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会见乾隆皇帝死活不跪,如果跪了中国的历史是否改写?_马戛尔尼访华 乾隆多少岁

由网友 历史军魂 提供的答案:

清朝要求马戛尔尼双腿下跪,马戛尔尼不干,乾隆皇帝比较大度,最后双方妥协,马戛尔尼单腿下跪。

如果马戛尔尼双腿下跪了,清朝只是在礼仪上取得了胜利,认为清朝是天朝上国。事实上,中国的历史依然会按照后来的历史发展。

由网友 吴钩的钩沉 提供的答案:

大家都知道,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了马戛尔尼使团来到承德避暑山庄,代表英王乔治三世向乾隆皇帝拜寿,并提出通商的请求。英使的这次晋见,与清廷发生了一点礼仪方面的争执:是否要对乾隆行跪拜礼。现在许多文章都认为,马戛尔尼坚决不跪拜,最后乾隆大度地允许马戛尔尼行单腿下跪之礼。所以题主才有这样一问:

"马戛尔尼面见乾隆死活不跪,如果跪了,中国历史是否会改写?"

是不是跪拜之类的礼仪问题,尽管背后大有文章。但坦率地说,对历史发展而言,礼仪问题只是小枝末节,不管是乾隆主随客便,便是马戛尔尼入乡随俗,都影响不了历史的发展。其实,按学者的研究,马戛尔尼最后是行了跪拜礼的,"双膝下跪三次,每次三俯首深鞠躬,但不叩头;紧接着在呈递国书时,则用英式礼节,单膝跪地,亲手将国书交与皇帝,但免去吻手礼。"(参见黄一农《印象与真相——清朝中英两国的觐礼之争》)但马戛尔尼下跪了,乾隆就会答应他的通商请求么?显然不是。

礼仪问题是不会影响历史走势的。能够影响历史走势的是马戛尔尼使团当时向乾隆提出了什么要求,以及乾隆的回应。《清史稿》写得很清楚:"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王雅治遣使臣马戛尔尼等来朝贡,表请派人驻京,及通市浙江 宁波、珠山、天津、广东等地,并求减关税,不许。六英国王雅治遣使臣马戛尔尼等来朝贡,表请派人驻京,及通市浙江 宁波、珠山、天津、广东等地,并求减关税,不许。"乾隆表现出来的自大,实际上是错过了近代通商体系的邀请函,自外于世界潮流而不自知。

由网友 墨青公子js 提供的答案:

中国人宣称马戛尔尼跪了,而英国人宣称没有说是单膝下跪的,不过即便马戛尔尼跪了中国历史也不会有多大变化,根本原因是清廷腐朽的本质。

但双方产生摩擦是由于英国人想要一个平等的外交地位,而清王朝自视天朝上国是将英国当成藩属国看待的。因此,将英国人带来的东西称作"贡物",然后后来圆明园一劫清王朝又连本带息地全吐了出去。

英国使团前来交涉的目的有如下几个——

第一,英国愿意派遣全权大使常驻北京,而如果中国愿意派遣大使到伦敦去,英国必然以最优之礼款待(然而清朝根本没有双方互派大使这种近代主权国家平等外交的理念)

第二,英国希望中国增加开通通商口岸。

第三,英国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税则。

第四,英国希望中国可以给他一个小岛,让英国商人居住和囤积货物。

可以看出,英国人最初还是很尊敬中国的,并不清楚清朝的外强中干,但清朝人只是当英国为一蛮夷小邦。

在英国使团还未到达北京的时候,中国官员就开始叮嘱前者觐见礼仪,英国人认为三跪九叩是一种屈辱而拒绝了。这种礼仪之争传到乾隆耳中让他勃然大怒,下令降低了接待规格。

真正到了宫廷之上,马戛尔尼不得不让一步,他答应行跪拜礼,但条件是将来如果中国使节到英国去也必须向英国国王行跪拜礼,但乾隆是绝不答应的。由此可见英国人想要的是平等。

这其实就是两个民族礼仪风俗的差距,关于这件事,拿破仑认为英国使节没能行跪拜礼,是没能入乡随俗,是对清朝的不尊敬,而清朝大臣觐见英国国王时也应该按照英国的传统,所以他认为清朝拒绝的对。

但英国人认为入乡随俗是指不损害客人的尊严,在此基础上可以入乡随俗,而屈辱的三跪九叩是他们不能接受的了的。

(对着世俗统治者双膝跪对欧洲人来说是愚昧中世纪的产物,而即便是这样也没有三跪九叩这么夸张)

没有办法,很难指望一个在几个世纪前就有"贫民之屋,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说法的民族和一个始终贯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民族能够相互理解。

你牛气哄哄,谁都不放在眼里可以,有实力就行,就像今天的美国佬,但关键得有对自己实力的自知之明啊……

最终英国人的回复——"看低我?好,让我的战舰巨炮给你们我的答案吧……"

由网友 北疆同心聊历史 提供的答案:

马戛尔尼,英王派遣赴清朝全权办理两国通商事宜的全权大臣。但是这次出使不仅没能达到目地,反而成了几十年后"鸦片战争"的伏笔!这个后果是由于清朝盲目自大、坐井观天而造成的!与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跪与不跪关系不是太大。

假如清朝能够"察知世界大势,明了强弱优劣,及时革弊政、开新天。"使清朝能够一直保持向前发展的后劲的话,那么即使清朝官员们再轻怠英使,英国也不敢轻起战心,挑战这个庞大的帝国!

清朝衰败的命运在乾隆后期就己经在所谓的"盛世"之中确定下来了!后来的鸦片战争只是果,而不是因!通过这次出访英国人己察觉到了清朝表面盛世之下的弊政,坚定了他们在亚洲的扩张以及对中国的挑战信心!

由网友 刘有仪 提供的答案:

1793年9月14日,一个秋意渐重的清晨,在热河行宫,一行奇装异服的人缓慢地走进大殿之中。

一个英国绅士向高高在上的坐在龙椅上的老人单腿下跪行礼。

这位英国绅士便是马戛尔尼,那位高高在上的老人便是晚年的乾隆。

礼毕,马戛尔尼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呈给了乾隆。

接见以后,作为英国特使的马戛尔尼以为他的任务才刚刚开始,当他准备就此行的通商事宜和天朝的官员商讨时,乾隆却暗示他的朝贡已经完成,可以返回遥远的家乡了。

那马戛尔尼为什么来华呢?

为什么又有跪与不跪之争呢?

十八世纪之后,英国发达了,这时中西差距就更大了。

为了扩大经商,互派使节,开通商埠,马戛尔尼以向乾隆庆祝八十大寿的名义,从遥远的英吉利乘船驶往了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天朝上国。

既然是来为乾隆庆祝生日,那礼物是不可少的。马戛尔尼带来了高科技的礼品,包括:天像仪、地球仪、天文钟、望远镜、机械工具、玻璃制品、测量仪、新式的火炮和先进的战舰模型,以及精美的马车。

一年以后,他们抵达了目的地。

但是在快要见到乾隆之前,大礼之争出现了。有官员对马戛尔尼说见乾隆要双膝下跪,马戛尔尼说见本国的君主也只是跪一条腿,若要双膝下跪,还要磕头,不可能。

双方闹出摩擦。和珅出面都没有能说通马戛尔尼。这件事便传到了乾隆的耳朵里,乾隆开始不快。

马戛尔尼还是见到了乾隆。乾隆为了不影响过生日的心情,把马戛尔尼一行当成化外之人,也就是粗人,不知礼节的人。答应了单膝下跪。但此时的乾隆已经对马戛尔尼一行的印象大打折扣。

他的心里就只想着结束这场会见,打发这些夷人赶快回家。

其实跪与不跪并不会影响历史。因为当时的见面就是一场"驴头不对马嘴的对话。"

清朝自认为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根本用不着和夷人做生意通有无。乾隆又是一个喜欢热闹的虚荣老人,他自命十全武功,创作了近四万首诗。当他听说有远在天边的夷人来为他庆祝生日的时候,他是开心的,也是乐意的。他心里有一个词叫万国来朝。他特意吩咐使团经停的地方的官员要好生接待。

当乾隆从马戛尔尼手里接过乔治三世的信以后,他愤怒了。因为在乔治三世的这封里,乔治三世称乾隆为自己的兄弟。天无二日,哪来的兄弟?当马戛尔尼再次提出通商协商时,乾隆赐给他一个"福"字,打发他们回家了。

马戛尔尼这次东方之行,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为了此行,他们花了78222英镑。

由网友 深更读史 提供的答案:

马夏尔尼是英国的使者,打着庆贺乾隆帝八十大寿的名义出使中国,主要是想开拓中国市场。不过他出使中国并不顺利,还展开了礼仪之争,主要是纠结跪还是不跪。清朝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可马夏尔尼坚决不同意,为此大清还降低了接待规格,乾隆对其印象也不好。那么,马戛尔尼会见乾隆皇帝死活不跪,如果跪了中国的历史是否改写?

其实如果马夏尔尼跪了,结局也不会改写的,这里面存在着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虽然马夏尔尼与大清有过利益争端,但最终还是双方都妥协了。

大清认为天下都是乾隆皇帝的,什么大英帝国皇帝,压根没有放在眼里,既然要来给乾隆贺寿,那么下跪是必然的,甚至就连礼品也改为了贡品。毕竟大清没有过这样的交往和经历。可是,马夏尔尼也不能认同这一切,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礼仪之争自天津,经北京,而继续到热河。乾隆帝闻讯,勃然动怒,下令降低接待规格。最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因双方记载不同,已很难明其真相,但不可否认,马夏尔尼还是见到了乾隆。

第二,双方接下来的谈判,乾隆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答应的。

在贺寿完,大清认为英国人的使命完成了,可英国人来不是为了这个,而是要谈判,可马夏尔尼提出的要求,让乾隆大怒。马戛尔尼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

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

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

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

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

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按照乾隆的个性,对于这样的要求是断然不会同意的,而且,也没有必要谈判。其实这里面有些的确无理了,但有些还是可以谈判的。

第三,大清是小农经济的封建专制,乾隆是不可能像英国那样对外开放的。

其实这个才是根本原因,大清本身就是腐朽的封建专制,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甚至还重农抑商。所以,对于英国这样的通商的要求,乾隆是不可能接受的。别说乾隆了,其实任何一个大清的皇帝都是很难主动接受的。

由网友 万顺永昌 提供的答案:

马嘎尔尼跪与不跪都不会改写中国历史。

在马嘎尔尼之前,就有很多外国使者来清朝朝贡过,跪拜过,马嘎尔尼跪了又能怎么样,马嘎尔尼也不是不跪,而是单膝跪,单膝跪也是跪了,随后历史中的鸦片战争也还是发生了。

而且随后发生的历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也不是因为马嘎尔尼跪不跪的礼仪而引起的,而是因为它自认为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受损了从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回顾鸦片战争的起因。

自清朝初期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朝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明代中叶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到鸦片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及产品生存空间,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那时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古老封建帝国,自然而然成为英国广大商品倾销的最佳选择地。

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这使得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进口超过出口,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这使英国大为不满。

英国在贸易中给中国输入鸦片,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廷的重视,清廷于是从1821-1834年颁布鸦片禁令八次,要求禁烟,可是鸦片带来的巨额收益使得英国人无视禁令,仍然偷偷摸摸的往中国销售鸦片,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开展大规模禁烟。

林则徐在广州执行了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勒令外国烟贩交出所有鸦片,并承诺不要再贩卖,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并于6月3日-6月25日将大量鸦片销毁,英国人把这场中国人的禁烟行动看成侵犯私人财产,觉得不可容忍,于是发动鸦片侵略战争。

由网友 朴实橙子d 提供的答案:

历史无法改写,跪与不跪都无法改写历史,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用现代的话就是中华民族需要新鲜的"血液"。

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到清乾隆年间达到了顶峰,英国大使团带来的先进科技尤其是威力更大的火器未必没有打动大清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虽然不是天赋异禀但也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强军,强国,强民无论哪一条都能革了大清的老命。

所以这都是命,中华民族要么像印第安人那样被白人赶尽杀绝,要么浴火重生代价就是一百多年的黑暗近代史……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1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