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yinyin1983 提供的答案:
日俄战争,俄罗斯帝国比大清王朝还要丢脸。陆军是惨到姥姥家,撒丫子一路从奉天跑到了哈尔滨。这点和清军类似,但比清军跑得快、跑得远、跑得无所谓。海军是全军覆没,惨到姥姥都不认了,简直是绕了半个地球送人头,即没功劳又没苦劳,至于疲劳,还没顾上便喂了鲨鱼。这点可比北洋水师差远了。黄海海战,日本惨胜并首先退出战场,北洋水师主力仍在。
和甲午战争相比,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挺有种:赔款一个子儿不给,不服再来。要不是明石元二郎花了100万日洋把沙俄内部搞得混乱不堪,日本人还真难以收场。如果沙俄把欧洲的军队调到中国东北再次和日军决战的话,日本人唯有"全军玉碎",一起去见"天照大神"。
当时日军已经弹尽粮绝。弹尽粮绝之前,日军在弓长岭和俄军进行了一次夜间白刃战。在隐蔽接近俄军的过程中,日军指挥官下令:中弹不许喊叫,不许还击,为何?没有那么多子弹用来还击。
日本史学家说:"没了乃木希典大将,旅顺也拿下来了(最后在旅顺战役中亲自指挥的是儿玉源太郎总参谋长)。没了东乡平八郎大将,日本海大海战也能赢。(山本权兵卫海相起用东乡平八郎的理由是很奇怪的:"这小子一贯运气好" 。起草作战计划的是联合舰队的第一参谋秋山真之)。但要是没了明石元二郎大佐,日本决不能赢得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日军死伤38万人(甲午战争的20倍),军费17亿日洋(甲午战争的10倍)。虽然赢得了战争,但国库除了耗子屎,什么都没有了。至于《朴茨茅斯和约》中日本取得的利益,包括:第一,俄罗斯承认朝鲜为日本势力范围;第二,俄罗斯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以及有关的其他特权,均移让与日本政府;第三,俄罗斯将由长春(宽城子)至旅顺口之铁路及一切支线,以及附属之一切权利、财产和煤矿,均转让与日本政府;第四,俄罗斯将库页岛南部和俄罗斯对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其附近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
以上这些权益,统统需要再次砸钱才能获得收益。所以《朴茨茅斯和约》一签订,日本国内炸了锅,东京、神户、横滨相继发生烧、打、砸事件,结果,桂太郎内阁倒台,日本"军国主义"开始萌生。
日俄战争,日本人开始认识到"自杀冲锋"很管用。"二百五军神"乃木希典最擅长这个,这家伙脑袋一根筋,15000人的一个师团交到他手上,不到五天只剩下1000人,这里面包括他的两个儿子。一场旅顺攻城战,乃木希典断了后,难怪他后来拒绝了伯爵的爵位,情愿为明治天皇殉葬,真是心里过不去这个坎。
拿下旅顺的不是乃木希典,而是儿玉源太郎,他的法宝是从国内运来了28厘米的重炮。大炮一响,俄军投降。旅顺俄军投降的原因,一是大炮,二是受不了了,三是缺少蔬菜。至于奉天的37万俄军在面对25万日军时又为何一路撒丫子跑到了哈尔滨?一是大炮,二是害怕,三是俄军里外国兵太多。
总之,日俄战争,俄罗斯人逃不开"战斗民族总挨揍"这个惯性。
由网友 澹奕 提供的答案:
二战时日本的伤亡也远少于盟国,是日本胜了?战争中的伤亡损失,从来都不是判断战争胜败的标准,真正确定谁胜利的,是谁达成了战争的目的。
日俄战争,是日本与俄国之间为了争夺在东北与朝鲜半岛而发生的战争,虽然日本的伤亡多于沙俄,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日本成功了,这才是判定日本胜利的重要关键。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除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对外扩张,毕竟日本是个弹丸之地,没什么资源与发展空间。
日本的东边是广大的太平洋,所以要侵略,自然就把眼睛盯上了东亚大陆。
先是琉球,紧接着就是台湾岛与朝鲜半岛,日本步步紧逼,而清廷一再退让,使得日本的野心愈发扩大,在日本的野心计划里,满蒙与朝鲜半岛就是拿下大陆的关键。
但当时日本还面临着一个对手,那就是沙俄,俄国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之后,对外扩张方向就进行了更改,不断向黑龙江流域与朝鲜半岛南下,这就与日本之间发生了冲突。
甲午海战当中,日本打败了清王朝,并且通过《马关条约》获利巨大,这给了俄人巨大的刺痛感,日本从清朝手里得到了李朝的掌控权,并且又得到了辽东半岛。
沙俄早就把东北当做是自己的盘中餐,自然不肯日本人来插一脚,于是有了"三国干涉还辽"。
相较于日本,俄国人的野心也很早,而且更厉害,晚清时期,俄国不断染指东北,通过不平等条约夺取了外东北地带,并且修建中东铁路,在李朝培植亲俄势力。
在干涉还辽事件之后,日本对于俄国的不满越来越强烈,而双方对于东北、朝鲜半岛的争夺也势成水火,不可调和,英国等也觉得俄国在远东太强不好,所以暗中支持日本。
1902年的时候,日本与英国结盟,美国也站在了日本这边,而法国坚持俄法同盟,德国也是帮着俄国的,毕竟德国也想借此转移俄国与法国对自己的压力。
两年后,日本不宣而战,日俄战争直接爆发,但这场战争并没持续多久。
日俄战争中,俄国的军力受损严重,太平洋舰队与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战争的溃败也让俄国内部发生了巨大问题,引发了后来的十月革命。
日本方面当然也是折损巨大,日本的伤亡超过8.8万,而俄国则有5万多人,相对来说,日本的伤亡要远远超过俄国,此外还有大量无辜的中国百姓在战争中伤亡。
这场战争对于日俄双方的影响极其巨大,沙俄内部沙皇的权威被极大削弱,反倒是日本虽然元气大伤,但是却趁机完成了工业化转型,并且极大提高了国际地位。
《朴茨茅斯条约》签署之后,战争结束,而日本成为了战胜一方。
按照条约的规定,日本得到了在朝鲜半岛的绝对利益,原本俄国在中国攫取的旅大租借地等附属权利、财产等,都转移给日本,库页岛让出一半给日本。
尽管日本并没有通过这场战争得到赔款,但是却得到了土地,不仅如此,日本也得到了在东北与朝鲜半岛的绝对优势,俄国被逐出了当地,战争的目的,日本达到了。
原本,日本与俄国之间发生战争,就是为了争抢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想要扩大自己在远东地区的权益,确定自己的地位。
日本方面虽然伤亡巨大,但是最终的结果,日本达到了,俄国失败了。
俄国在东北的权益还有在朝鲜半岛多年的辛苦经营,都化作泡影,都成为了日本的利益,不仅如此,当年俄国从清朝抢来的地盘,也割了半个岛给日本。
从战争的最后结果来看,俄国就是失败一方,战争的胜负到底在哪一方,主要看的就是谁的战争目标达到了,并非是看谁的伤亡比较少,所以日俄战争是日本获胜。
由网友 血色黄昏在黄昏 提供的答案:
尼古拉斯二世的轻敌以及政府职能效率低,加上战前俄罗斯准备不足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1890年-1900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经常向其堂兄尼古拉斯二世写信经常提起"黄祸"或称"黄色恐怖"(英语:Yellow Peril)。"黄祸"俗称"黄祸论",是欧洲殖民帝国主义与美国对亚洲民族,尤其是对中国与日本具有批判性的代表用语。19世纪末,俄国社会学家雅克·诺维科(Jacques Novikow)在1897年的《LePérilJaune》(黄祸)一文中创造了该词。后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利用黄祸种族主义来鼓动欧洲帝国主义入侵,征服和殖民中国。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称赞尼古拉斯二世为所谓的"白人救世主"。威廉在给给尼古拉斯的信中暗示了德国可能对俄罗斯的支持。日本和俄罗斯之间无法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领土问题,历史学家认为,这直接是由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造成的。尼古拉斯的主要错误在于他对俄罗斯政府的管理不善。沙皇的顾问们都不支持对日本发动战争,因为他们预见了俄罗斯从欧洲向东方运送部队和物资存在很多问题。
尼古拉斯二世的孤傲自信导致轻敌
尼古拉斯二世坚信自己的统治是神圣命定,并对上帝负有责任,因此必须维持独裁和捍卫俄罗斯的尊严,荣誉和价值观。沙皇的这种态度导致与日本政府的谈判一再拖延。尼古拉斯鄙视日本人为"黄猴",他理所当然地认为,面对俄罗斯的强权,日本只会屈服。
战前,俄罗斯的军事领导人和沙皇的高级官员们一致认为,俄罗斯是一个强大得多的国家,对东方新来者日本几乎不用担心。但是,最终日本步兵疯狂的"武士道精神"使俄罗斯人大吃一惊,他们对自己军队的低落士气感到沮丧。
1903年日俄谈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并宣布断绝日俄外交关系;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在未宣战的情况下攻击了停泊在旅顺港的俄罗斯远东舰队(太平洋舰队)。
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听到俄罗斯舰队被袭击的消息感到震惊。他不敢相信日本会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发动攻击,并且他的大臣们也保证过日本不会发动战争。据英国大使馆一等秘书塞西尔·赖斯(Cecil Spring Rice)称,袭击发生时,沙皇"几乎感到不可思议"。而俄罗斯人在八天后才对日本宣战。
俄罗斯战前准备不足
战争开始前,俄国因为一直把军事重点放在欧洲,因此在远东地区只有正规军9万8千余人,太平洋舰队共有60余作战船舰。而早有准备的日本陆军共有37万5千人,同时配备了专门适合东北战场的山炮,日本海军战舰共达80艘。
1904年4月,日本开始了对旅顺港的围困。日军对可俯瞰海港的山顶上进行了多次正面进攻,虽然造成了数以千计的日兵伤亡,但日军借助几门11英寸(280毫米)阿姆斯特朗榴弹炮,于1904年12月占领了关键的山顶堡垒。从这一有利位置,日本的远程火炮得以炮击俄罗斯舰队。四艘俄罗斯战列舰和两艘巡洋舰相继沉没,第五和最后一艘战列舰被迫在几周后撤退。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所有主力舰几乎都被击沉。陆基大炮对大型军舰造成了如此大规模的破坏,这可能是军事历史上唯一的例子。
八月下旬的"辽阳会战"原本可以解救旅顺港的俄罗斯北部部队撤退到了沈阳。旅顺港驻军司令官阿纳托利·斯特塞尔(Anatoly Stessel)少将认为,舰队被摧毁后保卫这座城市也毫无意义。同时,日本的猛烈进攻导致俄军伤亡惨重,因此,斯特塞尔决定于1905年1月2日向日本投降。他这个决定并没有征求在场的其他俄军官的意见,也没有向沙皇请示,而沙皇是绝对不会批准该决定的。1908年斯特塞尔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但后来他被赦免。
整个1905年,俄罗斯帝国都因国内革命而摇摇欲坠,俄人民反对战争升级。俄罗斯帝国有能力派遣更多的支援部队,但是由于经济状况不佳,加上陆军和海军被日本大败,以及有争议的土地对俄罗斯相对不重要,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遂选择和谈,好集中精力处理俄罗斯内部事务。
英国和日本情报合作
早在1902年,日本就与英国结盟,这是日本的一场外交胜利,一旦日俄爆发战争,日本也不会孤立无援。因此,在战争期间,英属印度陆军在马来亚和中国的驻地经常拦截和破译与战争有关的俄罗斯无线电报,并将情报和日本人共享。英国也利用"英日同盟"借助日本来到达遏制俄国扩张到满洲的企图。
日俄战争对当时世界造成的影响极大,工业革命带来的许多技术创新首先出现在日俄战争的战场上。例如快速射击的大炮和机关枪,以及更精确的步枪,很多都是首次在日俄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的。一些学者认为,这场战争也证明了沙皇俄国政府的低效率,从而引发了罗曼诺夫王朝的解体。
由网友 东龙45 提供的答案:
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只是陆军伤亡巨大的,海军还是占便宜的,打得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全军覆没。日本的陆军伤亡巨大的是攻打二O三高地之时,二O三高地是旅顺港重要的高地,占领它可以俯看全港,日本人选点较准,不惜一切代价进攻,司令官乃木希典的儿子也战死了,日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夺取了二0三高地,一旦夺取,形势立刻反转,日本居高临下,架上大炮猛轰旅顺港内的俄军军舰,打垮了俄国人,取得了战争胜利。这场战争在中国的旅顺,谁胜谁负都一样,最后倒霉的都是中国人。
由网友 陶短房 提供的答案:
全面战争的胜负主要看战争各方谁达到了自己发动战争的战略目标,而不是看伤亡,或停战时战线在哪里。
一战中同盟国总伤亡3382500,协约国总伤亡5497600(仅军人),后者远多于前者,且直到停战,陆上主战线仍在协约国境内,但同盟国主要的三国(德、奥匈、澳斯曼土耳其)全部在战争中解体,协约国则达到了瓦解同盟国的基本战争目的,并且在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因此,协约国是一战中公认的赢家。
二战总死亡人数中,同盟国平民占58%,同盟国军人占25%,而轴心国军人仅占13%,平民仅占4%,轴心国中的德国直到战败仍占领部分别国领土,日本直到投降仍占领亚太上百万平方公里别国土地,但德意日三大轴心国政权、军队都在战后瓦解重组,战争责任者被同盟国清算追责,战后以同盟国的意志为主,建立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新秩序。因此,同盟国是二战中公认的赢家。
日俄战争中日本阵亡88429人,多于俄军(43300-61623),但战后日本夺取了俄在中国领土"关东州"(在辽东半岛)和旅顺军港的全部权利,在中国东北打入一个深深的楔子(所谓"关东军"原本就是"关东州驻军",没有日俄战争的胜利就不会有日占"关东州"和关东军,此后整个抗战历史都会改写),并趁势获得了独占某半岛的机会,并巩固了在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势力,而沙俄不仅丧失了上述已到手10年之久的利益,从此基本停止了在远东的殖民扩张,而且其"一流大国"地位也饱受质疑,尤其一度名列前茅的海军,直到沙俄解体也未恢复元气,其持续影响长达半个世纪以上。可以说,日本完全达到了其发动战争的战略目的,即便再多死点人,也会是这场战争公认的赢家。
由网友 而知而行的历史 提供的答案:
20世纪初,虽然日本对俄罗斯帝国在远东地区的大扩张非常不满,群情鼎沸,但是清醒的人还是不少的,他们甚至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就思虑过如何结束这场战争,如果能拿到战争赔偿当然最好,如果拿不到也无妨。
因为,日本的战略目标,并不是通过战争来发财,而是通过一场战争争夺日本帝国的发展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在战后得到了朝鲜半岛,拿到了旅顺和大连作为海军基地,还将南满铁路的控制权拿到了手中,这就等于日本将中国东北地区纳入了势力范围,成功完成了其"大陆政策"的第一步要求。
与此相比,通过《朴茨茅斯条约》拿到俄罗斯的库页岛南部,更像是日本作为战胜国的象征性战利品。
如果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拿到战争赔偿,其经济诉求是重要目标,那么通过日俄战争拿到大国地位,其政治诉求则是首要目标。
在这个意义上,日本无疑是获得了成功的。
尽管日本国内对这场看似毫无所得的战争存在不满,甚至还发生了抗议事件,但是日本以击败俄罗斯这个欧洲大国为基础,进入到了世界列强的行列。
对于日俄战争,日本谋划了十年之久。
日本一直觊觎中国领土,在甲午战争中弄险侥幸成功,进而狮子大开口,不仅拿到了战争赔款,还得到了朝鲜半岛和辽东。
日本的突然崛起,让正在执行"黄俄罗斯"计划的沙俄感受到了不安,于是就在《马关条约》签署的次年,沙俄联合德国和法国,派遣军舰游弋在日本周围,武力劝说日本放弃辽东。
刚刚经历过大战还没缓过来的日本没有与三个欧洲列强叫板的实力,不得不签下了"城下之盟",辽东半岛不要了,朝鲜也一分为二,自己只留着南半部分。
沙俄的趁火打劫,让日本感到了耻辱。他们从那时就清楚,日本与沙俄之间必有一战。
为此,日本积极谋划,为战争做着准备。
但是俄国实力太强,其经济规模是日本的六倍,军队是日本的七倍,海军实力排名世界第三,其他诸如钢铁、煤矿等资源型工业实力,更是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不能望其项背的存在。
日本即使再怎么紧衣缩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超过俄国的国力。
可是,俄国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事情,让日本不得不提前发动战争。因为一旦铁路修通了,俄国可以轻易向远东增兵,那么日本取得战争胜利就更加难了。
日本于是选择了偷袭俄罗斯海参崴的舰队,不宣而战,打响了日俄战争。
这场战争日本虽然捷报频传,但是日本的损失是很大的,其紧急动员的总数100万军队,死伤达30万,军费开支达到18亿日元,相当于十亿两白银,那时日本的一年的财政收入才1.3亿日元。
日本贫弱的财力,让战争无以为继,在击败俄罗斯的波罗的海舰队后,他们不得不选择见好就收,开始了和谈。
俄罗斯的情况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但是比起日本,俄罗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在谈判中,俄罗斯对日本非常强硬,不可能赔偿,也不可能割地。如果不服,就接着打。
这哪里是战败国的态度?
日本此时也骑虎难下。国内经济支撑不起战争了,日本举债犹太财团8亿日元,才将战争打到现在,再打下去,日本就可能要崩盘。
此时的国际形势也开始出现不利于日本的变化。
英国和美国起初是支持日本的,因为他们可不愿意俄罗斯独霸远东,变得更加强大,所以他们对日本击败俄罗斯是乐观其成的。可是,当日本真的打败俄罗斯,开始初露峥嵘,有了整合东亚的野心后,他们又不得不防着日本了。
至于法国则不希望俄罗斯将欧洲的军队全都调到远东去打仗,那样德国的东线压力就小了,会让法国的战略形势变得不利。因而,法国此时也支持俄罗斯。
如此一来,日本的外交局面就变得不利了。
内忧外患之下,由不得日本再狮子大开口,不得不就坡下驴,在拿到了半个库页岛之后就选择了与俄罗斯媾和。
日本拿到了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后,派遣了军队驻守,这支军队就是后来的关东军。
由网友 荠菜糰子 提供的答案:
因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不是算术题。战争的胜败是看谁达到了预期的政治目标,至于代价多大,只说明胜得是不是干脆漂亮,不影响胜败的评判。
至于为什么日军能打赢,还是那句话,战争不是数学题。决定胜败的因素有很多,综合国力、天时地利、后勤补给、战争意志、指挥艺术、人员素质、装备水平、训练水平。具体到日俄战争的陆地战场,战争意志是个重要因素。日军是不惜代价也要打赢,最终摧毁了俄军的士气和俄国高层的决心。另外俄军的后勤补给、训练水平也不如日军。
由网友 我整几句 提供的答案:
日、俄战争中,俄罗斯的诸多问题,显现无遗;首先是内部意见不一致:有人主张全面应战;有人主张,日本来势汹汹,应该避其锋芒;有人认为,旅顺要塞,远离俄罗斯,可有可无,可以做交易。反观日本,那是下定决心,血战到底。
有人把日、俄战争比作绞肉机;203高地争夺战,面对俄军的枪林弹雨,踏着堆积如山的日军尸体,日本士兵占领高地,随即架起大炮,猛烈轰击旅顺港内俄舰队;俄舰队司令官在犹豫中,坐失良机,几乎是全军覆没。屋漏又逢连夜雨 俄要塞司令在视察前线时,突然遭到榴弹袭击 ,当场身亡。随后的海战中,俄海军再遭败绩。
大势已去的俄罗斯,只好向日本投降,从此被赶出了东北。
由网友 攀登的岩羊 提供的答案:
战争的胜负不是以伤亡数字来决定的,而是最终目的,双方是为了争夺我国东北的决定权,日军以巨大伤亡达到目标,扩大了自己的影响,所以日军惨胜,而换来了自己想要的部分利益,也增长了日本以武力解决问题的野心,给他的失败起了开端。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0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