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好猫卡 提供的答案:
重机枪和轻机枪的区分标准主要是口径和子弹发射速率,这两个标准在历史上曾有所变化:
1. 在初期,重机枪通常口径大于12毫米,轻机枪口径在9毫米左右。这一标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并沿用较长时间。
2. 20世纪30年代,随着新型轻机枪的出现,轻机枪的射速开始超过当时的重机枪。此时,火力强度而非口径成为区分二者的主要标准。发射速率每分钟500发以上为轻机枪,低于此値为重机枪。
3. 二战期间,德国MP40等新型高射速武器的出现打破了发射速率的标准。最终,重机枪根据其强大的火力被定位为集中火力支援武器,轻机枪成为步兵班作战中提供覆盖射击的武器。这一理念在战后得到广泛认可。
4. 现代军队重机枪一般口径在12.7毫米到15毫米之间,主要用于狙击敌人防护目标、阻止敌人突围重型武器和地面装甲车等。轻机枪口径在5.56毫米到12.7毫米之间,主要用于保护Friendly部队机动、掩护部队部署、压制敌人等。
可以看出,重机枪和轻机枪的区分标准在历史上逐渐从口径为主演变为定位和用途为主。现代重机枪具有更大火力和更远有效射程,主要用来执行火力支援任务;轻机枪射速更快,重量更轻,主要用于步兵班级战斗中保护和压制的作用。二者在口径上已不具有绝对的区分标准,重点在于不同的战术用途。
重机枪和轻机枪的区分标准随着武器技术和战术思想的发展在变化,但至今仍然有一定的相对判断标准,这为我们理解不同种类火器的演变过程和定位提供了参考。理解其区分标准的变迁,也有助于我们分析不同时期作战理念与装备的发展状态。
由网友 烩志 提供的答案:
这个分两个时期,主要节点是二战前后
在二战乃至之前,轻重机枪是简单的字面意思——也就是按照重量。机枪刚出来那会,无论是马克沁也好,哈奇开斯也好,都是一整套下来60多公斤的大爷,这批玩意都是当固定火力点或者载具火力用的。
称重的三脚架,厚重的枪管壁或者水冷套是他们的特征,而且这一时期的重机枪发射的都是与普通步枪通用的中口径全威力步枪弹。
但既然重机枪已经实现了自动火力,那欧洲那帮孙子肯定得寻思怎么才能让单兵也拥有这种火力~ 尤其是冲对方阵地的时候,己方的大栓肯定没法压制对面机枪火力点,最好得有能让单兵携带的轻型机枪,用以进攻时的火力压制,发射的也是与步枪一样的弹。
(这里在扯一下,其实还有中型机枪,代表就是郭刘诺夫、勃朗宁M1919这类)
然而情况在二战之后变了,因为德国人把MG34/42这种轻重两用的通用机枪玩出了花。再加上二战的形式已经从阵地战变成了机动战,不再需要那种重的要死、又只是打常规步枪弹的铁憨憨。因此通用机枪取代了传统排及以上轻重机枪的位置,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就是M60,M240B,PK这类通机,包括比较新的MG5
另一方面,随着中间威力弹,小口径步枪弹的兴起。原本步兵班的轻机枪的位置让给了与班组步枪通用口径的班用机枪。(其实班用机枪也可以叫轻机枪,但一般我是将ZB26、DP28这种全威力机枪和现代的RPK、M249这类班用机枪区分看待,不容易搞混)
而12.7这种口径的自动武器由于步兵不方便携带,取代了原本中口径重机枪的位置。
总结就是,二战之前的轻重机枪已经消亡,他们被通用机枪替代。而轻重机枪这个概念到现代的则细分为班用机枪和大口径重机枪这两条线。
由网友 浩汉防务论坛 提供的答案:
重机枪与轻机枪的区分标准,在通用机枪出来之前主要以冷却方式和火力持续性来划分的。重机枪是使用水冷的机枪,或者是能够持续射击的气冷式机枪,而轻机是气冷式机枪,一般只装备弹匣或弹盘,火力持续性较差。此时,无论轻机枪还是重机枪的口径都基本相同,故此时的区分方式主要看火力持续性。
时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德国通用机枪的出现,轻机枪与重机枪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在多数情况也是使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标准。但是,随着大口径机枪的出现,轻重机枪的区分多了一个新的参考标准:口径。一般来说,大口径机枪一律属于重机枪,中口径的机枪要看火力持续性,而通用机枪则要看使用的是两脚架还是三脚架以及使用的供弹器是弹鼓还是弹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用机枪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期,此时划分轻机枪和重机枪的标准主要是看口径了。随着材料学的进步和机枪本身结构的进步,每根枪管可支持更长时间的持续射机,更换枪管也变得十分方便,只需几秒钟就能完成。此外,在实际使用中,轻机枪一般可由单兵进行携带,重机枪啧至少需要两到三个人才能正常携带;当然重量也不能用来区分轻重机枪,因为还有89式重机枪这个全重26.5公斤,可由一个人带着到处跑的存在。总之,具体的划分标准是随着时代而改变的,但是认准口径大的就是重机枪准没错。
由网友 放飞的季节510 提供的答案:
轻机枪和重机枪,两则都是机枪,所不同之处,就在于一个"轻",另外一个"重"。
机枪的轻与重,是划分轻机枪,还是重机枪,最主要的依据。
一般而言,对于份量在15公斤以上的机枪,称为重机枪;对于份量在15公斤以下的机枪,被命名为轻机枪。
次外,划分轻重机枪,还有以下的依据。
轻机枪,是班用机枪,一般采用两脚架,有效射程为600-800米,作为班级战斗单位的火力支撑,所用弹药与步枪基本相同,用弹匣或弹鼓供弹,也有极少数采用弹链供弹。
重机枪,是排连级武器装备,一般采用三脚架,稳定性好,但份量重,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使用与步兵枪械同口径的重弹。
西方所说的重机枪,实际上指的是12.7毫米以上的大口径机枪,国内则称为高射机枪。
由于二战时期单一的重机枪,现在已经很少了,所以国内所说的重机枪,实际上指的是通用机枪,即装上两脚架,就是一挺轻机枪,单兵一人就可有效操控。
装上沉重但稳定性好的三脚架,就是一挺重机枪,但起码得两人操作,这是有道理的。
行军时,枪身和枪架必须分离,由射手背机枪,此时,是轻机枪状态,两脚架本身就固定在枪管下方。
沉重的三脚架,则需要一名副手来驮,手上至少要提一箱200发的弹链。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由网友 茕茕鸱鸮 提供的答案:
轻重机枪两者的区分标准是在实战中开始发生变化的。以二战德军的MG-42为例:突击性的机动式火力支援为轻机枪状态:。而在遏守要塞或攻坚型战斗中,持续性的火力威慑压制则为重机枪状态。如在突袭进攻或与敌短兵相接而血拼厮杀之际,由单兵操作的有双脚架依托、由弹匣、弹鼓供弹,从而及时形成的支援性火力为轻机枪状态(如下图)。
而在据守高地要塞,或是夺取敌方遏守的阵地时,由正副射手操控(三脚架式弹链供弹)的持续性压制火力即为重机枪状态(如下图)。
二战后,不少国家都对轻重机枪的作了通用化改进,昔日的轻重机枪也从此进入了通用机枪时代。
国产88式通用机枪:
由网友 风去了无痕D论史谈兵 提供的答案:
- 如图,这是边境自卫反击战时我军的双联装14.5大口径重机枪阵地在射击。
弹药口径、射击方式、杀伤威力至今是轻\重机枪的区别标准,并没有变化过!
在轻重两用的通用机枪问世之前,重机枪与轻机枪的主要区别就是:枪械口径与射击方式不同、弹药杀伤威力也不同。然后使得重机枪的枪械体积大、份量更重。
如果重机枪与轻机枪的子弹口径是相同的,那么区别如下:
重机枪弹的装药量比同口径的轻机枪弹更大;
重机枪弹的弹売粗于同口径的轻机枪弹売;
而弹丸口径虽然相同,但重机枪弹丸的长度更长、重量也更重。
由此,弹药威力增大,重机枪射击后坐力大,一般无法抵肩射击,唯有采用三脚架固定,双握把手持击发射击的方式。
而重机枪的枪管材料要求更高,枪管结实、粗厚,长度也更长。
- 这样,重机枪全重达数十公斤,一个机枪战斗组须配属人员五人以上。
- 而轻机枪重量不过几公斤,二人就组成了一个轻机枪战斗组。
以我军的53式重机枪弹与56式枪弹为例,再说一下弹药。
(1):
53式7.62毫米重机枪,使用的是7.62ⅹ54重机枪弹。
这是1953年的仿苏制重机枪。朝鲜战争时,该枪大量装备我军步兵团\营一级机枪连,极大增强了我军步兵火力。然后,我军仿制列装。在后来的中印边境、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该枪以强劲的火力,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53式重机枪使用的机枪弹,是专供重机枪使用的。
后来的67式7.62轻重两用机枪,以及79\85式7.62狙击步枪,也使用53式枪弹。
但是!我军同时期装备的56\81等型号轻机枪,虽然同为7.62毫米口径,却不能使用53式重机枪弹的。
(2):
56式7.62毫米轻机枪,使用的是7.62ⅹ39普通弹。
而该弹也通用于56式半自动\自动步枪,以及81式步机枪。
由此,同口径轻\重机枪在弹药上的区别就是:
- 重机枪配置专用的大威力枪弹;
- 轻机枪则与步兵班的步枪手实现弹药通用。
轻\重两用的通用机枪问世,以及重机枪轻量化之后,就是使重机枪与轻枪的区别发生了一些变化。
轻重两用机枪与步兵班的自动步枪弹药实现了通用之后,装上三脚架固定,就成了重机枪;
从三脚架上取下,打开两脚架,又变成了可伴随步兵冲击的轻机枪。
于是,射击方式的不同,就成了重机枪与轻机枪的区别。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与步枪弹药通用的小口径轻机枪固定在三脚架上后,同样的枪、同样的弹药,为何有效射程就变远了?
因为三脚架支撑更稳固,可以更有效地扺消射击后坐力。
比如,练过拳的人都明白,打后手重拳时,后拳蹬地蹬得越稳,拳头份量就越重。如果脚没蹬实,那么拳头就会发飘,就是这个道理!
- 然而,与小口径步枪通用弹药的轻机枪,就算装上了三脚架,却在大量实战中证明了,射击威力始终是不如人意的。
于是,各国军队在步兵枪械小口径化之后,仍然保留了中口径大威力机枪。
美军装备了5.56小口径米尼米通用机枪后,仍在步兵班加装了一挺M60式7.62通用机枪。
苏军在列装了5.45口径AK74枪族后,也仍然继续装备7.62口径通用机枪。
轻量化之后的大口径重机枪,也实现了抵肩射击。于是,射击方式也不再是重机枪与轻机枪之间的区别了。
比如我军的89式12.7毫米大口径重机枪,全重降到了27公斤以内,虽然仍采用三脚架固定,但是却实现了抵肩射击。
只是,大幅减重,必然降低了机枪射击稳定性。又从许多公开视频上看,12.7口径机枪射击时,后坐力对射手肩膀的冲击,仍然是不可小觑的。
【图片来自网络】
由网友 轻兵器爱好者 提供的答案:
想要分清轻机枪与重机枪,首先就要判定这两者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轻机枪机枪中较为轻巧的型号,可以由一个士兵所操作使用,由于轻机枪一般装备到步兵分队或步兵班,有些国家军队定位为班用机枪。最早的轻机枪是在自动步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来才有了弹链供弹的轻机枪。但到了今天,弹链供弹的轻机枪显得过重,精度也不够高,因此自动步枪造型的轻机枪又开始流行起来,如俄罗斯RPK74M轻机枪、美国M27 IAR轻机枪、国产95式班用机枪等。
轻机枪通常使用制式步枪相同的弹药,一般是中小口径步枪弹,重量比及通用机枪轻,一般装有枪托,能全自动射击及可提供步枪不能做出的支援用途及持久压制火力,弹匣、弹鼓或弹链容量由30发以上至200发,附有两脚架、重枪管,部分亦可装在三脚架或固定支架甚至遥控武器系统上。
而重机枪是机枪的两个分类中较大型号那类的统称。重机枪的通常定义为三脚架、水冷式、弹链供弹。这类武器中最好的例子是由美国人马克沁发明的马克沁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三个独立的敌对国家使用的机枪都是马克沁机枪的变种(德国的MG08重机枪,英国的维克斯机枪和俄国的M1910重机枪)。目前,重机枪的装备数量已经很少了,多数被通用机枪取代,只有少数大口径重机枪,如勃朗宁M2HB重机枪,以及转管的M134加特林机枪仍然活跃在战场上。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轻武器文化。
由网友 战壕 提供的答案:
最早的机枪使用的都是步枪弹,主要是根据其体积和重量来划分轻重机枪。
最初真正通过自动机完成自动发射的机枪是马克辛机枪,其实用的是水冷方式进行散热,而当时各国的重机枪都参考了其设计,外观上都是有一个巨大的水筒,因此很难辨认具体型号。而由于使用了水冷方式,其体积和重量就居高不下,很难伴随步兵协同作战,因此属于重机枪。
而当时的轻机枪主要是气冷式设计,比如丹麦麦德森机枪、勃朗宁M1918轻机枪、绍沙轻机枪等,并且使用的是弹容量较小的弹匣供弹,所以体积和重量明显降低,属于轻机枪。不过像法国哈奇开斯机关枪,虽然也是气冷式机枪,但是体积较大重量大,所以也属于重机枪。
在二战中也按照重量体积划分。不过也出现了大口径机枪,比如美国M2式12.7重机枪、德国MG131式13毫米机枪,这些机枪同样由于体积大重量高,也属于重机枪的范畴。
不过二战中诞生了通用机枪,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通用机枪有轻重两种使用状态,使用三脚架时可以作为重机枪,使用自带脚架时作为轻机枪。而此时的水冷式机枪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重机枪很多时候往往是指M2这种大口径机枪。现代轻机枪则主要指班用机枪,比如RPK机枪、M249机枪、L86机枪等。
由网友 转角的咪咪 提供的答案:
一片评论每一个说明白的,我来简单说一看就明白,机枪分班用机枪,通用机枪,支援重机枪,高射机枪,其中分辨很简单,班用机枪就是步枪换重型枪管加强附加设备的步枪,这种机枪很多的中国95枪族就有班用机枪,第二种通用机枪就是排一级用机枪通常使用弹链弹鼓供弹火力持久,支援重机枪一般弹药口径大射击距离远,高射机枪射速很快远远高于普通机枪,还有一个重要区别,机枪枪膛是不闭锁的,不懂的看视频步枪射击退壳后枪膛是闭锁的,机枪是开放式,也就是抛壳口一直是开着,而且机枪射速远高于步枪。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2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