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的调理方法有哪些?_脾胃湿热如何调理?

由网友 纯钧RHGL 提供的答案:

脾胃湿热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它是"脾湿脏"与"胃燥腑"相济共营烂谷、运化、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失调,导致"脾湿与胃热交蒸"的病理变化。湿热内蕴脾胃。主要症状有身目俱黄,腹胀脘痞,饮食减少,恶心,倦怠,尿少而黄,苔黄腻等。

脾胃湿热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湿热邪气、气候、环境和诸虫等;内因:饮食失节、思虑过度或脾胃素弱等。

脾胃是中心。因脾主湿属阴脏;胃主燥为阳腑。外受湿热等邪,经表卫或半表里,或直里,终归脾胃,因"同类相召";内伤饮食或脾胃素弱,致烂谷、运化、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失调,而呈"脾湿"与"胃热"交蒸而成"湿热"病变。湿热含阴阳两性,可呈湿热并重,或湿偏重,或热偏重;还能热化、寒化,甚至耗气、损阳、伤阴、亏血等。

湿为阴邪易滞气,气为血帅,久则血瘀。湿热盘踞中焦,可上蒸扰窍、蒙神、熏肺;旁达肝胆、筋骨、肌肉;下注肾、膀胱、前后阴、女子胞等。

调理上,原则是清热利湿,理气舒络。

1.饮食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调养脾胃的前提。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以软、烂易消化食物为主;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如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平时宜食用粳米、薏苡仁、白扁豆、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健脾益气之品,湿热素盛的人,则宜食用梨、藕、甘蔗、蜂蜜等甘寒生津之品。若有气机阻滞,可适当服用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

还可以选用简便实用的药膳:

胡萝卜大米粥、糯米小麦粥,都有健脾益气之功效。

沙参麦冬白扁豆粥,更适用于脾胃虚弱并有湿热者者,除健脾外还有清热的功效。

2.适当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另外,也要靠运动排除湿气,但不宜过度,宜选择不太激烈的运动,微微见汗即可。

3.药物

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大便溏泻、面色萎黄,可酌情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

每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可酌用附子理中丸。

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可选用参梅养胃颗粒。

盗汗者,宜用泻黄散。

4.代茶饮

可适当饮用兰香子泡水。

5.还要注意其他生活习惯,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创伤,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要稍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冬季来临,注意保暖。

由网友 逸仙药师 提供的答案:

脾胃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表现为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或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根据《脾胃湿热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指出:

脾胃湿热证的病因包括内外因两个方面,外为湿热邪气、气候变化、环境因素;内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不畅、脾胃虚弱、药物所伤。虽病因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

下面列出症状分类及治法:

1、湿热并重

主症:脘腹胀闷; 食少纳呆;便溏不爽。

次症:肢体困重;身热不扬;口渴少饮;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化湿清热。方药:1)连朴饮(《霍乱论》);2)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

药物包括: 1) 厚朴、黄连、石菖蒲、制半夏、淡豆豉、焦栀子、芦根。2 ) 黄芩、滑石、茯苓皮、大腹皮、白蔻仁、通草、猪苓。

2、湿重于热

主症:脘腹胀闷; 头身重痛。

次症:便溏不爽;恶心欲呕; 身热不扬;口黏不渴。舌质淡红,苔白腻微黄;脉滑或濡略数。

治法:宣气化湿。方药: 1)三仁汤(《温病条辨》);2) 藿朴夏苓汤(《医原》) 。

药物包括: 1) 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2 ) 藿香、半夏、赤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厚朴。

3、热重于湿

主症:脘腹胀满;口干,口苦;大便干结或便溏臭秽。

次症:心烦多梦;恶心欲呕; 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偏干; 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方药: 1)清中汤( 《古今医彻》);2) 甘露消毒丹( 《医效秘传》) 。

药物包括: 1) 黄连、山栀、陈皮、茯苓、半夏、草豆蔻、甘草。2) 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豆蔻、薄荷、射干。

常用的中成药包括:三九胃泰颗粒、枫蓼肠胃康颗粒、香连丸、克痢痧胶囊等。

在预防调节方面:

脾胃湿热者应选择低脂清淡饮食。忌油腻、烧烤、甜黏、生冷、煎炸、辛辣、温补的食物,应戒烟戒酒,以防损伤脾胃、助长湿热。可辅以清热祛湿食物,如薏苡仁、冬瓜、丝瓜、苦瓜、黄瓜、西瓜、红豆、绿豆等,但清热利湿之品性多寒凉,应视体质食用,不可过量。

脾胃湿热证者应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避免久居湿地、淋雨、涉水、熬夜及过度劳累;应坚持体育锻炼,适当运动;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避免不良情绪。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辛莉提供)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

由网友 兽医新同学 提供的答案:

您好,作为一个养生少女,想给大家分享一些养生干货~


"脾胃属土,胃乃阳土,喜湿恶燥;脾乃阴土,喜燥恶湿。"

水湿之邪的产生,与脾的功能失调有很大关系。脾虚失运,最容易导致水湿内停,化为湿邪。所以,不管是湿寒还是湿热的治疗,最关键就是除湿。只有湿邪被及时处理,才能扭转病机,而健脾最能促进水湿代谢,从根本上治疗湿邪。

而湿热体质,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01

湿热体质,舌苔厚腻发黄,应该少进食甜腻食物,肥甘油腻食物,平时多吃一些一些健脾去湿的食物,如冬瓜、薏米、白扁豆、白茯苓等。而生湿的食物,如酒水、肉类,一定少吃。


02

如果下焦有湿热,尿尿泛黄,白带发黄,有异味。长久以来就会发展成妇科炎症。这个问题,单吃蒲公英就可以解决。


03

湿热体质还可以通过吃去湿热的中成药——二妙丸


二妙丸由炒黄柏和苍术组成。苍术健脾燥湿,可以用来治疗脾胃生湿之源。
而黄柏归膀胱经,可以清下焦湿热。因此此药用于燥湿清热,用于下焦湿热,湿热下注,白带黄,阴囊潮湿等。


希望我的分享对您有帮助!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欢迎补充!

亲爱的朋友,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点个赞呗~~谢谢您!喜欢中医的可以关注我哦!带你养生~

由网友 中医随感 提供的答案:

谢邀我答。题主所问问题实在是现代人广泛现象。

首先先说形成此种情况的原因:①内因:先天禀赋不足,就是先天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消化能力不足)。②外因:现代人饮食不节,加之生活条件较好,摄入的能量超出了脾胃运化的能力。从而形成了即有脾胃虚弱的先天不足,又有脾胃湿热的后天因素。

治疗上需要标本兼治,方可收效。

但是在临床上尚需分别,一定要分清脾胃虚弱与湿热之间的关系,大体分为三种情况:

⒈脾胃虚弱不甚,湿热明显的。此种应以清利湿热为主,稍加补益脾胃即可。或者只做清利湿热。

方药:苦杏仁10克,草豆蔻10克,生薏苡仁25克,厚朴10克,通草6克,半夏10克,滑石10克,山药15克,焦三仙30克,黄连6克,栀子10克,茯苓10克,白术12克,黛蛤散10克。水煎服日二次。

⒉脾胃虚弱明显,湿热不甚的。此种情况以补益脾胃为主,稍加清利湿热即可。

方药:半夏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炒薏米15克,陈皮12克,草豆蔻10克,莲子10克,枳壳15克,砂仁3克,焦三仙30克,木香6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日二次。

⒊两者均明显的。治疗上需要健脾利湿并重。

党参15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陈皮12克,半夏,枳壳18克,草豆蔻10克,苦杏仁10克,炒薏米25克,滑石粉10克,砂仁3克,山药12克,莲子12克,焦三仙30克。

综上所述,三种情况只有量的不同

,没有质的区别,临床中应用要充分分清比重,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即可收效。

我是中医随感,如果您喜欢,请关注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脾胃湿热的调理方法有哪些?_脾胃湿热如何调理?

由网友 ayuki骏 提供的答案:

【吃五谷杂粮,脾胃为后天之本,需要调理养胃】

1⃣️均衡膳食,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饭后不宜立即躺下休息,也不宜做叫中强运动或体力工作。

2⃣️夜间运动量少,不吃或少吃夜宵,避免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等问题。中医上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夜间进食会增加胃肠道负担,也易诱发冠心病、糖尿病等;睡前进食,还容易诱发失眠。

⚠️如果一定要吃宵夜才能入眠,最好在睡前提前2小时吃完,避免高油脂食物,建议选择好的选择低脂牛奶,清淡的汤面或粥、燕麦片等。

3⃣️少油炸、少腌制、少生冷、少辛辣。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宜。

4⃣️切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饮食八分饱为宜。

5⃣️服药者宜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胃肠道不适。

养胃就是调生活习惯,营养搭配均衡!如有问题可以关注留言。希望能帮到你!

由网友 青鹿汉方 提供的答案:

感谢邀请,我是老潘,一个游走在当下的普通医生,请戳右上角开关

如今很多的人都存在饮食不当的情况,沉重的生活压力以及不规律的作息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很多人都会出现脾胃湿热的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积极地做好疾病的防御。

【脾胃湿热的症状表现为以下三类】

1,脘灼熱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吃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体倦

3,小便发黄,大便不通,舌苔黄,脉象滑数

【脾胃湿热的主要原因】

上述问题不能获得合理调理,病变折返同持续的过程。再次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如喜食肥甘油腻,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

【脾胃湿热的预防】

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不吸烟,不饮酒等,尽量不吃海鲜。

【脾胃病临床表现】

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提高成主要问题后,就需清化湿热做主,健脾助运做辅。

【脾胃湿热的饮食】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竹茹,炙甘草,枳实,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寒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

它药性的温凉根据构成药味量的多少,此方组方易,性味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症均可应用,临床应用已经超过原记载症治范围。

由于湿热症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症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热重于湿较少见,也不要过寒凉的,以湿热并重方内添芦根来清热,生津,利小便,辅以莱菔子,焦槟榔,令热随大便散出。

由网友 郑芝环 提供的答案:

胃肠湿热是一种很常见的胃肠状态;如果平常不注意饮食、暴饮暴食、或者过食辛辣油腻,这就很容易妨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食物积滞胃肠道,导致胃肠积湿化热。

胃部湿热多会表现为胃部疼痛、伴有烧灼感、口干口苦、嗳气反胃等症状;肠道湿热多会表现为腹痛、腹胀、肛门灼热、大便粘滞不爽或泻下黄稠;但两者也经常同时存在,都可能会一系列胃肠道的症状,觉得口渴口粘,但又不想喝水,舌苔黄腻等症状。

如果湿热阻滞胃肠,气滞不通,会发生腹胀腹痛;湿热阻碍胃肠运化水谷,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泻或大便粘滞黄稠;湿热蕴结,上蒸头目,因而容易出现口干口苦、面红目赤、头晕目眩、暗疮等现象。

关于胃肠湿热的调养,饮食要注意清淡容易消化,宜多吃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比如红豆、薏米、绿豆、苦瓜以及小米、冬瓜、赤小豆等,少吃油腻、辛辣刺激食物等。

治疗胃肠湿热,中成药可以使用香连丸,葛根芩连片,复方黄连素片,枳实导滞丸等药物;中医治疗除了清热去湿,还要着重注意健脾助运,以杜绝湿热根源,避免反复发生,因此是湿热康复之后,平常还要注意调养脾胃,加强脾胃运化功能,可使用健脾类的中成药,比如参苓白术丸、健脾丸等。

关注我,Html369号里有更多中医养生文章;有疑问可留言评论。

由网友 中医有奥妙 提供的答案:

脾胃湿热是脾胃病症中的常见证型,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脘腹痞满,不思饮食,身重体倦,口干口渴但不愿饮水,恶心呕吐,腹痛便溏而臭,肛门有热感,小便黄少,或见黄疸、皮肤湿疹、脓疮等症。急性肠胃炎、黄疸型肝炎等病往往会有上述临床表现。脾胃湿热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或酗酒等是导致脾胃湿热的主要原因。

脾胃湿热是因湿热内阻而出现运化功能障碍,所以日常饮食宜按时定量清淡易消化,可以经常食用赤小豆薏苡仁粥或冬瓜绿豆汤,多吃西瓜、苹果等滋阴清热利湿的水果,作息规律,坚持适当锻炼,保持心情愉快,忌烟限酒。

药物调理的原则是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口舌生疮、牙龈糜烂属于虚火上蒸者可用甘露饮加减,该方滋阴清利湿热,利湿热而不伤阴,适用于阴虚兼有湿热等证;脾胃湿热湿偏重者可用三仁汤以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水泻和胃中停饮,胃中有水声,头目眩晕者可用五苓散化气利水,加茵陈即茵陈五苓散,可治湿热发为黄疸,小便不利等。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