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翰墨风行 提供的答案:
魏忠贤和东林党在中国历史上都曾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但两者的危害程度很难进行绝对的比较。
魏忠贤是明朝晚期的宦官,通过地位的攀升和皇帝的信任,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他的权势极大,但也因此引发了很多的争议和反对。魏忠贤并不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处理政治事务的人,他插手政治导致了明朝的末期动荡不安,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东林党则是明末的一个政治派系,成立初期,以纠正朝政腐败和推行改革为目标,争取民生,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但随着权力的扩大,东林党成员逐渐腐化,不择手段地争取权力和利益,对国家政治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也间接导致了明朝后期的衰落。
因此,我认为魏忠贤和东林党的危害都很大,虽然他们的具体影响和危害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造成了国家政治不稳定和衰落。
由网友 密语寻芳 提供的答案:
二十年前会毫不犹豫认为魏忠贤祸害大,但现在新的史实让我认为东林党祸害更大。
东林党总体上是批评家而非实干家,脱离生产、脱离军队、轻视劳动人民,空谈误国。若仅止于此,东林党还可让人理解是儒家局限性和通病,但不少东林党与大地主大资本家大商人有千丝万缕关系,比魏忠贤多了卖国的可能性,多了高于国家民族之上的家族利益,这祸害就大多了。
事实上,魏忠贤轻易被崇祯制于死地,但东林党庞大的根系,至死崇祯都搞不清楚。
当然东林党当中也有真正的爱国者,可惜太少了,犹如兰草长在粪坑里。
由网友 流亡公子重耳 提供的答案:
明确地说,东林党祸害更大。
第一双方代表利益不同。
东林党代表大地主、工商业大士族利益,这个阶层属于大明王朝剥削阶层,他们得目的是通过获得权利从而保护已有的经济利益并在以后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东林党,向上对抗皇权,抵制皇权对他们利益的抽取;向下剥削百姓,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本属于大明朝廷的利益,都被东林党窃取。至于大明的好坏,与他们无关。
魏忠贤代表皇权,没有皇权的支持,他一无所有,这也是崇祯上台就可以搞掉魏忠贤的原因。大明的稳固就是皇权的稳固,所以魏忠贤更多的利益点在大明江山上面。
这也是辽东战局吃紧,耗费亿万,魏忠贤收工商税,割大资本家的肉,而东林党却免除工商税,多收本来已经非常贫苦的农民钱的原因。
第二双方所处位置不同。东林党除了赚钱会撸起袖子往前冲,其它事情都空谈。并且这个党,树大根深盘根错节,不顾大明利益,只要不是东林党都要打倒。
而魏忠贤则从实际出发,是只要听话,就支持把活儿干好。比如袁崇焕在辽东,不闹事,好好打仗,要什么给什么。只有大明稳固,皇权才能稳固,魏忠贤把事情做好,使得大明稳固,皇权才能支持他。所以魏忠贤为了保住位置就是打击不听话的和用听话能干的。
综上,魏忠贤会为了大明,而东林党只会为党派利益。因此,东林党祸害更大。
由网友 长心眼168794174 提供的答案:
东林党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李自成打到北京时,皇帝问东林党人如何御敌,东林党人说,只要皇帝做个圣君,天下自然太平,皇帝说我问的是如何退敌,东林党人说,只要文官不贪,武官不怕死,不战即可退敌,皇帝无奈又问,你们能不能捐出一些钱财补充军饷,东林党人说,我们清廉,没钱呀。而魏忠贤是现实的利已主义者,总是想着各种办法,找着各种借口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大头给皇帝,小头装自己腰包。前者空谈误国,后者压榨百姓,都没有起到好作用。
由网友 一把小蒜 提供的答案:
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有没有被这对联所感动。是的,它出自"东林书院"的大门两侧。从这幅对联你能不能感受到"东林党人"得"伟大"。的确,东林党人自诩很伟大,作为读书人,他们读书的目的的确为了"国家",但这个国家不是老百姓的国家,是江南士大夫的国家。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由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直到明朝灭亡,共经历近40年时间。在这40年里,他们在朝廷结党拉派,他们最大的政治对手是魏忠贤。
魏忠贤,是明末最大奸宦,没有之一,他的身上罪行累累,双手沾满了鲜血。他当时靠明熹宗的乳母客氏把持朝政。
魏忠贤掌权时极度的贪婪,爱财爱权。所以间接导致的是:
魏忠贤执政时期国库充盈。
魏忠贤派其党羽对江南富饶地区的富商征收"商业税"以及"矿税"等赋税,以此来充盈国库。正是因为有着富足宽裕的财政的支持,明军才能有实力整顿军政、解决内忧外患。而魏忠贤死后,代表权贵富商利益的东林党便立即废除了"商业税"和"赋税",导致国家入不敷出,国库亏空。
魏忠贤一死,阉党就衰败了,导致东林党一家独大,原本平衡的局面就被打破了。失去制约的东林党犹如脱缰的野马,将朝政的主导权牢牢掌握。不仅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权贵富商的政策和制度,而且还将赋税重担又重新加到农民的身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爆发不满情绪从而发动战争。
魏忠贤的死导致军事人才丧失。在魏忠贤执政时期,为了维护他的执政,他对军队大加拉拢,对军事建设非常看重。不仅重用军事将领修筑防御战线,而且还大量地购买了大炮、火铳以及火器等重要军事武器。因此,在魏忠贤执政时期,明朝的军事实力非常强盛。不仅重伤了攻打大明边防的努尔哈赤,而且还压制了后金对大明的军事进攻。但是在魏忠贤死后,再度崛起的东林党根本不问青红皂白,对于魏忠贤提携的人才一律赶尽杀绝,导致义军进攻时,大明王朝竟无军事人才可用。以至于在明朝末期,在与农民起义军以及后金军队进行对抗的时候,明军节节败退、屡战屡败!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魏忠贤既是十恶不赦的大奸臣,但也是有助于明朝不倒的大忠臣。他权势滔天,却从未想过背叛皇上。而且他的存在不仅能够压制住东林党的势力,还对国家治理贡献了一定的力量。如果崇祯皇帝当时不杀魏忠贤,明朝的结局也许会不一样,但也许也会一样,因为谁也无法预测未来的事情。
东林党人在魏忠贤死后,断了国家财路,肥了自家口袋,当李自成军队围成后,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崇祯皇帝死前最后一次筹集军款,东林党人个个伪君子,每人只拿出几百两,只筹了区区二十万两。而李自成进京后,严刑拷打抄家7000万两!
魏忠贤杀人,东林党失国!
由网友 谢刀 提供的答案:
魏忠贤,明未大奷宦。东林党,坏明朝根基的罪魁祸首,读书人奸毒的典型,平时在朝上,嘴里满仁义道德,治国时,全然不顾国家利益,一心为己掏谋私,毫无廉耻荣辱之感,明朝知识精英们大都如此做,亡国也成了必然。让人气愤山东的孔府,作贰臣二十四朝代,真不知气节何谓了。
由网友 分秒必争枫叶KT 提供的答案:
记得崇祯上吊前最后说的啥:若忠贤在,事必不至此。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阉党再盛,他也是依附于皇帝,没有皇帝就没有他,东林党则是帝国的掘墓人,崇祯要他们拿出招来,只有大道理,拿钱出来,则一毛不拔,崇祯一死,立马投降农民军,闯王一动硬的,白花花的银子堆积如山。
由网友 星疏月明 提供的答案:
从魏忠贤把持朝政时,辽东战事没有弥漫,农民起义没成气候看,显然,东林党更祸害一些。因为,魏忠贤一死,明廷立马内交外困了。
观察人,不应该听他说了什么,而应该看他做了什么。魏忠贤,虽然目不识丁,老粗一个,但起码知道主次顺序。在位时,辽东官兵军饷有着落的,士兵哗变很少。整个朝局不至于混乱。明军始终是压着起义军打的。而东林党人,口号喊的震天响,实际作为,一塌糊涂。纸上谈兵,自私懦弱,毫无作为。眼睁睁的看着明朝垮台,拿不出一点办法,典型的书生误国。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1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