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蛤蟆想上天 提供的答案:
二战结束时,德国虽然仍有七百万大军,但德国选择投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战略资源的枯竭:德国的战争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匮乏,使得德国的战争机器无法有效运转。这直接导致了德国在战争后期战争物资的匮乏,无法满足战争需求。
2. 最高领导人的自杀:希特勒的自杀使得德国失去了最高统帅,这使得德国的战争指挥体系受到严重影响,也使得德国剩下的军队在心理上受到沉重打击,士气大大降低。
3. 士兵的疲惫和缺乏经验:德国的老兵在战争中大量牺牲,剩下的士兵很多都是新入伍的,缺乏经验和训练。这使得德国军队的战斗力严重下降,即使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也难以维持长期的战争。
4. 盟军的轰炸:随着美国的加入,美国组建了专门的轰炸机队,对德国的军工厂和其他重要工业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使得德国的战争生产能力大幅下降,进一步削弱了德国的战争实力。
5. 物资的匮乏:德国面积相对较小,资源有限,无法满足长期的战争需求。而且,德国在战争中通过掠夺获取战争物资的手段也难以为继。
因此,综合以上因素,德国选择投降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最佳选择。
由网友 史论纵横 提供的答案:
要说纳粹德军还是挺有刚的,真真正正的战斗到了最后一棵,直到苏军把红旗插到柏林帝国大厦的顶峰,才标志着战争的结束,首都都被人攻破了,还有多少军队都白扯啊,可以说在二战中,德军是值得敬佩的军队。
不像当时的小日本,说好的一亿玉碎,结果还没到本土作战就投降了,说话就跟放屁一样,你的承诺呢?
本文就来说说二战后期德国投降的事情。
要说二战时期的德军是真有刚,在二战初期以一己之力单挑群雄,连续击败波兰和法国两个欧洲强国,并且给英国和苏联都造成了重创,要不是美国参战,胜负还真就未可知,但是德国的国力毕竟是有限的,就是再怎么厉害你也挑战不了全世界啊!
从1943年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苏德战场的形势就发生了逆转,对于德国来说局势越来越不利了,1944年开始,苏联红军开始进行战略性反攻,与此相对应的是1944年6月6日盟军发动诺曼底登陆,对于当时的德军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很多明眼的德国人明白,德国已经输了,现在能够想到的办法就是如何结束战争,很多德国军官想要发动政变炸死希特勒来结束战争,包括隆美尔在内的德国陆军统帅也在劝希特勒结束战争,希特勒一意孤行,下令毒死隆美尔,由此可见,对于德国来说,投降是最好的选择,只不过希特勒自知自己发动了战争,他十分清楚结束战争将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因此,希特勒选择了负隅顽抗到底,甚至寄希望于核武器、特异功能等武器改变局势。
在1944年的东线战场,德军共有两百万士兵被消灭。
到1945年的时候,在苏德战场上苏联红军已经集结了670万人,10.73门火炮,1.2万辆坦克,1.47万架飞机,相比之下德军只有370万人,5.62万门火炮,8100辆坦克,4100架飞机。
西线战场形势更加悲观,在诺曼底登陆后,将近三百万盟军像潮水一样涌入西线战场,还有越来越多的援军从西线向德国进发。
即使如此,德国依然没有投降,直到1945年4月16日柏林会战爆发,苏军集结250万兵力进行攻城,而德军集结一百多万人防守,在柏林会战时,希特勒还抱有幻想,认为只要其第九集团军和第十二集团军赶到柏林就将给苏联致命一击,实际上第九集团军在柏林东南已经被分割包围,自身难保了;而第十二集团军在柏林西南已经被美军和苏军阻击,根本无法前进,但是手下并没有向希特勒报告实情,在柏林总统府地下室的希特勒像个傻子一样还不断的发放电报调兵遣将,最后柏林守备司令告诉了希特勒实情,德军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希特勒才中梦中醒来。
经过激烈的对战,苏军以伤亡33万人的代价,歼灭德军48万人,4月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
5月2日,德军卫戍司令在柏林已经被攻破的情况下率部投降,5月8日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可以说,尽管在整个德国范围内可能还存在700万编制的部队,但是精锐部队都打的差不多了,并不属于那种被斩首行动了,而是经过最顽强的抵抗,最终在首都被攻克,元首自杀的情况下才选择的投降,德军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了。
由网友 狮山逐史 提供的答案:
纸面上的军队数字并不代表战场上军队的战斗力,如果说人多就可以不投降,就腰杆硬的话,那么中国无疑应该是世界上拳头最硬说话最有底气的国家了。(欢迎关注我的Html369号:历史三日谈)
但单纯的码人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到了1945年春天末尾的时候,德国也基本上是"春"后的蚂蚱,有力无心了,不管部队编制内还有多少"数字兵",都不能掩盖德国军队士气的低落以及民众厌战的情绪。
战争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说白了就是被历史裹挟向前,虽然说德国国内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确孕育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说白了――不服,法国为了一己私利为了彻底压制德国,把德国从里到外剥削的体无完肤。
但适可而止,物极必反,这使得德国国内普遍有一种情绪,他们被不公正对待了,他们的每个人的利益都因为法国人的自私自利受到了威胁,当这种情绪被好战分子希特勒抓住并长袖善舞――"妙笔生花"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也就形成了。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德国来说,带来的伤害却已经超出了常人能够接受的程度,大家厌战情绪明显,即使当初热衷于战争的一些德国军官,都觉得战争进行下去是不对的,也不会将德国引向光明,而是陷入地狱,今儿发动了针对希特勒的军事政变。
虽然暗杀行动失败,但随着苏德战场上德国陷入绝境,北非战场节节败退,英法美等国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其实德国败局已定,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而且战火已经烧到了德国本土,苏联军队不但消灭了德国精锐,还把柏林给占了去,这时候再继续抵抗下去,只会给德国带来痛苦,不会再有什么其他的结果。
当战争狂希特勒自杀,其实德国投降的所有条件已然具备,别说德国还七百万军队,怎么不打下去的问题,德国巅峰时期动用的军队在一千万上下,而且有很多一战老兵和指挥官。
结果还不是被打的节节败退,到了战争后期,七百万真的就是"纸面实力"了,能打的精锐部队消耗殆尽,临时拼凑的军队,即缺乏必要的军事训练。
同时缺少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怎么打,怎么坚持,靠一群新兵蛋子、"娃娃兵"改变德国失败的命运?这不是开玩笑嘛!
由网友 一点点历史 提供的答案:
我先吹毛求疵一下,对这个题目提点儿意见。
首先,时间概念的先后顺序反了,柏林战役结束后,德国在1945年5月9日投降,而二战结束的时间一般按照日本投降的时间来计算为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其次,对于德国这七百万大军很多人可能觉得比较夸张
二战时期德国动员的兵力超过1700余万人。
闪击波兰德军出动了88万人,算上预备役,兵力超过160万人。
"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德军出动了大约500万人。
结合各个战线投入的兵力德军总数超过1000万应该是靠谱的。
二战后期,德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希特勒之所以坚持不投降,恐怕依仗的还是数百万德军有生力量。
既然有这么多军队,那么德军为什么要投降呢,主要有这几点原因。
一、这些所谓的700万军队恐怕只是纸面上的数据,能实际参加战斗的远达不到这个数字,而且精锐兵力在战斗中损失惨重,现存部队的战斗力是个大问题。
二、随着德军的节节败退,德军内部也出现了厌战情绪,将帅意见不统一,甚至有些部队秘密和盟军接触,军队中反对希特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队伍不好带啊。
三、柏林战役德军最后的精锐被苏军歼灭,首都被攻陷,元首自杀,德军失去了继续战斗下去了理由。
四、大势已去,随着德军在东线战场的节节败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北非战场的溃败,德军的失败已经是注定的。
综合上述原因,当苏联攻陷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象征帝国大厦时,希特勒选择了自尽,而德国也只能选择投降。
由网友 利刃号 提供的答案:
1945年,德国正式宣布投降,而有数据指出,当时德国军队的规模甚至还有700万左右,而且还有数千架飞机和很多坦克,对此,有人提出为什么他们不选择继续进攻而是宣布投降。
事实上,虽然德国军队在名义上还有如此大规模的力量,但是其真实情况是现役军队大都以小孩为主,而且最小年龄甚至只有12岁,也就是说,他们的实际战斗力量已经不堪入目了。战略轰炸日益频繁,导致德国的军火工业陷入停滞。另外,德军装备的技术兵器如坦克、飞机不仅数量不够质量也严重不足。所以,他们不得不选择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战败的原因还体现在其国家综合国力的水平。战争初期,他们确实采用了速战速决的闪电战策略取得了一些显著战果,但是跟国土面积广大的苏联相比,德国也只能算的上一个小国,而要想确定持久战的最终胜利,小国其实是很难实现的,也就是说,德国缺乏支持长期战争的国力和资源。
除此之外,德国选择投降还因为当时的民心所向,毕竟本身纳粹就是一种侵略性代表,而他们提倡的战争攻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其实是十分惨痛的,德国人自己已经在东线阵亡、失踪、被俘超过300万人,这对一个人口仅有7000万不到的小国而言实在难以承受,换句话说德国除了元首之外的人都已经厌倦了战争。正所谓胜利永远会站在正义的一方,提倡和平的思想必将取得战争的胜利。
所以,并不是说人多就一定可以打胜仗,这还要看这些人的实际战斗力以及大局势的发展,更何况德国那些纸面上的兵力有太多水分了,而综合来考虑的话,德国的投降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由网友 文旅揽胜 提供的答案:
谢邀。柏林的失守标志着德军最后的崩溃,希特勒的饮弹自尽,是压垮德意志战斗力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时在意大利北部,以及捷克、奥地利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德军的势力。
其实在希特勒自杀前夕,德军最王牌的军队驻扎在意大利,有六十万,驻扎在捷克和北欧的,加起来有120万,其他地方零零散散的加起来有60多万,有效兵力不超过300万,真正能打仗的,能在战场上发挥战斗力的不超过一百万。
1945年,苏联在欧洲战场的兵力超过六百万,装备精良,几十万火炮蓄势待发,加上美军的三百多万,整个东西两线的盟军达到九百万,是德国的九倍。
当盟军攻打德国时,已经把补给线路掐断了,再打下去,德国就能充分体会到什么叫"种族灭绝"的"玉碎"精神了。可惜德国不是日本,日本全民皆疯,德国就希特勒一个疯子,希特勒选择见上帝后,德军就选择投降。
由网友 邓海春 提供的答案:
二战末期,随着德国的投降,欧洲的战争彻底结束,很多人有着题目一样的好奇,德国真的没有能力抵抗了吗?德国为什么要投降呢?笔者下面为您一一分析。
首先题目中说德国还有七百万大军,这个数据首先是不准确的,这应该是二战后期的数据,在德国投降前的4,、5月份,大量德军的有生力量被盟军消灭,光是德军俘虏就有三五百万之巨。
现在单从数量上来看,七百万人看似很多,但当时与他们对阵的盟军人数粗略统计应该超过三千万,苏联更是倾全国之力征兵两千万死磕德国,之后趁着兵员充足还顺手把满洲(中国东北)的日军灭了。所以七百万人在当时真的翻不起什么浪花。
这七百万人还不是德国侵略波兰时候的那种精锐部队,从数量上看应该把仆从军也算在内了。德国的大量精锐被苏军用坚强的意志和血肉消灭在苏德战场上。苏德战场上的战损比经过后期的德军溃败后,还被德国控制在1比1.3上,这说明刚刚入侵苏联的时候,德军的军事素养真的是世界一流,并且少有敌手。可惜此一时彼一时,这七百万"老弱病残"已经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了!
除了老弱病残,德军经营的要塞中大约还有一百余万的精锐,但这些的军的后勤保障已经彻底没了指望,大后方都被苏军占领了,苏联红军的红旗已经插到了德国国会大厦的楼顶,弹尽粮绝只是时间问题,这些要塞又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可以牵扯盟军,只能硬扛。结局可以预见,德军除了投降只有被消灭。
当时德国的首都已经被攻陷,元首希特勒也自杀了,德军等于是失去了精神领袖。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不会再有人站出来带领他们反攻盟军了。德军也明白,德国的战争潜力已经被消耗完了,战争资源也已经枯竭,再继续打下去后勤都无法保证。
最后,德军也没有日军的那种信仰,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使得日本在德国投降后,明知没有了胜利的希望,还是决定抵抗到底,即使在没有顶层领导的情况下,部分基层官兵的抵抗精神依然强大。德军就没有日军那么疯狂,在当时的局势下果断的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有了这些理由,德军的投降就成了历史必然的结果,进入45年后德军上下包括普通民众,厌战情绪已经达到了高潮,对希特勒的质疑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成建制想盟军投降的情况。所以最后的投降也让德国人民从纳粹的统治中走了出来,也是一种人心所向吧!
以上,就是笔者对此问题的全部理解。决策的失误导致了德军的战败,信仰的丧失加上胜利无望才促成了最终的投降。
由网友 梁老师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一说起二战,咱不得不佩服德国,那叫真刚。
咱就不说两次世界大战他都有分,就说他在二战的时候,那是真真的做到了打到最后,愣是让苏联人把红旗插到了他们首都帝国大厦的顶上,这才彻底结束了所有的战斗。
就这事,那比太平洋上那小破岛上的小日本所谓的天皇要厉害很多。
二战快结束的时候,那日本天皇见天的喊着:"俺们要玉碎!俺们要一亿玉碎!"引得日本人跟打了鸡血似的。
吓唬谁呀?你到是碎一个给大家伙瞧瞧,结果呢?美国人拉着俩咸鸭蛋,一曰小男孩,二曰胖子,呼啸着亲吻了一下日本的小破岛。
两朵蘑菇云一升起来,日本天皇这小子自己吓秃噜皮了——怂了!
投降!无条件投降!一点都不带犹豫的!生怕晚了,那咸鸭蛋丢东京他皇宫里边。
骨头呢?剖腹呢?俺到是想瞅瞅你们咋样个玉碎,结果啥也没瞅到,俺都拿出来炮仗放炮了,你给我看这个?哎!没劲!
瞧俺这张破嘴,说德国,咱就说上日本了呢?哎拉回话头咱接着聊。
话说德国一战的时候,被人打蔫吧了!这好死不死的又遇到了金融危机。
您就说吧,金融危机这东西您就是在平时,大家伙也扛不住口袋里的钱,转瞬间就没,再加上德国还要战后赔款啥的,何止是雪上加霜啊!
所以德国人的心里边,那就憋着一股子邪火,凭啥都给你们啊!
也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引领这股子邪火,这二战还就真的开了个头。
说真心话,谁也没有料道,德国这么刚!一个闪电战,又一个闪电战。
牛哄哄号称世界第三的所谓的大波兰,二十七天,这就成了渣渣,法国这个欧洲第一准备吃瓜的,却被德国饶过马奇诺防线,捅了屁股,撑了三十九天也完蛋了。
咋说呢?这个时候的德国,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毕竟这股子邪火得发出去不是!
所以倒霉的就是整个欧洲大陆,全被卷了进去。
那个时候,德国只要战胜了一个国家,那么战争红利就会被引入到德国,德国上下都能从中分一杯羹,所以对外战争的欲望那就不用说了。
这后来,希特勒带着德国人开着战车,这就撞到了莫斯科钢铁城墙上,这家伙算是崴了脚脖子了。
德国的锐气算是在这里被消耗干净了。那么时间到了1943年,苏德战场的局势也发生了大逆转,原本优势明显的德国,也被压着打,到了第二年的时候,苏联人干脆开始了反攻。
而美国人吃战争红利也吃的差不多了,这就开始打诺曼底登陆。
就这局势,德国人那是两头作战,老话说的好,双拳难敌四手,德国的战败仅仅是时间上的问题。
德国内部矛盾也在加剧,反希特勒的德国人也越来越多,甚至组织人手开始进行刺杀活动,而刺杀这事,隆美尔居然还知道,就是抱着胳膊不说。
所以那个时候,大多数德国人包括将领都开始有了厌战的情绪在里边。
最后查出来隆美尔虽然没有参与刺杀希特勒,但因为他知道这事,而没有报告,结果被希特勒毒死了。
其实打这个时候起,希特勒和德国的国防军之间的隔阂已经加深,只不过之前,在一场场的胜利之下,这些隔阂被掩盖了,如今这些隔阂重现,而且还有加重的趋势。
而这个时候希特勒已经被困在柏林。
那么好死不如赖活着,希特勒还想从困局中寻找一条活命的道路,所以他选择死守。
用一百万的德国士兵将柏林围成了一个铁桶。
在面对这个硬壳的时候,美国人和英国人其实已经退缩了,他们打算在谈判桌上和希特勒把这事给解决了。
因为通过他们的计算,要拿下柏林,这就得用三十万人去填这个窟窿才成。
"那哪成啊!"斯大林一听就不乐意了,哦!你德国人想打就打?想停就停?苏联人就是个软蛋?被你打完了,到你完蛋的时候,就没事了?
"你们不打俺打!"于是柏林最后一场战役是苏联人和德国人较量。
苏联人要把德国人狠狠的踩在脚下,血债是要用血来偿还的。其实这事斯大林何尝不是为了战后分配进行谋划。
毕竟那个时候,苏联和德国打了这么长时间,精气神也耗了不少,他就是要用这场战斗,告诉那些个对苏联有企图的家伙:"俺们不好惹,你咬俺一口,不咬你十口这都不算完!"
于是美国人和英国人开始看着,而苏联人开始攻城。
但美国人和英国人还是将柏林给围了起来。
那么希特勒对他的第九集团军和第十二集团军还抱着一丝希望,希望这俩集团军能够赶过来,让苏联人感到痛了,把斯大林逼到谈判桌前。
拉到吧!就这俩集团军,压根就进不来,柏林现在就是一个铁桶。
最后的结果出来了,如同美国人和英国人的计算,苏联人阵亡三十三万人,结局已经定下来了,希特勒无路可走了,而希特勒和爱娃在地下室里自杀了。
所以二战的结果就是德国败了,希特勒自杀了,日本扯淡了,他们的天皇还活着。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由网友 远方风林 提供的答案:
元首已经死了,本土核心地带全部被占领,就算布吕歇尔、隆美尔、克劳塞维茨、曼施泰因等等德国历史上所有的名将一起来助阵,或者让拿破仑或者我们的白起也上吧,也根本没有赢哪怕平的希望。
在二战初期,元首的铁蹄踏遍欧洲,不过有赖于对犹太人的搜刮和对被占领国的掠夺,德国人民的生活在历经几年战争反而越来越好,为了能得到人民的不断持续支持,纳粹在讨好人民上几乎是殚精竭虑。
可是元首太高估或者太想实现欧洲统一了,于是,他去干起了苏联,结果可想而知,东线作战耗尽了德国的国力,大量青壮年丧生,随着占领区的不断缩小以及盟军的频繁轰炸,德国人民开始了噩梦般的日子。
不像日本的绝对服从,德国人虽然严谨但不愚忠,希特勒对军队的控制力度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怀疑,当德军在东线步步败退的时候,很多军队高层就在想着和盟军求和了,1944年上半年的刺杀希特勒事件就说明这一点,可惜未成,元首又带着全国老百姓一直作到柏林毁灭。
第三帝国的军队是向元首宣誓效忠的,元首要打,那就打下去,但是毕竟打不动了,拿什么和千万盟军打?二战末期,光美苏军队就有上千万,难不成真让德意志民族彻底毁灭吗?等柏林被攻陷,真正意义上还在德军手里的地盘不过德国中南部部分地区以及丹麦挪威等地,但这些土地没有意义了。
即使没有意义,至少还有为元首而战的意义吧,但等元首一死,还要为谁而战呢?
由网友 经常用了 提供的答案:
二战进行到最后阶段时,德国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屏障,部署在其他地区的德军有的已经被打散,有的已经失联。等苏军逼近柏林的时候,德国能用的军队已经很少。所谓的700万守军,主要是受过简单训练的民兵和平民,在狂热的希特勒看来,他们可以去拼命。
但德国大部分将领比较理性,在他们看来,送这些毫无经验的平民去战场,等于透支德国的未来。这些民兵不可能改变战争的大势,如果他们全部死光了,谁来建立未来的德国。当时的德军,真正的主力精锐已经在诺曼底登陆、苏军反攻的过程中全部打光。仅剩的一点精锐坦克师和外围防御部队,大多只是二线军团,不是希特勒的王牌军。欧洲的地形总体上以平原为主,德国的最大地理坐标就是波德平原。从地利角度出发,德军攻强守弱,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天险和要塞,发动战争就是一条不归路。而英国和苏联则不同,都有地利优势,可攻可守。
投降是德国最好的选择。首先,他们的首领希特勒已经身亡,群龙无首,军心涣散,没有反击的信心。1945年,经过激烈的战斗,苏军占领了国会大厦,很快就要攻入希特勒的住所。希特勒心里很清楚,如今大势已去,完全没有翻盘的机会,于是选择了开枪自尽。看到最高统帅都这样了,想必没有士兵会觉得自己能打胜仗了吧!德军虽然数量庞大,但分散在欧洲各个国家,最重要的后勤保障也没有了。如果再打下去,没有了后勤供应,弹尽粮绝是早晚的事。第三点,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对德军进行左右夹击,直接占领了柏林。德国指挥层的高管们就在柏林呢,想跑都跑不了,他们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投降,这样还能保住性命。如果没了性命,其他事情自然就免谈了。当时的局势很明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联合起来,把德军彻底包围了,他们没有了翻盘的机会,如果再硬撑下去,只能是无谓的挣扎,没有意义。德军作战很理性,不会像日本那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会理性分析战况,分析对策,最终得出结论,殊死一搏是没有可能了,要想把损失减到最小,最好的选择就是投降。德国在5月7号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天就签署了投降协议书,德国想占领其他国家的想法完全被粉碎,希特勒帝国彻底覆灭了。
德国的国力也不允许德国再打下去了。德国的有志之士也很多,他们已经清楚的知道德国的战败是不可避免的。德国需要保留战后崛起的火种。当时的德国败局已定,再打下去的话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既然胜利无望,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投降呢?
实际上德军在苏联斯大林格勒的会战失败就已经是败局已定了。如果那时德国投降的话是最合适的时机。但是希特勒在后期就好像是一个输红眼的赌徒一样,总感觉还会有翻盘的机会。你愿意接受失败的命运。当时整个战争的战略主动权已经在不在德国之手,斯大林格勒的会战也标志着德国由盛转衰。当时很多德国军人也表示该和盟国谈判了,但希特勒认为德国还有一战之力。所以希特勒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增兵以及从各地调集军队回德国驻防,决定在和盟国拼一次。这个时候的德国其实在军事将领方面都已经开始疲倦不愿意在打下去了。而希特勒的一意孤行也是德国不得不战的原因。
而此时的德国高层已经清楚的知道败局已定,其他的做法也都是无用功之举。所以也没有反对邓尼茨的决定。因为后期德国军队已经开始征招未成年人参军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做法显然不适合德国。而且德国在物资后勤方面严重的供应不足,装甲部队以及飞机损耗根本没有能力再进行补充,新招的士兵甚至连武器弹药都保证不了。这还如何进行作战?而且彼时柏林已经被苏联占领,更是削弱了德国抵抗下去的资本。所以德国的投降是必然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0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