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猫效应'是什么意思呢?_踢猫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后果

由网友 轩轩之然 提供的答案:

"踢猫效应"是指一个人遭受了来自上级或者强权者的不公对待,但没有办法反弹抗议,所以他就会把自己遭受的不满和无奈发泄在他下面的人身上,形成了一个向下的环复作用,就像被踢的猫会去挠咬别的猫一样。这个词也可以泛指一种一级级传递的负面情绪或者行为影响,如公司中的权利斗争、儿童欺凌情况等。

由网友 微笑吧北极 提供的答案: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小明的爸爸在公司,被主管狠狠地骂了一顿,小明的爸爸很生气,但是又不能骂回去,只好忍气吞声的回家了。一回到家,看到了小明的妈妈还没做晚餐,想到在公司被骂,现在又饿肚子,于是狠狠的骂了妈妈一顿。妈妈当然觉得很莫名,看到小明回家不做作业,在那边看电视,于是又把小明狠狠地骂了一顿。小明满腹委屈,没地方发泄,看到他家养的虎斑猫在睡觉,就狠狠地踢了他一脚。

这就是踢猫效应。

孔子曾经赞美颜回不迁怒的美德,但是,正因为不迁怒很难,所以它才会是一种美德。为什么我们会迁怒,会踢猫呢?其实最早解释这个现象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心理学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踢猫效应,其实是佛洛依德的自我防卫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当中的置换作用(displacement)──将能量从不可触犯的客体,转移到其他可以触犯的客体之上;简单来说,就是把脾气发泄到对自己比较没有威胁的人身上。

弗洛伊德会提出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谈的是关于人们如何处理焦虑的议题。

(・ิϖ・ิ)っ前方知识来袭O(∩_∩)O

在谈焦虑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

本我指的是生物性的我,食色性也属之,遵守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满足自我需求才是第一要素。

超我指的是"我们内化的社会规范",这个社会规范不一定是合理的,例如有一个女生小时候,爸妈一直跟她说,在外面随便和男生聊天打屁是很不检点的行为,那么她就有可能把这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因而不敢和男生有太多的接触。

自我指的是现实的我,受到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所支配,也就是现实世界人格的执行者,它协调了本我与超我的运作。

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种──现实焦虑(reality anxiety)、神经质焦虑(neurotic anxiety)、道德焦虑(moral anxiety)。

所谓的现实焦虑,就是指外界危险所引发的焦虑,例如考试引起的焦虑、亲密关系争执引起的焦虑、比赛引起的焦虑等等。

神经质焦虑指的是,害怕本我会失去控制,而导致自己做出不当行为所引起的焦虑。例如有一个人,因为一时冲动,讲出了一句伤人的话,失去了一个朋友,从此以后他讲话都变得很焦虑,很害怕会去伤害到别人。

道德焦虑指的是,害怕良心受到的谴责,所引起的焦虑,而这个良心谴责,其实可以说是超我和本我冲突的一种展现,而就如同前面提到的,这里的超我有可能是非理性、不合理的道德价值。

面对我们无法应付的焦虑时,我们会采取自我防卫机制来化解压力。自我防卫机制本身不是绝对好或绝对坏的,因为它的出现,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适应焦虑,所以才在演化上被保留下来。但是,如果一个人每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时,都采取自我防卫机制来躲开它,那么,他就没办法真正的去面对、处理问题。

逃避性防卫机制:压抑(repression)、否认(denial)、退化(regression)。

自骗性防卫机制: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仪式与抵消(ritual and undoing)、理想化(idealization)。

攻击性防卫机制:置换(displacement)、投射(projection)。

代替性防卫机制:补偿(compensation)、内摄(introjection)。

建设性防卫机制:认同(identification)、升华(sublimation)。

心理防卫机制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在你每次都不愿意面对问题,长期下来都用心理防卫机制来处理问题时,那它才会成为一个问题。读完之后,你可以试着觉察看看,自己在什么时候,会采取怎么样的防卫机制。然后,如果可以的话,试着想想看,如果不采用防卫机制,又该怎么样去面对、处理问题。

由网友 月嫂秋姐哄小宝 提供的答案:

踢猫效应的详解:

有个人情绪不好,正好看到了家里的小猫蹲在墙角,马上把怒火发泄在小猫身上,他上去就是一脚踢在猫身上,猫吓得一个跳高窜到了窗台上,看到主人还是不依不饶,猫吓得就顺着窗台跳了下去,正好砸在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身上,自行车倒了,骑车人倒在了汽车车轮下……

比如一个人把坏情绪转嫁给了其他无辜的人身上,对无辜的人造成了不应有伤害……

所以修身养性对每个人来说都太有必要了,遇事冷静、理智的处理,要比无端转嫁给弱小的人更令人钦佩,有利于周围人际关系的稳定,对自己对他人都大有裨益。

迁怒于别人:是最无能的体现。

'踢猫效应'是什么意思呢?_踢猫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后果

由网友 周少侠在江湖 提供的答案:

"踢猫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感到失落、挫败、沮丧或愤怒时,他们会找一个比他们更弱小的对象来发泄情绪,通常是指虐待或欺负宠物,例如踢猫、打狗等行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lfred Adler在20世纪早期提出的,他认为这是一种掩饰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用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在现代社会中,"踢猫效应"这个词汇也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受到挫折或压力后,会把自己的不满情绪转嫁到家人、朋友或同事身上,甚至对无辜的陌生人产生攻击行为,这也被称为"情绪传递效应"。

总之,"踢猫效应"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寻找更健康的方式来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

由网友 动漫萌宅腐 提供的答案:

踢猫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过程。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每个人都是"踢猫效应"长长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遇到低自己一等地位的人,都有将愤怒转移出去的倾向,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一、小故事

有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老板撞伤了。所以当老板把怒气转移给别人时,就是把焦点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形成恶性循环。

相反,如果我们把好心情向下传递,把豁达和体恤用于各个方面,"踢猫"的传递链就被截断。而在压力下还能保持风度,是对自己心理弱点的克服,意味着人格魅力的提升。

二、踢猫效应的产生

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紧张导致人们情绪不稳定,潜意识会驱使人们选择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受到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便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因此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人在受到批评之后,不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受批评,而是总想找人发泄心中的怨气。

其实,这是没有正确引导自己的表现。批评之后产生了"踢猫效应",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陷入"踢猫"的队伍。被人"踢"和"踢"别人的现象。

三、踢猫效应的危害

【身体的危害】人在愤怒时,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使发怒的人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愤怒还会使人缺乏食欲,消化不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而对一些已有疾病的患者,愤怒会使疾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中医告诉我们"怒伤肝""气伤神"。

【事态的危害】人在愤怒时,情绪处于激动之中,极易引发不理智的情绪,使事态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甚至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对事态的平息带来极大的阻力。可见,愤怒于己于人都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少发脾气。

四、踢猫效应的控

制古人云:克己。就是遇事从容,能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人为善,给周边疲倦的心灵以慰籍与鼓励。

NO.1|故事

有位高僧在外出云游前,把自己酷爱的种了满院子的兰花交与弟子,并嘱咐悉心照料。谁知一天晚上弟子忘了将兰花搬回室内,恰巧风雨大作,原本开得正艳的兰花被打得七零八落。弟子忐忑不安等待着师傅的责骂。僧人云游回来,得知缘由,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的。"弟子从中得到启发,幡然悟道。

NO.2|故事

顾客指着面前的杯子,对服务小姐大声喊道:"服务员,你看看,牛奶是坏的,把我的红茶都糟蹋了。

服务小姐一边陪不是一边说:"对不起。我立刻给您换一杯。新红茶很快换好,旁边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乳。

小姐又轻声地说:"我能不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就走了。

在旁边的顾客看到这一场景,笑问服务员:"明明是他的错,你为什么不直说呢?"

服务小姐笑着说:"正因为他粗鲁,所以才用婉转的方法去对待。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势压人。理直的人,却常和气交朋友。

NO.3|故事

一位家庭主妇在她的房门上挂了这么一块木牌【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带快乐回家】。在她的家中,男主人一团和气,孩子大方有礼,一种温馨、和谐,满满地爱充盈整个空间。

询问那块木牌,女主人笑笑解释说:"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充满疲惫的脸,一副紧锁的眉头,忧愁的眼睛……把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想:孩子、丈夫看到这副愁眉苦脸时,会有什么感觉?

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在我原来认为是他们不对的事实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自己!

当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

如何对待他人的批评

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犯了错误之后有人能及时地提出批评意见,这是犯错误者的福气。在亲朋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需要有相互的批评指正。一个人能接受批评,就能从善如流,少犯错误,就能做到虚怀若谷,少走弯路。若一听到批评的意见就暴跳如雷,刚愎自用,固执已见,这样的人早晚要摔跟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应该感悟,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批评虽然让我们一时生气,但只要我们能冷静下来思考,就会相信,批评是一个人的福气。

由网友 创史人 提供的答案:

老板骂了员工小王;小王很生气,回家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觉得窝火,正好儿子回家 晚了,"啪"给了儿子一耳光;儿子捂着脸,看见自家的猫就给它狠狠一脚;那猫冲到外面街上,正遇上街上的一辆车,司机为了避让猫,却把旁边的一个小孩给压 死了.说明了情绪是可以传染的.

由网友 0o天明o0 提供的答案:

  踢猫效应是什么意思?其实"踢猫效应"是指对自身较弱或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引起的连锁反应。"踢猫效应"描述了一种典型的不良情绪传染。人们的不满意与不愉快的情绪,通常会沿着一个等级和强弱构成的社会关系链传递。从金字塔的顶端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那一个最弱的元素,就成了最后的牺牲品。事实上,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人的情绪一般都会受到环境和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去选择那些不能反击的下属发泄。被上级或有权势者情绪攻击的人,又会自找麻烦。这将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而最终的接受者,即"猫",是最弱的一群,也是最受气的一群,因为或许有很多种途径把怒气传给他。

  当今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竞争日益激烈。这样的紧张很容易导致人的情绪不稳定,稍不如意就会使自己心烦意乱、生气起来,如果不能及时调节这类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中—被别人"踢"和"踢"别人。

  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人在受到批评后,并没有冷静下来想一想为什么批评自己,而是心里很难受,总想找人发泄心中的怨气。

  实际上,这是不接受批评,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的一种表现。被批评,心情不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批评之后就出现了"踢猫效应",这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容易引发更大的矛盾。所以对于,踢猫效应是什么意思?你现在是否明白了呢?

由网友 哈哦哈哦 提供的答案:

"踢猫效应"是指一个人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挫折之后,往往会将自己的不满和情绪转嫁到更弱势的人身上,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或者平衡感的一种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常常表现为强者欺负弱者,弱者再去欺负更弱的人,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

"踢猫效

应"这个词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猫在被踢之后,又去攻击了它身边的小老鼠。这个寓言象征着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往往会将自己的不满和情绪转移给更加弱小的群体,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踢猫效应"常常表现为一些人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挫折之后,会将自己的不满和情绪转移到家人、朋友、同事或者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身上,例如妻子、孩子、下属、弱势族群等,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行为模式的危害在于,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上的不平等和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同时,踢猫者自身也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因为在攻击他人时,他们的心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进而形成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下次再受挫折时会更容易转移自己的情绪。

因此,要避免踢猫效应的出现,需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入手。个人方面,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学会自我调节和心理疏导,不要将自己的情绪转移给弱势群体。社会方面,需要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氛围,减少不公正的现象和不平等的分配,增强社会和谐和稳定。同时,也需要加强公共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自我认知能力,避免出现踢猫效应等不良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

由网友 珥陵三菱 提供的答案: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受到上司或者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紧张很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的不稳定,一点不如意就会使自己烦恼、愤怒起来,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影响:

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人在受到批评之后,不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受批评,而是心里面很不舒服,总想找人发泄心中的怨气。

其实这是一种没有接受批评、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的一种表现。受到批评,心情不好这可以理解。但批评之后产生了"踢猫效应",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