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叫孩子把古文观止背下来,计划寒暑假每天一篇,上学期间每个星期背两篇,不知道这样有用不?

由网友 资治通过 提供的答案:

我家孩子,就把古文观止全部背下来了。受益匪浅,受用无穷。这简直是在孩子肚里留下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没有经历过的人,无从说起,更无从体会。听我慢慢道来。

我当年受王某贵的启发,完全接受他的观点,特别是"最好在3岁前把重要的书全部看完,将重要的书装进肚子里。这样,知识能伴随他一生。"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

想想真是这个理儿。古人几千年来,头悬梁锥刺股,温故而知新,不正是这么做的么。四书,五经,不都是早早背得滚瓜烂熟,内化于心嘛。

所以,孩子才上一年级,我就让背《论语》。每天,给孩子画二三十行,今天就这么多,背吧。

说是背,其实是一遍一遍读。孩子从没正儿八经,摇头晃脑背过什么,都是成十遍,成百遍地读。

小孩子记忆力好,背诵东西真不费事,呱唧呱唧一个劲朗读就是了。

读上三五十遍,放下书本,背诵一遍;如果流利到不打绊子,就说明背熟了。

如果磕磕跘跘,那就继续再读个十遍八遍,保准会背了。

论语,道德经之类的经典,就是这样背诵下来的。

背古文观止,已经是孩子上初中的事了。当时,文言文成了语文课的重点。而且发现,考试考的文言文,往往是从古文观止摘下来的。

背!把古文观止全部背下来。我给孩子定下了目标。

想一想,你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是不是觉得不可能完成?

其实,没那么难。讲究方法呢。这个方法,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在用。

那就是,一篇文章,每天读三十遍。

是的,不管长短,哪怕是近3000字的《报任安书》,每天也得读三十遍。三十遍读完,今天的背诵任务就算完成。

其实,没那么慢吞吞。万事开头难,第一遍确实慢,因为有好多不认识的字,读音要搞懂。第二遍就比第一遍快,第三遍比第二遍更快。到了第三十遍,文言文在孩子嘴里,就像唱歌,快得根本听不清是哪个字,倒豆子一样。这也只有背熟到极致才会有的。

其实,二百来篇古文观止,也不是篇篇都长。比如《孔子世家赞》百十个字,十分钟都不用,就背会了。

温故才能知新,背诵必须复习前面的。这个复习,可不是复习前面一篇,是复习所有背的。

到后来背到百篇开外了,就以五十篇为单位复习。比如,背到第四十八篇,复习,就是一至四十七篇,一口气背下来,也就四十分钟。天天如此,印象深刻,效果才最佳。

当然,这事不能全靠孩子。家长也得操心。这些年,我和孩子一起,孩子背诵,我一遍听着,错了重来,对了继续。

天天如此。耳渲目染,我也背下来不少。

孩子一开始也抵触,但后来课本上的古诗词,文言文,不管老师讲没讲过,孩子全会背,同学惊讶,老师称奇,无不夸赞,倒也满足了孩子的虚荣心。

加之,文言文考试也变得容易起来,基本上都是满分,更让孩子得意得很,背诵东西的劲头更大了。

后来为了积累作文素材,又找来人民日报,背诵一版的《今日谈》。日后高考时,果然用上了。

所以,别觉得背诵古文观止,是多么难于上青天的事。孩子一天读三十遍,最开始,用时顶多个把小时,后来,读得滚瓜烂熟,三十遍半个小时都用不上。

一天挤出来那么点时间,并不多,但收益是巨大的,是一生受益。腹有诗书气自华。连气质都变得书香极了,何乐而不为呢。

由网友 石说心语80 提供的答案:

天哪,这真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捂脸]

敢问一声,每天一篇,你自己能做到吗,再去要求孩子。

不说背下来,你要是能两天读一篇,一个暑假下来,孩子的文言文阅读水平那也会嗷嗷上升呀

不知道咱家多大的孩子,建议小学读《笠翁对韵》或《小古文一百篇》,初中读《世说新语》,高中读《古文观止》。

我个人非常喜欢古文观止,尤其是下部,上部大多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不好读,而且一般都比较正式,都是外交辞令什么的,不太愿意读。

古文观止下部,苏轼、韩愈、柳宗元等等,他们的散文真的是让人如痴如醉,有的有深度,有的有趣味性,特别的好,我都希望高中能把古文观止作为课本来学习。

您能想到让孩子读古文观止,说明您很推崇传统文化,但有时候孩子却并不喜欢,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呢

读古文是为了熟悉古人语言的用语习惯,慢慢的做文言文就简单了,背下来了,如果他不理解,也没多大用处。

由网友 藏布夏尔 提供的答案:

千万不要用大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

就拿学英语来说,

俺家孩子启蒙蛮早,四五岁开始学英语,

他妈妈喜欢折腾,十年培优,换了至少六七家培优机构,

孩子的英语,到了初一,遭遇滑坡,也有武汉疫情的影响,

英语成绩大概只有92分左右,

到了初二,孩子开始醒了,

死拼英语,到了初二下学期,

英语成绩基本上可以达到100分,

如今是初三的下学期,孩子想考重点高中,英语势必要过110分,

他把学校老师汇编的初中三年单词表全部背了,

现在又拿着百词斩的英语单词,一共有2100个左右,

已经背了八九百个,每天至少要背五六十个。

他准备在中考前,将单词全部背完。

俺说这话的意思是,

只有孩子觉得需要做的时候,一切的困难都不是困难,

最忌讳家长给孩子提要求,十有八九,啥也做不成。

由网友 田野红杏 提供的答案:

诚谢邀请!根据上述情况,我用我以前曾经教书的经验故事从五个方面说一下如何背诵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具体的方法有下面的说明与解释情况......

根据上述情况,我用我以前曾经教书的经验故事从五个方面说一下如何背诵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一)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背诵

在引导学生背诵之前,我给学生讲述了这几个故事

(1)古代一个读书人对老婆说:"你们生孩子是因为肚子里有;可是我写不出文章,因为平时不爱背书,肚子里没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我国知名语言大师作家老舍说:"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

(3)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之所以能语言犀利,文采飞扬;是因为他少年时就能背诵朱熹《通鉴纲目》--源自《名人的背诵功》

接着,我又把我国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解释了;通过这些人靠背诵名篇经典成才的具体实例引导,不靠单纯地说教引导;效果很好!师生都满意!

(二)背诵时,要有ZHONGDIAN,先解释,后背诵,效果好,背诵记忆力强

我叫学生背诵前,先挑选《古文观止》上的经典散文,以及与中学课本相同,或者联系紧密的经典散文,从这些散文的写作背景、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讲解;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项脊轩记》、《劝学》等;连讲解带解释,让学生明白了,而且知道了散文的经典所在,明白了背诵好对写作文的益处,这样学生的浓厚背诵兴趣就形成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ZUIHAODE老师!

(三)重复诵读是记忆的法宝,基于这一点,我让学生们通过重复阅读增强记忆;

(四)心理学上说,抄写对人记忆特性有3种类型特征:一方面视觉型(看比读、写有效)二方面听觉型(读+听有用),三方面触觉型(写有用)前提是看、读、听、写都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基于这一点,我鼓励学生背诵感到疲倦了就抄写这些经典古文;

(五)通过改编成小故事,小电影,小游戏等多种方法背诵,效果特别好

背诵不能用单纯的一种方法,这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感觉,不会出有出奇制胜的效果;我看到爱因斯坦说,兴趣是ZUIHAODE老师;就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小电影,以及游戏的写法先讲解入手,让学生们把经典散文在背诵疲倦后进行改变这多种题材......万变不离其宗;效果也不错!

由网友 简小七伴读 提供的答案:

前几天听一位清华毕业的数学老师分享高中学习心得。众所周知,考上清北的学生和考上c9的学生差距就在语文英语上。

这位老师说,古文这块他就是背《古文观止》。英语是初中背完《新概念二》。

他当时没有条件上补习班,但自己主动学,效果肯定好。

咱不期望清北,引导孩子,让他去主动诵读是不是效果更好?全背压力太大了。

如果孩子的年龄小,《世说新语》也很适合。家里有个外甥女,高中语文120+,她就是一直看《世说新语》。

由网友 风调雨顺510807 提供的答案:

古文学博大精深,韵味无穷。如能精通则终生受用无穷。不过,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压力太大。对于学习古文要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做家长的不要过分的要求、施压,所谓欲速则不达。要视孩子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因势利导,逐步培养孩子对学习古文的兴趣、爱好。从不想学演变到我要学,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网友 成熟露珠4z 提供的答案:

天才计划!家长可以自己先试试,把第一卷《左传》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背下来要多长时间。自己试完了,看看一天背一篇是否现实。222篇文章,集齐初高中所有假期,也得每天背一篇才能背完,更何况一般人一天很难背下来一篇文言的,反正以本人通读过《左传》《史记》的功底背不下来。

建议:选十几篇有代表性的,读通了,理解了意思,就可以了,如果以后不从事古文献方面的专门研究,背诵很没有必要。

由网友 无名草2020 提供的答案:

没多大用。

建议不要搞填鸭式的教育。读古文无可非议,尤其是古文观上,那简直是古典宝库!但固定每天必须背一篇,这种方法不可取。

不论教孩子学什么,首先都要先培养他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他不感兴趣,或者说他觉得索然无味,你硬要他背,他会感到压抑,这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负担,有的孩子甚至因此而产生逆反心理。即使背出来了,也容易忘却。

孩子如对古文感兴趣,说明他很有文学天赋,不偏重于死记硬背,背得再多,不会运用,那也是空背了。

你可以让他这样做:读一篇后,他认为精彩的句子,让他自己摘抄,可以让他自已写读后感,或者摘取其中他认为最精彩的句子造句,写短文……文中能引经据典,才有亮点,可圈可点。

之后你与他共同研读,先应当对他多肯定,多赞叹,多表扬。然后说出你的见解,比如哪里引用哪句经典句会更切题意,更能突出题旨。彰显文章中心思想(这也要求你得具备一定深度的文学审美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这样平等地互相磋商,比在学校老师面批(面批:即让学生站在老师身旁,老师当面为他批改,教他怎么修改)更有效,因为站在老师面前毕竟心里会产生一些畏惧感。

写多了,就成了自已的东西,熟能生巧,信手拈来便成章,这才叫学到骨子里去了。永远不会忘记。

所以,我不赞成死记硬背,读书要融会贯通,要把它变成自已的东西,才能逐类旁通。运用自如……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