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研究大熊猫具有重大科学意义,这些所谓重大的科学意义到底是什么?

由网友 原始档案和记录 提供的答案:

20世纪60年代,戴维斯发现,在此之前,尽管研究者采用的数据是相同的,但他们的结论大为不同。这表明如果只依靠骨骼、牙齿等资料进行判断,永远也无法得出一致的结论。他依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对造成熊猫属亲缘性分歧的原因进行了判断,他认为由于地理和语言上存在界限,"英语系国家的研究者都只阅读英语写成的出版物,非英语系国家的研究人员也仅浏览非英语写成的出版物,而且双方阵营都只是改头换面地重述了他们所读过的材料"[插图]。

戴维斯从解剖学领域来解决这一问题,他通过第一只被带到国外的活体大熊猫"苏琳"的遗体,得到了一些新的数据。由于此前没有人对此进行研究,戴维斯得出了不被其他书面文件影响的结论:大熊猫应归属于熊科。但是,尽管戴维斯取得的大熊猫解剖数据使争辩的天平向"熊派"学者倾斜,但他没能终结这场有关大熊猫在生物系统中地位的争论。

这场争论随着新兴的分子生物方法的出现有了更为深入的发展。20世纪,正如其他政治、经济等领域发生的巨变一样,科学领域同样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技术不断出现,给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大熊猫分类至关重要的一项技术——DNA-DNA杂交比对法就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在DNA-DNA杂交比对法出现之前,分子生物学家已对大熊猫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的是DNA的下游产品蛋白质。由于在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基因的载体即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共同构成的,在没有新技术能够对DNA进行研究时,通过蛋白质的差异,也可以反映DNA的差异。生物学家将大熊猫血清中的蛋白质提取出来,与采自熊科动物与浣熊科动物体内的蛋白质进行结合实验,结果发现其更易与熊科动物的蛋白质结合,故而大熊猫与熊科的亲缘关系更近似乎已成事实。但是,来自伦敦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0259.html