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破马其顿方阵?_马其顿方阵的克星

由网友 武汉加油永远阳光 提供的答案:

当时看兵马俑里秦军也有长矛阵啊。但是我们的长矛阵是有骑兵弩兵刀兵保护的,这种白痴的马其顿的方阵来到中国,只会是中国军队的菜,穷一点的军队会用骑兵去溜他,然后不时补上一轮弩箭,一两个小时后这边马其顿长矛阵,就死伤大半,累死了大半无力再再战了,如果遇上秦国军队,直接一个劲弩雨过后,这些部队就没有几个活人了,毕竟秦国军队强弩,为插入城墙,作为军人攀爬的工具设计,用来射杀那这些马其顿白痴,那简直是不要太轻松

由网友 马踏连营2F1N 提供的答案:

首先为亲们科普一下什么是马其顿方阵?只有了解了其中的奥秘,才能有办法破之。

这好比穆桂英得到降龙木之后,"天门阵"很快也就破了;三国时,诸葛亮的老丈人了解"八卦阵"的秘密,他能轻松把困在阵中东吴大都督陆逊从生门领出去。

这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马其顿方阵是古希腊重步兵的一种作战阵法,它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能有条不紊作战,士兵可以一抵十(见下图)

在荷马时代(前1100~前800年,对应我国的周朝时期),双方开战都是一窝蜂的互砍厮杀,场面很混乱,无从指挥、作战效率很低。

另外由于青铜器和铠甲的出现,这些东西被武装到了士兵身上,防御能力提高了,但笨重限制了单兵的活动,灵活性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古希腊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想出一个办法,假如把单兵排列在一起过,士兵之间就能够起到相互保护和共同进攻的目的,然后安排骑兵保护好两翼和后翼,这岂不是一个攻无不克的阵法吗?

经过演练,公元前七世纪,令罗马军队闻风丧胆的马其顿方阵就此。诞生了。

马其顿方阵中的士兵都携带长矛和盾牌,长矛长度在14到18英尺(1英尺=0.3048米)14英尺相当于4.3米。

常规阵法是每64名士兵为一排,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着,将长矛对准前方。第二排的士兵则是讲长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见下图)

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补上,与此类推。如此看来头一排或边上的是最危险最重要的位置,所以一般有经验丰富的士兵站位。

马其顿方阵能否大显神威,靠的就是士兵之间的相互配合,齐头并进,不能临阵逃跑,对于临阵逃跑的士兵基本是就地砍死,旁边的骑兵有保护和监督的作用。

"方阵"刚开始时发挥了惊天地泣鬼的作用,毕竟是一个新的作战方式,杀敌效果相当显著,它能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

随着敌人对方阵的深入了解,破阵的方法也就出现了。

我们来看方阵有那些漏洞?

"方阵"在整齐统一指挥上无懈可击,士兵也不敢轻易逃跑。当时前进的方阵就像一具超级坦克,无坚不摧。但是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那就是笨重不灵活。

假如换做我破阵,我命令士兵不要和"方阵"正面交战,避其锋芒。方阵前排都是近5米的长矛,硬碰硬无异找死。

首先不要理会方阵,第一目标是消灭方阵的护翼骑兵,这好比是消灭航空母舰的护航和补给,航空母舰威力巨大,没有保护和弹药等于一尊废铁。同理,方阵失去了护翼骑兵等于任人宰割的羔羊。

方阵护翼骑兵被我消灭后,下令第二梯队士兵手持宝剑和盾牌杀入阵中心,越往里杀越安全。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方阵士兵手持长矛无法转身。此时"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说法发生了逆转,宝剑发挥了它的灵动性,笨重的长矛反倒成了累赘。(见下图)

亲们脑补一下《三国演义》中,赵子龙手持宝剑在曹营杀的七进七出的场景。

假如我能用上诸葛亮发明的连弩,破方阵易如反掌,免去了士兵持短刃的肉搏战,埋伏一支强弩军,等方阵进入埋伏圈,万弩齐发,方阵士兵再不逃跑身上就成了马蜂窝。

事实上,当弓箭出现后,威力无比的"马其顿方阵"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文/秉烛读春秋

由网友 常明C 提供的答案:

如果这个阵法真实存在的话,那也只能对付下西方当时只会打群架的乌合之众。如果放在同时代的春秋战国,谁若摆出如此阵法打仗,肯定会让各路诸侯笑掉大牙。

马其顿方阵,一个毫无机动性可言,只能在平坦地面上作战的破阵,对付他还用想什么计谋?打都懒得打!

就像跟一个笨重的胖子打架一样,你遛他就可以了!他追你,你就跑,他停下来大喘气,你就回头给他个脑瓜崩,他烦了掉头想走,你慢慢的蓄上力给他来个肛门取火,这么愉快的事情,你为何非要伸长脖子用脸怼他的重拳呢?练厚脸皮也太拼了吧?

马其顿方阵也一样,你跟他保持距离遛他就好了,反正他们追又追不上,跑又跑不掉,扛着奇葩的长矛,

(说起这长矛,我就忍不住要插播一段,据说这矛7米长?哈哈!傻不傻啊!转个身都费劲!打仗时是不是要先跟敌人约法三章,不准打我左右,更不能打我屁屁,只能正面硬刚!

还有端着这7米的长矛累不累?矛攻击的可是点,7米的长矛刺出去,能刺得准?

好吧,先不说准头了,就问一个人的力气能刺几下?万一刺出去拔不出来又怎么办?这可是接近7米的力臂啊!敌人轻轻的拨一下矛头,你这矛就刺偏了!一旦一矛刺不准,只要一个敌人前进了一小步,进入7米长矛内,那岂不是任意砍杀了,你又没有近战的武器!

说了那么一大堆,这长矛阵想发挥作用,只能让敌人挺着胸脯排成一排排站好了,先讲好不要挤不要乱,第一排刺倒了,第二排先等着我把矛拔出来再刺你!打仗嘛,不要急躁!慢慢等着都能挨上那一矛的。)

好了,回来继续讲:

端着心爱的大矛,用不了多久就站那喘粗气,这可是一个个会呼吸的肉靶子啊,还TM是固定靶!赶快招呼城里的娃娃来练射箭,不想练箭了,往阵里扔块砖头也行啊,反正又跑不了,慢慢消遣呗。

等这破阵乱了阵脚,玩腻了就直接冲进去用刀砍就好了,那么长的长矛近身肉搏还不如赤手空拳!

一个为野战而生的阵法在野战中都如此不堪,更别指望他去攻城了!打仗不去占领城池,那打这个仗干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践踏敌人的麦苗?顺便向敌人炫耀下自己的愚蠢吗?

马其顿方阵就是西方对自己祖先的吹嘘而已,当个西方神话故事听听就好了,别太当真。

由网友 橡树的科学 提供的答案:

马其顿方阵被证明是古代最好的防御编队之一,这要归功于它细长的长矛(从亚历山大统治时期的5米长到公元前274年的7.5米长),而且它的队形非常紧凑。长矛可以让方阵将敌人挡在攻击范围之外,不知疲倦毫不费力地击退对方部队的冲锋,以无与伦比的效率打破骑兵和步兵的每次正面进攻,同时几乎没有伤亡。方阵可以用他们长矛的青铜尖来阻挡最强大的敌人冲锋(大部分是骑兵的,但有时战车和大象),而且马其顿方阵以正面攻击几乎不可战胜而闻名。

马其顿方阵是坚守阵地的理想部队,因为只要他们保持良好的凝聚力,他们就能把对手击退,让他们在几乎无限长的时间内保持在攻击范围之外。在公元前198年罗马军团的塞萨利围攻战中,马其顿方阵被证明在冲锋时几乎是不可渗透的,即使是由训练有素的罗马士兵也是如此。罗马人在突破城墙后设法闯入了这座城市,但随后面临着马其顿征方阵的密集队形。罗马人试图进入长矛中间,但最终被前排士兵牵制住了,他们用短剑与闯入方阵的古罗马军队短兵相接。

马其顿方阵从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到希腊、现代土耳其、埃及、叙利亚和波斯,一直到西印度边境,统治了欧洲、北非和亚洲战场大约两个世纪,从公元前358年创建到公元前2000年,马其顿方阵一直保持着完全不被任何非马其顿军队打败的地位。

但是马其顿方阵的形成也有它的缺点。虽然马其顿方阵从正面冲锋时几乎是不可战胜的,但其后方和侧翼非常薄弱,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装甲和盾牌非常轻,在近战战斗中提供的保护非常低。像这样的轻装部队保护方阵的侧翼,不太可能防止危险的敌人包围行动。 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和他的帝国的崩溃后,导致了第一次相同训练和武装方阵之间的战斗。

两个马其顿方阵之间的交战只取决于交战部队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被证明是非常漫长、犹豫不决和致命的。作战往往会延长,以获得相对方阵的优势,从而引发军备竞赛,这只会限制方阵的耐力和武器本身的抵抗力。亚历山大死后的五十年里,长矛的长度增加了一半,在公元前274年的埃德塞围攻战达到了7.5米。步兵的盔甲和盾牌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重,因为他们的敌人不再是重装步兵或波斯轻步兵,而是其他马其顿方阵,他们可以用同样长的长矛攻击他们。这种新装备在战斗中非常不舒服。但是由于当时对机动性和灵活性的需求不再是一个问题,因为整个已知的世界都在使用越来越重的马其顿式步兵,所以方阵放弃了机动性和对抗更灵活部队的效能,以提高方阵作战的效率。

马其顿方阵成为问题的时间越长,士兵的机动性现在由于武器过长而受到极大限制。后来的方阵不得不在非常理想的条件下战斗,因为它不能像过去那样反应迅速。与早期马其顿方阵不同,马其顿方阵在东部恶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作战,人数远远超过对手,但总是获胜,而后来的方阵现在凝聚力非常脆弱。较重的方阵面临着亚历山大方阵从未经历过的问题,这只能用他们的装备太重而无法正常战斗来解释。经过长时间的训练,5米长的沙里沙看起来轻巧,但是7.5米长的长矛,不管士兵们准备得多充分,都不能轻易使用。

方阵不能像过去那样自由机动,他们的速度大大降低,为了保持整齐的队形,他们必须在完全平坦的战场上战斗。如果战斗的地形不平坦,方阵的队形非常容易崩溃。在罗马军团中向后撤退之后,方阵不得不在罗马军队后面泥泞的山坡上追击撤退的罗马步兵。方阵被他们过长的长矛弄得杂乱无章,组织变得混乱,最后被他们更灵活的对手屠杀了。这样的问题似乎从未在亚历山大的方阵中发生过(格兰尼克斯战役,海因斯佩斯河之战)在战斗中保持良好的秩序,例如在梯队中采用危险的队形(高加米拉战役),后来的方阵被证明几乎无法掉头。

怎么破马其顿方阵?_马其顿方阵的克星

由网友 楚楚老豆 提供的答案:

我是搞不懂,一个龟速运动状态,对地利,整体要求极高的,到处都是弱点的防御阵型,无论是水,火,抛射,动物冲阵,远程打击,都是破敌之法,咋在你们眼中就那么牛。如果它是依靠物理屏障行程有效阻碍,实施打击能力,好像中国车阵,却月阵这种阵型,我还能理解。纯粹靠人肉堆起来的长矛阵,你非得拿人往上冲,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就是这样子的。

由网友 a擦擦 提供的答案:

在中国,没有什么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

马其顿方阵之所以横扫欧洲,那是因为欧洲人蠢,打架基本没啥战术可言。放在中国,这种方阵摆出来就是送人头。

如果真的两军对垒,不急,我方绝不趁你立足未稳就打伏击,大家边吃瓜边等你把马其顿方阵摆好,然后我军弓弩掩护,远投火油,剩下的就是围观和打扫战场了。这不就是一顿烧烤的事吗?!更别说中国人谋战善用天时地利,云雾雨烟皆为利战因素,古时战场就有顺风扬尘以迷敌眼这种能惊碎欧洲人三观的手段。

冷兵器时代,论打战的智慧和谋略,外国人在中国人面前就是渣渣,就跟大学生打小学生一样,中国两千年前著的《孙子兵法》无论在东洋还是西洋都备受追捧,中国人信手拈来的战术在外国人看来已经是是匪夷所思,弩这种武器刚传入欧洲战场时一度被视为是巫术!

所以,古代欧洲的战争相比起来只是些部落间打群架而已,就跟村里面持械斗殴没什么太大区别,大伙锄头铁锹挥舞起来一顿乱打,在这种背景下,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马其顿方阵才显得鹤立鸡群。

但即便你是鹤,不好意思,老子是鹰!看上去可能没你那么高大漂亮,但要真干起来,抱歉,哥们你就是碗里的菜!

由网友 历史小兵感悟未来 提供的答案:

不得不说,从互联网在中国普及以来,代表着西方古典军事顶峰的马其顿方阵和罗马军团与咱们中国的大秦、大汉的军队在虚空中已经无数次的交锋,战况之"惨烈",至今相互仍然难以征服对方。估计早已作古的亚历山大和嬴政等人都没有想到吧。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说说打遍欧亚大陆,差点就杀进华夏的马其顿军队吧。

正面战场的无敌"坦克"

亚历山大大帝继承了腓力二世通过军事改革后遗留的强大军队,一路东征,几年之内就击败了庞大的波斯帝国,领土从本部马其顿横跨到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中主要依靠的就是马其顿军团,即著名的"马其顿方阵"与"伙伴骑兵",通常采取步兵方阵线性排列在正面战场,骑兵为侧翼的布阵方式。其以希腊重步兵构建的马其顿方阵在正面战场中无往不利,几乎没有一合之敌,堪称古典战场中的"坦克"。

马其顿方阵一般是64个人组成一个排,128个人分为一个连,256个人为一个营,1024人为一个团,4096人为一个师,还包括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野战军,约32,000人。其中每个重步兵身着重甲,手持6米左右的长矛,在乐手打出的乐曲下,有节奏的缓步向进,给予敌人巨大的杀伤。不得不说在两千年前的古战场,这样一只军队对任何敌人来说都是一场噩梦。

如何破解马其顿方阵

我们必须要承认马其顿军团是一只世界范围内的强军。那么,要破解马其顿方阵,我们必须用同一个时代范围内的军队去试着设立战术,纵观世界,特别是亚历山大宏大的东征之役之后,能有与之一战的,也只剩下我们中华诸夏了。那么,我们就依然试着用巅峰始皇帝时期的秦国军队来阻击亚历山大吧(实际亚历山大东征在秦始皇以前一百余年)

首先,两支东西方的军队交战前,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的兵器比亚历山大落后了一个时代。是的,亚历山大的军队的冷兵器已经铁器化,而秦军军团则是青铜兵器,虽然秦军的兵器以达到了青铜冶炼的高峰,其硬度已达80左右,但对比铁器依然有先天的劣势。但无论如何,毕竟是冷兵器时代,此种差距可以忽略不计。

马其顿军团的作战力量全部由职业军人和军事贵族组成,有良好的战斗素养和军事纪律。这也是其轻松战胜由奴隶和农民组成的波斯大军的原因之一。同时的秦军虽然也主要由农民组成,但秦以军功封爵,秦人闻战而喜,而在春秋战国连绵不断的战火中,也淬炼出了秦军过硬的军事素质,同样,秦军也有严峻的军法制度保障了严格的军事纪律。

两军对垒,就战术而言,马其顿军团作战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依靠马其顿方阵的正面碾压和侧翼骑兵的牵制与寻找空挡突击为主。对于秦军来讲,中原几百年的风雨,产生了无数的军事天才,各种计谋层出不穷,如果打持久战,那么可以说马其顿军团是应付不了的。但我们这里只对正面硬刚做假设,所以什么放火、决水、断粮、虚实等计谋就派不上用场。

秦军正面击败马其顿军团的方法,就只能以击破马其顿重步兵方阵为基础,但很遗憾,正面的步兵硬刚,同样的人数下,我并不认为秦军有击溃马其顿方阵的能力。但是,秦军可以预先在现场设置陷坑、壕沟等,迟滞其方阵的机动能力,同时以骑兵对骑兵,牵制马其顿侧翼骑兵,估计可以和对方斗得难解难分,但如何彻底击破其步兵方阵,这里必须要用到此时秦兵的独有兵种——弩兵。

今天很多人对秦弩兵的作用有怀疑的态度,有很多人还复原了秦国的弓弩,认为其射程只有50多米,只能做骚扰之用。我不知道这些专家怎么还原的秦国弓弩,你看看出土的秦国弓弩的器件,标准化的配件就不说了,每一件都配有"望山",这是可以在不同射程调节瞄准的器具,除非是秦国富得不知道怎么花钱,才能在物资紧缺的时代为每一架有效射程只有50米的弓弩配一个"望山"。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比较严谨的文章,秦弩的拉力应该在45公斤左右,也就是100磅左右,上面也列出了几个数据:30磅弓,10米穿武警防爆盾; 40磅层压传统弓,15米穿1毫米铁板,箭支透入20多厘米。秦弩为100磅左右,射程应该在两百米以上,破亚历山大早期的铁甲应该在70到100米。

其实想想也知道,弩的威力非弓箭所能及,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中世纪时期,十字弩被运用于战场后,被视为"魔鬼的武器",一度被教会禁用。幸运的是,亚历山大的时代,弩为华夏特有的武器,而秦国的弩兵就是马其顿方阵的天然克星,可以想象,当一个个整齐的方阵,踏着缓慢的步伐向秦军袭来时,在秦军的弩阵下,只

配有小圆盾的马其顿士兵会作何感想,而弩箭过后,秦军同样也有重步兵的长矛方阵,还有阵前的轻装"锐士",步兵两翼,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也会惊讶的发现,秦国的骑兵背上都有一副可怕的秦弩,正对他们虎视眈眈……硝烟过后,有史书记载"有金毛夷至西来犯,其势壮,王遣将击之,尽坑"。

由网友 叶飘刀 提供的答案:

任何战术和阵型都是适应当时的战争环境的,没有任何一种战术是长盛不衰的,马其顿方阵也是如此,如果马其顿方阵真是能常胜不败,那么后世也就只有马其顿方阵一种战术了,事实上马其顿方阵后来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就在于找到了破解他的办法。

强而有力的远程打击

对于马其顿方阵这样密集站位移动并不迅速的步兵方阵,强而有力的远程打击,是将其击破的一大手段。

马其顿方阵的长矛确实可以让很多敢于正面突击方阵的对手在还没有接近方阵的时候付出惨重的代价,但如果对手有足够强力的远程打击武器,那么对方就会在长矛有效攻击距离之外,用弓弩将战争划上休止符。

破除辅助兵种是关键

其实真正的方阵并不难破解。这样的方阵属于堂堂正正之阵,在中国大概属于春秋时的打法,而这样的方阵最大的问题就是组成需要时间,对阵型要求极高,战斗中移动缓慢。只凭这几个弱点在战斗中就有众多的办法击破方阵,但为了克服弱点,方阵都配有保护的骑兵队伍等,所以击破方阵的关键在于击破保护方阵的辅助兵种,而这些兵种的破灭实际上就等于方阵的破灭。

阵型本身的缺陷

方阵不同于圆阵,其方形的本身就决定了其在阵型本身就存在了缺陷与漏洞,使得击破成为可能。

从上边的图可以看出,这样的方阵正面是极强的,一排排长矛构成了方阵的防御,使得方阵变成了一个刺猬,似乎任何一个想要扑上去的敌人都会被刺得浑身是血。而当第一批的倒下之后,后边的队列可以迅速的弥补,这样的方阵似乎是无懈可击。

其实要击破方阵,就是要打破他这样的方式,造成其混乱,从而破阵。

采取的方法就是分路夹击,对角杀入。

作为一个方阵,只要转一个身,那么任何一个面都可以成为其迎敌的打击面,看起来没有弱点。但前边也说了,方阵不同于圆阵,方阵就是有角的,而角就是方阵的弱点。

在角上,方阵是无法构成长矛形成的枪林的,这只是一个点,而前边只有一根长矛,其余的长矛因为站位的关系,都会比角上的长矛攻击距离要短一些,以此类推,所以突击的人不用同时面对一片的长矛。

其次角上也是马其顿方阵运动的节点,因为正常正面攻击的时候,倒下的人都会有身后的人天上,但角上的人等于是两条边的交界处,在面对针对他这一点攻击的时候,一旦他倒下,到底是由哪一条边的人来填补还是他身后斜对边的人来填补很容易出现混乱,从而被拉开正面边上人的缺口。

而当这个时候对马其顿方阵采取两个角交叉杀入或者是对角突破的情况,面临两个方向夹击的方阵将更加的疲于应付,最终难逃被攻破的命运。

由网友 无忧谷逍遥子 提供的答案:

多个256人构成的马其顿方阵可以排出不同阵型,要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寻找突破口才可能击败马其顿方阵

亚历山大与波斯大流士决战时,排出了宽三公里、深数十米的"一字长蛇阵",左右两翼由骑兵、步兵组成防御阵线,骑兵可以快速机动迂回到"长蛇阵"的后翼,从阵线中快速出击突袭对方。

这种"一字长蛇阵"在骑兵配合下可以左右呼应,围歼敌方进攻的前锋部队,也可以出动预备骑兵,突然进攻对方防线的薄弱环节,长枪阵列能有效防御骑兵、战车冲击,整个阵型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变化,与《孙膑兵法》中的"十大阵"有异曲同工之妙。

波斯大流士与亚历山大决战时,率先出动精锐骑兵冲击方阵,企图穿透马其顿方阵击败敌军,在长枪的有效阻击下骑兵功亏一篑,在其精锐部队陷入苦战之时,亚历山大率领3000骑兵突袭大流士中军,慌乱之中,大流士狼狈逃窜导致全军覆灭。

马其顿方阵纵深16行列约20x20米,两个前后方阵垂直排列纵深达到40米,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步兵很难一鼓作气击穿大阵,因此如果狭路相逢,只能稳住阵脚,用弓箭阻击马其顿方阵前进。

孙子曰"朝气锐、昼气堕,暮气归",对抗马其顿方阵必须击其"堕归",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当年大流士坚守不出,在正面抗住亚历山大进攻,等到中午以后,马其顿军团体力不支,用"火攻阵"对付马其顿方阵,战前准备数百辆装满柴草手推车,待风吹向马其顿方阵时,快速出击,将数百辆火车推入马其顿方阵,烈火浓烟使亚历山大士兵无处可藏,阵型混乱时用"锥型阵"强势攻入方阵,把部分马其顿方阵组合包围歼灭,达到破阵目标。

图片来自网络!

由网友 史海烂柯人 提供的答案:

马其顿方阵看上去就像是人肉坦克一般,令人心惊胆寒。然而,尽管它称雄一时,但终究还是存在着诸多弊端,在敌人了解了这一阵型后,很快就找到了破解的方法,打破了马其顿方阵坚不可摧的神话。

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希腊方阵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阵型,称为"钻锤战术",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马其顿方阵。这种阵型共设16排,每排设16人,共有256名士兵,方阵中的士兵均装备有厚重的盔甲。

为了提升攻击和防御效果,方阵中的士兵采用长短相间的武器。外围士兵配备盾牌、短剑、短矛,内部士兵手中的长矛依次加长,使得整个方阵就像一个行走的巨型刺猬,以密集阵型跑步向前推进,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不过,步兵方阵在战场上机动性差,容易遭到敌方弓箭和骑兵的冲击,所以在方阵后方还设有八排轻装长矛病,在方阵两翼也有骑兵和长矛并进行保护。如此一来,整个方阵最具攻击力的部位就是正前方,其左右和后方主要其防护作用。

就马其顿方阵的阵型来看,其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其左右和后方,尤其是两侧的骑兵。因为一旦驱散了方阵防御的两翼,手持长矛、配备重甲的士兵,很难灵活调转方向,将瞬间暴露于敌方的攻击之下。

马其顿方阵还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它合适在平原作战,可一旦遇到山地、丘陵,便会使得其杀伤力大打折扣,很容易陷入被动挨打的窘境。

也正因如此,在公元前168年时,曾经骄纵一事的马其顿方阵,在于罗马军团交战时遭遇了滑铁卢。由于罗马军团掌握了马其顿方阵的弱点,所以在交战时先避其锋芒,重点进攻其左右两翼的骑兵,在驱散了骑兵后,整个方阵内的步兵便只能被动挨打了。

另外,在应对这种步兵方阵时,还有一个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用远程武器进攻。比如投石器、弓箭,都是对付步兵最为有效的攻击性武器。对于马其顿方阵而言,尽管士兵配备有盾牌和重甲,但由于阵型密集,更容易成为对方的活靶子。

其实,在军事史上,并没有哪一种方阵能够占尽一切优势。马其顿方阵是在希腊方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在其诞生之初,确实如同人肉坦克一般,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可是,一旦敌人熟悉了这一阵型,它的优势也就不再具备了,势必要退出历史舞台。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