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断句似乎不合逻辑,你怎么看?_“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由网友 翠蜻蜓 提供的答案:

答,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才改为常字。这是老子唯物辩证思想的精髓,古代道与天字相通,指大自然运行规律,或叫自然法则,名是事物宝器或修炼成果的名称,其中含修炼过程与方法。这样就好解释了,老子的本意是说道就是自然法则,求仙修道要遵守法则,顺其自然,但道是变化的,是因人因地因天时而变化的,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变化的实际情况来依据变化着的道法来修道,名可名,修炼的成果成名,但没有尽头也是在随着修炼在变化之中的。要想达到最高境界就要永不停止的去学习去悟道去修真。完毕!

谢邀

由网友 闻声36 提供的答案:

谢邀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按我自己的理解,通俗一点解释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

按现代语法修辞方面讲,这里是排比句式,是在强调说明了一个道理。

第一句中的三个道字,第一和第三个道字,是名词,指的是天道,用现在的话说,是世界万物,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其中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是言、讲、说的意思;非常不作很、特别,讲。应把非常一词拆开来讲,可释为不是长久的,不是永恒的,不是常态。那么此句话的意思就是"大自然的万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名可名,非常名。其三个"名"字可作形容词,其意思是指学道者,事业有成者,可以功成名就,但也不会永远成为有名望的人,在一定的环境中,一定的时空中,一定的条件下,你可能是徒有虚名,比无名鼠辈还鼠辈!

.这两句话,充满了哲理,是辨证唯物主义者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是科学的认识观。

由网友 逍遥艺术a 提供的答案:

咋一看这个提问。感到诧异。刚回答完对《水浒传》中人物提出异议的问题。这又出现质疑《道德经》的问题。今天怎么了?都与名人大家、古人先贤扛上了。

但又一想。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有利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几句话。非常符合逻辑呀。没什么不妥呀!

为了便于学习和探讨。很有必要把这一章原文重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释意为:‘"道‘",能够称说的,就不是自然长生的不变之道;‘"名‘",能够传述的,就不是自然常在的永恒之名。‘"无名‘",是天地的本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源。所以,从常无欲处,可以认识天道的奥妙;从常有欲处,可以观察世俗的归趋。这有欲、无欲两者,同出于人心而名称不同,其理则都本于深远的自然。这极深极远的自然啊,可以说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总窍门。

本章老子名之为‘"体道‘",意即体会、体察‘"道‘"的本源,是《老子》开宗明义的重要的第一章节。是老子的中心思想。它贯穿于整部书中。

我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是完整理解原文原意。谨防断章取义。从而确立此章从开头到结尾的每一句。都非常合乎逻辑。不容置疑。

由网友 草微雨巨蟹山水 提供的答案:

道,可问而不可责!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撇开断句的题目不说,因为古时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经典里往往一字是可以多解的,也是多义的,而且这一字里的多义多解甚至乎是在互为引用的,所以,就题目简短的说话里,就已经可以作很多很多的断句和断语了,要详细地论述解释,得在学术层面慢慢的探讨才行…故暂且不表!

我们还是简单地说说大道理吧…

"道"理,开宗明义首先就告诉了我们,他是遁环不止,生生不息的!用当下时髦的说话来讲,他是一个闭环的总成,而且又具备了量子学说中的自生,即无中生有!这就是说,他是在循环且生生不息的,是活的!一个活的,不断在变化的事物,你能用一个死的论证来下定义吗?根本不可能!

为此,"道"可以说是所有理的总括,因为他在说"道"的文字本身,就是遵循着以上的道理的,你是无法去找出破绽的(除非你给他定一个点或一个对应物而格)

所以,如果"道"理被说死了,那肯定是你智慧不够的问题,而不是道理本身有问题!

故,若想论"道",你首先必须承认他,相信他,你才能论"道",否则,你论"道"的本身行为就不符合道理的!

这就是"道"可问不可责的理由!

由网友 淡泊的青山Ff 提供的答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生存于天地间,又早于天地(之)始。所以有此说。

道可以说是"道",又是非常之道。"非常"之原因是"固有的,原本就存在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同样如此,名可以起,也可以说。也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名人的话,深奥、玄妙。因笔者理解能力有限。难免有错,欢迎评论?

由网友 一世布衣 提供的答案:

老子是我国2500年前的一位大圣人,开创了道家学说,他的传世书籍《道德经》一直被大家所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新的解读,特别在那没有断句和标点的古文里,无疑不同的断句方式都会对解读产生新的影响,同时对文物的挖掘,还会有更古老的版本的《道德经》出土,修正后世《道德经》的一些错误。例如郭店楚墓竹简出土的竹简版《道德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道德经》等等。现在流传最广的应当是王弼本,帛书本、河上公本。

一直以来,《道德经》第一篇,历来争议最大,断句方式千差万别,解读方式也是天差地别。我们现在通读的八十一章《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都是魏晋时期的王弼本,也被我们现在当成是标准版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是比较赞同第三个断句方式的,道",即无极大道。"可道"二字,就是可变化之道,是道的运行与应用。"非常道",就是非恒常之道。(马王堆出土之帛书《老子》中,开篇载"道可道,非恒道",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常,可以判断其意境。)同样的"名",大道本无名,为阐述他的概念菜强行命名曰"道"。"可名"跟随"可道"而来,随着事务的存在从而有了名。"可名"代表着可生可灭的事物,随着事物的变化生灭而变化生灭,所以"可名"皆"非常名"。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2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