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活着时叛乱不足为惧,死后叛乱却势如破竹?_秦始皇为什么亡国

由网友 老威观史 提供的答案: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任何叛乱都没有给秦朝造成多大的困扰,但是在秦始皇死后短短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原因其实只有一点,就是秦朝的中央政府失灵了。

为什么秦朝中央政府失灵就会导致秦朝的灭亡呢?这就要从秦朝的体制,以法家思想建立起来的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体系说起了。商鞅时期,秦国经过了一次变法,通过商鞅的变法,将秦国变成了一部彻头彻尾的战争机器。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战争中有两个关键性的要素,一是兵源,二是后勤,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兵源你没有士兵去打仗,没有后勤,军队就打不了仗。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商鞅将所有的秦国人基本变成了两个职业,战士和农民,再配以少量的官吏对民众进行管理。

平时国家奖励农耕,谁生产的粮食多谁的功劳就大,鼓励了农民的积极性;作战的时候战士上战场,谁杀的敌人多谁的功劳就大,鼓励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

在国家的管理上,用秦王任命的官员代替了原先的贵族,因为官员是秦王任命的,所以他们必须听命于秦王。再通过严苛的法令,保障了秦王各项命令的畅通。秦朝的法令,简单的说就是只要是秦王的命令下面就必须遵照执行,执行的好的有奖励,执行的不好的就会受到处罚。

当然,商鞅的变法还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这种思想的控制简单地说就是下面的人不能有任何的想法,也不能对秦王的言行有任何的质疑,如果要质疑就刑罚伺候了。

商鞅变法的效果就是秦国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作战和生产积极性,同时国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的资源用于战争,在这样一套高效运转的体系下,秦国最终灭亡了六国,完成了统一。

▲秦始皇本身就是政治强人,在他的治理下秦国能够高效运转

不过这套体系却有一个致命的BUG,那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明智的君王,因为整个国家都必须听命于君王一人,君王不发号施令,下级不敢有任何作为,君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下级也只能遵照执行。如果君王是秦始皇这样的强人的时候,国家机器自然能高效运转,但是君王换成了胡亥这样整天花天酒地的人的时候,国家机器会停摆了。

而造成秦朝中央政府失灵的关键性人物就是赵高,很多时候我都怀疑赵高不是秦国的宦官,而是别国派到秦国的奸细,专门搞乱秦国的。

赵高搞乱秦国,是秦始皇死后的事情,先是通过沙丘阴谋,扶持了秦始皇的小儿子,没什么能力的胡亥登上了皇位。接着以胡亥的名义逼死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和秦国大将蒙恬。在通过政治斗争,弄死了丞相李斯。

▲秦朝其实就是亡在了赵高的手上

而胡亥在成为秦皇后,成天生活在花天酒地的世界之中,完全不理朝政,赵高则利用了胡亥不理朝政所形成的权力真空,逐步控制了政局,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秦国有能力的官僚被赵高陷害致死,剩下的都是对赵高马首是瞻,唯唯诺诺之辈,通过这样一通骚操作,秦国的中央政府就成了一个失灵的中央政府了。

其实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他们的势力并不大,实力也不强,即便初具规模的时候,也只是几万流民组成的乌合之众而已。后来周文带着几十万起义军进攻关中地区,被章邯的骊山囚徒军团击败,也证明了当时陈胜吴广起义军的战斗力之弱。

如果是秦始皇在位,他在第一时间就会知道起义的事情,也会在第一时间调集军队前去镇压,将起义扼杀在萌芽状态。

而胡亥则完全不同,他只会花天酒地,即便有人报告说出事了,这样的消息也传不到胡亥哪里,因为消息在传递的途中被赵高给拦下了。赵高就希望胡亥能一直醉死在温柔乡里,自己继续把控朝政,一旦让胡亥知道出了大事,胡亥必然会抓回权力,自己就不能大权独揽了。所以直到周文的几十万大军打到函谷关进逼首都咸阳的时候,胡亥才知道出了大事,才想到要找一员大将组织军队去镇压起义军。

▲当时秦军的规模十分庞大,但大部分主力都没有参与到战争中来

一支战斗力并不强悍的起义军能够在没有遭到多少抵抗的情况下就直接打到了首都附近,这一路上其实并没有遭到多少有效的抵抗,难道是因为当时秦朝没有军队吗?恰恰相反,当时秦朝的军队非常庞大,其主力有两支,一支是北部的长城军团,一支是南下进攻百越地区的南部军团。其中北部长城军团大约有30万人,南部军团大约有50万人。直到秦朝灭亡的哪一年,王离才带领部分长城军团参与了巨鹿之战,而更大的主力南部军团,直到秦朝灭亡也没有参战。根据许多历史学家的估计,从大泽乡起义到秦朝灭亡,北部长城军团恐怕也只是部分军队参与了秦末农民战争,可以说秦军主力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参与到秦末农民战争中来。如果当时起义军面对的是总数大约80万的秦军主力的话,那么即便是项羽和刘邦,恐怕也没什么机会了。

▲胡亥到死的时候,才知道真的出大事了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是秦始皇时期,遇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是能够将80万的秦国大军来回调动的。而胡亥时期,由于朝政被赵高把持,胡亥又不理朝政,导致秦国虽有80万的大军,但基本等于摆设,没有派上什么用场。讽刺的是,在对战各地起义大军的时候,绝大多数时期秦朝所依靠的,竟然是章邯的骊山囚徒军团。

这就好比一场大火,一开始的时候屋子里只是有了小火苗,烧的并不大,后来小火苗越少越大,但屋子的主人却视而不见,直到烧到了整间屋子的时候,主人才回过神来要去灭火,但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如果秦朝就是这个屋子的主人的话,那么秦朝的中央政府就是这个屋子主人的大脑,当大脑宕机的时候,整个人就如同中了邪一样,痴痴地站在原地动都不动,任凭火势的壮大,最后把自己烧死了。

▲胡亥在大部分时间的不作为,导致了项羽和刘邦的崛起

说白了,就是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秦朝中央政府在大部分时间里不作为,任凭起义势力发展壮大,才导致了秦朝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便走向了灭亡。

由网友 小约翰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为什么秦始皇活着的时候,没有人敢造反。或者是没有人敢大张旗鼓地造反;秦始皇死后,有人造反就一呼百应,秦朝就灭亡了?

有人说秦国两支劲旅,一支让蒙恬率领去打匈奴了;另一支以赵佗去征讨蛮夷了。

还有人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因为反秦大军主帅项羽和刘邦都是楚国人。

可是大家忘记了杜牧《阿房宫赋》里中的一句话: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意思是说:消灭六国的不是别人正是六国自己;消灭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秦朝能爱护自己的人民,他们一定会千秋万代永不变色的。

秦朝是谁灭亡的,当然是秦始皇灭亡的。唐太宗李世民一针见血地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历朝的开国君主都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休养生息,创造盛世;之后慢慢开始腐烂,经过多少代之后,才最终烂掉。

而秦始皇上任之后,穷奢极欲、荒淫无耻、大兴土木,将百姓看做草芥。

秦始皇在任,创造出万里长城、阿旁宫、秦始皇陵、兵马俑四大奇迹。其中阿旁宫建筑总面积60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故宫的建筑面积,秦始皇死的时候还没有竣工。

秦始皇陵更是工程宏大,历时39年,动用72万民工,也是在二世即位之后才完工,该用了多少民脂民膏?

在两千多年以前,吃住什么条件,卫生条件如何,几十个寒暑,该有多少人冻死、热死,或者因疫病而死,难以想象。

所以我们说,是秦始皇亲手敲响了秦朝丧钟,二世不过是背锅侠。

秦始皇为什么跟大多数开国之君不一样,直接就把秦王朝玩死了,为什么不兢兢业业开创一个盛世?

因为中国大多数君王,都知道创业艰难,懂得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秦始皇不懂。

为什么不懂,因为他的江山来得方法太特别了,那就是靠严刑峻法。秦朝军队叫虎狼之师,秦朝叫虎狼之国,有人觉得是褒义,是夸奖他们战斗力超强的;其实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野兽兵,失去人性。

秦国靠严刑峻法崛起,然后灭了六国,秦始皇对这一套屡试不爽,建国后根本没有必要改弦更张。

秦国改革家商鞅,为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制度,这套制度就是严刑峻法。

比如连坐法,一人犯罪十家连坐,处以腰斩重刑;比如不让百姓读书识字("不好学问"),因为有了知识后就会跟朝廷讲道理,不好管教;比如不让人做生意,经商者妻女都要为奴。

还有,不让百姓议论他的改革政策,妄议者处以极刑,秦国每天斩杀的犯人达到700余人。当时反对变革者最轻的处罚,也是在脸上刺字,或者割去其鼻子。

商鞅的治国方略除了恳田等强国措施,就是用让文明倒退的残酷律法,把人民当作工具,不让他们有思想,只让他们服从。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评价商鞅非常中肯:"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正是有了商鞅的成功,让秦始皇对严刑峻法情有独钟,在取得江山之后,还不做丝毫改变。就像一个高压锅,增压到一定程度就要启动减压阀,不然就要爆炸。

为什么说二世胡亥是背锅侠,因为他即位之后,推行的还是秦始皇时期的律法。

即使秦始皇不死,天下百姓还是要造反的。陈胜揭竿而起的时候,说了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天下苦秦久矣。

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押解囚犯,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打卡("度已失期")。这要在现在,最多扣工资和奖金,大不了炒鱿鱼辞退。即使在别的朝代,最多也就是吃两天牢饭;但是在秦朝,后果很严重,要杀头("失期法皆斩")。

这样的法律不是太严苛了吗,不反等死吗?

伟人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斗争。"秦朝统治者就是坐在火山口上,秦始皇坐在那里的时候,火山还没有喷出来,正在半路上;胡亥坐上去的时候,刚好炽热熔岩喷涌而出,秦朝就完了,十个蒙恬也救不了。

由网友 林屋公子 提供的答案:

应该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来说,秦始皇刚统一六合,名望正是高到极点,在政治上也没有显示出什么颓败之处。秦始皇对于女色享乐并不十分看重,其更多的精力还是在于处理政事和寻找仙人,可以说是个优秀的帝王了。而且秦朝建立到秦始皇去世也才短短十多年,所以叛乱能量的积蓄还比较少,就算有苗头也很快被扑灭。

但是秦二世时期就完全不同了,首先秦二世上台就有蹊跷,所以大泽乡起义以扶苏的名义,认为扶苏是被冤杀了。而扶苏很可能就是楚国的外孙(详见李开元《秦谜》),再加上秦二世很可能更改了法律(睡虎地秦简规定戍卒大雨迟到只需罚款),所以才给陈胜等人叛乱口实。再加上秦二世为人并无军功,对内不能信服,对外不能威慑。

所以陈胜吴广开始的秦末大起义,虽然很快失败了,但是后继的六国遗民才是真正反秦的主力。而秦二世偏偏昏庸无道,杀死了兄弟姐妹,导致宗室势力严重衰落。又偏信赵高混淆圣听,冤杀李斯,最后甚至威胁到章邯的生存。所以章邯干脆投降项羽,秦国最后一支能战斗的力量土崩瓦解,短命的秦朝也就灭亡了。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由网友 三观粉碎机 提供的答案:

为什么会这样子,只能说"胡亥"的集权,威信和威望都不如秦始皇,甚至相差太远太远。

秦始皇携一统六国之势成为天下君主,他的威信在可谓是当时第一。但我们要明白一点,对于刚刚一统的天下而言,此刻的天下第一代战国末年枭雄尚在、第二代后继望族也依旧保持着非常高的声望。所以秦皇室要能震住这些人,秦始皇的接班人就必须得有非凡的才能,而胡亥显然不是。

胡亥的即位之后先是把自己三十多位兄弟姐妹全部杀光,接着又杀了名声最好的扶苏以及开国大将蒙恬,这就使得满朝人心惶惶。作为帝王,胡亥处死能够威胁自己帝位的人固然不算错,但是在那个六国望族都还在的时候就这么干,就落得了"暴行"的名声。对于要起义的人来说,他们只需要把胡亥的缺德事拿出来说一说,立马就可以重新燃起六国民众的恨意。

换句话说,秦二世本应该实行仁政,让六国百姓觉得秦国时期能比在六国生活更好,这样才不会造反。可胡亥的行径大家有目共睹,自然就给了有心造反的人更好的利用机会。

说道这里,我们要明白,对于封建王朝来说,每天都有无数人觊觎着那个最高的权力位置,他们每时每刻都会紧盯着民意,只要一旦发现百姓到了可以利用的时候,就会发起叛变。这其中最为明显的两个朝代,一个是秦末,一个就是隋末,因为前朝都有名门望族留下。直到科举制度的改变,这个情况才改变。

最后啰嗦一句就是,其实秦国当初完全有能力镇压起义。也就是说清末的起义并没有我们想象那么严重,作为秦军主帅的章邯一路百战百胜,如切瓜一般就把魏、赵、项楚、张楚的势力给灭了,只是后来因为赵高权倾朝野,并且有意加害章邯,导致章邯率领秦军所有精锐叛变项楚,由此秦国才灭亡的。

毕竟本来是带着全国的希望和兵力去镇压起义的人,反而投靠给了起义者,也是件奇葩的事。

由网友 侃人物故事 提供的答案:

在秦时明月君临天下21集神农不死中,有一段是盖聂师弟卫庄两骑马行走在荒野上。

卫庄问盖聂:"始皇帝嬴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盖聂回答:"始皇帝嬴政是一个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人。"

卫庄继续问:"这算什么结论?"

盖聂继续道:"嬴政是一个自古从来不曾出现过,未来可能也不会再出现的人。"

卫庄:你对他有这么高的评价?盖聂:这不是我的评价,是后世史官们的评价。"

卫庄:"历史是胜者书写的。

盖聂:"嬴政和他的帝国会失败。"

卫庄:"为什么?"

盖聂:"因为他只是一个人,却做了超越人的事情。"

卫庄:"那他就不能继续超越?"

盖聂:"他只是一个人,这个庞大的帝国因为他一个人而存在,但也只有他能做到。"

卫庄:"所以如果他死去的话。"

盖聂:"他会死去,因为他是人,没有人能够不死。"

卫庄:"这就是你离开他的原因?"

盖聂:"我离开只是因为我自己的使命,对一个朋友的承诺。"

卫庄:"对你而言,这东西一直更值钱。"盖聂:"的确如此。"

卫庄:"我们衡量价值的方式从来就不同,不过在嬴政这点的看法上我跟你保持同样的看法,嬴政为自己创造了很多掘墓人。"

从卫庄跟盖聂师兄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盖聂对始皇帝嬴政的评价非常高,卫庄同样也是。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皇帝,第一个改王称帝的人,千古一帝,一人镇压天下,霸气十足。

由网友 山海神经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

虽然秦始皇被儒家黑的很厉害,但今天来看,肯定是一代明君雄主,而且识人善任,量才使用,他活着的时候,即使赵高也不敢胡来,李斯也规规矩矩做好他份内事,蒙恬赵陀分镇北南,六国旧族不敢炸刺。

很明显,赵高、李斯都是有才无德之流,始皇帝在一天,就能镇着他们,让他们做好自己的本职,但赵高做为胡亥最信任的人,他是应该知道胡亥的禀性为人的,他也自信能控制住胡亥,所以始皇帝一死,他就开始兴风作浪,与李斯合谋,改遗诏杀扶苏拥胡亥,逼蒙恬自尽,开启大秦帝国崩溃的第一步。

李斯为相,还是合格的,但私心重,没有一个明君在上压着,他会乱来,可他斗不过赵高,身死族灭。

大秦这座大厦的栋梁是秦始皇及他制定的制度,几根柱子是以李斯为首的行政,以蒙恬等为首的军事,以秦军功勋贵为首的利益集团等,结果主梁没了,几根柱子被被拆了,新当家的在胡来,大厦内一家的人在人人自危,强拉进来的人各有心思,眼看着柱梁没了,大厦将倾,这时候里面的人要干什么?抢一把赶快跑啊!

所以说,秦始皇在时,各级政府、官员的执行力那效率是极高的,即使有人有异心,但以始皇帝的威望、阅历、经验、能力和手段,也翻不起多大浪花,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如果在那时敢闹事,纯是找死!但秦始皇死后,以李斯为代表的行政、以蒙恬为代表的军队、以秦诸公子为代表的贵族,被胡亥赵高乱砍乱杀的七零八落,政府和军队的执行力反应能力下降了不知多少,所以陈胜吴广登高一呼,遍地烽火就不奇怪了。

就是章邯在前方打仗,后方还一个劲扯后腿,甚至要杀他,有人说赵高不是奸臣,而是越王勾践一样的人,含恨忍辱只是为了报赵国灭国之仇,亦为有理!

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在位三年零两个月,子婴在位一个月。

二者统治时间相加,也就三年出头而已。

都说后来的王莽、隋炀帝是滥用民力,爱瞎折腾的皇帝。可这两个人如此作死,也是折腾了十几年才把帝国给作没的。

短短三年就把帝国弄垮,他们也做不到。

所以,秦朝的灭亡,秦二世的责任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早在秦始皇活着时,秦朝就已经是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了。

具体有哪些问题呢?

第一,秦始皇滥用民力,百姓苦不堪言,起义火苗早已经种下。就差一把枯草点燃。这方面的内容,中学历史教材上有介绍,大家当年应该都学过。不做展开讲了。

这里插一句。总有人拿出土秦简翻案,说当时不是那样的,《秦律》并不残酷。

大哥们,您们能不能有点常识。后人对秦朝抨击最多的是"秦政",不是"秦法",这两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历史上,立法者不遵守自己立的法,案例简直不要太多了。

第二,秦朝灭六国的速度太快,而帝国的官僚队伍不够庞大,无法应对领土成倍增长的行政压力,这导致秦始皇不得不吸纳大批关东六国的豪杰大姓进入帝国的吏员队伍。而这些关东秦吏对帝国中枢的忠诚度很低

举几个例子说。

秦国攻占江西鄱阳后,派不出人来管理,就启用当地乡亲举荐的吴芮为县令。吴芮是吴王夫差的后裔,他对秦国文化、法制不感兴趣。所以在他治理鄱阳期间,一切照旧。秦国法制和文化在当地根本没有实质推广开。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切照旧,导致的结果会是什么?

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当地人并不认同自己的秦朝人身份,也不认为远在咸阳的皇帝是自己的主君。如果一定要在秦始皇和吴芮之间做选择题,他们可能更信任吴芮。

吴芮的话,可比秦始皇的圣旨管用。

像鄱阳这种情况,在当时绝非个例。

刘邦起义后,沛县县令按秦律,拘拿了吕后入狱。结果,食秦禄的萧何、曹参先是把吕后救出,然后又暗联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瞅准机会,勾结刘邦,把县令干掉了。

还有项梁、张耳、陈余起兵前,那都是秦始皇下旨要求逮捕的一级通缉犯。可秦朝各级官吏抓了十几年,愣是逮不着他们。

难道他们都有飞天遁地的本事?

我觉得,不可能的。特别是项梁,他带着项羽在江东流亡期间,是郡守的座上客,在全郡是知名人物。要说没人认出他来,反正我是不信的。

所以,唯一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关东的很多基层官吏,都在故意违抗命令。有的人甚至是公开抗命。

总而言之,秦朝在实现统一后,实际上在关东六国并没有建立起严密的统治架构。大多数人都只是慑于秦始皇的威严才不敢作乱。

而一旦当秦始皇病故,新君威严不足。动乱必然会四起。

遍布在关东的秦吏,要么成为起义军屠杀的对象,要么为保命,干脆加入了反秦大军。

秦末,成县、成郡的人起义,倒戈一击,背叛帝国中枢。帝国瞬间土崩瓦解。这绝非是偶然现象。这只能说明,秦朝对关东六国统治,相当之脆弱。。

第三,秦始皇统一全国前后,中国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产生。这个新兴阶级和当时的士人是秦朝维持统治的巨大隐患。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

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本质上还是一场贵族战争。无论是秦始皇,还是六国主君,他们眼中的地主和士,都是贵族体制的附庸。哪怕地主再有钱,也很难身居庙堂之上。他们只是贵族的提款机而已。(很像革命前的资产阶级)

当时的秦朝还有军功爵制,普通老百姓仍然可以依靠军功晋升爵位。但是,大贵族可以出生就继承左庶长的高爵,而普通老百姓无论立功多少次也不可能升到左庶长,基本上升到公乘一级也就到顶了。

如此不公平,老百姓可能还能忍。可拥有一定实力的地主怎么能忍?

相比于秦国的地主,最后被秦朝征服的六国地主阶级更惨。他们完全没有晋升渠道,不满情绪最严重。六国未被灭时,各国的贵族阶级还能把他们压制住。

可秦灭六国后,始皇把六国贵族全部迁徙到了关中。如此一来,在六国故地,谁还能压制住这些势力?

靠秦吏?前面说了。覆巢之下,秦吏自己都是自身难保,要么为帝国殉国,要么跟着起义军一起造反。

士人也是如此。他们只能依附于贵族而参政议政,几乎不能以独立人身份跻身庙堂。六国未被灭之前,他们还可以靠给贵族当门客晋升阶级。可六国被灭后,秦朝广泛推行郡县制,他们的晋升渠道被堵死,前途渺茫。

很自然的,他们也就无所顾忌的起了造反的念头了。

反正也是前途渺茫,不如搏一把。说不定单车变摩托呢?

综上。秦始皇统一后的秦帝国,表面上一副强盛模样,但其实内部极其空虚。动乱的种子早已经种下了。

也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秦始皇才会在临死前夕带着军队,相当频繁的在关东巡视。以至于最后,他还死在了巡视的路上。

我觉得这表明,始皇当时应该也意识到了秦之颠覆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未雨绸缪,他只能拖着一副老迈的身躯亲力亲为了。

当然,实事求是的说。秦帝国内部存在巨大隐患,并不等于秦帝国的灭亡是必然的。导致秦朝短命的因素,秦二世和赵高的作死也是不能忽略的。

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后,赵高故意隐瞒,秦二世知道后,也是不理会,未能及时派兵扑灭起义军,导致义军坐大,直接冲进了关中平原,逼得章邯不得不率骊山囚徒前去应战。

好在是章邯打赢了,如果他没打赢呢?怕是秦二世的统治,一年就结束了。

如果当时是秦始皇在位,像这种情况,是绝不可能发生的。起义军根本坐不大,很快就能被秦军剿灭。

退一万步讲。就算义军扑不灭,如果秦始皇还活着,六国复仇军大概率也打不进关中。

只要关中不丢,根本还在,一切都好说。大不了从头再来,再打一次统一六国的战争。

然而,历史终究是不能如果的。秦二世和赵高终究也是一对坑货。

王离军团在巨鹿之战中全军覆没后,他们像发了神经一样的搞死李斯。要知道,李斯可是章邯的直接上级,他们的关系并不一般。

李斯死后,秦二世派人问责章邯。

章邯怕自己也死的不明不白,只能派人回去解释。被派回去的司马欣到了咸阳后,结果赵高不见他。不想见也就算了,赵高还要杀他。这一下算是捅了马蜂窝。章邯惶恐了。

自此,他为秦王朝尽忠效命的想法,因为害怕被当作"李斯余党"而诛杀,彻底打消。

然后,他带着二十万大军直接投降了。

二十万大军,这么多人,即便打不过关东起义军,守住关中还是没问题的。然而,秦朝最后一支生力军,终究还是没了。

后来,无论是赵高、秦二世,还是后来的秦子婴,手上都无兵可用。最终,刘邦率几万人打南阳,并经武关道杀入关中。立国近六百年的秦国,就此灭亡。

一个十年前,还是武力昌盛的帝国,仅仅过了十年,朝廷就无兵可用。着实令人唏嘘。

总的来说。秦始皇死后,秦朝三年而崩,主要责任不能赖在秦二世身上。这就好比,清政府的灭亡,主要责任不能赖在溥仪身上一样。但是,秦二世也是有责任的。他最大的责任,不在于未能扑灭六国叛乱。而是未能保住秦国。

在那个年代,估计秦始皇多活十几年,他怕是也很难维持对六国故地的统治。但他守住老家的本事还是有的。

当然,以上结论都是在秦始皇未做出政治改革基础之上得出的。如果他能改革,就像后来刘邦、吕后、汉文帝一样,对人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对地主阶级以封爵、封官拉拢、定期派酷吏清理等手段分化瓦解。那么秦朝的享年也必然不会如历史上那么短。

由网友 纪元的尾声 提供的答案:

其实秦末的农民起义,是赵高和胡亥搞出来的。

关于大秦的农民起义,后人都以"始皇帝"的驾崩为标志,纷纷揭竿而起,从某个角度来说,这就等于秦始皇以一己之力镇压了天下的不安因素,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暴秦却有其实,但秦始皇在世时,并没有那么不堪。

秦朝的混乱,本质是战国时代结束的延续,天下七国中的六国,被大秦所灭,但是这几个国家,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子和经济圈子,想要一下子完全融合,那不是容易的事情,于是秦始皇团队"下猛药",加快天下一统,不仅是领土上的一统。

可这也成为大秦的祸根,总的来说,根源有二:

一、秦朝要摧毁旧六国的文化体系,造成世人内心的不满,尤其是旧六国贵族。

二、秦朝延续了严苛的律法,主张弱民之术,目的是为了弱化百姓的对抗思想。

这两个根源是致命的,不过却不是一定会导致天下倾塌,事实上,秦始皇深知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在确立了郡县制之后,也已经做好了准备,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秦始皇多次出巡天下。

出巡天下,有人觉得这是秦始皇为了告诉那些蠢蠢欲动的人,他还在世,不要轻举妄动,而有的人觉得,秦始皇是到地方各级官府巡视工作,秦始皇真正要稳定的,乃是"驭民"的各级官府。

后来的秦末农民起义,对大秦朝廷打击最大的真的只是平民吗?

并非如此,真正对秦朝造成致命打击的,让大秦的基本盘完全溃败的,就是这些地方长官。

比如秦末著名的"陈婴",他就是地方官员:

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

再比如后来大汉的"长沙王"吴芮,他本就是秦朝时第一任"番县"的县令:

天下之初叛秦也,黥布归芮,芮妻之,因率越人举兵以应诸侯。

而最造反得最著名的地方官员,就是沛县的萧何、曹参等人了,其实一开始沛县县令自己也准备造反的,只是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故才反悔了,最后才成全了刘邦。

那为何地方官员会如此的不稳,让秦始皇频频出巡呢?

归根结底,秦朝的人才不足,这就是秦始皇最无奈的地方。

秦末乱世,我们能到的只是细小的一角,真正的历史,是绝大多数没有被记载的,我们都知道郡县制确立了,书同文、车同轨实行了,这些计划是美好的,可该由谁来执行?

只是能战国后期遗留下来的"能人",秦始皇能做的,就是给予他们富贵,以求局面的基本稳定,这是时代现状给予秦始皇的无奈,无人能解,对于秦始皇而言,他需要的是改变基本盘的时间,他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来完成独属于"秦"人才的培养。

所以大秦是有隐患的,可秦始皇又镇得住。

大秦暴政,却不是杀人无算。

都说修长城令大量民夫身死上郡,这是"暴秦"之名的奠定,但实际上,长城不是内斗的产物,恰恰是保卫民族利益的产物,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为国而死,都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修长城造成的人员损失,并不能是秦的祸根的体现。

暴秦是应激的体现,主要针对的,还是旧贵族的蠢蠢欲动。

以项羽的叔父项梁、韩国丞相后裔张良为例,就能看得出这个特点。

项梁是旧楚国项世家人,而且还是武将家庭,乃是项燕之子。

他在秦末时成为"逃犯",杀了人躲避官府,一路流亡,可说他流亡又不确切,因为项梁经过很多地方,都被当地的官员包庇,所以一直顺风顺水,后来还光明正大训练江东子弟,以此等待起义。

要知道,项梁干这些事情的时候,秦始皇还活着,陈胜和吴广都还没有出头。

而张良,更是一个狠人,直接上手行刺秦始皇,买来杀手半路埋伏,若不是秦始皇虚虚实实,说不定还真的被张良行刺成功。

这样的基本盘,秦始皇不会不知道,因此他的反应更加激烈,对青年男子的"剥削"更加严重,目的是为了不给这些意图谋反的贵族们有机会拉拢力量。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是秦始皇应对时局的最好写照,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方法是有效的,大秦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能存活下去。

一切都被改变,是秦始皇死了之后。

秦始皇在出巡归来的途中驾崩,这是他自己都想不到的,临终的时候,他遗诏明确指出让扶苏统领大局,监督这份遗诏的,是赵高和李斯,秦始皇的身后事,只能寄托在这两个人身上,言外之意就是,一旦被这两个人背叛,就完了。

就是这么地不幸,李斯和赵高背叛了。

赵高为了权力,修改遗诏,变成了旨意,要求在上郡的蒙恬和扶苏自杀,让出兵权,然后和胡亥密谋,让胡亥即位,又和李斯密谋,让李斯成为丞相,自己则是辅佐皇帝。

可赵高的野心压根没那么简单。

回朝后,扶苏也已经自杀了,蒙恬被抓了,三十万大军的上郡兵权落入赵高手中,这还不算完的,赵高又怂恿胡亥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再次大开杀戒,秦始皇的那么多个儿子,全部被弄死。

秦始皇的儿子们具体负责什么职位,做些什么,历史没有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肯定是秦始皇稳定天下的重要部分,逻辑跟周代的分封诸侯制是一样的,只是碍于大秦不实行封国制,没有封王罢了。

杀了皇室血脉也就罢了,赵高又开始对李斯等人下手,李斯固然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背叛了秦始皇,但李斯不是个草包,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秦末叛乱四起的时候,李斯还提出过建议,镇压蠢蠢欲动的地方百姓,采取快速救火的对策。

可没用啊,胡亥是个傀儡,赵高简直就是个奸臣,他不管你李斯什么想法,他需要的是保证"歌舞升平"的局面,来迷惑胡亥,这样的话,他才能拿到更多的权力。

于是李斯被杀了,且不止李斯,还有很多能臣被杀了,赵高沾沾自喜,杀得人头滚滚,大家都很怕他,他可以指鹿为马了,他可以篡位登基了。

彼时天下俱知大秦完了,如果说秦始皇之死是陈胜和吴广这些布衣百姓揭竿而起的勇气的话,赵高乱政,这就是旧贵族们和地方官员们的底气,因为他们在朝廷内部,更清楚一个奸臣对乱世的"帮助"有多大。

秦朝军队开始被瞎指挥,更多的是军队"投降",反过来攻打朝廷军,章邯都算是忠心的,带着一群监狱犯都要平叛,只可惜章邯带着的,始终不是官军,当章邯失败,大秦的结局就已经决定了。

而此时的赵高,还在自己篡位登基的美梦中,他不管不顾,把朝廷搞得一团糟,也知道了天下已经成了一锅粥了,他反而觉得这是机会,让人把胡亥杀了,想夺走胡亥的印玺自立为帝。

谁知道,朝堂众人也把胡亥当傻子看待,一个宦官还想当皇帝,根本没人服他,而胡亥根本没有武装力量来逼大家屈服,如此一来,他也开始找退路,一方面和刘邦私下联系,一方面扶持子婴上位,再次实行缓兵之计。

但赵高没有机会了,子婴登基后,立马杀了胡亥,只是这大秦的天,早已经变了,赵高就是一个多米诺骨牌,引发了秦末最后的隐患,直接爆发开来。

不久之后,关中被打开,刘邦也进入了咸阳,虽然刘邦还没有称帝,但这也是属于他的时代了。

而秦始皇永远或许想不到,当年路过沛县的时候,一个跪在地上朝拜他,又悄悄抬头说大丈夫当如是的邋遢男子,最后会拿走他的江山。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由网友 翻开历史书 提供的答案:

尽管哥们我不喜欢任何的皇帝,对史书上对那些皇帝的赞美也是表示严重怀疑的。我的观点只有一个:任何不受到严密控制的权力,到最后都不会干什么好事情。这是由人性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

不过采取实话实说的态度,秦始皇的功劳还是非常巨大的,例如:统一了六国、搞了文字一统、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等。我们几千年实行的秦制也是受到了秦始皇的影响,对于一个皇帝个人来说,秦始皇无疑是比较成功、比较厉害的。

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一个事实:秦始皇在世的时候,秦朝确实没有什么叛乱的。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也是在秦二世元年开始的,至于六国贵族以及刘邦、项羽的反抗活动,基本上都是在秦始皇死了以后才以燎原之势开启的。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事情:为什么统一六国的是秦国而不是其他的国家呢?其实本质的奥秘就在一次变法上面——商鞅变法。

这次变法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把秦国变成一个战争机器、把秦国的每一个群众都变成这个机器中的一个零件。商鞅变法中的几乎所有内容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例如:奖励耕战、连坐模式、打破贵族分封变成郡县制等等。

说白了商鞅模式就是: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搜刮一切可以搜刮的资源——为战争服务。有人说,秦国当时实行的是"军国 主义",我认为这也基本是事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站在秦国先辈以及无数秦国群众的肩膀和尸体上,率领着秦国无比强大的虎狼之师(以割对手人头为最高追求)一举统一了六国。

可是好景却不长、秦国刚刚一统江湖才十几年年,结果就二世就亡了。每每想起这段历史,真的让人无语,历经了几百年的努力才一统江湖、结果屁股还没有坐热就拜拜再见了。

这样的结局对秦始皇以及秦国的列祖列宗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了。

秦朝为什么会如此短命呢?其实本质原因也只有两条:一是,制度出了问题或者说推行制度的方式出了问题;第二个就是:秦二世实在是严重的不靠谱,他成为了压死大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我们下面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大秦朝还可以勉强维持呢?二是,为啥秦始皇死后仅仅只有三年的时间,大秦朝就一命呜呼了呢?

皇权模式之下,一个靠谱的皇帝比什么都重要,秦始皇就是大秦朝的定海神针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干了一系列的大事、要事,推动了一系列的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

秦始皇派蒙恬带领了三十万军队去北边攻打匈奴;又同时派了赵佗率领50万大军南下出征岭南(两广地区),只剩下了20万军队来拱卫大秦的地方。

秦始皇除了派兵打仗以外,还干了一系列的国家重点工程,例如:修长城、修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等等。

当然了,秦始皇还改变了国家模式,把以前的分封制改成了郡县制;这也导致六国的贵族们也是极度不爽的。

总之一句话,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其实秦朝群众也活得是无比的痛苦、除了交各种繁重的税负以外还要没完没了的的服役役。

当时秦国内部没有多少兵力,民生也困苦、六国贵族也不爽,为啥依然没有人造反呢?我们知道的陈胜吴广起义也好、刘邦项羽也好,都是在秦始皇去世之后才发生的。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在的时候就没有人、没有势力来挑战秦朝的统治呢?

原因一:秦始皇过于生猛了,没人敢出来战斗

秦始皇作为第一个一统江湖之人,其名声一定是震彻寰宇的存在;秦始皇又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他的威严在当时那还是相当生猛的。

能够一统六国、开创新制度的人一定不是一个无能之人了。秦始皇早年做过质子、父亲也不是很喜欢他、可是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之后当上了秦国的王。往后又经过不懈于常人的努力一统天下,建立了秦朝霸业。

试想一下:能做成这番事业的人,必定不会是常人,他自身的能力绝对是超凡的。

秦始皇本人治国还是比较勤勉的,据说他每天要看一百二十公斤的奏章(竹简)、每天都会上朝处理政务。同时我们也没有听过什么秦始皇沉迷女色的报道,我想秦始皇治理国家还是有一套的。

总之一句话,秦始皇本人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外加上名声在外,所以秦始皇在位就相当于大秦朝有了定海神针了。

原因二:百姓也不想打仗了、厌战情绪还是很大的

春秋战国时期持续了几百年,这期间整个社会的核心任务就是——战争了。这仗那是年年打、天天打、老百姓基本都是活在无穷无尽的战争阴云之下的。打仗意味着资源的消耗、意味着无数人要失去生命,老百姓是打怕了、也打烦了。

秦始皇当时统一六国,说句良心话也并不是什么坏事情,起码大范围的战争状态是宣布结束了。

试问一下,哪个普通的老百姓不盼望和平的生活环境、不盼望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我认为这也是,秦始皇时期秦朝没有大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因三:时间太短了,内部的巨大矛盾还没有爆发出来

一件事情的爆发是需要时间沉淀的、矛盾的积累也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造反那就更加需要时间的沉淀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满打满算也就只当了十年左右的皇帝而已——公元前221年统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就暴病而亡了。

试想一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群众们的矛盾还没有严重激化起来、六国贵族还没有组织起来、各种严刑峻法以及浩大工程的副作用还没有完全暴露。于是乎,遍地的反叛大军没有出来也是正常的。

总之一句话,秦始皇还算靠谱、威严也很强大,外加上百姓不想战争以及时间比较短等等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大秦朝表面上还是没有大问题的。

为啥秦始皇死后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大秦朝就一命呜呼了呢?这个事情,秦二世要负主要领导责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北)。这件事情对于整个大秦朝来说无疑于——天塌了一般。

可是此时有两个人、准确地说是三个人的内心深处在快速地打着小算盘。其实这算盘的本质问题只有一个:谁来继承皇位,这可是一件比秦始皇死亡更大的事情了。

其实秦始皇在快要死的时候已经有明确指示了:叫长子扶苏回来奔丧、回来继承大位的。可是秦始皇死得太快了,还没等扶苏回来就归西了,由此可见提前把继承人找好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于是乎,赵高、李斯、秦二世胡亥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高让李斯伪造圣旨:宣布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钦定的接班人、还假传圣旨给扶苏,让扶苏自尽了。

赵高和胡亥干这件事那是都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二位平时关系好,胡亥即位的话,赵高就是最大的受益人了。可李斯为啥要配合他们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扶苏即位以后,蒙恬就会得势,因为扶苏和蒙恬的关系最靠谱。这样一来,李斯的宰相之位也就保不住了,说白了,李斯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力而已,不过最终的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胡亥和赵高最终还是把李斯杀了,还灭了其族。

那么为什么胡亥即位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强大的秦朝就灭亡了呢?

前面说过了,秦二世胡亥是压死大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首先来看看:压死大秦朝的其他几根稻草吧:

第一根稻草:秦朝的模式那是有严重的问题

前面分析过了,秦朝是靠着商鞅的模式才最终统一六国的。可是商鞅的那一套严刑峻法、无限控制、无限搜刮的模式是适用于战乱时期的。

战乱时期由于有一个外部强大的威胁在,所有群众们也就无所谓了,因为最大的威胁不是受剥削和压迫,而是六国的军队打过来。

可是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六国了,商鞅那一套也就要改改了,要不然群众们是扛不住的。但是秦始皇仍然沿用了商鞅之法,这样的高压政策之下,群众们自然就蠢蠢欲动了。

这也就是说,秦朝的群众们早有不满了,只是等待一个机会而已。

第二根稻草:秦始皇的新政推进过快、步伐过大——扯着蛋了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迅速地推行了统一之策、实行了商鞅模式,例如:废分封郡县、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等。

为了配合这种政策的推行、秦始皇采用了严刑峻法外加武力的措施。这样一来,六国的贵族们那是严重的不满的。当时有一句话叫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由此可见六国贵族是多么的痛恨秦朝了。

说白了就是:当时统一的时间很短、大家还是不太适应、思想上还没有彻底地转过来。

当然了,秦始皇的国家重大工程搞得太多、搞得太浩大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陈胜吴广就是在去修长城时出了问题,然后才起来战斗的。

我们重点来说一下:压死大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秦二世

秦二世即位以后,那可谓是:名也不正、言也不顺,当然秦二世自己也是知道这个情况的。秦二世后来采用了赵高的办法来处理这个问题:杀掉一批官员、更换一批自己人上。

按照秦二世所想的是:把那些不听话的、敢于议论的、心生不满的官员全部杀掉,这样他的地位也就稳了。

可惜的是:秦二世没有历史经验、也不可能有历史经验。他不知道秦制模式下官僚系统的重要性。秦制模式下,一个王朝的覆灭往往有三个原因:

1、底层群众当被压迫到无以生存的时候就会来一次改朝换代的大暴动。例如:刘邦和朱元璋

2、当官僚内部出现崛起或者反对势力的时候,又会出现改朝换代,例如:宋取代后周、清帝退位

3、当外部势力崛起而取而代之,例如:清入关、元代宋。

秦二世当时算是彻底地把维护其统治或者说是:利益共同体的官僚集团给得罪了。这样一来,历史的规律就起作用了,陈胜吴广代表的底层群众、官僚集团的不满势力外加上六国贵族的蠢蠢欲动,这三股势力合在了一起了。

当这三股势力合在一起的时候,秦二世就是有通天之能也无法挽救秦朝的命运了。于是乎,年纪轻轻的大秦朝也就一命呜呼了。

最后我来简单地总结一下:

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尽管秦朝内部也是有很多不满、很多暗流涌动的。可是秦始皇的威严在、治理国家的手段在外加上官僚集团也没有分裂,所以还是能够镇得住场子的。

秦始皇死了以后,大秦朝的定海神针就没有了,外加上胡亥实在是个不靠谱的主。胡亥彻底地得罪了官僚集团,这样大秦朝也就完全失去了统治基础了,焉有不灭的道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1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