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双鱼的爱恋 提供的答案:
吴国在蜀国灭亡后能够继续存在并保持稳定的主要原因如下:
1. 强大的海军力量:吴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尤其是管理水战的能力,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使得吴国能够保持对海上贸易的掌控,从而获得经济资源和军事支持。
2. 巧妙的外交策略:吴国善于运用外交手段,与其他势力建立良好的关系。吴国与北方的曹魏保持了较好的和平关系,通过结盟和互通有无来维持双方的平衡。此外,吴国还积极与南方的各个少数民族进行联系和交流,以获得更多的支持。
3. 优秀的政治家和将领:吴国的统治者孙权及其子孙瑶、孙休等都是有才干的政治家和将领。他们善于制定有效的军事和政治策略,使吴国的统治保持相对的稳定。此外,吴国还聚集了一批杰出的将领如陆逊、周瑜等,他们在战争中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4. 各地民众的支持:吴国通过施行宽松的政策,尊重当地习俗和文化,得到了各地民众的支持。吴国统治者还采取措施保障人民的生计,并开发农业、手工业等经济领域,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增加了对吴国的认同感。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吴国在蜀国灭亡后保持相对的稳定,但在后来的孙休统治时期,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吴国逐渐衰落,最终在晋朝的进攻下被灭亡。
由网友 文史宴 提供的答案:
蜀国灭亡后,吴国还撑了那么久,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因就是,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退位,建立晋朝,内部有一大堆矛盾需要理顺,主要精力在巩固政权上,一时腾不出手来跟吴国开片。另一方面,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造反,即所谓秦凉之变, 牵扯了晋军的大量精力,晋军在河西屡战屡败,战争资源一度倾向河西,难以发动大规模的灭吴战争。
内因则是,东吴虽然从孙权晚年以来政治就极度腐败,但东吴是封建领主制,皇帝腐败是一回事,江东豪族在国防上肯不肯出力是另外一回事。末代皇帝孙皓因为是以前根正苗红的太子孙和的儿子,加上即位之初多有德政,得到江东大族的鼎立扶持。所以,当晋将羊祜因吴西陵督步阐投降而趁势发动大战,起八万晋军攻吴时,吴将陆抗却率领五万人马,就攻陷了西陵,同时击退了晋军,这就是因为江东豪族肯用命。
到了孙皓晚年,外因内因都发生了转变,所以不得不亡了。
外因方面,晋军已经平定秦凉之变,对吴前线的荆州地区存粮足够支持大规模战争,益州的王濬为了顺流而下,已经大量造船,晋军灭吴的条件已经成熟,司马炎也下定了灭吴的决心。
内因方面,因为孙皓常年的倒行逆施,导致江东豪族离心离德,战场上只能依靠中央直属部队,江东豪族的部队要不就战斗力不强被消灭,要不就根本不战斗,导致晋军入荆州以后势如破竹,一路沿江东下打到都城建业,消灭了吴国。
由网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提供的答案:
司马昭灭蜀前,就计划在灭蜀后造大船,三年后灭吴。
然而,吴国还是支撑了27年才灭亡。
吴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足以自守的实力
吴本就弱于魏,魏灭蜀后,彼此的实力更加悬殊了。
然而,即便如此,吴国自保的实力还是足够的。
吴国在册的兵力为23万。实际上在危急时刻,仍然能动员更多的兵力。
魏国后期,兵力估计在50万以上。看起来魏(晋)的实力足够明显。
然而,南北地理、气候等环境差异极大,魏晋兵力虽多,但适合南下到水网地带作战的兵力却是有限的。
比如,关陇、幽并等地的兵马,显然不适合到水网地带作战。
因此,魏晋伐吴时,兵力并不占据明显优势。
最后的晋灭吴之战中,晋六路大军,但总数也就是20余万,与东吴的兵力基本相当。
兵力差距既不悬殊,凭借长江天险,东吴当然有自保的实力。
依然稳固的防御体系
魏灭蜀后,东吴在西面、北面均受到威胁,形势危险。
然而,陆逊、陆抗等人建立的防御体系,依然能够完整的同时应付两个方向的威胁。
陆逊在建立长江防御体系时,以西陵为"国之藩表"。
西陵地出三峡之口,在此,可以凭借三峡之险,阻击西面之敌。
正如夷陵之战时一样,只要守住三峡之口,晋军兵马再多,也如长蛇之势,在狭窄的三峡地区施展不开。如此,只要吴人组织得当,晋人自益州顺流而下并不容易。
同时,西陵在江陵等地上游,一旦有事,顺流而下,朝发夕至。
正如后来陆抗所说,只要西陵在手,即便江陵有失,也不难夺回来。
因此,以西陵为国之藩表,吴军可以以一隅之兵,同时制衡西川、荆州两路晋军,至于东线的濡须等地,当年曹操曹丕搞了几十年都没效果,如今依然不怕。
陆逊之后,陆抗在其父的经营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如在江陵附近筑堰,以水代兵,如在西陵、建平等地加筑工事等,都可以有效阻击敌人。
因此,尽管形势变得严峻了,但只要东吴的防御体系继续良好运转,晋人也不容易取得突破。
将才优势
灭蜀前后,魏国的良将出现了一次集体陨落。
先是淮南三叛。
三叛中,文钦、毋丘俭、诸葛诞等名将陨落于内讧。
随后是灭蜀后的"二士争功"。
邓艾父子、钟会等一流将领集体死于内讧之中。
即便是司马家一手提拔的亲信名将石苞,也因谗言险些遇害,最后虽保全性命但难再领兵。
因此,灭蜀后一段时间内,魏晋缺乏一流良将。
相比之下,吴国虽内乱不断,但以陆抗为代表的一流良将仍在,足以镇守。
272年,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投晋,羊祜等人趁势进攻。
然而,陆抗指挥若定,不但击败了晋援军,还收复了西陵。
由此可见,在陆抗的领导下,东吴成熟的国防体系依然发挥作用,牢不可破。
忙碌的对手
同时,灭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司马家都很忙,难以组织灭吴战争。
原本,司马昭计划在灭蜀后造大船,三年后伐吴。
然而,灭蜀不到2年,司马昭就去世了。
司马炎的威望、能力,不及祖父、父亲,这个时候,要想代魏,当然不愿节外生枝。
毕竟,当初灭蜀之后,就发生了钟会谋反一事。
如今,再攻吴,一旦功成,则反过来威胁司马炎,一旦失利,又折损司马家的威望。
因此,篡位之后,司马炎十分客气,交好东吴,不愿节外生枝。
随后,北方又爆发了秃发树机能之变。
晋军折损了3位凉州刺史,4位封疆大吏,才勉强平定!
可以说,新生的晋王朝焦头烂额,很长时间都抽不开身来攻吴!
失衡
正因如此,在东吴灭亡的几年前,东吴还取得了一些胜利。
西陵之战、交趾之战,吴军都取得胜利。
然而,形势很快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首先是防御体系的松懈。
由于孙皓大兴土木,统治暴虐,许多人家破人亡,许多豪族、将领率军投晋,导致东吴江防兵力严重不足。
陆抗数次表示:兵力不足,应该再增数万兵到西陵,才可保无虞。
吾彦也上书:有木屑流来,晋人正在益州造船,必须加强三峡地区的防御。
其实,不仅是西线,在整个长江沿线,都出现了兵力不足的现象,需要补充。
然而,孙皓都没有理会。
更严重的是:陆抗去世后,东吴再无良将可辅。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陆抗之后,再无镇国良将了。
兵力不足,又无良将,东吴的防御体系坏了。
相反,晋人则渡过了短暂的焦头烂额期,开始着手灭吴之事了。
益州大船早已造好,而羊祜、杜预的伐吴之谋早已成熟,准备工作业已完成。
如此,微妙的平衡,已经被破坏了。
280年,晋军兵分六路伐吴。
势如破竹!
由网友 渔樵之人W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蜀国灭亡后,东吴又比蜀国多支撑了17年,原因是东吴有一员好将陆抗,凭借长江天险,占据荆州要地,想灭掉东吴是不容易的。
西晋的司马炎也想尽快灭掉东吴,就是因为有陆抗把守长江,才不敢轻举妄动。为了灭掉东吴,司马炎派羊祜据守襄阳,寻找灭吴的途径。
羊祜到了襄阳以后,就知道陆抗是一个强硬的对手,想攻下东吴,确实困难,一时想不出好办法,这样两军相持了两年。因为有司马炎的命令,羊祜也不能长久相持下去。为了寻找战机,羊祜和众将商议,采取了攻心战术,麻痹陆抗。
陆抗的士兵打猎,猎物受伤跑到羊祜那边,羊祜派人送去;羊祜给陆抗送礼物,陆抗也回敬羊祜一些礼物;陆抗生病了,羊祜派人把药送去,陆抗明知不是毒药,当着来使的面就服用;双方的士兵、百姓的买卖来往,那是经常的事。
对于陆抗来说,当然知道这是攻心战术,表面上给羊祜一种没有察觉的样子,而暗地里教嘱告将士们,时时做好战斗准备,提防羊祜的进攻。
对于羊祜和陆抗在边境上握手言和,和平相处的做法,司马炎是心里明白的,可是,东吴的孙皓可不是这样想了。由于孙皓是个残暴的君主,对陆抗的这种做法,认为是私通敌国,多次对陆抗进行打压,对陆抗的建议,一概不理,使陆抗有苦无法说,竟然生病气死了。
不久,羊祜因为忙于军事,积劳成疾,也病死了。
陆抗死后,西晋就可以放心进攻东吴了。公元280年,司马炎根据羊祜提供的线索,利用羊祜生前的建议,派遣大将杜预和王濬,水陆并进,一举灭掉东吴。
东吴能比蜀汉支撑多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蜀国灭亡后,魏国的司马氏族忙于取代曹氏政权;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为了巩固政权,有许多事情要做,既腾不出手来,也没有一举灭掉东吴的实力,所以使东吴能偏安十来年。
综上所述,可以说东吴比蜀汉多支撑17年,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陆抗凭借长江天险把守荆州。二是魏晋消灭东吴的时机没有到来。
由网友 世界人文通史 提供的答案:
三国后期,维持了数十年的三足鼎立局面以蜀国的最先灭亡而瓦解。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出兵5路,大举伐蜀。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蜀后主刘禅竟然听信宦官黄皓之言,没有采取任何抵御措施。(《三国志·魏书》云:蜀汉连年征战,师老兵疲,我今伐之,易如反掌)
魏国的名将邓艾绕过姜维的主力,率3万步卒从阴平小路,长途奔袭,直取要塞绵竹,斩杀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川中的蜀汉军队望风而降。远在成都的后主刘禅眼见大势已去,不顾仍在前线抵抗的姜维,率领文武百官向邓艾投降。公元263年,建国不到42年的蜀汉灭亡。
蜀国的灭亡使得吴、蜀联盟抗魏的格局旋即瓦解,只剩下东南半壁江山的吴国苟延残喘。魏国灭蜀以后,占据了原先被蜀国控制的益州和南中地区,从而在川蜀与江淮两个方向对东吴形成半壁包围。265年,魏国权臣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废除魏元帝曹奂,建立西晋王朝,史称晋武帝。西晋建立以后,立即大造战船,准备伐吴。
可是,当时的吴国名将丁奉、陆抗等人均还健在,而且东吴拥兵20余万,水师悍战,更兼有险要的长江天堑,建国不久的西晋并不能迅速消灭东吴。司马炎以当年曹操、曹丕父子多次伐吴均无功而返作为教训,对于伐吴十分慎重。尤其是在西陵之战中,三万晋军被东吴名将陆抗击溃。因此,司马炎认为东吴气数未尽,暂时不愿意贸然大规模出兵。
(西陵之战)
此外,在西晋建国以后不久就发生了北方鲜卑作乱的事件,西晋王朝不愿意两线作战,使得东吴又延续了一段时间。鲜卑人攻陷凉州,击杀了多名晋朝的封疆大吏,造成朝野震动。司马炎征询群臣的意见,得到的答复多是不赞同伐吴,就连司马炎的亲信贾充也阻止他伐吴,只有前线的名将羊祜、杜预等人支持伐吴。278年,长期身处前线、了解东吴虚实的羊祜去世,司马炎只能将伐吴的计划又搁置了下去。
直到279年,晋武帝司马炎才决定出兵进攻吴国。吴国的名将陆抗等人已经相继去世,而吴后主孙皓的统治残暴无道,东吴国内已经陷入天怒人怨的地步,不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有利于西晋灭吴。西晋20万大军分六路南下,焚烧了江面的铁索,迅速攻克建业城,将孙皓俘虏。此时,距离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不过仅过去了51年而已。
由网友 战史解码 提供的答案:
蜀汉灭亡对于三家政权来说都是一场意料之外的事。在司马昭决意伐蜀的时候,其实曹魏的众多将军根本不看好这场战争,甚至连邓艾都曾上表直言无法灭蜀。不过司马昭仍坚持伐蜀,因为他要的是背后的政治效益,这将成为他的进阶之梯,而他内心深处恐怕也不认为可以一战灭蜀。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在蜀汉一连串失误操作下,最终葬送了蜀汉政权。
东吴本来还想救蜀汉,甚至军队已经派出去了,结果还没抵达益州,就传来了蜀汉宣布投降的消息,令东吴君臣十分无语。这下标志着长江上游已被北方政权所占,东吴日后只能孤力对抗北方。不过与很多人的印象不同的是,东吴并没有马上就随蜀汉覆灭,而是又坚持了十七年。东吴之所以仍能坚持这么久,主要是因为北方政权正面临着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因为北方政权进入了更替的关键时期。原本北方是曹魏政权,但高平陵之变后,曹氏失权于司马氏,自此司马氏长期秉政。但司马家族的政治目的并不单纯,他们并不愿意做周公、召公,而是更愿意去做皇帝。在长期的经营下,司马氏终于有了称帝的条件。灭蜀战争正是司马氏在称帝路上的冲锋号,司马昭凭借灭蜀的功业迅速进爵至晋公、晋王。
邓艾在灭蜀后就提议马上经营益州,为接下来灭吴做准备,甚至预计等到第二年秋天东吴就会被灭。不过他与司马昭思考的显然不是一个问题,司马昭思考的是下一步得先称帝。建国称帝的事业非常繁琐,还可能会遇到各种阻力,在这个阶段自然不可能搞出太多岔子,伐吴之事也只能推迟。可惜司马昭命不长,没多久就病逝了,称帝的伟业最终由他的儿子司马炎完成。之后朝廷一直忙于解决官场矛盾,致力于提高政权的稳定性,而灭吴的第一个时机也就此错过了。
其次是因为晋朝需要先解决外族侵入的问题。西凉的鲜卑、羌胡势力愈发强大,还形成了武装联盟,已经威胁到了晋朝的边境安全。联盟领袖秃发树机能是一代雄主,他率领外族大军屡屡侵略边境,先后杀了晋朝三名刺史。要知道,刺史可是一州之长,名副其实的高官。当初对抗蜀、吴都没死过多少刺史,这下一连死了三个,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连司马炎本人都感慨当年的吴、蜀都没这么厉害。对于晋来说,解决边陲之乱迫在眉睫,灭晋之事只能延后。
其三是因为东吴仍有一定的力量,而晋朝长期无法下决心灭吴。其实晋朝一开始也对东吴有过动作,比如策反了东吴的西陵督步阐。西陵又名夷陵,是荆州重镇,步家又是东吴的名门望族,步阐投降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
时任都督荆州诸军事的羊祜连忙出兵响应步阐,然而东吴名将陆抗率部内围步阐,外拒羊祜。羊祜虽然处于内外夹击陆抗的态势,却反被陆抗杀得人仰马翻,西陵之战以东吴胜利宣告结束。这场仗证明了东吴仍有很强的实力,并且在极大程度上挫败了朝廷灭吴的信心,所以日后羊祜就算屡屡上书请求灭吴也无法说服朝廷。
待到西晋平稳度过交接期、平定了西陲之乱、并且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后,才开始兴兵灭吴。彼时的东吴已经腐朽不堪,所以晋军一路上摧枯拉朽,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灭了吴。
由网友 铁马冰河wu 提供的答案:
东吴在蜀汉灭亡后,已处于唇亡齿寒、岌岌可危的境地。吴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西晋下一步的战略企图是灭掉东吴,只是碍于长江天险的阻隔,加上力量特别是水军的实力暂时不足,正在积蓄能量、休养待机。因此,这些有远见的睿智之士因预见到局势的危急,不断进言吴主孙皓,提出与民休养生息,清明政治,增强经济实力,加强长江上游的军事防御力量,积极整军备战的建议,以遏制晋军顺流东下吞吴的企图。
可惜孙皓这个昏聩凶残的暴君,一点也听不进忠臣良将的直言劝谏,对晋国已如箭在弦的大举进攻威胁,这厮竟置若罔闻,既不增兵防御各战略要冲,也不加强武备抵御敌人随时会发起的进攻,他依旧骄奢淫逸,声色狗马,等于间接为晋军的胜利进军提供了方便和难得的机会。
晋武帝司马炎的灭吴战略大体分为两步:一是泰始五年(269年),他派名将羊祜坐镇荆州,羊祜治理荆州期间,采取轻徭薄赋、休养士民的策略,以安定民心,羊祜颇具战略眼光与远见卓识,当时的吴国已经过几次大的政治动乱,国力衰微,导致隔江对峙的吴军粮饷困难,羊祜乘机向对岸的吴国守军大施恩惠,经常为缺吃少穿、饥寒交迫的吴军提供衣食,这一招果然见效,让吴军与孙吴的离心力大增,特别是基层官兵相率逃亡至荆州归降羊祜;晋国另一方面在长江上打造战船、训练水军,为伐吴足足做了10年精心准备。
咸宁五年(279年),20多万晋军兵分6路,从东、西、南3个方向同时向东吴境内发起攻击。
晋军以夺占长江下游为灭吴的主要作战方向,所以在下游地区出动10多万大军直扑吴都建业(今南京)。安东将军王浑率10余万大军自扬州出击,自寿春(安徽寿县)向江西(今安徽和县)出横江渡,占据长江北岸之广大地区;镇军将军、琅瑘王司马仙率数万徐州军,自下邳(江苏睢宁)向涂州(安徽滁州)进击。晋军制定的这一兵临建业,攻取长江北岸的作战计划,如果能顺利实现,则可以沿长江对建业构成半环形包围圈,待从长江上游出击的诸军乘势东下后,便可以会师秣陵关,合围建业。
在长江中上游出动3路大军,从西、北两个方向水陆并进,先后攻占西陵、江陵、夏口等地,然后顺江东下,直捣建业。
太康元年(280年),晋国大将杜预、王濬挥师吞吴。面对几路晋军的凌厉攻势,吴军无力阻挡,纷纷弃械归降。3月15日,王濬率西晋水陆8万大军顺流东下,连舟百里,浩浩荡荡地进入吴都建业。见大势已去,吴主孙皓反绑双手、命人抬着棺材,来到王濬的军营里投降。至此,晋军接连攻破东吴4州、43郡县、歼灭、迫降23万吴军,立国58年的东吴政权灰飞烟灭。此时,距蜀汉灭亡已经过去了整整17年。
吴国灭亡后,三国对峙时长期分裂、兵连祸结的混乱局面得以结束。
关于这段历史,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写诗感叹道: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彤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写作答题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由网友 优己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从曹操时代想灭吴就有问题。尤其是赤壁之战后,受地形限制,魏国进攻吴国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水路跨过长江进攻吴国,而这种方式将直接与吴国最精锐的水师交战,显然这种战法毫无胜算,毕竟曹魏水军不如东吴。其次是走江陵,出川蜀,登陆武陵山地,然后走陆路自西向东进攻。而这时候,江陵城在吴国手里,要想取道武陵必须走蜀汉越过夷陵山地,这是当年刘备走的路线,然后刘备怎么输得当裤衩的大家也就都知道了。所以,晋国要想灭吴实则阻力重重,历史上有诸多强盛的北方政权无法越过长江消灭南方政权都是这个原因。晋国在羊祜任荆州总督的时候曾趁吴国叛乱机会率军八万进攻武陵地区,却被陆抗率军五万击退,证明了在此期间晋国并非没有尝试灭吴。此次尝试失败后,晋国改变策略,开始训练水师部队,在二十年时间里练出一支可以与吴国水师一战的晋国水师部队。但是依然奈何不了吴国,只是从原本的被虐变成尚可一战而已。如果不是后来的吴主暴虐不得民心,晋国再过多年都未必能灭吴。所以,看似晋国灭吴实乃吴国自灭。
由网友 浔阳咸鱼 提供的答案:
蜀汉亡于263年,次年(264),孙吴帝国皇帝孙和逝世,吴国群臣在濮阳兴、张布的主持下迎了乌程侯孙皓为皇帝,孙皓登基后,一直维持到280年才亡国。
倒不是说孙皓善于治国,真的能维持吴国的局面,历史真相而是:
-
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在泰始六年(270年)起兵叛乱,至咸宁元年(275年)几乎垄断凉州,咸宁三年(277年)三月,平虏护军文鸯率军讨伐,虽然得胜,但是次年,秃发树机能又攻陷凉州,五年(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任命马隆担任平虏护军,率军击败并斩杀秃发树机能,彻底平定凉州。
-
晋吴在荆州长期对峙,(晋)羊祜与(吴)陆抗(陆逊之子)的统帅能力不分伯仲,荆州南北形成战略平衡。吴凤皇三年(274年)八月,陆抗病逝,其子陆晏与其他兄弟继续统帅荆州军,晋咸宁二年(276年)十月,羊祜上书朝廷,提出筹划伐吴事。
-
晋吴在交州是有交战的,交州本是归附晋国,经过数年交战,(271年)吴军在陶璜的带领下取得最终胜利。
孙皓主政吴国期间,屠戮异己,倒行逆施,造成国内民心不稳,大量将领欲叛逃入晋(如:276年孙楷入晋),为此,孙皓仍然我行我素,甚至因为有使者(徐绍)回来说了几句晋国的好话,也被孙皓处死。
陈志《宗室传》:初,永安贼施但等劫(孙)皓弟谦,袭建业,或白(孙)楷二端不即赴讨者,皓数遣诘楷。楷常惶怖,而卒被召,遂将妻子亲兵数百人归晋,晋以为车骑将军,封丹杨侯。
陈志《三嗣主传》:甘露元年(265年)三月,(孙)皓遣使随(徐)绍、(孙)彧报书曰:"知以高世之才,处宰辅之任,渐导之功,勤亦至矣。孤以不德,阶承统绪,思与贤良共济世道,而以壅隔未有所缘,嘉意允着,深用依依。今遣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弘璆宣明至怀。"绍行到濡须,召还杀之,徙其家属建安,始有白绍称美中国者故也。
最终在太康元年(280年),晋国的南方防线已经休养生息多年,在国力充沛的情况下,发动了渡江伐吴的战役。
冬,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軎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巴东监军鲁国唐彬下巴、蜀,东西 凡二十余万。命贾充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以冠军将军杨济副之。
孙吴帝国再无如陆抗一般有军事才能的主帅出现,其子陆晏殉国,其余吴军也无斗意,晋军南下可谓势如破竹。接着,吴国迎战的几位忠臣(丞相张悌等)选择殉国后,孙皓已无法再组织起对抗。
按照史书记载,孙皓在首都建业还欲组织士兵防守,可是士兵们拿到分到的钱财后就立刻跑路了,孙皓这才明白人心涣散,大势已去,无奈选择出城投降。
自此,自东汉末年(189年)反董之乱时出现分裂割据的中国,终于在近一百年后在形式上实现了再一次统一。
由网友 鱼包同学 提供的答案:
文: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请点右上角关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谢官方邀。我先把题目中所涉及的时间具体表述一下,司马昭264年初平定蜀汉,280年五月孙皓束手就擒,吴国亡,这期间竟有17年之久,这个时间发生了什么呢?
第一,司马昭突然离世,司马炎篡位,司马氏内部维稳期
264年平定蜀汉的司马昭来不及做下一步战略部署,隔年就中风(据说)辞世。司马炎上台后,隔年(266年)就完成了举世瞩目的"禅让"称帝,接着变国号,改元建制,立皇后、太子。
这个时段内,司马炎的统治中心就在内部的平稳交接和过渡,这个时期也发生了青、徐、兖、豫四州发生大水,伊洛满出河面,这次巨大灾害持续了将近一年才解决,让司马炎非常的头疼,洪水褪去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四州才得以重新安定。
并271年至273年,西晋连续三年旱灾,生产发展碰到了严峻的难题,恢复生产需要时间。
第二,汉中、益州新定,需要建立统治基础
军事需要速度和强度,政治需要时间和耐心。蜀汉的统治基础是非常强大的,在蜀汉人心思定的时期,司马炎要考虑的是怎么能够在汉中、益州、南中等地整顿内政,建立国家机器,休养生息,调派合适的官员恢复生产。
这是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完成的,起码三至五年才可以"消化"蜀汉之地。
第三,鲜卑秃发树机能叛变需要迅速解决
攘外必先安内是任何国家必须坚持的真理。270年,鲜卑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并于六月在万斛堆的战争中杀秦州刺史胡烈,又在金山击败凉州刺史苏愉,反叛气势一度非常高涨。
此后的整整十年间,司马炎都是非常头疼的在西北用兵,这十年,由于作战无力,西晋损失巨大,司马炎甚至萌生了彻底放弃凉州的打算,可见作战的困难和艰苦。
第四,做好作战准备需要一些时间
灭吴并不困难,但需要一些作战准备。首先就是要有一支经过训练的水军,并且要有一套有效的战术。
西晋的战术是,两国交界区使用荆州羊祜的攻心法,持续收拢东吴人心。水军从蜀中上游出兵,配合淮南襄阳陆军。各路军马几十万人,战线延绵几千里,持续向南推进。另外,还需要规模巨大的后勤补给。
由于司马炎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梳理完毕之后,大家就发现,并不是吴国"撑"了这么久,只是这十几年间,司马炎和晋国大军抽不开身,279年西北抽身之后,隔年也就灭掉了东吴。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