拉伯人长期捕捉贩卖。中国人里也微量零星存在非洲E系基因。
别听那些扯犊子的说法,把昆仑奴说成源自东南亚、大洋洲。事实就是事实,不能因为现在的原因而误导大众。
昆仑两字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出处,就是指古埃及昆仑之虚。所谓虚是废弃之地的意思,就是指羌系和大鲧族离开古埃及返回故土留下的废弃之地的意思。
羌方返回中原受阻,于是派出先羌绕道返回楚地、吴地,还有就是蜀地。杜宇古蜀就是羌系北三苗联合百濮建立的,也就是三星堆的主人之一,杜宇古蜀殷商时返回,在周初时遭遇了南迁的泰民系冲击而被迫进入云南。离开前仓促中掩埋了大量青铜器等祭祀用品,也就是三星堆。所以你会发现三星堆既有本土特色,也依稀能发现域外特点。正如云南部分彝族风俗里能发现犹太基础文化,比如补过节日等。因为羌方与鬼方就是东归的以色列。羌方就代表了沙龙、押沙龙以及沙朗撒旦牧羊人,也就是摩西。杜宇的意思又是指杜鹃布谷鸟,指盼归的游子。布谷鸟叫声苗蛮系姑、鼓、蛊的由来。
杜宇古蜀也叫昆仑开明氏,指古埃及开明时代的群体。在《山海经》里记录昆仑之虚时就记录了开明兽。而云南彝族也有舞狮。开明兽就是面朝东方的狮身人面像。
《山海经·海内西经》:"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 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昆仑开明氏进入云南后就是历史上的昆明族,哈尼人城他们为蜡伯,目前昆明阿拉乡撒梅人是直系后裔之一。撒梅是苏妹一词,就是苏美尔,就是指羌系北三苗在两河流域时的窫窳之尸。而古埃及人是由苏美尔过去的。所谓开明的意思,就是文明一词,指的是人类大洪水后的第二季文明。
昆仑一词,一是指横贯中国的昆仑山脉,也是指走出中国的新疆昆仑山。二是指古埃及昆仑之虚。所以古人称他们昆仑奴,怎么可能会扯到大洋洲和东南亚?匪夷所思。唐代正是与西域往来密切的时代,也符合阿拉伯人兴起的时代。阿拉伯人一直捕捉非洲黑人贩卖和蓄奴也是事实,为什么今天有人会一口咬定昆仑奴源自东南亚?难道东南亚好欺负?怎么不说是印度人呢?就算不想传播这个事实,那也没必要一本正经地造谣啊,你可以选择回避不说。
非洲人是历史上一直是奴隶这也是事实,他们不是奴隶是从美国南北战争后才开始的,平权是二战后才开始的。我们看昆仑奴画像,很明显是卷毛。而且唐朝人比今天的人更加知道古历史文化,更加知道昆仑的含义。
由网友 历史密探 提供的答案:
昆仑奴,是古代对于黑人的叫法,"昆仑"在古代就是脸色黑的意思。其实昆仑奴在汉朝时期就有了,到了唐朝时期,由于昆仑奴力气大,很能干,又比国内的仆人便宜,所以十分流行。
《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而林邑就是现在的越南中部,我们来看一下林邑以南是哪里,应该是菲律宾、马来半岛、泰国等地,这里是尼格利陀人主要分布的地区。在唐朝,向中国输出大量奴隶。
北宋时期的朱彧在《萍洲可谈》说:"广中富人多蓄鬼奴……有一种近海者,入水眼不眨。"这种说法,正是因为尼格利陀人深谙水性的原因,鬼奴则指的就是黑人奴隶,由此看来,黑人多是来源于以上这些地区的。
就连印度历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说越南等地,从公元3世纪就有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因为唐朝贵族很有钱,所以昆仑奴主要销往长安,而当时长安贵族对于这些黑人感到十分稀奇,所以便越来越盛行。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3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