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双雄:为什么屡战屡败的黄兴要比一战成名的蔡锷勋高一筹?

由网友 空调云 提供的答案:

民国双雄:黄兴与蔡锷——屡败屡战与一战成名

临时客

我的故乡、 湖南长沙有一座名山 —— 岳麓山,说起这座山的特点,那就是山上的名人墓特别多,而且多是一些辛亥革命时期的民国元老的旧墓。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这些民国元勋有兴趣的人将会越来越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葬在岳麓山上民国元勋之中,最为出名的当数黄兴与蔡锷,他们都是湖南人。长沙城内也有黄兴路和蔡锷路,十几年之前,这两条路还是长沙市内最繁华的地区,可见这两位名人的影响力。关于这两位革命元勋的事迹及友谊,已经有浩如烟海的文章及文字描述,用不着我再来费笔墨了。但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一百个人眼里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可见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看来,总是有不同的视觉效果的。在我的眼里:黄兴与蔡锷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 屡败屡战与一战成名。

论名气,黄兴要比蔡锷大得多,他是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孙中山的左膀右臂,有一段时间,他的个人声望几乎要与孙中山平起平坐,有"孙黄"之称,只是黄兴颇有自知之明,一直甘居孙中山之下,才没有在同盟会里闹出分裂矛盾。不过呢,黄兴这人虽然人品很好,但作为一名早期的革命家,其军事指挥的水准就实在不怎么地,可以这么说,他一生指挥的战役无数,但竟然没有一次胜仗!武昌首义之前,他在两广地区策划指挥过很多次的武装暴动,全都失败了。其中最出名的当数广州的黄花岗起义,打得是惊天地而泣鬼神,72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黄兴自己的左手也被打断两根指头,结果还是失败了;后来武昌革命一举成功,黄兴受孙中山之命回国主持大局,到武汉出任战时总司令,结果,几仗下来,又被人家北洋军打败,直接导致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再后来,袁世凯称帝,孙中山举兵造反,二次革命,军事上仍以黄兴为负责人,结果照样被人家北洋军打得落花流水,最后,黄兴不得不流亡美国。可以这么说,黄兴一生身经百战,可就是没打过胜仗。

而蔡锷则跟黄兴大不相同,他虽然只比黄兴小8岁,但他却从来就不是一位职业革命家,早年的蔡锷虽然也参加过一次小规模的反清起义,但这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从这次失败之中,蔡锷认识到了军事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后来,在袁世凯的资助下,蔡锷东渡日本,在日本的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学成之后,返回云南,训练新军,在滇军中素有威名。后来,武昌首义成功,蔡锷率领云南新军响应革命,被推举为云南都督。但蔡锷却不是那种利欲熏心之辈,他是当时最先认识到军人干政之弊端的督军之一,革命成功后不久,就主动放弃军权,进京当了个有名无实的军事参议,被袁世凯软禁在京城。于是,就有了那段"蔡锷与小凤仙"的风流韵事。一般人可能都认为:蔡锷不过是一个好色之辈而已,其实,此时的蔡锷是极有战略远见的,他深知:以自己当时的处境,强行反对袁世凯称帝是不明智的,于是,他就保持沉默。待时机成熟,在他的老师梁启超的帮助下,再次东渡日本,辗转回到云南。此时的云南,正值群龙无首之际,蔡锷一到,立刻重握军权,大兴护国军,讨伐刚刚称帝的袁世凯,他指挥云南这一支孤军,转战几千里,一路凯歌高奏,应者云集。不到一年,蔡锷麾下的护国军就打败了强大的北洋军,逼袁世凯取消了帝制。可以这么说,蔡锷一生就指挥过这么一次战役,那就是护国军讨袁战役,大获全胜。可以说,蔡锷是一战成名的典型。

当然,没打过一次胜仗黄兴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那为推翻满清王朝而奋斗不止的精神、那种屡败屡战的勇气,都足以使他名彪青史。黄兴死后,国学大师章太炎有一幅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很形像地说明了黄兴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

有趣的是:蔡锷与黄兴两人还在军事上有过一次交流,那还是袁世凯刚刚称帝的时候,孙中山和黄兴正在策划反袁的二次革命,但蔡锷却认为:此时军事上反袁的时机尚未成熟,不宜立刻举兵,所以,他托人带话给黄兴,要黄冷静看待形势,不要轻举妄动。可惜啊!常败将军黄兴没有听取蔡锷的忠告,仍旧一意孤行,铸成了他一生最后一次大败。黄兴所未竟的反袁大业最后还是由蔡锷一举完成。

完成反袁大业后的当年,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逝于上海,八天后的1916年11月8日,蔡锷病逝于日本福冈。民国双雄,一代天骄,就此陨落。1917年的4月中旬,两位民国元勋都国葬于名城长沙的名山岳麓山之上。按照其历史功绩和地位,屡败屡战的黄兴还是要比一战成名的蔡锷高出一筹的。所以,位于岳麓山山顶的黄兴墓也比位于山腰的蔡锷墓略高一筹。

由网友 宋业华 提供的答案:

大奇兄出山了:

说到黄兴与蔡锷之间最大区别就是黄兴以文人之气所领导一群乌合之众,以帮会形式推反清王朝起义,的确大大小小起义不下于1百次,虽有他的老乡和前辈曾国藩所创造性地改造了`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之间的含义。确实黄兴所领导的起义军实在不咋地,暴露了纪律不严明,通风报信有之,私吞募款也有之。这种乌合之众的队伍怎么能打仗,假如打赢也算个天大笑话。然而蔡锷可不同,他以军阀方式整肃新军,以严明纪律和战术,在护国战争中一战成名!而名扬四海!从中看出他俩的性格:一个弱中有强,另一个强中更强!

的确,作为英雄黄兴,他的性格是有短板的。在很多史料中所发现他与孙中山的决裂,是有前兆的。中山执意去除同盟会中黑帮形式,而改组国民党。因此,他俩之间产生激烈矛盾。

矛盾的焦点就是中山所言:我每次募捐款项,给予你购买之军火,可你每次述职帐目始终混乱不清,所买来枪弹滥竽充数,可次品多多,而百次起义百次失败,其中必有你的过失。我曾耳闻国內有种说法,每次募捐款到了上海,黄兴路,武康路上就会有人置业云云!黄兴大怒道:血口之喷人,吾拼死彊场,你在日本观望乃尽享其成,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你回国内指挥过没有,美其言做好自己份内事,你是个胆小鬼,懦夫!你只是个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今天,现在你我割袍决裂!

孙中山与黄兴,在日本改组国民党会议上大吵大闹最终由于性格和理念不合,很遗憾地分道扬镳!然而蔡锷人生太短暂,未能在民国大舞台上所表现自己同时与黄兴也未产生交集,所以没有可比性!

由网友 晋右史 提供的答案: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蔡锷不是国民党员,而且在几次都没有帮助国民党;而黄兴是国民党员,是其重要的先驱,自然是要重点宣传的对象。

蔡锷和黄兴是老乡,也是好友,但政见不一样,蔡锷不喜欢政党政治,只是推崇国家强大;而黄兴是同盟会元老,国民党核心,自然不可能离开这里。

1、蔡锷的几次拥袁

在一般人眼里,蔡锷是反袁的。其实除了袁世凯称帝之外,蔡锷对袁世凯的行为整体都是支持的。因为蔡锷推崇强大中央,推崇国家强大。

(蔡锷)

在辛亥革命后,蔡锷做了云南督军,和各省不一样的是,蔡锷一方面裁撤军队,一方面不要中央协饷,且照旧交中央款项。

在定都问题上,支持定都北京,这和同盟会要求定都南京就不一致。

在政党政治方面,蔡锷在云南限制同盟会,且为了防止一家独大,蔡锷鼓励其他发展,诸如他老师梁启超的党派。同时严谨军人介入党派。

在二次革命中,蔡锷拥护袁世凯,并积极出谋划策,且西南四督联合通电反对"二次革命"。

在各地督军心怀鬼胎,蔡锷依然进京。

(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中,梁启超的进步党和蔡锷的关系很近,国民党基本和其没往来。

2、国民党核心人物黄兴

黄兴是国民党的核心人物。在南京国府时期,构建的十次反清大起义,黄兴参加了一多半,自然是重要宣传对象。

(黄兴)

在辛亥革命中,黄兴在武昌担任战时总司令,先后在汉口、阳夏作战,虽败犹荣。

(武昌攻防战)

在攻取南京后,黄兴担任副元帅并代大元帅职权,在孙文回国后,积极拥护孙文。

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担任陆军总长。

(讨袁军行动)

在二次革命中,在南京组织军队北伐作战。

黄兴是国民党早期的军事核心人物,虽然屡战屡败,但其行事光明磊落,对理想追求的纯粹自然是之后宣传的首选之人。

黄兴和蔡锷虽然都是民初的重要人物,但区别就是他俩压根不是一个系统。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由网友 史论纵横 提供的答案:

功勋这个东西也不能这么比,黄兴和蔡锷两个人在民主主义革命期间都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没有谁比谁功勋更高,只能说所处环境和命运不同,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题主所说,黄兴与蔡锷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屡败屡战另一个一战成名,这个形容的很贴切。

纵横今天就来说说黄兴与蔡锷的革命经历。

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的黄兴

黄兴真是奋斗一辈子,就没成功过一次,在孙中山的英明领导下,黄兴先后组织了几十次革命,一次败的比一次惨。

由于孙中山是广东人,十分钦佩太平天国运动的洪秀全,因此思想上受到洪秀全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轨迹想必大家都了解的,那就是从广西金田起义,然后一路北伐,仅仅两年就打到了南京,孙中山也希望能够进行一次北伐,一次由南到北的统一之战。因此,孙中山将起义的地点都定在了两广地区,先后让黄兴参与或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时间地点方式都不相同,只有失败是相同的。

直到武昌起义成功,这种失败才停止。

很多人认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是在同盟会的领导下完成的,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当时参与武昌起义的湖北新军虽然想邀请黄兴来领导,黄兴却没有来得及赶到湖北,湖北新军提前发动了起义,并且获得了成功,这就尴尬了。

等黄兴赶到湖北参与指挥的时候,与清军打了一阵,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随后黄兴就被北洋新军打跑了。

黄兴的厉害之处在于即使屡战屡败,也要屡败屡战,并且越挫越勇!

在民国初年的政治舞台上,黄兴也积极活跃,毕竟为了这张入场券,黄兴前前后后卖命这么长时间,光鲜亮丽的端起酒杯喝碗红酒怎么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任陆军总长,后来孙中山辞职让位给袁世凯,黄兴也只能是靠边站了。

后来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黄兴再次打头阵,结果失败,流亡日本,为了中华革命党的事还和孙中山闹掰了,1916年因病去世,年仅42岁,可谓是壮志未酬啊。

对于黄兴的评价,章太炎的评价最高"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两战成名,昙花一现的蔡锷

历史对蔡锷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民国初年杰出军事领袖。

你要是光看头衔,可能感觉孙中山都不够资格,蔡锷却都名副其实,这个就厉害了。

蔡锷虽然和黄兴都是死在1916年,但却比黄兴晚生了8年,蔡锷死的时候年仅34岁,比黄兴的壮志未酬只能是英年早逝了。

蔡锷的一生十分短暂,在革命活动中的经历更是短暂,只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期间领导了云南的辛亥革命,另一件是第一个反对袁世凯称帝,掀起了护国战争。

然而就这两件事,前后相差四年,却奠定了蔡锷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投机的民初政坛上,蔡锷始终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是一位坚定的革命家,但是历史对蔡锷是不公平的,在取得了如此瞩目的成绩后,却在34岁时因病去世,实在是可惜。

1917年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纵横对蔡锷的评价是两战成名,昙花一现。

在浩瀚的历史上,能够留下名声的人并不多,黄兴和蔡锷都是好样的!

由网友 敷衍了史 提供的答案:

黄兴是与孙中山并肩的人物,号称"孙黄",孙中山先生是什么地位?

蔡锷说到底只是一方诸侯,对于时代,他当然有他的努力和贡献,只是黄兴和孙中山是属于总揽全局的人,蔡锷则是全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上的掌控者;"孙黄"是开创者,蔡锷则是追随者。

黄兴在与孙中山联手进行革命活动的过程中,拥有了很多追随者,蔡锷只是其中一人。比如堪称民国政坛、军界"不倒翁"的阎锡山,他也曾经作为孙中山的追随者,或者说响应者,只是后来因为成为山西都督而逐渐陷入到了对权力的疯狂追逐的泥淖中,从当时的情况去看,孙中山在权力方面可比得上阎锡山?显然比不上,可是你能说阎锡山的地位和影响力高于孙中山?

如果要说打战的话,黄兴屡战屡败,孙中山又何尝不是如此?

因为"孙黄"就不是领兵打战的将军,他们是革命领袖。蒋介石因为当黄埔军校校长而拿到了国民党的军权,但是你要说打战的话,他能和他手底下的将领比?

黄兴在1903年11日以庆祝生日作为掩护和宋教仁、陈天华等人秘密成立了革命团体——华兴会,1904年2月华兴会正式成立,由黄兴任会长。蔡锷在1902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蒋百里、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1904年回国后在清政府军中任职,练过兵,也办过军事学堂。1905年孙黄联合成立了同盟会,1906年在蔡锷黄兴的主持下加入了同盟会,黄兴也曾几番策反蔡锷,只是蔡锷因时局不明没有及时回应,但也为革命党人提供了不少帮助和掩护,比如在黄兴策划镇南关起义的时候,蔡锷便曾秘密派人送了一批武器给黄兴,所以说黄兴和蔡锷还是有不少渊源的。

黄兴策划的诸多起义之所以"屡战屡败",关键还是因为手里没有军权,想以几十数百的革命人士便想发动一场成功的起义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如果我们将"屡战屡败"换成曾国藩的"屡败屡战",对于革命的意义便完全不同了。

所谓的蔡锷"一战成名",我想应该说的是"护国讨袁"。当时袁世凯在儿子袁克定和"筹安会"的怂恿和策划下,正准备称帝,蔡锷是袁世凯极为看重的人才,对他是极力拉拢,蔡锷则说着恭维袁世凯的话,也表示支持袁世凯称帝,事实上也是因为蔡锷确实对袁抱有期待,只是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蔡锷也转变了自己的政治立场,然后悄悄潜回云南,成为第一个竖起"护国讨袁"旗帜的人,从云南出兵讨伐袁世凯。蔡锷这边刚起兵,那边便有很多人纷纷响应,最终袁世凯迫于压力只好宣布取消了帝制,蔡锷自然因此名利双收。

回头再看"孙黄"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以失败草草收场,国民党被袁世凯强行解散,孙中山、黄兴等人也被迫流亡日本。后来,黄兴更是遭到了孙中山的排挤,最后黯然退场。

为什么黄兴和孙中山失败了,蔡锷却成功了?

当时的局势瞬息万变,加上袁世凯手下的将领逐渐坐大,他对段祺瑞、曹锟这些人的掌控力已经越来越小,并且他们的政治野心正在膨胀,这也促使了他们在"护国讨袁"的时候一边袖手旁观,看看袁世凯能否解决,如果能解决的话便继续蛰伏;一边也在跟着"讨袁"的人起哄,这个说你不应该称帝,那个也说称帝已经不合时宜,总之当时真心想要帮袁世凯对付讨袁军的人没几个。一边是群起攻之,一边是袖手旁观,袁世凯不败也难。

但是在二次革命的时候,袁世凯正处于权力的顶峰,谁敢忤逆他?黄兴他们刚打出反袁的旗号,袁世凯这边已经派人打他们了,当时的黄兴、孙中山革命的力量还是来自于地方的实权人物,这些实权人物没多少敢惹袁世凯,自然也没多少人敢帮黄兴和孙中山,所以黄兴他们肯定会败。

但是不管怎样,黄兴都是领袖级别的人物。

蔡锷不管是在云南还是在四川,也终究只是一个牧守一方的诸侯。

在政治地位上,作为华兴会和同盟会的最重要的两个创始人中的一个,黄兴的地位当然会高于他们的追随者。所谓的政治地位,在绝大多数时候也并不是战功的多寡,否则的话孙先生将一文不名。

只能用战功来提升政治地位的永远只会是将领,绝不会是领袖。

由网友 昨日投调干倒金日投调 提供的答案:

我就是黄兴故居附近的人。我来说说所了解的黄兴。家里是土豪,自己是富公子却忧心于家国,冒着败家子的名号将数百亩粮田家产拿去投身革命。(黄兴故居位于现在长沙县黄兴新村,以前叫善化凉塘,差不多有一大半个镇的土地他家的)

其二,年少的黄兴科举未被录用,后将自己的应试时策再次复写给他科举出生的爹,他爹赞赏他有大公之心,送他在省城学堂入学后留学日本,日本期间其声望和能力都是留学生中居首。能文能武。

其三,一个说法,孙氏之理想,黄氏之实行。孙中山在欧美日本各国华侨区募捐,答应给黄巨款买置军火大部分都是空头支票;黄兴联合的是哥老会湖南的老大等一些江湖朋友和学生党起义,能对朝廷造成这么大影响已经是很震撼了。况且他一直是大公无私,坚持执行,无我笃实。甚至有一大批支持他反对孙的党羽都被他拒绝了。他为革命无一私心奔走呼号心力憔悴。

由网友 烟雨—任平生 提供的答案:

关于黄兴和蔡锷将军,两人无可争辩的都是民国时期的奇男子,伟丈夫,是当时的革命元勋。

但是如果要把两个人比较起来,黄兴的地位确实要稍微高一点,因为他投身革命早,在当时同盟会,兴中会中的地位,是仅次于孙中山的人物,号称协理,就是协助孙总理总管全局,这些当然不是一省督军的蔡锷将军所能比拟的。所以提问者这样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此外,题面所言,黄兴屡战屡败,蔡锷一旦成名,其实也都是提问者的主观臆断。

孙中山和黄兴都是革命的先行者。是他们领导了推翻统治中国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黄兴作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和同盟会主要的军事领导者,他身先士卒,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既然是起义,开始肯定是败多胜少。但是,革命的力量,就是在这些失败中积累起来的,1911年,革命的火焰终于在武昌起义中形成高潮,吞噬了满清王朝!所以当时有人称:革命首功,当推克强!但是身为武昌起义战时总司令的黄兴婉言谢绝,曰:功成不必在我!力推孙中山先生为大总统!

此时的蔡锷将军,正在云南练兵!他敏锐的观察到了辛亥革命的发展大势,积极起兵响应,云南随之独立,随着各省督军独立,满清王朝灰飞烟灭。这是蔡锷将军人生中两件大事中的一件!

另一件,就是闻名全国的反袁护国战争!蔡锷将军是日本陆军军官学校的高材生,与蒋百里是同学,是红军之父朱德的上司和老师,有着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袁世凯后来头脑发热,复辟帝制!蔡锷将军蒙红颜知己小凤仙的搭救,脱离京城,返回云南举起义旗!一时天下响应,以致窃国大盗袁世凯众叛亲离,抑郁而终,蔡松坡堪称护国有功,再造共和。

黄兴和蔡锷,因为所处革命阶段的不同,必然会有指挥作战上的差异,当然也会有胜败不同的结果,但是因此就给黄兴扣上屡战屡败的帽子,是绝对有失公允的。因为开辟道路的先行者,其所面临的荆棘,要比后来人要多得多!

黄兴和蔡锷同是湖南老乡,两人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因此,交情莫逆。1916年,张黄兴逝世的消息传到蔡锷的耳中,病中的蔡锷闻讯大恸,他强撑着病体为挚友写下了一副挽联:

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执行,是能创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勿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上联赞扬黄兴是首创民国的开国元勋。下联感念友谊,自伤身世,令人黯然神伤。

8天之后,蔡锷将军也英年早逝!这幅挽联,遂成绝笔!

两位开国元勋,年龄相差八年,去世相差八天!天妒英才啊!

再回到提问者所说,虽然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但是两位将军惺惺相惜,乃莫逆之交,后面的人就不要主观比较了。

由网友 非华说 提供的答案:

我是"红雨说历史",首先题主以"民国双雄"并称无不妥之处,黄兴,蔡锷都是近代史上人才辈出的湖南人,他们都推送历史的发展起到的了重大作用,他们热爱祖国,想让祖国强大。他们都病逝于同一年1916年,死后他们葬在故乡湖南的岳麓山。

第二题主说黄兴比蔡锷高一筹,那也确实。黄兴作为同盟会的创立者之一,在同盟会担任庶务长,地位仅次于孙中山,当时他们并称"孙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后黄兴担任陆军总长。

黄兴虽然失败次数较多,但是他作为先驱者,一步步探索过来的。他组织华兴会,准备起义失败,黄花岗起义的失败都是在精神上鼓舞着近代人民的反抗封建和外国压迫。所以武昌起义的时候,当黄兴到湖北前线指挥的时候,当地政府派人举着"黄兴到"的旗子在占领区跑了一圈,士兵战斗力得到了很大鼓舞。后来1913年,反袁失败后,黄兴国内外辗转3年,1916年病逝时仅43岁。

蔡锷将军为人所道的除了护国运动外,怕是要数他和著名歌姬小凤仙的事情了。蔡锷将军两赴日本学习军事 以优秀成绩毕业,被称"东亚之杰"。他开始虽在清政府任职,但是和黄兴等革命党人来往密切,并支持革命党人。武昌起义后,他率部在云南响应起义,成立军政府,担任云南都督,派兵支援贵州。

后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蔡锷对袁世凯卖国祸民,恢复帝制很不满意。他利用和小凤仙的传闻,躲过了袁世凯的耳目,逃出北京,组织护国军。1916年,袁世凯死去,护国运动胜利。蔡锷也在同年11月份去世,病逝时仅35 岁。孙中山写诗赞扬蔡锷"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把蔡锷比做"投笔从戎"的班超和东汉开国功臣马援。

文/红雨说历

由网友 彭城墨者 提供的答案:

民国双雄,黄兴蔡锷。

之所以把二人并列:

一是他俩人几乎同时去世,都在1916年,前后差了8天。他们是一同国葬的。

第二,他二人都是湖南人,黄兴是湖南长沙人;蔡锷是湖南邵阳人。

第三,二人均壮年去世。黄兴42岁,蔡锷34岁。

第四,就是两人勋位相同。这个勋是1916年双十节,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授予的。袁世凯称帝失败,随后去世,副总统黎元洪继位。到双十国庆时,他广授勋章。

大勋(1人):孙文。

勋一位(6人):黄兴、蔡锷、唐继尧、陆荣廷、梁启超、岑春煊。

"勋一位"不分文武。勋后面称作"章","章"分文武,文官为文虎章,武将为嘉禾章。

比如冯国璋、王士珍、李烈钧等人都是一等嘉禾章。

黄蔡二人勋位相同,同享国葬,但还是有轻微差别的。且看黎元洪的大总统令:

"勋一位、陆军上将黄兴……"

"勋一位、上将衔陆军中将蔡锷……"

蔡锷的军衔低了半级。蔡锷比黄兴小8岁。

说起蔡锷,也是天纵奇才,志气高洁。蔡锷1882年生,13岁中秀才,乡人称他神童。蔡锷去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妥妥的前三名。小伙长的又帅,学的骑兵科,跳马技术好得很,杠杠的。

蔡锷回国后,遇到贵人提携,一路顺风顺水。这个贵人就是李鸿章的侄子李经曦。李经曦当广西巡抚时带着蔡锷,升任云南总督时也带着蔡锷。蔡锷28岁时,已经在云南当了旅长。试问今天谁能做到?

辛亥革命时,云南起义,蔡锷当了云南大都督。革命党人抓住李经曦要杀他。蔡锷力保李经曦,不但保住他的人,还保住他的财产,派兵护送出省。为此蔡锷受到不少非议。但是蔡锷必须这么做。

1913年,袁世凯把非北洋系的各省大都督,调入北京,这其中包括蔡锷。在以后几年里,蔡锷位高权轻,无所展示。所以是"上将衔陆军中将"。

蔡锷死后,家有老幼妇孺近10口人,但没留下什么财产,令人感动。想当年当云南大都督,他是带头减薪之人。

黄兴比蔡锷大8岁,不是白大的。黄兴在同盟会是二把手。在长沙起义、钦廉起义、镇南关起义、河口起义、黄花岗起义、汉阳保卫战、围攻南京之战等战斗中,黄兴均是直接领导者。

可谓是屡败屡战,但是有句话说,你可以击败我,但是你不能制服我。胡汉民说,黄兴是标准的"湖南骡子"!

民国成立后,黄兴先任陆军总长,后任南京留守,"统辖南洋各军",地位比各省都督高半级,所以其"陆军上将"当之无愧。

不管怎么说,黄蔡二人都是湖南人民的骄傲,是民国柱石。

黄兴、宋教仁、胡瑛、陈天华、章士钊、柳扬谷等人。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2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