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高强,曾积极营救谭嗣同的大刀王五,最终的结局如何?_大刀王五后人采访

由网友 亚奇洛贝i 提供的答案:

武功高强,曾积极营救谭嗣同的大刀王五,最终的结局是在庚子国变中被清廷抓捕,交给八国联军处置,被德军枪杀于前门外东河沿,并被联军枭首示众。传说,"津门大侠"霍元甲,因为和大刀王五有旧交,不顾危险,偷其首级,和遗体一起安葬。大刀王五一生行侠仗义,德行高尚,为世人所敬仰,与霍元甲、黄飞鸿等人一起,被赞誉为晚清十大高手

晚清十大武林高手别是:

- 董海川:河北文安人,被认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
- 大刀王五:北京人,行侠仗义,善使单刀,曾积极营救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后被八国联军杀害。
- 黄飞鸿:广东佛山人,洪拳大师,岭南武术界一代宗师,也是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著名中医。
- 霍元甲:天津人,爱国武术家,迷踪拳第七代传人,曾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
- 王子平:河北保定人,武术名家,伤科医生,擅长查拳与太极。
- 杜心五:河南开封人,自然门开山鼻祖徐矮师的独传高祖,也是自然门第二代掌门人,后加入同盟会参与革命活动。
- 韩慕侠:河北保定人,形意拳、八卦掌大师,曾先后随张占魁、应文天等九位师傅习武。
- 燕子李三:河北沧州人,一代侠盗,擅长轻功飞檐走壁。
- 孙禄堂:河北宽城人,孙式太极拳暨孙门武学创始人,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
- 郭云深:山西太原人,形意拳大师,练就绝技半步崩拳。

由网友 牛不弹 提供的答案: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河北沧州人,善使一柄大长刀,且刀法娴熟,武艺高强,一生救死扶伤,行侠仗义,可以称得上是德艺双馨,因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所以,人们称赞他为"大刀王五"。

至于营救谭嗣同失败后,他的结局如何?且听读史三悟一一分析。

谭嗣同死后,大刀王五为他做了三件事,每一件都称得上是惊天动地。

1.冒险收尸,让谭嗣同得到了安息。谭嗣同在菜市场临行前,王五曾率领侠义之士劫法场救人,但是,清军戒备森严,人多势众,王五等人无从下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好朋友死去,这种滋味令人十分痛苦。谭嗣同倒下去了之后,周围的朋友没有人敢为他收尸,总担心会连累到自己,被清军视为同党。

只有王五冒着巨大的风险,给谭嗣同收尸,并在自己家中密设灵堂,祭奠了7天,然后护送谭嗣同的灵柩至湖南浏阳,也就是谭嗣同的老家,安葬了他,让他得到了安息,此举,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戊戌时,谭嗣同之受刑也,人无敢问者。侠客伏尸大哭,涤其血殓之。道路目者,皆曰:此参政剑师王五公也。"

----《柏岩文存》赵炳麟

2.冒险给谭嗣同的夫人李闰寄信。李闰从小就很聪明,长大后博览群书,擅长吟诗作赋,是湖南知名才女。嫁给谭嗣同后,夫妻二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夫妻关系十分融洽。谭嗣同将毕生精力放在了维新变法上,李闰也非常支持自己的丈夫,多次帮助丈夫宣传新理论。

谭嗣同死前给妻子写了最后一封信,大致意思是安慰妻子不要伤心,不要难过,言语之间透露着眷恋之情。这封信交给了王五,王五将信从北京寄到了湖南谭家人手中,完成了谭嗣同交给他的最后使命。

3.组织人马,为谭嗣同报仇雪恨。王五在当时是京城武林名侠,平时仗义疏财,助人为乐,结交了许多武林中的侠义之士,像什么义和团、小刀会、红灯照都与王五有过深厚交往。谭嗣同死后,王五悲痛欲绝,组织了数百名义士,为谭报仇,但是,此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不在国内,王五自己带领这些义士对荣禄、载漪等朝廷官员展开了刺杀活动,都无果而终,无奈之下,报仇一事暂时告一段落,但是,谭嗣同的遗志一直埋藏在王五心中,从未遗忘。

这三件事,仅凭其中任何一件,就足以让清政府杀他的头,问他得罪,夷他的族,风险巨大,王五敢于出面办理,也算是对得起泉下有知的谭嗣同了。

参加义和团,组建大刀队,可惜没有战胜洋人的洋枪洋炮。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兴起,势头渐盛。义和团的大师兄叫张德成,非常仰慕王五的能力和为人,亲自去北京拜访王五,恳请他出山加入义和团,王五便赶往天津,参加了义和团运动。起初,他担任义和团的武术教练,负责整训民团队伍,后来,帮助义和团成立了大刀队,在天津的老龙头火车站、北仓等地,与八国联军展开了血战,王五率领大刀队冲锋在前,刀劈了很多洋鬼子,可惜,刀光剑影再快也快不过子弹,最终,这次运动败在了洋枪洋炮之下。

返回京城,不幸遇难

天津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王五再次返回京城,本想远走塞上,另谋发展,企图再次变革。可是,京城的许多朋友前来投奔王五,住在了他的源顺镖局,这些人有老人,有孩子,行动多有不便,没有办法跟随王五远走塞上。

王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觉着自己不能丢下他们不管,于是,自己冒着巨大风险留了下来。

由于王五曾经组织人员刺杀过荣禄和载漪,还参加过义和团运动,清政府一直想将他捉拿归案。1900年10月,清政府得知王五在家,便派军包围了王五的源顺镖局,为了不连累镖局内的朋友,王五出来自首,被清军捉了去。

可是,清政府又将他交给了八国联军,八国联军毫不手软,将他在北京前门枪杀了,这一年,王五56岁。

王五死后,清政府将他的头颅挂在了城门上,家人没有办法取回,也就不能为他安葬入殓。好在王五生前的好友霍元甲,趁月黑风高,爬上城楼,取下了王五的头颅,帮助王家人安葬了王五。

王五一生以侠义著称,但是,结局未免不令人唏嘘,不过也得到了后人的称赞,这也算是一种慰藉吧。


读者朋友,您感觉王五的结局残酷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刀王五确有这个人,不是小说人物。

大刀王五是沧州人,回族。

单单上面一句话,就很有意思。

大家知道,沧州民风尚武,很多年轻小伙子都去学习些拳脚功夫。

而回族人又比汉族更尚武一些,练武比率更高。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是个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在烧饼铺当学徒。

后来因身强力壮,拜武术大师李凤岚为师傅,学习了一些硬功夫。

当年是清末,枪械还不流行,冷兵器肉搏还是很有威力的。

大刀王五年轻时候,善于用刀。

他的臂力强,刀法速度快,一般人斗刀是打不过他的。

王五学成之后,先是进入镖局作为镖师,后去了北京开设了"源顺镖局"。

源顺镖局活动范围广大,北自山海关,南到江苏淮安市清江浦。

当时中国只有钱庄票号,没有西式银行,大量物资运输还是需要保镖的,因此大刀王五的生意不错。

他为人讲义气,同北京三教九流的关系都不错。

王五当时为源顺镖局设立了四条规矩:第一,重要的镖车亲自押送;第二,凡是来访的朋友,只要提到大刀王五的要热情款待,走的时候还要返还给他盘缠;第三,冬、夏要为贫困的人施舍衣服,冬天要施舍寒衣、夏天要施舍单衣;第四,春节期间,镖局的车马装上东西去周济穷人,要做好事。

谭嗣同曾经向大刀王五学过功夫,算是记名弟子。

戊戌变法时期,王五一度派出镖师和徒弟去保护谭嗣同的安全。

后谭嗣同被捕,大刀王五曾经策划去劫狱,但最终没有成功。

谭嗣同被杀后,王五冒巨大的风险为他收尸。要知道,谭嗣同当时可以搞戊戌变法的乱党头子,谁敢去拉关系,自己随时可能没命。

但王五讲义气,将谭嗣同的尸体运回湖南浏阳家乡安葬。

王五计划秘密刺杀荣禄等人,为谭嗣同报仇。

但是荣禄也不是傻鸟,他只要会有人要暗算他,平时防范非常严密森严。王五埋伏了几次,发现荣禄出门必然带着大量卫兵,即便在家里也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王五试了几次都没有得手,只得放弃。

只是,随着洋人逐步进入中国,银行开始兴起,镖局生意越来越差。

同时,洋枪洋炮大量进入中国,清军大部分官兵也装备西洋武器。

大刀王五引以为自豪的传统武术,在洋枪子面前不堪一击,大刀王五也是以前的英雄了。

义和团兴起后,天津的大师兄张德成请大刀王五出山。

大刀王五已经50多岁,仍然披挂上阵。

义和团的刀枪不入挡不住八国联军,全军崩溃。

大刀王五只得逃回北京躲避,但他的名气太大,藏不住。

当时大家都劝王五赶快逃到塞外去。但当时义和团失败后,大量江湖上的朋友和寡妇孤儿都来投奔王五。

并不大的源顺镖局里外的住的满满,无立足之地。

王五这一走,这些人尤其是妇孺无依无靠,就得活活饿死。

王五一辈子讲义气,觉得不能丢下他们不管,就冒着风险留了下来。

没多久,他就被清政府抓住。清政府为了向洋人献媚,将他交给德国人,随后被枪杀,头颅还被斩下示众。

大刀王五生前好友霍元甲知道这个消息,派人去北京设法赎回大刀王五的头颅,将他安葬了。

也算是条汉子!

由网友 史晓生 提供的答案: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是清末著名的武学高手。

他与霍元甲、黄飞鸿以及燕子李三等人齐名,均是晚清十大武林高手的榜上人物。

而相对于其他几个高手来说,大刀王五更为侠肝义胆。

王五出身贫苦之家,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有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很小时,王五就开始干各类杂活。

杂活虽苦,但却为他打造了一幅壮实的身板。

长大后,王五很想学习武艺,当时他的家乡沧州,最有名的武师莫过于"双刀李凤岗",其精通拳术,善用双刀,在沧州赫赫有名。

因此,王五就很想拜李凤岗,不过,在最开始,他拜师数次,均吃了闭门羹。

李凤岗根本就不愿意收他。

直到后来,王五再次吃了闭门羹后,干脆心一横,长跪于李凤岗门前以示诚心,靠着这份诚心和毅力,最终打动了李凤岗。

自此,王五成为李凤岗的弟子。

在跟着李凤岗学了几年后,往后进步极快,武艺甚至超过了师傅,见徒弟青出于蓝,李凤岗就将王五介绍给了自己的师兄刘仕龙。

刘仕龙当时是一名镖师,他带着年轻的王五走南闯北押镖,在这几年中,王五的武艺更为精进,人生阅历也更为丰富。

光绪三年(公元1877),学成出师的王五,用自己的积蓄,开了一家镖局,名为源顺镖局。

源顺镖局的规模不大,但开业不久,生意便蒸蒸日上,这得益于王五定下的规矩。

首先,规范行规,客户至上,其次,收费合理,还有,重视诚信,同时再加上王五本人德义高尚,因此,在很短时间内,源顺镖局在业内声名鹊起。

镖局生意兴隆之后,王五个人的名头也越发响亮,而在此期间,他还曾利用自己的名望,阻止过一次大规模的械斗。

当时在京城的小东岳庙,每月均会举办庙会,来此赶庙会的人也很多,某次,在庙会现场,一帮回人和一帮汉人因为一些小问题闹起了矛盾,双方互不相让,最终发展至双方约定,要于某日在陶然亭见个高低。

说白了,就是双方准备各自"摇人",要打上一架。

而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双方召集的人数,足足达到百人之多,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时的清廷对于民间械斗,一向持漠视态度,除非是最后打出多条人命后,官府才会出面干涉。

也就是说,如果不进行制止,那么这场械斗将会演变成一个恶性流血事件。

这件事原本和王五无关,但被他得知后,并没有选择无视,而是主动站了出来,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名头,在双方之间来回奔走,对双方均进行劝说。

最终,一场剑拔弩张的械斗,被王五平息,避免了这场流血事件的发生。

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不管是江湖人士,还是普通百姓,都对王五的这番奔走由衷赞叹,事后,原本约架的双方握手言和,并专门给王五送去了一块匾额,上书"德容感化"。

除了开镖局之外,王五在当时还开设了一家"父武义学",用于教习人们武术。

而谭嗣同,就是在"父武义学"中学习武术时,结识了王五,谭嗣同敬佩王五的为人,而王五则欣赏谭嗣同舍身为国的情怀,因此,两人意气相投,常以兄弟相称。

并且,在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应光绪皇帝召见,返京主持戊戌变法时,也是王五亲自担任了谭嗣同一路上的管家和护卫工作,衣食住行诸多方面,均由王五操办。

而到了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捕后,王五为了营救谭嗣同,联系武林人士,买通看守的官吏,总之为谭嗣同上下奔走多日。

但谭嗣同为了表明变法决心,拒绝被王五营救,最终被斩于菜市口。

而在谭嗣同死后,王五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这就得从谭嗣同被斩不久后说起。

得知谭嗣同被杀的消息后,王五悲痛欲绝,不过,在悲痛之余,王五需要干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给谭嗣同收尸。

这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毕竟在当时,谭嗣同是清廷眼中的"乱党头目",在这种情况下,谁要是去给谭嗣同收尸,那极有可能就被清廷认为是谭嗣同的同党。

一旦如此,那结果就是被杀头。

因此,当时虽说很多谭嗣同的故交都对他的死义愤填膺,但还真没人敢去给谭嗣同收尸,但王五却去了。

据记载,王五趁着夜色,独自一人将谭嗣同尸身背回家中,并在家里秘密设立灵堂,对谭嗣同进行祭祀,一直等了七天,外面的风声不那么紧张后,王五又秘密护送谭嗣同的灵柩,送至谭嗣同的老家湖南浏阳。

至此,王五终于让自己这位舍生取义的好友入土为安。

而王五的这个义举,也被当时的人称赞为"侠义之士",由此,人皆尊称其为"王五公"。

"戊戌时,谭嗣同之受刑也,人无敢问者。侠客伏尸大哭,涤其血殓之。道路目者,皆曰:此参政剑师王五公也。"----《柏岩文存》

除了给谭嗣同收尸,并送其返回故乡入土为安外,身为在江湖闯荡多年的王五,自然忘不了如何给谭嗣同报仇。

因此,他就把目标投向了以直隶总督荣禄为首的一众清廷官员。

当然,王五纵然武艺高强,但单枪匹马肯定不行,不过,他混迹江湖多年,结识了不少江湖人士,比如当时的小刀会、红灯照等组织中,均由愿意帮助王五的侠义之士。

一番联合之下,王五组织了大约近百名义士,在他的带领下,这些人前后对此对清廷官员采取刺杀活动,不过,由于当时清廷警惕心极强,刺杀活动始终未能获得成功。

尽管刺杀行动进展不顺利,但大刀王五在谭嗣同被杀前后的种种行为,都让他绝对担得起"义薄云天"这个美誉,想方设法营救、冒死收尸,以及护送灵柩入土为安,可以说,大刀王五对得起"朋友"二字。

到了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逐渐兴起,当时义和团的大师兄(即义和团首领)名叫张德成,他于当年5月,在天津静海设立了"义和神团天下第一坛",之后广招江湖人士,而大刀王五的威名,张德成早就有所耳闻,因此,他极力邀请王五加入义和团。

盛情难却之下,再加上王五经历了谭嗣同一事,对清廷的极其愤恨,因此就答应了张德成,自此,王五成为了义和团的其中一员。

最开始,王五担任义和团的武术教练,主要职责就是训练义和团队伍,在此期间,王五还倾囊传授自己的绝技刀法,在他的训练下,义和团成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大刀队。

而到了1900年夏天,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攻打天津时,张德成和大刀王五等义和团成员,参与了当时的南门保卫战,此战中,王五表现极为英勇,身先士卒,击杀不少了敌人。

但可惜的是,在当年八月,张德成率部分团民,在前往天津王家口附近的地主富商家中借粮时,遭到了伏击,最终被击杀。

张德成一死,义和团在天津的行动也基本宣告失败,无奈之下,王五先是返京,计划北上另寻人马,继续组织救国运动。

不过,由于当时八国联军的入侵,导致局势十分混乱,而王五返京的消息被仰慕他大名的人得知后,不少人纷纷前来王五的源顺镖局,请求王五对他们庇护。

原本王五是可以一走了之的,但这样做,显然不符合他"行侠仗义"的风格,并且,当时的清廷官府,也听说了王五回来的消息,正准备调兵对他进行缉拿。

在这种情况下,王五就担心,如果他一走了之,他自己轻松逃脱了,但当时躲在源顺镖局内寻求庇护的一百多个男女老幼,就会成为清廷的泄愤对象。

而带着这一百多人远走高飞,显然又不现实。

最终,在经过思想斗争之后,王五正如当年设法营救谭嗣同,并冒死给其收尸一样,冒着随时会被清廷官府捉拿的巨大风险,留在了源顺镖局。

也就是说,他为了这一百多个前来寻求他庇护的人,放弃了自己的生路。

果然不久后,闻讯而来的清廷官府派兵包围了源顺镖局,而王五为了避免伤及无辜,并没有进行抵抗,而是一口应下了刺杀荣禄、参加义和团,以及刀劈洋鬼子等事,最终,王五被抓走。

临被捕前,王五还对前来捉拿他的官差说,只要保证不伤及无辜,他就绝对不反抗,而当时带队的官差头领,敬佩王五的义薄云天,十分痛快答应了他的要求

最终,王五被交给了八国联军之一的德国军营,不久之后在前门被枪决,年仅56岁。

而在王五死后,清廷为了"以儆效尤",将王五的头颅悬挂在前门的城墙上,百姓们见了均为之落泪,但迫于清廷戒备森严,始终没人敢取下王五头颅,这就导致了王五死后多日无法下葬。

到了后来,还是身在天津的霍元甲听说之后,只身赶至京城,趁着夜色将王五的头颅取下,交给了其家人,才让王五这位侠义之士入土为安。

总之,王五在营救谭嗣同失败后,最终的结局十分凄惨,由于他为了给谭嗣同报仇,组织刺杀荣禄等人,又参加了义和团运动,还杀了不少洋人,这就让清廷和八国联军对他恨之入骨,因此在他被抓后,很快就遭到了枪杀。

由网友 带上历史的心行走 提供的答案:

根据大刀王五的后人回忆,谭嗣同被捕就义前,将自己一把心爱的剑送给了大刀王五。两年后,大刀王五被害。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字子斌,河北沧州人,师从双刀李凤岗,排行老五,刀法娴熟,人称"大刀王五"。沧州自古武术高手云集,《水浒传》里的林冲也是从这里走上了反抗的道路。父亲去世后,家中常遭人欺凌,王五想学武,遭到母亲强烈反对,但是王五心意已决,他是汉族人,师父李凤岗是回族人,为了拜师,他加入了回族。

李凤岗大徒弟是本族的李宽,二徒弟是王国恩、三徒弟是沧县南屯孙玉方、四徒弟是通州的姜云方,王正谊是他第五个徒弟。李凤岗走镖经常带着徒弟们,大家老五、老五地喊,人们渐渐忘记了王正谊这个名字。由于王五聪慧深受师父的喜爱,特别让他把母亲接到镖局居住。

李凤岗也被他的决心打动,倾囊相授,认为王五将来必成大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五没辜负师父的用心栽培,出师后,他活动于河南、河北、陕甘一带,成为与当时的霍元甲、黄飞鸿齐名的豪侠。

28岁到京城,1874年,30岁的王五开设了源顺镖局,位于北京崇文区珠市口,有镖师50多人,房屋五十多间,以走镖为业。源顺镖局也是当时著名的镖局之一。

王五有了钱之后,时常帮助穷苦人家,夏天门口放两口大缸,装上绿豆汤,供人随意饮用,冬天,穷的没有御寒衣物的人找上门,他也总是递上棉衣,年底,会特意走街串巷,遇到过不去年的人家就接济。王五在京城的名号也越来越响。

京城一些贪官的财物接连被盗,一向痛恨贪官的王五成了怀疑对象。刑部堂官令提牢太守濮文暹负责查办,濮文暹率衙役包围了王五的家,没有证据,又惧怕王五的声威,就让人在门口喊,到晚上自行离去。

濮文暹正犯愁怎么了结这个案子,王五主动来到衙门,承认一切都是自己所为。但为官清正的濮文暹看到王五正如传说的一样,一身正气,不像能干盗窃他人财物的贼,正好被盗的又是贪官。他也就随便审审,结论是案子与王五无关,打了二十大板了事。

这个恩情王五一直记得,后来濮文暹被贪官排挤,调离京城去河南任职,两袖清风的他连路费都凑不出来。王五得知后拿出数百两银子接济,一路护送濮文暹到任上。

王五也支持变法与当时维新人士谭嗣同关系特别好。源顺镖局开张一周年的时候,燕京著名五路镖师之一胡致廷向王五推荐谭嗣同为徒。王五教谭嗣同单刀和七星剑。谭嗣同看上去是瘦削的读书人,因得王五真传,也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王五是一介武夫,却胸怀大志,他曾向谭嗣同说出一个惊天计划。出了居庸关就是千里之地的东北,大山连绵,森林茂密,人烟稀少,水草茂盛,他可以买下一批骆驼,召集游民在那里放牧,经营牧场,奉你为主,收益可以资助你们干事业。与此同时,谭嗣同也有心邀请王五加入维新革命中来。

二十年来好身手,于今侠气总萌芽。

终葵入道首殊钝,浑脱观君剑欲花。

这是谭嗣同写给王五的《赠舞人诗》开头四句。

1894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国人愤怒,王五也于第二年开办了"文武义学",免费入学,聘请有名的教授讲解经史子学,自己传授武功。谭嗣同也在其中教新学。

谭嗣同入京,王五派人护卫左右,包括衣食住行,自己经常随行。维新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幽禁,唐有为、梁启超外逃避难,有人劝谭嗣同也赶快走,他拒绝了,为使父亲不受牵连,他替父亲写了一份谴责儿子的信。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梁启超认为,"两昆仑"是指康有为与侠客大刀王五。据说王五曾筹划劫狱救谭嗣同,结果秘密泄露,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提前行刑,杀害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王五不惧危险,为谭嗣同入殓,秘密设置灵堂祭奠,扶棺到浏阳安葬。

返回京城后,王五联络武林豪杰,刺杀载漪、荣禄等为谭嗣同报仇,设立多次,可惜没有得手。他也曾南下武汉参加唐才常的"勤王讨贼"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回京城参加对抗八国联军的斗争中,直到牺牲。

谭嗣同去世两年后,1900年,王五也遇害去世,终年56岁。王五的第三任妻子王章氏1960年去世,享年98岁,所以很多王五的真实情况得到核实。

根据王五的后人叙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经常在镖局聚会。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来到镖局把自己的宝剑留给王五作纪念。可惜的是,王五的大刀和谭嗣同的宝剑,在58年大炼钢时卖了,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王五之死说法不一,他的后人称王五十分痛恨洋人,很早就参加了义和团,与义和团领袖朱红灯等人熟悉。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德国人要求清政府逮捕王五,并交给他们。1900年9月底的一个晚上,王五被清兵带走了。

事先王五知道官府要抓他,为了不祸及家人,他没有反抗,最后被杀死在老北京火车站旁的德军司令部里,和他一起被杀死的共有7人,其中4人是义和团的,2人是镖局的伙计。王五的头颅被悬挂在城楼上,无法入土为安,刘鹗和霍元甲商议,晚间由霍元甲登上城楼取下。之后,他们帮助王五的家人,按照回族的风俗将王五下葬。

王五被捕,但没有被抄家,当年他使用过的家具基本保留了下来。家人也将镖局改成了骡马店。王五的儿子王少斌从小跟随父亲习武,却因病早早去世了,育有一子王德海。

祖父的武艺没有传下来,王德海没有习武,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参加了抗日战争,后因伤退伍。孙子大多在企业工厂工作。

由网友 读史得间 提供的答案:

大刀王五,大名叫做王正谊,字子斌,是个铁骨铮铮的侠客,他比谭嗣同大21岁,谭嗣同是他的"小老弟儿",谭嗣同被杀后,他毅然为其收尸。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王五死于洋人之手——他在"手杀数十人"后被俘英勇就义,不愧是个响当当的义烈汉子。人们找到他的尸体时,发现他"嚼齿怒目,目光炯炯如生"。

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人王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照了一代侠客的豪情与苍凉。

(图:大刀王五形象。)


1.大刀王五和谭嗣同保持了长期的友谊

该问题的"主角儿"是大刀王五。我们简单看看他的事迹。

王五,名正谊,又作子斌或子宾,生于1844年,善使大刀,人称大刀王五。他是绿林出身,秉性刚直,为人仗义,"生平专以锄强扶弱为事"(梁启超语)。

我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晚清名士赵炳麟专门写了《王侠客》一文,叙述大刀王五的身份和事迹:

王侠客子斌者,燕人也,俗称为小王五,少有膂力,长工剑术,燕邯侠子奉为领袖,开元顺镖局以护旅客。(赵炳麟:《赵柏岩集·柏岩文存》,民国十一年(1922年)排印版)

作为和王五同时代的人,赵炳麟的叙述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据此,我们进一步知道,大刀王五不仅善使大刀,也"长工剑术",被河北一带的侠客奉为领袖,他经营元顺镖局,后以保镖为业。

(图:大刀王五塑像。)

王五生于1844年,谭嗣同生于1865年,算起来,王五年长谭嗣同21岁,算是谭嗣同的父执辈。

那么,两人交往于何时呢?据梁启超《谭嗣同传》记载,少年时的谭嗣同即向王五学习剑术:

浏阳少年(即谭嗣同)尝与之受剑术,以道义相期许。

在学武过程中,谭嗣同对王五产生了由衷敬意,因为他武艺高超,襟怀坦荡,乐于助人,且非常有正义感。谭嗣同与这位从小失去父母的直隶侠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康有为弟子、报界闻人狄葆贤说:

大刀王五者,镖客也。素以侠义称。谭浏阳重其人,与订交焉。(狄葆贤著、段春旭整理:《平等阁诗话·平等阁笔记》,凤凰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二人年龄虽相差20多岁,但彼此惺惺相惜。谭嗣同后来豪迈任侠、嫉恶如仇性格的形成与王五的影响很有关系。后来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离京就任湖北巡抚,谭嗣同只好与王五依依惜别。

王五虽开镖局,但在当时属于社会下层人物,谭嗣同属于上流官宦子弟,但这并没有成为他们保持友谊的障碍和隔阂。

(图:大刀王五。)

1896年2月,谭嗣同从武昌来到北京,与昔日好友大刀王五相见。6月中旬,当谭嗣同在吏部办好了以候补知府身份赴任江苏听候委用的手续准备启程时,他还专程来到王五家,与他辞行,并写《赠舞人诗二首》送给王五。其一:

二十年来好身手,于今侠气总萌芽。

终葵入道首殊钝,浑脱观君剑欲花。

太一神名书五夜,无双帘影第三车。

冶城片土萧闲甚,容得干将与莫邪。

这第一首诗前四句对大刀王五的武艺和侠肝义胆进行了高度评价,也说明,二人相交已经超过20年;后四句是说大刀王五在京都一带是行侠仗义的非凡人才。

其二:

快马轻刀曾遇我,长安道上老拳工。

粗枝大叶英雄佛,带水拖泥富贵穷。

归些游从三岛外,忽然走入众狙中。

散官奉职真无状,输汝江湖卖舞容。

这首诗前四句赞扬大刀王五身手矫健,本领高强,专为劫富济贫、行侠仗义之事。

英雄识英雄。谭嗣同对大刀王五不吝赞扬之语,事实证明,后者也担得起这样的评价。

以上是戊戌维新运动之前,谭嗣同和大刀王五的交往情况。岁月更替,二人保持了20多年的友谊。


2.维新运动前后大刀王五的活动

时间来到1898年,谭嗣同成了四品的军机章京,亟亟热心于维新运动。在慈禧太后反扑,谭嗣同面临生死考验时,王五坚定地与他的朋友站在了一起。

一是与谭嗣同计议营救光绪皇帝。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皇帝被囚于瀛台。戊戌政变发生后,谭嗣同请托王五去瀛台救光绪皇帝。关于此事,我起码找到了三处记载。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称:

戊戌之变,浏阳与谋夺门迎辟,事未就而浏阳被逮。(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赵炳麟称:

侠客欲负上(即光绪皇帝)逃海滨,一日赴瀛台者三窥省。(赵炳麟:《赵柏岩集·柏岩文存》,民国十一年(1922年)排印版)

陈乃乾在《浏阳谭先生年谱》里写道:

初七、八、九三日,先生复与侠士王正谊谋救帝事,卒不成。初十日(即9月24日),遂被逮。(《谭浏阳全集》,上海文明书局民国年间出版)

(图:《浏阳谭先生年谱》关于谭嗣同与大刀王五欲营救光绪皇帝的记载。)

梁启超、赵炳麟、陈乃乾三人的记述都非常简略,但我们足以据此简要勾勒出二人想救出光绪帝的情形。王五去侦察囚禁光绪帝的瀛台周围的情况,"一日赴瀛台者三窥省"即言其事,结果大失所望。瀛台把守极严,日夜有兵丁巡逻,根本无法靠近,营救光绪皇帝的计划失败。

(图:大刀王五答应了谭嗣同营救光绪皇帝的请托。)

二是制定营救谭嗣同的计划。

戊戌政变发生前后,机警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已经逃之夭夭。风声鹤唳之中,大刀王五建议谭嗣同赶紧逃离京城,"君行五从,保无它",他愿意亲自护送谭嗣同离开北京。谭嗣同拒绝了这个提议,他一心要为变法流血,将"凤矩"宝剑赠送给了王五。

在看到谭嗣同抱定必死之心后,他说,"君死五收君骨。"他后面也践行了这一承诺。

(图:谭嗣同拒决了大刀王五逃离京城的提议。)

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在北京浏阳会馆被捕。他入狱后,大刀王五多次入狱探望,并制定了营救计划。

他计划在自己探监时,与镖局手下里应外合,救出谭嗣同;若此计不成,就劫法场。但事与愿违,两个办法都未能奏效。

(图:大刀王五营救谭嗣同的计划失败。)

三是冒着生命危险为谭嗣同收尸。

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场刑场,33岁的谭嗣同与其他5人一起被杀。临刑前,他在判决书的画押处写了16个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大刀王五劫法场的计划失败。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趴到谭嗣同尸身上大哭。赵炳麟记其时情境:

戊戌时,谭嗣同之受刑也,人无敢问者,侠客(即王五)伏尸大哭,涤其血殓之。道路目者皆曰:"此参政剑师王五公也。"

身为朋友,王五对待谭嗣同真是没得说了。交友当交大刀王五!

(图: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被杀。)


3.大刀王五的结局:在义和团运动中,死于洋人枪下

1898年9月谭嗣同被杀;两年之后的1900年,大刀王五死于洋人之手。

狄葆贤是晚清和民初的报界闻人,曾创办《时报》,他在所著《平等阁笔记》中描写了大刀王五的最后归宿,在他的笔下,当八国联军就要侵入北京时,王五身怀一腔热忱,想着为稳定局面出力,他"奔走于所识士大夫间,谋所以匡救大局之策。"他在乱世中没有躲避,心里想着与京中士大夫谋划保全大局之策,但时值乱局,无人理会他。

(图:侵入北京的联军士兵。)

八国联军入京后,大刀王五亲眼目睹了洋兵的烧杀抢掠,于是他率领自己的徒弟,开始与洋兵交战。然后在十一月,他迎来了自己的结局:

十一月某日,有石某之宅为西兵围困,五经其地,愤与之斗,手杀数十人。继以中弹过多,遂被执。西人以为义和团之余党也,枪杀之,弃其尸而不知其为五也。

英雄的谢幕,带着悲凉的意味。11月的一天,他发现洋兵正在围困石某之宅,激愤之下,手杀洋兵数十人,自己也因中弹过多,被洋人俘获,然后将其枪杀并抛尸,残忍的洋兵们并不知道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刀王五。

相比小说家的演绎,我选择相信狄葆贤的上述说法。一直到1901年的正月,有人才在无主尸骸中,发现了大刀王五,并将他埋葬。狄葆贤写道:

时刘铁云设平籴局于东华门外,附设一瘞埋局,专掩埋无主尸骸,以沈愚溪主其事。明年正月,乃收五尸葬之,且树碣志其地。今无人知其处矣。

记录上述史料的《平等阁笔记》初版于1914年,距离大刀王五之死不过十来年,竟然已经没有人知道王五的埋骨之处了。悲哉!

负责埋葬王五的沈愚溪说,当时天寒地冻,王五的尸身并未腐烂,他感叹,王五遗容尚"嚼齿怒目,目光炯炯如生"。


4.余论

"一死一生,乃见交情。"在好友谭嗣同危难之际,大刀王五并未选择明哲保身,没有躲避退却,而是毅然挺身而出,与谭嗣同共进退,还想豁出一条命,救出谭嗣同。他沸腾的血,奔涌的泪,告诉了我们朋友的真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出身下层的大刀王五有着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观念,他不但追随谭嗣同等锐意改革的维新派,而且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他带领手下的镖客在北京与敌人周旋。在目睹洋人的强盗行为后,他的报国之志与豪侠之气化为怒火喷涌而出,终于在"手杀数十人"后被俘英勇就义。我在铮铮铁骨、一身正气的大刀王五身上看到了民族的气节与精神。

由网友 今古讲堂 提供的答案:

大刀王五有一把100多斤的"青龙偃月刀","大跃进"时,这把刀进了炼钢炉。

大刀王五是晚清十大高手之一。10大高手分别是:董海川、大刀王五、黄飞鸿、霍元甲、王子平、杜心五、韩慕侠、燕子李三、孙禄堂、郭云深 。

据王五的孙媳李嘉志回忆:大刀王五有一把100多斤重的青龙偃月刀,超过了关羽的81斤大刀的重量。这把刀一直保存到1958年,后来在大跃进时,大炼钢铁,这把大刀和其他破铜烂铁一起被投进了炼钢炉。

对于王五是否真能够挥动100多斤重的大刀,我持严重的怀疑态度。有可能王五真有这么一把刀,但可能就是个摆设,摆在王五的镖局里做做样子,撑撑门面。他平时与人交手,不可能用这么重的刀。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字子斌,1844年出生,河北沧州人,京师武林著名人物,排行第五,曾经拜李凤岗为师,学习长拳和双刀等,人称"小五子"。

后来,他又跟一位山西老客学习昆仑派武术,尤其擅长轻功和单刀。因此,当时的人们称他为"单刀王五"。

由于他的刀片比一般人的刀都大些,刀法纯熟,为人又侠义,所以,后来大家又称他为"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的事迹,主要有以下几件。

一、担任御史安维峻的贴身护卫。

中国的镖局源于何时,至今没有盖棺定论。当代武林泰斗万籁声在其撰著的《武术汇宗》中认为,中国最早的镖局是清朝乾隆时期,开设在北京前门外大街的兴隆镖局,创始人是清朝著名武师、"神拳无敌"张黑五。

乃係清乾隆時,神力達摩王之老師,山西人神拳無敵張黑五者,請於達摩王,轉奏乾隆,領聖旨,開設興隆標局於北京順天府前門外大街,嗣由其子懷玉,繼以走標。

清朝末年,社会治安混乱。各地镖局获得了快速发展。1877年(光绪三年),王五在朋友的资助下,北京半壁街也开了一家镖局,名为:源顺镖局。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战败。

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被迫和日本议和,作出巨额赔偿。

面对列强入侵,御史安维峻非常痛恨,他是一个主战派,多次上疏朝廷,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卖国误国者。

当时,中国老百姓苦于列强入侵,安维峻的一番言行,使他在民众中获得了爱国的好名声。

但慈禧太后却不敢再和日本开战,因此将其贬斥,革职戍边。

安维峻被贬出京途中,大刀王五担负起了沿途护送的任务。

因为此事,回到京城后,大刀王五在京城武林中名气大增。

之后,王五就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帮助那些贫穷子弟学文、学武。

从此,王五在江湖中名声大振,并和朝廷的一些上层人物有了一定的联系。

大刀王五从一名单纯的镖客,开始接触并参与到了政治。

二、与谭嗣同交往。

王五逐步接触上层人物,并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嗣同刀法和剑法。

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杨煦等人也经常来镖局,与王五聊天。镖局就成了维新人士经常聚会的地方。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5日,光绪下诏授谭嗣同和林旭、刘光第、杨锐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在此期间,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

此时的大刀王五,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江湖保镖。

之后,变法失败,谭嗣同没有逃跑,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他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据王五的孙子王德海回忆道: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跑到镖局来,将自己心爱的一把剑送给王五留做纪念。很可惜,58年大炼钢铁时,谭嗣同的那把剑和王五的大刀都当废品卖了。"

谭嗣同被捕,戊戌变法失败。

大刀王五也失去了政治靠山。

大刀王五心急如焚,想方设法密谋营救谭嗣同。

他多方打探消息,买通狱吏,广泛联络武林志士,想把谭嗣同救出来,但被谭嗣同拒绝。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三、继承谭嗣同遗志,反抗清廷。

谭嗣同被杀后,王五悲痛欲绝!

他反抗清廷的决心由此变得非常坚决。

他为了继承谭嗣同的遗志,为谭嗣同报仇,多次组织暗杀活动,但没有成功。

大刀王五很早就与义和团领袖朱红灯等人有过交往,他又参加了义和拳运动。

199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得到了一份来历不明的情报:列强要求慈禧太后交权,"勒令皇太后归政"。

气急败坏的慈禧太后,头脑一时发热,连写了十二道绝交书,同时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匈11国宣战!

向11个国家宣战,为什么会有12道绝交书呢?原来,慈禧太后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多余的一份送给了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

既然宣战了,但慈禧太后并没有能力派出部队到外国作战。

之后,就发生了义和团围攻北京西交民巷外国大使馆事件。

大刀王武带领镖局的兄弟们,参加了义和团攻打外国大使馆的行动。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德国人要求清政府抓捕曾经参加围攻大使馆的大刀王五等人,并交给他们。

对大刀王五这种可能危害朝廷安全的人,清政府本来也不会手软。更何况现在洋人向清廷要人。

1900年10月25日,清兵将顺源镖局围住,王五等人被捕,后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门,死时56岁。

据王五的孙子王德海回忆道:

王五被德国人杀死在老北京火车站旁边的德军司令部里。跟他一起被处死的人一共有7个,其中4个人是义和团,另外两个是镖局的伙计。

大刀王五被杀后,头被挂在城门上示众。

据后来有人回忆,霍元甲从天津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此说法的真实性存疑。

王五被害后,镖局院里的人搭建房屋,将"德容感化"和"义重解骖"两块匾额,取下来当了床板。

由网友 澳古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王正谊,晚清十大高手之一,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师齐名。他出生于贫寒人家,三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而后为了撑起这个家,他开始学武,希望借此有个能养家的技艺。最初,王正谊是向村中一个叫肖和成武师学习武艺,后为了获得更高的武艺,他决定向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双刀李凤岗学艺。

最开始,王正谊曾数次被李凤岗拒绝,但因他长跪于李府门前的诚心,最终感动了李凤岗。在入了李凤岗门下后,王正谊凭借着本身的领悟力,不负李的重望,几年下来功夫就已不在师父之下。因王正谊拜李凤岗为师时,在门中排行第五,因此人称"小五子",同时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当时民间皆尊称他为"大刀王五"。

后来随着王正谊武功的越来越高超,李凤岗觉得已无能力再教他武艺,于是并将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刘仕龙,让其跟随着押镖,行走江湖,积累江湖经验。1877年(光绪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再加上朋友的帮忙,在北京半壁街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镖局,那就是源顺镖局。

因王正谊在经营镖局时为人仗义,童叟无欺,且收费合理,因此在短短的时间内,源顺镖局就在北京城竞争激烈的镖局行业中脱颖而出,声名鹊起,生意可谓是红红火火。当然,本来王正谊完全可以凭借着镖局做一个舒舒服服的富家翁,可是王正谊并没有这么做。

大刀王五之所以受世人尊敬,不是因为镖局,而是因为他的嫉恶如仇,他的爱国义举,如果他这之后安于享乐的话,他就不会有后人名扬天下的名声。

当年甲午之战,清朝失败,被迫与日本和,此时朝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纷纷向慈禧、光绪上疏,力陈议和之弊,并严惩卖国贼,而御史安维峻就是其中一位,当然他的上疏并未被慈禧接受,反而是被革职戍边,而此时大刀王五不顾自己可能会被朝廷惩罚,他义愤毅然地担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将他安全的送到边关。回京后,王五就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去帮助那些贫穷子弟学文、学武,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从而让他们日后可以有振兴中国的机会。

当然大刀王五最让人熟知的事情,无疑是他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友情。当时他十分欣赏谭嗣同的才学和爱国之心,而谭嗣同亦是如此,所以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应诏入京,任四品军机章京,参预变法,大刀王五亦跟随入京。在北京期间,王五一直尽心尽力的负责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安保工作。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了"愿以颈血刷污政",怀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的心思,他毅然决然的放弃生的希望,拒绝了王五的救援,甘愿受死。谭嗣同死后,王五为了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和复仇,他曾多次组织人员对清朝皇室宗亲进行暗杀活动,但都未成功。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兴起,王五觉得推翻清朝的机会到了,于是率众积极加入。但王五并不像大部分义和团的拳民是孤家寡人,他有着自己的家业,有着自己的家庭,他有着太多太多的顾虑,因此当清政府派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时,以100余口人威胁王五时,原本可以逃脱的王五选择了束手就擒,后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门,享年56岁。


大刀王五被杀后,其头颅被清政府高高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王五入殓。此时远在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来,夜里悄悄将王五的头颅取下,然后埋葬,如此一代豪侠终得以安眠,魂归天国。

由网友 蓝风破晓 提供的答案:

大刀王五,是个刀客,也是个大侠,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王五本名王正谊,1844年出生在"武术之乡"河北沧州,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少年之时,拜了武术名家李凤岗,此人不得了,双刀的功夫那是非常了得,正是"河北李凤岗,双刀世无双"。

王正谊学武期间,排名第五,老师就叫他"小五子"。随着小五子的长大,江湖闯荡多了,有了一个名号"大刀王五"。

王五为人侠气,朋友无数,其中,有个朋友叫谭嗣同,此人虽是文人,却胆量奇大,再加上满腹经纶,妥妥地定国安邦之才。由于谭嗣同参与变法,策划围攻老佛爷,失败后,被慈禧派人抓进了大牢。

面对朋友被抓,王武能等闲视之吗?不能。下面,我们就聊一聊,王武营救谭嗣同前后的事情。

大刀王五勇营救,谭嗣同一心赴死

谭嗣同和其它戊戌五君子一起被抓,作为朋友的大刀王五心急如焚,怎么办?不能让谭老弟死在这狱中。

大刀王五多方打探消息,买通了狱中管事之人,同时广泛联络武林豪杰,准备营救谭嗣同。但是,谭大人拒绝了。大刀王五实在想不通,不是没有希望,弟兄们一起努力努力,谭大人是可以救出来的。

王武是热忱的,而谭嗣同是坚决的。

谭嗣同视死如归,在狱中墙上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听到这样的诗,感动了无数人,包括狱吏,王五更是湿了眼眶,五十多岁的男人,抗得住所有的痛,却扛不住朋友的决意离去。

菜市口,刽子手的钝刀准备斩首谭嗣同时,人群中的王武看见了谭嗣同,看见了谭嗣同一心赴死的眼神,那一刻,大刀王五懂了,他明白了谭嗣同为何视死如归,为何如此淡定。

谭嗣同不让救,一是害怕再有更多牺牲,二是他要用自己的血唤起中华民族的血性,影响更多的人。

大刀王五入义和团,勇敢拼杀八国联军

谭嗣同离开了,大刀王五觉得自己也应该干点啥,于是暗暗加入了后来的义和团。

义和团杀老毛子、二毛子,攻打教堂,希望将洋人赶出泱泱中华大地,但是,这样盲目的举动引来了更多开着坚船,操持着利炮的大批洋人。再加上邻居日本和俄国的配合,侵略者们一举打入了北京城。

大刀王五作为镖局领袖,同时作为义和团的人,和大家一起对抗侵略者,不惜流血流汗。1900年10月25日,清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王五等人寡不敌众,被清兵俘虏。而后,清朝把王五等人交给了八国联军,大刀王五就此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门,死时56岁。

大刀王五被杀后,头被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大刀王五入殓。这时候,王五生前的好朋友霍元甲来了,趁着夜半三更,将王五的头取下,就此得以埋葬。

王五的一生,前半生为了生计奔波,为了学武、练武、教武在努力;王五的后半生,为了救谭嗣同努力过,为了抵抗外来侵略努力过。这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也是个有着民族大义的汉子,赞一个。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1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