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半饮品残酒 提供的答案:
和其他地方戏曲相比,豫剧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大。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豫剧历史
豫剧是建国后的叫法,因为河南简称"豫"。最初在河南地区流行的剧种是河南梆子,豫剧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开封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相当于后来的戏院)等,勾栏瓦舍遍布全城,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人,当时开封演出过大型杂剧《目连救母》。明朝时期,有一些碑文记载,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的地方,但河南开封的杂剧或梆子没有明确的记载。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河南已经流行梆子戏。清朝人李绿园在乾隆四十二年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杞县志》都记载了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已盛行,并和罗戏、卷戏等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民国时期,河南梆子影响扩大,进入到各大城市演出,也出现了很多名角,如陈素真等、赵义庭等,内战时期,常香玉、崔兰田等人创办剧社,培养豫剧人才。
解放后,河南梆子改叫豫剧,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河南豫剧院,河南各地也有多个豫剧团体,豫剧的发展进入新阶级。到文革时期,因为样板戏的流行,河南豫剧式微,有的豫剧团被撤销或合并,豫剧演员或是转行或是转唱样板戏,一些豫剧的传统服装、资料、道具损毁也比较严重。
1949年后,国民党撤到了台湾,也创办了豫剧团体,以慰士兵乡情,大约到1980年代前后,这些豫剧团体解散。
文革结束后,豫剧重新走上舞台,像传统曲目《花木兰》深入人心。
豫剧唱腔
河南各地区方言不同,豫剧在唱腔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封丘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豫剧唱起来铿锵有力,大气磅礴、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另外,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观众容易听清,这也是豫剧影响力大的原因。
祥符调
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为标准的中州音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俏丽。代表人物中,旦行有陈素真、马双枝、李景萼、阎立品、桑振君、张岫云、宋桂玲、王秀兰、姚淑芳、王敬先、田岫玲、张水英等;老生有唐喜成;丑行有牛得草、高兴旺等。
豫西调
豫西调(西府调),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旦行有常香玉、崔兰田、毛兰花、苏兰芳、汤兰香等;老生有三张一周、贾宝须、王遂朝等;武生有王二顺等。
豫东调
豫东调慷慨激昂,粗犷豪迈。咬字较重,弦高。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等。代表人物中,老生有唐玉成、杨启超、刘新民、刘忠河、索文化、洪先礼、谢庆军等;小生有赵义庭、黄儒秀等;武生有李国范等;旦行有马金凤、花桂荣、王润枝、司凤英、陈玉英、张秀兰、黄爱菊、张卫华、董芙蓉等;净行(花脸)有李斯忠、吴心平等。
沙河调
沙河调(本地梆)活泼婉转,激昂嘹亮。代表人物中,老生(红脸)有顾锡轩等;小生有刘法印、张三旺等;武生有曹彦章等;旦行有刘玉梅、安金凤、徐梅兰等。
从豫剧历史和豫剧不同唱腔的代表人物能看出,豫剧在各地方戏剧种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豫剧演员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时期为志愿军捐献过飞机,这件事当时影响非常大。另外,豫剧比较好学,即使不是票友,也可以简单哼唱两句。
由网友 传艺工坊 提供的答案:
豫剧是不是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大的剧种?
在深圳的人民公园里,退休的老人们每天唱的最多的戏剧就是豫剧。豫剧在南方已经生根发芽,而几乎听不到京剧。
豫剧具有草根性,随时随地随处可见。而其它戏剧就不能。京剧的花腔与花架子,让它失去群众性,在民间没有根基,你见过有哪几个在公园唱京剧的?大部分是豫剧与其它地方戏。
当然,其它戏剧也有草根性,比如黄梅戏与秦腔,这两种戏剧流传区域大多都是在四周流传,而豫剧是全国性的。新疆与山东,黑龙江与广东都有豫剧的生存空间。京剧就不行,京剧除了那个几个大城市有生存空间外,几乎没有一点生存空间。
这很简单,京剧是孤芳自赏,豫剧是随波逐流,各自的发展方式与接受人群不同而已。
由网友 随意的刘 提供的答案:
当然是,豫剧是离开了国家财政支持,为数不多能养活自己的,而且还活的比较滋润的剧种。
豫剧出生于乡土之中,是下里巴人的生活。是最贴近于生活的艺术。河南话又是很接近普通话的方言。现在的豫剧唱腔用的是河南话,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听得懂。不存在语言障碍。就算不懂河南话,只要唱起来,都能顺着哼哼两句。这就是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河南豫剧团很多都是自负盈亏,虽然有些很艰难,但为了生存,什么地方的活都会接,乡村婚丧,商店开业,市场范围,市场基础也算是很广泛。
有群众基础,有市场基础,豫剧的影响力就会广泛传播
由网友 知足常乐0724 提供的答案:
豫剧是不是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大的剧种?
答:它不是,应该说除了中国的国粹京剧外,它属于第二。中国的五大剧种京剧、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
豫剧起源于河南,属于第一大的地方剧种,被外国人称为"东方咏叹调"。它是由"河南梆子"演变过来的。豫剧在隔壁的湖北省、河北省、安徽省、山东省、山西、陕西、四川等等地方深得民心。
豫剧的特点就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唱腔铿锵有力、吐字清晰,韵味甘甜。我最喜欢听常香玉的豫剧。
听豫剧给人的感受真挚朴实,无法用文字表述。喜欢听豫剧是没有理由和为什么的。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Html369上的阅读者们参考参考。
知足常乐2019.6.13日于上海
由网友 时光贵如油 提供的答案:
肯定是的,豫剧是唯一离了国家偏制还存活很好的剧种,也是唯一在传承的基础上还有新剧目出现的剧种,也是最有群众基础的剧种,可以说是唯一影响和辐射能达到全国的剧种!可以说,除了豫剧还能很好活下去,其它剧种国家扶着还能走两步,撤去扶持立马就能死给你看!
由网友 小路118 提供的答案:
应该是现如今影响力很大的一个剧种。这个原因是来源于抗美援朝时期,常香玉大师个人捐献一架飞机,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也让全国人民都通过常香玉知道了豫剧。
然后是在60年代,河南省豫剧三团编演了现代戏《朝阳沟》,进京演出后同样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赞赏,并拍成电影,这样大江南北几乎人人都会哼两句"亲家母,你坐下",这个现代戏同时给其他剧种带来了创作现代戏的好头,豫剧的影响力就显现出来了。
之后在80年代,河南省电视台创办了《梨园春》栏目,再一次掀起了宣传豫剧的高潮,全国各地的爱好戏曲的河南人和山东山西安徽人们都跑去打擂,这样,豫剧就成为在国内影响力很大的剧种,同时也带动了河南其他地方戏的复兴。
由网友 痴骑朽翁 提供的答案:
豫剧在中国是最大的一个剧种,西到新疆,东北到黑龙江的鹤岗,深圳,香港,台湾很多地方都有豫剧团。
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用自己的演出经费,购买了一架战斗机献给了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常香玉开创了艺人捐献飞机的先河,也是唯一捐献飞机的艺人。
由网友 翟建锋 提供的答案:
豫剧是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之一,是全国地方戏曲最大的剧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广泛,影响力大,深受广大戏迷喜爱。
豫剧的主要起源流行于河南省,现主要流布区域为黄河、淮河流域,还流布于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和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份,并且这些省份都有大小不等或一定数量的专业豫剧团,是全国戏曲爱好者最喜爱的剧种之一,是在全国辅射力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由网友 阿香非女人 提供的答案:
豫剧绝对是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大的剧种。
有一年我去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公务,晚饭后没事在街上溜达,远远地听到有豫剧唱腔传来,循声而至,舞台正在演出豫剧,台底下黑压压的全是观众。没想到豫剧在河北省这么受欢迎。
后来了解到,豫剧不仅在河南全境广受喜爱,而且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陕西东部也广为流行。而且这种流行是自然的,没有任何的外力推动。现在在豫剧流行的这些区域活跃着大量的民间豫剧团体,深入基层,自收自支,民间婚丧嫁娶总离不开他们。像皖北有些地方老百姓办事时能同时请几套戏班子打擂台,真是热闹!
至于有人说京剧影响力大,咱也不方便反驳,让市场决定一切吧!
由网友 龙敦639 提供的答案:
豫剧现在的势头有点超过京剧,他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唱腔优美,浑厚高昂,太激发情绪了。随着剧情的变化,唱腔也随之变化,高兴时,令观众欢呼兴奋,悲哀时,令人伤心落泪,全部把观众的情绪调动了起来,真是得劲。象朝阳沟这样欢快的一部戏,从唱腔的设计到演员的精湛表现都很到位,令观众从心底舒服,喊好。在一个象秦雪梅悼孝这一部悲剧,通过剧情和唱腔的设计和演员的唱功,真是唱的悲哀凄凉,观众随之伤心落泪,不能自拔。把观众都带到剧情里边,没有哪部戏能做部这样,我看包括京剧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效果。我们省里的老百姓百分之百的都爱这个剧种,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除此之外,还真没有那个剧种能代替它。我爱予剧,为予剧欢呼。为予剧点赞。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2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