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陈思进 提供的答案:
谢邀!
注意到此问题下面有了近50个(其中不乏不错的)答复了,那从前二天开始,就借用在得到上吴乐旻对他自己所著新书《富种起源》的解读,来回应几个相关的问题。
在回应《一个人的贫与富,是与这个人的能力有关吗?还是有其他原因?怎么能由贫穷变成富有?( https://www.toutiao.com/answer/7231941169847615744 )》的最后谈到,当我们聚焦每一个地区内部时,我们会发现,由于玫瑰花相对侧重于个体的生殖利益,大家会竞赛一样地争先恐后去制造它、升级它,它的技术进步率会天然地快于椰子(我在书中第三章的第二节、第三节提供了详细论证)。但是,我们刚才也说了,定向移民,会让椰子导向的制度、技术和文化,更多地扩散开来。这两股力量,一股会提升人均福利,一股会拉低人均福利。那么,从古代社会的全局来看,这两股力量之间,能不能恰好抵消呢?
这儿接着谈。
我通过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发现,情况果真如此。一丁点的移民就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力量,牢牢地压制住玫瑰花天然的增长优势,使玫瑰花与椰子在全局上恰好保持平衡增长,维持人均收入的普遍低下,让人类社会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好,到这里,我们可以从那个种满椰子和玫瑰花的岛上,回到现实世界了。前面说了,在书里,我把玫瑰花称作效用品——效用指的就是个体的幸福程度。我把椰子称作生存品——准确地说,是促进族群生存的产品。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一项技术、文化或制度能不能站稳脚跟并传播开来,不仅取决于它本身先进与否、魅力几何,也取决于它到底是生存品导向还是效用品导向的。无孔不入的移民,还有作为极端移民形式的战争,会带来技术、文化和制度的更替。这种更替,会让生存主义文明得以扩张;同时,也会让效用主义文明萎缩。
比如农业革命后,农耕部落对狩猎采集部落的代替;比如战国七雄中秦国的胜出;比如从海上民族到迈锡尼,从匈人 到哥特到罗马,从蒙古到女真到辽到宋的文明食物链,这些案例的本质并不是落后战胜了先进,而是俭朴淘汰奢靡,勇武淘汰纤弱,生存品文明淘汰效用品文明。而且,这些表层的政权更迭还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潜移默化、难以察觉的短距离移民,它们其实是推动生存品文明淘汰效用品文明的更强大的力量,因为它们在广袤的大地上、无数的场景里,日日夜夜都在发生。这整个逻辑,概括来说,就是我在这部分一开始提到的"淘汰奢侈,传播贫穷"的达尔文机制。
也正因为这个逻辑的存在,所以,即使在每一个地区内部,效用品技术的增长都天然地快于生存品技术的增长,但是生存品技术在传播上的优势,却能够抵消它们在增长上的劣势,以至于从长期看,在世界范围内,生存品技术和效用品技术几乎就是平衡增长的。
与之相呼应,在文化上,即使每一个社会的文化都有越来越偏向于效用品的天然倾向,但是在文化上相对倾向于生存品的民族更具有繁衍的优势。他们通过移民和战争不断淘汰骄奢淫逸的近邻,以至于从长期看,整个世界范围内,人类对效用品的偏好仍然是比较节制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古代人均收入较高的社会就是独高的秀木,而吹倒秀木的狂风正是移民与战争。使人口扩张的技术文化特别容易传播开来;使人口萎缩的技术文化往往局限一角,逐渐湮没无闻。
最后,我们能观察到古代社会中那些最受重视的技术,往往都倾向于促进生存品的生产和消费——这个很好理解。同时,那些延绵持久的古代主流文化,很多都含有刺激人口增长的目的。比如,古代的祭祀文化。我们乍一想的话,把资源投入祭祀,就意味着家庭口粮减少。看起来是一种浪费生存资源的文化,但仔细研究会发现,它本质上也是为了族群人口的增长。长辈相信自己死后,仍能享用子孙的香火,这就增强了他们的生育动机;而且他们不怕子孙跳票,因为受祭祀文化影响的子孙也相信自己可以通过祭祀来让过世的祖先保佑自己。在文化与文化的竞择中,这种能够刺激生育的祭祀文化流传了下来,而还有一些一味装神弄鬼、耗费了资源却不能刺激生育的祭祀文化渐渐湮没无闻,最终形成了汉民族以祖先崇拜为核心要义的传统祭祀文化。
再有,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朝堂之上常有"本末之争":是更重视农业这个本还是更重视商业这个末。舍本逐末,往往是被批判的一方。在我们很多现代人眼里,古人的这种本末观好像缺乏理性:因为鼓励商业发展,才能推动人均福利的提高;而人均福利,难道不是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吗?
不过,听完我前面的讲述,到这里,你可能也意识到了:古人并不傻,他们甘愿舍弃商业之末,是因为他们追求的首先是族群的生存和繁衍。在激烈的族群竞择中,生存品导向的经济政策能更有效地抵御外族的侵略。
将在回复《穷人怎么变富?》中接着谈。
最后,再顺便打个小广告,全球发行的《看懂財經新聞:賺錢門道》上架、《财经金融科普漫画书系(套装共4册)》出齐,以及我策划、和粮食问题专家冰清合著的《大国粮食》新鲜出炉,谢谢关注!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由网友 郑卫原创 提供的答案:
我认为"财富"应该是人类为满足需求的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
人的思维判断能力,使人类可以掌握和运用一定的自然规律作为手段,实施"财富化"的过程。
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在本质上是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过程,当思维的发展主要不以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时,就会产生精神财富。
人类获取物质财富以"有用"为判断标准,把自然规律异化为满足欲望的工具,而思维能力使这种反自然的"人造物质财富"成为现实。
由网友 用户地球上望月(提问者) 提供的答案:
关于人类中的财富是如何形成与积累的,个人认为,它应是由人类本身之通过不断的努力劳动,与大自然之自然资源,有效的结合之劳动生产而产生的,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自然资源与人们的劳动生产之有效结合的总和。
基于此,人类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断劳动生产,由自然资源作为唯一的介质,如木,水,矿产,动物,生物等之不断的被人类良性循环利用,才造就了人们今天以及未来之越来越多的财富。由此可见,人类的劳动生产与上帝赋予的自然资源,缺一不可,始终如一。
请网友们畅所欲言,便于给出最理想最靠谱的答案。
由网友 安大略123 提供的答案: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是财富唯一的源泉。这个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答复,虽然如牛顿第一定律一般公理性存在,但不足以说明现实中财富是如何形成的。
现实中的财富如何形成,应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1.财富来自于生产力发展后出现的剩余。生产力低下情况下,朝不保夕,没有剩余,自然没有财富概念。一旦剩余出现,有控制权的人占有这些剩余就形成财富。
2.控制权的来源可能源于原始部落或奴隶社会血统或血缘关系,可能源于精英阶层的知识,可能源于现代社会下的资本,可能源于政教合一社会下的宗教信仰,谁拥有这些,谁就有财富。
3.现代社会下,资本家凭借资本有控制权,所以拥有财富。和马克思认为资本索取剩余价值不同,西方理论认为资本承担投资和经营风险,所以拥有剩余价值,是相当公平的……即资本家拥有财富是冒险所得,因此和历史其他阶段的形态相比,其相对公平公正有效率。
4.现实中,有些财富又不仅仅是来自于风险,难免和血统血缘知识等联合起来,这样,这些财富的来源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就有不道义的存在……如权力资本等……
总之,四句话: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2.剩余劳动积累形成财富。3.谁拥有财富,源于谁敢冒险或谁先天拥有控制权,或者二者的结合。4.现代社会背景下,来自于风险的财富是有道德的,其他来源都不具有道德,应该批判它。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